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分离与除杂导学案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一、物质的分离1.1 学习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物质分离的基本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2) 学会运用物理方法进行物质的分离。
1.2 教学内容:(1) 物质分离的基本方法: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离子交换等。
(2) 适用范围及操作原理:了解各种分离方法适用的范围和操作原理。
1.3 教学活动:(1) 讲解物质分离的基本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2)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掌握物理方法进行物质的分离。
1.4 作业与评估:(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物质分离方法的理解程度。
二、除杂和提纯2.1 学习目标:(1) 理解并掌握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会运用化学方法进行物质的除杂和提纯。
2.2 教学内容:(1) 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了解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如吸附、离子交换、结晶等。
(2) 适用范围及操作方法:了解各种除杂和提纯方法适用的范围和操作方法。
2.3 教学活动:(1) 讲解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及其适用范围。
(2)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掌握化学方法进行物质的除杂和提纯。
2.4 作业与评估:(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除杂和提纯方法的理解程度。
三、常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3.1 学习目标:(1) 学习并掌握常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
(2) 学会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1) 常用的分离方法: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离子交换等。
(2) 常用的提纯方法:吸附、离子交换、结晶、电解等。
3.3 教学活动:(1) 讲解常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及其应用。
(2)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操作技巧。
3.4 作业与评估:(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常用分离和提纯方法的理解程度。
四、实验操作技巧4.1 学习目标:(1) 学习并掌握实验操作技巧,提高实验准确性和安全性。
(2) 学会运用实验操作技巧进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常见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如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
3.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离方法: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
2. 除杂原则:不增、不减、易分离、易复原。
3. 提纯方法:结晶、干燥、吸附等。
4. 实验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已学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实验。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3. 演示:进行实验演示,展示常见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实验过程。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练习,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操作。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分享实验心得。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
2. 学生能够掌握常见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五、教学资源:1. 实验仪器和试剂:烧杯、漏斗、滤纸、蒸馏器、萃取剂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提供详细的课件和教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掌握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物质分离方法的操作步骤及适用条件。
2. 理解除杂原则及应用。
3. 学会使用结晶、干燥、吸附等方法进行物质的提纯。
教学难点:1. 不同分离方法的选择与操作。
2. 除杂原则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3. 复杂物质体系中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演示和分组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采用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物质的分离和除杂

静海七中导学案(2010——2011 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学科:化学课型主备:课题:物质的除杂与分离课时授课时间周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粗盐提纯实验的深刻理解。
2.除杂与分离的一般思路。
3. 常见离子间的相互反应。
过程与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物质除杂与分离过程的学习,建立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
二、学习重点:物质除杂与分离的一般思路学习难点:物质除杂与分离的“一般 --- 特殊 --- 一般”解题思维的形成。
三、学法指导: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是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除杂和提纯是将混合物中的某组分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除去而得到纯物质。
在提纯物质的过程中除了选择合适的试剂外,还应选择适宜的杂质(或产物),以便于同被提纯物进行分离。
