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_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学案知识比较与习题答案)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结果: 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①《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 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 ②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③北京设立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 本营。 ④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 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
影响:
《辛丑条约》 a、赔款4.5亿两→本息9.8亿。清政府的重要税收,几乎完 全被列强所控制。同时也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 济的凋敝。 b、划“使馆界”。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c、拆“炮台”。控制京津,便利了列强对清政府的操纵和 对中国人民的镇压。 d、惩、禁止反帝爱国组织及活动。屈从于列强的无理要求, 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镇压中国人民的工具。 e、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外务部”的设立,使 中国对外机构亦半殖民地化。 f、修订商约。
中 日 甲 午 战 争
经过: 1894.7,丰岛海战,挑起战争;平壤战役;黄
海海战,邓世昌殉国;辽东半岛之战,旅顺大 屠杀;威海卫之战,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 军覆没。
结果: 1895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①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②民族危机加深。 刺激野心,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影响: ③客观上中华民族真正觉醒。 清政府:军事改革(新军) 维新派:戊戌变法 革命派:决心用暴力推翻清政府 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 鸦片战争的影响?
• 政治: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 开端。 • 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被迫卷 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 品经济的发展。 • 思想文化: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 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一 股“向西方学习” 的新思潮。 • 总体上,促使中国被迫向近代社会转型,客 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岳麓版必修一复习学案:第四单元内忧外化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学习目标】(1)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2)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于局限性。
(3)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4)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内容要求】1.通过达标训练1、2识记知识要点,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宏观联系,架构知识体系。
2.通过练习查缺补漏,提升做题能力。
如果在做题过程当中有任何问题要及时反馈,并解决。
3.通过深化拓展了解更详细的历史信息,全方位理解所学的知识点,拓展视野。
【达标训练】一、外患三、练习探究1.【A层】(2018届福建莆田一中月考)近代中国人慨叹:“泰曲公法,于平等之国开设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
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
”这种现象(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B.直接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2.欧美的历史学家曾说,如果不让林则徐禁运鸦片,英国资产阶级也会找到另一个借口来发动战争,这是可以断言的。
英国资产阶级政府发动这次战争,除了保护鸦片走私以外,其更深层次的意图是( )A.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地 B.用武力冲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障碍C.争取同清政府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 D.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3.【B层】(2018·诸城月考)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产生C.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D.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4.与“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一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D.抗日战争5.【B层】(2018·日照检测)1901年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以近代化的视角认识该事件,以下正确的是( )A.外交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提升 B.体现了外交体制的近代化C.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D.表明清政府放弃闭关政策6.列宁说:“试问,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进攻,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日本人等疯狂镇压的暴动,究竟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些用传教的鬼话来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不痛恨他们吗?”英国人、法国人……等疯狂镇压指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7.19世纪末一份传单写道:“海禁大开以来,泰西传教通商,凡我二十一省,…不应侮弄祠堂,不应袒护教民,不应动摇边疆。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学案(有答案)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学案(有答案)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课程标准】概述五四运动的过程,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认识五四运动由爆发到发展的过程,包括运动的主力和中心城市的变化;五四精神的内涵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多角度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应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必须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这一宝贵精神财富。
课前预习案【自主学习】1.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点.(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大区别是领导阶级的不同(2)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3)成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2.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特别关注广泛的群众基础)。
(1)指导思想不同:五四运动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辛亥革命则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
(2)革命性质和发展方向不同:辛亥革命的性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其发展方向,其发展方向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五四运动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其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3)革命主力不同:五四运动的主力是无产阶级;辛亥革命的主力是主力是民族资产阶级。
