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运动_美国基于课程标准的改革
美国标准化运动中的社会科课程改革

会科 课 程 标 准》 综 合 反 映 了全 国社 会 科 教 育 工 作
者 的 意 见 和 呼 声 ,各 州 在 制 定 自己 的课 程 标 准 时 也 或 多 或 少 地 以此 课 程 标 准 依 据 , 了解 它 的 内容 和建 议 ,有 助 于 进 一 步 了 解 多 样 性 的各 州 社 会 科 教 学 ,把 握 美 国社 会 科 教 学 的 全 貌 和 发 展 趋 势 。
成 预 期 表 现 的教 学 和 考 核 。鉴 于 《 望 卓 越 :社 期
事 会 的 《 望卓 越 :社 会 科 课 程 标 准 》 ( S ) 期 NC S 、 全 美 经 济教 育 委 员 会 的 《 国 经 济 学 内 容 标 准 》 全
( E 、全 美 地 理 学 者 协 会 等 的 《 理 为 了 生 NC E) 地 活 :全 国地 理 标 准 1 9 ) ( S ) 全 美 学 校 历 94 GE P 、 史 中 心 的 《 国 世 界 历 史 和 美 国 历 史 标 准》 全 ( HS 、全美 心 理 学 者 协 会 的 《 NC ) 中学 心 理 学 教
一
家 在 危 机 中》 ( E NC E) 引 起 国 内各 界 的 广 泛 回
、
《 望 卓 越 :社 会 科 课 程 标 准》 的 主 要 期
应 ,政 治 、商 业 和 教 育 等 领 域 的领 导 人 士 纷 纷 要 求 采 取 措 施 提 高 学 生 成 绩 。 与 联 邦 立 法 《 国 美 20 0 0年 教 育 目标 法 案 》 和 《 等 和 中 等 教 育 法 初 修 正 案 》 相 配 合 ,各 州 议 会 也 通 过 立 法 敦 促 州 政 府 和 各 社 会 团 体 积 极 参 与 课 程 改 革 ,发 展 、采 纳
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向与启示_赵中建

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4期 赵中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教授(上海200062)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向与启示赵中建 1983年,美国教育优异委员会公布了《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从而揭开了美国教育改革的序幕。
此后,尽管出版或发表有许许多多有关教育改革的报告及举办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革会议,但最为重要的,是1989年召开的美国教育史上无此先例的“教育首脑会议”(1996年和2000年又先后在纽约IBM 总部召开了第二和第三届教育首脑会议)〔1〕以及由乔治·布什总统和与会的50个州州长在会上联合签署的6项全国教育目标。
这一“6项教育目标”成为布什总统在1991年签发的《2000年美国:教育战略》文件的主要内容。
克林顿总统任期内由国会在1994年通过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将“6项教育目标”扩展为“8项教育目标”,其中与学校课程改革直接相关的“目标3”也得到了扩充。
〔2〕现任总统布什在入主白宫后的第一周(1月23日)就公布了《不让一个儿童落后》的联邦政府教育改革蓝图,从中可以看到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最新政策动向。
〔3〕一、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要求和理念 教育的改革往往起因于政治或经济竞争的需要,或者说起因于教育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现状。
1983年《国家在危急中》报告的问世以及尔后持续至今的教育改革,起因于经济的竞争。
这正如《国家在危急中》在一开始就指出的:“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危急之中。
我们在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创新方面往日不受挑战的领先地位,正在被全世界的竞争者赶上。
”报告列举了美国基础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危急的指标”,主要是关于美国学生尤其是处境不利学生在学术知识上的准备不足和学业成绩的低下,而这又是由于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时间和对学生的期望)的原因所造成的。
例如,“中学课程已经均匀、浅显和分散以致不再有一个中心目标。
实际上,我们有的是自助餐式的课程,在这餐食中容易把开胃菜和甜点当作主菜……在学生平均成绩持续下降的同时,中学高年级学生家庭作业的数量却减少了,而给的分数则升高了。
美国高中新课程标准运动述评

2005年10月第21卷 第5期教 育 科 学Education ScienceOct.,2005Vol.21 No.5 美国高中新课程标准运动述评胡庆芳1,程可拉2(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 200234;2.湛江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广东湛江 524000)3〔摘 要〕 美国高中新课程标准运动是“基础振兴”阶段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课程标准运动过程中,从美国各学科委员会制定的核心课程基准的出台到州一级课程指导框架的开发,再到基于这些课程基准和标准在各州各学区课堂层面的实施,这表明美国高中课程进入了规范化和高期望的新时代。
它必将丰富课程发展的思想和内涵,尽管目前对这场运动的实效性进行评价尚早,但运动本身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关键词〕 课程;标准〔中图分类号〕G40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064(2005)0520056205 一、美国高中新课程标准运动兴起的背景1989年9月,全美举行了第一次教育首脑会议,会议确立了6项国家教育目标,其中3项都对中学教育质量提出了具体要求,即高中毕业率达到90%;所有中小学生在核心科目都达到合格要求;所有学生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成绩在世界名列前茅。
