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极植入术的麻醉管理

氧化碳 中毒等 , 年龄是最 相关 的独立危 险因素。P D患者黑 质
中的色素 细胞 减少 , 巴胺 神经元 丢失 , 经胶质增 多 , 多 神 出现路 易小体( eybd ) 导致纹状体 内抑制 性递质多 巴胺和兴 奋性 Lw oy ,
递质乙酰胆碱 相对失衡 。临床表 现为静 止性震 颤、 肉强直 和 肌 运动迟缓 , 部分 患者可表 现为 自主神经功能 障碍、 抑郁 和焦 虑 ,
的作用是频 率依赖 的 , 最佳 治疗频率 >10 H , 5 z 0 z < 0 H 没有 治
疗作用 。 D S系统包括 3部分 : 内电极 、 B 颅 延长线和植 入的脉 冲发生 器 。手术主要包括将 电极植入 颅 内 目标神 经组 织 , 中定 位测 术 试, 将脉冲发生器埋 置锁 骨下或腹 部皮下 , 后连接 电极 与发生 最 器, 调节至最佳 频率改善症状 , 控制副作 用。 目标 核团一般 深在 且较小 , 需要一些措 施提高定 位的准确性 , 如使用基 于头架 的 例 成像技 术 显示 大 脑 结构 ; 用微 电极记 录 ( i ol t d eod m c ee r ercr. r co ig , R ) nsME s 进行 电生理引导 ; 对清醒患者做刺激测试等。 三、 围手术期管理 P D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的难点在 于患者有神 经功能 障碍 , 且 常合并 心血管及 呼吸 系统 疾病 ; 醉药 物对 术 中 ME s 一定 麻 R 有 影响 ; 手术操作有 时要求 患者清 醒合作 。因而在 围手术期 准备 时, 应充分 了解患者病情 , 控制血压 , 仔细评估气 道条件 , 提前做
张凯颖 韩如 泉
( A A) G B 能轴 索活化 , 抑制 G i P 神经元 , 可用 于重度运 动障 碍的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2020)要点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2020)要点帕金森病(PD)是一种以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早期PD的药物治疗显效明显,但经长期口服药物治疗后,逐渐出现疗效减退及运动并发症。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是在脑内核团或特定脑区植入刺激电极,通过脉冲电刺激调控相关核团或脑区的功能,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
1987年,法国Benabid将DBS应用于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治疗,至今已逾30年。
该疗法于1998年在我国首次使用,目前在国内已得到广泛开展。
DBS疗法可显著改善PD患者的运动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长,需要接受DBS疗法的患者将进一步增加。
一、患者的选择(一)PD的诊断原发性PD的诊断符合我国2016年发布的《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或符合2015年国际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会(MDS)原发性PD的诊断标准。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1. 原发性PD,或者遗传性PD、各种基因型PD,对复方左旋多巴反应良好。
2. 药物疗效已显著减退,或出现明显的运动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3. 出现不能耐受的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到药物疗效。
4. 存在药物无法控制的震颤。
5. 除外严重的共存疾病:(1)有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
(2)有严重(难治性)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
(3)有医学共存疾病影响手术或生存期。
(三)术前评估DBS术前需进行系统评估,评估PD患者的运动症状、运动并发症、非运动症状、生活能力等要素。
(四)手术时机1. 病程:原则上,病程≥5年的PD患者建议行DBS手术治疗。
病程<5年,但符合原发性PD临床确诊标准的患者,手术适应证明确,建议病程放宽至4年。
以震颤为主的PD患者,经规范的药物治疗震颤改善不理想且震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经过评估后建议放宽至3年。
2. 病情严重程度:有“开关”现象的症状波动患者,关期的HoehnYahr 分期为2.5~4.0期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方法

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方法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手部、头部、声带等部位的节律性震颤,常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虽然该疾病没有致命性,但其严重程度却因人而异,在某些患者的日常生活中产生了较大的困扰。
