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池-说课稿
电解池说课稿

电解池说课稿一、引言电解池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装置之一,通过电解过程将化学反应转化为电能的形式。
本文将从电解池的定义、组成、原理、应用以及实验操作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电解池的定义电解池是由两个电极和电解质溶液组成的装置,通过外加电压使电解质溶液发生电解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三、电解池的组成1. 电极:电解池中的两个电极分别为阳极和阴极。
阳极通常由金属制成,阴极可以是金属或非金属材料。
2. 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是电解过程中起到导电和提供离子的作用。
常见的电解质溶液有酸、碱、盐等。
四、电解池的原理1. 电解过程: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解质溶液中的正离子向阴极移动,负离子向阳极移动,形成电流。
2. 电解产物:电解过程中,阳极产生氧气或卤素气体,阴极产生金属或氢气。
五、电解池的应用1. 电解制氢:通过电解水可以产生氢气和氧气,其中氢气可以用作燃料或制造化学品。
2. 电镀:电解过程可以用于金属表面的镀层,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和美观性。
3. 电解池在电池中的应用:电解池是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电解反应产生电能。
六、电解池的实验操作1. 实验材料:电解池、电源、电极、电解质溶液等。
2. 实验步骤:a. 将电解质溶液倒入电解池中,保证电解质溶液能够导电。
b. 将阳极和阴极分别插入电解池中,确保两个电极不接触。
c. 连接电源并调节电压,使电解质溶液发生电解反应。
d. 观察电解过程中的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3. 注意事项:a.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触电和溅出物溅伤。
b. 实验结束后要关闭电源,清洗实验器材。
七、总结电解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装置,通过电解过程产生的电流可以应用于制氢、电镀以及电池等领域。
在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安全和实验器材的清洗。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读者对电解池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电解池说课稿

电解池说课稿引言概述:电解池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装置,通过电解作用将化学反应进行分解和合成。
本文将从电解池的基本原理、电解过程、电解质和应用领域等四个部分详细阐述电解池的相关知识。
一、电解池的基本原理1.1 电解池的定义和组成电解池是由电解槽、电极和电解质组成的装置。
电解槽是容纳电解质溶液的容器,电极是导电材料,电解质则是能够在溶液中形成离子的物质。
1.2 电解作用的基本原理电解作用是指在电解质溶液中,通过外加电源将正负电荷引入电解槽中,使正负电荷在电极上发生反应。
正极吸收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负极释放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1.3 电解过程的特点电解过程中,正极和负极上的化学反应是相互依赖的。
正极的氧化反应和负极的还原反应共同构成了电解过程。
电解过程中,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会向负极移动,阴离子会向正极移动,形成电解质离子的迁移。
二、电解过程2.1 电解过程的分类电解过程可以分为两类:不可逆电解和可逆电解。
不可逆电解是指电解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可逆转,如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可逆电解是指电解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可逆转,如电解氯化银。
2.2 电解过程的影响因素电解过程的速率和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电流强度、电解质浓度、电解质的种类、电极材料和温度等。
其中,电流强度和电解质浓度对电解速率有较大的影响。
2.3 电解过程的应用电解过程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例如,电镀过程中利用电解作用可将金属离子沉积在导电材料上,形成金属镀层。
此外,电解过程还可用于电解制氧、电解制氢等。
三、电解质3.1 电解质的定义和分类电解质是指在溶液中能够形成离子的物质。
根据电解质的导电性质,可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离解,产生大量离子;弱电解质只有一小部分分解成离子。
3.2 电解质的离子迁移在电解质溶液中,正离子向负极移动,负离子向正极移动,形成离子的迁移。
离子迁移的速度取决于离子的电荷和大小。
电解池说课稿