(4)领袖人物不同:五四运动的领袖人物是在十月革命影响下的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辛亥革命的领袖人物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5)群众基础不同:五四运动有广大工人、学生和市民参加,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辛亥革命则脱离了群众。
(6)革命的彻底性不同:五四运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则缺乏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精神。
(7)影响不同: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辛亥革命则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训 练 提 能 层 级 化
现代化 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 史观 整体 史观
解 题 技 能 规 范 化
教 师 备 课 资 料 选 粹
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岳麓版历史 目 录
第1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主 干 知 识 图 示 化 核 心 要 点 史 料 化
文明 史观
主 干 知 识 图 示 化 核 心 要 点 史 料 化
运用多种史观理解近代通商口岸的开辟 革命 史观 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 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
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 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却是 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军在旅顺大肆屠杀中国无辜平 民。短短4天时间里共有约两万人惨死于日寇的刀枪之下。
这场大屠杀的目击者——英国海员阿伦曾撰写了一部
回忆录《旅顺落难记》,如实记述了他亲眼所见的日寇暴 行:“我立的地方极高,望那池塘约离我一丈五尺,只见 那池塘岸边立满了日本兵,赶着一群难民逼向池塘里去, 弄得逃难的人挤满了一池。只见在水里攒头搅动,忽沉忽 没,那日本人远的放枪打,近的拿枪上的刀来刺。那水里 断头的,腰斩的,穿胸的,破腹的,搅作一团,池塘里的
解 题 技 能 规 范 化
教 师 备 课 资 料 选 粹
岳麓版历史
目 录
第1讲
从鸦片战识 图 示 化 核 心 要 点 史 料 化
片面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口岸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 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 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 须有条约和根据,一般是相互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外 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并不以最惠国待遇给予 中国,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从此,中国和任何一 而是对所有与我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资本主义国家丧失了权 利。这使西方列强从中国攫取了更多的特权。
第四单元内外忧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复习学案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复习学案一、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二、单元概述本单元《考试说明》和课标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1840年至1919年间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等。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基本线索:一是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加深,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二是面对列强侵华,中华民族奋起,各阶层为救亡图存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与探索。
本单元应重点掌握五个知识点: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
理解两个观点: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坚贞不屈,最终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加深对外来侵略和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认识。
通过史实的学习,认识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并从中体会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二是注意将各次战争情况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探讨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如何一步步加深的。
从而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三、专题整合(一)近代资本主义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1.发动侵华战争如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
2.签订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3.侵犯中国主权如开辟租界、控制关税、破坏司法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等4.干涉中国内政、操纵中国政权如控制清政府、操纵北洋军阀政府、扶植蒋介石等。
5.割占中国领土割占了中国的香港、东北、西北、台湾等地区大片领土。
6.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如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破坏辛亥革命、阻挠北伐战争、支持反革命政变、帮助蒋介石进攻解放区等。
2019高三历史单元测试4: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2019高三历史单元测试4: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1、关于右面这幅浮雕,说法正确的选项是()①此事件发生于19世纪三十年代②领导人是林那么徐③它是中国人民取得的一次伟大胜利④法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⑤它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日本侵略的坚强决心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假设寻常而遗患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那么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那么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
”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遗患于无穷”的有()①开设工厂②协定关税③片面最惠国待遇④领事裁判权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2007年9月20日,全国政协常委何鸿燊以6910万港元,成功购入圆明园十二生肖“水力钟喷泉之马首铜像”,并将其捐给国家。
马首铜像在海外漂泊一百四十多年后又回到祖国,导致它流失海外的罪魁祸首是()A、日本军队B、俄国军队C、八国联军D、英法联军4、鸦片战争前,道光帝曾要求粤东夷船“出具永不售卖鸦片烟土”。
道光帝这样做的根本原因在于()A、鸦片走私危害了清朝统治B、林那么徐等上书请求禁烟C、鸦片流入有损人民的健康D、人民强烈要求政府禁烟5、有人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寻常的历史环境。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学案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分析】本单元讲述的主要内容是近代前期外国侵略势力对中华民族大规模的侵略和中华民族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抗争。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住两条线索:一是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渐深化及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历程;二是围绕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展开的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探索历程。
本单元是高考命题重点单元,部分重点知识几乎每年都有考题,题型以选择、材料解析为主,考查能力重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面。
