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高考地理中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影响是什么

高考地理中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影响是什么在高考地理的学习和考查中,自然灾害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影响,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
它的成因主要是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
地球的地壳由多个板块构成,这些板块不断地运动、碰撞、挤压和拉伸。
当板块之间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岩石的承受极限,就会突然释放能量,引发地震。
此外,火山活动、地下核爆炸等也可能诱发地震。
洪涝灾害通常是由暴雨、持续性降水或者河流湖泊水位上涨等因素引起的。
在一些地区,由于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或者河道弯曲、狭窄,水流无法及时排出,容易形成洪涝。
另外,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面硬化面积增加,雨水下渗减少,也会加重洪涝灾害的程度。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
其形成需要广阔的高温洋面,以提供充足的水汽和能量。
同时,还需要一定的地转偏向力,使得气流能够旋转起来。
当这些条件满足时,就会形成台风,并可能给沿海地区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等灾害。
干旱的主要成因包括长时间的少雨天气、气温偏高导致蒸发量大、水资源分布不均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用水等。
在一些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加上过度开垦、水资源浪费等因素,使得干旱问题更加严重。
滑坡和泥石流则多与地形、地质条件以及人类活动有关。
陡峭的山坡、破碎的岩石地层、丰富的松散堆积物,在暴雨、地震等因素的触发下,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
人类的工程建设、采矿、砍伐森林等活动也可能破坏山体的稳定性,增加灾害发生的风险。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些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地震可能导致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洪涝会淹没农田、冲毁房屋和基础设施;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能摧毁建筑物、破坏交通和电力设施;干旱会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导致粮食短缺和饥荒;滑坡和泥石流会掩埋村庄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在地理学科中,自然灾害与防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地理高考中与自然灾害相关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地震灾害地震是指地壳发生的振动,它是地球地壳动力学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震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对于地震的认识和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1. 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处。
其中,构造地震是指地球板块相互碰撞、相互滑移或相互远离等活动导致的地震。
而火山地震则是指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引起的地震。
2. 地震烈度与震级地震的烈度是指地震在特定地点产生的破坏程度,一般采用罗马数字表示。
而地震的震级则是指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一般采用里氏震级或面波震级来表示。
3. 地震防治措施地震灾害的防治包括预测、减灾和抗震建筑等方面。
地震预测是指通过地震监测设备和科学手段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从而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而抗震建筑是指采用合理的建筑结构和材料,增加建筑的抗震能力。
二、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指由于降雨量过大或水文条件不利等原因导致的河流或湖泊水位急剧上升,超过警戒水位,从而引发的灾害。
洪涝灾害常常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命财产的危险。
1. 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有降雨量过大、水源集中等。
降雨量过大是指降雨量超过当地土壤的渗透能力和河流的排水能力。
水源集中是指河底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来水量大等原因。
2. 洪涝灾害的防治洪涝灾害的防治主要包括治理水文条件、改善水土保持、建设排涝设施等措施。
治理水文条件是指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修复和改造,调节河道形态和水位,增加水的排洪能力。
改善水土保持则是指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措施等,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的抗洪能力。
三、台风灾害台风是一种强大的气象灾害,它会给沿海地区带来暴雨、强风、风暴潮等灾害性天气,给人类生活和财产造成严重影响。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防范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防范地理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的突发性事件。
地理自然灾害多发生在地球表面不稳定或易受自然影响的地区,其成因复杂多样。
了解地理自然灾害的成因,并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对于减少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地理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防范进行探讨。
一、洪水的成因与防范洪水是一种常见的地理自然灾害,主要由于降雨量过大、河道水位过高或堤坝破裂等原因导致。
由于地球表面的地貌、土壤性质和气候等因素的不同,洪水的发生也有所差异。
洪水的防范措施主要包括: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修建更高的堤坝和引导河流;建设雨水集蓄设施,合理利用雨水,减少降雨对地表的冲击;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加强预警系统的建设与运行。
