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维也纳体系及其瓦解

合集下载

浅论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浅论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浅论维也纳体系的瓦解浅论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国际关系学院级国政一班王兴摘要:维也纳体系是建立于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国际体系,维持了欧洲近四十年的相对和平与稳定。

但在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和欧洲政治形势的巨变下最终土崩瓦解。

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德国统一欧洲均势引言维也纳体系作为在近代持续近六十年的欧洲体系,曾维护欧洲近四十年的和平与稳定,这是近代欧洲保持和平时间最长的时期。

但这一看似稳固的体系最终在时代的发展下最终沦为历史的陈迹。

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欧洲均势的打破和欧洲各大国间矛盾的加剧。

(一)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维也纳体系所存在的十九世纪正是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

拿破仑虽然在欧陆争霸上失败,但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思想却随着拿破仑的大军传播到欧洲各地,使欧洲各国人民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启蒙。

虽然维也纳会议使欧洲各国如法国、西班牙等复辟,恢复其封建统治;但随着欧洲各国民族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不可阻挡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浪潮在十九世纪席卷了整个欧洲,对维也纳体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并进而导致其瓦解。

首先,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同样使欧洲列强之间矛盾逐渐激化,使维系维也纳体系的又一支柱大国协调体制即“欧洲协调”逐渐失效。

欧洲列强在干涉镇压革命问题上的分歧使得欧洲各国之间矛盾日益复杂和尖锐。

在欧洲1820年革命中,欧洲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已开始显现。

英国反对干涉意大利革命与西班牙革命,与俄普奥三国产生了矛盾。

虽然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最终遭到镇压,但大国协调一致的原则显然受到了破坏,欧洲协调体制开始破裂,主要讨论干涉西班牙革命的维罗纳会议也成为了神圣同盟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

欧洲1830年革命则使得欧洲列强之间矛盾更加突出。

这主要体现在欧洲各大国对革命后成立的法国“七月王朝”的不同态度上。

俄国与英国态度截然相反:俄国极度仇视革命积极主张干涉革命但英国率先承认了法国的七月王朝新政府,普奥两国出于自身利益和国内形势只好承认了法国新政权。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1. 引言1.1 定义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是指19世纪初期通过维也纳会议所建立的一种国际秩序体系。

这一体系的核心原则是维护欧洲列强之间的平衡,以确保没有任何一国能够垄断整个欧洲大陆。

这种均势体系的建立旨在避免过去的专制帝国主义和战争,保持和平与稳定。

在维也纳会议后,各个欧洲列强开始遵循一系列规则和条约,以维护这种均势。

这包括通过外交手段协商解决争端,不得通过单边行动改变欧洲地图,以及互相支持同盟以平衡其他列强的势力。

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对于当时的欧洲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为整个大陆带来了长达数十年的相对和平与繁荣。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均势体系逐渐出现破裂迹象,最终导致了欧洲均势的瓦解。

1.2 背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逐渐瓦解,引发了一系列政治和社会变革。

维也纳体系是指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建立的一套国际秩序体系,旨在维持欧洲的和平与稳定。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限制任何一个国家的扩张野心来保持欧洲的均势,以避免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均势在不断受到挑战和动摇。

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帝国主义扩张和军备竞赛加剧了紧张局势。

俄法双方的合作意愿增强,霍尔斯坦问题等地缘政治矛盾愈演愈烈。

加之俄国内部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动荡,使得欧洲均势面临空前的挑战。

这些背景因素为欧洲均势的瓦解埋下了伏笔。

随着维也纳体系的权威逐渐削弱,欧洲各国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改变,新的力量开始崛起。

欧洲的未来走向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迫使各大国重新评估自己的战略和政策。

【内容结束】2. 正文2.1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维也纳体系是指1814年至1815年间在维也纳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建立的一套国际秩序体系。

这一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拿破仑战争的结束,各大欧洲国家为了维护和平与稳定而达成的一系列协议和安排。

