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考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与除杂》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一、物质的分离1.1 学习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物质分离的基本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2) 学会运用物理方法进行物质的分离。

1.2 教学内容:(1) 物质分离的基本方法: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离子交换等。

(2) 适用范围及操作原理:了解各种分离方法适用的范围和操作原理。

1.3 教学活动:(1) 讲解物质分离的基本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2)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掌握物理方法进行物质的分离。

1.4 作业与评估:(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物质分离方法的理解程度。

二、除杂和提纯2.1 学习目标:(1) 理解并掌握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会运用化学方法进行物质的除杂和提纯。

2.2 教学内容:(1) 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了解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如吸附、离子交换、结晶等。

(2) 适用范围及操作方法:了解各种除杂和提纯方法适用的范围和操作方法。

2.3 教学活动:(1) 讲解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及其适用范围。

(2)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掌握化学方法进行物质的除杂和提纯。

2.4 作业与评估:(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除杂和提纯方法的理解程度。

三、常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3.1 学习目标:(1) 学习并掌握常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

(2) 学会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1) 常用的分离方法: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离子交换等。

(2) 常用的提纯方法:吸附、离子交换、结晶、电解等。

3.3 教学活动:(1) 讲解常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及其应用。

(2)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操作技巧。

3.4 作业与评估:(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常用分离和提纯方法的理解程度。

四、实验操作技巧4.1 学习目标:(1) 学习并掌握实验操作技巧,提高实验准确性和安全性。

(2) 学会运用实验操作技巧进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常见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如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

3.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离方法: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

2. 除杂原则:不增、不减、易分离、易复原。

3. 提纯方法:结晶、干燥、吸附等。

4. 实验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已学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实验。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3. 演示:进行实验演示,展示常见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实验过程。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练习,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操作。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分享实验心得。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

2. 学生能够掌握常见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五、教学资源:1. 实验仪器和试剂:烧杯、漏斗、滤纸、蒸馏器、萃取剂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提供详细的课件和教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掌握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物质分离方法的操作步骤及适用条件。

2. 理解除杂原则及应用。

3. 学会使用结晶、干燥、吸附等方法进行物质的提纯。

教学难点:1. 不同分离方法的选择与操作。

2. 除杂原则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3. 复杂物质体系中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演示和分组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采用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物质分离方法(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分液、渗析等)及适用范围。

2. 使学生理解除杂的原则,能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

3. 培养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操作的能力,提高实验技巧。

4. 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常见的物质分离方法及适用范围;(2)理解除杂的原则,能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3)培养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操作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对复杂混合物进行有效分离的方法选择;(2)除杂过程中如何避免引入新的杂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已学的物质分离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混合物进行有效分离。

2. 新课讲解:介绍常见的物质分离方法(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分液、渗析等)及适用范围,重点讲解每种方法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除杂原则:讲解除杂的原则,强调选择合适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避免引入新的杂质。

4. 实验操作演示:进行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离实验,如过滤、蒸发、蒸馏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操作过程。

5. 学生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对给定的混合物进行分离,培养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操作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物质分离、除杂和提纯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3.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分离方法、除杂原则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分离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介绍一些新型物质分离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膜分离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六、教学内容1. 复习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分液、渗析等物质分离方法的操作步骤和适用范围。

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3、4单元)复习资料9、《巨人的花园》第1自然段1、这段话选自课文《巨人的花园》,主要写巨人有一个漂亮的花园。

2、文中“那里”指的是巨人的花园。

3、第二句话按时间的顺序写的,依次描写了鲜花、绿树、鲜果、和白雪这些景物,表现了花园漂亮的特点。

第7—9自然段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喧闹(热闹)训斥(斥责)2、写反义词。

隆冬—(盛夏)孤独—(热闹)荒凉—(繁华)漫长—( 短暂 )3、当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他看到了什么?请用“————”画出来(第7自然段第4、5句)4、当孩子们被巨人赶走后,花园发生了什么变化?请用“~ ~ ~ ~”画出来。

