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的药物治疗参考word
止痉散敷脐联用西药治疗小儿肠痉挛64例

本组 7 例 , 愈 5 8 痊 6例 ( 17 % )好 转 1 7.9 , 6例 (0 5 % )无 2.1 , 效 6例 (.9 ) 总有 效 率 9 . 1 。治 疗 过 程 中 , 76 % , 23% 未见 过 敏 反 应 及毒 性 反 应 。 部分 患 儿 在 治 疗后 复查 血 、 常 规 和 肝 、 尿 肾功 能 ,
均 未见 异 常 。 3 讨 论
( 稿 日期 2 1 O 收 0 0一 4—0 ) 8
d J, 泻 是 婴幼 儿 时 期 的 常 见病 , 发 生 于 3岁 以下 d J , ,I 腹 多 ,L 且 2岁 以 内 占多数 , 四季 均可 发 病 , 以秋 冬 季 为 多 。实 验 研 究 而
・
19 7 2・
中 国 中 医急 症 2 1 0 0年 l 第 l 0月 9卷 第 l 0期 JT M. c. 0 0 V 11 , o 1 E C O t2 1 , o.9 N .0 [ 】 白乐 平 , 艺 飞 . ]J腹 泻 继 发 营 养 不 良临床 分 析 [】 4 刘 / L , J .现 代 医 药
2 0 , 6 1 : 2—8 . 0 6 2 ( )8 3
痊 愈 : 便 成 形 , 身 症状 体 征 消 失 , 便 镜 检无 异常 。好 转 : 大 全 大 大 便 次数 及 水 份 减 少 , 身 症 状 体 征改 善 , 便 镜 检脂 肪 球 或 红 、 全 大 白细胞 偶 见 。无 效 : 症状 体 征 无 改 善 。
时, 由于大 量 营 养 物质 丢 失 , 重 影 响 了t J 生 长 发育 , 严 ]L , 导致 免 疫 功能 低 下 , 易 合并 感 染 , 亡 率 高 , 以营 养 不 良是 zJ 腹 容 死 所 FL
(完整word)精神科常用药物

精神科常用药物作用、不良反应氯丙嗪:(50mg)治疗剂量:一日8—12片(400—600mg)【适应症】1、对兴奋躁动、幻觉妄想、思维障碍及行为紊乱等阳性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用于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或其它精神病性障碍。
2、止吐,各种原因所致的呕吐或顽固性呃逆。
【不良反应】1、常见口干、上腹不适、食欲缺乏、乏力及嗜睡。
2、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心悸或心电图改变。
3、可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如震颤、僵直、流涎、运动迟缓、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
4、长期大量服药可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
5、可引起血浆中泌乳素浓度增加,可能有关的症状为溢乳、男子女性化乳房、月经失调、闭经.6、可引起中毒性肝损害或阻塞性黄疸。
7、少见骨髓抑制。
8、偶可引起癫痫、过敏性皮疹或剥脱性皮炎及恶性综合征。
氯氮平(25mg)【适应症】1、本品不仅对精神病阳性症状有效,对阴性症状也有一定效果。
适用于急性与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各个亚型,对幻觉妄想型、青春型效果好。
2、对一些用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无效或疗效不好的病人,改用本品可能有效。
3、本品也用于治疗躁狂症或其它精神病性障碍的兴奋躁动和幻觉妄想。
因导致粒细胞减少症,一般不宜作为首选药。
【不良反应】1、镇静作用强和抗胆碱能不良反应较多,、常有头晕、无力、嗜睡、多汗、流涎、恶心、呕吐、口干便秘、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
2、常见食欲增加和体重增加。
3、可引起心电图异常改变。
可引起脑电图改变或癫痫发作。
4、也可引起血糖增高。
5、严重不良反应为粒细胞缺乏症及继发性感染。
治疗头3个月内应坚持每周1—2周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以后定期检查。
利培酮片(1mg)起始1-2mg,最大不超过10 mg。
