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问月赏析
李白古诗《把酒问月》全诗赏析

李白古诗《把酒问月》全诗赏析李白古诗《把酒问月》全诗赏析《把酒问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咏月抒怀诗。
此诗写诗人端着酒杯向月亮发问,从饮酒问月开始,以邀月临酒结束,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困惑不解。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古诗《把酒问月》全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注释】⑴题下作者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⑵丹阙:朱红色的宫殿。
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⑶但见:只看到。
宁知:怎知。
没(mò):隐没。
⑷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
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
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
见《淮南子·览冥训》。
⑸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金樽:精美的酒具。
【《把酒问月》白话译文】青天上明月高悬起于何时?我现在停下酒杯且一问之。
人追攀明月永远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皎洁得如镜飞升照临宫阙,绿烟散尽发出清冷的光辉。
只能看见每晚从海上升起,谁能知道早晨在云间隐没。
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哦孤单地住着与谁为邻?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过古人。
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把酒问月》创作背景】此诗作年难定。
根据《把酒问月》题下自注,此诗是作者应友人之请而作的。
有人认为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
【《把酒问月》赏析】“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
把酒问月赏析

把酒问月赏析1.“哎呀,《把酒问月》写得可真美呀!”就像我看到夜晚那明亮的月亮时会忍不住惊叹一样。
比如说,有一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在院子里乘凉,我指着月亮说:“哇,那月亮好圆呀!”爸爸就笑着说:“这就像李白诗里的月亮呀。
”这让我对《把酒问月》更感兴趣了呢。
2.“嘿,《把酒问月》里的情感真让人琢磨不透啊!”就好像我有时候对朋友的心思也搞不明白一样。
像那次我和小伙伴一起玩耍,他突然就不说话了,我就很纳闷呀,这多像诗里那难以捉摸的感觉呀。
3.“哇塞,《把酒问月》真的好有意境啊!”好比我走进一片幽静的树林,那种神秘的感觉。
记得那次我在树林里,看着透过树叶洒下的月光,可不就跟诗里的意境有点像嘛。
4.“哎呀呀,《把酒问月》真让人沉醉呀!”就如同我闻到妈妈做的红烧肉的香味会沉醉一样。
就像那次妈妈在厨房做红烧肉,我在客厅都闻到了,那感觉,不就跟沉醉在诗里差不多嘛。
5.“嘿哟,《把酒问月》怎么这么神奇呀!”就好像我看到魔术师表演神奇的魔术时的感觉。
有回在聚会上看到魔术表演,我惊讶得不行,这和诗的神奇有点像呢。
6.“哇哦,《把酒问月》里的世界真不一样!”就像我进入到一个奇幻的梦境里一样。
有次我做了个很奇特的梦,醒来还回味无穷,这不就和诗里的独特世界类似嘛。
7.“哎呀,《把酒问月》让人好想去探索呀!”就像我对一个神秘的盒子充满好奇想要打开一样。
记得有个盒子放在柜子上,我老是想去研究它,这种想去探索的心情和对诗的感觉很像呢。
8.“嘿,《把酒问月》真的太有魅力啦!”仿佛我看到一件特别喜欢的玩具就移不开眼睛一样。
那次在商店看到一个超酷的玩具,我的眼睛就离不开了,这和诗的魅力有得一拼呀。
9.“哇,《把酒问月》简直太震撼了!”好比我看到一场超级精彩的烟花表演时的感受。
那次过年看烟花,那绚丽的场景,不就和诗给我的震撼差不多嘛。
10.“哎呀呀,《把酒问月》真的是太绝了!”就像我吃到一口超级美味的冰淇淋时的惊喜。
有回吃到一种特别好吃的冰淇淋,那感觉,和对诗的赞叹是一样一样的呀。
写明月的古诗《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原文译文赏析

写明月的古诗《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原文译文赏析《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唐代: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译文】青天上的明月是什么时候升起的?我现在停下酒杯想问一问。
人追攀明月永远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明月皎洁,如明镜飞上天空,映照着宫殿。
遮蔽月亮的云雾消散殆尽,幽幽月光尽情挥洒出清冷的光辉。
人们知道这月亮晚上从海上升起,又是否知道它早晨也从这云间消失?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娥孤单地在月宫住着又有谁与她相伴?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的月亮,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耀过古人。
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只是匆匆过客,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注释】题下作者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丹阙:朱红色的宫殿。
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但见:只看到。
宁知:怎知。
没(mò):隐没。
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
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
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
见《淮南子·览冥训》。
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
金樽:精美的酒具。
【赏析】“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
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
“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
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
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
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描写月亮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_全诗赏析

