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心绞痛临床药物治疗分析
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分析一、引言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心绞痛。
心绞痛是一种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脏缺血性疾病,临床上多表现为胸痛、憋气、胸闷等症状。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和降脂药物,而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分别属于这两类药物,它们联合使用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进行详细分析。
二、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的药理作用1. 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磷酸二酯酶的活性,阻断了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从而减少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它在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地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2. 阿托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降脂药物,属于氢羟甲基戊二酸还原酶抑制剂,能够显著降低胆固醇水平。
高胆固醇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降低胆固醇水平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从而减少心绞痛的发作。
三、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疗效1. 临床研究多项临床研究表明,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与单独使用阿托伐他汀相比,联合使用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能够显著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包括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
另一项前瞻性研究也证实了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地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2. 机制分析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的联合使用有着多重的药理作用,可以在多个环节上预防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
氯吡格雷能够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两者联合使用可以相辅相成,进一步减少心绞痛的发作。
3. 安全性和耐受性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一些研究发现,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的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并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对药物也有良好的耐受性。
氯吡格雷对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病人治疗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氯吡格雷对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病人治疗的回顾性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病人治疗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方法:选取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内科2019年2月-2020年9月诊治的急性心绞痛病人76例为对象,依照治疗方法的差异性将其列入试验组、基础组,各组38例,基础组病人服用常规对症药物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方法的前提下增服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评比两组疗效及急性心绞痛发作情况。
结果:通过治疗,试验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显著低于基础组,发作持续时长显著短于基础组(P<0.05)。
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基础组(P<0.05)。
结论:急性心绞痛病人使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的效果较为良好,能改善急性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长,使临床总有效率得以显著提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氯吡格雷; 治疗;回顾性临床分析A retrospective clinical analysis of clopidogrel in patients withacute angina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Lu Ji(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Huangpi District People'sHospital, Wuhan, Hubei 430300)[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trospective clinical analysis of clopidogrel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angina pectori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Selection methods: huangpi district of wuhan city people's hospital internal medicine in February 2019 - September 2020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76 cases of acute angina pectoris patients as the obje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eatment group, basedin its list of test group, the difference of the 38 cases,constituting the base group of patients taking conventional drug treatment, treatment group on the premise of conventional methods take clopidogrel treatment, 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of curative effect and acute onset of angina pectori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frequency and duration of angina attack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basic group (P<0.05). The total clinical efficiency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basic group (P<0.05). Conclusion: Clopidogrel treatment is effectiv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angina pectoris, which can improve the frequency and duration of acute angina pectoris, 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total clinical response rate.【Key words】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Acute angina; Clopidogrel; Treatment; Retrospective clinical analysis急性心绞痛即指因心肌组织缺氧、缺血而诱发的器质性病变,此病以胸骨后部为最主要的疼痛部位,临床表现为胸痛发作频率高、持续时间较长、症状发作不规律等,随着患病时间的推移,病人各项症状会日渐加重,若无法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能引起一系列严重并发症或导致猝死。
