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铜陵的方言文化与民俗风情
皖风铜韵

皖风铜韵——铜陵大江风急峭帆喧,帆影江声万马奔。
朝发铜陵未朝饭,两山如画过天门。
-------------------------------------------09环艺--------------------------------------------------余悦 170900203-------------------------------------------欢迎来到我的家乡安徽铜陵一:铜陵简介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1956年依矿建市,是一座新兴的工贸港口城市。
地处上海与武汉、南京与九江的正中心,也是中国著名的黄山——九华山旅游风景区的北大门,同时还是安徽省实施“两点一线”开发开放战略的交叉点。
城市依山襟江含湖,自然环境优美。
铜陵,是中华民族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迄今为止江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我国著名的古代采铜、冶铜基地。
金牛洞古采矿遗址的发掘,撩开了铜文化神秘的面纱。
铜陵市是中华民族青铜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铜采冶历史源远流长,素有“中国古铜都”之称。
铜陵市地处安徽省南部的长江下游南岸,现辖三区一县,面积1113平方公里,人口约70万,气候湿润,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东汉时期,随着采、冶铜业的繁荣和发展,朝廷在此设置“铜官”监管铜业,铜官山由此得名,铜业亦日益兴盛,至唐宋已达鼎盛时期。
对当时壮观得冶铜场面,李白写诗赞道:“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郝朗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与李白诗互为印证的是宋代梅尧臣的一首采矿诗:“碧矿不出土,青山凿不休;青山凿不休,坐令鬼神愁”。
铜陵地区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仅铜陵文物管理所收藏的各类青铜器文物就达1400件之多。
悠久灿烂的铜文化是铜陵的宝贵文化遗产,铜陵先后发掘了多处古采矿遗址,其中金牛洞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由安徽省政府主办,铜陵市政府承办,先后成功地举办了多届青铜文化节,在市区建起了高品味地系列青铜雕塑群,建立了华东地区最大地铜商品市场。
介绍安徽铜陵的特色

介绍安徽铜陵的特色
安徽铜陵位于中国中部,地处江淮平原南缘,是一座拥有丰富矿藏和独特文化底蕴的城市。
以下是安徽铜陵的特色:
1. 铜陵铜矿
铜陵铜矿是全国最大的优质硫化铜矿床之一,被誉为“中国硫铜之都”。
铜陵铜矿区景区内有铜陵博物馆,展示了铜陵地区的地质、矿产、历史和文化。
2. 皖南古村落
铜陵市区内有多个古村落,如黄山村、九华村、麻山村等,这些古村落保留了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和街道景观,是探寻皖南古文化的好去处。
3. 铜雀山旅游区
铜雀山是铜陵市的地标性山峰,铜雀山旅游区是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文化遗产、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游客可以登山观景、游玩水上乐园、参观古建筑等。
4. 徽菜
安徽铜陵的徽菜以清淡、鲜美、精致著称,如臭鳜鱼、徽州牛肉、徽州土鸡等都是当地的特色美食。
5. 水运文化
铜陵位于长江流域,有着丰富的水运文化。
铜陵市内的江南运河文化博览园、安徽省绿色交通博览园等都是了解水运文化的好去处。
安徽铜陵的独特风情和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
访。
试析铜陵方言亲属称谓语的变化

年龄 层的纵断面来看 , 存在着数量 变少、 义项减少、 语 义范围扩 大等方面的 变化。
关键词 : 铜 陵方言 ; 亲属称 谓语 ;变化 ; 社会 因素 中图分类号 : H 1 7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4 3 1 0 ( 2 0 1 3 ) 0 3—0 0 5 4— 0 3
0 引 言
1 . 1 亲 属称 谓 语 的 特 别 之 处
亲属称谓是一定 的亲 属制 度所 产 生的 文化 符号 , 它 以 简单 的术语形式反映复杂 的亲属制度 … 。因而每一个 民族 甚 至每一个地 区由于 自身社会 文化 的不 同拥有独 特的 一套 亲属称谓语 , 它们之 间在数 目繁简 、 义 项多 少 、 语义 范 围等 方面存在一定 的差异 。与 此 同时 我们 又可 以看 到 , 随着 社 会结构 和人们心理 状态 的变化 , 一些 地 区的亲 属称 谓语 发 生着不 同程度 、 不同层 次的变化 , 传统 的亲属称谓 语正在 消
