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傣 族 民 间 舞 蹈
云南民族民间舞蹈

云南的打歌是一种流行在云南彝族、白族、佤族、布朗族等民间的古老歌舞。白族的打歌 主要流行地是鹤庆西山和洱源西山。他们的打歌活动,多半在举行“本主会”或是婚礼时进行。 打歌时,人们先在广场和彩棚(专供婚礼用的临时建筑)正中烧起一堆篝火。歌舞的人分为甲乙 两方,每方都由一个著名的“歌头”带领,其他的人手中端一碗酒,跟随着歌头。
孔雀舞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傣语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形成孔雀舞
云南民族民间舞蹈
云南民族舞蹈,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每个民族都有自 己独具特色的舞蹈。甚至一个民族,因居住分散,各聚居区的舞蹈,也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不同的类别。如彝族舞蹈的不同类别,最具有代 表性的即可分为:阿细跳月、烟盒舞、罗作舞、打歌、花鼓舞、丝弦舞、 铜鼓舞7大类。而闻名中外的傣族孔雀舞、象脚鼓舞由于艺人们的再创 造,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特色。其他如景颇族的“木脑纵歌”,哈尼族的 扇子舞、扭鼓舞,白族“绕山林”中的霸王鞭、双飞燕,拉祜族的芦笙舞, 纳西族的“哦热热”、东巴舞,藏族的中甸锅庄、德钦弦子,瑶族的铜铃 舞,苗族的跳芦笙,怒族的生产舞,傈僳族琵琶舞,哈尼族、布朗族的 大鼓舞,基诺族的竹筒舞,阿昌族“登娥罗”,德昂族的水鼓舞,独龙族 的剽牛舞,普米族的锅庄舞等。至少有约三百种舞,几百个名称,数以 千计的跳法,包括跳鼓、跳弦、跳歌、跳灯、杂跳六类。许多民族的舞 蹈不仅有整体性、群众性,而且通过节日、仪式和习俗使它们规范化、 制度化而得以世代传承。而且,作为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云南各民族 的舞蹈或多或少都保留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文 化心理特征。从这些舞蹈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部活的舞蹈艺术史, 也可以窥见一部活的文化史。
傣族舞课件ppt

手腕动作
手腕的转动和屈伸是傣族 舞中的重要元素,通过手 腕的细腻变化,展现出舞 蹈的柔美和灵动。
手臂动作
手臂的摆动和伸展需与身 体其他部位协调配合,形 成流畅而富有节奏感的动 作线条。
脚步动作
抬步
傣族舞中常使用抬步,即前脚掌着地 ,脚跟随之抬起,使身体重心向上浮 动。
碎步
摆步
摆步是指通过脚腕的摆动,使腿部线 条呈现出优美的弧线。
自学与实践
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自学,多加练习,不断实 践。
练习技巧
注重基本功
在学习傣族舞的过程中,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如身体的柔软度、 平衡感等。
模仿与练习
多加模仿教学视频中的动作,勤加练习,提高自己的舞蹈水平。
节奏感与表现力
培养良好的节奏感,注重舞蹈的表现力,使舞蹈更具感染力。
安全注意事项
热身运动
重要体现。
02 03
详细描述
流畅的动作要求舞者身体各部位协调配合,动作变换之间过渡自然,不 出现停顿或突兀的情况。同时,舞者要保持身体的柔软度和弹性,使动 作更加轻盈和优美。
练习方法
建议加强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的训练,如瑜伽、体操等。在练习过程中 注重动作的连贯性和自然性,多做分解动作和慢动作的练习。
情感表达
总结词
情感表达是傣族舞表演的灵魂,要求舞者通过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传达出音乐的情感和 内涵。
详细描述
在傣族舞表演中,舞者要深入理解音乐的情感和意境,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舞蹈中。通过 眼神、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的细微变化来表达出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感。
练习方法
建议舞者多听音乐,感受音乐的情感和内涵,同时加强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的训练。在练 习中注重观察镜子中的自己,调整细微的表情和动作,使情感表达更加真实和动人。
傣族民间舞蹈

傣族民间舞蹈傣族民间舞蹈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舞蹈形式。
傣族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主要民族群体,他们以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而闻名。
