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2019年度课题指南
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优势、不足及对策研究

第27卷第4期2018年8月淮阴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Vol.27 No.4Aug.2018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优势、不足及对策研究李想(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江苏淮安223001)摘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淮安是大运河的起源城市之一和大运河沿线的枢纽城市,在文化带建设 中具有底蕴、遗产和先手三大优势。
淮安的这些优势和建设经验有利于今后进一步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
同时,淮安在建设中也存在着研究力量薄弱、保护和开发力度不够和知名度小等不足。
淮安在今后的建设中应该化优势为 动力,正视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加强对运河文化的研究、保护开发以及营销推广,全面提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档次和口 碑,打造全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样板段和示范段。
关键词:淮安;大运河文化带;运河之都;旅游开发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7961(2018)04 -0001 -05Research on the Advantages, Inadequacies and Countermeasuresof the Construction of Huai'an Grand Canal Cultural BeltLI Xiang(Research Center of Huai an Grand Canal Culture,Huai an Jiangsu223001, 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and Canal Cultural Belt is a major national str origin cities of the Grand Canal and a hub city along it.It has three ad al belt:its culture,heritage and the status as a pioneer.These advantages and construction experiences of Huai an are conducive to further solidify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and Canal Cultural Belt.At the same time, Huai"an also has problems such as weak research power,insufficient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and poor reputation.Huaisin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its strengths as the winning force and impetus in the future construction,face up to the deficiencies and problems in construction,strengthen the research,protection,development and marketing of the Grand Canal Culture,comprehensively uplift the grade and reputation Cultural Belt construction,a nd build Huaisin into a model and exemplary section for all involved areas.Key words:Huaisin;the Grand Canal Cultural Belt;Capital of the Grand Canal;Tourism De2017年2月和6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大 运河文化研究以及文化带建设分别发表了重要讲 话和作出批示,大运河文化带作为一项重大国家 战略拉开了序幕[1]。
创意理念下大运河江苏段的保护与文化建设

4创意2021/01大运河文化包括燕赵通惠文化区、北运河文化区、南运河文化区、齐鲁运河文化区、中运河文化区、里运河文化区、江南运河文化区系,而大运河江苏段则是我国大运河的重要节点,这其中有着丰富的遗产资源,需要通过创意保护来更好地发挥价值,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转变和传承,确保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一、大运河江苏段文化价值创意和文化内涵(一)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形象设计及价值我国大运河的文化形象非常明确,作为世界最大的人工奇迹,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的人工运河,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是连接我国中部、东部的重要渠道。
中国大运河不仅有着相应的文化,而是也带动着我国文化的向前发展。
千年运河始于江苏,大运河江苏段是中国大运河文明的制高点,对于大运河江苏段的文化可以以“江南门户、城市轴心”等来概括,是江南水网网状运输通道的一种体现[1]。
江苏段曾经是贯穿东西和南北两条运河的重要一环,体现着我国运河发展中的文化。
当前所存在的河道、水工设施等,都是1000多年前运河制度下的重要遗存,也是能够展示当时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运河漕运发展与江苏的整体城市形象有直接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江苏的发展是依靠运河而进行,通过运河来不断地扩充江苏的面积,其一直作为江苏人民的生活根本,为江苏的发展贡献不可替代的力量。
大运河的文化形象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分析,在这其中所存在的文化价值也各不相同[2]。
江苏凭着自身的地域和文化,让大运河江苏段的文化形象更加鲜明。
大运河江苏段的文化建设是从最南端这一战略中呈现出来的,进而带动周边经济、文化稳定发展,为后续的江苏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二)大运河江苏段的文化内涵大运河江苏段的运河文化可概括为“开放多元、生态和谐”,对于大运河的出现,主要是当时王朝为了获得江南财富而修挖,但最终却为江南的发展贡献巨大力量[3]。
历史上,江苏通过大运河的建设,进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也让江苏文化向外输出。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导入研究

