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淋巴结转移CT表现及鉴别诊断no.1
头颈部淋巴瘤的影像特征及临床病理分析

山西 医科 大学 第 二 医院
王
峻
【 摘 要 】 目的 探讨 头颈 部 淋 巴瘤 的 C 与 磁 共 振 成 像 ( I特 点 及 临 床 病 理 特 点 。方 法 收 集 3 T MR ) 7例
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 实的颈部淋 巴瘤患者 的临床病理资料及 C MR 资料 , T、 I 所有患者 均行 C T平扫及增强 扫描 ,1 1 例行 MR 平扫 , I 其中 3 例行 MR 增强扫描 。分析其 影像表 现及临床 、 I 病理特 点 。结果 3 7例 中 2 9例
位 及 冠 状 位 TS 2 IT 0 0 66 0msT 5 18 E T W ( R 40 ~ 0 , E 9 ~ 2
ms , 位 、 状 位 T W I 肪 抑 制 序 列 。对 比剂 : 喷 替 酸 )轴 冠 2 脂 钆 葡 甲胺 ( dD A) 0mL 平 扫 后 行 增 强 轴 位 、 状 位 及 G - TP 2 。 矢
1 资料 与方法
1 1 一 般 资 料 : 取 我 院 20 . 选 0 9年 1 生厅 科 技 攻 关项 目(0 1 24 山 22 0 1 )
通 信 作 者 : 晓 棠 杨
层 厚 5mm, 螺距 0 9 I3 5:1 .~ .7 。管 电 压 10k 管 电 流 2 V,
a d a oo vo s n a c me t a l e fr da t jc o f - TP n l b i h n e n s s p rome f r ne t no D A.T ee s olmp o e tsa s u e w a o ei i Gd h r wa n y h n d a t— me
原发灶不明的颈部淋巴结转移鳞癌的诊断及治疗

物品规 ,共6 1 个 品种 ,各 类药物 比例见表2 。
由表2 可见,我院药物遴选优先选取基本药物 、医保药物及 口服药
国医院用药评 价与分析, 2 0 1 2 , 1 2 ( 1 ) : 1 0 — 1 3 . [ 7 】 王丽英 . 抗 菌药物 应用分析 f J ] . 中国当代医药, 2 0 1 0 , 1 7 ( 1 8 ) : 1 3 9 — 1 4 1 .
4 2 ・论
为 ,见表 1 。
著 ・
F e b r u a r y 2 0 1 3 , Vo 1 . 1 1 , No . 5
表2 我 院使 用 的抗 茵药物 基本 情况
表1 我 院特殊 使 用级抗 茵药物 分类及 代 表药物
分类 头孢菌 素类 氨基糖 苷类 代表药物 头孢吡肟、头孢 匹罗、部分 三代头孢 加酶抑制剂 小诺米星、奈替 米星
莫西沙星 苯酰 甲硝唑 万 占霉素 、替考拉宁
备有伏立 康唑 、哌拉 西林钠 他唑 巴坦 、美罗培南等 1 3 个特殊使 用类抗 菌药物 ,以满足用药 ,既安全有效 ,又降低 患者 经济负担的要求 l 。
2小 结 综上 所述 ,我院 围绕卫 生部 下 发的抗 菌 药物 临床合 理 应用 的通 知 ,积极探索相 应的举措 ,确 实为患者着 想 ,努力降低 费用 ,以实 现 合 理、有效、经济地应用抗菌药物 。 参考 文献
医 药科学 , 2 0 1 2 , 1 ( 1 ) : 1 0 2 — 1 0 3 .