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观察论文

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对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分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选取了2010年3月——2012年3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全部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治疗方式,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使用氯呲格雷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
结果 88例患者全部生存,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整体有效率达到了8409%(37/4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364%(28/44),在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绞痛复发率、心力衰竭比率方面观察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氯呲格雷能够达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效果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13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28-01心绞痛是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心血管内科疾病,是由于急性暂时性心肌缺氧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患者在发病时会感到剧烈的绞痛,病情严重时可能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通常疼痛时间在几秒钟至五分钟之间,病情较轻的患者经过休息后会自行转好,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借助药物进行控制以减缓疼痛。
本文通过对氯呲格雷治疗急性心绞痛的效果进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具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了2010年3月——2012年3月期间来我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介于44岁-82岁之间,平均612岁。
88例患者均依照相关临床诊断标准被确诊为急性心绞痛。
12 治疗方法利用计算机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44例。
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介于46岁-82岁之间,平均615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介于44-81岁之间,平均599岁。
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以避免患者发生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
本文旨在探讨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
一、药物治疗1、硝酸甘油硝酸甘油是急性心绞痛治疗的常用药物,具有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压、减轻心绞痛等作用。
通常采用舌下含化或直接注射的方式给药,起效迅速。
但是,硝酸甘油的作用时间较短,需要反复使用。
2、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可减少心率、降低心肌氧耗,对于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明显。
对于急性心绞痛,可以通过静脉内注射或口服给药的方式使用。
3、钙通道拮抗剂钙通道拮抗剂通过抑制钙离子进入心肌细胞和平滑肌细胞,降低冠状动脉阻力、扩张冠状动脉,从而缓解心绞痛。
经口或经静脉给药均可使用,但经静脉给药有较多不良反应。
二、介入治疗1、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造影术是一种有创性检查方法,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确定治疗方案。
冠状动脉扩张术是通过导丝将气囊扩张到狭窄的冠状动脉部位,使冠状动脉重新通畅。
这种治疗方法对于不适宜手术治疗的急性心绞痛患者较为适用。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种手术治疗方法,常用于有多支血管受累的患者或冠状动脉狭窄较为严重的患者。
该方法不仅可以缓解心绞痛,还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三、综合治疗对于急性心绞痛患者应采用综合治疗,即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以及心理支持等综合措施。
重点在于缓解疼痛,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尽可能减少心肌损伤,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结论综合治疗是治疗急性心绞痛的重要手段,需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以切实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摘要】目的:主要通过对心血管内科的用药当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和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用药的相应措施。
方法:将我院近5年来收入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的对象,主要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临床用药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和整理,找出不合理用药的具体病例,分析出不合理用药的具体类型。
结果:心血管内科常见的用药不合理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于同时使用了多种药物导致了临床用药的配伍出现不合理的问题,另一种是患者的诊断尚未明确盲目的使用抗生素或者患者存在感染时使用的抗菌药物不得当。
结论:心血管内科的不合理用药的问题对导致药物的疗效发挥受到一定的影响,不合理用药的问题一方面会给患者增加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应该在抗菌药物的应用方面和同类药物的配伍方面加以重视。
中国论文网/6/【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合理用药;抗菌药物【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6-098-02心血管�瓤频闹饕�疾病有:高血压、高血脂以及心脏疾病等,其中心脏疾病主要有:心肌梗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炎以及各种心脏瓣膜病等。
由于心脏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因此,心血管内科的疾病大多病情危急,心血管内科是整个医院内的普通科室当中抢救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科室,同时也是应用药物的种类最多的科室,心血管内科的用药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用药的种类复杂,主要包括降血压、降血脂、血管扩张剂、以及调节心功能的药物,抢救时需要使用的药物较多。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近5年来心血管内科的病历资料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2034例出院患者的病例资料当中找出用药不合理的处方。