电解池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电解池的相关知识。
电解池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装置,通过电解作用将化学反应进行分解或合成。
本次讲解将从电解池的基本原理、构造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电解池的基本原理电解池是由两个电极和电解质溶液组成的,其中一个电极称为阳极,另一个电极称为阴极。
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在电解作用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使得阳极和阴极上的电子流动,形成电流。
阳极上的离子被氧化,阴极上的离子被还原。
这种氧化还原反应是通过外加电源提供的电能驱动的。
三、电解池的构造1. 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是电解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导电并提供离子。
常见的电解质溶液有盐溶液、酸溶液和碱溶液等。
在电解质溶液中,正离子向阴极移动,负离子向阳极移动,从而形成电流。
2. 电极电解池中的电极有阳极和阴极两种。
阳极通常是由不易被氧化的金属制成,如铂、银等。
阴极通常是由不易被还原的金属制成,如铂、钯等。
电极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电解质溶液的性质来确定。
3. 外部电源外部电源是电解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提供电能使得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外部电源的电压和电流大小要根据具体的实验要求来确定。
四、电解池的应用1. 电解制氢电解水可以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在电解质溶液中,氢离子被还原为氢气,氧离子被氧化为氧气。
这种电解制氢的方法可以应用于氢能源的生产和储存。
2. 电镀电镀是利用电解作用将金属离子沉积在导电体表面的方法。
通过电解质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在电极上的还原反应,可以使得金属被沉积在导电体上,从而实现电镀效果。
电镀广泛应用于装饰、防腐和电子工业等领域。
3. 电解制氯电解盐水可以将盐水分解为氯气和氢气。
在电解质溶液中,氯离子被氧化为氯气,氢离子被还原为氢气。
这种电解制氯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的氯碱化工过程。
4. 电解分析电解分析是利用电解作用测定物质的含量和性质的方法。
通过测定电解质溶液中的电流强度和电解产物的种类和数量,可以推断出溶液中所含物质的含量和性质。
电解池说课稿

电解池说课稿一、引言电解池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装置之一,用于进行电解实验。
本次说课将介绍电解池的定义、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实验操作步骤等内容,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电解池的基本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电解池的定义电解池是一种用于进行电解实验的装置,由两个电极和电解质溶液组成。
其中一个电极称为阳极,另一个电极称为阴极,两个电极通过电解质溶液连接起来。
三、电解池的结构1. 电解池的主要组成部分:- 阳极:通常由金属制成,如铜、银等。
- 阴极:通常由惰性金属制成,如铂、金等。
- 电解质溶液:用于导电和提供离子的溶液,可以是酸性溶液、碱性溶液或盐溶液。
- 电解池容器:用于容纳电解质溶液和电极的容器,通常由玻璃或塑料制成。
2. 电解池的连接方式:- 阳极和阴极通过电解质溶液连接起来,形成电解池的闭合回路。
- 阳极和阴极分别与电源的正负极连接,以提供电流。
四、电解池的工作原理1. 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会向阴极移动。
-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会向阳极移动。
2. 电解过程:- 阳极:接受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气或其他气体。
- 阴极:释放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金属或其他物质。
3. 电解产物:- 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在电解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
五、电解实验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 检查电解池的结构和连接是否正确。
- 准备好所需的电解质溶液和电极。
2. 实验操作:- 将电解质溶液倒入电解池容器中。
- 将阳极和阴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 将阳极连接到电源的正极,将阴极连接到电源的负极。
- 打开电源,调节电流大小。
- 观察电解过程中的现象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3. 实验注意事项:- 操作时要小心,避免触碰电解池和电源。
- 电流大小要适当,过大可能会导致电解池过热或其他危险。
- 实验结束后,及时关闭电源并拔出电极。
六、实验应用和意义电解实验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方法,具有以下应用和意义:1. 用于提取金属:通过电解可以将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用于提取纯净的金属。
电解池说课稿

电解池说课稿
电解池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电解原理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第三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金属冶炼、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等知识,并彼此结合和相互渗透;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涉及物理学中有关电学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同时为学生了解金属冶炼、电镀和氯碱工业奠定理论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很好的教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以电解氯化铜溶液为例,使学生理解电解原理。
(2)使学生了解铜的电解精练。
(3)使学生了解铜的镀铜装置及原理。
(4)培养学生认识电解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电解原理的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探究、自学等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实践价值,增强学生关心生产,关心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电解的原理及其在铜的电解精炼和电镀铜中的应用。
因为只有理解了电解原理,才能了解形成电解的条件以及电镀的原理。
就中学化学而言,学习电解的有关知识,也是对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金属冶炼等知识结构的丰富和完善。
电解池说课稿

