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代汉语里的被动句
浅谈汉语被动句

题目浅谈汉语被动句目录摘要 (1)引言 (1)一、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方法 (1)(一)采用一般的受事主语句表达 (2)(二)采用体现主语表示的对象呈被动状态的词语 (2)二、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介词“被” (5)三、“被”的语法意义的新变化 (7)四、结语 (8)参考文献: (9)浅谈汉语被动句木阿热木·买买提指导教师:张龙摘要:被动句是社会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一直是语法学界研究的焦点。
从1919年到现在被动句已有近一百年的研究历史,前人对被动句的研究可谓成果颇丰,主要集中在被动句的标记词、被动句的分类、被动句的语义、被动句的结构以及最近十几年出现的新兴被动句的研究等几个方面。
但目前学界在关于被动句研究的某些方面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需要更多的语言研究工作者在今后进行更加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
关键词:汉语;被动句;表示方法;“被”引言汉语语法学建立之初,被动表示就已经受到了重视。
《马氏文通》在研究动字时就提出了“受动”(即被动)的概念,以及外动转为受动的形式。
马建忠指出:“外动字之行,有施有受。
受者居宾次,常也。
如受者居主次,则为受动字,明其以受者为主也。
”所谓被动表示,指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动作的受事者、承受者,受事主语加谓语形成的表达方式。
被动表示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被动性质的表示法,即“显性被动句式”。
从意义上能理解出其中的被动含义,而句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其被动含义的被动表示法,称为“意念被动句”、“隐性被动表示法”,或叫“无标志的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最典型的被动句式是“被”字句。
古代汉语中“被”字句是逐步形成的;唐宋以后,“被”字句作为显性被动句式,在口语中逐渐取代其他表示被动的方法。
一、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方法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方式,可以分两种类型:一类是不用特殊标记的,一类是用特殊标记的。
这一点,中国学者早就有了分析。
下面作一些具体说明。
论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论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前言语法是语言三要素中最稳定,发展演变最慢的一个要素,充分体现了古今汉语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法上有相一致的地方,但也有不一致的地方。
被动句作为一种句子形式,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以及在英语等其他语言都大量呈现,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灵活多样性。
研究和讨论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并掌握这样一种特殊的句子形式及其用法特点,对我们理解和学习古代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和现代汉语基本上是一致的。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一种句式,为了强调宾语的受动地位,可将宾语置于主语的位置,主语置于宾语的位置。
关于文言文中的被动句,目前汉语语法学界探讨较多的是其类型,且讨论得较为简略,而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基于此,我想就此展开讨论,以期深化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认识。
一、古汉语被动句的类型古代汉语被动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另一种则是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其中,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只能从主语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上去理解,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的有四种形式,分别是“于”字被动句式、“为”字被动句式、“见”字被动句式、“被”字被动句式。
(一)形式被动句。
所谓形式被动句,就是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在谓语动词的前后用一些特殊的结构形式来标志和助成被动。
常有如下几种情形:1、在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如:(1)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无它故焉,非其道而虑之以王也。
《荀子王制》——齐闵王被五国打败,齐桓公被鲁庄公(的臣子曹沫)劫持,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不按正确的方法去做,却企图称王于天下。
在“闵王毁于五国”这个句子中,就动词“毁”来说,主语“闵王”是被动者,是“毁”的对象,“五国”是主动者,因而“闵王毁”是“闵王被毁”。
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五国”是靠介词“于”引进来的,在“桓公劫于鲁庄”这个句子中,就动词“劫”来说,主语“桓公”是被动者,是“劫”的对象,“鲁庄”是主动者,因而“桓公劫”是“桓公被劫”。
