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份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重点(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中国文化的界定与语言文字文化1.文化的定义与来源2.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二、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特点1.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2.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三、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汉语言文字2.中国古代文学3.中国哲学思想4.中国艺术5.中国风俗习惯正文一、中国文化的界定与语言文字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探讨中国文化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文化的定义与来源。

“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的“文”,指的是错画,即花纹。

在人类认知领域里,花纹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

因此,“文化”便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汉语言文字,作为中华文明的承载,具有丰富的文化特征。

首先,语言文字是文化的代码,它通过发音、书写、意义等方面,传递着文化信息。

其次,语言文字对语言的记录,突破了语言在时间、空间方面的局限,使得文化得以传承。

再次,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它服务于文化,同时又促进文化的发展。

二、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特点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从夏商西周的礼乐文明,到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再到汉唐盛世、宋明理学等,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

中国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2.包容性强,兼收并蓄,求同存异。

3.重视道德修养,强调人文精神。

4.注重和谐,追求平衡与统一。

5.强调家国情怀,倡导爱国主义。

三、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汉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承载,具有丰富的文化特征。

它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

2.中国古代文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2014.10)真题及答案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2014.10)真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2014年10月自考真题及答案一单选1. 百家争鸣中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有()A.邓析B.邹衍C.惠施D.墨瞿正确答案B知识点名称重要几家的代表人物;各家思想特征难易程度简单讲解阴阳家以战国时期的邹衍为代表。

邹衍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五德终始"说,解释朝代的变更。

其理论对后世中国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都有深刻影响。

统计刷题次数 : 1530 错误率 : 60%2. 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A.西汉时期B.两汉时期C.东汉时期D.魏晋时期正确答案B知识点名称士大夫阶层的养成难易程度简单讲解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变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两汉时期。

统计刷题次数 : 2295 错误率 : 51%3. 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B.玄学C.般若学D.涅槃学正确答案B知识点名称玄学难易程度简单讲解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玄学,玄风大畅是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

玄学是老、庄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

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晏、王弼,不过他们的贵无尚虚的取向基本在调和儒道,关心理想帝王人格问题,大体仍不离济世之道。

统计刷题次数 : 2037 错误率 : 51%4. 两税法得名因为征税在()A.春夏B.夏秋C.秋冬D.冬春正确答案B知识点名称两税法的作用难易程度简单讲解两税法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内容核心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

统计刷题次数 : 1683 错误率 : 42%5. 中唐以后兴旺起来的白话小说之祖是()B.话本C.南戏D.传奇正确答案B知识点名称市井文化的兴起难易程度简单讲解城市不仅累积着财富,也荟萃着人文。

市井文化方方面面,其中适合市民阶层审美趣味的新文艺的兴起,最能观察当时社会文化之一斑。

讲述历史及人世间故事的"说话"从中唐以后就兴旺起来,有了行会并在南宋进入"黄金时代".记录"说话"的文章叫"话本",是后来白话小说之祖。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2014.10)真题及答案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2014.10)真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2014年10月自考真题及答案一单选1. 百家争鸣中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有()A.邓析B.邹衍C.惠施D.墨瞿正确答案B知识点名称重要几家的代表人物;各家思想特征难易程度简单讲解阴阳家以战国时期的邹衍为代表。

邹衍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五德终始"说,解释朝代的变更。

其理论对后世中国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都有深刻影响。

统计刷题次数 : 1530 错误率 : 60%2. 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A.西汉时期B.两汉时期C.东汉时期D.魏晋时期正确答案B知识点名称士大夫阶层的养成难易程度简单讲解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变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两汉时期。

统计刷题次数 : 2295 错误率 : 51%3. 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B.玄学C.般若学D.涅槃学正确答案B知识点名称玄学难易程度简单讲解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玄学,玄风大畅是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

玄学是老、庄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

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晏、王弼,不过他们的贵无尚虚的取向基本在调和儒道,关心理想帝王人格问题,大体仍不离济世之道。

统计刷题次数 : 2037 错误率 : 51%4. 两税法得名因为征税在()A.春夏B.夏秋C.秋冬D.冬春正确答案B知识点名称两税法的作用难易程度简单讲解两税法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内容核心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

