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样板

合集下载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9.11.29•【字号】•【施行日期】2020.01.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正文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已由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于2019年11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9年11月29日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2019年11月29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为了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宝贵遗产,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作出如下决定:一、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及相关活动,适用本决定。

本决定所称大运河文化带,是指国家和省有关规划确定的大运河江苏段范围内,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统筹推进大运河沿线文化、生态、经济和社会建设的综合发展区域。

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当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遵循文化引领、统筹推进,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强化传承、创新发展,突出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将大运河文化带打造成高品位、高水平的文化长廊、生态长廊、旅游长廊,共建共享民生家园。

三、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审议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大政策、重大问题,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大事项,督促检查重要工作落实情况。

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做好日常工作,具体落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推进和督促检查。

有关设区的市和县(市、区)应当建立相应机制,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以及与相邻行政区域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协调水平评价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协调水平评价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协调水平评价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位于中国东部的江苏省,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段大运河滨江,地势平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江苏省政府投入了大量资源,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江苏段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着力保护文化遗产。

通过修复石桥、整治河道、加固护坡等工作,保护了大运河的自然环境。

同时,对沿线古建筑、碑碣、墓葬等文物进行修缮和保护,确保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其次,江苏段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注重传承与利用。

通过建设多个展陈馆、博物馆、文化演艺中心等设施,使游客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通过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展览、演出等多样化的活动,提升了公园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在文化资源利用方面,公园管理单位积极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相关产品,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

再次,江苏段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公园积极与国内外文化机构合作,开展专题研讨会、国际交流活动等。

这些交流与合作为公园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也使更多的人了解大运河和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协调水平较高。

公园通过保护自然环境,修缮古建筑,保护文物,保持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同时,公园注重传承与利用,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吸引游客,同时将文化遗产转化为经济效益。

此外,公园还积极与国内外文化机构合作,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公园管理的难度、保护和利用协调的难题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努力。

未来,我们希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能够实现更高水平的协调。

通过加强公园的管理和监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文化意识和保护意识。

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大运河的文化遗产,让这一宝贵的历史遗产永远流传下去,为后代子孙留下宝贵的财富综合以上分析可得出结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了较高水平的协调。

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的基本内涵及建设举措研究

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的基本内涵及建设举措研究

第36卷 第5期 Vol.36 No.5 2019年10月 Oct., 2019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的基本内涵及建设举措研究陈 璇(苏州市职业大学 吴文化研究院,江苏 苏州 215104)京杭大运河苏州段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太湖流域,是京杭大运河(以下简称“大运河”)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大运河苏州段基本可分为西、中、南三段。

自望亭丰乐桥(五七桥)至白洋湾为西段,亦称“苏锡段”。

中段原自白洋湾绕苏州古城阊、胥、盘三门外的闹市区,穿觅渡桥南下至宝带桥,为古城段。

南段原自宝带桥,经吴江到嘉兴王江泾,称“苏嘉段”;后为缩短河道,从平望新开运河至鸭子坝,关主航线便不再经过嘉兴,也就没了“苏嘉段”之名。

在三段运河中,苏州古城段水道情况较复杂,与苏州城的关系最密切。

历史上该段运河由北向南分别通过山塘河、上塘河、胥江与护城河相连。

1986年,大运河苏州段改道后,山塘河、上塘河、胥江已经不再通航,成为运河故道,但与大运河水系仍然相通。

大运河苏州段穿越相城区、高新区虎丘区、姑苏区、吴中区和吴江区,全长96公里,占江南运河的40%,也占了京杭大运河总长度的4.5%。

①一、大运河苏州段的历史地位与文化特质(一)历史沿革及现状《左传》:“吴城邗沟,通江、淮。

”[1]这是中外有文献记载的有确切纪年的第一条人工运河,也是中国大运河的雏形。

隋代开始,大运河苏州段成为中国大运河中比较重要的河道,至唐定型。

之后,大运河苏州段历经修筑、巩固、疏浚,基本走向至今没有发生变化,仍是交通运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1949年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整治,大运河苏州段已成为全国第一条国家级标准化航道,航道等级为四级,船舶通航容量为500吨级。

全摘 要:通过研究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的历史源流、形成背景、基本概念及其特定的优势和特质,围绕把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建设成为样板区和示范带的战略目标和实施框架,提出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样板区和示范带建设的推展举措。