1166例病历资料为心血管内科就诊的男性患者的病历资料。
686例为女性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的患者均符合心血管内科收入院的标准,患者的年龄最大为84岁,最小的患者为23岁,均为已经出院的患者。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发布时间:2021-09-22T05:28:22.608Z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5期作者:王红丽[导读] 分析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措施。
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1王红丽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山西省太原市 030000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措施。
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166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作为研究资料,在实验过程中探究16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用药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类型,并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结果:据本次实验来看,166种用药方案中,存在10例用药错误,问题发生率(6.02%),且造成问题发生的原因主要为用药配伍不合理、药物用法用不合理、患者未能够谨遵医嘱。
结论:在对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进行用药时,必须要详细了解患者情况,对用药方案进行详细推敲,并加强对患者的健康知识宣教,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用药合理性及安全性。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解决措施引言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平均每10个成年人中有2人患心血管疾病,且发病率和致死率呈逐年增长态势,防治现状堪忧。
而据国内外的资料报道,急性心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猝死的主要病因,如顽固性心衰、夹层动脉瘤、危险性心律失常、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等都是很容易就导致患者出现猝死的诱因[1]。
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主要为急性心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绞痛等。
为了有效地降低临床用药的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提升用药水平。
鉴于此,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166例心血管内科患者,探讨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
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166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被临床诊断为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摘要:目的对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探讨合理用药的方式,以期能够提升临床用药安全性。
方法就2020年7月-2022年2月来我院心血管内科就诊患者中随机抽取98例,回顾分析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探讨帮助患者合理用药的方法,从而提升患者用药合理性与安全性。
结果 98例参与研究的患者中有10例存在用药问题,其中用法用量问题4例,配伍问题2例,抗菌药物应用问题1例,诊断与用药不符问题2例,忽略用药禁忌症1例。
结论通过对患者用药情况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中常见问题有用法用量不合理、配伍配药不合理、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忽略用药禁忌以及诊断与用药不符,这些问题会对患者病情造成影响。
因此,医务人员应对患者用药进行指导、干预,促使患者用药安全性与合理性得以提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合理用药;常见问题引言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常见病之一,并且呈现出发病率逐年上涨的趋势。
如果不能合理用药控制,那么就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常见心血管疾病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肌炎以及心绞痛等,多以药物治疗控制病情。
但当前心血管患者在用药治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就影响到用药合理性,不仅降低了用药安全性,同时也无法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控制。
基于此,本次研究就对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种常见问题进行探究,随机选取来我院心血管内科就诊患者中的98例,回顾分析用药中常见问题,并对患者用药进行指导与干预。
具体的研究情况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来自我院心内科2020年7月-2022年8月收治患者,从中随机抽取98例,其中男性患者为51例,女性患者为47例;患者中年龄最小的为38岁,年龄最大的为74岁,平均年龄为(52.149.58)岁;其中高血压患者为16例,心力衰竭患者为23例,心绞痛患者为20例,心肌梗死患者17例,心肌炎患者为19例,心律失常患者为3例。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 郑飞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郑飞摘要: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疾病。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人数不断增加,且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
在临床上,心血管疾病包括心律失常、高血压、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炎等疾病。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性极大,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大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通过药物治疗,合理的临床用药对患者的治疗及身体健康尤为重要。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引言心血管内科是医院设置用来治疗如心绞痛、高血压、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早搏及心律不齐、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科室。
涉及的病例类型较多且病情较为复杂,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用于心血管内科临床治疗的药物也越来越多,这给医生在用药的方案上增加不少难度,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临床用药出现问题,严重的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无论是给患者还是医院都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由各种因素造成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在治疗时的合理准确用药作用重要。
一、临床用药存在的常见问题1.1不合理配伍用药由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时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因此在治疗中不仅仅要对心血管疾病进行治疗,同时要对其他基础疾病进行治疗。
为提升治疗效果,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配伍用药的合理性很关键。