【适应症】用于治疗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以及其它各种精神病性状态的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思维紊乱)和明显的阴性症状(如反应迟钝、情感淡漠、少语)也可减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
【不良反应】1、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失眠、焦虑、激越、头痛口干.2、可能引起锥体外系症状。
婴儿痉挛的用药及预后分析

拉莫三嗪
❖ 通过阻滞Na通道,稳定神经细胞膜,抑制脑 内兴奋氨基酸的释放而起作用。
现在是23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二
拉莫三嗪的不良反应
❖ 括头痛、疲倦、皮疹、恶心、头晕、嗜睡和失眠。在临床
双盲、添加试验中,服用拉莫三嗪的病人中皮疹的发生率高 达10%,服用安慰剂的病人为5%。2%的病人因皮疹导致停
大剂量:100-148mg/kg/d(控制率高) 小剂量:18-36mg/kg/d (控制率低)
现在是13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二
妥泰(托吡酯)
❖ 1.提高γ-氨基丁酸 (GABA),启动GABA受体 的频率,从而加强GABA诱导氯离子内流的能 力:表明托吡酯可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
❖ 2. 阻滞Na离子通道; ❖ 3.碳酸酐酶抑制作用
ACTH (促皮质肾上腺素)
现在是5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二
ACTH作用机制
❖ 1.刺激肾上腺素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诱导髓 鞘和树突形成,增加糖含量,促进脑成熟, 降低婴儿痉挛的易损期。
❖ 2.作为神经调节因子,刺激神经生长因子合成 ❖ 3.通过负反馈作用阻断CRH的分泌而发挥了
抗痉挛作用 ❖ 4.直接作用与GABA受体和苯二氮卓受体
止拉莫三嗪的治疗。这种皮疹在外观上一般是斑丘疹,通
常在治疗开始的前8周出现,停用拉莫三嗪后消失。罕见的、 严重的皮疹,包括Stevens-Johnson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坏 死溶解(Lyell综合征)已经有报道,后者会引发高死亡率。
现在是24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二
临床应用
❖ 治疗婴儿痉挛初始剂量为2mg/kg/d,分2次口服,两周后增加 5mg/kg/d,2周效果不佳可以继续缓慢加量,维持量1015mg/kg/d。
康复科常用药物治疗

康复科常用药物治疗济南脑科医院济南复元康复医院崔贵祥一、痉挛1、口服药物:脑型痉挛,首选替扎尼定,一般从1mg,qn开始,逐渐加量,至每天12mg,甚至更多。
替扎尼定最大的问题是嗜睡。
可以与乙哌立松合用,也可与巴氯芬合用。
有些病人可考虑小剂量多巴丝肼口服,对降低肌张力、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有很大益处.多巴胺俗称“快乐素”,多巴丝肼在缓解肌张力的同时,有神经营养作用。
其他降低肌张力的药物对神经损伤的恢复有抑制作用,这一点应该比较明确。
脊髓型痉挛,首选巴氯芬,一般从10mg tid开始,可逐渐加量至每天80mg~120mg.也可与乙哌立松合用,也可与替扎尼定合用。
有些病例需要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但应考虑利弊,慎重选择。
2、注射的方法:肉毒毒素注射需要有经验的医师来施行,难度并不很大。
神经阻滞主要在闭孔神经和肌皮神经,坐骨神经偶尔打,胫神经阻滞应用很少了。
这些也都需要经验积累。
二、疼痛:主要有神经病理性疼痛和伤害性疼痛,还有心因性疼痛。
1、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起来相对困难,主要包括静脉注射药物和口服药物.静脉注射常用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7.2u,ivgtt.必要时,尤其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可选用硫辛酸静脉滴注。
