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绿色”语文课堂

合集下载

让语文课堂绿起来

让语文课堂绿起来

让语文课堂绿起来【摘要】绿色课堂是以“绿色思想”为指导,主张一切以人为本的课堂。

其根本是顺生命之自然,反对污染学生的情感、控制学生的身心、窒息学生的灵性、羁绊学生的创新;其基本特征是让课堂充满“爱意”、富有“诗意”、饱含“情意”、带有“写意”、体现“创意”。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让课堂绿起来呢?本文是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绿色课堂一、众里寻他千百度:绿色课堂是充满“爱意”的课堂凡高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

”绿色课堂是需要“爱”的课堂。

在绿色的课堂上,师生不再是“征服与被征服”,而是信任和平等的关系,他们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教师能游刃有余地教,学生能自由自在地学,课堂变得轻松自由。

在绿色的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发展的朋友,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能根据课前的预设和课堂的生成组织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用宽容、理解、欣赏的目光去发现;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进行思维和心灵的碰撞,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简言之,教师只有捧出一颗心来,才能真正建成绿色课堂,让师生自由地呼吸!二、云破月来花弄影:绿色课堂是富有“诗意”的课堂诗意是语文课堂的栖息地,诗意的课堂是“天人合一”的课堂,诗意的课堂是我们追求的课堂。

那么,怎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我想,诗意的课堂体现在教师精心设计的的导语中,体现在学生摇头晃脑的吟诵中,体现在对优美画卷和音乐构建的情境的津津有味的欣赏中……只有那种将课文作为一个载体,师生的思想时而在上面栖息,时而又畅游四方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只有那种充满了“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只有那种师生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中忽然发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也只有那种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在字里行间“悟读”出独特感受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

给学生一个绿色的语文生态课堂

给学生一个绿色的语文生态课堂

给学生一个绿色的语文生态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新课程呼唤绿色的生态课堂。

何谓生态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生态课堂是课堂内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良性循环的课堂。

人、物质和精神这三个生态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呈多向互动关系。

它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关注人性,突出发展,充满活力,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它是由认知领域到生命全域,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这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1.把搜集信息的任务交给学生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

如今的孩子,视野开阔,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特别是电脑走进了千家万户,互联网又把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村落”。

在这样的新环境下,在这样的新理念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他们利用有效的途径,搜集与教材相关的材料。

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也是语文生态课堂的初步体现。

1.1搜集图片资料,更好地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打开语文教材,我们会惊喜地发现诸如《西湖》、《拉萨的天空》这类写景的美文,语言清新、流畅。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当教师把搜集图片资料的光荣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会想方设法,兴致勃勃地去寻找;当一幅幅美景展现在眼前,带给他们的是视觉上的直观享受,学生在惊叹之余,圆满完成任务后的喜悦感也随之而来。

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他们对接下来的学习多了一份自信。

1.2搜集文字资料,更好地领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军神》、《孙中山破陋习》这类描写人物的课文,在教材中也占了很大的比例。

这些人物的精神品质,需要学生细细品味。

课堂,追求“绿色”

课堂,追求“绿色”

课堂,追求“绿色”江苏省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柏云霞【内容摘要】绿色课堂,是一种强调以生为本,注重民主尊重,追求生态和谐的教育。

爱意浓浓,绿色课堂的基石;情趣盎然,绿色课堂的灵魂;生命成长,绿色课堂的主旨;诗意绵绵,绿色课堂的追求。

【关键词】绿色课堂动态生成生命成长“绿色”,一抹让人清新至心灵的色彩,一股充满希望的生命活力,一种返朴归真、大道自然的和谐境界。

绿色,用来形容课堂的境界,旨在说明语文课堂应追求浓浓的绿意:本色、真实而又充满生命力。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它要求我们提供给学生顺利成长所需的“生态和谐”的育人土壤,要求我们的教学成为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使课堂充满绿色,生命的本色,最终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绿洲。

因此,走进新课程要从绿色课堂开始,努力寻找生命成长与发展的轨迹,构建一个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跃的环境中健康学习、成长的绿色课堂,能使学生真正“活出生命的意义”。

爱意浓浓——绿色课堂的基石梵高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

”绿色课堂是需要“爱”的课堂。

在课堂上,师生间充满了“爱”,课堂就会由此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学。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课堂片断师: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生:因为大自然里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它们都是绿色的。

生:不对,大自然里也有红花、彩霞呀,并不完全是绿色的。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红色的,红枫、红花、红云,万紫千红。