传统治疗手段如药物和手术可能无效或带有严重的副作用,下面本文将探讨一些非药物治疗手段。
深部脑刺激(DBS)深部脑刺激(DBS)是一种通过向特定区域运用电刺激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手段,其原理类似于心脏起搏器。
DBS通常通过在脑内植入电极以激活脑部神经元,从而改善肌肉震颤。
DBS的效果非常明显,常常能在治疗短短几分钟内带来可观的效果,并且其是一种可逆的疗法,患者可以随时拆卸电极。
但是,该疗法对患者来说也是一项有风险的手术,也可能会引发一些严重的副作用,如感染、头痛、丧失语言能力等等。
超声刀超声刀治疗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方法,它利用高频声波来切除神经元,从而减轻震颤。
该方法对患者伤害较小、恢复快,而且减少了术后风险和复杂性。
在进行该疗法前,医生需要首先在患者体内造成微小的伤口,以便将治疗针头导航至目标部位。
然而,该方法离不开先进的医学设备,因此,其成本也比较高,限制了其普及程度。
康复训练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之外,康复训练也是一种有效的特发性震颤治疗方法。
它可以通过锻炼患者的肌肉、姿势和协调性来改善震颤症状,并且有助于患者恢复自由的运动。
该疗法最大的好处是减少了使用药物和手术治疗的需求,并且没有相关的风险或副作用,更符合现代化健康理念。
因此,医生们通常会将康复训练作为治疗震颤的首要手段,并在其失败之后再考虑其他治疗手段。
虽然康复训练的位置处于治疗方法的某个位置,但这种方法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论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方法在不断发展和进化。
我们刚刚探讨的DBS、超声刀和康复训练是几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然而,每种疗法都有它的利弊和安全性,主要是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深部电刺激电极材料

深部电刺激电极材料
深部电刺激(DBS)是一种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帕
金森病、震颤、抽动障碍和其他运动障碍疾病,以及抑郁症等精神
疾病。
在深部电刺激手术中,电极被植入患者的大脑特定区域,通
过电刺激来调节异常神经信号,从而缓解症状。
电极材料对于深部电刺激的效果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深部电刺激电极的材料需要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稳定的电学性
能和机械性能。
常用的材料包括不锈钢、铂、铱、金、铂铱合金等。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耐腐蚀性,能够在人体内长期稳定地
工作。
此外,电极的设计也非常重要。
一些电极会在表面涂覆特殊的
材料,如聚亚醯胺或聚二甲基硅氧烷,以增强生物相容性。
另外,
电极的尺寸、形状和植入深度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精确
设计,以确保电刺激能够准确地作用于目标区域。
在选择深部电刺激电极材料时,还需要考虑材料的成本、可加
工性、耐久性等因素。
此外,对于患者来说,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
植入后的长期安全性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深部电刺激电极材料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电学性能、机械性能、设计特性以及成本和安全性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得到充分考虑的情况下,才能确保深部电刺激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肌张力障碍的围术期护理

碍病 人 2 例 , 巾 男 1 3 其 3例 , l 女 O例 ; 龄 l 年 l岁 ~ 4 7岁 , 均 平 2 9岁 ; 后 病 人 症 状 均有 明品 改 善 , 术 缓解 率达 6 ~8 。 5 9 1 2 手术 方 法 在 局 部 麻 醉 或 局 部 麻 醉 加 静 脉 麻 醉 下 安 装 定 . 位头 架 , 头部 磁 共 振 扫 描 , 行 利用 定 位 系统 , 据 影 像 学 结 果 , 根 计
主 动 进 行 沟 通 , 轻 病 人 心 理 力 。 减
d i i . 9 9 jis . 0 9 4 3 2010.33 030 o : o 3 6 /.sn 1 0 —6 9 .
文 童 编 号 :0 9 4 3 2 1 ) 1 10 —6 9 (0 0 1C一3 5 —0 08 1
郁 , 战 胜 疾 病 缺 乏 信 心 , 又抱 有 很 大 希 望 , 是 因为 这 种 矛 对 似 正
盾 心 理 的 存 在 , 士 对 待 病 人 应 和 蔼 、 心 、 心 , 得 病 人 信 护 细 耐 取
na J . u oo y 2 0 ( 8 : 5 i[  ̄ Ne r lg , 0 7 6 ) 4 7—4 9 5. [] 刘 丽 璇 . 侧 脑 深部 电 刺 激 术 治 疗 帕 金森 病 人 的 心 理 护 理 [ ] 家 3 双 J.