大运河文化调研 扬州: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推进联动“一带一路”战略

大运河文化调研  扬州: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推进联动“一带一路”战略

大运河文化调研扬州: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推进联动“一带一路”战略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与我国当前“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战略高度契合,与前者关系尤为密切。

江苏省是“一带一路”战略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交汇点”,面对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全省始终站在国家高度来认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战略性意义,切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并积极引导其与“一带一路”战略实现联动。

这其中,作为大运河联合申遗牵头城市的扬州,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对于我们思考大运河文化带与“一带一路”战略两者之间关系或能提供参考。

2018年2月言之有范团队走进扬州,了解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城市发展。

中国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条运河的合称。

其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融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域文化于一体,成为探求中华文明生命轨迹的一条重要主线。

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挺立不屈的脊梁,大运河则是中华民族流动不息的血脉。

从政治意义来看,大运河北连“京津冀一体化”、雄安新区,南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更重要的是它西北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南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上重要的桥梁和纽带。

纵观“一带一路”全线,65国的节点城市有50多个,而其中的运河城市占了将近40%。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推进,更多运河城市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

扬州便是如此。

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扬州,一直致力于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留住运河文化记忆,建设城市经典,使千年运河的悠久文化得以不断传承、滋养后人。

进入后申遗时代,坐拥双重政策红利的扬州期冀以运河水滋养着城市灵性,探索保护、传承、利用的“扬州样板”,打造世界级旅游和文化名城。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运河江苏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暂行办法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运河江苏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暂行办法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运河江苏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暂行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2.28•【字号】苏政发〔2021〕20号•【施行日期】2021.04.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运河江苏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暂行办法的通知苏政发〔2021〕20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现将《大运河江苏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江苏省人民政府2021年2月28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国土空间规划第三章国土空间准入第四章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第五章国土空间整治修复第六章空间形态与风貌引导第七章实施保障第八章附则大运河江苏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在江苏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大运河江苏段核心监控区内从事各类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利用活动,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核心监控区,是指大运河江苏段主河道两岸各2千米的范围。

滨河生态空间,是指核心监控区内,原则上除建成区(城市、建制镇)外,大运河江苏段主河道两岸各1千米的范围。

第四条核心监控区涉及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和苏州市。

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历史河道可参照本办法执行,有条件的重要支流可参照执行。

第五条具体范围以河道岸线临水边界线为起始线,以行政区边界、自然山体、道路、建筑物及构筑物外围界线等地形地物为终止线统筹划定。

第六条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应遵循保护优先、绿色发展,文化引领、永续传承,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的原则,按照滨河生态空间、建成区(城市、建制镇)和核心监控区其他区域(“三区”)予以分类管控。

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运河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大运河文化带是以大运河为主线,涵盖了河北、天津、北京、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等七省市的文化带。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大运河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地域特色。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国家文化产业的兴起,文化旅游融合成为当前大势所趋。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推动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与利用,提升其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文旅融合视角出发,探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历史意义、区域特色,以及文旅融合对其建设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设策略和实践措施,最终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为大运河文化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和交通干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通过文旅融合视角对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进行研究,有助于挖掘和保护其历史意义,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文旅融合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影响将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文旅融合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为当地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

大运河文化带的区域特色和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建设策略,对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这些问题有助于丰富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拓展文化产业的实践模式,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向全球化发展。

1.3 本文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大运河文化带的历史意义、文旅融合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影响、大运河文化带的区域特色、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策略以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文旅融合实践。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可以深入了解大运河文化带在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还将对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启示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大运河文化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从而推动大运河文化带的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

大运河江苏段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大运河江苏段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大运河江苏段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现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大运河是中国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被誉为“运河之母”,其南起北京,北至海河入津,横贯中国东部。

江苏段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跨越江苏省多个城市,包括扬州、南京、苏州等地。

江苏是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饮食特色。

大运河江苏段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饮食文化传统。

江苏菜被誉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鲜嫩清淡、色香味俱佳而闻名。

在大运河沿线的城市,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江苏菜肴,还能体验到当地特色小吃和传统糕点。

旅游业是江苏省的重要支柱产业,大运河江苏段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目前大运河江苏段的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仍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一潜力,有必要深入研究大运河江苏段的饮食文化特色及旅游开发现状,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推动该地区的旅游业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大运河江苏段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揭示其中的特色和价值,为更好地促进和推动大运河江苏段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通过研究,可以了解大运河江苏段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和人文特征,进而探讨其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