这样,学生在每门学科中应该学习哪些内容,通过新基础课程应该获得哪些能力等有关课程标准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日益提上议事日程,最后终于迎来了90年代全国性课程标准的建立以及基于新标准的课程改革运动。
1.美国高中“升学+就业+全人”的教育目标走向整合。
美国高中“升学+就业+全人”三维导向的教育目标开始走向整合,高中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形成了共识,这就为高中阶段的新课程标准运动指明了方向: 1988年,当时的教育部长贝内特在致里根总统的“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报告”中写道,“不管我们的中学毕业生今后从事什么工作,我们都要他们成为既有知识又有技能、既有共同的道德价值观又有文明素养的人”。
1997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在《1998-2002年教育发展战略》(1998-2002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中也指出中学教育就是要“让所有学生都达到富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业标准,为他们将来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继续的学习和富有产出性的就业做好准备”。
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课程标准及启示

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课程标准及启示【摘要】近年来,围绕着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这一主题,美国各地采取了制定新课程标准和建立严格的评价体系等改革措施。
本文对美国全国统一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价值取向,课程标准的特点等问题作了简要的分析,以期对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有所启示。
【关键词】美国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标准启示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石,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国家竞争力的保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八章内容中有三章专门阐述基础教育,在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两章中也有很多涉及;在十大改革试点中,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主要在基础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基础教育均有重要任务。
在此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无疑对我们有重要意义。
本文仅以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改革为例,谈谈可供我国借鉴的一些启发。
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制定的背景1.是美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成为经济发展、教育革新乃至整个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美国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科技发展表现出了迅速化、综合化、信息化、国际化等特点。
科技进步周期在缩短,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在日益缩短;交叉学科、综合学科不断增多,学科之间的联系更为广泛和紧密了;信息科技逐渐成为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技领域。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基础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为了充分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美国也从实际需要出发,进行了规模宏大的基础教育改革运动,课程改革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受到政府和教育界的极大关注。
其中制定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加强联邦对各地教育的统一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
[1]2.美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统一课程标准成为现实需要美国的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实行地方分权管理体制,造成了在课程上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又加上力求为每一个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尊重儿童个性需要的教育传统的深刻影响,更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使美国基础教育的水平参差不齐,从整体上影响了美国基础教育的正常发展。
美国的教育标准化运动