所谓分离就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各组分一一分开。
分离完成后各组分要保持(经过化学反应使混合物的组分经过转化而分离还要恢复为)原有的物质组成和状态。
四、导学过程:(一)课前自学一:分离和提纯的主要方法地运用几种方法。
二:气体净化的几种方法⑴吸收法:用吸收剂将杂质气体吸收除去。
如,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CO2,可先用浓NaOH 溶液吸收CO2,再用浓硫酸等干燥剂除去水蒸气。
常见气体吸收剂见下表:⑵转化法:通过化学反应,将杂质气体转化为所要得到的气体。
如,除去CO2中的少量CO,可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CuO,CO + CuO Cu + CO2。
2、气体的干燥气体的干燥是通过干燥剂来实现的,选择干燥要根据气体的性质,一般原则是:酸性干燥剂不能用来干燥碱性气体,碱性干燥剂不能用来干燥酸性气体,干燥装置由干燥剂状态决定。
⑴常见的干燥剂注意:选择吸收装置时,要注意进、出气体导管的连接方法,若用“洗气瓶”,要注意“长进短出”,若用干燥管要注意“大进小出”。
先除去气体中含有的其他杂质,干燥除去水蒸气的操作放在最后。
(二)问题探究问题1除去NaCl溶液中的杂质Ba(OH)2,若只准加入一种试剂,则这种试剂是_______。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概念。
2. 掌握常见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方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章:物质的分离1.1 物质的分离概念1.2 常见的分离方法:过滤、沉淀、蒸馏、萃取等1.3 分离方法的选用原则第二章:除杂2.1 除杂的概念2.2 常见的除杂方法: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等2.3 除杂方法的选用原则第三章:提纯3.1 提纯的概念3.2 常见的提纯方法:结晶、蒸发、蒸馏等3.3 提纯方法的选用原则第四章:实验操作技巧4.1 实验操作的基本原则4.2 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4.3 实验操作技巧的培养第五章:实际应用案例分析5.1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在工业中的应用5.2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5.3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2. 实验法: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操作技巧。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3.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试题,评估学生对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提供详细的知识点和实例。
2.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3.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教学辅助工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安排:1. 第一章:2课时2. 第二章:2课时3. 第三章:2课时4. 第四章:1课时5. 第五章:1课时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概念。
2. 掌握常见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方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六章:物质的检测与分析6.1 物质的检测概念6.2 常见的检测方法: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6.3 检测方法的选用原则第七章:物质的纯度评价7.1 纯度评价的概念7.2 常见的纯度评价方法:光学纯度、化学纯度、物理纯度等7.3 纯度评价方法的选用原则第八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综合应用8.1 综合应用的概念8.2 常见的综合应用案例:制药工业、食品工业、环境监测等8.3 综合应用的策略与方法第九章:实验设计与操作9.1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9.2 实验操作的步骤与注意事项9.3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第十章:新技术在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中的应用10.1 新技术的发展趋势10.2 常见的新技术:膜分离技术、色谱技术、纳米技术等10.3 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挑战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的检测与分析、纯度评价、综合应用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第一章:物质的分离1.1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分离的基本方法学会使用过滤、沉淀、蒸馏等方法进行物质分离1.2 教学内容:物质分离的定义和意义过滤原理及应用沉淀法及其应用蒸馏法及其应用1.3 教学活动:演示过滤实验,让学生观察过滤过程学生分组进行过滤实验,练习操作技巧讲解沉淀法原理,并进行沉淀实验演示学生分组进行沉淀实验,练习操作技巧讲解蒸馏法原理,并进行蒸馏实验演示学生分组进行蒸馏实验,练习操作技巧第二章:物质的除杂2.1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除杂的基本方法学会使用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等方法进行物质除杂2.2 教学内容:物质除杂的定义和意义吸附法及其应用离子交换法及其应用膜分离法及其应用2.3 教学活动:讲解吸附法原理,并进行吸附实验演示学生分组进行吸附实验,练习操作技巧讲解离子交换法原理,并进行离子交换实验演示学生分组进行离子交换实验,练习操作技巧讲解膜分离法原理,并进行膜分离实验演示学生分组进行膜分离实验,练习操作技巧第三章:物质的提纯3.1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提纯的基本方法学会使用结晶、蒸馏、吸附等方法进行物质提纯3.2 教学内容:物质提纯的定义和意义结晶法及其应用蒸馏法及其应用吸附法及其应用3.3 教学活动:讲解结晶法原理,并进行结晶实验演示学生分组进行结晶实验,练习操作技巧讲解蒸馏法原理,并进行蒸馏实验演示学生分组进行蒸馏实验,练习操作技巧讲解吸附法原理,并进行吸附实验演示学生分组进行吸附实验,练习操作技巧第四章: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实验设计4.1 教学目标:学会设计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实验能够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分离与提纯方法4.2 教学内容: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选择合适的分离与提纯方法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4.3 