复习时注意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放在世界历史大环境中去分析,把三个模块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政治、经济、思想三位一体的思考。
学会用多元史观来看待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华民族的抗争。
第1 讲近代列强的侵华战争(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考纲·课标·考情】【自主预习案】探究1、列强侵华(要求学生整理课本内容,完成下面表格)阅读课本分析原因、不平等条约和对中国带来的影响?探究2、列强发动战争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呈现怎样的特点,对近代中国有什么影响?共同原因:工业革命后,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列强殖民地。
特点:(1)侵略范围:由东南沿海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再到内地再到统治中心。
(2)侵略手段:由武力侵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军事、政治控制并加紧资本输出。
影响:(1) 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意识不断增强。
(2) 经济—①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并沦为其附庸②瓦解中国落后的自然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③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3) 思想带来近代的科技和思想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开始向西方学习;民主思想逐步产生。
【综合探究·能力提升】阅读下列史料,完成下列探究:材料一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制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单元总结学案学案(含答案)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总结学案学案(含答案)单元总结一.近代前期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前18401894年1时代背景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开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因而他们迫切要求开辟世界市场。
2侵华史实西方列强利用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雄厚力量,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3阶段特征以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为主要方式,以相互勾结.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为主要手段。
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和相对落后但侵略成性的沙皇俄国。
4主要抗争禁烟运动.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天国运动.两次鸦片战争中爱国官兵的抵抗.林则徐等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等。
2第二阶段中日甲午战争到一战结束18941918年1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同时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
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矛盾加剧,1914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侵华史实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列强还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以大举输出资本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一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迫使袁世凯接受灭亡中国的“二一条”。
3阶段特征侵华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政治上,由掀起瓜分狂潮到逐渐实行“以华制华”政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过渡;文化侵略也日益加强。
侵华的主要国家除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外,还有后起的德.日.意.奥等国,它们在中国既勾结又争夺。
侵华的主要格局先是共同支配,英占优势,后在“一战”期间日本独霸。
4主要抗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政府新政立宪.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二.近代前期民主革命运动的特点1革命具有广泛性。
2普遍向西方探求真理。
3革命具有层次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鸦片战争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的,一半是封建的,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封建的,“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有资本主义因素。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内涵。
3.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矛盾;中国人民从此担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010湖南岳阳,3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42年,英国同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宁波、福州、厦门、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1919年1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了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要求。
遭到操纵会议的英、法、美等国的拒绝。
会议无理决定把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益转给日本。
材料三: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材料四:1971年11月15日,乔冠华率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
联合国大厅里出现了盛况空前的欢迎场面。
乔冠华激动的心情难以抑制,仰天开怀大笑。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找出《南京条约》中破坏中国领土完整的条款。
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得到了怎样的结果?这一结果在中国引发了一场什么运动?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遭到拒绝,会议无理决定把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益转给日本。
五四运动(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什么观点,从而“改变了会议的航向”?“求同存异”的方针(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乔冠华为何“开怀大笑”?中国恢复在联合中的合法席位(5)依据上述四则材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弱国无外交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课程标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这里要从两方面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因为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主张平均分配土地,满足了农民的一些愿望,所以它实际上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农民希望这个政权能够维持并长久下去,所以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很高。
但又因为它在产品分配方面主张留足口粮后其余要全部归“圣库”,又损害了农民的小农阶级的属性,即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所以,《天朝田亩制度》调动的是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并没有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资政新篇》未能实施的原因。
1.根本原因: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