大剂量甲钴胺据说也有止疼效果。
同时,上述这些药物有神经营养作用.口服药物常用抗抑郁药、抗癫痫药物、局部麻醉剂、抗精神病药物以及其他.抗抑郁药物中首选仍是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还有文拉法辛,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新型抗抑郁药主要是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所谓“五朵金花",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西酞普兰等均常用,一般我们也从小剂量开始,以减少胃肠道反应,增加病人的依从性。
SSRI的好处是,这些药物是非典型神经营养因子,又能改善情绪和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所以在我们康复科是一类非常重要的药物。
抗癫痫药物中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均属于一线药物,目前很少有人用于抗癫痫,而是常用于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
塞来昔布说明书word资料46页

塞来昔布【药物名称】中文通用名称:塞来昔布英文通用名称:Celecoxib其他名称:塞来考昔、西乐葆、Celebrex。
【临床应用】1.用于缓解骨性关节炎的症状和体征。
2.用于缓解成人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和体征。
3.用于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国外资料)。
4.作为常规疗法(内镜监测、手术等)的辅助治疗,可减少家族性腺瘤息肉(FAP)患者腺瘤性结直肠息肉量。
5.用于强直性脊柱炎、原发性痛经、急性疼痛。
【药理】1.药效学本药是昔布类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能特异性抑制环氧酶-2(COX-2)。
炎性因子可诱导COX-2生成,导致炎性前列腺素类物质的合成和聚集,尤其是前列腺素E,从而引起局部炎症、水肿和疼痛。
2而本药可通过抑制COX-2阻止炎性前列腺素类物质的产生,达到抗炎、镇痛及解热作用。
体外及体内试验表明,本药与基础表达的环氧酶-1(COX-1)的亲和力极弱,治疗剂量下不影响由COX-1激活的前列腺素类物质的合成,因此不干扰组织中与COX-1相关的正常生理过程,尤其是在胃、肠和肾等组织中。
2.药动学本药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相对生物利用度约为99%(相对于口服混悬液),口服后约3小时达血药峰浓度。
食物可延缓其吸收。
药物吸收后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
稳态分布容积约为400L,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7%。
本药主要在肝脏经细胞色素P2C9(CYP 2C9)代谢,已450证实血浆中有3种代谢产物(醇、相应的羧基酸和其葡糖苷酸结合物),代谢产物对COX-1、COX-2无抑制活性。
服用单剂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药物后,57%从粪便排出,27%随尿液排泄,粪便及尿液中的绝大多数代谢产物为羧基酸(给药剂量的73%)。
少量葡糖苷酸从尿液排泄,仅有少于3%给药量的药物以原形从粪便及尿液中排泄。
多次给药无蓄积作用。
血液透析不能有效清除药物。
【注意事项】1.禁忌症(1)对本药过敏者。
(2)对阿司匹林或其他NSAIDs过敏者(可诱发哮喘、荨麻疹或过敏反应,有严重甚至致死的过敏反应报道)。
痉挛吃什么药

痉挛吃什么药
关于《痉挛吃什么药》,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肠痉挛可谓是临床医学专业上,产生頻率较高的一种痉挛症状。
产生肠痉挛以后,病人会觉得到强烈的胃肠疼痛,并且肠痉挛症状不立即医治得话,也有可能会出現更为严重的胃肠病症。
此外,婴儿人体上产生肠痉挛的概率较高,因此父母们一定要引起重视。
而婴儿出現肠痉挛以后,应当服食哪些药品呢?
肠痉挛吃什么中药
医治肠痉挛能够服食一些解痉药,例如能够服食一些西托溴铵,西托溴铵能够立即功效皮肤平滑肌,消除平滑肌的筋挛,这
