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四)古代汉语被动句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 总之,“被”字作谓语动词的状语,它是一个助动词。“被”字的 作用是被动句的标志。“被’字原是动词“遭受、蒙受”的意思。 如“被侵”——遭受侵犯;“被辱”——遭受污辱;“被攻”—— 遭受攻击。这里的动词性都还很强,还可以把它分析成谓语动词, 可以不看成被动句。例⑶“被谤”由于与“见疑”对举,“被”字 的被动意义就明显一些。例⑷中“被”字的意思虚化得多,更应看 成表被动的助动词。
古代汉语被动句
四、为字句 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常见被动句,是用介词“为”引
进动作的发出者、主动者,放在动词的前面,使 主语的被动性质明显地表现出来。例如 ⑴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这种用“为”字的被动句,同现代汉语的“被”字 句在结构形式上和作用上相同, 即:受事主语+介宾结构作状语+谓语,介宾结构的 作用就是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不过,古代汉语的 “为”字句是用“为”字作介词,而现代汉语的 “被”字句是用“被”字作介词。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 主语“父母宗族”,谓语是“戮没”,“为”实 际上是放在动词“戮没”的前面,行为的主动者 没有出现。“皆为戮没”是说“皆为秦王戮没”。 这里的“为”字就不能看成介词了,而应该看成 是表被动的助动词。“为”字直接用在动词的前 面,行为的主动者不出现,我们不能认为是省略 了,而应该看作是“为”字表被动的另一种形式。 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为”是介词,不引进行为主 动者的“为”是表被动的助动词。不应该认为是 省略了。
公子列传》 ▪ ⑶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 这种句子用“为”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用“所”帮 助表示被动。被动的意味比单用“为”字表现得更加明 显。在先秦古籍中已有少数此例。
▪ ⑷楚虽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 ▪ ⑴敝邑为大国所患。《吕氏春秋·审应览》 ▪ 注意:“为……所”式,正如“为”字句,有时动作行
古代汉语被动句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被动句
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在句法结构上同表示主动的句子在形式上没有区别 的表示被动的句子,就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这类 句子虽然表示被动意义,但由于没有形式标志,所以 不是被动句。如: ①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左传齐桓公伐楚)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 于鄢)
三、“为”字被动句
“为”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为”字表 义复杂,易产生歧义: ①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 城之固,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 涉起义)
四、“见”字被动句
① , 见 。(陈 )
五、“被”字被动句
被:寝衣(被盖)→ →遭受 → →被动 → →覆盖
“被 ”字句的形成
①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战国策冯 諼)[动词性强,带名词性宾语] ②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韩非 子五蠹)[廉:正直。带动词性宾语]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
[表被动明显,但仅放在动词前]
④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完
全被动句,引进主动者]
六、复合被动句
二、“于”字被动句
①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 军) [去掉“于”,变为主动句,意思也完全相反了。] “于”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 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 [经过历史考察,
知“败于齐”“辱于楚”中“于”表被动;而“西丧地于秦七百里” 意思为“西面丢失七百里地给秦国”,非被动。]
①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庄 子至乐) [刚勇之士被天下人称赞,却不能因此使自
被动句 王力古代汉语

百里奚举于市。(《孟子·告子下》) (意念被动句)
昔司马喜膑脚于宋。(邹阳《狱中上梁王 书》)
句式辨析二:V+于+N (二)
丧地于秦七百里;举于市:于,引进动作 发生的地点。
败于齐;辱于楚;膑脚于宋: “齐”、 “楚”、“宋”可以理解为地域范围,也 可以理解为具有动作施行能力的国家。进 而“于”就有两可理解,可以理解“于” 是引进动作发生地点的介词,也可以理解 为引进施动者的被动标记。
句式四:“R为A所V”
在动词谓语前用 “为”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在主动者与动词谓语之间加 “所” 构成 “为……所”式。
这种句式产生于战国末期,盛行于汉代。一直沿 用到现代汉语书面语里。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 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史记·项羽本纪》 征和二年,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汉书·霍光
这种句式产生于战国,但直到汉代才逐渐 多起来。例如: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 之家。《庄子·秋水》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知我不遭时也。 《史记·管晏列传》
句式八:R被AV(一)
在动词谓语前用“被”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这种句式就是现代表被动的“被”字句的源头,
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卒为天下笑。《战国策·赵策三》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