79交 流基金项目: 课题:2019年度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导入》(课题批准号:2019062)。
作者简介:石若琳(1988.12-),女,汉,河北沧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英语教学、英语翻译。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导入研究石若琳 沧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摘要: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挖掘大运河文化资源优势,在沧州地区规划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离不开文化传播的相关人才。
大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中的最高一级,对实现我国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发展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我国,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将我国的文化在国际上进行更广泛的宣传,大学英语课程中,加入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学习,可以让大学生对自己国家文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另外,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能够进一步强化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蜿蜒的大运河自沧州腹地穿行而过,绵延215公里,铸造了河北乃至整个燕赵地区独特而深厚的文化积淀。
大运河沧州境内的东光县连镇谢家坝遗产点成功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地方院校服务地方,不能单纯沿用本科外语教学模式,要突出语言应用。
在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提出,外语课程的要求之一是提升外语学科深层次的认识,英语学习不仅是学习一种语言交流工具,更主要是为了深刻理解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内涵及差异,使公民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弘扬优秀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一、地方高校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定位大运河具有文化载体和联结纽带的双重意义。
2010年以来,教育部印发了一系列关于地方高校针对学校类型、办学定位、区域优势等转型策略。
使大学英语课程满足区域社会、学校、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为地方经济发展、优秀文化传播助力。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大运河文化导入现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在需要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难以言喻的作用。
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长廊建设模式与路径探究——以淮安里运河文化长

丝 路 视 野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
大运河成功申遗后,给大运河沿线城市带来发展机遇,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指示批示,更给大运河沿线城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运河文化遗产资源提供千载难逢的机会。
近几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已成为运河沿线各省市的热门话题,各地正努力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淮安也抓住机遇,正全力建设里运河文化长廊,讲好淮安运河故事,传播淮安运河文化。
一、淮安建设里运河文化长廊的优势(一)丰富的文化底蕴大运河淮安段是历史最早修凿的河段,在它的悠久历史里,一直发挥着重要的航运、水利功能。
纵贯数千里,穿越千年,具有极高的生态文明价值。
长流不息富庶了临河而居的淮安人,孕育出刚柔并济、南北通融的独特民风。
它为国家的发展提供经济保障,串联起南北向的经济带与文化带,更是人们沟通交流的情感纽带。
漕运文化的兴盛滋养了淮安这座运河城市,治河文化孕育出中国古代治河技术的思想、留下许多治河工程遗迹,还有曲艺、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淮安运河文化的传承,形成独有的运河文化特质。
[1]丰富的文化底蕴,使淮安在建设里运河文化长廊时更有底气,更有动力打造好这一项目。
(二)牢固的建设基础近年来,淮安市以大运河申遗成功为契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实现“江淮崛起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2]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建设,为里运河文化长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形成坚强后盾。
在这牢固的建设基础之上,建设里运河文化长廊,实施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始终贯穿运河文化,用“起”“承”“转”“和”四个板块,充分展现运河风情。
(三)良好的发展机遇江苏省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里运河文化长廊的建设,江苏省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积极制定发展规划,提出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目标: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
淮安围绕“三高”要求,紧扣“运河之都、水城淮安”定位,全力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建设。
大运河(杭州段)文化带建设的四大成效

