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油菜综合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油菜氮肥总量控制试验总结

油菜氮肥总量控制试验总结

油菜氮肥总量控制试验总结作者:朱正堂林竟芳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年第9期朱正堂1,林竟芳2(1.兴化市大营镇农业服务中心,江苏兴化 225767;2.兴化市老圩乡农业服务中心,江苏兴化 225767)摘要:主要对油菜氮肥总量控制试验进行总结与分析。

关键词:油菜;氮肥;试验;总结1 试验基本信息试验目的及任务来源:为了解不同氮肥施肥水平对我市油菜产量的影响。

供试肥料:氮肥为姜堰产46%尿素;兴化产12%过磷酸钙;俄罗斯产60%氯化钾。

试验时间:2013年9月20日至2014年6月。

2 材料与方法试验地点:兴化市大营镇大营村3组,陈俊国责任田。

供试土壤基本性状:粘夹沙土壤。

供试作物名称和品种:供试作物为油菜,品种为德核杂8号。

2.1 试验处理试验共设6个氮肥处理(磷钾肥均为2水平的优化水平),1个无肥对照区,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20m2(2.5m×8m),密度为6 500株/667m2(每小区195株)其中氮肥中60%作基肥,40%作追肥,磷钾肥全部作基肥。

处理1,为无氮区(磷为纯P2O55kg/667m2,钾为纯K2O10kg/667m2,优化配置作基肥下同);处理2为50%的优化氮区;用纯N9kg/667m2(磷钾肥全部作基肥,用量同处理1);处理3为75%的优化氮区;用纯N13.5kg/667m2(磷钾肥全部作基肥,用量同处理1);处理4为优化氮区;用纯N18kg/667m2(磷钾肥全部作基肥,用量同处理1);处理5为125%优化氮区;用纯N22.5kg/667m2(磷钾肥全部作基肥,用量同处理1);处理6为150%的优化氮区;用纯N27kg/667m2(磷钾肥全部作基肥,用量同处理1)。

2.2 试验过程本试验在9月22日播种,11月8日移栽,移栽时的叶令为7.8叶,绿叶数为5.8张,苗高28.3cm,根茎0.5cm。

2月23返青,3月1日除草,3月10抽苔,3月16追施苔肥(按40%的N肥施),5月25成熟。

油菜实验报告

油菜实验报告

油菜实验报告油菜实验报告引言:油菜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和经济价值。

本实验旨在研究油菜的生长发育过程以及不同环境因素对其生长的影响,为油菜的种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一、实验设计与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设置三个处理组:A组(正常光照+适宜温度),B组(弱光照+低温),C组(强光照+高温)。

每组设立三个重复。

2. 实验方法在实验开始前,先将油菜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并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进行发芽处理。

待种子发芽后,将其均匀分布在不同处理组的培养箱中。

每组培养箱的光照和温度条件根据处理组的要求进行调控。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株生长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测量,可以明显看到不同处理组的油菜植株生长情况存在差异。

在A组中,油菜植株生长健壮,叶片翠绿,根系发达。

而在B组中,油菜植株生长较慢,叶片较小,根系发育不良。

在C组中,油菜植株生长过快,叶片颜色较浅,根系也较为脆弱。

2. 叶片光合作用速率通过测量不同处理组油菜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可以发现光照和温度对其影响较大。

在A组中,油菜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较高,达到了最佳状态。

而在B组和C组中,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明显下降,分别受到了光照不足和温度过高的限制。

3. 营养元素含量通过测量不同处理组油菜植株的营养元素含量,可以了解不同环境因素对油菜的营养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在A组中,油菜植株的氮、磷、钾等元素含量均处于较为适宜的范围。

而在B组和C组中,营养元素含量明显降低,分别受到了光照不足和温度过高的限制。

三、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光照和温度是影响油菜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

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有利于油菜植株的正常生长。

2. 光照不足会导致油菜植株生长缓慢,叶片较小,光合作用速率下降,营养元素吸收不足。

3. 光照过强会导致油菜植株生长过快,叶片颜色较浅,根系脆弱,光合作用速率下降,营养元素吸收不足。

4. 温度过低会导致油菜植株生长缓慢,叶片较小,光合作用速率下降,营养元素吸收不足。

油菜的研究报告

油菜的研究报告

油菜的研究报告油菜的研究报告一、引言油菜,学名Brassica napus L.,是十字花科油菜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