二、地震的成因与防范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地理自然灾害,是由地壳中的岩石层断裂而导致地面晃动。
造成地震的成因主要有地壳运动、地壳变形等。
地震的防范措施包括: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预测地震的能力;加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采用抗震设计和建设;加强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三、台风的成因与防范台风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地理自然灾害,主要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低气压区。
台风的成因与热带海洋的温暖湿润气流相结合有关。
台风的防范措施包括:加强气象预报和监测,提前预警和疏散;加强海岸线和建筑物的防护工作,采取防台风设施;加强人民的自救互救能力和防灾意识。
四、火山的成因与防范火山是地球表面常见的地理自然灾害之一,是由于地壳深部的岩浆喷发而引起的。
火山的防范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健全的火山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前预测火山喷发;加强火山地区的疏散和避难设施建设,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加强公众对火山的认知和教育,提高对火山灾害的防范意识。
总之,地理自然灾害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但通过科学研究和人类的努力,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来减少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加强预测监测系统建设,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减轻地理自然灾害影响的重要手段。
高三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解读

高三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解读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高三地理中的自然灾害知识点主要涉及到地震、火山、台风、洪水、干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成因、影响以及防范措施。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
各大板块处于不停的运动中,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2.断层活动: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内力作用,产生断裂,形成断层。
断层一侧的岩层受到挤压,另一侧受到拉伸,当积累的能量超过岩石承受能力时,岩石突然断裂,释放出能量,引起地面震动。
3.人员伤亡:地震发生时,强烈的震动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造成人员伤亡。
4.财产损失:地震会导致房屋、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受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5.次生灾害:地震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海啸等次生灾害,对周边地区造成严重影响。
###防范措施1.建筑抗震: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地震预警:通过地震预警系统,提前发布地震预警信息,为人们争取逃生时间。
3.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教授防震知识,加强地震应急演练。
火山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强烈释放方式。
火山喷发时,岩浆、火山灰、碎屑物和有害气体等从火山口喷出,对周边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
1.板块构造学说:火山多发生在板块边缘或板块内部的活跃地带,如环太平洋火山带。
2.地壳运动:地壳内部的岩浆上升,积聚在地面以下,形成岩浆库。
当岩浆库压力超过地壳承受能力时,岩浆喷发到地表,形成火山。
3.人员伤亡:火山喷发时,高温的岩浆、火山灰和气体等会对附近居民造成严重伤害。
4.环境污染:火山喷发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火山灰对大气、水和土壤造成污染。
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 第十七单元 第一讲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课件

灾害包含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它们之间是从属关 系,而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是并列关系,互不包容。 可用下图表示:
第十四页,共三十七页。
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8月31日8时4分,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 州香格里拉县、德钦县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 县交界处发生里氏5.9级地震,德钦县震感强烈,德 钦县到奔子栏镇的道路出现山体滑坡、交通受阻。 (1)云南、四川多地震的原因是什么?地震引发 滑坡说明了自然灾害具有什么特点? 云南、四川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 活跃,多断裂带。链发性(关联性)。
非洲总体降水较亚欧两洲少。
第二十七页,共三十七页。
(3)试分析A地区泥石流多发的原因。
气候干旱,风化作用强,地表碎屑物质多;在干 旱地区,降雨变率大;干旱地区,地表植被缺乏。
(4)B地区并不是世界著名的多暴雨区,却是泥 石流多发地,试分析其原因。
B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B地区气候寒 冷,冻融风化作用强,易产生较多的松散物质;冬季 多冰雪,夏季冰雪融化易产生较大的水流。
第二页,共三十七页。
第三页,共三十七页。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 因。
__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 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 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 泥石流。__
第四页,共三十七页。
第五页,共三十七页。
考点1 自然灾害的概念
森林病虫害和鼠害、森林 火灾等
国家林业局
第八页,共三十七页。
例1读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975—2001年自然灾害次数统计(%)
灾害类型 非洲
气象灾害 11.9 地质灾害 0.9 生物灾害 6.7 各大洲统计 19.5
2019-2020学年高三地理新课标一轮考点集训:第17单元-自然灾害与防治(含答案)