一用药治疗肠痉挛实际效果是非常好的,还能够应用一些盐酸立体双环胺,盐酸立体双环胺是一种抗胆碱能的药品,解痉的实际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可是针对6月以上的宝宝是不宜应用的,是要留意的。
1、肠痉挛一般全是需要3个环节来医治的,第一个环节便是宽慰的环节,这一环节便是用药治疗,第三个环节便是饮食搭配和药品另外医治,这3个环节是能够非常好的医治肠痉挛的,因此一定要留意的。
2、第一个环节主要是对于一些宝宝病人,这一环节能够给孩子以宽慰,摇晃小孩或是是减少自然环境的噪声,或是是用暖手袋捂着宝宝的腹部,另外能够给病人服食一些二甲基硅油,或是是服食一些中药材,例如甘草小茴香这类。
3、第二个一般便是用药治疗,一般的功效基本原理主要是消除平滑肌的筋挛,除去发病原因实际效果非常好的,最普遍的一般全是服食一些如西托溴铵,盐酸立体双环胺,这种用药治疗肠痉挛实际效果全是非常好的,医师一般都用这种药品。
抗痉挛药治疗痉挛的西药适应症及使用说明

抗痉挛药治疗痉挛的西药适应症及使用说明痉挛是一种肌肉不自主、强烈地收缩和放松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治疗痉挛,西药中常常使用抗痉挛药。
本文将介绍抗痉挛药的适应症及使用方法,帮助读者对于这类药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 抗痉挛药的适应症抗痉挛药主要适用于以下病症的治疗:1.1 中枢性痉挛:如脑血管意外、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等引起的痉挛症状。
这些疾病导致了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兴奋,从而引起肌肉的过度收缩,抗痉挛药能通过抑制神经传递,缓解这些痉挛症状。
1.2 外周性痉挛:如肌肉痉挛、肌肉痉挛疼痛等。
一些外部因素,例如肌肉劳损、炎症和神经损伤,会引起肌肉痉挛。
抗痉挛药可放松肌肉,减轻或消除痉挛症状。
1.3 癫痫性痉挛:癫痫是一种对神经系统功能具有抑制或兴奋作用的慢性疾病。
癫痫性痉挛是癫痫发作时伴随的痉挛症状。
抗痉挛药可以降低癫痫发作的频率和强度,从而减轻痉挛表现。
2. 抗痉挛药的使用说明抗痉挛药常见的使用方法是口服或肌肉注射,具体使用方法如下:2.1 口服药物:按照医生的指示,以正确的剂量和频率口服抗痉挛药。
一般来说,应该在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不适的可能性。
如果药物有分成多次服用的要求,应该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均匀分配。
2.2 肌肉注射药物:根据医生的建议,将抗痉挛药药物注射到患者的肌肉中。
注射前应保证注射部位的清洁,使用无菌注射器和针头进行注射。
注射后应按照医嘱进行观察,以防治疗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
2.3 注意事项:2.3.1 使用前请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并遵循医生的指示使用药物。
不要随意停止或更改药物的用量。
2.3.2 注意药物的禁忌症和过敏反应。
如果您对该药物或相关成分过敏,或者存在禁忌症,如肝肾功能不全或脑功能抑制等,应避免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2.3.3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抗痉挛药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头晕、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持续不适,请及时就医。
2.3.4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抗痉挛药。
抗痉挛药舒缓肌肉痉挛的安全用药指南

抗痉挛药舒缓肌肉痉挛的安全用药指南肌肉痉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和不适。
抗痉挛药是舒缓肌肉痉挛的重要药物,但是正确使用抗痉挛药是至关重要的,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治疗。