(第7自然段第8句。

)5、是小男孩(谁)使巨人终于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6、读完了这个童话故事,你懂得了什么?懂得分享才会收获快乐。

11、《去年的树》第15—17自然段1、这一段话中和眼睛有关的词语是(睁着)、(盯着)、(看)。

2、我发现这几句话中用了两个“看了一会儿”。

第一个看仿佛在说:_树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来了_;第二个看仿佛在说:__树朋友,我唱的歌,你听到了吗?__。

两个看饱含了鸟儿对树的无比的深情和留恋。

3、我知道小鸟唱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是因为_____小鸟曾经答应过树:明年春天回来给它唱歌。

__13、《白鹅》第2、3自然段1、这两个自然段的关系是( A )(选填序号)A、总分B、分总C、总分总2、第三自然段写了鹅的叫声大、凶的特点。

第三自然段还采用了B 写法突出鹅的叫声这一特点。

(选填序号)A 、比喻B、对比C、排比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养鹅等于养狗?请用直线画出相关句子。

(第三句)4、在下列句中填上含有“然”的词语。

(1)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果然)如此。

(2)今天(依然)下着雨,已经下了快一个星期了,天气(仍然)没有一点转晴的迹象。

5、读句子“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物质分离方法,如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

3. 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离: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方法。

2. 除杂:如何去除混合物中的杂质。

3. 提纯:如何通过分离和除杂得到纯物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分离方法、除杂原则、提纯技巧。

2. 难点:如何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以及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实验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各种分离方法。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仪器设备:烧杯、漏斗、滤纸、蒸馏器、萃取剂等。

2. 实验试剂:食盐水、酒精、碘酒、苯等。

3. 教学课件: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相关图片和动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物质的分离方法、除杂原则和提纯技巧。

3. 实验演示:演示各种分离方法的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实验过程。

4. 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拓展:1. 介绍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探讨新型分离技术的发展趋势。

九、安全与环保:1. 强调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如佩戴防护用品、遵守实验规程等。

2. 教育学生节约实验试剂,减少废物产生。

人教版化学复习课:《物质的分离和除杂》专题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化学复习课:《物质的分离和除杂》专题优秀教学案例
2.设计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混合物分离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对物质分离和除杂方法的好奇心。
4.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信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引出物质的分离和除杂方法。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3.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
五、案例亮点
1.实际案例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分离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分离和除杂方法。
2.问题导向: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引出物质的分离和除杂方法。这种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除杂的原则,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精神。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深入讨论,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3.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混合物分离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新知
1.介绍混合物分离的基本方法,包括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并讲解各自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通过实验演示或视频播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种分离方法的实验操作过程。
3.讲解除杂的原则,如不引入新的杂质、不改变被提纯物质的性质等,并介绍常见的除杂剂和除杂方法。

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2. 掌握常用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如过滤、蒸馏、萃取、分液等;3. 能够分析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分离和提纯方法;4.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离方法:过滤、蒸馏、萃取、分液等;2. 物质的除杂方法:吸附、沉淀、离子交换等;3. 物质的提纯方法:蒸发、结晶、吸收等;4. 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概念;2. 讲解:详细讲解各种分离、除杂和提纯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3. 演示: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各种方法的操作过程;4. 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各种分离、除杂和提纯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2. 学生能独立分析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分离和提纯方法;3. 学生能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显微镜、漏斗、烧杯、蒸馏器等;2. 实验试剂:食盐水、酒精、碘酒等;3. 教学课件: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相关课件;4. 教学参考书: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资料。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掌握过滤、蒸馏、萃取、分液等基本分离方法的操作步骤和适用条件。

2. 理解吸附、沉淀、离子交换等除杂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3. 学会通过实验操作对混合物进行有效的提纯。