子·五蠹》
句式三:“R为V”
“为”的宾语(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省 去不出现。例如:
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呼曰:“自 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 乎!” 《左传·成公二年》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三》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类型及例子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类型及例子古代汉语文言文被动句是汉语文言文中一种重要的句式类型,它以“受”字开头,表明句子主语承受动作的被动状态,其结构通常为“受+施+傅+枢”。
古代汉语文言文被动句可分为五种类型:一是受(视)施固定结构,二是傅(字)衍拓结构,三是枢(词)共旨结构,四是受(施)循环结构,五是受(释)统一解析结构。
一、受(视)施固定结构受(视)施固定结构是汉语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被动句式,它以“受”字开头,然后再紧接着一个由动词、形容词或名词组成的施字,然后再加一个“傅”字,最后接一个“枢”字,其结构为“受+施+傅+枢”,如:“受书文言”、“受辞赋”、“受法度”。
例如:《论语》中有“受命于文远”一句,可以解释为“受(视)命施(乃),傅(请)于文远”。
二、傅(字)衍拓结构傅(字)衍拓结构是古代汉语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结构,它的特点是把施字的动作性成分抽取出来,重新衍拓及组合成傅,形成“受+施+傅+枢”的语句,它在表示形式上能体现出动作的转换或变换。
例如:《淮南子·地理志》中有“受环阔”一句,凡受环阔这四字,第三字“阔”就是由“廓”(表示开阔)衍拓而来的,所以可以解释为“受(视)环施(廓),傅(阔)于阔”。
三、枢(词)共旨结构枢(词)共旨结构是文言文中一种有趣而特殊的句式,它在词句结构上特别做到施和枢结合,能够把句子的主题表达得更为准确、浓缩。
它的结构为“受+施+傅+枢”,其中“枢”是由施字的共旨词所替代的,在文言文中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能够准确表达出句子的主旨。
四、受(施)循环结构受(施)循环结构是汉语文言文中一种很有意思的结构,它和其他汉语文言文被动句结构不同,其构成结构是“受+施+傅+受……”,其中多个受施结合在一起形成循环,可以表示动作一直(循环)重复的意思。
例如:《论语·述而》中有“受道夫复受道”一句,此句可以解释为“受(视)道施(得),傅(由)于夫,受(识)道施(得)”,即一直(循环)重复“受道”。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摘要】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是在动作的承受者放在句子的主语位置,动作的执行者放在谓语位置。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是主语+被+动作+的+结果。
表示被动的方法包括使用“受”、“为”、“披”等词语,以及使用被动词“受、受披、为、被”等。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示法可以通过“受、为、被”等词语来展示。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殊表示法包括用“当”、“及”等词语表示被动。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典型案例有“吾被之也”、“穷我之人”等。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应用范围广泛,现代汉语仍然保留了一定的被动句表达方式,如“被”字结构。
在现代传承中,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仍有影响,但已逐渐演变为更简洁明了的方式。
【关键词】古代汉语被动句、特点、基本结构、表示法、举例、特殊表示法、典型案例、应用范围、现代传承1. 引言1.1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动作主体常常是不明确的,即谁是动作的执行者往往不清楚。
这种不明确性使得被动句适用于描述一些无需强调执行者身份的情况。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重点通常放在动作的承受者身上,强调动作对承受者的影响或作用。
这种关注承受者的特点也是被动句的一大特点。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需要通过不同的表示法来表达被动动作。
这种复杂的结构使得古代汉语被动句在表达方式上更加灵活多样。
古代汉语被动句在语法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动作主体不明确、重点在承受者身上以及复杂的表示法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古代汉语被动句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2. 正文2.1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主语、动词、被动结构和宾语。
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标志通常是“为”、“受”等字,而被动结构的位置一般在动词后面。
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可以通过以下例句来说明:1. 他被打了。
在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被”是表示被动关系的标志,“打”是动词,“了”是动作发生的标志。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中的被动句有六种不同的形式:
1.使役被动句:即陈述句中表示被迫、被使动的动作或状态。
2.体验被动句:描述主语经历某种事情带来的感受或体验。
3.表动作被动句:表示主语被动地遭受某种动作。
4.表状态被动句:表示主语被动地处于某种状态。
5.表结果被动句:描述行为的结果或影响。
6.表被动动作句:强调被动动作的发生,与普通被动句的语气略有不同。
下面是一些例子:
•使役被动句:被迫逃离战场。
•体验被动句:通过这次考试,我被深深震撼了。
•表动作被动句:他被打了一拳。
•表状态被动句:这个问题被解决了。
•表结果被动句:他的努力被认可了。
•表被动动作句:这个决定被大家质疑了。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古代汉语中被动句是指在句子中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的句子结构。