傣族民间舞蹈作为傣族文化的一部分,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傣族民间舞蹈以其舞姿优美、动作独特和编排精密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傣族舞蹈多以手脚灵活、动作舒展的形式呈现,舞者们身穿鲜艳的传统服装,手持手绢、扇子等道具,配以悠扬的音乐节奏,展现出傣族民间舞蹈的独特魅力。
这种独特的舞蹈风格烘托出了傣族人民热情奔放、乐观向上的性格特点。
傣族舞蹈有着丰富的题材和多样的形式。
一些舞蹈以傣族传统节日或历史故事为背景,通过舞蹈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傣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
比如《傣妹红》是一支广泛流传的傣族民间舞蹈作品,它描述的是一位善良美丽的傣族妹子与爱人分离后黯然神伤的情感变化,感染了无数观众。
另外,傣族舞蹈还有一些纯粹以舞蹈形式表达情感的作品,通过舞动身体和舞蹈动作的细微变化,传达出对爱、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舞者们在表演中的细腻情感与力量感的诠释,使得傣族民间舞蹈更具观赏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傣族民间舞蹈在创作和演绎过程中,注重舞者的技巧和身姿,讲求动作的协调和完美演绎。
傣族舞蹈需要舞者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舞蹈技巧,才能准确地表达舞蹈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因此,傣族舞蹈经常要求舞者兼具优美的身段、灵活的动作和良好的舞台表演能力。
在傣族舞蹈的编排中,舞者通过富有创意的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的呼应,营造出一种流畅和谐的舞蹈效果,使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音乐和舞蹈之间的完美配合。
傣族民间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傣族人民传承、弘扬自己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
傣族民间舞蹈深受傣族人民的喜爱和尊重,被视为一种保护和传承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该舞蹈形式传承至今,得益于傣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努力和对文化传统的重视。
在云南的傣族聚居区,各类舞蹈培训班以及艺术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致力于傣族舞蹈的保护与振兴。
傣族舞课程设计

傣族舞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傣族舞蹈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其在中华民族舞蹈艺术中的地位;2. 学生掌握傣族舞蹈的基本步伐、手势和体态特点,了解其舞蹈风格和表现形式;3. 学生认识傣族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傣族舞曲。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地演示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组合成简单的舞蹈段落;2. 学生具备一定的舞蹈创造力,能够根据所学的傣族舞蹈元素进行简单的编创;3. 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一场具有傣族特色的舞蹈表演。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傣族舞蹈的兴趣和热情,尊重并传承我国民族优秀文化;2. 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增强自信心、团队协作精神,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3. 学生通过傣族舞蹈的学习,提升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文化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舞蹈艺术为载体,结合傣族文化,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旨在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和文化底蕴。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要求:课程设计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创新与表现。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傣族舞蹈文化简介:包括傣族舞蹈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文化内涵及社会价值。