结合例子说明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示方法

结合例子说明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示
方法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是语法形式的一种,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以受动形式表示,具有一定的语法结构特征,可以用来描述状况或动作的被动性。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以受动形式表达,即受动动词加上被动格,如“被+动词”;二是以被
动形式表达,即将谓语动词改写成被动形式,如“动词+被+宾语”。
以受动形式表达时,采用受动动词加上被动格,如“被+
动词”,例如:“他被逮捕了”,其中“逮捕”是动词,“被”是受
动动词,“他”是被动格。
以被动形式表达时,将谓语动词改写成被动形式,如“动
词+被+宾语”,例如:“他被人打了”,其中“打”是动词,“被”
是被动动词,“人”是宾语。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达方法也可以运用到现代汉语中,如:“这件事被他提出来了”,其中“提出”是动词,“被”是被动
动词,“他”是宾语。
从以上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示方法可以看出,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达方法有受动形式和被动形式,这种表达方
法也可以运用到现代汉语中。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不仅可以表示动作的被动性,还可以表示状况的被动性,从而丰富汉语语言的表达方式,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古汉语中的被动句

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嘿,你有没有想过,在古代汉语里,有一种句子特别有趣,那就是被动句呢?这可不是什么普通的句子类型哦。
我记得我刚接触古汉语的时候,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神秘的大森林,到处都是新奇的东西。
被动句就像森林里那些独特的树,一开始觉得有点陌生,但是一旦了解了,就会发现它独特的魅力。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有好几种形式呢。
比如说,有“于”字式的被动句。
就像“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你看啊,这里的“君幸于赵王”,“于”字就表明了“君”是被赵王宠幸的对象。
这就好像一个小人物,在一个强大的人物面前,只能处于被摆布的地位。
你能想象那种感觉吗?一个小臣子,只能被动地等待君主的宠幸,就像风中的小草,只能随风而动,没有太多自己的主动权。
这时候的“于”字,就像是一个标记,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个句子里的动作是被动的。
还有“见”字式的被动句。
像“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这里面的“见疑”“被谤”,都是被动的用法。
屈原多冤啊!他那么忠诚,那么守信,结果呢?却被怀疑,被诽谤。
这个“见”字和“被”字,就像是一把把刀,无情地把屈原这样的忠臣给伤害了。
这种被动句,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和悲哀。
如果把那些忠臣比作是美丽的花朵,那么这些表示被动的字就像是害虫,在肆意地啃咬着花朵的美好。
再来说说“为”字式的被动句。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多惨呐!一个人失去了生命,还被天下人嘲笑。
这里的“为”字就点明了是被动关系。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舞台上不小心摔了一跤,结果台下的人不但不帮忙,还哄堂大笑。
这个“为”字式的被动句,就把那种在众人面前处于劣势,被众人当作笑柄的可怜形象给描绘出来了。
我有一个朋友,他刚开始学古汉语的时候,对被动句特别头疼。
他就跟我抱怨:“这古汉语里的被动句怎么这么复杂啊?一会儿这个字,一会儿那个字的,就像一团乱麻,理都理不清。
”我就跟他说:“你可不能这么想啊。
你看,被动句就像一个个小秘密,只要你找到了打开秘密的钥匙,就会觉得特别有趣。
”其实啊,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就像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小漩涡。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类型及例子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类型及例子古代汉语文言文被动句是汉语文言文中一种重要的句式类型,它以“受”字开头,表明句子主语承受动作的被动状态,其结构通常为“受+施+傅+枢”。
古代汉语文言文被动句可分为五种类型:一是受(视)施固定结构,二是傅(字)衍拓结构,三是枢(词)共旨结构,四是受(施)循环结构,五是受(释)统一解析结构。
一、受(视)施固定结构受(视)施固定结构是汉语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被动句式,它以“受”字开头,然后再紧接着一个由动词、形容词或名词组成的施字,然后再加一个“傅”字,最后接一个“枢”字,其结构为“受+施+傅+枢”,如:“受书文言”、“受辞赋”、“受法度”。
例如:《论语》中有“受命于文远”一句,可以解释为“受(视)命施(乃),傅(请)于文远”。
二、傅(字)衍拓结构傅(字)衍拓结构是古代汉语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结构,它的特点是把施字的动作性成分抽取出来,重新衍拓及组合成傅,形成“受+施+傅+枢”的语句,它在表示形式上能体现出动作的转换或变换。
例如:《淮南子·地理志》中有“受环阔”一句,凡受环阔这四字,第三字“阔”就是由“廓”(表示开阔)衍拓而来的,所以可以解释为“受(视)环施(廓),傅(阔)于阔”。