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包括早期古代汉语中的明动被动句和晚期古代汉语中的真被动句。
以下是对这两种类型的详细介绍。
一、明动被动句明动被动句是早期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这种被动句的特点是以被动动词“受”或“为”等为核心,表示被动动作的承受者。
受动结构常用于承受整个动作或事件,而为动结构常用于承受动作或事件的结果或状态。
1. 受动结构受动结构是以“受”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受刑”、“受虐”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后面,并且没有明确的施事者。
被动结构的引入丰富了句子的表达方式,也增加了句子的语体感。
2. 为动结构为动结构是以“为”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为困”、“为醉”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后面,并且与动词之间有定语修饰的成分。
为动结构既能表达被动的动作,又能表示被动动作的结果或状态,具有一定的含蓄性和表达力。
二、真被动句真被动句是晚期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这种被动句的特点是以被动助词“被”为核心,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与明动被动句不同,真被动句在句子构成上更加规范化和简洁。
1. 真被动结构真被动结构是以“被”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被困”、“被诛”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前面,并且与动词之间一般没有修饰的成分。
真被动句在句子结构上相对简洁,更加突出动作的被动性。
2. 真被动句的特点真被动句的特点是主谓宾结构内有被动助词“被”,同时动词通常用动名词或名词,常带有使动或抽象含义。
真被动句的语态明确地强调了动作的被动性,使句子更加简洁、直接和清晰。
在古代汉语中,明动被动句和真被动句都是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它们通过不同的结构形式来表达被动的动作,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同时也体现了汉语句法的特点和发展变化。
7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被”字用来表示被动,从战国末期萌芽,汉代 开始用得多了,但不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只是 帮助表示被动的助动词,直到汉末才开始能引进 行为的主动者。
⑤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 表) “被”作介词,引进行为为主动者“尚书”。魏 晋以后,“被”字句用得越来越多,在口语里逐 渐完全取代了其它几种被动句,就是在仿古的文 言作品里,也常常使用“被”字句。
注意: 尽管用“於”字的被动句同现代汉语的被字句, 都是用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பைடு நூலகம்
但“於”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是作为补语放在动 词的后面, “被”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是作为状语放在动词 前面。
⑦穷者常制於人。(荀子· 荣辱) ⑧走投无路的人常常被别人支配。
(二)、 “为”字式、“为……所”式
“为……所”式也象“为”字句一样,有时行为的 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 陈涉世家) ⑥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张中丞传后叙)
“为”和“所”连用,虽然没有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被动意义也比单用“为”字明确,但“为所”连用 的被动句式在古籍中是较少见的。
(三)、 “见”字式,“见……于”式
这是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放 在动词的前面,使主语的被动性质明显地 表现出来。 ①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 天下) ②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五蠹) ③不为酒困。(论语· 子罕) ④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史记· 屈贾列 传)
“为”的作用本是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但有时“为” 字后面所引进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直接把“为” 放在动词前面,仍是被动。这点也是和现代汉语 “被”完全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
介词“为”后的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 “为”后紧接着及物动词,仍然构成被
又如《报任安书》“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句中的“拘”是被拘禁的意思,“放逐”
是被放逐的意思。从上下文可以体会到这一点。两句主
语“文王”和“屈原”分别是动词“拘”和“放逐”的
受事者。
精品
思考:意念被动句的特点
①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论 语·子罕》)
②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③(逢丑父)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左
传·成公二年》)
④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史记·范睢蔡泽 列传》) 这类句子没有表被动的形式标志,在形式上同主
动句完全一样。它的被动意义只能从主语同谓语之间 的语义关系上去理解,看主语是否是谓语动词的受事 而不是施事。
精品
(二)被动句式
这种句子在谓语
前面或后面带有表示
被动关系的词语。这
些词语就成为表示被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精品
本课教学重点及要求:
本讲介绍了什么是被动句,重点介绍了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语义上表示被动 的句子(意念被动句)、被动句式;并介 绍了被动句式的构成及各种类型。学习重 点应放在被动句的辨认以及各种被动句式 的区别上。要求结合5篇精读文选的被动句 的实例,加以理解和准确今译。