19世纪50—60年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已开始解体,但是,速度异常缓慢,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需的劳动力、资金、市场等社会条件,中国并不具备。
2.客观条件:环境紧张,无暇顾及。
太平天国后期,清军一直对太平天国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军事斗争形势异常紧张,太平天国领袖无暇顾及改革建设国家,这是《资政新篇》未能实施的客观原因。
3.直接原因:没有得到农民阶级的支持。
《资政新篇》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联系起来。
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这个方案得不到太平天国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积极作用。
这是其未能实现的又一重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
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摘自《原道醒世训》材料二“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杂以九等。
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
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材料三“倘中邦人不自爱惜,自暴自弃,同鹬蚌相持,转为渔人利。
那是始悟兄弟不和外人欺,国人不和外邦欺,悔之晚矣!”材料四“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
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惟计牧司等并教技艺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摘自《资政新篇》回答:(1)上述四则材料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是什么?(2)对材料二中《天朝田亩制度》所述的观点怎样评价?(3)材料一、三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4)材料三、四共同阐述了几种观点?应如何评价《资政新篇》?答案(1)联系:都是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体现了革命思想不断升华的轨迹。
区别;一、宣传“拜上帝教”思想;二、《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三、《资政新篇》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2)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
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但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只是一种空想。
(3)材料一认为天下可以“大同”勿存“私念”;材料三认为“中邦人”要自爱、自强拒外欺。
因为太平天国在与外国列强打交道的过程发逐步认清了外国列强的面目。
(4)一、“中邦人”要自爱拒“外邦欺”;二、允许与外国正常通商;三、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四、维护国家主权。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革命纲领,代表先进的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1. 甲午战争的原因。
(1)根本原因:日本经过1868年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道路,同时制定了征朝侵华的侵略扩张政策,而侵华战争就是上述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
(日本虽然进行了明治维新,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广大工人,农民生活极端贫苦,国内市场狭小,自然资源缺乏,生产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再加上劳动人民的反抗,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日本统治者积极寻求对外侵略扩张,以期从中寻找出路,并制定了一个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的侵略政策——“大陆政策”。
第一步是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步是征服朝鲜;第三步是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是征服全中国;最后是侵占亚洲,称霸世界;其中,侵占中国的台湾和征服朝鲜在其“大陆政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陆政策”:台湾→朝鲜→满蒙→中国→亚洲(世界)(2)客观原因:①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正纷纷向帝国主义过渡,并且矛盾重重、无暇顾及日本。
②清政府从鸦片战争以来的软弱、妥协、投降之面目暴露无遗,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3)直接原因:1890年,日本爆发了经济危机,使社会更加动荡,阶级矛盾更加激化,为了转移国内人民的斗争视线,日本政府加快了侵华的步伐。
(4)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2.关于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
(画成表格)①相同点:都是近代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运动;都以宗教作为发动、宣传和组织运动的主要手段,采取暴力斗争的方式;规模和影响都很大;都暴露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都说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②不同点:从兴起的原因看,前者主要是由于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后者主要是由于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的尖锐。
从斗争的主要对象看,前者把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清王朝;后者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
从运动的进程看,前者有统一的领导,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明确的革命纲领;后者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和斗争纲领,始终处于分散状态。
从清政府对运动的态度看,清政府对前者自始至终坚持“剿”;对后者则经历了“剿”→“抚”→“剿”的变化。
从对西方的态度看,前者在反对列强侵略的同时,主张学习西方;后者盲目排斥一切外来事物。
3.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①“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然而,这一口号并不是义和团在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后提出的。
因此,这个口号既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又是大多数中国人民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
②这一口号继承了群众在反洋教斗争中所逐渐形成的朴素认识,也反映出广大小生产者无法冲破皇权主义的思想枷锁,而只能将封建国家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思想认识阶段。
“灭洋”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同样具有“爱国”和“保清”的含义,却又将“中国”、“朝廷”和“大清”等观念混同,这表明义和团在主观上不反对清政府,也不反对封建制度。
③这一口号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展队伍和壮大声势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
但是,这个口号也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不能识破清政府的阴谋诡计,以至后来上当受骗。
(2007宁夏,41.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
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
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
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材料二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一点具体分析。
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船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
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物。
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有德制的毛瑟步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咸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