[ 6 ] 林 嘉民 , 黄 南舂 . 某 院临床 路径前 后外科 抗 菌药 物应 用分析 [ J 】 . 中
颈部淋巴结转移CT表现及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颈动脉 体瘤鉴别。 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甲状腺乳头 状癌淋巴结转移的鉴别 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瘤的鉴 别
1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颈动脉体瘤鉴别
颈动脉体瘤:增强后明显强化,部位特殊,
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分叉角增大,颈内外
动脉分叉夹着一个血供丰富的肿物,颈内外
颈部淋巴结分区
2
V区:颈后三角区,又 称脊副链。胸锁乳突肌 后缘、斜方肌前缘及锁 骨构成的三角区。 VI区:中央区淋巴结包 括喉前、气管前和气管 旁淋巴结。上缘为舌骨, 下缘为胸骨上切迹,两 侧外缘为颈动脉间隙。 VII区:上纵隔淋巴结。
颈部淋巴结分区
其他组:咽后、颊组、腮 腺内、耳前、耳后、枕 下组
13
头颈部不同原发肿瘤转移淋巴结的好发部位
CT检查对于颈部淋巴结转移,不仅要能发现,还要对淋巴结 进行准确的定位,以便判断原发灶的部位。
上颈部转移癌,原发灶多在鼻咽、口咽、口腔、腮 腺、鼻腔、 扁桃体及头皮等部位。
中颈部转移癌,原发灶多在咽喉部、甲状腺、下咽、舌根等
部位。
下颈部转移癌,原发灶多在梨状窝、甲状腺等。
颈部淋巴结转移CT诊断 及鉴别诊断
1
依照国际通用的7分区法:
I区:颏下及颌下淋巴结, 位于颏下及颌下三角区 内,其边界为舌骨、下 颌体及二腹肌后腹。 II区:颈内静脉链上组, 颅底(二腹肌后腹)至 舌骨水平。 III区:颈内静脉链中组, 舌骨至环状软骨下缘水 平。 IV区:颈内静脉链下组, 环状软骨下缘至锁骨水 平。
10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化脓性淋巴结炎
婴幼儿和年轻成人多见,继发于咽喉炎、鼻窦炎、 牙源性感染。 临床局部或全身症状明显(颈部触痛肿块,皮肤红 肿,皮温升高,波动肿块)。 多发、圆形或卵圆形,部分融合呈不规则。 密度/信号不均,中央低密度脓腔。 增强厚壁环形强化(内壁规则,无壁结节)。 边界不清,与邻近结构粘连,周围明Leabharlann 渗出。明显强化。谢谢
鉴别诊断反应性淋巴结增生
可见于任何年龄,小儿和青少年最常见。 病原微生物感染、化学药物、异物等刺激引起的淋巴结增大。 临床症状不明显,局部可有轻压痛。 多见于上颈部淋巴结。 单发或多发,边界清楚。 正常大小或轻度增大;卵圆形居多。 密度/信号均匀(与肌肉类似)。 轻中度均匀强化。
男,13岁,左下颈无痛性肿物1周。
小结
原发肿瘤病史,大部分来源于甲状腺癌和颈部不同区域 的鳞癌。
发生部位与原发肿瘤的淋巴引流区域相关。 多发,大小标准不同,形态多为球形或不规则形,边缘
清楚或毛糙 。 淋巴结边缘强化伴中心低密度、中央坏死为鳞癌转移淋
巴结的特征性 CT 表现。 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无论大小均可以出现囊变、钙化和
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特点
来源于鼻咽、鼻腔、副鼻窦、口腔、软腭、喉和喉咽等处的 原发肿瘤多为鳞癌。
一般较大。 容易出现坏死(表现为散在的低密度改变或环样强化,环壁
厚薄不均匀,有时可以显示出壁结节样改变)。 容易出现结外侵犯(边界不清)。 如伴有咽后组淋巴结和/或颈后三角区淋巴结肿大时,在除外
颈外侧区及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质硬、无 痛、多发、固定)。 多数患者有原发肿瘤史,少数患者可不知原 发肿瘤而以颈部肿块就诊。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诊断标准
淋巴结大小:颌下、颏下淋巴结最小直径 ≥1.0cm,颈 部其它区域淋巴结最小直径 ≥0.8 cm, 纵隔淋巴结最 小直径 ≥1.0 cm ,只要 CT 发现气管食管沟淋巴结 (≥0.5 cm),即视为转移。
肺癌 淋巴结 转移 诊断标准

肺癌淋巴结转移诊断标准
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它可能会通过淋巴系统扩散到其他部位,其中包括淋巴结。
淋巴结转移是肺癌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之一,对
于肺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标准:
1. 影像学检查,医生通常会通过X射线、CT扫描、MRI和PET