教材章节:《舞蹈艺术》第四章“民族民间舞蹈”第一节“傣族舞蹈”2. 傣族舞蹈基本元素:学习傣族舞蹈的基本步伐、手势、体态和表情。
教材章节:《舞蹈艺术》第四章“民族民间舞蹈”第二节“傣族舞蹈基本动作”3. 傣族舞蹈组合练习:将基本元素组合成简单的舞蹈段落,进行反复练习。
教材章节:《舞蹈艺术》第四章“民族民间舞蹈”第三节“傣族舞蹈组合练习”4. 傣族舞曲鉴赏:欣赏不同类型的傣族舞曲,了解其音乐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教材章节:《音乐鉴赏》第三章“民族民间音乐”第五节“傣族音乐”5. 舞蹈编创实践: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所学的傣族舞蹈元素进行简单编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傣族舞蹈课件ppt

04 傣族舞蹈服饰与道具
CHAPTER
传统服饰
傣族男子传统服饰
通常为蓝色或黑色的长裤,搭配白色的长袖衬衫或短袖上衣 ,有时还会加上一件短外套。
傣族女子传统服饰
通常为蓝色的筒裙,搭配白色的长袖衬衫或短袖上衣,有时 还会加上一件短外套。
舞蹈道具
扇子
手绢
傣族舞蹈中常用的道具之一,可以用来模 拟孔雀开屏、飞翔等动作,也可以用来表 达舞者的情感和思想。
节奏感强
傣族舞蹈音乐具有鲜明的节奏感,通过打击乐器 和旋律乐器的配合,使音乐与舞蹈动作紧密结合 ,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地方特色浓郁
傣族舞蹈音乐融入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具有 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展现了傣族人民的 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
乐器种类
01
02
03
打击乐器
傣族打击乐器种类繁多, 如象脚鼓、铓、镲等,用 于制造节奏和气氛。
表情与眼神
傣族舞蹈注重表情和眼神 的表达,通过眼神传递情 感,以增强舞蹈的感染力 和表现力。
舞台布置与灯光效果
舞台布景
傣族舞蹈的舞台布景通常采用具有民 族特色的装饰,如傣族建筑、山水、 植物等,以营造出浓郁的民族氛围。
灯光效果
灯光效果在傣族舞蹈中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通过合理的灯光布局和变化 ,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增 强舞蹈的表现力。
脚步的灵活性
脚步动作的配合
傣族舞蹈中,脚步动作常常与其他动 作相互配合,形成完整的舞蹈段落, 表现出独特的舞蹈语言。
傣族舞蹈中,舞者的脚步需要具备高 度的灵活性,能够轻松地完成各种高 难度动作,如跳跃、旋,舞者的身体需要具 备高度的柔软性,能够轻松地完 成各种大幅度动作,如弯腰、旋
傣族舞蹈课件
傣族舞蹈知识点总结大全

傣族舞蹈知识点总结大全傣族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傣族古老的祭祀文化和生活习俗,它是傣族人民用舞蹈来表达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敬与感恩,同时也是社会活动和交流的一种形式。
傣族舞蹈在演出中以富有节奏感的舞姿和韵律动作为主要表现形式,舞蹈内容涉及到丰富多彩的主题,如庆丰收、祭祀神灵、迎送客人、劳作生活等。
在这些主题的基础上,傣族舞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如舞蹈动作的生动灵活、服饰的多彩绚丽、音乐的欢快节奏,体现出了傣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生活气息。
傣族舞蹈的基本形式有手舞和脚舞两种,手舞主要运用手部的动作,脚舞则以脚步和体态动作为主,两者结合形成了傣族舞蹈独特的艺术风格。
傣族舞蹈还有许多具体的舞蹈形式和表演特点,如孔雀舞、佛像舞、象舞、船舞等,每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故事背景和表演技巧。
下面将详细介绍傣族舞蹈的各个方面,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优秀的民族舞蹈艺术。
一、傣族舞蹈的历史渊源傣族舞蹈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傣族祭祀仪式。
傣族人民尊崇自然神灵,他们认为万物有灵,因此经常举行祭祀活动来感谢自然的恩赐和祈祷风调雨顺。
在这些祭祀仪式中,傣族人民通过舞蹈表达了对神灵的崇敬与敬畏,也展现了他们对丰收和吉祥的向往。
随着时间的推移,傣族舞蹈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成为了傣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傣族舞蹈的起源还与傣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社会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舞蹈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和娱乐方式,他们常常通过跳舞来庆祝节日、欢迎客人、劳作休闲等。