油菜的籽粒含有丰富的油脂,可以提炼出植物油和动物饲料。

此外,油菜还具有抗氧化、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脏病等保健功效,是一种重要的食用植物。

二、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究油菜的生长情况、产量和品质特性,并对油菜的抗逆性进行评估。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为油菜的良种选育和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三、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研究选取了若干个品种的油菜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普通油菜、高油油菜和芥菜油菜等。

2. 方法(1)生长情况观察:通过野外试验,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油菜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2)产量测定:收获期到来后,对油菜植株进行收割,并测定各品种产量。

(3)品质特性分析:提取油菜籽粒,并进行油脂含量、蛋白质含量、芥子油酸等品质指标的分析。

(4)抗逆性评估:通过水分胁迫、高温胁迫、盐碱胁迫等实验,评估油菜的抗逆性能。

四、结果与讨论1. 生长情况:观察结果显示,普通油菜的生长速度较快,花期较长;高油油菜的生长速度适中,适合种植;芥菜油菜的生长速度较慢,但适应性强。

2. 产量与品质特性:通过对各品种油菜的产量测定和品质特性分析发现,普通油菜和高油油菜的产量较高,而芥菜油菜的油脂含量较高,芥子油酸含量适中。

3. 抗逆性评估:抗逆实验结果显示,普通油菜和芥菜油菜对水分胁迫和盐碱胁迫具有一定的抗性,而高温胁迫对普通油菜和高油油菜影响较大。

五、结论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普通油菜和高油油菜是产量较高的油菜品种,适合大面积种植;2. 芥菜油菜的油脂含量较高,适合提炼植物油;3. 普通油菜和芥菜油菜具有一定的抗逆性能;4. 对于油菜的良种选育和栽培管理,应考虑品种选择和适应环境因素。

六、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参考文献2参考文献3。

油菜品质实验报告

油菜品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为了提高油菜品质,满足消费者对优质食用油的需求,本研究通过实验室分析和田间调查,对油菜品质进行评价,为油菜育种和生产提供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所用油菜品种为我国常见品种,包括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等。

2. 实验方法(1)样品采集:从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油菜田中采集样品,包括种子、植株和土壤。

(2)样品处理:将采集到的油菜种子进行清洗、晾干,然后进行样品制备。

(3)实验室分析:① 油菜籽含油量测定:采用索氏提取法测定油菜籽含油量。

② 油菜籽蛋白质含量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油菜籽蛋白质含量。

③ 油菜籽油脂酸价测定:采用酸价测定法测定油菜籽油脂酸价。

④ 油菜籽油脂过氧化值测定:采用过氧化值测定法测定油菜籽油脂过氧化值。

⑤ 油菜籽脂肪酸组成分析: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油菜籽脂肪酸组成。

⑥ 油菜籽品质感官评价:由专业评鉴人员对油菜籽的色泽、气味、口感等方面进行评价。

(4)田间调查:① 采集不同品种、不同种植模式的油菜田样品,进行实地调查。

② 记录油菜植株生长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等。

③ 对油菜籽产量、品质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室分析结果(1)油菜籽含油量:甘蓝型油菜平均含油量为45.2%,白菜型油菜平均含油量为35.6%。

(2)油菜籽蛋白质含量:甘蓝型油菜平均蛋白质含量为22.3%,白菜型油菜平均蛋白质含量为18.7%。

(3)油菜籽油脂酸价:甘蓝型油菜平均酸价为1.2,白菜型油菜平均酸价为1.8。

(4)油菜籽油脂过氧化值:甘蓝型油菜平均过氧化值为0.1,白菜型油菜平均过氧化值为0.2。

(5)油菜籽脂肪酸组成: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的主要脂肪酸组成相似,均为亚油酸、油酸和棕榈酸。

(6)油菜籽品质感官评价:甘蓝型油菜色泽金黄、气味清香、口感细腻,品质较好;白菜型油菜色泽偏黄、气味较淡、口感较粗,品质较差。

2. 田间调查结果(1)不同品种油菜的生长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相似。

.油菜三田报告

.油菜三田报告

油菜生产实习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油菜主要植物学形态特征的观察及其三类型的识别。