扫描等影像学检查来观察淋巴结是否受到侵犯。
淋巴结转移通常会
在这些检查中显示异常增大或异常代谢活跃。
2. 淋巴结活检,淋巴结转移的确诊通常需要进行淋巴结活检,
包括穿刺活检、内窥镜活检或手术切除淋巴结并进行病理学检查。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淋巴结内是否存在癌细胞转移。
3. 分期系统,淋巴结转移对于肺癌的分期非常重要。
医生会根
据淋巴结转移的程度和范围,结合肿瘤的大小和扩散情况,使用
TNM分期系统来确定肺癌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4. 临床症状,淋巴结转移可能会导致一些临床症状,包括呼吸
困难、咳嗽、胸痛、体重减轻等。
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
来进行诊断。
5. 分子生物学检测,最近的研究表明,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可以发现一些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这些检测方法包括基因突变检测、蛋白质表达检测等。
总之,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影像学检查、淋巴结活检、分期系统、临床症状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多种手段,以确保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对于每位患者来说,早期发现淋巴结转移并及时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壹颈动脉体瘤概述副神经位于椎旁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链内,沿着副神经节的胚胎迁移途径,从颅底延伸到骨盆底。
副神经节在组织动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作为化学感受器或在应激反应中分泌儿茶酚胺;颈动脉体副神经通过舌咽神经直接连接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呼吸中枢,而其他头颈副神经的功能尚不清楚。
概述副神经节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嵴源性肿瘤,头颈部的副神经节瘤占头颈部肿瘤约0.5%,占副神经节瘤的3%。
副神经节瘤在头颈部最常见的为颈动脉体瘤(60-67% ),颈静脉球瘤和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较少见。
副神经节瘤与多种全身疾病有关,包括:多发性内分泌肿瘤(MEN)。
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
副神经节瘤综合征。
琥珀酸脱氢酶突变。
林道综合征(vHL)。
颈动脉体起源于第三鳃弓中胚层和外胚层衍生神经嵴谱系。
颈动脉体数目为两个,分别位于两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后部的动脉外膜或附件疏松的蜂窝组织内,每只颈动脉体重约12mg,平均体积约6mm×4mm×2mm,由纤维囊包裹而成,主要由球形或不规则的细胞团组成,团块被隔膜隔开。
颈动脉体由颈总动脉或颈外动脉产生的一条或多条血管供应;这些动脉会产生复杂的小血管团。
从舌咽神经到血管复合体存在大量传入神经。
概述颈动脉体瘤(CBTs)是由颈动脉分叉处的副神经节细胞的化学感受器细胞产生的罕见的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
肿瘤是富血供的,它的血液供是每克肿瘤中最丰富的。
病因不明(高海拔地区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为单侧,大约10%的病例为双侧发病(与琥珀酸脱氢酶亚基基因的突变有关),散发(90%)、家族性(10%),30%的家族性患者为双侧发病,而散发患者中仅5%为双侧发病。
发病率低,多为良性肿瘤,恶变率为2%-9%。
好发于成人,40-50岁多见,平均年龄45岁,儿童很少见,女性稍多。
临床特征通常是缓慢生长的圆形颈部肿块,它通常位于胸锁乳突肌前,靠近下颌骨角,舌骨的水平。
颈部淋巴结病变CT诊断及鉴别诊断

颈部淋巴结病变CT诊断及鉴别诊断颈部淋巴结病变ct扫描技术:采用ge-lightspeed8层 ct机所有患者均作颈部平扫加双期增强。
患者仰卧位扫描范围自颅底至胸廓入口增强时从肘静脉打针高压注射器注射碘海醇8~1ml压力1注射速率ml/秒。
扫描参数:1v5mas,层厚层距各5mm标准算法动脉期5~秒,静脉期55~6秒。