痛 或 恐 惧 会 产 生 紧 张 焦 虑 情 绪 , 注 意 安 慰 病 人 , 解 病 人 精 神 要 缓
E ] 马 羽 , 凯 , 明 , 脑 深 部 电刺 激 术 治疗 原 发 性 全 身 性 肌 张 力 障 4 张 葛 等. 碍 L] 中国 神 经 病 杂 志 ,0 9 3 ( ) 2 2 l. J. 2 0 ,5 4 :l —2 5 [] 张凯 , 5 张建 国 , 胜 田. 深 部 电 刺 激 对 帕 金 森 病 二 次 手 术 的 临 床 吴 脑 应 用 价 值 I] 中华 神 经 外 科 杂 志 ,0 4 2 ( )2 1 - . j 2 0 ,0 4 :7 . E ] 曹伟 新 . 科 护 理 学 [ . 京 : 民卫 生 出版 社 ,9 7 3 7 7 . 6 外 M] 北 人 1 8 :7 —38
脑深部电刺激术在中国的发展现状_张建国

#述 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 100050)通讯作者(E-m ai:l jgzhang @pub lic3.bta .n et .c n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功能神经外科研究室脑深部电刺激术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张建国*马羽**刘焕光*专家简介:张建国,男,1965年1月出生。
1996年获武汉同济医科大学神经外科专业博士学位,同年师从王忠诚院士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功能神经外科研究室主任,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兼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副主任委员、中日韩癫痫外科协会理事、中国抗癫痫协会理事。
担任5功能性与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杂志6、5中华神经医学杂志6和5临床神经外科杂志6编委,5中华神经外科杂志6、5中华实验外科杂志6和5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6特约编委。
1998年获中国博士后奖励基金二等奖。
1998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0年承担国家计委课题/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0,2001年获王忠诚医学奖励基金二等奖,2002年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获北京市委组织部人才培养专项基金资助,2005年获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资助,2005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在美国UCL A 作访问学者,同年获得北京地区百家优秀青年医师奖,2007年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资助。
近年来参编和编译论著8部,发表文章三十余篇。
主要从事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癫痫、帕金森病和疼痛等)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关键词] 脑深部电刺激术 帕金森病 肌张力障碍 靶点脑深部电刺激术(dee p brai n stm i u lation ,DBS)开始出现于20世纪50~70年代,最先是应用丘脑-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慢性疼痛[1-2],之后也尝试用于痉挛、小脑麻痹、癫痫等疾病的治疗[3],但因当时定位手段落后、缺乏客观的疗效评价标准、伦理道德方面存在争论等原因使得DBS 的进一步应用受到限制。
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几个常见误区

帕金森病在几十年前还被划归为临床少见病,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国人的平均寿命随之延长,帕金森病作为老年疾病在临床上也越来越常见。
它是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类疾病,因为脑干黑质内铁蛋白沉积而导致细胞进行性凋亡,多巴胺分泌逐渐减少,从而引起多巴胺能神经元网络功能失调。
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单纯应用药物治疗无法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还伴有药物相关副作用,生活质量低下。
对患者实施脑深部电刺激手术干预,能显著改善病患的相关临床症状,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
安全性强,有效性高,治疗方式可逆,是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的特点,已成为临床治疗帕金森病的必要手段。