美国的教育标准化运动美国的教育标准化运动是指对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和标准化的一项教育改革运动。
这一运动在美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教育体制和教学质量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美国的教育标准化运动源于对教育质量的关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的教育一直备受争议,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政府、学校和教育机构纷纷开始推动教育标准化运动,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其次,教育标准化运动的核心是建立统一的教学标准和评价体系。
通过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学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同时,统一的考试评价体系也可以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水平,为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此外,教育标准化运动还推动了教学方法和教育资源的统一和共享。
教师们可以通过统一的教学标准和教材,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学校可以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然而,教育标准化运动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挑战。
一些人认为过度的标准化会限制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自由,使教学变得僵化和刻板。
同时,过度依赖标准化考试评价也可能导致教育过度应试化,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的来说,美国的教育标准化运动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改革运动,它对提高教育质量、保障教育公平、推动教育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教育标准化运动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需要在推动标准化的同时,保持教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
回到课程:美国“标准化教育”改革运动评介

Getting back to Courses: Recommending on the "Standard-based Education" Reform in America
作者: 赵蒙成
作者机构: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出版物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页码: 89-92页
主题词: 美国标准化教育;课程
摘要:在学生人数迅速增加、教育质量下降、不同种族之间教育不公平的现象继续扩大的情况下,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发起了“标准化教育”的改革运动。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比较统一的教育标准和课程及其相匹配的教育评价系统。
改革迄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学生学术课程
的考试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也有了一定的改善。
但是,科学而合理的统一教
育标准和课程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迫于提高成绩的压力,评价也常常与标准和课程背离。
这
些都预示了这场改革今后的前进方向。
从美国高中课程标准看几何教改新趋势

核心概念引领 2 运动为纲 ,
根据 MC 三类初等几何变换是平 FM 标 准 , 移、 旋 转、 反 射. 它们具有的共同性质是保距性和 保角性 : 设线段 犃 犅 经过上述变换后的象是犃 ′ 犅 ′, 则犃 设角α 经过变换后的象是α 则α= 犅 =犃 ′ 犅 ′; ′, 全等对应相等定义三角形全等 , 研 课程用图形的边 、 究过程呈现静止状 态 ; 新课程把图形的全等作为 几何变换的结果 , 用刚体运动与伸缩变换的合成 定义图形的 相 似 . 这 样, 运 动 进 入 了 数 学, 辩证法 进入了数学 , 数形结合的思想也进入了数学 . 相似和对称性 2. 1 用几何变换观点认识全等 、 刚体运动是 几 何 变 换 的 基 础 , 平 移、 旋 转、 反
· 2 · 中学数学月刊 2 0 1 5 年第 3 期 ( )在位 似 变 换 中 , 支配变换的因素是位似 4 中心 犗 与位似比犽. 用记号 犎 ( 犗, 犽)表 示位似变 它们是位似变换中的不变量 , 经 换及其支配因素 , 过位似变换 , 图形得以放缩 . 标准要求学生用坐标描述二维图形的平面变 包括描述图形的平移 、 旋转 、 反射和放缩 . 要求 换, 学生理解二维图形 的 相 似 : 如果第二个图形能够 从第一个图形经过旋转 、 反射 、 平移和放缩等变换 序列而得到 , 则第二个图形与原图形相似 . 学生应 描述从原象 能够用坐标表示两 个 二 维 图 形 相 似 , 到象的变换序列 , 从而得到相似图形 . 学生应能利 线段 、 角、 圆、 垂线 、 平行线等术语 , 阐述平 用直线 、 移、 旋转 、 反射 、 放缩等变换的定义 , 认识以上运动 中的不变量 . 2. 5 初等几何变换的实践 把变换作为平面上点的函数 , 点 犘 作为输入 , 另 一个点犘 用犘 →犘 ′作为输出 , ′表示在平面上 变换的过程 . 对给定的几何图形 , 要求学生运用平 移、 旋转 、 反 射 和 放 缩 变 换 描 述 变 换 过 程. 学生会 方 格 纸、 几 何 软 件 作 为 工 具, 确定各种 用绘图纸 、 变换的变量与不变量 , 详细说明变换后的图形 , 依 次作出变换序列 , 使之按步实现变换目标 . 对于给 定的刚体运动和给定的图形 , 告知变换的效果 .
