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SA 隐球菌指南中文版 2010

合集下载

隐球菌诊治(专家)

隐球菌诊治(专家)

本资料仅供内部使用
LP Zhu, et al. Medical Mycology 2010; 48:570-579.
来自中国的资料 上海华山医院154例非HIV患者隐球菌脑膜炎总结 (3)病例数


黑线:总例数 黄线:无易感因素

蓝线:存在易感因素

非HIV患者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断例数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 (P=0.003)
本资料仅供内部使用
LP Zhu, et al. Medical Mycology 2010; 48:570-579.
来自中国的资料 上海华山医院154例非HIV患者隐球菌脑膜炎总结 (4)临床特点——症状
• 头疼(100%) • 发热(81.2%) • 脑膜刺激征(71.4%) • 呕吐(63.4%) • 意识障碍(46.8%) • 癫痫发作(28.6%) • 听力下降(24.7%) • 视力下降(21.4%) • 脑疝(19.5%) • 肢体活动障碍(18.2%)
本资料仅供内部使用
LP Zhu, et al. Medical Mycology 2010; 48:570-579.
来自中国的资料 上海华山医院154例非HIV患者隐球菌脑膜炎总结 (2)易感因素
• 154例患者中,仅有51例(33.1%)存在易感因素 • 易感因素包括
(1)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21例 (2) 自身免疫疾病 17例 (3) 糖尿病14例 (4) 使用免疫抑制剂 13例 (5) 肝硬化 12例 (6) 慢性肾病 11例
新型隐球菌 8.9%
热带念珠菌 14.5%
白色念珠菌 34.4%
白色念珠菌 近平滑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新型隐球菌 克柔念珠菌 其它酵母菌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

学意义 [30] ;另一研究采用低剂 量、
·kg-1 ·d-
长疗程 (两性霉素 B 平均剂量 0.5mg
1,
中位总量 2 036 mg
,中位疗 程
101 d )治疗,总有效率为 74.2% ,随访 1 年时的全
,且均为非隐球菌性脑膜炎相关性死
因病死率为 10.0%

[31 ] 。由此可见,诱导期低
剂量两性霉 素
WURD 格式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
感控新青年 5 月 14 日
来源丨中华内科杂 志
2018 年 5 月第 57 卷 5 期 第
作者丨刘正 印
王贵 强
朱利 平
吕晓 菊
章强 强
俞云 松
周志 慧
李若 瑜
张文 宏
张福 吴 昊 徐英 卢洪 李太生



代表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刘焱 蔡卫平 斌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
多次真菌涂片及培养转阴后,体液的抗原检测仍可阳性,所以抗原检测是否转阴不能
作为隐球菌病是否治愈的指标。
三、隐球菌的药敏试验
隐球菌的药敏试验主要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
的方案, CLSI )M27-A3 但
CLSI 目前尚没有制定抗真菌药对隐球菌的相关折点标准,现主要参照念珠菌的 相关
折点:氟康唑
力。
3. 新型隐球菌的菌落形态: 新型隐球菌在 SDA 上 25 ℃及 37 ℃培养 2~4 d 可见菌 落生长,初类似于细菌的菌落,湿润、透明,颜色由乳白、奶油逐渐变成橘黄色。镜 检呈圆形的酵母细胞,常带有厚壁,但在墨汁染色涂片下荚膜一般不如在直接镜检中 见到的宽厚。无菌丝或子囊孢子,酵母细胞可见发芽。