电解池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电解池的知识。
电解池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广泛应用于电镀、电解制氢、电解制氧等领域。
本次讲解将围绕电解池的原理、结构和应用展开。
二、电解池的原理电解池是利用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使正负电荷在电解质中移动,从而引起化学反应的装置。
其原理主要包括电解质的离子化和电解质中的离子迁移。
1. 电解质的离子化在电解质溶液中,正负离子会被溶解,形成带电的离子。
例如,将食盐溶解在水中,会产生Na+和Cl-两种离子。
2. 电解质中的离子迁移当外加电压施加在电解质溶液上时,正负电荷会在电解质中移动。
正电荷会向阴极(负极)移动,而负电荷则会向阳极(正极)移动。
三、电解池的结构电解池通常由电解槽、电极、电源和电解质组成。
1. 电解槽电解槽是电解池中容纳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的容器。
它通常由耐腐蚀材料制成,如玻璃、陶瓷或塑料。
2. 电极电解池中的电极分为阳极和阴极。
阳极是电流从电解槽外部进入电解槽的地方,通常由金属或碳材料制成。
阴极是电流从电解槽外部离开电解槽的地方,可以是金属或非金属材料。
3. 电源电源是为电解池提供电能的装置,通常使用直流电源。
电源的电压和电流决定了电解质中的离子迁移速度和反应的进行程度。
4. 电解质电解质是电解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离子,使得电流能够在电解槽中传导。
常见的电解质有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等。
四、电解池的应用电解池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1. 电镀电解池可以用于金属电镀,通过电流使金属离子在阴极上还原成金属层,从而实现金属的镀覆。
2. 电解制氢利用电解池中的电流分解水分子,可以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从而实现氢气的制备。
3. 电解制氧通过电解池中的电流,可以将氯化钠溶液转化为氯气和氧气,实现氧气的制备。
五、总结电解池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它利用电解质中的离子迁移引起化学反应。
电解池的结构包括电解槽、电极、电源和电解质。
电解池说课稿

电解池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电解池的相关知识。
电解池作为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装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次讲解将从电解池的基本原理、构造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二、电解池的基本原理1. 电解的定义电解是指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通过外加电压使电解质溶液中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发生还原和氧化反应。
2. 电解池的构造电解池由阳极、阴极和电解质溶液组成。
阳极是电解质溶液中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阴极是电解质溶液中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
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在电解过程中会进行迁移,形成电流。
3. 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在电解过程中,外加电压使阳极上的阴离子发生氧化反应,形成氧气或其他气体;同时,阴极上的阳离子发生还原反应,形成金属或其他还原产物。
这些反应在电解质溶液中形成了电流。
三、电解池的应用1. 电解池在电镀中的应用电解池在电镀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控制电解池中的电流和电压,可以使金属离子在阴极上还原成金属层,实现对物体表面的镀金、镀银等处理。
2. 电解池在电解制氢中的应用电解池也可以用于电解制氢。
通过电解水,可以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氢能源的生产和储存。
3. 电解池在电解制氧中的应用类似地,电解池也可以用于电解制氧。
通过电解盐水等溶液,可以将水分解成氧气和其他产物。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制取纯氧气或其他化学品的生产。
四、电解池的优缺点1. 电解池的优点电解池具有操作简单、效率高、可控性强等优点。
通过调整电解池中的电流和电压,可以灵活控制反应速率和产物的纯度。
2. 电解池的缺点电解池的缺点主要包括能耗高、设备复杂、成本较高等。
此外,电解池中的反应也可能会产生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五、电解池的实验操作1. 实验材料和设备准备准备所需的电解池、电解质溶液、阳极和阴极等实验材料和设备。
2. 实验步骤(1)将电解质溶液倒入电解池中,放置阳极和阴极。
(2)连接电源,调整电流和电压。
(3)观察电解过程,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电解池说课稿