2019-2020学年精品地理资料2019.7第十七单元自然灾害与防治考点集训(六十五)第一讲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1.阅读图文材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在尼泊尔(北纬28.2°,东经84.7°)发生8.1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尼泊尔首都震感强烈。
地震使尼泊尔建筑物、文化古迹等受到严重损毁,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可能超过50亿美元。
(1)据震中位置分析此次地震易带来的主要次生灾害。
(2)分析尼泊尔地震导致重大灾情损失的原因。
2.下图为“我国海南岛过去62年内台风发生频次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海南岛台风频次的分布特征并简要分析原因。
(2)试评价台风对海南农业生产的影响。
3.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0年1月以来,新疆等地连续4次遭受强冷空气袭击,出现60年一遇的寒潮暴雪灾害,降雪持续时间之长、降雪量之大、积雪之厚、气温之低,历史罕见,给群众生活、交通运输、农牧业生产带来巨大影响。
材料二下图为“北疆降雪分布图”(1)据图描述该地暴雪的空间分布特点,并说明该地多暴雪的原因。
(2)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考虑,分析暴雪融化后,大量融水可能带来的危害。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1月澳大利亚南澳洲发生30年来最严重森林火灾,南澳州这场林火主要发生在在阿德莱德地区,造成几万亩的森林被烧,几百栋民宅被毁。
(1)简析阿德莱德该季节森林火灾发生的自然原因。
(2)指出森林火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2012年7月21日,北京暴雨疯狂肆虐,降雨量历史罕见。
全市受灾人口达190万人,其中79人遇难,经济损失达116亿元。
中央气象台从20日下午就开始发布暴雨蓝色预警,21日中午升级为黄色预警,其中北京市11个气象站观测到的雨量突破了建站以来的历史极值。
材料二下图为北京市降水量分布图(2012年07月21日10时至22日06时)(1)说明本次暴雨对北京造成严重危害的原因。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 第4讲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第4讲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高考目标定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考纲知识梳理】一、自然灾害及其危害1.概念: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2.分类:按成因与发生过程,大致分为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
3.危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4.中国的自然灾害:最常见的是洪水和雨涝。
二、中国的洪涝灾害1.洪涝的两大类型(1)洪水: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山洪暴发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
(2)雨涝: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
2.形成洪涝灾害的因素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流域地貌特征;植被分布;江河的洪枯流量变化大;人类活动3.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1)受季风的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
(2)我国暴雨具有季节性、频发性和高强度的特点。
(3)近年来因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显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洪涝灾害。
【考点规律整合】影响洪水形成的主要因素与长江洪灾的成因与治理的综合分析1.影响洪水形成的主要因素洪水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1)长江洪灾的成因长江流域的水源补给、河道状况及流域内人类活动共同影响洪灾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具体分析如下:12非工程措施: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严格控制滥砍滥伐,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洪水的预报和监测;防灾减灾保险等 【反思归纳】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其中气象灾害的发生比较频繁,危害比较严重,除寒潮外主要还有以下几种。
列表分析如下:(1)导致淮河流域在6-7月发生大范围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是 。
(2)简析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
(1)锋面系统(准静止锋)(2)夏季风带来大量降水,雨季集中;上中游支流多,下游入海干流少;上中游雨季来水集中,下游地势平坦且排水不畅。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8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含解析)

【第18讲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之小船创作[梳理知识体系][再现基础知识]一、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1.自然资源概述读自然资源示意图,回答问题。
(1)自然资源概念: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
如上图中的C。
(2)分类。
①按自然属性: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②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分为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3)属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
2.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1)不同时期能源结构的变化(2)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读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图,回答问题。
(1)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等。
(2)阶段特征【疑难辨析1】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提示多数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不断更新、循环使用。