美国反标准化考试运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摘要美国反标准化考试运动是美国标准化考试制度实施过程的伴生物并将与之相始终。
百余年的反标准化考试运动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末为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反标准化考试的种族歧视;20世纪80年代至今为一个阶段,主要反“考试统治”,也就是试图消除考试左右教育活动的不良影响,特别是反对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教育问责的依据。
作为美国“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的传动器,未来的标准化考试只会发生技术性改良而不会被取消。
美国反标准化考试运动有多方面的诉求,但追求考试的公开、公平、有效及多元是其主要目标。
反标准化考试运动对市场化时代的教育改革富有多方面的启发,特别是在如何科学地看待考试及其对社会和教育的公平影响方面能给我们诸多的借鉴。
关键词标准化考试;问责;考试统治美国的“反标准化考试运动”(Anti-standardized testing movement )也称“反考试运动”(Test defying Movement)、考试抵制运动(Test ResistanceMo vement)、反高风险考试运动(Anti-High- Stakes-Testing Movement)、“拒考运动”(Test-refusal Movement)、或“罢(退)考运动”(Testing Opt-out Movement)。
该运动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中小学实行标准化考试以来时断时续,近年来不断高涨,甚至蔓延成为一种全国性的社会风潮。
历史地看,美国反标准化考试运动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为一个阶段,此阶段以反标准化考试的种族歧视为主题;20世纪80年代至今为一个阶段,此阶段所涉及的主题较多也较复杂,但主要还是以试图消除标准化考试对教育自身产生的不良影响为主。
美国反标准化考试运动在这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中有高潮、有低潮、有蛰伏,表明了其曲折的发展历程。
一、反标准化考试运动的过去:反种族歧视标准化考试最初是以智力测验(IQ tests)的形式出现于20世纪初的美国中小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种情况,编制全国性的课程标准就成为一种当务之急。制订全 国性课程标准的努力始于乔治·布什政府并在克林顿政府期间 得以继续的。布什政府在寻求提高学术成就的过程中,向科学、 历史、公民、艺术、地理、外语和英语等领域的教师学者的全国性 组织提供经费资助,来制订以自愿接受为原则的全国标准(Vol- untary national standards)。克林顿政府推出的《2000 年目标:美 国教育法》将制订全国性的中小学教育标准,特别是课程标准作 为 2000 年教育目标的主要任务。
改革的具体举措 1991 年 4 月 18 日,布什总统签发了由教育部长亚历山大 负责起草的全美教育改革文件—— —《美国 2000:教育战略》,这 份纲领性文件提出了美国教育改革 6 个“国家教育目标”,以便 指导和推动缺乏生气的美国基础教育。[2] 1993 年 4 月 21 日,克林顿政府以美国历史上少有的姿态 宣布了《2000 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全国性教育改革计划,并首 先作为法案提请国会参众两院审议通过,以完成立法程序。在此 法中提出的 8 项教育目标中,有 6 项采纳了布什政府提出的 6 大 教育目标。当然,它对其中的部分条款也作了适当的调整。[3] 在上述两大文件的指导下,美国 90 年代基于课程标准的课 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主要内容及措施有: 1.制 订 全 国 课 程 标 准 由于地方分权,美国的基础教育历来都没有全国乃至各州 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教与学 两者的放任自流,是其基础教育质量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针对
范牡丹
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的基础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以 制订全国统一课程标准为特征的教育改革运动席卷整个美国, 其规模之大、影响范围之广已不亚于上世纪 50~60 年代的教育 “现代化运动”。
改革的成因 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原因还是教育的质 量太低。这一时期,美国中小学教育的质量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第一,有数据显示,经过上世纪 80 年代的教育改革,美国中 小学教育质量有所改观,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1989 年联邦教 育部公布了一项全国性调查结果,在对 140 万 9 岁~17 岁的中 小学生调查后发现:有 61%的 17 岁学生看不懂复杂的文章,包 括初中、高中教科书中的有关课文和报刊文章,有 59%的 17 岁 学生不会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解读教科书中的有关课文或段 落,有 49%的 17 岁学生不会运用小数、分数、百分数、基础几何 学或代数来解答数学基本问题。 第二,在多项国际比赛中,美国学生几乎都处于劣势。1988 年 2 月 27 日美国科学基金会分别对 17 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小学 同时进行了抽样考试,结果美国学生五年级为第 8,二、三年级 为第 15,中学毕业生为第 17。第三次国际数学与科学研究 (TIMSS)的 8 级数学测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学生 在数学上的成就低于平均值。 第三,美国公立教育系统问题丛生,如 1980 年~1993 年的 13 年间,中小学入学率上升了 3%,而教育经费却增加了 161%, 高中毕业生的 SAT(Sholastic Aptitude Test)成绩却呈下降趋势, 即高投入却换回了低质量。[1]
对我国新课改的启示 1.课程改革的目标应以发展学生的“理性”、“个性”和“人 性”为基本点 美国教育界普遍认为,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从根 本上来说就是要实现每一个社会个体的“理性”、“个性”和“人 性”三者的综合发展。因此,进入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无论是在 布什的《美国 2000:教育战略》还是在克林顿的《2000 年目标:美 国教育法》中都把保证年轻一代中每个公民具有基本的、基础的 社会公正涵养、学术视野和实现每一个社会个体的“理性”、“个 性”和“人性”三者的综合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发展目标。 我国的课程目标一直以来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但缺乏对基 本技能的训练,忽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道德的发展。因此,在课程 目标的制订方面,要继续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儿童发展 的重要性,同时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道德的发展。