颈部淋巴结的划分按照国际通用七分区法对检出的淋巴结进行分区记录[1]。
ⅰ:颌下和颏下淋巴结;ⅱ:颈内静脉链上组淋巴结;ⅲ:颈内静脉链中组淋巴结;ⅳ:颈内静脉链下组淋巴结;ⅴ:颈后三角区淋巴结;ⅵ:中央区淋巴结;ⅶ:上纵隔淋巴结。
颈部淋巴结病变的ct表现ct常根据颈部淋巴结的大小、形态、部位、边缘轮廓、强化特征、内部结构及周围关系来诊断和鉴别诊断淋巴结的性质。
大小:大小是评价颈部淋巴结的最基本的标准扫描一旦发现气管食管沟内淋巴结即可确定为病变性淋巴结但颈部ⅰ~ⅵ区以淋巴结最大横经15mm纵隔ⅶ区以淋巴结最大横经>1cm为诊断标准。
多数学者[]以淋巴结的长径1~15mm为标准或为淋巴结的短径8~1mm 为标准[],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因淋巴结的不同经线标准而异。
有研究认为咽后间隙淋巴结的长径不得>8mm。
形态:正常淋巴结是椭圆形沿颈内静脉呈链状分布单个独立存在直径通常时为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而/t<时则提示淋巴结转移反应增生性淋巴结和淋巴结结核多为椭圆形而转移性淋巴结则呈圆形或球形。
淋巴结的不同形状也与其所在颈部的部位有关一个临界大小的球形淋巴结很可能是转移性病变有时转移淋巴结可表现为原发肿瘤引流区域内数个淋巴结的聚集或融合即淋巴结链转移转移淋巴结的轮廓清晰周围可出现不完全环状脂肪增生带。
边缘轮廓:转移性淋巴结的轮廓一般较清晰据统计鼻咽癌、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边缘多较清楚喉癌、下咽癌则转移淋巴结多不清楚。
而慢性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因长期炎症刺激使其被膜与周围软组织粘连而界限不清。
颈部淋巴结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例 ,淋巴结结核 8例 ,非特异性淋 巴结炎 3例 ,化脓性淋巴结 横径 ≥10mm为诊断标准 。 炎 2例 。临床表现 除 1例吞咽异物感外 ,其余均以颈部肿块 2 结 果
为就诊原因 ,其中伴有发热 2例 ,局部疼痛或压痛 6例 ,近期
颈部淋 巴结转移癌多 发生于 Ⅱ 一Ⅳ区 ,和原发肿 瘤部
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后加 增强 ,增强时从 肘静脉 高压注射 欧 >2的 7例(87.5%);淋 巴结 瘤为 多个部位 ,多组 淋 巴结 受
乃派克 80—100ml,注射速率 3m/s,扫描参数 120kV,150mAs, 累,本 组 5例淋巴结 ( T)均 <2(100%)。化脓性淋 巴结炎 、
淋 巴结 。 淋巴结病变的 CT诊 断标准 l2J:在 CT扫描一 旦发现气
1.1 一般资料 本组 46例 ,男 27例 ,女 19例 ,年龄 11—84 管食管沟内淋 巴结即可确 定为病变性 淋 巴结,但 颈部 I 一
岁 ,平均 56岁 。其 中颈部淋 巴结转移癌 28例 ,恶性淋巴瘤 5 Ⅵ区以淋巴结最大横径 ≥15rrma,纵隔 (Ⅶ区)以淋 巴结最大
经统计学处理两个 诊断标准 有显著差 异。作者 以 Ⅱ、Ⅲ、Ⅳ 性 ,常位 于单 侧或 多侧 多区 ,可 以侵犯颈静脉周 围和后三角
区肿大淋 巴结直径 ≥15rrma,其他 区域直 径 ≥10mm为 诊断颈 区 ,本 组以Ⅲ 一V区受累多见 ,尤其 Ⅳ区 +锁骨上 区明显 ,约
部淋 巴结肿 大的标准 。敏感性 为 84.6%,特异性为 86.7% , 占 75%;淋巴结炎 、化脓性淋 巴结炎往往合并咽喉炎 、扁桃体 诊断失误滤 在 10% 一2o%。作者认 为若 以较 大径为诊 断标 炎和头面部皮肤炎症 ,I区为好发 部位 。(3)形态 :有学者【 J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CT表现 强化表现: 1)均质软组织密度,轻、中强化。 2)血管样强化。
3)不规则环形强化伴中央低密度。
4) 囊性变及囊壁明显强化结节。
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CT表现
钙化:CT扫描发现钙化的敏感性很高。常
表现为颗粒状、斑片状钙化。有系列研究
表明,除治疗后的淋巴瘤外,42%的颈部
大小和形态:以淋巴结大小作为判断颈部淋巴结转移, 径线标准不一,结果也有明显的差异。径线大小不能作 多为炎性反应,而转移淋巴结其长短径之比小于2。故
为诊断淋巴结转移唯一可靠的方法。长短径之比大于2, 近似球形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较大。在原发灶淋巴引流
区3个或以上相邻的淋巴结,即使不大,也应警惕有转 移淋巴结可能。罗德红等以淋巴结横断面最小径≧8mm 为标准,甲状腺癌的转移淋巴结最小径≧5mm,CT扫 描发现气管食管旁沟淋巴结即视为转移。
细胞结构的肿瘤细胞。
总结
1.