谓 语 的特 别 之 处 人 手 , 找 出这些 亲属 称谓语 随 着社 会融合
从父系亲 属 和母 系 亲属 两 个 角度 来 比较 父 辈亲属 称 谓, 我们 发现有以下几 个特点 : ( 1 ) 最 明显 的不 同之处在 于称 呼父亲“ 大大” , 而称呼母
亲“ 姆( m) 妈” 。 ( 2 ) 父系和母系整套亲属称谓 , 可 以说 是以父亲和母亲
铜陵县方言亲属称谓表普通话词汇方言词汇祖父爹爹祖母奶奶父亲大大母亲伯父大大大伯母叔父小大大叔母姑父姑大大姑母继母后母继父后父外祖父家爹爹外祖母家奶奶舅父娘舅舅母姨父姨大大姨母姨妈岳父老丈人岳母丈母娘公公公公婆婆婆婆丈夫老伴妻子烧锅的兄弟弟兄姊妹姊妹哥哥哥哥嫂子嫂嫂弟弟弟弟弟妹弟媳妇姐姐姐姐姐夫姐夫妹妹妹妹妹夫妹夫堂兄弟堂兄弟堂姊妹堂姊妹连襟连襟内兄表兄内弟表弟小姨子大姑子大姑子小姑子小姑子儿子儿子女儿女儿儿媳儿媳女婿女婿侄儿侄儿侄女侄女外甥外甥外甥女外甥女外孙外孙外孙女外孙女孙子孙子孙女孙女父母父母亲家亲家夫妻夫妻妯娌妯娌亲戚亲戚走亲戚走亲亲普通话亲属称谓词汇选自枟方言基本词汇表枠试析铜陵方言亲属称谓语的变化作者
铜陵饮食文化

铜陵饮食文化摘要:铜陵资源丰富,物产丰饶,素有“铜陵虽小,八宝俱全”之美誉。
矿产资源种类多,品位高,储量可观,尤以铜矿著称于世;农业生产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等;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其中苎麻、生姜、大蒜、汀豆等久负盛名。
水产资源丰富,凡长江中下游水域及内河、湖泊出产的鱼类品种应有尽有,其中昏鲥鱼、鲟鱼、鳗鱼、镢鱼等最为名贵。
此外,还盛产鳖、龟、螃蟹、虾、蚌等。
稀有水生动物有白鳍豚、扬子鳄、江豚、穿山甲等。
铜陵美味很多,徽菜里的臭鲑鱼腌生姜等都是铜陵特色美味。
臭鲑鱼这道名菜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品尝此菜后,赞不绝口,曰:“臭鲑鱼,名气早传,今日品之,果然果然。
”从那以后,臭鲑鱼这道名菜更加名声大振。
铜陵生姜,是铜陵地区的一种土特产品,系铜陵八宝之一,有资料记载是中华白姜的代表。
明朝嘉靖年间就已驰名中外。
特点是块大肉厚,汁渣少、清香脆嫩、品质俱佳,宜于鲜食或作多种方法腌渍食用。
以铜陵县天门镇佘家大院产的佛手姜为姜中珍品。
铜陵生姜成品品种多,香甜辣俱全,食之能生津开胃,袪寒解毒,清痰正气。
其主要制品有:糖冰姜:将生姜切片,用白糖腌制而成晒干而成,因其色白肉嫩,嚼之无渣,透明似冰故而得名。
桂花姜:将生姜的嫩头用白糖腌制,并加入一定量的桂花。
其特点是有桂花香味。
糖醋姜:采用糖、醋等佐料腌制的生姜,是人们饮茶不可或缺的佐料。
盐水姜:用盐水浸的生姜,是著名的“小菜一碟”。
铜陵野雀舌茶简称野雀舌,为历史名茶,属绿茶类。
乾隆饮后誉为“江南佳茗”。
野雀舌在明未至清未年间就有生产,民国十一年(1922年)记载:(安徽省六十县产业调查表)野雀舌,产铜官山和东乡、西乡等山区。
制茶方法:以生叶用火烘焙,茶叶质量:质浓而味清香,惟所产甚少,年产百担,每担百元,销售芜湖顺安。
┉┉但以后野雀舌工艺失传“。
1987年高级农艺师解子桂女士创意策划了名优茶开发项目,提出新的制茶工艺设计,对历史名茶野雀舌进行恢复和研制。
介绍安徽铜陵的特色

介绍安徽铜陵的特色
安徽铜陵位于中国东部地区,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资源的城市。
以下是铜陵市的几个特色:
1. 青铜文化:铜陵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众多青铜器艺术珍品,如春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铜鼓和铜鸟。
2. 美丽山水:铜陵大别山生态旅游区风光秀美,被誉为“大别山名胜之区”,其中“红岩瀑布群”、“昙华山”、“北岳衡山”、“九龙山”等景点备受游客青睐。
3. 铜陵花灯:铜陵花灯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每年中秋节时举办的铜陵花灯节已成为铜陵市的著名文化品牌。
4. 美食文化:铜陵有许多独具特色的美食,如“老铜陵烙饼”、“早茶”、“蒸粑粑”等,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到本地的人情味。
5. 矿产资源丰富:铜陵拥有丰富的特色矿产资源,如铜矿、钼矿、铁矿、大理石等,是国内较为重要的铜矿产区之一,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综上所述,铜陵市的青铜文化、美丽山水、花灯文化、美食文化、矿产资源等方面都有很多独有的特色,这些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是铜陵市的重要文化和经济支柱。
铜陵乡村文化调研报告