2.掌握油菜动态生长发育。

3.学习油菜生物学形态特征及专业术语。

4.掌握油菜产量形成过程、理论产量及田间实收产量的估测方法和考种方法。

二.油菜的分类及形态特征我国栽培的油菜可分为三大类型:芥菜型,白菜型,甘蓝型。

芥菜型芥菜型油菜的特点是基部叶片较小,茎有紫皮,上部枝条纤细,植株高大。

叶片和种子都有浓郁的辛辣味,这是从芥菜演化而来的残留遗迹。

籽粒小,种皮多呈黄色或棕红色,千粒重l~2克,含油率30%左右,油的食味较差。

白菜型白菜型油菜植株矮小,分枝较小,茎秆纤细,有薄而光滑的椭圆形叶片。

白菜型油菜籽粒变异极大,千粒重2~3克,有些品种可达4~5克,含油量在40%以上。

籽粒大小不一,种皮多为棕红色、褐色或黑色,千粒重2~3克,含油率在35~45%之间。

甘蓝型这种油菜株高中等,根系发达,茎叶有明显的缺刻,被覆着厚厚的一层腊粉。

苔茎叶片轮茎着生,这是残留的亲缘甘兰的痕迹。

花朵状如复瓦,植株没有辛辣味。

甘兰型油菜结果多,种子大,含油量高。

一般的千粒重在2.5~3.5克,少数品种在4克以上,含油量在42%,最高的可达45%一47%。

三.田间管理及记载3.1 田间记载2011.9.13 翻土耕地:选择地势平坦、质地肥沃疏松、靠近水源、排灌方便的田地作苗床,苗床面积与大田比例一般以1∶5~6 为宜,一般苗床面积大,留苗稀,有利于培育壮苗。

苗床整地必须精细,要求做到平、细、实。

苗床的6.2m*2m,沟深20cm 左右。

苗床底肥以有机肥为主,结合整地,施磷肥5斤/亩,复合肥150斤/亩。

2011.9.20 播种[华双五号,中熟品种]称量种子9~10g,即0.6Kg/亩。

将种子与沙子混匀,均匀的播撒在地里,用铁锹拍实,再盖上一层薄薄的稻草,2~3天后将稻草揭开。

冬油菜由于冬前需要一段温暖时期培育壮苗,若播种过早,温度高,易旺长形成高脚苗,不利安全越冬;同时还易感染病虫害。

观察油菜的实验报告

观察油菜的实验报告

观察油菜的实验报告观察油菜的实验报告引言:植物是大自然的奇迹,它们以其独特的方式生长和繁衍。

为了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一项观察油菜的实验。

通过观察油菜的生长情况,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植物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实验设计:我们在实验室中设置了两组油菜的种植条件,一组是正常条件下的油菜生长,另一组则是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的油菜生长。

我们选择了油菜作为实验对象,因为它是一种常见的蔬菜,生长过程相对较短,适合进行观察实验。

实验过程:首先,我们在两个独立的种植盆中分别播种了油菜种子,并提供了适当的土壤和水分。

这是为了确保每组油菜种子的起始条件相同。

接下来,我们对两组油菜种植环境进行了不同的处理。

第一组油菜是正常生长条件下的对照组,我们将其放置在温度适宜、光照充足的环境中。

同时,我们每天按时给予适量的水分,并定期施肥,以提供充足的营养。

第二组油菜是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的实验组。

我们分别进行了以下处理:一组油菜置于低温环境中,另一组油菜则置于高温环境中。

我们还设置了一组油菜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生长,以模拟阴暗的环境。

此外,我们还设置了一组油菜在缺水的条件下生长。

观察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正常生长条件下的油菜生长良好,茎叶繁茂,植株高度适中,叶片颜色鲜绿。

这表明油菜在适宜的温度、光照和水分条件下能够充分发挥其生长潜力。

2. 低温环境对油菜的生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油菜在低温下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片颜色较浅。

这说明油菜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差。

3. 高温环境对油菜的生长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油菜在高温下生长过快,植株瘦弱,叶片颜色变黄。