但开发利用的速度和强度若超过资源的再生速度和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开发利用不合理,就会造成资源短缺、枯竭。
二、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1.自然灾害概述(1)概念: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2)自然灾害中属于地质灾害的有地震、火山、滑坡等,属于气象灾害的有风暴等,属于水文灾害的有海啸、洪水等。
(3)主要特征: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
(4)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带来各种间接损失;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2.中国的洪涝灾害(1)洪涝灾害的类型(2)形成洪涝灾害的两大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地貌:流域地貌特征水文:江河的洪枯流量变化大植被:植被分布②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3)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①受季风的影响,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时间 雨带位置 春夏之交 华南一带 6、7月份 江淮地区7、8月份 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8、9月份东南沿海(热带气旋)②我国暴雨的特点:季节性、频发性和高强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016年8月20日,第10号台风“狮子山”在西太平洋海域形成,该台风是为数不多的能影响到我国东北地区的台风。
下图示意“狮子山”的移动路径。
读图回答1—2题。
1.8月30—31日“狮子山”风速逐渐减弱的原因是
A.纬度变高,且地表摩擦力增大B.植被覆盖率增大
C.地转偏向力增大D.人为干预天气
2.下列关于该季节“狮子山”对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A.大风造成一些农作物倒伏B.连日的阴雨天气,导致农作物减产
C.农田低洼地区积水形成渍涝D.风暴潮导致海水倒灌,造成农田土壤盐碱化
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山南麓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甲地的自然地貌是
A.河口三角洲B.山前洪积扇C.峡谷D.台地
4.图中甲地7、8月份最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A.地震B.崩塌C.山洪D.干旱
5.防御甲地春季主要气象灾害的有效措施是
A.种植造林B.拆除库坝C.禁止开矿D.人工增雨
霜冻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的现象,霜冻线是区分可
能出现霜冻区域的标志。
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某年某月14、15日两天霜冻线的分布。
据此完成6—8题。
6.图示月份最有可能是
A.10月B.8月C.5月D.2月
7.造成图示区域霜冻线整体向西北凸的主要因素是
A.大气环流B.纬度位置C.地形地势D.河流分布
8.与14日相比,15日霜冻面积扩大的省级行政区是
A.甲B.乙C.丙D.丁
(2018届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干旱等效频度指的是在一定时段内,某区域出现危害程度大体相当的干旱次数,降水相对变率是降水平均偏差(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实际降水量之差)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是衡量降水稳定程度的指标。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等效频度分布示意图,下表为我国部分城市不同时段降水相对变率表。
根据图表完成9—10题。
9.影响武汉和开封干旱等效频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B.气温C.降水D.河流
10.造成武汉旱灾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春季气温快速上升B.夏季受副高控制
C.秋季晴朗少雨D.冬季寒冷干燥
冻雨,俗语称“滴水成冰”,形成于特殊的温度层结,逆温层和融化层是冻雨产生的重要条件,常以700hPa温度≥0.0℃和850hPa温度<0.0℃作为冻雨出现的预报判据。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温度垂直剖面(单位:℃),据此完
成11—13题。
11.“融化层”位于图中
A.①B.②C.③D.④
12.此时图中最可能经历冻雨的城市是
A.郑州B.赣州C.南昌D.清远
13.“游人屦冻苍苔滑”说明冻雨会造成
A.农业减产B.破坏输电设施C.高速封闭D.干扰无线电通讯
不同的地表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干扰会形成不同的自然灾害类型,下图为我国某小流域局部等高线地形图。
据此完成14—16题。
14.该流域7月份发生的自然灾害可能是
A.岩溶型坍塌B.春汛型洪涝C.夏雨型滑坡D.融水型泥石流
15.造成该流域ab河段滑坡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居民建房B.矿山开采C.修筑公路D.陡坡垦殖
16.M村落经常遭到上述自然灾害的威胁,则该村落可搬迁的合理位置是
A.甲B.乙C.丙D.丁
17.﹝2018届河北省石家庄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加坡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地形单一,平均海拔不足15米,最长的河流不足16千米。
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洪涝灾害频发。
为此,从1970年开始,新加坡大规模地将天然河流系统(如加冷河)修建成混凝土河道和排水渠系统。
但随着时代发展,混凝土河道已不能满足社会基础设施功能的需求。
2006年,新加坡推出“活跃、美丽和干净的水计划”,将加冷河修复为蜿蜒的天然河流和美丽的滨水环境。
下图示意新加坡地理位置及加冷河修复前后景观。
(1)分析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2)说明将加冷河修建为混凝土河道对防御洪涝灾害的作用。
参考答案
【答案】1.A 2.D
【答案】3.B 4.C 5.D
【答案】6.D 7.C 8.B
【答案】9.C 10.B
【答案】11.A 12.B 13.C
【答案】14.C 15.D 16.C
17.【答案】(1)新加坡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雨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新加坡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硬面化面积扩大,雨水下渗量减少,汇水速度快,地表径流量大,洪涝灾害频发。
(2)将弯曲的天然河道改造为笔直的河道,混凝土河道对流水阻碍小,提高水流速度;拓展河道宽度,加大泄洪量,有效防御洪涝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