维也纳体系的主要特点包括坚持维护君主专制制度、遏制革命思潮、恢复失地、实现欧洲各国的平衡势力等。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第二节 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一、拉美独立运动与门罗宣言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 1、拉美独立运动 2、神圣同盟的干涉 3、英国的反干涉政策 4、门罗宣言
第三节 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一、拉美独立运动与门罗宣言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 二、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加剧了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法国七月革命 比利时革命 波兰起义
德意志部分邦国革命、意大利部分地区起义
涅时代”。
第一节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一、维也纳会议 二、维也纳体系的补充 三、对维也纳会议及其体系的评价
1、对维也纳会议的评价
1、对维也纳会议的评价
维也纳会议是1648-1918年间最重要的一次会议。 使欧洲大国大体上形成了一种领土均势,为防止法国 东山再起构筑了一道安全堤坝;在欧洲大陆恢复了旧 的封建专制制度。
一、维也纳会议
1、第一次巴黎和约
2、维也纳会议(1814.9-1815.6)
(1)、各国的目标 (2)、会议的组织 (3)、会议提出的两个原则
正统主义原则
补偿原则
第一节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一、维也纳会议
1、第一次巴黎和约
2、维也纳会议(1814.9-1815.6)
(1)、各国的目标 (2)、会议的组织 (3)、会议提出的两个原则 (4)、会议讨论的重大问题和《最后议定书》
◇ 1830年,在英法俄的保护下,希腊正式获得独立地位。
第二节 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一、拉美独立运动与门罗宣言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 二、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加剧了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三、东方问题对欧洲协调的破坏
1、希腊独立及影响(1821-1830)
(1)、独立过程
(2)、影响
• 通过《亚得里亚堡和约》的签订,俄国在东方问题上获得了优势,同时 也破坏了维也纳体系确立的大国均势状态,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浅论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浅论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浅论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国际关系学院2011级国政一班王兴2011200690摘要:维也纳体系是建立于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国际体系,维持了欧洲近四十年的相对和平与稳定。

但在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和欧洲政治形势的巨变下最终土崩瓦解。

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德国统一欧洲均势引言维也纳体系作为在近代持续近六十年的欧洲体系,曾维护欧洲近四十年的和平与稳定,这是近代欧洲保持和平时间最长的时期。

但这一看似稳固的体系最终在时代的发展下最终沦为历史的陈迹。

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欧洲均势的打破和欧洲各大国间矛盾的加剧。

(一)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维也纳体系所存在的十九世纪正是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

拿破仑虽然在欧陆争霸上失败,但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思想却随着拿破仑的大军传播到欧洲各地,使欧洲各国人民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启蒙。

虽然维也纳会议使欧洲各国如法国、西班牙等复辟,恢复其封建统治;但随着欧洲各国民族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不可阻挡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浪潮在十九世纪席卷了整个欧洲,对维也纳体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并进而导致其瓦解。

首先,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同样使欧洲列强之间矛盾逐渐激化,使维系维也纳体系的又一支柱大国协调体制即“欧洲协调”逐渐失效。

欧洲列强在干涉镇压革命问题上的分歧使得欧洲各国之间矛盾日益复杂和尖锐。

在欧洲1820年革命中,欧洲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已开始显现。

英国反对干涉意大利革命与西班牙革命,与俄普奥三国产生了矛盾。

虽然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最终遭到镇压,但大国协调一致的原则显然受到了破坏,欧洲协调体制开始破裂,主要讨论干涉西班牙革命的维罗纳会议也成为了神圣同盟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

欧洲1830年革命则使得欧洲列强之间矛盾更加突出。

这主要体现在欧洲各大国对革命后成立的法国“七月王朝”的不同态度上。

俄国与英国态度截然相反:俄国极度仇视革命积极主张干涉革命但英国率先承认了法国的七月王朝新政府,普奥两国出于自身利益和国内形势只好承认了法国新政权。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兴贤课后习题答案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兴贤课后习题答案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兴贤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1.试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和特点。