红色代表着喜气洋洋,象征着红红火火。

师:红色的大自然,好!蕴藏着热烈,昭示着兴旺,传递着幸福。

古诗中对“红”的吟咏也很多,像——生:我认为大自然是白色的。

白色象征着圣洁、高雅,雪花就是那美的精灵。

师:不错,民间有谚语:瑞雪兆丰年。

生:我觉得大自然是彩色的,人们不是常说“绿树红花”“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橙黄橘绿”吗?你们想,如果只是一种颜色那多单调啊!师:大家说得可真好。

不过我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同一个大自然,怎么各人的体会就不一样呢?生:肯定不是红绿色盲呗。

构建新课改下的绿色语文课堂

构建新课改下的绿色语文课堂

构建新课改下的绿色语文课堂邓州市陶营乡一初中唐清兰构建新课改下的绿色语文课堂几年来,我们学校的老师们用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改新理念,大胆地对我们的语文课堂进行了改革,课堂上较多地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语文素养,下面我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角度,谈谈我校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民主、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才会高。

我认为,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设民主、愉悦、和谐课堂环境的前提。

首先,教师要舍得感情投资。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若教师重视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学生,关爱学生,定会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喜爱。

再次,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伤害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儿童的自尊心”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见解,宽容学生的错误,创设宽松而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体会到一种做人的全部尊严,一种“心灵的自由和幸福”,激起学生“拥有或寻找机会展示自我”的积极情感,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动态课堂,切忌在课堂上当着众人的面埋怨、指责某学生,切忌将学生的独特感受“一棍子打死”,否则,学生不敢也不愿在课堂上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语文课堂必然会出现“万马齐喑”的“可哀”局面。

例如,我在教学《口技》一文时,一学生把“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的“股”解释为“屁股”(书上有注),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引导全班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是、或、去、亡、”等词的意思,并风趣地说:“读古文要注意一些古今异义词,若今后哪位同学再把古文中的…股‟解释为…屁股‟ ,我可要真打你的屁股了。

教学“绿色”语文构建本真课堂

教学“绿色”语文构建本真课堂

41学子 2017.03语文教学教学“绿色”语文 构建本真课堂谢财福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之中,迫切需要教师去重视“以学生为主”的本真理念,去构建最“纯真”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本真、原味。

文章从回归生活,激活体验;环节简约,以读促悟;珍视生成,调整预设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类逐渐重视“绿色”的生活理念,追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认识到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也需要重视“绿色”,给学生们打造一个真实的情感体验场所,构建本真的语文教学课堂,让学生们在“绿色”的环境中有真实的体验和情感上的感悟。

那么,如何才能突出“绿色”,构建本真课堂呢?一、回归生活,激活体验“绿色”语文,简而言之,就是指给学生们一个活泼健康的课堂,让学生们有回归大自然那般的轻松和自由。

众所周知,语文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是密不可分。

所以,“绿色”语文需要教师们将语文课堂回归到生活,让学生们能与生活沟通,进一步地贴近生活,进而能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们去观察大自然,激活自身的生活语文的体验,表达出自己的最真实内心情感。

例如,在教授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笔者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从课文中我们知道了鲁迅先生救助了黄包车夫,这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情怀呢?”学生们吞吞吐吐,不能清除地表达出来。

笔者带领学生们回忆黄包车夫所处的境况。

笔者提示到:“课文中描写到黄包车车夫‘饱经风霜’的脸”,之后笔者给学生们解释了这个成语的含义。

再让学生们回答刚才的问题,学生们还是不解疑惑,更不能够说清楚,不能灵活运用。

所以笔者接着引导说道:“大家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是否见过这种饱经风霜的人呢?大家又是从哪里看出他是一位饱经风霜的人呢?”学生们积极发言讲述。

这时,再回到课文中的问题上,”学生们有了生活中真实人物的体验,理解了黄包车夫的艰难处境,感受到了鲁迅对劳苦百姓的深爱和同情的情感。

在上述课堂实例中,学生们无法体会文章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所以笔者将课堂与学生们的生活相链接,引导学生们回忆生活,激活学生们的真实生活体验,结合实际生活,便于学生们理解课文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让语文课堂变得轻松容易。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一点"绿色"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一点"绿色"
国心 , 却 总觉他投江 。 不值” 有的同学甚至
改革 呼声 一片 , 景象 空前繁 荣 , 但相 当一
部分语 文老师把课标学 习任务化 , 教学改
觉 得他 神经质 ; 李白 纵 情山水同学们看到 的不是 李 白的无奈 , 很多人觉得李 白免费 年, 历经 坎坷 同学们 觉得 苏武有 点。 傻 。