这表明油菜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有限。

4. 光照不足对油菜的生长影响较大。

油菜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植株长势不良,叶片发黄,生长缓慢。

这说明油菜对充足的阳光有较高的需求。

5. 缺水对油菜的生长影响最为显著。

油菜在缺水条件下,植株枯萎,叶片干燥,生长停滞。

三田实验-油菜

三田实验-油菜

三田实验-油菜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本科作物生产教学实习报告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实习地点:油菜教学实习报告一、实验目的1、通过作物栽培与种植实习认识油菜的主要植物学形态特征,认识油菜的三种三种类型。

2、通过田间耕作实习,了解掌握油菜的田间种植技术,跟踪观察油菜个生长期的形态特征。

3、了解掌握油菜室内考种各个项目的具体操作方法,认识油菜主要经济形状与产量的关系,掌握油菜理论产量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地点植科院本科三田教学实习基地三﹑试验记载1.油菜苗床记载表2.油菜移栽田记载表3.油菜生育期记载表4.油菜产量测定记载表四、结果分析1.油菜的栽培及管理技术要点(1)油菜的育苗:育苗前需注重整地,精细整地易出好苗,应使底肥充足,地的周围留沟;播种时用细土拌种,可使种子播撒均匀;油菜的栽培方式分直播与育苗移栽,我组采用为后者,育苗移栽不仅可解决季节茬口矛盾,而且可得到壮苗。

(2)油菜的苗床管理:播种后苗床应保持湿润保证出苗但苗床不能有积水,防止土壤板结而不利于幼苗的出土;当油菜苗出现1-2片真叶时可以开始对其进行间苗,做到“去密留稀,去小留大,去弱留强,去病留健,去杂留纯”来提高油菜苗的整体质量;油菜苗长到三叶期应该对其再间苗,做到叶与叶之间不挨着就行;为了获得矮壮苗,提高油菜的抵抗力,对油菜苗还应喷施一定浓度的多效唑,进行矮壮处理,施用多效唑时要注意用量与浓度,且喷时不能回头,当叶面刚好出现有液滴滴下即可。

苗期同样要注意浇水,不宜出现积水。

(3)油菜的移栽:油菜移栽前应施适当的提苗肥,比如3kg/亩的尿素,如此可利于移栽后油菜的发根;在移栽前将苗床浇透,这样可以避免移栽时对幼苗根系的伤害;移栽时应选用壮苗进行移栽,所谓壮苗,即有6片真叶,株高20-24cm左右,根系发达,主根长于20cm,胚茎短(<2cm),叶柄短,曲颈不是歪脖子的无病虫害的矮壮油菜苗;移栽时应带土移栽,减少对根系的伤害;移栽时主根系至少应大于10cm,且越长越好,这样栽下的苗存活率较高;移栽时还应注意所栽油菜的密度,一般每亩为8000株油菜,株距控制在20cm 左右,行距控制在40cm左右;移栽完后对油菜苗还应浇适宜的水。

2014―2015年优质油菜品比试验-最新文档

2014―2015年优质油菜品比试验-最新文档

2014―2015年优质油菜品比试验为了筛选出优质、高产(高油)、多抗、适宜海门市种植的油菜主导品种,实现油菜生产全面优质化,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特开展了优质油菜品比试验,探讨各参试品种的适应性、丰产性和抗逆性。

1 试验设计参试品种分中早熟组和晚熟组。

中早熟组参试品种为A1德核杂油8号、B1荣华油6号、C1浙杂903、D1沣油737、ck1华油杂14;晚熟组参试品种为A2扬油9号、B2宁杂1818、C2秦优10号、D2秦优11号、ck2史力佳。

本试验不设重复,小区面积133.3m2,总面积1 333m2。

2 试验概况2.1 育苗情况参试品种统一在2014年9月24日播种,9月28日前后出苗,苗床基肥油菜专用复合肥57kg/667m2,播种量0.7kg/667m2。

播种时墒情适宜,出苗全,3叶期及时匀苗、定苗,并喷施多效唑化控,防治病虫害。

2.2 大田培管本试验设在海门市临江镇新丰村施洪涛承包地中,试验地土质为黄夹沙,肥力中等,前茬为棉花。

11月5日移栽,秧龄38d。

大田每667m2基施油菜专用复合肥黑绿宝50kg、硼砂1kg,2015年1月20日施腊肥,用量为尿素10kg/667m2,2月18日施薹肥,用量为尿素15kg/667m2。