隐球菌

隐球菌

1
HIV感 染者
• 维持治疗应该在包括诱导治疗和巩固治疗在内的 初始治疗完成后开始进行
• 理想状态下,应从CSF真菌培养阴性开始,持续 到HAART治疗成功后证据显示免疫重建为止
1
HIV感 染者
维持治疗临床研究分析
氟康唑是最有效的维持于 两性霉素B
• 氟康唑维持治疗的复发率低于伊曲 康唑
病例分享(二)
▪ 患者 女性 既往有自身免疫性溶血史,曾服用 皮质激素治疗1年。已停用一年余。
▪ 因反复发热、头痛二十余天,视物不清、反应 淡漠一院由当地医院转入。
▪ 一周前在当地医院行脑脊液检查:压力 300mmH2O WBC 118/uL L 88% 蛋白 2351mg/L 找到隐球菌 培养阳性。
▪ 入院诊断: 颅内感染 病毒性脑膜炎? 肾病综合症 高血压病
入院后予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及甘露 醇等对症、支持治疗,症状未见好转十 天后转入我科。
▪ 转入后考虑病毒性脑膜炎可能性不大,但颅内 感染明确:结核性?真菌性?
▪ 患者坚决拒绝复查脑脊液。 ▪ 给予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泰利必妥诊
断性抗痨治疗。 ▪ 体温一度下降至37.5℃左右,头痛有所好转,
1
HIV感 染者
诱导和巩固治疗临床研究分析
▪ 开始治疗2周后的CSF培养阴性可作为杀菌诱导治疗成功的 评估标准,提示预后良好
▪ 联合治疗具有更好的真菌清除率
• 一项较大剂量AmBd(每日0.7mg/kg)及较小剂量氟胞嘧啶(每日 100 mg/kg)联合治疗AIDS相关的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研究,结果 显示:
巩固治疗
• 建议使用氟康唑治疗8周, 根据肾功能调节剂量, 继以氟康唑维持治疗612个月
• 不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 大多在6个月内复发,实 体器官移植受者接受至 少6-12个月的抗真菌维 持治疗是合理的

IDSA MRSA指南解读

IDSA MRSA指南解读

IDSA MRSA指南解读仅限内部培训使用1前言•医学时讯中“备注”部分为医学顾问对指南内容的进一步解读•指南中包含斯沃产品说明书以外的信息。

切勿作为推广材料使用。

仅限内部培训使用2背景介绍•是IDSA制定的第一个关于MRSA感染治疗的指南•所有专家组成员参与了指南草案的准备和审核,并获得了外界同行的反馈意见。

•指南得到了儿童感染病学会、美国急救医师学会和美国儿科学会的审核和认可,并在公布前经IDSA SPGC和IDSA主任委员会审核和批准。

仅限内部培训使用3方法学•回顾和分析自1961年以来发表的数据。

利用计算机对PUBMED数据库中1961~2010年的英文文献进行检索•重点关注人类研究,但也包括动物模型实验研究和体外研究。

一些国际会议摘要也包括在内•由于随机临床试验极少,很多治疗推荐根据观察性研究或小规模病例分析结合专家组成员的意见而制定。

仅限内部培训使用4仅限内部培训使用5证据质量和推荐级别证据来自以临床经验、描述性研究或专家委员会报告为依据的权威专家观点III证据来自≥1项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化临床试验;来自队列或病例对照分析研究(最好来自1个以上中心);来自多时间序列分析;或来自非对照性实验引人瞩目的结果II 证据来自≥1项设计适当的随机对照试验I证据质量推荐使用的证据不足C有中等证据支持推荐使用或反对使用的建议B有充足证据支持推荐使用或反对使用的建议A推荐级别定义类别/分级指南正文•药物评述•MRSA感染患者的治疗推荐I. 在CA-MRSA时代,SSTIs的治疗II. 复发性MRSA SSTIs的处理III. MRSA菌血症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IV. MRSA肺炎的治疗V. MRSA引起的骨和关节感染的治疗VI. CNS MRSA感染的治疗VII. 辅助疗法在MRSA感染治疗中的地位VIII. 万古霉素剂量和监测的推荐IX. 万古霉素药敏结果如何来指导临床治疗X. 持续性MRSA菌血症及万古霉素治疗失败的处理XI. 新生儿MRSA感染的处理仅限内部培训使用6药物评述仅限内部培训使用7克林霉素经FDA批准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但无明确的MRSA感染治疗的适应症在体外对CA-MRSA的敏感率高于HA-MRSA,各地区间有差异备注:在中国,根据CHINET监测网,MRSA对其敏感率<20%,一般情况下,治疗MRSA不建议选择此药物。

IDSA念珠菌病指南

IDSA念珠菌病指南
(S++). 后续的血培养应当每天或每隔一天进行,以建立念珠菌清除的时间点(S++) 推荐没有明显转移的念珠菌的治疗时间为血液中念珠菌清除以及症状消除后两周(S+++)
非粒缺念珠菌血症患者是否需要拔除CVC
根据每个病人的情况,中央静脉导管应尽早拔除,当怀疑导管 是感染源时(strong recommendation; moderate-quality evidence).
III. What is the treatment for candidemia in neutropenic patients?(菌血症-粒缺)
IV. What is the treatment for chronic disseminated (hepatosplenic)candidiasis?(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
中性粒细胞缺乏的念珠菌血症
病情或治疗分组
中 2016