铜陵乡村文化调研报告铜陵乡村文化调研报告铜陵是我国安徽省的一个古老城市,其乡村地区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为了进一步了解铜陵乡村的文化特点和发展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铜陵乡村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铜陵乡村拥有悠久的历史,其中包括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名人故事。
例如,乡村中的古老建筑、古老街道和古老传说都能够反映出铜陵乡村的历史文化底蕴。
第二,民俗文化传承完整。
铜陵乡村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例如年俗、婚俗和宗教信仰等。
这些传统文化在当地居民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维系乡村社会稳定和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自然生态环境丰富。
铜陵乡村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有许多名山、名水和名胜,如枞阳山、江南绿洲和滨江公园等。
这些自然景观为乡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条件。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铜陵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还不够。
一些古老建筑和传统技艺面临着消失和遗忘的危险。
同时,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冲击和压力。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加大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力度。
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乡村古建筑、传统村落和传统技艺等的保护力度。
同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
二是加强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可以通过举办各类乡村文化活动,如传统节庆、民俗展示和文化演艺等,来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可以引入新的文化元素和艺术形式,使乡村文化更加年轻化和时尚化。
三是加强乡村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
乡村文化与旅游业具有天然的联系,可以通过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和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的方式,来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铜陵乡村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民俗文化,同时也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挑战。
我们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铜陵乡村文化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家乡的风俗作文铜陵

家乡的风俗作文铜陵
我的家乡是枞阳县,这里是铜陵市偏远的一个小县城,但在这里的文化习俗却也不少。
在枞阳县,最有特色的是黄梅戏。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这足以说明它的重要地位。
黄梅戏流行于长江中下游的地区,其中我们枞阳算是黄梅戏的发源地之一。
在我们这里,傍晚时分,在广场经常有老人在广场上运动,腰间总是带着小音响,一边走一边听,就好像青年沉浸在音乐里一样的回味。
也有人在广场上架起一个幕布投影着给大家放黄梅戏看,没过多久周围就有许多老人来看黄梅戏,也有小孩子在周围玩耍大人们在聚精会神的看着,偶尔也有路人经过,有兴趣的人也就在周围停下来看一看,有急事的人也听一听,然后,又赶路去了。
除了黄梅戏,枞阳的武术,也是名不虚传的。
东乡武术在安徽很有名气,过去的枞阳县周潭镇,就是东乡武术的发源地,东乡武术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拳术套路,二是械术套路。
所有的拳械套路基本上都有谱诀,东乡武术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用品哪怕是毛巾都可以成为武器,在中国是一门很好的武术。
现在这些文化遗产,主要是用于自卫、健身,也用于现代反恐擒拿,武装侦查,让这些武术都得到传承,并使其重放光芒!