在这些活动中,傣族舞蹈成为了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代相传,绵延不绝。
二、傣族舞蹈的表演形式傣族舞蹈在表演形式上分为手舞和脚舞两种,分别运用手部和脚部的动作来表达舞蹈内容。
手舞多以手部的舞蹈动作为主,如舞者挥舞手帕、打掌、指尖舞等,以展现动作的柔美和优美。
脚舞则以脚步和体态动作为主,如舞者的跳跃、旋转、摇摆等,也以表现舞蹈的韵律和节奏感。
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傣族舞蹈独特的艺术风格,使舞蹈形象更加生动。
各地民风民俗之傣族舞蹈
孔雀舞:傣语叫“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洛”。是傣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 ,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西双版纳被称为孔雀的故乡,在傣家人的心目中,孔雀又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因此,孔雀就成了傣族人民最喜受的民间舞蹈。在欢度泼水节期间,跳孔雀舞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届时,傣家人聚集在一起,敲起芒锣,打起象脚鼓,跳起优美的孔雀舞,欢度节日。孔雀舞最早是一种化装舞蹈,演员头戴菩萨金冠,脸覆金刚面具,腰间绑着用彩纸或花布扎成的孔雀,两手用线牵住孔雀的翅膀的尾巴,随着锣鼓的节奏做出各种优美的孔雀动作。后来,不用道具而舞,以象脚鼓、芒锣等伴奏。跳孔雀舞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非常普及,几乎每个村寨都有跳得较出色的。
Hale Waihona Puke 花环舞:傣语叫“戛洞”,是青年人的集体舞蹈。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区。如今只在盛大的节日时才跳,已变成一种有组织的舞蹈表演。花环舞中的花环在长二米左右的竹篦上扎上鲜艳的花朵做成,舞时双手握住花环的两端,在移动步伐的同时,着重于花环的变化。并组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花环舞跳到极乐时,由一人指挥,舞者一起由慢板转入快板,有踮步、“顿错步小跳”等动作。
大鹏鸟舞:大鹏鸟舞,傣语叫“戛伦”。是傣族人民在盛大的节日里跳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主要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一带。大鹏鸟舞矫健、粗犷,动作大而有力。舞蹈主要表现大鹏鸟与雨神搏斗的动作和不畏强暴的气质。动作变换快速有力,造型时间较长“三道弯”舞姿棱角突出。如:出场动作一般是大跳接一个大的舞姿造型,表现大鹏鸟从空中迅猛疾下的气魄。多用爪式手型(手指张开成扇形)和掌式手型,这些手式加强了动作的力度。大鹏鸟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过去舞蹈时带大鹏鸟型道具和面具,现多已弃之不用,使舞蹈动作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鼓点异常丰富,鼓声深厚有力。
傣族舞蹈动作要领讲解
傣族舞蹈动作要领讲解傣族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热情好客,善于舞蹈。
傣族舞蹈以其独特的姿势和动作而闻名,表达出了他们的喜悦、祈祷和庆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傣族舞蹈的动作要领,让您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种美妙的艺术形式。
第一部分:舞蹈基础动作在傣族舞蹈中,有一些基本的舞蹈动作是必须掌握的。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动作要领:1. 跨步:傣族舞蹈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动作是跨步。
跨步的要领是保持身体的平衡,脚步稳健,脚部着地时要有力量和力度。
跨步动作可以分为前进、后退和侧移,每个动作都要求舞者具备良好的身体协调能力。
2. 扭腰:傣族舞蹈强调腰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舞者需要通过扭动腰部来表达舞蹈的韵律和感情。
要领是将重心放在腰部,同时注意保持上半身的稳定。
扭腰动作可以结合其他动作,如手臂的挥舞和腿部的跳跃,以创造更加生动和有力的效果。
3. 手臂动作:傣族舞蹈中的手臂动作经常表现出优雅和流畅的特点。
要领是使手臂的动作自然而有力,保持优美的曲线和节奏感。
手臂动作可以结合整个身体的动作,如扭腰和跨步,以增加舞蹈的表现力和协调性。
第二部分:傣族传统舞蹈动作傣族有许多传统的舞蹈形式,每个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动作要领和内涵。
以下是两个代表性的傣族传统舞蹈动作:1. 皇城舞:皇城舞是傣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舞蹈形式,它通常在重大节日和庆典上表演。