统计刷题次数 : 1683 错误率 : 42%5. 中唐以后兴旺起来的白话小说之祖是()B.话本C.南戏D.传奇正确答案B知识点名称市井文化的兴起难易程度简单讲解城市不仅累积着财富,也荟萃着人文。

市井文化方方面面,其中适合市民阶层审美趣味的新文艺的兴起,最能观察当时社会文化之一斑。

讲述历史及人世间故事的"说话"从中唐以后就兴旺起来,有了行会并在南宋进入"黄金时代".记录"说话"的文章叫"话本",是后来白话小说之祖。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填空题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二、名词解释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中国文化概论》吐血整理版

《中国文化概论》吐血整理版

《中国文化概论》吐血整理版 ——特别感谢仲伟:五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z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
z 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z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
3、文化的结构
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
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 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
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
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
2、文化的概念
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
z 第一, 人对物的问题。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z 第二,
z 第三,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
5、文化的几个特点
(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
z 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通常理解为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或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或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4
文化的功能
记录功能、认知功能、传播功能(言语、文字、实物等)、凝聚功能(如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调控功能(手段有巫术图腾、道德宗法、法律暴力等)
5
中国文化的特点
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父系氏族公社或家庭公社时期,父权系统和孝道观念是宗法社会的基础
10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概观
雅俗之分(雅文化、俗文化)、显隐之分(儒家显文化、法家隐文化)、山林庙宇之分(山林文化、庙堂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序号
知识点
描述
1
文化的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2
文化的分类
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心理文化
3
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结构
具有多维性特点,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三元汇一
6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
儒家看来,人生理想境界是“与天地合其德”,核心内容是仁
7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制度
8
自然经济
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与以交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立
9
血缘宗法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一)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一)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一)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绪论1、广义文化: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文化定义三要点: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2、文化产品:广义-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专指精神产品。

文化内涵: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现象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经验性特点)。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3、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

4、民族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

5、两个文化层:上层文化、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以文字典籍为媒介,底层文化靠口头传承6、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说苑yuàn》。

7、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文化传统: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是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综合性介绍和探讨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礼仪等方面。

以下是中国文化概论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中国的历史: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文明。

中国历史可以分为不同的朝代,如夏、商、周、秦、汉、唐、宋、明、清等。

每一个朝代都有不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

2.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它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主张以仁爱、孝道、忠诚等为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3. 佛教:佛教是中国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

佛教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超越世俗的追求,主张舍弃欲望、追求解脱。

佛教对中国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4. 道教:道教也是中国三大宗教之一,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的境界。

道教注重修身养性,强调内外合一、自然无为的思想。

5. 中国文学:中国文学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包括诗、词、曲、小说等形式。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经典之作,如《诗经》、《论语》、《红楼梦》等,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6. 中国艺术:中国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形式。

中国绘画以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为主要类型,注重意境和笔墨的表现。

中国音乐以古琴、笛子、二胡等乐器为代表,具有独特的音调和韵律。

7. 中国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五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密切相关,是中国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和传统习俗的体现。

8. 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烹饪技艺和食材组合而闻名。

中国菜系分为八大菜系,如川菜、粤菜、鲁菜等,每一个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口味。

9. 中国的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有着丰富多样的风格和款式,如汉服、唐装、旗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简述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答:①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界提供他们的地理条件,从而展开其文化创造历程;②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方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③了解文化时所作的地理观察,必须是历史的,文化与地理互动的;④地理对人文的影响,有许多复杂的中介内容。

2、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答:了解中国文化的基干,必须涉及先秦区域文化的发展。

其为: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

后经融汇,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干。

3、简述中国文化史上的山西居“天下形势”。

答:①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故而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

②太行山脉中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故而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4、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典型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因此,产生乡土意识。

例如,桐城人以文章扬名,是因为苞、姚等人的影响所致。

浙东重史学,是因为黄宗羲的影响所致。

徽州尚经术,是因为戴震的影响所致。

5、为什么说华北平原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答:⑴华北平原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