教学活动:讲解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选择合适的分离与提纯方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练习操作技巧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和指导第五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应用5.1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在实际中的应用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5.2 教学内容: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在工业、医药、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实际案例分析5.3 教学活动:讲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在工业、医药、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在实际中的意义和价值第六章:混合物分离提纯案例分析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分析并解决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案例6.2 教学内容:分析不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案例6.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几个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案例,如工业废水处理、药品制备等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分离提纯方法及原理第七章: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7.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学会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处理实验数据7.2 教学内容:实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常用统计方法介绍,如平均值、标准差等7.3 教学活动:教师演示如何收集和整理实验数据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收集数据教师讲解如何使用常用统计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学生分组处理实验数据,练习分析与处理技巧8.1 教学目标:8.2 教学内容:实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8.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实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和指导第九章:实验安全与环保9.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实验安全意识学会实验过程中的环保措施9.2 教学内容:实验安全知识介绍,如防护用品的使用、紧急处理等实验过程中的环保措施,如废弃物的处理等9.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实验安全知识,进行安全演示学生了解并掌握实验安全知识和环保措施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实践实验安全与环保措施第十章:综合实践与探究10.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10.2 教学内容:综合实践项目设计科学探究方法介绍,如观察、实验、分析等10.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几个综合实践项目,如水质分析、空气质量监测等学生分组选择项目,进行实践与探究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物质的分离方法及操作技巧补充和说明:在讲解物质的分离方法时,重点关注过滤、沉淀、蒸馏等基本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中学九年级化学专题物质分离除杂提纯复习学案

物质分离、除杂、提纯复习学案将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而分别得到较纯净的物质,叫做混合物的分离,将物质中的杂质除去而得到较纯净的物质,叫做物质的除杂或提纯。
除杂分离提纯思路总结:方法一、除杂原则:不增,不减,易分离(即①除杂过程中不能增加新的杂质;②加入的试剂一般不能与所需的物质反应,使所需的物质减少;③杂质应转化为沉淀、气体或水等易分离的物质,以便于易与要保留的物质分离)。
不增——在除掉杂质的同时,不得引入新杂质;还要防止在被提纯的物质中引入新的杂质。
例如,除掉NaOH 溶液中的Na 2CO 3,可以用石灰水:Na 2CO 3+Ca (OH )2=CaCO 3↓+2NaOH ,但不能用 CaCl 2溶液:CaCl 2+ Na 2CO 3=CaCO 3↓+2NaCl ,所以如果用了CaCl 2溶液,虽然除掉了Na 2CO 3,但又使NaOH 溶液中增添了新的杂质NaCl 。
不减——要保留的物质不能减少(所选用的试剂不能跟要保留的物质发生反应)。
例如要除掉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应用NaHCO 3溶液吸收氯化氢:NaHCO 3+HCl =NaCl +H 2O +CO 2↑,而不能用NaOH 溶液,因为NaOH 溶液不仅能吸收氯化氢气体,也能吸收二氧化碳:NaOH +HCl =NaCl +H 2O 2NaOH +CO 2=Na 2CO 3+H 2O 另外,请你想一想(1)能否用稀盐酸除去碳酸钙中含有的氧化钙?(2)能否用稀盐酸除去NaOH 溶液中的Na 2CO 3?易分离——杂质应转化为沉淀、气体或水等易分离的物质,以便于易与要保留的物质分离。
例如:(1)用盐酸除去NaCl 中的Na 2CO 3。
就是使杂质应转化为气体(Na 2CO 3+2HCl =2NaCl +H 2O +CO 2↑);(2)用稀硫酸除去Cu 中含有的CuO ,就是使杂质应转化为水(CuO+H 2SO 4==CuSO 4+H 2O )二、除杂方法:(1)物理方法① 过滤法:即通过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物质分离方法,如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
3. 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离: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方法。
2. 除杂:如何去除混合物中的杂质。
3. 提纯:如何通过分离和除杂得到纯物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分离方法、除杂原则、提纯技巧。