本文将介绍关于抗痉挛药的类型、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正确用药,有效舒缓肌肉痉挛。
一、抗痉挛药的类型抗痉挛药按药理作用可分为中枢性抗痉挛药和周围性抗痉挛药两大类。
1. 中枢性抗痉挛药常见的中枢性抗痉挛药有巴氯芬、托吡酯等。
它们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减轻肌肉痉挛。
这类药物常用于治疗疼痛性痉挛,如颈椎病引起的肌肉痉挛。
2. 周围性抗痉挛药周围性抗痉挛药主要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或肌肉内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使肌肉松弛。
其中,较常用的药物有肌肉松弛剂和钙离子拮抗剂。
二、抗痉挛药的使用方法抗痉挛药的使用方法应根据医生的建议或药品说明进行。
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使用方法。
1. 口服药物口服药物是最常见的用药方式。
患者应严格按照药品包装上的说明剂量和用法服用药物。
一般来说,抗痉挛药应在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不适。
2. 外用药物一些抗痉挛药也可以通过外用的方式施用。
外用药物通常以凝胶、乳膏等形式,直接涂抹在患处,轻轻按摩至药物被完全吸收。
外用药物的好处是作用更加直接,可以减少内服药物对全身的影响。
三、抗痉挛药的注意事项在使用抗痉挛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严格按照医生或药品说明使用药物,不可自行增减剂量。
2. 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避免与其他药物发生不良相互作用。
3. 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如出现药物过敏症状或严重副作用,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4. 孕妇、哺乳期妇女、老年患者和儿童等特殊群体应遵循医生的建议使用药物。
5. 在用药过程中避免饮酒或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料。
6.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运动、减少压力等,有助于减轻肌肉痉挛。
四、总结正确使用抗痉挛药是减轻肌肉痉挛、舒缓疼痛的重要手段。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抗痉挛药的类型、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痉挛的药物治疗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康复科张欣全身性抗痉挛药物治疗第一节神经递质抑制剂巴氯芬(一)药理作用巴氯芬与位于突触前的咖吗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神经末梢的氨基丁酸-B受体结合后产生膜超级化,突出前膜钙离子内流受阻,内源性兴奋性神经递质如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等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减少。
另一方面,巴氯芬与位于突出后的Ia感觉传入神经末梢的氨基丁酸-B受体结合,也使膜超级化,导致钾离子外流,结果使突触前抑制得到进一步增强。
巴氯芬与氨基丁酸-B受体的结合也抑制了咖吗运动神经元的活性,从而使肌梭的敏感性降低。
最终的效应是应用巴氯芬可抑制单突触与多突触的脊髓反射,是椎体束受损后引起的骨骼肌痉挛状态缓解、肌张力下降,有助于骨骼肌运动功能的恢复。
(二)用药剂量初始剂量:5mg/次、3次/天或5mg/次,2次/天。
老年人2-5mg/次,3次/天,以后逐渐加量,直至理想的效果出现。
一般每3天或更长时间增加5mg,每天早、中、晚分开加服5mg。
最大剂量80mg/天,qid.(三)注意事项1、禁忌症 2岁以下儿童,帕金森病,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2、慎用消化性溃疡、癫痫、精神病、延髓麻痹/呼吸与肝肾功能障碍等疾病。