大运河(杭州段)文化带建设的四大成效作者:调研组来源:《杭州(下半月)》 2019年第12期调研组大运河不仅是昔日杭州经济繁荣的象征,更集聚了杭州市井丰韵、民俗风采,形成了“运河水乡处处河,东西南北步步桥”的独特水乡风韵,给杭州留下了独特的运河水景和文化。
2002年以来,围绕“还河于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三大目标,通过实施水体治理、路网建设、景观整治、文化旅游、民居建设“五大工程”,运河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休闲功能、商贸功能和居住功能全面提升。
目前,大运河(杭州段)已完成历史文脉保护点约29万平方米,运河主城区两岸约21公里游步道、景观带基本全线贯通。
大运河(杭州段)已经形成一条以自然生态景观为核心主轴,以历史街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博物馆群、寺庙庵堂、遗产遗迹为重要节点的文化休闲与经济长廊。
成效一:大运河历史遗产保护不遗余力从内容上看,大运河历史遗产保护已由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步扩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从结构上看,已由文化保护逐步扩展到运河水质水系及沿岸滨水景观带的生态保护、居民生活形态的保护;从主体看,也从以政府保护为主逐步扩展到以立法保护为主,充分调动起了周边社区居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杭州市政府出台了《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坚持应保尽保的原则,确保运河两岸的古桥、古街、古塔、古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保留,展现运河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风貌。
从世界遗产成功申报的现有遗产点和河道的保护,进一步扩充到线和面的保护,如小河直街、拱宸桥西、大兜路、塘栖水北街、市南街、三条半弄等历史街区,以及富义仓、桑庐、广济桥、乾隆御碑等一大批历史文脉,总面积达29万平方米,仅拱墅区就修复了1000余幢运河古居,初步形成了贯通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保护廊道。
同时,也挖掘了运河元宵灯会、运河石桥建造技艺、运河河埠建造技艺、卫家班皮影戏等非遗保护项目。
成效二:杭州运河文化大走廊初步建设形成经过十余年的保护开发,杭州已经在运河沿岸初步打造形成了30公里的“市民文化长廊”,涵盖塘栖古镇、祥符桥、运河湾、夏衍旧居等历史文化街区,并因地制宜在钱江新城板块规划建设“江河汇文化公园”,与拱墅区运河文化广场、下城区西湖文化广场连轴成线,进而形成涵盖良渚遗址公园、塘栖古镇、超山景区、杭钢遗址、半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显宁寺景区、皋亭山景区等的杭州运河文化大走廊。
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的基本内涵及建设举措研究

第36卷 第5期 Vol.36 No.5 2019年10月 Oct., 2019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的基本内涵及建设举措研究陈 璇(苏州市职业大学 吴文化研究院,江苏 苏州 215104)京杭大运河苏州段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太湖流域,是京杭大运河(以下简称“大运河”)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大运河苏州段基本可分为西、中、南三段。
自望亭丰乐桥(五七桥)至白洋湾为西段,亦称“苏锡段”。
中段原自白洋湾绕苏州古城阊、胥、盘三门外的闹市区,穿觅渡桥南下至宝带桥,为古城段。
南段原自宝带桥,经吴江到嘉兴王江泾,称“苏嘉段”;后为缩短河道,从平望新开运河至鸭子坝,关主航线便不再经过嘉兴,也就没了“苏嘉段”之名。
在三段运河中,苏州古城段水道情况较复杂,与苏州城的关系最密切。
历史上该段运河由北向南分别通过山塘河、上塘河、胥江与护城河相连。
1986年,大运河苏州段改道后,山塘河、上塘河、胥江已经不再通航,成为运河故道,但与大运河水系仍然相通。
大运河苏州段穿越相城区、高新区虎丘区、姑苏区、吴中区和吴江区,全长96公里,占江南运河的40%,也占了京杭大运河总长度的4.5%。
①一、大运河苏州段的历史地位与文化特质(一)历史沿革及现状《左传》:“吴城邗沟,通江、淮。
”[1]这是中外有文献记载的有确切纪年的第一条人工运河,也是中国大运河的雏形。
隋代开始,大运河苏州段成为中国大运河中比较重要的河道,至唐定型。
之后,大运河苏州段历经修筑、巩固、疏浚,基本走向至今没有发生变化,仍是交通运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1949年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整治,大运河苏州段已成为全国第一条国家级标准化航道,航道等级为四级,船舶通航容量为500吨级。
全摘 要:通过研究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的历史源流、形成背景、基本概念及其特定的优势和特质,围绕把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建设成为样板区和示范带的战略目标和实施框架,提出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样板区和示范带建设的推展举措。
京杭大运河研学课题