2. 难点:如何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以及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实验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各种分离方法。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仪器设备:烧杯、漏斗、滤纸、蒸馏器、萃取剂等。
2. 实验试剂:食盐水、酒精、碘酒、苯等。
3. 教学课件: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相关图片和动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物质的分离方法、除杂原则和提纯技巧。
3. 实验演示:演示各种分离方法的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实验过程。
4. 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拓展:1. 介绍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探讨新型分离技术的发展趋势。
九、安全与环保:1. 强调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如佩戴防护用品、遵守实验规程等。
2. 教育学生节约实验试剂,减少废物产生。
人教版化学复习课:《物质的分离和除杂》专题优秀教学案例

3.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对物质分离和除杂方法的好奇心。
4.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信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引出物质的分离和除杂方法。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3.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
五、案例亮点
1.实际案例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分离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分离和除杂方法。
2.问题导向: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引出物质的分离和除杂方法。这种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除杂的原则,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精神。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深入讨论,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3.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混合物分离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新知
1.介绍混合物分离的基本方法,包括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并讲解各自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通过实验演示或视频播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种分离方法的实验操作过程。
3.讲解除杂的原则,如不引入新的杂质、不改变被提纯物质的性质等,并介绍常见的除杂剂和除杂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物质的除杂过程中遵循的原则是:
(1)除杂过程不能引入新杂质
(2)所选除杂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而不与被提纯物质反应
(3)杂质与除杂试剂反应生成的产物与被提纯物质要容易分离
理化生学科复习课导学案
备课组:化学教师:林喜东彭海娟曹向梅崔淑玲时间:2012-3-30
课题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
课型
复习课
复习目标解读
掌握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的方法。
导
语
掌握混合物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必考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系统复习一下有关这方面的内容。
教
学
主
环
节
及
预
设
1.明确目标(教师解读)
2.学生利用15分钟独立完成能力提升1-9题(师巡回指导)
3.师出示答案------学生组内交流(师深入小组指导)
(要求全员参与把选与不选该项的原因解释清楚)
4.对于有困难的问题请同学们展示(师做补充)
(展示要求语言表达清晰)
5.归纳总结知识点学生整理
6.反馈练习5分钟完成当堂检测----小组互批---评价
精
讲
内
容
1.常见的混合物类型及分离与提纯的方法
采用方法
教
学
主
环
节
及
预
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阶段
1、教师布置任务并且巡回指导(根据学习状态评价最高2分)
2、教师深入小组交流指导
3、教师公布答案并且评价(一个题0.5分总分3分)
二阶段
1、教师布置任务并且巡回指导
2、教师深入小组交流指导
3、教师直接批答案并且评价,展示过程中不足处给予补充
三阶段(知识总结)
指导学生总结:
物质除杂过程中应遵循哪些原则?
四阶段(知识反馈)
1、教师布置任务并且巡回查看
2、教师评价(一个题1分总分3分算各组的平均分)
3、深入小组指导
五阶段(知识点整理)
1、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能力提升1-6题(8分钟)
2、学生组内交流派代表把6个题的答案全部写到黑板上
3、小组成员展示(针对学生的对错情况选择展示的内容)
混合物类型
物理方法
化学方法
固-固
混合物
可溶-可溶
结晶
把杂质变成沉淀、气体等除去
可溶-不溶
过滤
----------
不溶-不溶
-------
把杂质变成可溶物除去
固---液混合物
过滤
-------
液---液混合物
------
把杂质变成沉淀、气体或被提纯物
气---气混合物
-------
把杂质变成固体、溶液或被提纯物
2.物质的除杂思路是:依据物质的性质,先用物理方法,后用化学方法,都不行再用结晶法。喜东彭海娟曹向梅崔淑玲时间:2012-3-30
课题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
课型
复习课
复习目标解读
掌握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的方法。
导
语
混合物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必考内容,而掌握这种题的解题技巧是必须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系统复习一下有关这方面的内容。
1、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能力提升7-9题
2、学生组内交流2号把答案全部写到黑板上
3、小组成员展示(针对学生的对错情况选择展示的内容)
学生总结
物质除杂过程中应遵循原则。
1、学生独立完成当堂检测
2、不同组交换(1-6、2-5、3-4),互批
3、针对有错的题展示讲解
精
讲
内
容
1、常见的混合物分离与提纯的方法:
(1)物理方法:过滤、结晶、磁铁吸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