至于 前娄离他 而去 。同学们 普遍觉 得丛
飞的爱心 。 太过火” 了。感动 中国。 滇 池守 护人 ”张 正祥 几十 年如一 日守护滇池 。 同
2 . 缺乏个性 : 自我意识 的流放 语文 的阅读 与 写作 理应 是一 种极 为
这两 种。 虚 实” 语 文教 学现 象 的普 遍 个性化的行 为。 可是 在现 实语文教 学中却
下 了什么呢?遗憾 得很 , 他们 与自然疏离 逐 渐丧失灵魂。 得太远。 语文老 师对课 文的“ 精雕细琢” 的
反观我 们当前的语 文教学 , 课堂之上 分析让学生终于 意识到 。 美丽 的文字最多
。 万马齐 喑 ” ,语 文课上 学 习氛 围死气沉 只是文字 的巧妙 连缀 。 它与美丽 的 自然并 沉。 没有生机和活力。 教师讲课 的时候 。 学
感动 中国人物丛飞 无私捐助失学 儿童 。 以
革形 式化 。 把整个 语文搞得支离破 碎。所 他 们会觉得 那么枯 燥 。 觉得 那么 。 恐惧” 。 以。 我们并没有 真切地理 解课 改的背景和
从 学生语 文 学习的 内在需要 出发进行 自
悲哀 ! 学 生与 自然的疏离就是与语文本源 旅 游很舒服 ; 苏武 在茫茫大北海牧羊十九 的疏离 l问渠那得清 如许 , 为有源头活水 来 !只有关注 自然 , 我们 的课堂才会灵动
我 们 的语 文 - Z g 堂 多 _ 点 ¨绦 色 3 3

创建语文教学的绿色课堂

创建语文教学的绿色课堂

创建语文教学的绿色课堂作者:顾继红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09期《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语文课堂的反思,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们都在试图构建一种能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使语文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的绿色课堂。

是的,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是教育生态化的重要平台,在生态化的课堂上张扬教师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应该是我们绿色课堂的追求。

一、让课堂爱意无限在绿色课堂中,“赏识”、“赞扬”是有效方式。

上课时,教师多说几句赞美的话、表扬的词,学生会带给你意外的惊喜!教师还要舍得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见解,“蹲下来和学生交流”。

课堂上有了“爱意”,课堂会由此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

一位老师上了《泰戈尔诗三首》之一《金色花》,课堂上始终流淌着浓浓的爱意,让学生感同身受。

这位老师是一位温情细致深刻的老师,她的双眼流露出母性的温柔,学生被深深地感染了,心与心交融了,师生情感交流、师生与泰戈尔的交流就自然而然了,老师真的做到了呵护学生的真心,让学生“悟读”出独特感受,学生争着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总是能够报以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目光,或者直接表扬“你真有思想”“你读得真美”,学生的积极性大受鼓励。

即使有的同学答案不够妥当,也要肯定他说我知道你认真思考了,不过你的想法还不够合适,你能再想想吗?诗歌的主题是爱与美,老师也把爱与美的精神贯穿在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和谐,这是一堂充满人文关怀的情意浓浓的绿色的课。

二、让课堂诗意浓浓语文课堂应该富有“诗意”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首先是一个诗意浓浓的老师,要有比较深厚的古诗文、古典文学功底。

一位老师上的是一堂作文指导课:《在山水之间播撒诗情》。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绿色教育的实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绿色教育的实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绿色教育的实施绿色教育是一种以环境保护、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教育形式,它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得到广泛的实施。

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实现绿色教育的目标。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简单阐述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实施绿色教育。

一、推广环保主题的课程小学课程是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和教育方式。

比如可以在语文课上讲授环保主题的文章和诗歌,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加深对环保的认识。

同时,也可以开展一些与环保相关的活动,如课堂观察、采风、文学创作等,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二、创建绿色的课堂环境小学语文课堂要营造一种绿色的学习环境,教师不仅要教授语文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珍爱环境、保护地球。

可以在教室的布置上体现绿色形象,如用可再利用材料DIY环保墙贴、挂画、摆件等,为小学语文课堂增添绿色气息。

同时,在语文课堂的交流中,教师还要注意增强绿色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做好环保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实施绿色的课堂行为小学语文课堂中推广绿色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进行垃圾分类、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绿色行动,让孩子们从小培养出绿色生活习惯。

在每节课开始前,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进行环保行动宣传,如关灯节能,拒绝废纸,使用双面打印等。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是一个让学生获取语言和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在教学中实施绿色教育,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从小树立起保护地球、珍爱环境的理念。