答:性质:1618年到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彻底打破了罗马神权下的世界主权,建立了欧洲世俗专制王权国家间的国际秩序。

威斯特伐里亚条约实际是德意志内部宗教矛盾演变为一场各国君主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战争后,各国瓜分利益的条约。

该条约是在新教徒占优势地位的情况下签订的,这在它的内容中也体现出来。

该条约从政治上分裂了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国力大损,而法国,瑞典增强了自身实力。

但实际上作为一场战争的结果,该条约虽然调和了原有的矛盾,但是又挑起了新的矛盾。

瑞典法国实力扩大引起了英国,丹麦等国的仇视。

威斯特伐里亚体系建立之后,欧洲的局势并没有稳定,反而通过战争不断的进行着更替。

特点:l. 威斯特伐里亚体系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争端和结束战争的先例。

2. 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表明国家主权和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

3. 初次规定了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条款,如违约可集体进行制裁。

4.承认了新教和天主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5. 而此后欧洲各国之间开始确立常驻代表机构的制度,开始了外事活动。

6.它是国际关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并且促成了现代国际法的产生。

2.英、法在近代的外交发展战略有什么不同?回答一:1)英国外交战略特点:英国资阶革命以后,英国为了实现国内资阶的利益,走上了大力推进海外扩张的殖民道路。

为了建立世界贸易霸权,英国商船和舰队在全球范围内抢占殖民地,并与西班牙、荷兰等海上强国争夺利益。

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英法封建王朝的同盟关系结束。

两国转而争夺欧洲霸权。

英国在这一时期在争夺海上殖民地和海上战略据点更为主动。

后来在西班牙、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英国直接将法国视为其发展的最大竞争对手,采取各种方式削弱法国,阻止其在欧洲大陆称霸。

这一时期的,英国外交战略主要通过拓展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拓展其海外利益,同时通过干预欧洲大陆事务,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第三章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第三章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1.哪些条约组成了维也纳体系的基本框架?答:①1815年9月,《神圣同盟条约》签订。

《神圣同盟条约》是维也纳体系的一个补充,实际上是维护维也纳体系的现状,特别是维护君主专制政治秩序这个大环境的产物;②1815年11月20日,英俄普奥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作用主要是维护反动秩序,调和列强矛盾,因此,客观上增加了维也纳体系的稳定程度;《神圣同盟条约》与《四国同盟条约》作为维也纳体系的补充,最终确立了维也纳体系的完整结构。

③第一次巴黎和约和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地图,建立了一个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

2.从1818年的亚琛会议,到1830年的希腊独立,大国的协调为什么逐渐失灵?答:欧洲协调失灵:从1818年亚琛会议开始,英国由于拒绝干涉他国内政的义务,逐渐游离于维也纳体系之外。

1821年,特洛波会议和莱巴赫会议,英法反对武装干涉意大利革命,与俄普奥裂痕加大。

1822年维罗纳会议时,英国不愿法国在西班牙扩大影响,并企图霸占西班牙所属的拉美市场,未参加干涉西班牙革命的行动,此次会议的结果标志着英国已经放弃"欧洲协调"原则,而与东方三大国分道扬镳。

英国甚至主动派坎宁去美国商谈阻止欧洲其他国家干涉拉美独立运动。

门罗宣言发表后,面对法国、比利时和波兰的革命运动,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维持维也纳体系的欧洲协调逐渐失去了其协调功能。

随着东方问题的出现,英、法、俄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开始在希腊、土耳其问题上相互排挤、竞争。

最终,由于各国为维护自身利益,欧洲协调彻底崩溃、瓦解。

原因:1)维也纳体系的正常运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A维持欧洲大陆的局势和平,首先是领土现状;B保卫正统秩序。

维也纳体系的主要载体是欧洲协调,大国协调主要是建立在《神圣同盟条约》和《四国同盟条约》的基础上,两个条约内容不同,但目的基本相同,就是维持欧洲的正统秩序,防止法国的东山再起。