乏 念
2009




治疗
首选
可选
棘白菌素作为初始治疗方案(S++++); 两性霉素B脂质体3-5mg/kg每日(S+++);
卡泊芬净首剂70mg,每日50mg
氟康唑首剂800mg(12mg/kg),每日400mg
米卡芬净每日100mg
热带 S
SDD I R
氟康唑 ≤2 4
≥8 氟康唑 ≤2 4
≥8
伊曲康唑 伏立康唑 泊沙康唑 阿尼芬净 卡泊芬净 米卡芬净
≤0.12
≤2
≤2
≤2
0.25-0.5
4

IDSA 隐球菌指南-中文

IDSA 隐球菌指南-中文
EM D
EM
All rights reserved. Beijing EMD China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Ltd and its affiliated company Beijing EMD China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Shanghai Branch) Ltd (“EMD”) have obtained the permission of Springer Healthcare Ltd. to translate, produce and distribute or cause to be distributed this specific article in Chinese language. No part of this material may be reproduced, electronically or mechanically, including photocopying, resending or in any informa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 system, or transmitted in any form, by any means, without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Springer Healthcare Ltd. and EMD. Although great care has been taken in compiling the content of this material, Springer Healthcare Ltd. and EMD are not responsible or in any way liable for the accuracy of the information, for any errors, omissions or inaccuracies, or for any consequences arising therefrom. Approved product information should be sought before prescribing. 本资料版权所有,经Springer Healthcare Ltd授权北京华夏新力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及其附 属公司北京华夏新力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EMD”)翻译、制作、分发或 安排分发此篇文章。未经Springer Healthcare Ltd及EMD书面同意,严禁以任何语言、任何形 式或途径复制本刊内容,包括利用电子、机械、影印等方式对此出版物文字或插图作全部或 部分之抄袭、复制或传播;或将此出版物储存于任何检索库存系统内。 本资料经精心编撰,但对资料所存在的错误、遗漏、不准确,以及由此所致之任何后果, Springer Healthcare Ltd及EMD毋须承担任何责任。开具处方前,请查询有关的处方资料。

曲霉菌病诊治指南IDSA-新版

曲霉菌病诊治指南IDSA-新版

IDSA:新版曲霉菌病诊治指南欧阳学文原创 0706 步步非烟感染时间曲霉菌病是感染曲霉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可累及皮肤、黏膜、眼、鼻、支气管、肺、胃肠道、神经系统、骨骼等多器官系统,严重者导致败血症,病例呈世界性分布。

病原体曲霉菌属丝状真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其感染者并不少见。

时隔 8 年,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就曲霉菌病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总结现有不同类型曲霉菌病相关证据,于近期发布了新版曲霉菌病诊治指南,替代旧版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诊治管理此病提供参考。

该新版指南于近期发表在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杂志上。

现将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流行病学与感染风险因素1. 易感者如何预防曲霉菌病?何为易感人群?(1)应将住院的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接受者安置在受保护的环境中,以减少霉菌暴露机会(强烈推荐;证据级别低)。

(2)也应给予其他严重免疫功能低下的、易发生侵袭性曲霉菌病(IA)的高危患者相应防护措施,如急性白血病正在接受诱导/再诱导化疗方案治疗者(强烈推荐;证据级别低)。

(3)若住院无法提供防护病房的条件,推荐此类患者入住单独病房,且病房远离施工场地,也不允许将绿植或鲜花带入病房(强烈推荐;证据级别低)。

(4)建议对 IA 高危门诊患者采取合理防护措施,以减少霉菌暴露机会,包括避免园艺、施肥劳作或密切接触装修或施工场地(强烈推荐;证据级别低)。

(5)白血病诊疗中心与移植中心应当定期监测侵袭性霉菌感染。

若发现霉菌感染率超过基线水平,或者非高危人群发生侵袭性霉菌感染,应当立即对医源性感染情况进行评估(强烈推荐;证据级别低)。

曲霉菌病的诊治2. 如何确立侵袭性曲霉菌病的诊断?(6)在临床实验室推广使用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以前,推荐采集足量组织和体液样本同时送检组织病理学/细胞学检查与真菌培养。