除了精彩的武术,在我们这里,节日的仪式也丰富多彩丰富,很有特色的。
在春节的时候,我们在家里过年,吃年夜饭,晚上看联欢晚会用来守岁;元宵节的时候我们会在家里吃着元宵;端午节的时候,我们会吃着粽子,鸭蛋,还有豆子,只可是我们老家山里那边没有龙舟,只能在电视上看划龙舟比赛呀!。
铜陵的特色

铜陵的特色
铜陵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铜文化:铜陵是中国著名的铜业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铜资源。
铜陵的铜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这里的铜器制作工艺精湛,铜雕艺术享誉海内外。
2.山水景观:铜陵地势起伏,山水相间,景色优美。
大通、天井湖等湖泊河流清澈见底,山峦青翠欲滴,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3.地方美食:铜陵的地方美食独具特色,以鲜美、风味独特而著称。
例如,著名的铜陵八宝饭、铜陵白姜、太平老鸭汤等,都是让人回味无穷的美食。
4.传统工艺品:铜陵的传统工艺品种类繁多,其中以铜制品最为著名。
这里的铜器制作工艺精湛,品质优良,如铜火锅、铜壶等,既是实用的餐具,也是精美的艺术品。
5.人文历史:铜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曾经是吴越文化和楚文化的交汇点,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传说故事。
6.经济发展:铜陵的经济发展迅速,以铜产业为支柱,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同时,旅游业也成为铜陵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总的来说,铜陵的特色涵盖了自然景观、美食、文化、历史和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
这些特色展现了铜陵独特的地域魅力和丰富的资源优势,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感受这座城市韵味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铜陵的方言文化与民俗风情
我的家乡安徽省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南岸,1956年依矿建市,是一座新兴的工贸港口城市。
同时她也是享誉中国的千年古铜都。
依山傍水,城虽小却极精致优美。
铜陵市东距芜湖市80公里,东南与繁昌接壤,西接安庆,南与青阳南陵交界。
方言多为江南官话洪巢片,吴语宣州片。
铜陵方言大体可分为市里话、铜陵县话、山里话和圩里话。
又可根据地区细分为:铜陵市区话、铜陵县本地话、老洲(胥坝、安平)话、大通、董店话、黄浒、钟鸣话、朱村山里话、金栏山里话、钟仓圩里话。
其中前五种方言属江淮官话(北方方言),后两种属宣州吴语(南方方言)。
以下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几种家乡方言与民俗风情的由来。
从小至今就一直喜欢把“上街”说成“到gai上去”;把“行不行”说成“个照”;把“是不是”说成“个四地啊”;如今在外地求学也依旧不想改变,那浓浓的乡音深深地乡情。
这些日常用语都源自家乡的庙会、集市。
家乡的庙会以铜陵县顺安镇的三月三庙会为最盛。