维也纳体制的稳定及其瓦解

维也纳体制的稳定及其瓦解

维也纳体制的稳定及其瓦解杨和平内容提要 维也纳体制是19世纪欧洲和平得以维系的基本条件;维也纳体制及其均势结构持续存在的基础在于欧洲对世界的统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一系列变数的冲击最终导致维也纳体制不可避免地走向瓦解。

关键词 维也纳体制 欧洲均势 欧洲和平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曾有过一个长达一个世纪的相对和平时期。

“19世纪的人们把他们所处的时代看成是一个骚乱动荡的时代;但是在国际事务方面,它却出奇地稳定,不但同20世纪的混乱相比是如此,就是同在它之前的若干世纪相比也是如此”①。

和平得以维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尤为关键的一点则在于维也纳体制为欧洲和平的维系提供了基本条件。

相对于凡尔赛体制和雅尔塔体制,相对于建立国际体制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追求来讲,维也纳体制的稳定性及其不可避免地走向瓦解尤为值得比照和关注。

一为规范拿破仑战争以后的欧洲和平,维也纳会议签订了《最后议定书》,合并前后几个国际签约②,确立起了一个国际体制,史界约定俗成称之为维也纳体制。

就这一体制的确立及其效用机理而言,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其一,拿破仑帝国崩溃以后,反拿破仑战争的众列强,尤其是英、俄、普、奥在新的国际格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虽然它们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矛盾,但是,经历了20年左右战争的惨烈破坏之后,总的来讲,它们都不愿意为争夺战利品再发动一场战争。

各战胜国均力图建立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新的国际体制,以维持和平,防止再度发生武装冲突。

其二,维也纳体制的核心结构是一个均势结构。

这一结构的生成实际上是俄、英、普、奥、法五国相互斗争与协调的结果。

五国各自的目标和追求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会议开始不久,英、俄、普、奥四强结成了两个敌对阵营:俄普为一方,英奥为另一方。

法国虽然没有多大发言权,但塔列朗的“正统主义”至少维护了法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尊严③。

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及其他相关条约作为列强争夺和妥协的结果,明确显示出,这个大陆均势结构是它们在不违背自身根本立足点的前提下,确定的一个可以共同接受的目标。

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复习

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复习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第二节 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学案【知识点拨】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动摇、瓦解(一)体系的建立1814年—1815年,俄英普奥四大国召开维也纳会议,重新划分了欧洲版图并确立了欧洲的统治秩序,这被称为维也纳体系。

1.维也纳会议的内容:①限制法国,保证欧洲均势②按大国意志重划欧洲版图③分割海外殖民地(法)④维持德意分裂。

2.维护体系的工具:神圣同盟、四国同盟(二)维也纳体系瓦解1.瓦解的原因: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封建君主国加强了封建专制统治,政治上日趋反动,在其统治下,各种矛盾日趋尖锐,主要有以下矛盾:资产阶级、人民大众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被压迫民族与欧洲殖民国家之间的矛盾,同盟内部矛盾。

2.瓦解的过程:①动摇:1821—1829年希腊通过独立战争独立,维也纳会议确立的欧洲版图被改动,在希腊、比利时独立过程中,神圣同盟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以致破裂;1832年,法国发生七月革命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

②瓦解:1848年欧洲革命进一步打击了欧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

注意:维也纳体系的特点:①建立在英俄普奥四国均势基础之上的②违背历史潮流维护封建统治③是战胜国宰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国家基础上形成的统治秩序,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④具有掠夺性和历史的倒退性(三)对维也纳体系的评价维也纳会议的主宰国逆历史潮流而动,扶助法、葡、西班牙等封建国家复辟,竭力维护封建统治秩序,镇压革命运动,是历史的倒退;最终被资本主义驱逐出历史舞台;四大国坐地分脏,践踏弱小民族国家利益是历史的反动;该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办法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使近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维也纳体系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所谓“历史的反动”,实质就指维也纳体系违背历史潮流。