如果分离培养得到非典型菌株或考虑存在耐药,可采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进行菌种鉴定(强烈推荐;证据级别低)。

IDSA治疗指南解读

IDSA治疗指南解读
培养:无菌样本
组织病理学、细胞病理学或穿刺 物直接镜检到菌丝,需要伴随组 织损伤
培养到霉菌,并且伴随临床或影 像学的感染相关异常。除外支气 管肺泡灌洗液、鼻窦、尿液样本
组织病理学、细胞病理学或穿刺物直接 镜检到酵母细胞(不包括黏膜组织)
培养到酵母菌,并且伴随临床或影像学 的感染相关异常(样本放置24h之内)
CNS感染: 具有以下2点之一
影像学局限性病变
CT或MRI显示脑膜炎
播散性念珠菌病: 2周内发现念珠菌血症,并伴有以下2点之一
肝、脾小脓肿
视网膜分泌物
CID 2008; 46:1813–21
临床诊断标准(三) -微生物因素
直接检测 (细胞学、镜检或培养) 样本: 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支气管刷、鼻窦吸出物 若反复培养阳性或检测到霉菌相关元素则预示霉菌感染
唑、、米卡芬净(B-II) ➢ L-AmB 3-5mg/kg/d,卡泊芬净70mg/d1 然后50mg/d,
泊沙康唑200mg qid,稳定后400mg bid,伊曲康唑根据剂型使用 不同剂量,米卡芬净100-150mg/d
CID 2008:46(1 February)327-360
曲霉经验治疗
首选推荐: L-AMB 卡泊芬净 伊曲康唑 伏立康唑 L-AMB 3mg/kg/d,卡泊芬净70mg/d1 然后50mg/d,伊曲康唑200mg/d IV或200mg bid,伏立康唑6mg/kg IV q12h for d1, followed by 3mg/kg IV q12h或200mg bid
预防治疗
➢ SOT: 氟康唑、L-AmB ➢ ICU: 氟康唑(B-I) ➢ 化疗伴粒缺: 氟康唑、泊沙康唑(A-I)、卡泊芬净(B-II) ➢ 干细胞移植伴粒缺: 氟康唑、泊沙康唑、米卡芬净(A-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资料版权所有,经Springer Healthcare Ltd授权北京华夏新力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及其附 属公司北京华夏新力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EMD”)翻译、制作、分发或 安排分发此篇文章。未经Springer Healthcare Ltd及EMD书面同意,严禁以任何语言、任何形 式或途径复制本刊内容,包括利用电子、机械、影印等方式对此出版物文字或插图作全部或 部分之抄袭、复制或传播;或将此出版物储存于任何检索库存系统内。
Sydney, Australia
隐球菌病是一种全球性的侵袭性真菌病,有很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这些关于隐球菌 病治疗的指南是在美国感染病学会2000年指南基础上建立的,并且包含了新的内容。指南 包含了对3个高危人群组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治疗的讨论:(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患者;(2)器官移植受者;(3)非HIV感染、非 移植患者。指南还包含了对其他特殊危险人群的治疗推荐,如儿童、孕妇、资源有限地区 的患者以及格特隐球菌感染患者。指南也包括了对其他部位感染的治疗推荐,如肺隐球菌 病。指南强调了隐球菌感染治疗中潜在的并发症,包括颅内压升高、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 (immune reconstitution inflammatory syndrome,IRIS)、耐药及隐球菌瘤。指南提出了 3个主要的治疗原则:(1)使用杀菌药物对脑膜脑炎进行诱导治疗,如使用一种多烯类和 氟胞嘧啶,之后续贯使用抑菌药物如氟康唑;(2)早期识别及治疗颅内压升高和IRIS的 重要性;(3)肾功能受损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的脂质体剂型。隐球菌病的治疗仍然存在困 难,新药的开发及近期的可靠研究很少。但是,如果能够早期诊断,如果临床医生能够遵 循指南的基本原则,如果潜在的基础疾病能够得到控制,那么大多数患者的隐球菌病将得 到成功治疗。
本资料经精心编撰,但对资料所存在的错误、遗漏、不准确,以及由此所致之任何后果, Springer Healthcare Ltd及EMD毋须承担任何责任。开具处方前,请查询有关的处方资料。
This article is produced by
隐球菌病治疗临床实践指南:美国感染病学会 2010年更新
Hale Waihona Puke EMDJohn R. Perfect,1 William E. Dismukes,2 Francoise Dromer,11 David L. Goldman,3 John R. Graybill,4 Richard J. Hamill,5 Thomas S. Harrison,14 Robert A. Larsen,6,7 Olivier Lortholary,11,12 Minh-Hong Nguyen,8 Peter G. Pappas,2 William G. Powderly,13 Nina Singh,9 Jack D. Sobel,10 and Tania C. Sorrell15
Reprints or correspondence: Dr John R. Perfect, Div Infectious Diseases, 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Hanes House, Rm 163, Trent Dr, Box 102359, Durham, NC 27710 (perfe001@).
治疗的实践指南”[]。在此次更新的版本中,一组 医学真菌学专家采用临床主要问题的框架形式,提 出了隐球菌病的治疗策略。其目的是将近期已明确 的循证临床数据与专家的临床观念和见识整合在 一起,以帮助临床医师治疗这种由全球性的、人们 极为熟悉的侵袭性真菌病原体所致的感染。隐球 菌病治疗成功的基础在000年发表的IDSA指南中 进行了详细描述。事实上,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 通过遵循指南中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治疗原则, 治疗结果得到了改善[,]。但是,在过去的0年中,
全文概要
000年,美国感染病学会(Infectious Disease Society of America,IDSA)首次发表了“隐球菌病
Received 12 October 2009; accepted 15 October 2009; electronically published 4 January 2010.