可以分析目前大运河江苏段饮食文化旅游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和解决方案。

最终,通过对大运河江苏段饮食文化旅游的研究和分析,为推动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增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软实力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2. 正文2.1 大运河江苏段概况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运河之一,横贯我国多个省市,连接了南北交通纽带。

大运河江苏段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京杭大运河,全长约238公里,跨越江苏省的南京、扬州、镇江、泰州等地。

这一段大运河沿途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中国大运河的明珠”。

大运河江苏段沿途遍布着许多历史古迹和风景名胜,如南京的总统府、扬州的瘦西湖、镇江的金山寺等,这些景点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浅谈大运河江苏段水利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浅谈大运河江苏段水利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第19卷 第10期 中 国 水 运 Vol.19 No.10 2019年 10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October 2019收稿日期:2019-08-04作者简介:陈立冬(1987-),男,硕士,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

浅谈大运河江苏段水利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陈立冬1,喻桂成1,邱晓东1,张宪云2(1.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扬州 225127;2.扬州市城市河道管理处,江苏 扬州 225002)摘 要:大运河江苏段由京杭大运河苏南段、京杭大运河苏北段以及通济渠,张福河-洪泽湖段组成,全长约790千米,纵跨江苏8市,具有调水、灌溉、防洪、排涝、航运、文化、景观、生态等多项功能。

目前存在开发利用过度、防洪除涝标准不足、水环境污染、水利文化保护与传承力度不够等问题,影响了大运河综合功能的正常发挥。

本文针对大运河江苏段存在问题,依据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要求,分析对策措施,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水利文化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9)10-0041-03大运河江苏段是流域河网的骨干排水通道,是我省干线航道,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载体[1]。

大运河苏北段还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主廊道和我省江水北调工程的输水主干线。

多年来,各地依托运河的丰富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布局不合理,造成运河水质下降、水环境恶化、岸线资源浪费严重,水利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滞后。

一、大运河水利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存在问题 1.运河岸线开发利用过度,布局不合理运河两岸分布有众多开发区、集镇,工厂、企业集聚,岸线资源开发利用需求量大,码头和货场密集,部分河段岸线开发利用率已超过90%。

岸线过度开发利用不仅加剧对岸线的冲刷,还影响河道河势稳定和河道行洪安全。

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由于缺乏统一布局,集约节约化利用程度不高,开发项目布局不合理,多占少用或占而不用依然存在,既造成岸线资源浪费,也增加进一步利用和管理的难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样板
作者:贺云翱
来源:《群众·上半月版》2017年第10期
2017年6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2017年9月15日,省委书记李强就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在淮安调研并召开座谈会。

他强调,要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好落实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努力把江苏段建设成为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使之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样板区和示范段。

充分认识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的重要意义
江苏是中国大运河的起源地,河道路线最长、线路最复杂、流经城市最多、相关遗产最丰富、列入大运河世界遗产点段最多。

中国大运河文化带战略行动的重要组成。

从隋唐到明清1000多年间,大运河曾经是沟通我国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中心的通道,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纽带,形成了内涵独特的大运河交通带、城市带、经济带、文化带。

通过水路纵贯南北、沟通东西的大运河还把当代中国京津冀协调联动、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三大战略空间串联在一起,江苏作为长江经济带重点区域和一带一路交汇区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深远意义于此可见一斑。

提升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水平的重要机遇。

2006年,京杭大运河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58处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如何做好这一超大型线性活态遗产的保护利用,成为摆在江苏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文物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

江苏大运河沿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硕,有28处世界遗产点段、1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4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大量的省市县级文化遗产,沿线水利工程科学遗产也极其丰富。

借助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契机,可以完善大运河遗产保护利用长效机制,更好地发挥大运河遗产的作用。

提高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均衡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

大运河江苏段纵贯江苏南北,全长约700公里,流经江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个设区市,连通长江、淮河两大东西向河流及太湖等五大湖泊,通过相关河流及运河支线,还涉及南京、泰州、南通、盐城等城市,构成江苏最重要的生态空间和文化空间。

借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机遇和抓手,推动区域城市带及特色乡镇建设、文化项目联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