3、巴氯芬有镇静作用、与酒精有协同作用。
4、巴氯芬可增强抗高血压药的作用,需要合并用药时应调整抗高血压药的剂量。
5、妊娠病人必须用药时,最好不用。
6、停药时需缓慢减量。
7、巴氯芬过量时可致肌肉张力低下、头晕、呼吸抑制、昏迷、抽搐等表现,处理可用洗胃、活性炭吸附等方法加速药物排除。
水杨酸扁豆碱静脉注射可能有帮助。
(四)副作用1 中枢抑制作用2 呼吸系统副作用3 癫痫失控4 记忆损害5 撤药综合症6 巴氯芬中毒第二节苯二氮卓类药物安定(一)药理作用安定的药理作用和抗痉挛效果是通过突出前抑制增加,单突触和多突触的脊髓反射减少。
(二)剂量初始量为睡前5mg,可加量至10mg.白天的剂量可从每天2次,每次2mg开始。
可缓慢增量至60mg/天或更多,分次给药。
(三)副作用1 中枢抑制2 中毒3撤药综合症包括坐立不安、焦虑、激动、易怒、震颤,肌束震颤或颤搐,恶心,眶后痛,对触觉、味觉、嗅觉、光、声特别敏感,失眠,梦魇,癫痫,高热及精神症状甚至死亡。
第三节影响离子流的药物丹曲林(一)药理作用通过诱导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肌浆网的钙离子释放,降低肌肉活性。
该药还影响梭内肌和梭外肌纤维,使其抗痉挛的效果与肌梭敏感性有关。
(二)剂量初始剂量25mg/天,可渐加量至每天4次,100mg/次。
(三)副作用有镇静作用,可导致体位性的并发症,副作用有肝毒性。
大量还可引起胸膜渗出和尿液黄染。
第四节作用于单胺的药物替扎尼定(一)药理作用替扎尼定是咪唑类衍生物,在脊髓或脊髓上水平具有拮抗中枢阿法2肾上腺素受体的活性,也可与咪唑类受体位点结合。
它可抑制脊髓中间神经元突出前末梢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也可促进抑制性神经递质氨基乙酸的活性,这些机制使皮质脊髓通路受抑制。
在痉挛患者中,替扎尼定可剂量依赖性的降低牵张反射和多突触反射的活性。
(二)剂量初始治疗量为单次给药2-4mg,通常每2-4天增加0。
5—1片,直到达到治疗目的副作用最小的量。
(三)副作用和注意事项主要的副作用是镇静,替扎尼定降血压的作用对低血压患者有轻度危险,一般不提倡替扎尼定和将血压药合用。
其他副作用幻视和转氨酶升高,剂量减少后有所恢复。
第五节抗痉挛药物鞘内给药(一)给药设施—微型注射泵1 机械气动式注射泵这种泵只能按一个预先设定好的恒定速度给药,因此只能在再灌注时调整给药剂量。
另外,给药速度可能对温度和压力变化敏感。
2 电动泵可通过内设电脑程序一天内数次改变输入速度,更精确及弹性调控药物剂量。
3 手动的微型泵需要不定时的间断缓解痉挛的患者可选用。
(二)鞘内给药的常用药物1 巴氯芬2 咪唑安定3 可乐定4 吗啡局部药物治疗一长效阻滞(一)适应症1 成人适应症(1)后天性肌痉挛,正处于神经恢复阶段的患者。
(2)某一组肌群有严重严重痉挛,而掩盖了其相对较弱的拮抗肌的患者。
(3)患有中度或重度肌痉挛的患者,肌痉挛已造成动态畸形如不治疗,这种动态畸形会发展成固定畸形。
(4)运用传统的作业治疗和物理治疗技术不能维持满意活动范围的患者。
(5)肌痉挛已影响到护理、卫生、肢体运动功能的患者(6)肌痉挛引起严重疼痛、不能得到适当治疗的患者(7)因肌痉挛不能接受支具治疗的患者。
2 脑瘫儿童的适应症(1)为了能够耐受物理牵伸训练,以便患儿长大后,能够接受骨科整形手术而需控制严重肌痉挛的脑瘫儿童(2)参加肌肉再训练的脑瘫儿童(二)禁忌症患有严重的关节畸形的患者,不应进行长效阻滞治疗。
单对同时患有静态和动态畸形的患者,在此情况下,支具可改善其固定畸形,神经阻滞术则可缓解其动态畸形。
对神经阻滞所使用的化学试剂过敏的患者不宜行神经阻滞术。
二短效阻滞(1)暂时缓解疼痛、降低肌张力,便于区别动态性痉挛和静态性痉挛(2)评价长效阻滞术治疗的潜在效应(3)抑制痉挛肌群,有利于评价拮康肌群的肌力和肌张力。
第一节可逆行离子通道阻滞:局部麻醉药一局部药的生理学局麻药用于局部神经组织可以阻断神经的传导,它的作用是可逆的,在以适当浓度使用时不会引起神经纤维和神经元的损害。
它的主要传导阻滞作用包括减少或阻止有细胞膜轻微去极化引起的细胞膜对钠离子渗透性,特别是在神经结区域内。
局药具有钾离子传导性的增加和非失活钠通道引起的异常冲动的阻滞。
这些通道效应受到细胞膜液相变化的影响。
因此,神经干部位的局部麻醉可引起神经能够分布区域内的感觉和运动双重瘫痪。
由于神经和肌肉兴奋时的离子通道系统是相似的,这些麻醉剂也可用于各种类型的肌肉组织。
二麻醉药的药理学和药物不良反应(一)药物起效时间当一种麻醉药物被注射到外周神经附近时,它会很快显效,利多卡因大约3分钟,布比卡因大约15分钟。
当麻醉剂需要从注射部位扩散到作用部位时,需要一定时间。