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无产阶级日益觉悟,各地民族独立意识增强,这些成为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这就是其历史的反动性表现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特涅
• (4)奥皇十分欣赏梅特涅的才干和 忠诚,马上委任他为外交大臣。自 此梅特涅主持奥地利外交事务长达 40年之久。迁就拿破仑同法国结盟; 促成法奥联姻。同时在法俄之间左 右逢源,实际支持俄国,派出3万奥 军支援法军,又向俄国人保证,奥 军不会为法国人卖力。拿破仑远征 俄国惨败后,梅特涅立即进行武装 调停。
• 1831~1833年爆发了第一次土埃 战争,俄国应土耳其的求援乘机 出兵海峡。1833年5月土埃签订 《屈塔希亚条约》苏丹将叙利亚 让给埃及。俄国则于7月与土耳 其签订《温卡尔—斯凯莱西条 约》,这是俄国势力在土耳其达 到顶峰的标志,土几乎变成俄的 属国。
4、两次土埃战争
• 1839—1841年爆发了第二次 土埃战争。英、俄、普、奥 诸强纷纷插手其间。1840年7 月,法国被邀参加伦敦会议, 出现了第二次伦敦协定。该 协定包含两部分,其中一部 分又称《海峡公约》,保证 黑海中立化,这是英国联法 反俄的胜利,俄国在黑海势 力大为衰落,却加强了英国 在埃及和土耳其的势力。
对维也纳体系的新看法 • 第四、法国大革命也将 民族主义和主权概念带 向整个欧陆。各民族的 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也意 味着奥、俄、土这些多 民族帝国迟早会瓦解掉。
新看法
• 第五、美国革命和建设的 成功自然会对美洲各国和 其它殖民地引发连锁反应。 这会进一步放大美国制度 对旧大陆的示范效应。美 洲各国的独立和共和制度 的建立验证了这种连锁反 应和示范效应。
一、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 1、召开:1814.10— 1815.6英俄奥普主持 • 2、会议的主要解决问题: 德意志;意大利;土耳其; 黑奴贸易;国际河流管理; 确定外交代表的三个等 级—大使、特使、代办; 外交语文专用法语。
3、正统主义
• 塔列朗和正统主义。塔列朗是近 代史上法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 家。为最大限度地保护法国利益, 在维也纳会议上他提出了“正统 主义”原则,其主要内容主要是 恢复欧洲各“正统王朝”的统治, 各国恢复到1792年疆界。正统主 义原则为保全法国,恢复法国的 大国地位、瓦解反法同盟对法国 的外交遏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 维也纳体系的运转
• 4、欧洲协调体系的运转: 1818年9月亚琛会议,法国 摆脱了战败国地位,确立 了五大国的会议外交体系。 但是对法国内政的干涉是 这次会议的一大特色---撤 军、赔款。 它为干涉他国 内政奠定了法律基础。
二、 维也纳体系的运转
• 5、特洛波会议(奥属西里西 亚):1820年7月,那不勒斯 烧炭党起义,迫使国王颁布 自由主义宪法。10月,奥、 俄、普开会协商意大利问题。 会议确立了干涉它国内政的 原则—如果革命改变了政权, 则该政权被排除在同盟之外; 如果革命威胁到邻国安全, 同盟可以武力干涉。
4、补偿原则
5、欧洲协调
• (1)在1815年防止法国重新出现旨 在推翻维也纳体系的政权是列强协调 一致的基础之一。均势原则、正统主 义、补偿原则 • (2)定期多边外交协商的安排具有 重大的意义。这个多边协商机制就叫 做大国协调。当时叫做“会议外交” 他有利于大国妥协解决大国之间存在 的问题。其主要作用在于维护维也纳 秩序,调和列强矛盾。在客观上增加 了维也纳体系的稳定程度。
梅特涅