三、枢(词)共旨结构枢(词)共旨结构是文言文中一种有趣而特殊的句式,它在词句结构上特别做到施和枢结合,能够把句子的主题表达得更为准确、浓缩。
它的结构为“受+施+傅+枢”,其中“枢”是由施字的共旨词所替代的,在文言文中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能够准确表达出句子的主旨。
四、受(施)循环结构受(施)循环结构是汉语文言文中一种很有意思的结构,它和其他汉语文言文被动句结构不同,其构成结构是“受+施+傅+受……”,其中多个受施结合在一起形成循环,可以表示动作一直(循环)重复的意思。
例如:《论语·述而》中有“受道夫复受道”一句,此句可以解释为“受(视)道施(得),傅(由)于夫,受(识)道施(得)”,即一直(循环)重复“受道”。
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认识

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认识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是一种表达动作行为和事件对主体的影响的句子,常常用被动词、受事词或间接宾语来表示。
以下是对于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一些认识:1. 被动词表示被动:在古代汉语中,被动词如“被”、“受”、“于”等可以用来表示被动关系。
例如,“寡人不祥,被于宗宙之诛”(《左传·昭公四年》),这句话中的“被”表示被动,意思是“我不幸,受到家族的责备”。
2. 受事词表示被动:受事词是指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常常放在动词之后,表示被动关系。
例如,“夫子过于殷国,被发以奔野”(《庄子·天运》),这句话中的“殷国”是受事词,意思是“夫子经过殷国,披着头发奔向野外”。
3. 间接宾语表示被动:在古代汉语中,间接宾语可以放在动词之后,表示被动关系。
例如,“晋人执卫侯,归之于京师”(《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这句话中的“卫侯”是间接宾语,意思是“晋国人抓住了卫侯,把他送回京师”。
4. 被动句的语气: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常常带有语气词,如“矣”、“也”、“哉”等,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或强调被动关系。
例如,“齐君不吾反,吾归矣”(《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这句话中的“矣”表示语气,意思是“齐国国君不让我回去,我要回去了”。
5. 被动句的修辞手法: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常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少年中国说》),这句话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中国的美好和壮丽。
总之,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通过不同的形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动作行为的被动关系。
理解被动句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对于深入理解古代汉语的语义和语用意义非常重要。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中的被动句有六种不同的形式:
1.使役被动句:即陈述句中表示被迫、被使动的动作或状态。
2.体验被动句:描述主语经历某种事情带来的感受或体验。
3.表动作被动句:表示主语被动地遭受某种动作。
4.表状态被动句:表示主语被动地处于某种状态。
5.表结果被动句:描述行为的结果或影响。
6.表被动动作句:强调被动动作的发生,与普通被动句的语气略有不同。
下面是一些例子:
•使役被动句:被迫逃离战场。
•体验被动句:通过这次考试,我被深深震撼了。
•表动作被动句:他被打了一拳。
•表状态被动句:这个问题被解决了。
•表结果被动句:他的努力被认可了。
•表被动动作句:这个决定被大家质疑了。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古代汉语中被动句是指在句子中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的句子结构。
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包括早期古代汉语中的明动被动句和晚期古代汉语中的真被动句。
以下是对这两种类型的详细介绍。
一、明动被动句明动被动句是早期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这种被动句的特点是以被动动词“受”或“为”等为核心,表示被动动作的承受者。
受动结构常用于承受整个动作或事件,而为动结构常用于承受动作或事件的结果或状态。
1. 受动结构受动结构是以“受”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受刑”、“受虐”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后面,并且没有明确的施事者。
被动结构的引入丰富了句子的表达方式,也增加了句子的语体感。
2. 为动结构为动结构是以“为”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为困”、“为醉”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后面,并且与动词之间有定语修饰的成分。
为动结构既能表达被动的动作,又能表示被动动作的结果或状态,具有一定的含蓄性和表达力。
二、真被动句真被动句是晚期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这种被动句的特点是以被动助词“被”为核心,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与明动被动句不同,真被动句在句子构成上更加规范化和简洁。