在临床用药中如果要联用药物,很有可能造成毒副作用,比如辛伐他汀联合胺碘酮,会造成横纹肌溶解,导致肌肉疼痛;布比卡因联合卡托普利,会造成患者心动过缓;阿替洛尔与利多卡因联合应用,则会将阿替洛尔造成的毒副反应增加;再如将单硝酸异山梨醇酯与硝酸异山梨酯配合会将不良反应加重。
1.2应用抗菌药物不合理很多临床医生并没有充分掌握联合用药的注意事项及抗菌药物适用性等专业知识,且药敏实验意识较为薄弱,针对感染患者没有做药敏试验,开药单凭临床经验,造成迎合抗菌药物不合理的问题发生。
1.3不合理用法用量在临床用药中用法用量也是保证疗效的关键,但是很多医生并没有将药物的用法用量明确告知患者,同时也没有告知患者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因此造成药物用法用量不合理问题产生,比如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而采用肌肉注射方式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内科心绞痛临床药物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7-05-25T13:31:12.0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4期作者:马韬
[导读] 在心血管内科患者中开展有效药物治疗,能够促进患者良好预后,并显著改善患者临床表现。
(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云南红河 661199)
【摘要】目的:进行心血管内科心绞痛临床药物治疗的探讨。
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156例心绞痛患者,以患者临床资料为依据开展分析,并研究使用药物情况和随访1年结果。
结果:治疗后156例患者全部生存,具有100.0%生存率;共出现心血管事件32例,再次出现心绞痛患者为2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例,非致死心肌梗死患者2例,心衰4例,心血管发生率为20.5%。
结论:在心血管内科患者中开展有效药物治疗,能够促进患者良好预后,并显著改善患者临床表现。
【关键词】心绞痛;治疗效果;临床药物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4-0195-02
心绞痛患者主要症状为心肌缺血,存在心前区疼痛等临床表现[1]。
近年来我国冠心病发生率逐渐提升,对患者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危害。
冠心病包括不同类型,患者具体疾病类型会发生转换,其发展和变化取决于治疗效果。
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156例患者,对心绞痛药物效果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156例心绞痛患者,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疗效,全部患者均经心绞痛诊断确诊,并且其中不存在近期施手术、有凝血障碍、脑出血、外伤、肝肾功能不全、消化性溃疡、中重度心肌梗死、重度心力衰竭者。
患者中包括88例男、68例女;患者年龄范围45~82岁,平均年龄为(62.4±3.7)岁;156例患者中包括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14例、冠状动脉脑供血不足70例、心率失常患者52例。
1.2 方法
1.2.1基础治疗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心绞痛诱发因素、治疗措施、临床症状讲解,同时将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进而引导患者提供有效配合。
1.2.2药物治疗 156例患者均接受小剂量阿司匹林和β-受体阻滞药联合治疗,服用阿司匹林出现过不适患者4例,并使用替代药物氯吡格雷。
其中服用β-受体阻滞剂和曲美他嗪患者6例,服用尼可地尔患者2例,服用他汀类药物患者10例,服用长效硝酸酯类药物70例,服用ACEI药物30例。
①改善临床症状药物: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缺血现象与相关症状药物包括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其中单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二硝酸异山梨酯是常用硝酸酯类药物,不同药物的服用方法和类型不同,需要依据患者患病程度进行确定。
②改善预后药物:β-受体阻滞剂,该药物开始服用时需小剂量,然后依据患者病情进行剂量的逐渐增加,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缓释片、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阿罗洛尔等是临床常用药物种类。
氯吡格雷,该药物通常服用剂量为75毫克/天,但病情严重者可适当增加剂量,该药物达到所需血药浓度需要2小时。
阿司匹林,该药物通常服用剂量为75~150毫克/天。
调脂治疗,通常选用他汀类药物进行调脂治疗,因为该药物不仅抗炎、抗动脉粥样斑块、氧化应激作用稳定,还能够使患者胆固醇含量降低,临床上经常使用普伐他汀、舒瑞伐他汀、氟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静息状态下心电图存在缺血表现,然后恢复正常;有效:患者心电图缺血性下降部分回升1毫米以上,T波导联倒置的T波改变超过50%,还未达到正常水平;无效:以上指标均未达到。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21.0软件。
2.结果
一年治疗后156例患者全部生存,具有100.0%生存率;共出现心血管事件32例,再次出现心绞痛患者为2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例,非致死心肌梗死患者2例,心衰4例,心血管发生率为20.5%。
共出现不良反应病例8例,主要表现是注射瘀斑,其严重不良表现未出现。
3.讨论
在治疗心绞痛过程中,需要纠正患者心肌缺氧情况,使患者心肌供血能力得到改善[2]。
运用β-受体阻滞剂能够降低患者心肌梗死和心脏死亡,提高患者生存率。
氯吡格雷在患者无法接受阿司匹林治疗或使用心脏支架治疗情况下能够收获良好疗效[3]。
心绞痛患者可在治疗中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相关研究证明阿司匹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脑卒[4]。
常规药物治疗后仍存在显著心绞痛症状,可针对患者施钙拮抗剂,磷酸酯类药物能够促进心肌耗氧量降低,促进冠状动脉灌注增加,进而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5]。
患者在运动前使用该药物,能够实现较好的预防,避免患者产生心绞痛[6]。
本研究中,经过一年治疗后生存患者156例,具有100.0%生存率;共出现心血管事件患者32例,24例患者再次出现心绞痛,2例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2例患者非致死心肌梗死,4例患者心衰,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20.5%。
共出现8例不良反应病例,主要表现是注射瘀斑,其严重不良表现未出现。
可见,在心绞痛患者中采取有效药物治疗措施能够收获显著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症状,使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预防病情进一步发展[7]。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内科心绞痛患者中采用药物综合治疗能够有效显著疗效,并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闫弘睿.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33):49-50.
[2]严华,罗倩.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护理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21):4676.
[3]高艳霞,王立旗.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36):113-113.
[4]姚萍.低分子肝素药物治疗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15,36(5):699-700.
[5]高远毅.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护理效果观察[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2):392.
[6]刘艳.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1):122-122,123.
[7]杨珂.观察心血管内科患者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22):158-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