希望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积极参与绿色教育的实施,为学生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求“绿色”的语文课堂
我写下这个题目,觉得不是很准确,但一时又想不出更好的说法。

但我愿意记录下我所听到的课堂中的几个案例以及自己的想法,抛砖引玉。

与同仁一起商榷、探讨。

最近一段时间听了几节课。

发现了好几个类似的问题。

那就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设计,有意无意地污染着学生纯洁的心灵。

我担心这种“有意无意”会给学生心灵成长带来不健康的影响。

(一)
在某市开发区实验小学听一位老师执教《鞋匠的儿子》。

课中有个细节,让我产生了上述的想法。

当阅读到林肯被参议员侮辱的一段话时,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
师:在公共场合,有人不仅侮辱了你,还侮辱了你的父亲,侮辱了一个行业的所有人,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跟他对骂,骂得他狗血喷头。

生:我会狠狠揍他。

生:我会把他宰了。

师:你也太心狠了。

师:一般人都会非常气愤。

可林肯这么做了吗?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林肯“反驳”参议员的一段话。

听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在思考:老师这样设计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学生为什么又会做出这样的回答呢?这样的“对话”会在学生的
心田留下什么痕迹,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我揣测,老师这样的设计旨在突出林肯的宽容。

而为了得出林肯宽容这样一个老师想要的人物特点,却以学生的“不宽容”作为铺垫。

学生也好像猜透了老师的心思,回答出老师需要的答案,而且一个比一个狠。

无独有偶,一次听一位老师执教《卧薪尝胆》,也遇到这样的教学情节。

老师启发学生想象。

吴王夫差会怎样来折磨勾践。

学生的回答同样充满了暴力,令人真有毛骨悚然之感。

为什么学生的回答“异曲同工”?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如果洁白无暇的童心世界经常去描摹这些,那会留下什么呢?危言耸听,也许会留下仇恨、报复、甚至暴力的种子。

(二)
非常有幸,聆听到一位特级教师执教的《牧童短笛》。

实事求是,这堂课上得真的很好,可以说达到了“人、文、课合一”的境界。

1.教者本身那充满文化修养的气息始终熏染着学生、浸润着听课者的心灵。

2.课堂的层次简洁明快,而又步步递进,非常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设计科学合理。

3.教学的思路非常开阔,学生一路走来,真正感受到了中国悠久文化的魅力。

但是,我们还是要带着欣赏的眼光去挑瑕疵。

这堂课中有个细节设计,我们觉得不妥。

即,这位特级教师在引导学生追忆童年时光的时候,选用了苇岸的散文诗《现代的城市孩子》(原文网上可以搜索到),与“牧童的童年”进行对比,借以激发学生对这种无忧无虑童年的向往和追求。

我们以为这样不妥!
萨特曾经说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身处不同年代的孩子,童年生活注定是不一样的。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快乐的或者悲伤的、平淡的或者传奇的。

因此,我们要用辩证的观念来看待现代城市孩子的童年,不应该为了教者认为的理想童年而去触动学生对自己现实童年生活的感伤,牢骚。

这样可能会诱发现代城市学生的一种自卑心理。

现代城市儿童,是有许多禁锢,但在家看书、上网、看电视、作业也是一种现实的童年生活。

他们不可能获得“牧童式”的童年。

我们不要把成人曾经有过的、难忘的、美好的童年牵强着叫儿童去追求。

这是不现实的!对于城市孩子的童年,主要还得选择生活中美好的、有益的东西来宣扬和引领!不要让现代城市孩子从小就对自己的童年抱怨、甚至绝望!
(三)
教育就是塑造心灵。

儿童的心灵,犹如一棵小苗,不当的培育必将致其发育不良、枯黄萎缩。

由此,我眼前浮现出大自然的绿色。

我以为,绿色是大自然里一种最健康、最充满生机的色彩。

树木花草(那些特殊的树木花草除外)只有绿意盎然,才能茁壮成长;只有茁壮成长,才会绿意盎然。

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培育小苗的重要园地。

因此,我将“绿色”
借用到语文课堂,就是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一片绿色,从而让儿童心灵“绿意盎然,茁壮成长”。

以上记录的教学细节不是偶然的想象,主要是老师在认识上存在问题,只顾着为教学而设计,而没有考虑到教学是为育人这个根本性的任务而开展的。

因此,我们每一位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术”的训练之外,更要注重“德”的培育。

千万不要让课堂这个“工厂”在创造产品时,附带出“污染物”,玷污纯洁的童心。

要让“绿色环保”的保证书永远粘贴在语文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