儿时的记忆里在会期内,整个顺安大街小巷,热闹非凡。
南来北往的商贾小贩,农女工匠、市民艺人比肩接踵,项背相望。
近有本地乡民,远有江浙、两湖乃至两广的行商,日市夜贸,及经关月不息。
过去顺安年年有会,五年一大会,十年一盛会。
盛会时,镇东边的岳家山和西边的菜籽滩都要搭台唱目莲戏,一演就是四日四夜或七日七夜,即所谓“四夜红”、“七日红”。
顺安的庙会由来依旧,这其中还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听老人们说,顺安原来是一座古驿站,由于某种原因水陆交通方便,居民渐渐增多,逐步形成农村小集镇。
西晋后期,北方战乱,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史称“永嘉南渡”。
东晋王朝建立后,为了安置流民,统治者在南方侨置郡县。
当时铜陵一带原属宣城郡阳谷县地,侨置后设定陵县,县治设在顺安镇。
此后,顺安日渐繁荣。
隋统一后,废定陵县,并入南陵县。
唐初在顺安设陆驿,命名为临津驿。
后又从南陵县分出,改置义安县,县治仍设在顺安。
两宋以后,圩田大兴,顺安附近的圩乡都成了稻米产地。
这样,圩区的稻米、山区的竹木、东西湖的鱼蟹水产都自然汇集到顺安来集散。
可见,历史上顺安就一直是铜陵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每逢春节以后,春耕之前为农闲期,气候宜人,农民急需趁时卖出农副产品,添置铁木农器,本地和外地的店户商贩也趁机向农民收购土产,出售日用品,这样就在顺安形成较大的贸易集市。
我们当地民间还有不少传说,最具影响的有这样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唐朝末年,天下大乱,顺安一带的贫民百姓遭战火洗劫,惨死无数,所剩无寥寥。
幸存者便盖起一座神庙,定期祭祀,求神灵保护,祭祀日就定在三月初三。
此后每年三月初三,周围的百姓都赶来烧香祭神,祈求世道安宁,风调雨顺,日久便形成了一种乡俗,来的人也一年比一年增多。
一些商人小贩也赶来摆摊设点,做些生意。
农民们也带来粮食土产,调剂余缺,互通有无。
庙会便逐渐同商贸活动联系起来。
还有一种说法是:明朝崇祯年间,顺安金带山(今顺安农具厂所在地)住着徐乔、徐仲兄弟俩,他们克勤克俭,开垦荒地,种粮植树,家底日渐丰裕。
金带山对面的岳家山(今顺安小学址)住着一个名叫岳正保的员外,他对徐氏兄弟的家业非常眼红,便串通京城的国戚和地方官员,诬陷徐氏兄弟私造兵器,有叛乱
野心。
官府派了三千官兵,于某年三月三这天包围了金带山,查抄了徐家,由于没有搜到造反的证据,官兵便将徐氏的农具和粮油物品抛在屋外,抢了一些贵重财物溜走了。
徐氏兄弟面对围观的乡亲,怨愤难言,决定离开顺安。
于是他们一面施舍财物,一面当众揭露岳员外勾结官府欺压乡民的罪行,从此以后,每年三月初三,周围农村的百姓都要到顺安来烧香赶会,同时也带来农副产品相互交易。
久而久之,三月初三就成了顺安地区一年一度的集市贸易日。
、
在铜陵我们常把“碗橱”叫“盖廊”;把“两边”叫“二面二”。
这也与我们当地的一种风俗烧姜阁密切相关。
在我的家乡铜陵,生姜是“八宝”之一,已有数千年的种植历史。
种植生姜就需要生姜种,生姜的种是一种非常“娇气”的东西,储存越冬有着一套非常严格的要求,一般的老百姓家里是没有那个条件的。
因此,在铜陵地区的农村里,便产生了一个特殊的行业———储茬姜种越冬的专业户,这个专业户的名称就叫“烧姜阁”。
烧姜阁,又称为姜种阁、储姜阁。
既是储茬姜种专业户的名子,又是储放姜种房子的名子。
一个乡里一般只有一两户储茬姜种的专业户,这些专业户都建有4座至8座烧姜阁。