利于舟楫之便和人的交流。

⑵东部有泰沂山地,有利于人们的文化创造。

⑶该地区历来就是发达的农业区,有利于农业文明的创造与发。

⑷该地区在很长时期内人口稠密。

6、统一是中国自古以来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其表现有哪些?答:①自有人群以来就相互交流;②甲骨文中有“四方”的明确记载;③西周时代“天下”观念就已十分清晰;④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础,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7、简述古代林木滥砍乱伐的重要原因及严重后果。

答:林木乱砍乱伐的原因是统治者大兴土木。

森林资源的损失,意味着黄河水土流失的加重。

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森林被砍伐,牧场被开垦,严重破坏了自然植被。

简述中国稻作农业未在岭南形成的原因.答:中国是稻作农业的故乡,然而稻作农业却起源于长江中下游,而不是原始籼稻资源更加丰富的岭南地区。

为什么?专家指出,(1)这是因为岭南籼稻生长四季不缺,那里的原始居民没有改良籼稻品种的必要。

倒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籼稻的生长是有季节的,人们必须储备粮食才能过冬,在提高产量的要求下,籼稻才得以改良。

(2)这说明,自然条件优越到“不劳而获”的地步,不利于文化的创造。

当然,自然条件太恶劣也不利于文化的创造。

(3)西方有史学家曾提出自然的“挑战”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原因,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

中国古代文明国家最早在黄河中下游兴起,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论述1、试述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答:①土地的开垦: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度利用。

先秦魏国“尽地利之教”;汉武帝时期推广“代田法”和“区田法”。

②水利的兴修:既关系农业的兴衰,又关系环境的美恶。

(2分)先秦两汉时期曾兴修郑国渠、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

③运河的开凿:春秋战国至清朝后期的运河的开凿历史。

2、试述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答:区域文化构成的因素:①自然环境:人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文化决定地域人群文化的第一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起,该层次内容所起的作用就越大。

②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③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④典型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3、试论社区文化活动的意义。

答:⑴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跨越多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共同的活动。

⑵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

⑶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地方文化遗产。

1、简述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答:①农业;②制陶;③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2、简述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

答:①战争。

据《史记》及相关文献记载皇帝与蚩尤曾经大战而皇帝获胜,有效实现聚族。

②高级宗教确立。

此前宗教混乱,“家为巫史”,而颛顼时代宗教祭祀行为专业化也起到了聚族作用。

3、简述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特征。

答:①原始农业出现;②陶器的制造;③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④村落的出现及氏族的形成。

4、简述中国文化基本规模形成的具体表现形式。

答:①中国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理想。

②中国人形成了特定的社会观念和思想法则。

③先秦文化作用于后世文化。

④稳定的价值观念对后代施以深刻影响。

4、简述敬顺吴天的宗教现实功能。

答:⑴其现实功能是“敬授民时”⑵其关系农业大事,是皇帝的后代建立宗教凝聚力的根源。

⑶其得以聚族是因为该宗教中涵盖着先进的文化。

因此,五帝时代的历史是文化带动着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

5、简述分封制的特点和意义。

答: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是承认了异族人的生存权利。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统治之分封,实则形成了周王与诸侯共制天下的局面。

第三,分封制是一种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1、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答:南朝:中原人群的南迁以及对南方的的开发过程也正是南朝民族融合的过程。

北方:十六国时代许多北方政权的建立者,都深受中原文化的熏陶。

北魏与其说是汉化,还不如说是南朝化。

不能将北方的民族融合简单的视为汉化,融合在相当程度上也是胡化,隋唐立国思想的很多方面,须要从其制定者的北方文化背景去考虑,才能够得到准确的理解。

2、试述两汉经学的历史、文化功能。

答:⑴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是儒家思想正是上升为国家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⑵尊儒术,兴太平首先产生影响的是文学方面,“诗三百”的影响。

两汉形成了诗词大国的风范。

⑶经学与王莽新政。

王莽新政就是受“尧舜禅让”影响的结果。

但其失败实则是经学的失败,也是,只重视《周礼》,而脱离现实的结果。

3试述秦汉王朝政治的新格局。

答(1)郡县制的建立。

从秦朝建立到汉武帝初期百余年里,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反复。

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政策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制度,最终得到确立。