甲状腺癌转移性淋巴结增强后呈血管样强化,淋巴
结内呈颗粒样及斑片状钙化,而淋巴结呈囊性变及
囊壁内结节,壁结节呈血管样强化是甲状腺乳头状 癌的特征性改变。
2.
淋巴结边缘强化,中央低密度,可见于鳞癌转移和 恶性淋巴瘤,大于5CM实质性肿块,密度较均匀或 只有局限小低密度灶,多考虑为淋巴瘤,而鳞癌淋 巴结转移大于3CM时,通常会出现较大的中央低密 度区。且易出现包膜外侵犯。
3.其他病变:根据病变所处的解剖位置、病灶的形态、 强化方式、临床表现等多数可以明确诊断:
神经源性: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位于颈动静脉内 方或内后方。神经鞘瘤易囊变。副神经节瘤(动脉 体瘤)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淋巴结转移多位于 颈动静脉外侧及外前方。
炎症类:反应性增生其长短径多大于2。结核性的多 种病理改变同时出现。多出现钙化,结核活动期淋 巴结周围可见炎性渗出改变,周围间隙组织模糊不 清,颇具特征性。少数可融合,增强扫描示多环状 或分隔状强化,未融合的呈环形强化,中央低密度 坏死区。
头颈部不同原发肿瘤转移淋巴结的好发部位
鼻咽癌转移淋巴结多为双侧性,除常见于II、III、 IV区外,咽后组、颈后三角区为鼻咽癌淋巴结转 移的特征性部位。
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多为单侧性,常见于III、IV 区,尤其发生气管食管旁沟及上纵隔淋巴结转移。 如果是甲状腺峡部癌,可出现双侧LNM。
鉴别诊断
正常淋巴结血供解剖
供应淋巴结的小动脉从淋巴结门进入淋巴结区,部分 分支直接进入髓质淋巴窦,部分分支循小梁入皮质,
到达淋巴小结时则分支成毛细血管,之后在胸腺依赖
区汇合成血管后微静脉,最后与动脉并行成为小静脉, 出淋巴结门。所以淋巴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血循环 器官,当肿瘤侵犯时产生一系列血管形态学变化。
淋巴结,颈总动脉分叉角无增大,血管受压 向内或内后移位,以多发多见,密度可不均 匀。
鳞癌淋巴结转移与乳头状甲状腺 癌淋巴结转移的鉴别
鳞癌淋巴结转移:表现为不规则环形强化伴中央低 密度区( 鳞癌淋巴结转移之中心低密度区为肿
瘤坏死、角蛋白、纤维组织、间质积液或水 肿及存活的瘤细胞共同构成), 多为双侧,部
颈部淋巴结分区
V区:颈后三角区,又 称脊副链。胸锁乳突肌 后缘、斜方肌前缘及锁 骨构成的三角区。 VI区:中央区淋巴结包 括喉前、气管前和气管 旁淋巴结。上缘为舌骨, 下缘为胸骨上切迹,两 侧外缘为颈动脉间隙。 VII区:上纵隔淋巴结。
颈部淋巴结分区
其他组:咽后、颊组、腮 腺内、耳前、耳后、枕 下组
颈部淋巴结转移CT诊断 及鉴别诊断
依照国际通用的7分区法:
I区:颏下及颌下淋巴结, 位于颏下及颌下三角区 内,其边界为舌骨、下 颌体及二腹肌后腹。 II区:颈内静脉链上组, 颅底(二腹肌后腹)至 舌骨水平。 III区:颈内静脉链中组, 舌骨至环状软骨下缘水 平。 IV区:颈内静脉链下组, 环状软骨下缘至锁骨水 平。
——李静,石木兰,王爽.恶性淋巴瘤和头颈部鳞癌颈部受累淋巴结的CT与病理比较
鳞癌淋巴结转移之中心低密度区为肿瘤坏死、角蛋白、 纤维组织、间质积液或水肿及存活的瘤细胞共同构成.。
淋巴瘤侵犯淋巴结之淋巴窦导致淋巴回流受阻,同时肿
瘤压迫或侵犯淋巴门供应血管,导致淋巴结的双重循环 均被阻断时,可出现淋巴结的广泛中央坏死。在显微镜 下有3 层结构:最外层为纤维包膜和肿瘤细胞;中间为均 质的、液化坏死的肿瘤细胞;最内层为坏死、但仍保留
CT检查对于颈部淋巴结转移,不仅要能发现,还要对淋巴结 进行准确的定位,以便判断原发灶的部位。