皇城舞的动作要领包括整齐划一的行进和跳跃,以及手臂的挥舞和扭腰动作。
舞者要保持优雅的形象和节奏感,以整体呈现出欢快和庄重的氛围。
2. 象脚舞:象脚舞是傣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
它模仿大象脚步行走的动作,通过跨步和踏地的力度来表达力量和豪华。
舞者的动作要领是稳健地跨步,并通过扭腰和手臂动作来增加舞蹈的灵动感。
第三部分:傣族舞蹈的意义和发展傣族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傣族人民传承和弘扬自己文化的重要方式。
通过舞蹈,他们表达了对自然、生活和神灵的敬畏和崇拜。
傣族舞蹈动作的精确和协调性要求舞者具备良好的体能和灵活性,同时也提升了舞者的身体协调和表达能力。
傣族舞蹈知识点总结
傣族舞蹈知识点总结傣族舞蹈的特点傣族舞蹈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舞姿优美、舞曲动听:傣族舞蹈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舞技,舞者身姿优美、舞曲动听,令人赏心悦目。
2. 整齐划一:傣族舞蹈在编排上追求整齐划一,舞者的动作统一,舞步有规律,舞蹈整体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整体的和谐美感。
3. 强烈的民族特色:傣族舞蹈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而著称,其舞蹈动作、服饰、音乐等都能充分展现出傣族独特的文化风貌。
4. 富有赛会氛围:傣族舞蹈多在一些传统节日、庆典、婚礼等重大场合进行表演,通过舞蹈来增加活动气氛和祭祀祈福,赋予了舞蹈更多的文化内涵。
傣族舞蹈的分类傣族舞蹈按照不同的场合和性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庆祝舞蹈:这类舞蹈常常出现在傣族的节日庆典上,如傣历新年、水灯节等。
这类舞蹈通常富有欢快的舞曲和热烈的节庆氛围,舞者手挽手,欢歌跳舞,表达对丰收、祈福等美好愿望。
2. 戏剧舞蹈:傣族舞蹈在传统剧种中,也有许多戏曲舞蹈。
比如《傣剧》《泼水节》《摆手舞》等舞蹈剧目,这些舞蹈往往通过角色扮演和动作舞蹈的结合,表现出不同的剧情和情感。
3. 礼仪舞蹈:傣族舞蹈在婚礼、葬礼等重大仪式上也有相应的舞蹈表演。
这些舞蹈往往具有神圣而庄重的气氛,既能表达对生死的敬畏,又能祈求神灵保佑。
4. 动手舞:傣族舞蹈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舞蹈形式,称为动手舞。
这类舞蹈强调手部动作的表现,舞者通过各种手势来表达各种情感和心情,也是傣族舞蹈中的一种特色。
傣族舞蹈的舞蹈动作傣族舞蹈的舞蹈动作丰富多彩,包括手部动作、身体动作和舞步等多个层面。
1. 手部动作:傣族舞蹈的手部动作繁多,有折花、扭灯、弄提、上和、下和、剥米、织布、缠丝、杂手、拔染、绞毛、嬴芽、打械、揪械、弄筛、嬴巴、卷扎、打工、扫地、洗脸、扭簸、搬沙、绞絲、敲鼓、敲锣、敲铜锣、吹笙、打笛、击音板、扇伞等。
2. 身体动作:傣族舞蹈的身体动作主要包括腰部舞蹈、颈部舞蹈、头部舞蹈等。
腰部舞蹈主要表现为扭腰、摇摆、挤压、压坐、滚腰、搔背、推腰、托腰、摆腰等动作。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之《傣族舞蹈》教学设计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之《傣族舞蹈》教学设计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之《傣族舞蹈》教学设计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与舞蹈》第二单元中的《傣族舞蹈》,傣族舞蹈是少数民族民间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傣族人民以舞蹈这种特殊的语言,直率、真挚的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劳动、风俗、娱乐场景及思想感情,是实现他们精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优美的舞姿把人们带入了诗一般的境界。
2、教学目标(1)调动学生兴趣,积极、有创造性地参与音乐与舞蹈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傣族舞蹈的基本舞姿、风格及动作韵律等特点。
(2)在欣赏、模拟、表演、创编等活动中,广泛积累舞蹈素材,提高自身鉴赏和舞蹈表现力,并具有一定的创编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乐舞交融所产生的美感和魅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少数民族舞蹈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舞蹈是肢体动作的艺术,不仅仅是做做而已,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民族风格特点,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傣族舞蹈的体态风格,灵活运用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