1. 真被动结构真被动结构是以“被”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被困”、“被诛”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前面,并且与动词之间一般没有修饰的成分。
真被动句在句子结构上相对简洁,更加突出动作的被动性。
2. 真被动句的特点真被动句的特点是主谓宾结构内有被动助词“被”,同时动词通常用动名词或名词,常带有使动或抽象含义。
真被动句的语态明确地强调了动作的被动性,使句子更加简洁、直接和清晰。
在古代汉语中,明动被动句和真被动句都是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它们通过不同的结构形式来表达被动的动作,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同时也体现了汉语句法的特点和发展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古代汉语里的被动句【摘要】:被动句是古代汉语语法中的一种特殊句式。
依据有无形式标记,古代汉语里的被动句可分为形式被动句和意念被动句两大类,而形式被动句又分为若干小类。
文章通过对古代汉语被动句概念的界定,类型的探析,可以深化我们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我们识别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能力。
【关键词】:被动句;概念;形式被动句;意念被动句我这个题目为”浅析古代汉语里的被动句”。
但由于自身学习能力有限,再加之查找的资料不充分,所以在这个题目下我只从两大方面谈谈自己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认识。
一、被动句概念的界定被动句是一种表述主语遭受情况的句子,句中主语全为动作的承受者而非动作的施动者。
既表遭受,当然就不是自己乐意接受的,因此这种句子一般只表示受损失或者不希望出现的情况。
被动句出现较晚,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曾谓:”在远古汉语里,在结构形式上没有被动和主动的区别。
直到甲骨文金文里也还是这种情况。
真正的被动式在先秦是比较少见的,而且它的出现是春秋以后的事。
”①然而唐钰明等作过统计,汉语被动句金文中13见,《左传》19见,《墨子》23见,《荀子》36见,《战国策》48见。
可见,王力先生讲的金文里没有被动和主动区别的见解,是不够精确的。
大量文献语言材料的考察和研究表明:被动句肇始于金文,继之不断发展,形式渐趋多样。
被动句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的被动句就是被动句式, 即由被动式充当全句(或分句) 谓语的句子。
它指既包含一个表被动意义的动词又具有形式标志(如”于、为、为~所、见、被”等) 的类似于词组或短语性质的结构形式, 如”制于人、为天下笑、见欺于王、被尚书召问”等等。
广义的被动句还包括意念被动句, 即只表达被动意义而无形式标志的句子。
被动式就是被动结构; 先有被动式, 后有被动句, 二者不是等同的, 属于不同的层次和平面。
二者在表达”与主动相对的被动”这个意义上没有区别, 但只有被动式(被动结构) 作全句(或分句) 的谓语的句子才是被动句。
有的句子虽然包含作定语的被动式和作宾语的被动式, 但不能算被动句, 如”然见将军之仇报, 而燕见陵之愧除矣。
” (《史记·刺客列传》) 和”吾闻先即制人, 后即为人所制” (《史记·项羽本纪》) 二例句, 就不能算是被动句。
被动式可以是句, 但不一定是句。
接下来,文章将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做进一步探析。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古汉语被动句一般可分为两类,即形式被动句和意念被动句。
(一) 形式被动句。
所谓形式被动句,即有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在谓语动词的前后用一些特殊的结构形式来标志和助成被动。
常有如下几种情形:1. “于……”式: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如:(1) 晏子聘于鲁。
(王充《论衡·知实》)---晏子被鲁国招聘。
就动词”聘”来说,主语”晏子”是被动者,即”被聘”的对象;”鲁”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它是靠介词”于”引进来的。
(2) 苏秦不信于天下。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苏秦不被天下人信任。
(3) 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
(《后汉书·光武皇帝本纪》)---光武皇帝九岁就失去了父亲,被叔父良抚养。
(4) 屈原放逐于楚国。
(《盐铁论·相刺》)---屈原被楚国放逐。
例(2)、(3)、(4) 中的介词”于”都起到引起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主语”苏秦”、”光武”、”屈原”都是被动者,动词”信”是”被信”;”养”是”被养”;”放逐”是”被放逐”。
从上述几个被动句中可以看到,动词后面加介语”于”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但必须指出介词”于”并不表示被动,其被动意义是由动词本身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表示出来的。
2. “见……”式:在谓语动词前用”于”字表示被动。
例如: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不降。
(《汉书·五子传》)上例中,”见”的作用是用来表明谓语动词的被动性质,但不能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因此,这种格式,主动者一般不能说出是不必说出的。
但要注意”见”的用法,除了放在动词之前表示被动关系作助词之外,它还可以置于及物动词之前指代第一人称。
3. “见……于”式:这种格式与上一格式的不同点仅仅是它在动词谓语的后面用”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我常被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笑话。