【描写月亮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_全诗赏析出自唐代诗人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多少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壮明月不容得,月行及却与人相伴。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去,宁知悉向云间没有。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踪影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斯。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短照金樽里。
赏析这就是一首应当友人之恳请而并作的咏月抒情。
全诗十六句,每四句一再加韵。
悠悠万古,长存维持不变的明月,就是永恒时空里的奇景,经常引发人类的无穷沉醉。
前两句以倒装句式统御全篇,以疑难句抒写了诗人的这种疑惑,极存有气概。
诗人停杯寻思,颇存有几分动静,俯视苍冥回答道:这亘古如此的明月,毕竟从何时就存有的呢?这一对宇宙根源的探寻与蒙蔽,实际上就是对本身的性命价值的思索和追寻,“停杯”二字活泼地则表示出来他的向往与疑惑糅杂的情态。
三四句写下了人类与明月的奥妙关联。
古往今来,存有多少人想成仙至月中以期永生不旧,但皆就是徒然,而明月却仍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随同着世世代代产卵生息的人们。
两句写下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接吻又谜样的人格化的特征,蕴含着诗人期待而又无奈的繁杂心情。
“皎如”两句极写下月色之美。
浓郁的云雾匆匆消失,月亮皎洁要出若吊挂在天涯的明镜,反射出来清澄的光辉,金光着朱红色的宫门。
诗人以“飞镜”为假令,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下得冷艳悦耳,鲜艳夺目。
“但见到”二句,筹钱明月的夜出晓没见感叹时间推移之速。
明月在夜间从东海飘扬,黎明地壳于西天云海,如此涅槃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反复复游荡中解题至今。
两句中既抒发了对明月踪影莫测的惊讶,也暗含着对人们无人知晓爱惜奇妙时光的浓厚叹息。
“嫦娥”两句驰骋设想,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是诗人的第二次问月。
白兔在月中年复一年地捣着药杵,嫦娥在月宫里孤单地生涯着,到底谁来陪同她呢?在对神物和仙女寂寞运气的同情中,吐露出诗人本人的伶丁高洁的情怀。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翻译及赏析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翻译及赏析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翻译及赏析古诗原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译文翻译青天上明月高悬起于何时?我现在停下酒杯且一问之。
人追攀明月永远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皎洁得如镜飞升照临宫阙,绿烟散尽发出清冷的光辉。
只能看见每晚从海上升起,谁能知道早晨在云间隐没。
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娥孤单地住着与谁为邻?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过古人。
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注释解释题下作者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丹阙:朱红色的宫殿。
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但见:只看到。
宁知:怎知。
没(mò):隐没。
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
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
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
见《淮南子·览冥训》。
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金樽:精美的酒具。
创作背景此诗作年难定。
根据《把酒问月》题下自注,此诗是作者应友人之请而作的。
有人认为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
诗文赏析”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
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
“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
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
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
李白《把酒问月》古诗赏析