难点是要求学生根据舞蹈音乐来进行创编。
二、说学法课堂标准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乐舞交融的教学活动当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在学法的指导上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用视觉来观察模仿老师和图片中所给出的动作,用听觉来把握傣族舞蹈的音乐风格特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现音乐,并用交互式的学习方法,创设学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编舞蹈作品的热情和信心,让乐舞交融装点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
三、说教法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在教与学的问题上,从重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问题上,要重点关注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因此,为了让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达到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了图像观摩法、情景模拟法、比较鉴赏法等,从而使学生获得感受与鉴赏、模仿与表演、创编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傣族舞种类
傣族民间舞蹈有二三十种之多。较典型的有:
1、象脚鼓舞:
傣语作“光黑拉”“烦光”。是男 子表演的自娱性舞蹈,流传于 云南德宏、西双版纳、思茅、 临沧等地区。表演时舞者的舞姿、 韵律和鼓的音色、音量及鼓尾的 摆动融汇一体,人鼓合一。
2、鱼舞:傣语称
“嘎巴”。流传于瑞丽和 畹町等地,是男子表演的 道具舞蹈。舞者戴尖塔型 头盔和菩萨面具,腰系1 米多长的鱼形道具,表现 鱼在的动态,步法平稳, 碎步居多,有些步法近似 孔雀舞。近年有不用道具 者,女子也可以表演。
第四节 傣 族 民 间 舞 蹈
1、 傣族舞概况
傣族,又有傣勒、傣那、傣雅等民族自称, 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傣族主要聚 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 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自治县, 其余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元江等县。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但佛教传入前的 鬼神崇拜的原始信仰残余至孔雀手
4、傣族民间舞蹈的动律
傣族民间舞蹈的动 态形象上,舞者多 保持半蹲的舞姿, 重拍向下,均匀的 节奏中,膝部的屈 伸带动身体上下颤 动和左右轻摆。
5、傣族的舞姿造型
“三道弯”当孔雀立于高处或栖息在树垭上, 长长的尾羽垂下来,其形态正好是三道弯。 “一顺边”是高原舞蹈特有的动律和形态, 高原民族的舞蹈中,都有这种文化形象, 属于“一顺边”造型的就有“低展翅”, “高展翅”,“平展翅”,“合抱翅”, “顺展翅”,“侧展翅”等6个手位,7个 一顺边的舞姿。
2、傣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
1、古越人的遗风 2、孔雀与象的意境 3、水文化的特征
1、古越人的遗风:关于古越人的习俗,有关百越
民族史的专家们概括为:“蛇、鸟图腾,断发文身、习 水使舟、巢居、种植水稻、语言不同、喜食异物、善铸 宝剑等。”这些特征和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实物之间存 在着密切的关系。今日傣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与审美情趣 中,依然保存有诸多古越人的遗风。
3、蜡条舞:傣语称“嘎甸”。流传于西双
版纳,是女子仪式性舞蹈。蜡条即蜡烛,用蜂蜡 和绒捻制成,插在小托盘上,舞者两手各托一燃 烛,在鼓、芒、钹等伴奏声中起舞。
孔雀舞:
傣语称“嘎洛拥”“烦哺若”等。 流传于云南西双版纳的景洪、德宏 的瑞丽、潞西及耿马、景谷傣族聚 居区,是盛大节日和“做摆”(修 功德的佛会)时广场表演的道具舞 蹈。内容多表现孔雀的漫步林间、 水边嬉戏、飞跑追逐、展翅飞翔, 以及最精彩的开屏抖翅等。各种舞 姿、动态都靠足够的臂力和手腕的 功夫。
2、孔雀与象的意境:在接近西双版纳的热带
原始森林中,繁殖着孔雀、犀鸟、野象、犀牛等珍禽异 兽,生长着许多名贵树木、珍奇植物,带给傣族人们神 奇美妙的意想。
3、水文化的特征:水的使用和火的使用一样,
给人类文明增添了光彩。人类有了火可以熟食,增强体 力,促进成长,水是生命之源,滋润万物,勤于洗濯, 有益健康。傣族人民喜爱水,勤于洗濯,是水文化的特 征之一。
低 展 翅
高 展 翅
侧 展 翅
平 展 翅
6、欣 赏 作 品
1、《邵多丽》
2、《孔雀舞》 3、《鱼儿》 4、《雨竹林》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