了解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僵硬、震颤和运动迟缓等症状。
它的病理基础是多巴胺神经元的损失和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
在正常情况下,多巴胺神经元从黑质向纹状体传递信号,控制身体运动的协调性。
然而,帕金森病患者的多巴胺神经元受到损害,导致多巴胺水平降低,从而影响了身体的运动控制。
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的特征脑深部电刺激(DBS)是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在人体大脑特定核团或区域植入刺激电极,利用局部脉冲刺激调节大脑网络信息传递而影响部分核团或传导束的功能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症状的治疗方式。
脑深部电刺激技术已然存在数十年,一般被用作处理运动障碍性疾病,比如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等。
DBS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定位。
手术前,医生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确定患者大脑的特定区域。
2.植入电极。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在患者的头部开一个小洞,然后将电极插入大脑深处的目标区域。
3.外部调节器。
电极通过一根导线与外部植入的调节器相连,医生可以通过调节器来调整电极的电刺激强度、频率等参数。
4.调试。
在手术后的几周或几个月内,医生会对调节器进行调试,找到最适合患者的电刺激参数。
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的误区误区一:等我实在受不了了,才需要做这种手术。
脑深部电刺激的临床应用

脑深部电刺激的临床应用作者:张宪雨朱兰霞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209-02随着神经电生理技术、微电极技术、核磁共振或计算机断层扫瞄等显影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深入研究,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技术逐渐取代毁损术成为某些神经性疾病的治疗方法,DBS是利用脑立体定向手术在脑内某一个特殊的位置植入电极,通过高频电刺激可抑制异常电活动的神经元,从而起到治病的作用。
现在,DBS技术在临床上已有一定程度的应用,现就神经的电刺激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1 运动障碍性疾病脑深部电刺激术现在已成为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对一些症状比较明显、药物难以见效的难治性帕金森病、原发性震颤、扭转痉挛等肌张力障碍及多发性硬化患者,通过电刺激治疗后,一般都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帕金森病目前临床上大多采用STN作为刺激的靶点[1],其机制是通过刺激丘脑底核降低其过度激活,使丘脑底核至黑质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减少,引起黑质-纹状体通路兴奋性减弱,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如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等,Benabid等[2]通过260份调查表调查了采用STN作为靶点的患者,结果显示高频刺激有稳定的疗效,虽然可能有短暂的精神紊乱,但长期观察没有认知缺损,副作用少或轻微,死亡率十分低。
除STN外,Benabid等[3]跟踪调查了117例慢性电刺激丘脑腹中间核(Ventral intermediate nucleus,Vim)的病人,39%的病人经治疗一侧震颤消失,50%接近完全消失,88%的病人疗效甚佳,随访调查发现最长的有效期可达到8年。
另外,研究发现长期电刺激Gpi患者症状也能获得改善。
用于治疗原发性震颤的慢性电刺激Vim是丘脑切除术的替代疗法,但由于副作用较后者少,慢性电刺激Vim已成为治疗原发性震颤的一个有效方法[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丘脑底核(STN)病人日记
睡眠 27%
“开”期 23%
“关”期 35%
“开”期伴 有异动症
14%
术前
n = 39
睡眠 33%
“开”期 53%
睡眠 33%
“开”期 53%
“开“期 伴有异动
症
3%
“关”期 11%
术后6个月 n = 25
“开”期 伴有异动
症
2%
“关”期 12%
术后12月 n = 12
L-dopa 用量 = 1325 mg
手术和药物治疗的关系
左旋多巴类药物的疗效是DBS治疗效果的重 要判断标准
STN-DBS手术后, 可减少抗PD药物的用量 DBS治疗可控制由药物引起的副反应
靶点的选择
Vim:主要对震颤有效(ET)。 Gpi:对症状改善比较全面, 术后药物
无明显减少( Vim 毁损术后)。 STN:对症状改善非常全面,特别是中
DBS的应用现状
