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陶渊明
陶渊明《饮酒》赏析

陶渊明《饮酒》赏析《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译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鸟儿回归远山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赏析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
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饮酒》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经典诗句】“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全诗翻译赏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译文] 我把房子建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却一点也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你问我为什么能做到这样,那是因为我的心性超然,不惹尘俗,自然就会觉得住的地方是很偏远。
[出自] 东晋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①结庐:构筑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②「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
君:陶渊明自谓。
③尔:如此、这样。
④「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⑤「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⑥见:jian⑦悠然:自得的样子。
南山:指庐山。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⑧日夕:傍晚。
⑨相与:相伴。
⑩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辩,辨识。
译文1: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心中的深奥!译文2: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
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
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
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赏析: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
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
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陶渊明《饮酒》原文和翻译译文

陶渊明《饮酒》原文和翻译译文《陶渊明《饮酒》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期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挂念!1、陶渊明《饮酒》原文和翻译译文陶渊明《饮酒》原文和翻译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闲适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吵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潇洒,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浅显! 2、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原文及翻译苏辙原文:①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
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表惫之气。
②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惑,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③嗟夫!渊明不愿为五斗米一来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方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初中语文文言文陶渊明《饮酒》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陶渊明《饮酒》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赏析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
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饮酒》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饮酒》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饮酒》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饮酒》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饮酒》即《饮酒二十首》,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
陶渊明《饮酒》全诗

陶渊明《饮酒》全诗《饮酒二十首》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
这二十首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下面是关于陶渊明饮酒诗的内容,欢迎阅读!年代:魏晋作者:陶渊明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存有新陈代谢,人道每例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樽酒,日夕开怀僵持。
〔说明〕关于这组诗的文学创作时间,存相同的观点,其中当以王瑶先生之说为较为可靠,即约写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陶渊明五十三岁。
诗人在诗序中已表明这组诗非一时之作,但从“比夜已短”之句和诗中有关景物环境的描绘来看,这组诗大约就是作于同一年的秋冬之际。
在这二十首诗中,诗人多方面地反映了自己的生活、思想、志趣与情操。
这些诗无论就内容还是就艺术而言,都足以代表陶诗成熟时期的风格,因此也深受历代人们的喜爱。
余寓居寡欢,并任比夜已短(1),偶存有名酒,无夕不尝。
顾影独尽c,忽焉复醉(3)。
既醉酒之后,辄题数句吟咏(4)。
纸墨遂多,辞无诠次(5)。
聊命故人书之(6),以为欢乐尔(7)。
其一(8)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9)。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10)!寒暑存有新陈代谢,人道每例如兹(11)。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12)。
忽与一闲游酒,日夕欢相(13)。
〔注释〕(1)并任:加之,并且。
比:近来。
夜已短:秋冬之季,逐渐昼短夜长,至冬至超过最大限度。
(2)顾影:看着自己的身影。
独尽:独自干杯。
(3)忽焉:很快地。
(4)辄:就,总是。
(5)诠的(quán 全系列)次:挑选和编次。
(6)聊:姑且。
故人:老朋友。
书:抄写。
(7)尔:“而已”的合音,罢了。
(8)这首诗从自然变化的`盛衰更替,而联想到人生的福祸无常,正因为领悟了这个道理,所以要得道成仙以远害,饮酒以酣饮。
(9)衰荣:这里是用植物的衰败与繁荣来比喻人生的衰与盛、祸与福。
无定在:无定数,变化不的定。
陶渊明的《饮酒》原文及赏析

陶渊明的《饮酒》原文及赏析陶渊明的《饮酒》原文及赏析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高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多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态。
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身处“人境”。
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人来车往,喧哗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
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题客观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
“心远地自偏”一句,以及为精炼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
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称道的“无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的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
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茫的情形。
这里暗用了《庄子。
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者而言。
”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
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也是隐居后生活的写照,现在工作压力大的人不也是都希望过这种日子吗?。
陶渊明《饮酒》全诗总共22首全部的诗原文,有无解释均可

陶渊明《饮酒》全诗总共22首全部的诗原文,有无解释均可●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背景简介陶渊明(365~427),浔阳柴桑人。
陶诗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田园生活、墟里风光,为诗歌开辟一全新境界。
《饮酒》组诗共二十二首,此为第三首。
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
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陶渊明在我们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是非常突出的,他的120多首诗歌可以说每一首诗歌都是非常非常好的。
我们可以这样说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
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是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
我们说唐代有很多田园诗人,比如说王维、孟浩然,宋代有些田园诗人,像范成大、杨万里。
唐宋这么多的田园诗人应该说他们所创作的田园诗都是在陶渊明田园诗的浓荫笼盖之下,可以说是没有超过陶渊明的田园诗的。
所以说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他生在公元365年去世在427年。
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9岁以前主要是读书的时期,从29岁到41岁他是一会儿出来做官、一会儿又要归隐,是仕隐反复的时期。
他在彭泽当县令时有一次上级来检查工作,他的这些下级的书吏们就说,你赶紧把衣服穿好了帽子戴好了再去迎接吧。
他喟然长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挂冠而去。
这种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的傲骨,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
像李白,他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
田园诗由东晋陶渊明开创,并且由陶渊明推向顶峰。
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那么,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品读一下陶渊明的《饮酒》吧 !
一、作者简介:陶渊明,东晋著名田园诗人,字元亮,名潜,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今江西九江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但
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
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父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父的冲淡自然。
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这对他以后归隐田园有着莫大的影响。
当然,陶渊明青壮年时期也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先后任江州家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
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贵,于是在405年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陇亩的隐居生活。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二、好了,为了更好的把握这首诗,理清这首诗的思路,我们首先来听一遍这首诗的朗诵,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并通过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感情和诗的意境美。
我们知道,田园诗主要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
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
起句应读的平静些,
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
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
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接下来我们再听一遍录音,大家可以跟着读一遍。
三、为了更好的体味诗人的心情以及诗歌的意境美,首先要对诗歌有所理解。
好了,下面我们来翻译一下这首诗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纷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请问先生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自己的精神超凡脱俗,地方也就变得偏僻安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篱笆下采摘菊花,无意中看见了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来。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里边有隐居生活的真正意趣,想说出来,却早就忘了该怎样用语言表达。
四、接着,我们来品读一下这首诗。
1.首先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离开官场,住在哪里?
从诗中的“人境”可知,在人群聚集的地方。
2.住在“人境”中的陶渊明喜欢做什么,又经常会见到什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从他的所做的事,见的景中,你认为陶渊明过着怎样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过着远离官场,从容闲适,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4.对于自己的田园生活陶渊明时怎样评价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5.陶渊明虽然远离官场,归隐田园,但却不是住在深山老林中,而是在人群聚居的“人境”,俗话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可是作者的感觉却是“无车马喧”,为什么?
从“心远地自偏”这句可以看出:诗人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无追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没什么不同。
6.由此可见,陶渊明有着怎样的人生态度?
厌恶官场,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五、名句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字,能否改成“望”?
1.不能改。
2.“见”写出了诗人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郁郁葱葱的南山时,心中那种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之意。
而“望”是用眼睛盯着往远处看,与作者的“悠然”心境截然不同。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
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七、艺术特色鉴赏(试讲时省略)
这首诗歌,总的来说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
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
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