教学难点:1. 蒸馏和分液的原理理解及操作技巧。

2. 针对不同混合物选择合适的分离提纯方法。

3.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的处理。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

2. 使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 通过实验演示和实操练习,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人教版化学复习课:《物质的分离和除杂》专题说课稿

人教版化学复习课:《物质的分离和除杂》专题说课稿
2.逻辑清晰:按照教学顺序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设计板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3.及时更新:随着课程的推进,及时更新板书内容,保持与教学进度同步。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的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实验操作不熟悉,可能导致实验效果不佳;
2.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不够深入,影响实际应用;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书面作业:布置一些关于物质分离和除杂的选择题、填空题和应用题,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
2.实践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设计一个简单的物质分离和除杂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拓展作业: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的物质分离和除杂方法,拓展知识面。
作业的目的是:1.巩固和深化学生对物质分离和除杂知识的理解;2.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的布局、逻辑性强的内容和简洁的风格。板书分为三部分:左侧列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中间展示物质分离和除杂的流程图,右侧列出关键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1.板书布局:左侧知识点部分,按照教学顺序逐一列出;中间流程图直观展示各种方法的应用过程;右侧实验操作部分,突出重点和难点。
1.实验探究法: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能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增强对物质分离和除杂原理的理解。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认知心理学中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
3.小组合作学习: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小组合作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激发思维碰撞,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 课时
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除杂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策略
沉淀法:使混合物中的杂质与适当试剂反应,生成沉淀通过过滤而除去。

常用的沉淀剂为:阳离子(如)一般可用可溶性碱,用用钡盐,用钙盐。

例3. 如何除去氯化钠中的硫酸镁。

简析:把混合物溶于水,得到含的溶液。

其中杂质为和,据此要求所加入的试剂的阳离子能与形成沉淀,加入试剂的阴离子能与形成沉淀。

故可向溶液中逐滴加入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蒸发滤液即得纯净的氯化钠。

气体法:将混合物中的杂质与适当试剂反应变成气体而除去。

如:硝酸钠固体中含有少量碳酸钠杂质,可将混合物加水溶解,再加入适量稀硝酸溶液,硝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硝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再蒸发滤液,获得硝酸钠固体。

例4. 如何除去氯化钠中的碳酸钠。

简析:把混合物溶于水,得到含的溶液,其中杂质为。

可通过加入适量盐酸转变为除去(当然也可以使转化为沉淀除去),然后将溶液蒸干即得纯净的氯化钠。

3.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发生置换反应,将杂质除掉
将混合物中的杂质与适量试剂通过发生置换反应而除去。

如:硫酸锌固体中含有少量硫酸铜杂质,可将混合物溶解之后,加人适量锌粉,再过滤除去被置换出来的铜,蒸发滤液获得硫酸铜固体。

初中常用化学除杂方法有以下几种:
4. 根据化学性质的不同,用其它方法把杂质除掉或转化成所需物质
如:氧化钙中含有碳酸钙,可采用高温燃烧的方法,使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除去杂质。

例题:选用合适的方法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
(1)除去生石灰中的碳酸钙
解析:通过高温加热或灼烧的方法,既能除去碳酸钙,又能得到更多生石灰。

CaCO3 高温CaO + CO2↑
(2)除去氯化钾晶体中的碳酸钾
解析:可加入适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再蒸发。

K2 CO3 + 2HCl === 2KCl + H2O + CO2↑
(3)除去碳酸钙固体中的碳酸钠
解析:可先加适量水溶解,再过滤的方法。

碳酸钠溶于水,碳酸钙不溶于水,留在滤纸上。

(4)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
解析:方法1、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炽热的碳层,使二氧化碳转化为一氧化碳
CO2 + C 高温2CO
方法2、将混合气体通过烧碱溶液。

具有吸收杂质彻底、操作简便的特点。

2NaOH + CO2 == Na2CO3 + H2O
中游以上学生对离子间的反应掌握熟练,学困生还是有些困难。




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