• 1821年,梅特涅被授予奥地利宰相兼宫廷 大臣和国务大臣,但他更自命是“欧洲宰 相”,因为他是神圣同盟的实际主持人。 就在他春风得意之时,命运却出来与他作 对。他的两个女儿这时相继死去,剩下的 三个孩子也都染上了严重的肺病。1825年, 他的结发妻子病故后,他又先后两次结婚, 但两个后妻均先他而亡。在这一连串打击 下,梅特涅百感交集,孤苦凄凉。 • 1848年的欧洲革命风暴,冲垮了梅特涅多 年来精心建立的欧洲体系。维也纳三月革 命爆发,梅特涅政府被推翻,他被迫化装 逃往英国。1851年9月,孤身飘泊在外的 梅特涅被获准回国。1859年6月11日,均 势外交大师梅特涅离开了人议期间由于他 在幕前幕后活动异常频繁,像 一只蝴蝶飞来飞去,被人称为 “蝴蝶大臣”。梅特涅拉拢英 国,又不过分削弱法国,推行 “均势”政策,搞大国平衡。 1815年1月,英、法、奥三国 结成秘密同盟,与俄、普相对 峙,使欧洲各大国间出现了实 力均衡。
梅特涅
• 在德意志内部,成立了由35个邦国 和4个自治市组成的松散的德意志 邦联,并担任邦联议长。 • 1815年9月,在沙皇亚历山大的倡 议下,建立了神圣同盟,梅特涅不 甘心屈从于沙俄,便再次拉拢英国, 拼凑起俄、英、奥、普四国同盟, 实现了神圣同盟内部的实力均衡。 1818年,在梅特涅主持召开的神圣 同盟第一次会议,又把法国拉入, 成为五国同盟。
四、东方问题与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 1、东方问题的缘起
2、东方问题的解决方案与大国矛盾
列强在争 夺土耳其 遗产的过 程中,存 在着一系 列矛盾, 如俄英矛 盾、俄法 矛盾、英 法矛盾、 列强与土 耳其的矛 盾、土耳 其与其附 属国的矛 盾。
列强争夺的 重点集中在 黑海两海峡 和巴尔干半 岛,它是东 方问题的核 心。
二、 维也纳体系的运转
• 6、维罗纳会议(意大利): 1820年西班牙派去讨伐美洲革命 的部队起义,要求恢复1812革命 宪法。1822年10月大国在维罗纳 开会讨论西班牙问题。俄法普奥 一致同意干涉西班牙革命。列强 支持法国武装干涉,1823年法军 进入西班牙,5月占领马德里, 镇压了革命。
三、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梅特涅出逃
6、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5
• 圣地之争:1842法国拥有管理权, 俄国反对。1852年苏丹在法国压 力下,将伯利恒教堂的钥匙交给 法国天主教会管理。在俄国的强 力要求下1853年,苏丹承认东正 教在圣地的地位,俄国又提出保 护教徒的要求,土耳其拒绝。 1853年6月俄对土不宣而战。1854 年1月英法加入占领克里米亚。 1856年签订巴黎合约。俄国消弱, 英法优势地位确立,维也纳体系 就此瓦解。
塔列朗(1754~1838)
• “外交家长着一根舌头是为了 藏起自己的思想”。 • 1770年圣叙尔皮斯神学院学习。 1775年任兰斯圣丹尼修道院长。 1780年任法国教会总代表。 1789年三级会议第一等级代表, 主张把三级会议改为国民议会, 并获通过。在制宪议会中倾向 第三等级,提议没收教会财产, 属宪政派主教。
3、希腊起义与俄土战争
• 1828~1829年爆发了俄土战争。 1829年俄土签订《亚得里亚那 堡和约》,土耳其割地、赔款。 保证黑海通航自由。希腊自治, 俄国获得在土自由贸易的绝对 权利。该条约加强了俄国在巴 尔干的地位,并标志着东方问 题由外交斗争转向军事斗争的 新阶段。1830年希腊独立。
4、两次土埃战争
三、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 3、门罗宣言:美国为表明自 己孤立主义外交原则立场,于 1823年抛出了“门罗宣言”, 其实质就是“门罗主义”,打 着“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 幌子,行“美洲是美国人的美 洲”之实。但其对欧洲列强干 涉拉美革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三、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 4、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 展:1830年10月比利时革 命从荷兰分离并独立。 1831年11月五强承认了比 利时独立,并宣布比利时 为永久中立国。1830年11 月波兰起义。1831年3月俄 国出兵波兰,吞并波兰。