烧姜阁系土墙瓦顶建筑,正方形,边长约2.5米,高约6至8米,分上下两层,中间用几根粗大的木头隔开。
下层高约1.5米,为烧火室,上层为储姜室。
整个烧姜阁除了底层有一个可供一人进出的小门外,全为封闭形,从外形上看,整个烧姜阁就象一座方形的碉堡。
每年“立冬”的那天,是将生姜种放入烧姜阁里的日子,这一天称为:上姜阁。
周围的姜农们把自己家选留的姜种全都送到这里来,烧姜阁的主人按照先后秩序将姜种一层一层地放进烧姜阁上层的储姜室内,姜种沿着室内四周码放,一层姜种一层芭茅草,中间只留一个仅供一人上下的孔洞,这孔洞也供底部的温度上升。
每个农家的姜种都作一个编号,每座烧姜阁里可以储存姜种一万公升左右。
待姜种一直码放到阁顶后,底层便开始生火保温了。
烧火保温是储姜种越冬的一项最重要、最讲究的工作,不得有半点马虎。
先将木柴在阁外燃烧,待其燃烧成炭火状,一点烟都没有之后,再将炭火放进阁内,还得用草木灰将其捂着,让其慢慢地保温。
烧姜阁内的温度一定要控制在10℃至15℃之间,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温度过高了一是姜种的水份损失太大,二是姜种会在阁中提前发芽;温度过低了轻则会使姜种生霉长毛,重则会使姜种腐烂变质。
这阁中之火从生姜种进阁的那天起,一直要烧到生姜种出阁的那天止,一天也不得中断。
因此烧姜阁的主人每天都要数次进入阁内测温、观火、加炭。
第二年清明节的那一天,是生姜种出阁的日子,这一天称为:下姜阁。
这天的一大早,周围的姜农们便拉着车子,挑着箩筐来到了阁前。
烧姜阁的主人进入阁内将姜种一一取出,顺序与进阁时恰恰相反,最后上的姜种则最先取出来。
姜农们将他们储放在这里的姜种取回去,立即种到他们早已整理好,并施足了底肥的姜田里,一年的储姜种的工作便顺利地完成了。
经过烧姜阁储存越冬的姜种,一可使生姜稳产高产,二可以防止瘟姜病的发生。
所以铜陵地区产的生姜很少有瘟姜的。
生姜种的储茬越冬方法有多种多样,在我国北方地区大多都是将姜种储茬在地窖里,也有些地区是将姜种用细沙埋起来,而在烧姜阁中储存越冬的,全国也只有铜陵地区“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了。
在我的家乡婚姻习俗也与别的地方不同,我们当地流转着一句顺口溜叫“妹妹出嫁哥哥背”。
在新娘出嫁的前几天,新娘的父母就已安排好了背妹妹上花轿的哥哥。
一般由新娘的亲哥哥担任,没有亲哥哥的则由堂哥哥担任,没有堂哥哥的则由表哥哥代替。
而这些哥哥中则以大哥为最,大哥不在由二哥替代,以次类
推。
妹妹出嫁的这一天,背妹妹的哥哥也要梳洗打扮一番,待新郎家迎亲的队伍来了之后,新娘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块6尺长的红绸布(现在演化成一床大红绸被面)往哥哥的肩上一搭,并递给哥哥一个红纸包,红纸包内一般包有20块钱,然后由新郎扶着新娘趴在哥哥的背上,由哥哥背着妹妹送上迎亲的花轿(或轿车)上。
新娘上了花轿以后,迎亲的队伍便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上路了,而那块大红绸布(或红绸被面),还有那个红纸包则是妹妹送给哥哥的答谢礼品了。
说明父母亲对女儿婚事的慎重,也显示了兄妹之间的亲密和友爱,还有离别的难舍之情。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新娘出嫁时脚不能沾有娘家的泥土,否则便不吉利。
家乡的方言和习俗还有很多,短短的几页纸远远无法承载每一个游子心中抹不去的乡情。
只有心中默默地祝愿家乡能够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