范围: 国外 PD、ET、MS、Dystonia,
OCD、Pain、EP
国内 PD、ET、Dystonia、Pain、
抽动—秽语综合征
Medtronic DBS 疗法被FDA批准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 特发性震颤
FDA 批准于1997年 帕金森病
FDA 批准于2002年 肌张力障碍
神经刺激器 – 型号7426 专为深脑部刺激设计
测试刺激器
基底节运动环路示意图
Cerebral Cortex
Striatum
GPe
STN Brainstem Spinal cord
Thalamus
GPi SNr
PPN/MEA
DBS的作用机制
GPI和STN电刺激 电刺激抑制了STN的过度活动,这种抑制会
DBS治疗PD
接受手术:27例,男性 14例,女性13例, 年龄38~77岁,平均63岁。
DBS手术:32例次,其中双侧6例,单侧21 例。
Hoehn-Yahr分级:Ⅱ级:1例,Ⅲ级:8例, Ⅳ级:15例,Ⅴ级:3例。
5例双侧STN术后6个月UPDRS分
平均日常生活评分 开 关
UPDRS总评分 开 关
L-dopa 用量 = 1016 mg
L-dopa 用量 = 988 mg
关于毁损手术
严格手术适应症。 双侧手术应慎重,特别是同期双侧。 单侧ET可行VIM毁损。 毁损术后再行DBS手术的问题。 关于STN毁损。
PD的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时机
原发性帕金森病 服用左旋多巴曾经有良好疗效 药物疗效已逐渐下降或出现副作用 疾病已开始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UPDRS运动评分 开 关
UPDRS认知评分 开 关
左旋多巴剂量当量 (毫克/天)
刺激器开
23.2± 4.1 36.3± 4.9
46.0± 4.8 75.2± 5.7
43.2± 5.2 68.5± 5.9
4.0 2.0 920.8± 236.2
刺激器关
8.6± 2.5** 9.2± 3.1**
40.6± 4.3** 39.8± 5.2**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
DBS for Movement Disorders: from Now to the Future
关于DBS
什么是DBS? 作用机制。 国内外开展情况。 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时机。 症状改善情况及远期疗效如何? 与毁损手术的关系。 靶点的选择(核团)。 微电极在术中的作用。 手术的安全性和并发症。
30.1± 3.2* 33.9± 4.2**
4.0 2.0 580.4±244.8*
DBS治疗PD的优点
微创和可逆性。 可进行双侧手术,全面改善症状。 具有稳定的长期疗效。 副作用小,并发症少。 可减少药物用量(STN)。 消除药物引起的副作用。
DBS配合适量药物的使用,能使PD 病人保持长期稳定的生活质量
FDA (HDE*)批准于2003年 强迫症
FDA (HDE*)批准于2009年 全球有超过75,000患者受益于脑深部电刺激疗法 中国有超过 2,200患者受益于脑深部电刺激疗法
Medtronic DBS治疗在中国-十一年历程
Medtronic DBS 治疗在1999年来到中国。
中国目前常规开展的适应症有:
减少GPI对VL的抑制性传入冲动,从而增加 了对皮层的兴奋性传入冲动. 电刺激大鼠STN和GPI可以抑制大脑脚内侧 核的活动. PD病人的PET显示:高频刺激STN会使某些 皮层运动区的活动增加.
DBS的作用机制
VIM电刺激 VIM电刺激可能通过抑制神经元活动起作用
和/或影响VIM神经传导纤维起作用。 VIM可记录到节律性放电,与肢体震颤有
刺激电极:植入脑内部 分。含有4个铂铱的电极 点,每个电极1.5mm,
间隔0.5mm,总长 7.5mm,电极直径1mm。
DBS的组成
延伸导线(连接导线): 连接刺激电极和刺激器, 走行在头、颈和胸部皮下。
刺激器(脉冲发生器):植入 胸部锁骨下皮下。动力装置。
植入部分
双导神经刺激器 - 型号7428 一个刺激器连接两根电极
线症状,术后可明显减少药物用量 (PVP术后)。
不同靶点对PD症状控制
震颤 僵直 运动不能 “关”期 异动症 平衡障碍
VIM +++ ++ +/+/+/-
0
STN +++ +++ +++ ++ +++ +++
时间锁定关系。 刺激频率<100Hz,震颤加重;刺激频率
>100Hz,抑制震颤。
DBS发展历史
1960s 电刺激治疗疼痛 1987年 DBS治疗ET(Benabid) 1993年 DBS治疗ET通过欧洲CE标准 1998年 DBS治疗PD通过欧洲CE标准 1997年 FDA批准进入美国市场 1998年 DBS治疗PD引进中国(天坛医院) 2003年 乌鲁木齐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
特发性震颤
帕金森病
新疆
肌张力障碍
西藏
黑龙江
吉林
甘肃 青海
辽宁
内蒙古
北京
宁夏
河北
山西
山东
西安
河南
江苏
成都
贵州
湖北 湖南
安徽 上海
浙江 江西
福建
云南 广西 广州
海南
常规开展的医院约30家,主要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西安、成都地区
总医院应用状况
帕金森病(PD):27例,32例次。 植物状态促醒: (SCS),1例, 神经病理性疼痛(SCS) 2例,3例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