京杭大运河研学课题是一项关于京杭大运河的研究课题,主要涉及对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
课题的目标是通过对京杭大运河的深入研究,挖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大运河文化,提高人们对大运河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为大运河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京杭大运河研学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渊源和演变历程:研究京杭大运河的起源、发展、变迁以及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2. 京杭大运河的文化内涵:研究京杭大运河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如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等。
3. 京杭大运河的经济和社会影响:研究京杭大运河对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影响。
4. 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利用:研究如何保护和利用好京杭大运河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和利用方案。
5. 京杭大运河的教育和研学:研究如何将京杭大运河的文化内涵融入教育和研学活动中,提高人们对大运河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对京杭大运河研学课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挖掘和传承大运河文化,提高人们对大运河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为大运河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调研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内容:引言是文章的开篇,用于介绍撰写此报告的目的和背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本篇调研报告的主题是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研究。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内河水运系统,凝聚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了国家重大战略。
在这一引言部分,我们将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背景、目的以及文章的结构进行概述。
首先,我们将介绍大运河文化带的历史背景。
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亦称为京杭大运河或京杭大运河,是连接我国北方和南方的重要水运通道,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
它不仅起到了巨大的交通运输和经济贸易的作用,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次,我们将论述大运河文化带的地理优势。
大运河穿越了我国的多个省市,沿线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
这为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同时还有着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
最后,我们将介绍大运河文化带的文化遗产。
大运河文化带沿线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包括运河沿岸的古城古镇、古建筑、古遗址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古代运河文明的辉煌,也对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大运河文化带的概述,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背景和意义,并对接下来的内容有个整体的了解。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详细阐述大运河文化带的历史背景、地理优势以及丰富的文化遗产,探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意义、现状与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报告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编写:第一部分:引言1.1 概述- 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背景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1.2 文章结构- 对本文的结构进行说明,介绍各部分内容和组织方式1.3 目的- 阐明进行该调研报告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正文2.1 大运河文化带的历史背景- 探讨大运河文化带的起源、历史沿革和发展过程2.2 大运河文化带的地理优势- 分析大运河文化带的地理位置、河道布局和对交通、经济等方面的重要性2.3 大运河文化带的文化遗产- 探寻大运河文化带的丰富文化遗产,包括历史建筑、传统艺术、民俗习惯等第三部分:结论3.1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意义- 分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对于文化传承、旅游发展、经济增长等方面的意义3.2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阐述当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现状,包括存在的困难、问题和挑战3.3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发展前景- 展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未来,探讨可能的发展路径和前景通过以上结构,本文将全面介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历史背景、地理优势和文化遗产,并深入分析其建设的意义、现状与问题,最后探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发展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河文化与江苏社会风尚变迁研究
C应用选题16项
1
大运河文化带精品旅游线路与水韵江苏旅游研究
3
以文化为引领推动大运河沿线区域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4
社会组织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路径研究
5
大运河沿线特色村镇建设路径研究
6
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环境现状调查及其保护策略研究
重点
14
江苏大运河沿线老字号品牌建设研究
15
大运河(淮扬、中原、吴越)文化高地建设路径研究
重大
16
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带建设的风险防范与化解研究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2019年度课题指南
A综合选题9项
1
振兴大运河航运与江苏枢纽经济发展研究
2
京杭大运河与美国伊利运河比较研究
3
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4
大运河流域商旅文深度融合研究
5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苏北运河航道法治研究
6
江苏运河古今地名研究与数据库建设
重点
7
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多规融合研究
8
大运河江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对策研究(以非遗种类分专题)
重点
9
新媒体语境下江苏公众对大运河文化的社会认知度调查研究
B基础选题7项
1
民国士绅与江北运河治理研究
2
近代中美合作导淮治运研究
3
大运河沿线的重要学派及其与运河文化的关系研究
4
明清小说中的运河意象研究
5
江苏运河城市历代民歌整理与研究
重点
6
江南运河沿岸城镇空间形态研究
重点
7
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助推长三角一体化路径研究
8
以扬州、镇江为支点推动大运河文化带与长江经济带建设路径研究
9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扶持政策研究
10
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研究
11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试点建设管理体制研究
12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识系统研究
13
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数字云平台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