李白《把酒问月》古诗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把酒问月》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古诗词全文如下: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前言】《把酒问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咏月抒怀诗。
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
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
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历来为人所激赏。
【注释】⑴题下作者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⑵丹阙:朱红色的宫殿。
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⑶但见:只看到。
宁知:怎知。
没:隐没。
⑷白兔捣药:是古代的神话传说,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嫦娥:传说中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
见《淮南子·览冥训》。
⑸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金樽:精美的酒具。
【翻译】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天有了明月?我今天停下酒杯问一问。
人想攀登明月难啊难,月亮却老跟着人走。
月亮如飞天明镜每天都照耀红色宫殿,云雾散尽,月亮皎洁的青辉流满天空与大地。
每天都看到月亮从海中升起,也看到她每天从云间山后消失。
春去秋来,月亮上的白兔总在那里捣药,月宫里的嫦娥与谁作邻居。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翻译及赏析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翻译及赏析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翻译及赏析古诗原文彼苍有月来何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从前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译文翻译彼苍上明月高悬起于何时?我现在停下酒杯且一问之。
人追攀明月永久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洁白得如镜飞升照临宫阙,绿烟散尽宣布清凉的光芒。
只能看见每晚从海上升起,谁能知道早晨在云间消失。
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娥孑立地住着与谁为邻?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从前照过古人。
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消逝,一起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只期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持久地照在金杯里。
注释解说题下作者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丹阙:朱红色的宫廷。
绿烟:指遮盖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但见:只看到。
宁知:安知。
没(mò):消失。
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
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
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
见《淮南子·览冥训》。
当歌对酒时:在歌唱喝酒的时分。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许?”金樽:精巧的酒具。
创造布景此诗作年难定。
依据《把酒问月》题下自注,此诗是作者应友人之请而作的。
有人以为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
诗文赏析“把酒问月”这诗题便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潇洒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
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关于人世是一个魅人的世界之谜。
“彼苍有月来何时”的迎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观,大有向往与利诱交驰之感。
问句先出,继而详细写其人向往的神态。
这神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
励志古诗词《把酒问月》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把酒问月》原文及赏析
把酒问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赏析:
此诗为苏轼所作,其中含蓄深刻,值得回味。
诗人通过将“把
酒问月”这一表述,将诗中注入浩然的气势,一函一动,神采
飞扬。
充满着孤独的寂寞,在孤独的芳草里望夜空,把酒问月,对苍天的不可及之心情,对未知的青天的思索,表露出无尽的渴望和昂扬的精神,感受自己与天地之间藕断丝连的孤独。
此诗正所谓“气象万千,挥洒淋漓”,读者会感受到这股孤独而又强大的精神力量,令人激发着勇气和毅力,在这难以抗拒的潮流中不断前行,勇敢地去迎接未知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诗人里,李白是最喜欢月的。爱月、惜月、咏月,简直成了一种癖好。从童年时代起,就“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上白云端。”他一生写了许多咏月诗,仅名作就不下十篇。所以晚唐郑谷在《读李白集》说:“何事文星与酒星,一时分付李先生。高吟大醉三千首,留给人间伴月明。”《把酒问月》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它可以说,是作者绝妙的自我塑像,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故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态溢于言表。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晚清著名学者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成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人间词话》)。同样,诗也是如此,唐诗之所以不同凡响,独领风骚,也是因为有境界,亦即我们所说的诗的意境。本句写的不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静谧,也不是“云破月来花弄影”或“淡云来往月疏疏”的朦胧,而是“年年今夜,月华如炼,长是人千里”的皎洁。
生的短暂。作为自然界的月,它是永远存在的,古往今来也只有一个,它总是由缺到圆,又由圆到缺,周而复始,年年如是,月月如是。而人却不同,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像流水一样在更迭、在消逝,这和刘希夷所说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何其相似乃尔!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就是这样运动、变化、发展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过去是如此,现在是如此,将来也是如此,永无究尽。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着“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着“古月仍旧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踪、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
月出如明镜飞升,下照朱色的宫阙,云翳散尽,清辉焕发。此时此刻,“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夜空朗静,一碧万里,纤尘不染,只有缕缕清辉流泻而出,无声无息,多么美妙,多么令人神往的良宵之夜!诗人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这都用得非常妙,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试想,一轮明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的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
月,作为“三光”之一,历来诗人就对其钟爱备至,歌咏颇多,远远超出了日和星。诗歌咏月,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此后,汉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咏月诗更是大量涌现,林林总总,十分可观。本文避繁就简,取样分析,就李白的《把酒问月》略表卑见。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这两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而人生短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两句分说,后两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起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诗人这里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唱:行乐须及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到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人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妙的巡礼,使读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诗人不经意地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偏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于矧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的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情怀:自己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奔波,为的是什么,自己又得到了什么?是时,诗人仕途不顺,正遭唐玄宗的冷待,空负一身的大志无处施展,其内心的孤独是别人无法理解的。在此之前,诗人写了一首《月下独酌》,同样是写诗人在受冷遇后的月明之夜,孤独寂寞,只好对月独酌。
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综观全篇,诗人采取屈原的《天问》形式,对月及其有关传说,发出一系列的询问,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求索精神。这,现实与神话彼此穿插,在景物描写中不时地喷发出强烈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将人与月反复对照,并以优美的语言塑造出一个崇高、永恒、姣好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月亮形象,这就使开头一句“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发问不觉突兀,而是诗人热爱月亮的表现,反映了他对
把酒问月赏析
———————————————————————————————— 作者:
———————————————————————————————— 日期:
《把酒问月》赏析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今人不见古时月”至“共看明月皆如此”四句,由景物渲染而转向感慨的抒发,充满了浓烈的哲理情趣。“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和张若虚诗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春江花月夜》),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和对宇宙奥秘的遐想。似此类者,古人也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生若朝露”,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都是在感叹宇宙的永恒,人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人间是一个极具魅力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问,对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这与白居易“万里清辉不可思”迥然不同,白居易害怕“添愁益恨绕天涯”。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中可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酒杯仰天问月写起,以下两句换景换意,尽情咏月抒怀。后来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是从此诗化用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