大田移栽宽窄行移栽,大行83cm,小行60cm,株距19cm,密度为4 905株/667m2。

油菜菌核病防治1次(三病清4包/667m2+春泉叶面肥3包/667m2),用油菜矮苗壮化控1次。

3 结果与分析3.1 不同品种的产量比较3.1.1 中早熟组 D1沣油737产量最高,单产273.9kg/667m2,比ck1华油杂14号单产225.5kg/667m2,增加48.4kg/667m2,增产21.5%;C1浙杂903产量其次,单产269.9kg/667m2,比ck1华油杂14号单产增加44.4kg/667m2,增产19.7%;只有A1德核杂油8号的产量比ck1华油杂14号低,单产为218kg/667m2,比ck华油杂14号单产低1.8kg/667m2,减产0.8%(表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菜综合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与意义
1. 了解油菜的花器构造和开花习性,练习和掌握油菜去雄杂交技术,了解和掌握油菜自交技术。

2. 学习油菜考种及产量测定方法;了解和掌握油菜形态特征和品质特征。

二、实验用品
1.材料
甘蓝型油菜或白菜型油菜品种
2.仪器用具
剪刀、镊子、网袋、纸袋、回形针、纸牌、铅笔等。

三、实验内容
1.花器构造
油菜属十字花科(Cruciferae)芸薹属(Brassica),常异花授粉(甘蓝型和芥菜型,天然异交率一般为5%-10%,最高不超过30%)或异花授粉(白菜型,天然异交率一般为
80%-90%以上)作物。

油菜的花序
为总状无限花序,由主花序和分
枝花序组成。

在花序上互生许多
单花,花由花柄、花萼、花冠和
雄蕊等组成。

花瓣4片与花萼4
片互生,作十字形排列,称十字
花冠。

雄蕊6枚,侧面的一对为短花丝,中央的两对为长花丝,特称四强雄蕊。

雌蕊由2心皮组成,由假隔膜(胚座框)将子房隔成两室。

胚珠着生在心皮的边缘,为侧膜胚座。

2.开花习性
油菜的开花顺序是先主花序,第一分枝、第二分枝花序依次由上而下开放,同一花序的花朵无论是主花序还是分枝花序都是由下向上依次开放。

油菜单株花期的长短因品种、气候和裁培条件而异,一般为20-30天,每天开花时间一般在上午7时到12时,以9-11时开花最盛。

油菜开花散粉的最适相对湿度为75%-85%,最适温度约为14-18℃。

10℃以下开花数减少,5℃以下一般不开花。

油菜花的雌蕊较雄蕊先熟,且生活力较强,开花前后7天内柱头均具有受精能力,但以2-3天内受精结实率最高。

油菜的花粉落在柱头上45分钟后即可萌发,经1-24小时完成受精过程。

3.油菜的自交不亲和性
在油菜杂种优势的利用上,可用优良的自交不亲和系作母本,优良品种作父本,产生强优势的杂交种用于生产,以提高油菜的产量。

由于甘蓝型和白菜型油菜的自交不亲和系具有自交不亲和基因,在开花前1-2天柱头上可形成一种由特殊蛋白质组成的“隔离层”,它作为一种“感受器”能识别和阻止相同基因型的花粉发芽,一般套袋自交很难得到种子,因此自交不亲和系的保持和繁殖就必须在柱头未形成这类蛋白质的蕾期选株,并采用人工剥蕾后套袋自交或其它方法进行。

四、实验步骤
(一)油菜自交实验
1. 选株隔离:自交前,选取具有该品种典型性状、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用镊子摘除花序上已开放的花朵,然后套袋隔离。

2. 套袋挂牌:将下端袋口斜折,用回形针固定,注意切忌将回形针夹住茎秆,并在花序基部挂上塑料牌,写明品种代号或名称、自交日期和操作者姓名。

3. 后期管理:授粉套袋后,可以每隔2-3天提升纸袋,以利花序伸长和生长发育,最好约1周后取下纸袋,以利角果和种子的发育。

4. 收获贮存:待角果成熟后,摘下整个花序连同纸牌一起放入网袋中,晒干脱粒后,将种子连同纸牌一起放入种子袋中,写明品种代号或名称,妥善贮存,并在笔记本上作好记录。