主语”吾”是被动者,在动词”笑”之前加”见”字表示被动关系,可译作”被”;在动词”笑”之后用介词”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大方之家”。
这种既在动词前面加”见”表示被动性质,又在动词的后面用”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句法,表示的被动意义十分明显。
4. “为……”式:即在谓语动词前用”为”字表示被动。
例如:(1)兔不可复得,身为宋国笑。
(《守株待兔》)(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史记·刺客列传》)。
此外还有”为……所”式:这种格式在古汉语里最常用。
例如:梦遂削弱,为秦所轻。
(《战国策·秦四》)还有”为所……”式:这种格式与上一种的不同,就是一般承前省略了主动者。
例如:官军加讨,屡为所败。
(《旧唐玉·黄巢传》)5. “被……”式:即在谓语动词之前用”被”直接表示被动。
这种表示被动的”被”字发展成为介词,用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是时代较晚的事。
其作用与”见”字相同。
例如:(1)被驱不异犬与鸡。
(《兵车行》)(2)妆成没被秋娘妒。
(《琵琶行》)从上例中可以看出,”被”字有时引进主动者,如(2)。
有时省略了主动者或者不必说出主动者,如(1)。
但判断这种格式要注意:汉代以前”被”字的用法,它除了放在动词这前表示被动作助词外,还可以放在名词、代词和名词性词组之前作动词,为”遭受”、”蒙受”讲。
(二)意念被动句。
所谓意念被动句,即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它的谓语是及物动词,虽无表示被动的介词和结构,但因意念上能支配主语,一般地也就不再带宾语,这是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的特点。
这种被动句有以下两种情形:1. 可以从句意上来确定的被动句(1)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商君书·更法》)这句话中的”愚者制焉”,根据上下文的文意,”制”这一动作并非由主语”愚者”发出的,而是主语”愚者”接受的动作,因而是”愚者被制”;同样” 拘”这一动作也不是由主语”不肖者”发出的,而是主语”不肖者”接受的动作,因而是”不肖者被拘”。
全句的意思是:所以聪明人创制法令,而愚笨的人被限制在那上面;贤能的人改变旧礼,而不好的人被束缚在那上面。
由于”制”、”拘”是被动的,因此,全句是被动句。
(2)仇牧闻君弑。
(《公羊传·庄公十二年》)这里的”弑”,意思是”下杀上”,为古人所谓的”臣弑君”“子弑父”之类。
实际上”弑”的意义同”杀”,区别只在身分上。
”杀”的意义可能是杀人,可能是自杀,也可能是被杀,而”弑”,却只能是被杀,而且必须是”下杀上”。
全句的意思是:仇牧听说君被弑(杀) 了(指宋万杀了闵公) ,所以,这”弑”字一定是被动的,因而句子是被动句。
2. 必须从别的角度来考虑、确定的被动句这类情形若仅仅从词句的意义上还分辨不出,而必须从别的角度,如方言的角度、伦理的角度、训诂的角度等来考虑,才能肯定其为被动还是主动。
这类情形较少,但也不能不予注意。
例如:(1)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
(《孟子》) 这里的”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小役大,弱役强”四句话,都是被动句,而形式却是主动的。
为什么判定它们都是被动句而不是主动句呢? 这可以从天下有道、无道上来考虑。
这里所谓”道”,是孟子---儒家的道。
按孟子的思想,天下有道时,则德之小者役于德之大者,贤之小者役于贤之大者,这才是正常秩序:凭德、贤之大小。
天下无道之时,则是凭力量,凭强弱,所以,力之小者、弱者,役于力之大者、强者,孟子---儒家是反对这种秩序的。
必须这样来理解,才合孟子---儒家思想原意,而不能单从字面上、句式上去考虑。
由此可见,判定句子是主动还是被动,有时须从学术思想上来考虑。
(2)围者柑马而秣之。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这句话的意思,按一般情况,应是”围者(原动) ……”,但实际上这里的”围者”却是被围者,是被动的。
全句意思是:被围者”以粟置马口中(秣) ;而以木衔其口,不欲令食粟(柑) ,示有蓄积”。
(古注) 此句下文是”使肥者应客”---示饱足也。
(古注)总之是说被围者怎样显示其有蓄积、饱足之象。
因为这种情况,是被围者可以坚守的条件,所以知”围者”是”见围者”。
(古注) 这,读上下文,就会了解得更清楚。
此外,别的地方也有关于”围”的解释,如《公羊传·庄公十年》有”围不言战”的话,古注谓”以兵守城曰围”,既是以兵守城,当然是”见围”者。
这是关于”围”的古义的问题,现在今义行而古义知者少。
由此可见,判定句子的主动被动,有时还须从所谈情况或训诂上着手考虑。
总之,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这种句子, 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被动句强调突出动作行为的受事者。
古代汉语被动句根据有无专门表示被动形式的标志分为两类:一类是形式被动句,一类是意念被动句。
通过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探析,可以深化我们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认识,提高识别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能力。
注释①王力. 《汉语史稿》, 中华书局, 2003年版, 第418页.参考文献[1] 王力. 《汉语史稿》, 中华书局, 2003年版.[2] 王力. 《论汉语被动式的发展》,语言论丛,1957年版.[3] 康瑞宗. 《古代汉语语法》,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4] 吕景先. 《古汉语的被动式》,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版.[5] 方光焘. 《关于古汉语被动式基本形式的几个疑问》, 中国语文, 1961年版.[6] 张之强. 《文言语法基本知识》,北京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