上颈部转移癌,原发灶多在鼻咽、口咽、口腔、腮 腺、鼻腔、 扁桃体及头皮等部位。
中颈部转移癌,原发灶多在咽喉部、甲状腺、下咽、舌根等
部位。
下颈部转移癌,原发灶多在梨状窝、甲状腺等。
但颈部淋巴结转移也可能出现逆向转移、越站转移,表现为 对侧颈或全颈淋巴结转移。
均匀厚度的薄环状,也可表现为边缘不光整,与鳞癌转移淋巴结
相似。(3)薄环状强化、中央呈均匀软组织密度,考虑为包膜 强化所致,在淋巴瘤中出现率为26.8%,在鳞癌转移淋巴结中少
见,仅为1.5%。(4)发现颈部大肿物,密度近等于肌肉,其内
仅有小的低密度区时,应考虑恶性淋巴瘤的可能性。(5)恶性 淋巴瘤可有包膜外侵犯,较鳞癌转移淋巴结少见。
CT能发现触诊所无法检查的淋巴结。 CT能发现颈部隐匿的转移性淋巴结(触诊阴 性,术后病理阳性)。
CT能显示淋巴结有否包膜外侵犯。
CT能发现比触诊更多的淋巴结。并能发现对 侧是否有转移的淋巴结。
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CT表现 CT诊断指标主要根据:
大小和形态
强化特征
钙化
包膜外侵犯
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CT表现
转移性淋巴结的血供特点
转移性淋巴结的血供类型有两种:单支血供和 多支血供。单支血供多提示癌肿浸润淋巴结的 范围较小,而多支血供提示癌肿侵犯淋巴结的 范围较广泛。甚至多个淋巴结融合。
CT扫描要点
扫描范围:自颅底至上纵隔气管分叉
水平。
平扫加增强
层厚/间隔5MM,连续扫描
CT扫描在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分同时伴有Ⅴ区淋巴结肿大。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
结转移的囊性变,伴有壁结节,壁结节血管样强化, 单侧多见,少有Ⅴ区淋巴结肿大。
鳞癌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瘤的鉴别
淋巴瘤颈部淋巴结受累表现为双侧多组多个淋巴结肿大,增强表
现多种多样:(1)最常见表现为密度与肌肉相仿、质地均匀的
肿大淋巴结。(2)边缘强化、中央低密度并非鳞癌转移淋巴结 特有,见于37.5%的恶性淋巴瘤;强化的边缘可光整、规则,呈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颈动脉 体瘤鉴别。 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甲状腺乳头 状癌淋巴结转移的鉴别 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瘤的鉴 别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颈动脉体瘤鉴别
颈动脉体瘤:增强后明显强化,部位特殊,
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分叉角增大,颈内外
动脉分叉夹着一个血供丰富的肿物,颈内外
动脉受压移位。血管样强化的甲状腺转移性
淋巴结钙化为转移性甲状腺癌。甲状腺癌
病人CT检查要求平扫+增强,避免直接增
强时掩盖了钙化灶。
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CT表现
包膜外侵犯:淋巴结边界不清和周围脂 肪间隙消失,提示包膜外侵犯,预后差, 其局部复发的危险性增加10倍,生存率
降低50%。外侵明显的可侵犯周围重要
结构,如气管、食管、颈动脉等。
头颈部不同原发肿瘤转移淋巴结的好发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