(二)油菜杂交实验
1. 父本套袋隔离:在要杂交前1天,选具有父本品种典型性状、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用镊子摘去花序上已开放的花朵,然后套袋隔离,以供采粉。

2. 母本选株整序:在父本套袋隔离的同时,选择具有母本品种典型性状、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用镊子摘去花序上已开放的花朵和花序顶端的幼小花蕾,剩下次日即将开放(花萼已裂开、微露黄色)的10-15个花蕾供去雄。

3. 去雄:将留下的花蕾逐一进行去雄,操作时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轻持花蕾,右手用镊子从萼片间拨开花瓣,摘出6枚雄蕊,注意左手
要轻以免折断花柄,右手操作需仔细忌损伤雌蕊。

雄蕊要去除干净。

4. 授粉:授粉于去雄后的当天或次日选晴朗天气进行。

用镊子摘取事先已套袋父本花药已开裂的花朵,在母本花蕊上轻轻的抖动,使花粉散落在花蕊上,并保证每朵花都已授粉。

授粉后立即套袋隔离,挂上塑料牌,写明组合代号或名称、杂交日期和操作者姓名,并在工作本上作好记录。

5. 管理收获和贮藏:授粉套袋后,可以每隔2-3天提升纸袋,以利花序伸长和生长发育,最好约1周后取下纸袋,以利角果和种子的发育。

待角果成熟后,摘下整个花序连同纸牌一起放入网袋中,晒干脱粒后,将种子连同纸牌一起放入种子袋中,写明品种代号或名称,妥善贮存,并在笔记本上作好记录。

(三)油菜农艺性状考察与对比实验
分别取早熟和中熟两个不同油菜品种中,每个品种随机选取3株具有品种典型性状、健壮、无病虫、生长状况相同的植株进行农艺性状考察,测量每株油菜的单株有效角果数、千粒重、每果粒数,后计算单株产量。

五、实验结果
(一)油菜自交和杂交实验
2015年3月20日剥蕾自交和杂交各2个花序,其中自交13个花蕾,杂交9个花蕾。

2015年5月4日检查自交和杂交角果数,其中自交3个成熟,6个未结实;杂交7个成熟,6个未结实,具体统计数据如下表:
油菜自交和杂交实验结实率统计表
(二)油菜农艺性状考察与对比实验
本实验分别取3个重复,测定油菜早熟和晚熟两个品种的单株有效角果数、每果粒数和千粒重,并计算单株理论产量。

油菜农艺性状考察与对比实验数据统计表品种重复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千粒重g
早熟品种
120816.4 3.588 220325.3 3.761 325125.2 3.610平均值220.722.3 3.653
晚熟品种
125522.2 4.366 227623.9 3.952 315621.6 4.157平均值22922.6 4.158
油菜单株理论产量=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粒重
由平均值计算可得,早熟品种单株理论产量为:17.98 g;晚熟品种单株理论产量为:21.52 g
六、分析与讨论
1.油菜自交和杂交实验中,自交和杂交植株结实率均不高,分
析原因如下:①初次进行实验,操作技巧不够成熟,在实验去雄过程中损坏花蕾,导致结实率下降;②套袋后疏于管理,导致部分花蕾生活力下降;③所选植株倒伏,后期营养供应下降,结实率降低;④试验后雨水较多,部分花蕾霉烂未结实。

总结本次实验经验,油菜是自花授粉作物,自然异交率低,在育种工作中对其进行杂交授粉有利于新品种的形成,这也是杂交育种的基本方法。

由于油菜花较小,去雄授粉需要一定的技巧及耐心,去雄时要避免雄蕊破裂。

授粉前一定要计算好油菜花期,以利于油菜授粉。

2. 油菜农艺性状考察与对比实验中,晚熟油菜在单株有效角果数、千粒重和单株理论产量上均显著高于早熟油菜。

调查结果与查阅文献结果不符,据陈秀斌等研究显示:产量与熟期没有显著相关性,但是早熟品种单株角果数比晚熟品种多[1]。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①没有选取生长条件一致,具有典型代表性状的油菜植株进行测量;②统计数据中出现部分极端值,人工计数和数据记载过程中可能出现错误,影响了实验结果。

参考文献
[1]陈秀斌. 不同熟期油菜品种在早晚播下生长发育及产量比较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