1Divis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Durham, North Carolina; 2Divis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 3Department of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s, 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 Bronx, New York; 4Divis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University of Texas San Antonio, Audie L. Murphy Veterans Affairs Hospital, San Antonio, and 5Divis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Veteran’s Affairs (VA) Medical Center, Houston, Texas; Departments of 6Medicine and 7Infectious Disease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School of Medicine, Los Angeles; 8Divis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College of Medicine, and 9Infectious Diseases Section, VA Medical Center, Pittsburgh, Pennsylvania; 10Wayne State University, Harper Hospital, Detroit, Michigan; 11Institut Pasteur, Centre National de Référence Mycologie et Antifongiques, Unitéde Mycologie Moleculaire, and 12Université Paris-Descartes, Service des Maladies Infectieuses et Tropicales, Hôpital NeckerEnfants Malades, Centre d’Infectiologie Necker-Pasteur, Paris, France; 13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 Ireland; 14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St. George’s Hospital Medical School, London, United Kingdom; 15Centre for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Microbiology, University of Sydney at Westmead,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Cryptococcosis • CID 2010:50 (1 February) •
EMD
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临床问题和高危人群,这就需要对这些 指南进行适时修正来帮助临床医师治疗隐球菌病。
尽管大多数 临 床实 验 室不常 规 对隐 球菌进行 菌 种 鉴定,但目前认为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 和格特隐球菌(Cryptococcus gattii)是个独立的菌种[]。 格特隐球菌是近期造成加拿大温哥华岛及其周边地区 和美国西北部免疫功能正常人群或动物隐球菌感染暴 发 的元 凶,对免 疫 功 能 正常人 群 格 特 隐 球 菌感 染的治 疗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阐明[]。同样,随着人类免疫缺陷 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的持续流 行,隐球菌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一个重要条件致病菌, 但是在特定地区,其治疗主要依赖于临床医生可以获得 的医疗资源。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时代,需要对隐球菌病进 行综合治疗,包括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和对基础疾病的积 极治疗。
EMD
EMD
Translated and prin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Springer Healthcare Ltd. ©2010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Neither of these parts assume any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ccuracy of the translation from English or endorse or recommend any commercial products, services, or equip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Beijing EMD China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Ltd and its affiliated company Beijing EMD China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Shanghai Branch) Ltd (“EMD”) have obtained the permission of Springer Healthcare Ltd. to translate, produce and distribute or cause to be distributed this specific article in Chinese language. No part of this material may be reproduced, electronically or mechanically, including photocopying, resending or in any informa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 system, or transmitted in any form, by any means, without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Springer Healthcare Ltd. and EM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