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

(2)中央集权制。

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规模。

最高权力者称皇帝,表示他的地位与上天同尊。

皇帝之下是所谓的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

两汉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

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三、1、简述造纸术发明及传播的历史。

答:①造纸术的发明者相传为东汉时期的蔡伦;②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造纸;③公元6世纪起,造纸术开始向东南亚国家流传,公元8世纪传入中东阿拉伯国家,公元12世纪传入欧洲。

2、简述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

答:①环境标准,因自然环境的不同,服饰略有差异;②性别差异,服饰体现了性别的差异;③体形标志,人体高矮瘦胖的不同,对服饰的要求也不同;④年龄标志,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服装的颜色、样式等也有所不同。

3、简述家族共同体主要的文化功能①血缘凝聚力。

家族内部的每一个家庭按照父系的血缘认祖归宗、单系传递。

外姓移入者为了求得同情和依靠,多与原社会内部的大姓认干亲,寻求社会关系网络的保护。

②地缘凝聚力。

家族共同体的情感归属离不开特定地域,共同的土地资源是他们分享生命快乐的依据,是养育所有家庭的同一条血脉。

4、.简述我国古代行会的主要管理方式。

答:①祖师崇拜,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崇拜的祖师。

②师徒传承,手工行业的技术传承是在师傅和徒弟之间进行的,徒弟入行、拜师、出师都有一套行规,不可逾越。

③行业禁忌,传统手工业有许多行业忌讳,反映了过去手工业生存艰难的另一面。

5、交通行旅文化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答:⑴交通设备的习俗传承。

⑵交通工具的习俗传承。

⑶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传承。

6、简述以工补农、以商求富观念的文化价值。

答:①它促成了程式的出现;②它发展了市民文化;③它打破了小农经济的视野,引进了城市的信息;同时也把地方或民族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其它地方。

7、农业岁时历法的文化价值。

答:第一,农业岁时历法即根据农耕生产而制定的历法。

第二,它是我国南北农业区所共同发明,共同遵守的。

第三,我国官时和民时都受到他的影响。

统治阶级把它当做是礼制规范,向天下推行。

第四,农民按照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业生产生活,促进你了农业社会的发展。

四、1、论述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

答:居住方式:居住方式的选择与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居民住房主要有五种形式:半穴式、井干式、干栏式、石室、土木结构或木石结构。

居住建筑格局:多位前院后屋或前园后屋的风格,既方便生活,也方便生产。

居室外格局:院墙、院门、庭院;居室内格局:睡处、神位、照明、取暖和贮藏、正房是最有中国特色的地方。

居住建筑仪式:选址仪式、上梁仪式、贺新房仪式、使用家具仪式、祭灶仪式、搬迁仪式。

2、试述我国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

答:①统筹水土利用规划,提整地出、浇水、种植、施肥、收获和准备在耕一盘棋的思想。

之处关键在于控制人对自然资源的使用限度。

任何农业经营都不得违反自然规律。

②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要整体的看待农作物的栽培,要协调好劳力、农具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注意选择雇工,勤俭持家等。

③“荒政”思想。

认为全社会都要有居安思危的自觉意识,在中央国策中应该包括“备荒””救荒”的内容。

④人力胜天说。

即调整人的知识能力和奋斗精神,认为人的合理作为可以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

取得人力胜天的成绩。

3、试析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文性。

答:中国古代建筑具有强烈的人文性。

在建筑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点。

在这些人文思观念中,最突出的是讲究秩序,突出等级,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观。

在同一个建筑组合中建筑物之间的排列有着明确的正偏,内外之别。

这种区别象征着使用者的地位尊卑,故宫即是如此。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等级观念,除了体现在布局方面之外还体现在建筑的规模和室内外的装修,装修方面。

4、试述中医药学的腹脏、经脉、针灸等学说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答:中医药学的腹脏、经脉、针灸等学说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有:一、腑脏学说1、这一学说的核心是“脏象之说”,即认为五脏六腑长在体内,但其形象和功能却表现于外。

腑脏在中医学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解剖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传统文化概念。

它的思想来源,是阴阳五行学说。

2、在这一体系中,把五行观念与人体器官相配属,分列为五官、五色、五味、五音和七情,然后将它们的内性外象联系在一起考察,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器官与内脏之间的某种联系和根据临床经验进行辨证施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