新看法
• 第二、维也纳体系的均势是 一种静态下的均势,它没有 有效手段使体系随着各国实 力的变化进行自我调整。这 势必在将来引起新兴大国对 体系的挑战,从而在根本上 破坏体系。历史事实已证明, 随着法国国力的复兴,维也 纳体系很快瓦解。
对维也纳体系的新看法
• 第三、法国大革命将民主 主义和自由主义传向欧陆 列国。法国大革命。美国 民主共和是对欧陆各国和 神圣同盟的更为现实的挑 战。美洲各共和国的建立 的过程中,正是美英两国 的外部支持帮助了各共和 国建立。
5、欧洲协调
• (3)妥协,进行政 治交易,签订秘密 条约、欧洲协调机 制目的是为了缓和 欧洲大国之间的矛 盾,维护大国利益, 保持强权政治。
二、维也纳体系的运转
• 1、 神圣同盟。由俄皇倡
议为维护维也纳体系于 1815年9月建立的具有宗教 色彩的非军事同盟。沙俄 经常利用之镇压革命运动 • 2、 四国同盟。1815年11 月,英、俄、普、奥四国 建立的针对法国的具有一 定军事性质的同盟。
梅特涅
• (3)回国:拿破仑说:“你在这里相 当成功,这是因为你不多讲话,人家拿 不到你的什么把柄。”梅特涅认真研究 了拿破仑的性格和政策,多次向奥皇奏 明:拿破仑正在策划吞并奥地利,他建 议在备战的立场上布置军队。1809年, 奥地利参加第五次反法联盟,在瓦格拉 姆之战中又惨败于法军,维也纳被法军 占领。拿破仑当众痛骂了梅特涅一顿, 并把他押送回维也纳。
5、1848年欧洲革命
• 1848年在欧洲爆发了反对封建势力 的革命 • 德意法英等都相继爆发了革命。特 别是法国二月规模,推翻了正统原 则和旨在反对法国的均势秩序还为 法国民族主义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 1849年2月罗马推翻了教皇的政权, 建立了世俗的共和国。波拿巴趁机 进军意大利,俄奥普承认了法兰西 第二帝国。
为解 决东 方问 题 列强 曾提 出 三种 方案
一是维持土耳 其现状; 二是在列强之 间瓜分土耳其 三是在土耳其 境内建立民族 独立国家。
这些方案都在不 同时期试行过, 但未解决任何实 质问题
3、希腊起义与俄土战争
• 1821~1829年希腊革命是19世纪20年 代欧洲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19世纪20年代东方问题的起点。 1822年1月希腊独立,神圣同盟谴责 希腊,但英国在1823年3月承认希腊。 1827年英、俄、法三国《伦敦条约》 建议希腊自治。但土耳其在奥地利支 持下联合埃及镇压希腊革命。同年, 英、俄、法三国联合歼灭了土、埃联 合舰队。英、法担心俄国在黑海势力 加强,主张与土耳其谈判,遭土拒绝。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及其瓦解
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 ,以英国、俄 国、奥地利、普鲁士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 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 1814年10月1日~1815年6月9日,参战各方 在维也纳举行会议。旨在恢复拿破仑战争时 期被推翻的各国旧王朝及欧洲封建秩序,防 止法国东山再起,战胜国重新分割欧洲的领 土和领地。划分了势力范围,要求法国支付 战争赔款等。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 维也纳体系彻底瓦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