对发挥运河遗产的多重价值,推进江苏文化强省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战略意义。

大运河将江苏的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江海文化等传统地域文化联为一体,形成了兼收并蓄、包容多样、独具魅力的江苏运河文化长廊,是建设江苏文化强省的独特优势。

大运河也是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及江苏主要湖区所在,其生态文明建设、水安全的价值重大。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可以与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有机结合,使之产生更加强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中的问题和思考
当前,大运河保护与利用还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主要包括缺少统一规划和引领,多头管理现象依然存在,局部存在环境脏乱问题,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内涵挖掘、研究、标示不够,传承利用方面力度不足等。

正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对一系列挑战,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的建设,应当以率先完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示范工程,助力全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主要目标。

在全线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在总体建设规划的指导下,以系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建议实施以下建设工程:
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严格执行相关国际公约和国内法律法规,保护好世界遗产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大运河遗产安全监测预警平台;落实缓冲区建设控制要求;继续做好大运河相关遗产的田野调查、考古、学术研究与认定工作,确保运河沿线文化资源得到全面把握、有效保护、科学揭示、合理利用,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运河环境景观整治工程。

加大运河环境景观控制力度,建立环境整治及建设项目的全程管理,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本体及周边环境整治,持续开展针对违章建设、违规排放等行为和小码头、小砂场、小企业、堆场等场地环境的综合整治工程,分段明确整治目标和责任,并形成长效管理和监督机制。

加快大运河江苏段历史河道修复,实现江苏段不同时期大运河故道通水通航。

尽快实施大运河两岸陆路交通的贯通工程,打通断头路,让大运河江苏段全线可以实现两侧或单侧堤岸沿线车道贯通,为大运河文化带全域自助旅游创造条件。

运河文化示范段创建工程。

选择基础较好的城市作为示范城市,引领带动运河沿线的建设行动,尤其是要选择典型性、示范性运河文化建设项目或运河河段作为全省运河文化带建设示范段。

但是也要防止建设的同质化和只重城区不及乡镇地域河段的做法,同时注意向大运河沿线兄弟省市学习先进经验。

运河旅游产业提升工程。

建议在《江苏省古运河旅游发展规划(2010-2025)》的基础上,重新编制《大运河江苏段旅游发展规划(2017-2030)》,重点建设以运河城市、乡镇为中心,突出吴越、淮扬、楚汉、江海文化旅游区段,加强整体设计、联动和差异化发展。

建议设立江苏省大运河文化旅游节,在取得成功经验后,建议上升到国家层面的行动。

运河文化创意产业拓展工程。

制定《大运河江苏段文化产业带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明确大运河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方向,以大运河为主轴,以旅游业、生态业、文创业、演出业、动漫业、文博业、体育业、影视业等为业态载体,以运河城市历史街区、特色运河城镇、运河美丽乡村、水利风景区、大遗址公园、工业遗产地、运河文化博物馆、运河文化艺术产业园、沿运重点文物景观等为依托,充分调动沿运各相关机构的联动积极性,发挥各类市场主体作用,加强运河特色文化产品及品牌建设和推广,促进跨界、跨省、跨市融合,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大运河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带。

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民生优化工程。

动员运河沿线民众及机构理解、参与运河文化带建设。

对影响运河文化遗产安全和环境安全的沿岸住宅、机构等进行就地整治或逐步搬迁;对重要历史文化景观进行科学修复;全面提升运河沿线文化景观建设标准、道路标准和绿化、美化标准,创造宜人的滨河环境,让民众能亲近运河、游览运河、品味运河。

运河文化内涵研究与展示工程。

加强对大运河历史文化,包括河道工程文化、水运文化、城镇文化、工商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艺术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内涵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实施“大运河遗产整理工程”。

举办大运河文化研讨会。

加强运河沿线城市专题性博物馆、遗址公园建设等,形成大运河博物馆群(带)。

利用信息化条件建设“虚拟大运河文化带”工程。

大运河文化带传播弘扬工程。

从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的高度,推动运河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建议拍摄大运河文化带相关纪录片、电视宣传片等;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大运河文化带app、微信公众号、专题网站等,建立日常性运河文化宣传推介体系;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中国文化遗产日、“6·22”大运河申遗成功纪念日、国家海洋日、国际志愿者日等重大时间节点,策划推出富有特色的运河文化带项目,让运河文化发扬光大。

(作者系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江苏历史文化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责任编辑:陈伟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