精品
动句式。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后面省略动作行为 主动者“秦”。
“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为”后面省略动作行 为主动者“成安君”。
精品
3、“为……所……” 句
用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并在 动词前加上专门表示被动的动词词头“所”字, 构成“为+名词(施事)+所+及物动词”的被动 句式。
作用。可译为“我”或“自己”。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见仇”即仇恨我(或自己)。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见用”即录用我。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见恕”即原谅我。
精品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一) 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意念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在形式上与主动句没有区别,主语的
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所以人们又称之
为意念被动句。
如《郑伯克段于鄢》“蔓草犹不可除”一句。“除” 的意思是被除掉的意思。从上文的内容可以领会到这一 点。主语“蔓草”是动词“除”的受事者。
精品
汉语的叙述句根据主语同谓语之间的施受 关系可以分成两类:
1、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 发出者,即施事者。 “季氏将伐颛臾。”
主语“季氏”是谓语动词“伐”的发出者,所 以是主动句。
2、 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 接受者,即受事者。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主语“郤克”不是谓语动词“伤”的发出者, 而是“伤”的受事者,即被射伤,所以是被动句。
“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 “获乎庄公”即 “获于庄公”(被庄公所擒获)。 “志乎古,必遗乎今。” “遗乎今”即“遗于今”精品(被今人所遗弃)。
介词“于”除了可以用在被动句里引进动 作行为的主动者外,还可以介绍动作行为的处 所等。因此对于“于”的用法需要悉心辨认。 有时甚至在一些表示被动的句子里,介词“于” 也只是介绍动作行为的处所,而不是引出主动
精品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许行》)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以上几句都是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句子。前、后句的主 语和动词都是一样的,但是前句为主动句,后句为被动 句。其形式标志就是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 者。介词“乎”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相同。“乎” 也可以用在被动句里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者。
“吾围于陈蔡之间。” 这一句很显然是被动句。“围”是被围的意
思。但是,介词“于”后面引进的“陈蔡之间” 只是表示被围的处所。所以,这一句应当属于意 念被动句。
思考:“百里奚举于市。”
精品
2、“为”字
句
在及物动词前加介词“为(wéi)”引出动 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为+名词(施事者)+及 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①楚遂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 ②先即制人,后即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 纪》) ③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精品
同“为”字句相仿,“为……所……”句 也可以省略施事成分。从而构成“为所”连 用的情况。
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项羽本纪》)
“为……所……”式起源于战国时期,是由 被动式“为”字句发展而来的,在先秦文献中出 现频率很低,汉以后开始增加,东汉以后成为一 种主要的被动格式。这种句式主要是强调了动词, 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格式,并一直沿用 至今,如“流行歌曲为青年人所喜爱”。
一、什么是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即主 语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被动者和受事者, 而不是主动者和施事者。
远古时期的汉语里,在句子的结构形式上没有 被动和主动的区别,直到甲骨文中还是这种情况, 而且甲骨文中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也很少。西周金 文中开始出现形式被动句,春秋以后被动句的形式 丰富起来,而真正用介词“被”的被动句则出现在 东汉以后。
精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见”字 句
在及物动词前加表被动助动词“见”,构成“见 +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人皆以见侮为辱。”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这些句中的“见”,今译时大致 可以译为“被”。
精品
表被动的助动词“见”到了魏晋南北朝 时期又演变为副词,用在及物动词前,表示 对他人所发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
动关系的形式标志。
现代汉语的形式被动
句一般借助介词“被”
来表示,古汉语的形
式被动句相对来说则
复杂些,主要有以下
五种形式:
精品
1、“于”字 句
在及物动词后加上介词“于”(或“乎”), 用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 “及物动词+ 于+名词(施事者)”的被动句式。
“(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郑袖”、“张仪”分别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由 介词“于”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