在这一 点上,对于“基础”的理解,我们必须坚决摒弃过去那种由死记硬 背、机械训练而得到的僵硬的毫无价值的基础,重新设定新的基 础,它至少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精神层面,即“科学精神”与“人 文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精心呵护、 培养学生的自由及自主、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理性精神 以及热爱学习的情感;二是知识与技能层面,即让学生掌握必备 的、有价值的基础知识和有利于他们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 本能力和技能;三是行为习惯和方法层面,即从小培养学生良好 的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的方法。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面, 我国存在着忽视学生的经验和心理发展,过分强调必修课程而忽 视选修课程的弊端。因此,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面,要根据学 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需要设置课程,明确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的 关系,恰当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 2.提 高 教 师 质 量 是 新 课 改 取 得 成 功 的 关 键 教师质量是保证基础教育改革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性因 素。美国充分认识到了教改的成败关键在教师,采取了一系列的 措施,如增加教师的工资,改善教师的生活待遇和加强教师的培 养和素质的提高。在布什的《美国 2000:教育战略》中也提出在 基础教育师资培训方面,建立州长负责的“教师学院”,主要是 培训五门核心课程的任课教师,以此提高教师素质。克林顿更在 《2000 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增加了两项教育目标,其中教育 目标四就是一项关于教师培训的改革计划。 联系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确实还存在许多问题 和不足。例如,在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上,政府和学校都没有时
间与经费的保障,教师的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少地方教师待 遇偏低等。具体就教师的继续教育而言,尽管各级政府都纷纷出 台相关文件,要求各级政府与学校为教师的继续教育在实践上 和经费上提供保障。然而,由于执行力度和监督力度严重失衡, 许多问题没有达成共识,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不少文件都 只能是“空中楼阁”。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质量的不 断提高,进而会直接影响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为此,加 强教师培训,已成为我国目前推进课程改革的紧迫任务。
3.课 程 结 构 应 趋 于 合 理 化 进入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调整仍在继 续。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时的课程结构调整真正认识到学术素养 不强乃是本国学生培养质量低下这一基础教育的传统症结。为 此,20 世纪末期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调整仍然在逐步推行 其加强课程的学术性、加强课程的统一性、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 等政策。 与美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相比,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 构还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首先,课程类型单一。学科课程占绝 对主导地位,而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必修课程占绝对主导地 位,而选修课程则微乎其微。显然,这种单一的课程类型不利于 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学校课程中各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失 衡。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语文、数学和社会科目比重高 于他们,而科学、体育与健康则低于这些国家。再次,我国基础教 育的课程内容长期以来为繁、难、偏、旧所困扰。课程内容的繁重 和偏怪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占用了学生开展其他有 益于身心发展活动的时间,也制约了未来人才的培养。 4.全 民 动 员 ,关 注 教 育 进入上世纪 90 年代,无论是布什政府还是克林顿政府都在 关于教育改革的重要文件中呼吁全社会关心和参与基础教育改 革。在 20 世纪的最后几年,美国全社会更是意识到教育改革对 国家前途的重要性,对教育改革形成了共识。 在我国,由于教育改革的倡导者主要是教育家以及政治家, 所以缺乏广泛的社会参与,最终使不少改革计划与措施只能停 留在形式上,而不能真正付诸于实践。为此,我国也要注重课程 的开发和宣传,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课程改革的意识和积 极性,尤其是作为课程决策层面的教育行政人员和课程实施层 面的广大教师,更应具备积极、灵活实施新型课程的观念、能力 和必要素质。此外,应加大课程的宣传工作,争取家长对新的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号召他们参与到课程改革的队 伍行列中来。我们目前迫切所要做的就是,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中应充分发动一切社会力量,全民动员,共同支持和参与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形成专家、行家、教师和广大师生、家长相结合 的课程改革队伍,为推进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李文兵.90 年 代 美 国 中 小 学 教 育 改 革 新 举 措[J].外 国 教 育 研 究 ,2002,3. [2]钟 启 泉,张 华 主 编.世 界 课 程 改 革 趋 势 研 究 (中 卷 )[M].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MERICA 2000:An Education Strategy,Washington,D.C.1991.P47. [4]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 The Education Goals Report: Executive Summary. Washington, D. C. The Author.1996.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系 陕西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