(二)药效的持续时间局麻药的作用时间主要依赖于化合物的脂溶性和蛋白亲和力,也与局麻哟药同神经组织的实际接触时间成正比,而与注射部位的局部血流量呈反比。
因此,可通过降低局部血流量而使药物保留在神经部位的方法,可以延长局麻药的作用时间。
这些方法可以减少血循环的吸收,有助于降低药物的全身毒性作用。
局麻药的溶液中常包括了血管收缩剂,因此不应被注射到由终末动脉供血的组织中。
(三)全身毒性反应局麻药不慎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将干扰神经功能。
包括多动、震颤和抽搐。
严重过量兴奋之后出现的是中枢神经的抑制,可能由于呼吸衰竭而死亡。
轻微过量的病历中,可能出现暂时的症状,如头晕、意识不清、视觉模糊或听觉受损。
(四)神经毒性主要表现为神经髓鞘和轴突的破坏。
这种神经毒性与使用的药物浓度和化合物的传导阻滞效力呈正比,三局麻药的选择局麻药按其作用时间分为三类:短效,20-45分钟,如普鲁卡因。
中效,1-3小时,如利多卡因和丙安卡因。
长效,数小时,如丁卡因、布比卡因。
药效持续时间随着药物注射剂量的增加而延长,同时全身各系统的危险也随之增加。
临床上通过加用肾上腺素来延长药效的持续时间相对比较安全。
四痉挛局部治疗的技术问题(一)局部麻醉的部位1 肌肉内局部麻醉当药物被注射到肌内的肌肉—神经接点的附近时,肌内阻滞就会产生最大的效果,且疗效是和已知的局麻药对肌肉神经接点的敏感性相符合。
2 神经阻滞一个混合性外周神经是由神经外膜包绕的单独的神经束所组成。
血管供应通常位于中央。
当局麻药被注射到外周身神经周围时,它会顺浓度梯度由外表面扩散到核心,首先阻滞位于神经干外部皮质的神经纤维。
他们被阻滞的持续时间比中央部位的纤维持续时间长,因为血管对局麻药的吸收通常主要发生在混合性神经的核心部位。
(二)刺激技术(略)第二节乙醇阻滞技术一肌肉内乙醇注射适应症的不断增加,使得临床医师在处理肌肉痉挛状态下的肌张力过高时,能够更多的考虑到乙醇注射。
有学者将乙醇与0。
5%-1%的利多卡因联合使用,治疗肢体肌张力异常和痉挛性斜颈。
二副作用:1、注射时疼痛 2、血管并发症 3、永久性周围神经麻痹4、皮肤瘙痒5、全身性反应三常用稀释浓度用于治疗肌痉挛所需的乙醇浓度范围约在35%-60%之间。
但在对成年人的实际应用中,上述浓度不足以获得较长时间的阻滞效果,因而建议使用无水酒精。
虽然乙醇是通过破坏肌肉和神经组织发挥作用的,但它在临近运动点的肌肉内注射是安全的,可以缓解肌肉的肌张力过高,而神经周围注射则有引起感觉异常或疼痛等不良反应。
肉毒毒素的药理学第一节肉毒毒素的药理、毒理及作用机理一对神经肌肉接头的基本作用肉毒毒素作用于周围运动神经末梢,神经肌肉接头即突触处,抑制突触前膜对神经介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引起肌肉松弛性麻痹,即化学去神经作用。
二 A型肉毒毒素对传入神经的作用A型肉毒毒素还能改变传入中枢的感觉反馈环。
局部注射A型肉毒型肉毒毒素毒素能直接减少传入Ia纤维传输,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因而对感觉反馈发挥调节作用。
三 A型肉毒毒素对感觉神经的止痛效果A型肉毒毒素临床应用和经验积累证明,它是解除颈肌张力障碍颈、肩疼痛,运动原损伤性痉挛状态的疼痛,喷门失弛缓症病人解痛效果明显,能抑制三叉神经血管肽的释放。
A型肉毒毒素能抑制P物质和其他潜在神经调节剂的释放,P 物质是一种神经多肽,与痛觉、血管扩张和神经原性炎症有关。
四 A型肉毒毒素对副交感神经元的作用A型肉毒毒素对乙酰胆碱的作用成为治疗自主性疾病的实验基础。
是治疗多汗症和多涎症的有效药物。
第二节 A型肉毒毒素注射技术痉挛治疗的目的各有不同,包括改善主动功能活动、改善症状和体征、预防或减少残损。
可增强物理和作业治疗的功效,减少所有潜在的现实护理目标的难度。
A型肉毒毒素能减轻痉挛性疼痛及强直性肌肉收缩,降低张力。
疼痛减轻的原理还不能完全解释,可能是毒素影响机械性刺激感受器或化学感受器。
如果已有固定性痉挛,A型肉毒毒素可能使残存的动力性收缩减弱,所以应采用矫形或外科手术方法解决。
一 A型肉毒毒素治疗的决策1 痉挛有局部的、多发的、全身性之分。
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的独特价值在于减轻一个或多个关节的局部痉挛。
应当注意治疗一块肌肉时,临近肌群的张力会降低。
2 注射肌群的选择应是那些控制差而且不会干扰目前病人功能的肌群。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