电解池说课稿一、引言电解池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装置,用于进行电解反应。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解池的构造、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二、电解池的构造1. 电解池通常由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和外部电源组成。
2. 电极分为阳极和阴极,阳极通常为氧化性电极,阴极通常为还原性电极。
3. 电解质溶液是指用于传导电流的溶液,常见的电解质溶液有盐酸、硫酸等。
三、电解池的原理1. 电解池中,外部电源提供电流,使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2. 阳极产生的正离子在电解质溶液中游离,而阴极产生的负离子则被电解质溶液中的正离子中和。
3. 电解质溶液中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的迁移速率不同,导致阳极和阴极上的反应速率不同。
四、电解池实验步骤1. 准备电解池实验装置,包括两个电极和电解质溶液。
2. 将阳极和阴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确保两个电极不相互接触。
3. 连接外部电源,调整电流大小,并记录电流数值。
4. 开始电解反应,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时间。
5. 完成实验后,关闭电源,取出电极,清洗实验装置。
五、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1.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计算出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迁移速率。
2. 阳极和阴极上的反应速率可以通过测量产生的气体体积或者溶液中物质的质量变化来确定。
3. 实验结果可能受到温度、浓度、电流大小等因素的影响,需要进行结果的修正和分析。
六、实验的应用与意义1. 电解池实验可以用于制备金属、气体等物质。
2. 电解池实验可以用于分析物质的成份和性质。
3. 电解池实验可以用于研究电化学反应的机理和动力学。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在进行电解池实验时,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电解质溶液的溅出和电流过大引起的危(wei)险。
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并进行准确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实验装置,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安全。
八、结语通过本次电解池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电解池的构造、原理和实验步骤,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组材料电解池本节内容量的大小以及重难点程度,对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分为两个课时,下面,我将围绕本课“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对《电解池》第一课时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1 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选修)第四章第三节。
主要包括:电解原理和电解原理的应用两方面内容。
2 电解池是继原电池后电化学基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原电池知识的延续,更是研究其应用的基础。
在高中学化学基本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工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理论依据。
通过电解原理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电解质溶液、原电池、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知识的认识,发挥理论对工农业实践的指导作用,树立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
【知识角度,高二学生在必修1、必修2和选修4中已经学习过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同时物理学中电学知识也相当丰富,学习本节内容并不陌生,难度不大。
能力角度,高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已充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也在迅速发展中,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实验探究的热情高,但抽象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老师适时的组织和引导。
——学情分析】二教学目标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②能够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电极周围溶液pH值及整个溶液pH值的变化;③能够正确判断电解产物,并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电解方程式,培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电解原理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能力,巩固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2)通过实验探究的体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1)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2)通过探究实验的设计,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严谨与艰辛。
三重点和难点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的设置以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
本节课的重点是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则是本节的难点即①电极反应的书写②电解产物的判断③电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四教法和学法教法:探究法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中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
”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立足新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通过身边的事情创设学习情景,提出问题。
准备实验用品,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报告”帮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从而改变以往理论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法”。
本节课分组实验探究内容多,需要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即兴参与小组讨论,掌控课堂局面,及时加以调节。
同时充分利用广泛的网络信息资源,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增加教学信息容量,利用电脑模拟微观粒子的运动情况,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提高教学效率。
学法:1 主动学习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是目的,因此,教师要启发、引导、层层深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学生主动学习。
2实验是反映化学学科科学特点,学习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所以采取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的奥妙。
3归纳、演绎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4 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五课堂设计(教学过程)教与学有机结合而对立统一,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法,知道学法,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愉快地,顺利的,认真的,科学的接受知识,本节课教学设计如下:1 导入部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复习提问】在本章的第一节,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呢?【总结】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电解质溶液;3、要有导线,形成闭合回路;——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电解池则相反。
复习是为了巩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及电极反应,两极判断,为电解CuCl2溶液的实验做好对照。
(2)【情境创设,激发法学习兴趣】:“1799年,当意大利人发明了最原始的电池——伏打电池之后,许多科学家对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电给世界带来了太多的不可思议,好奇心驱使着人们去进行各种尝试,想看看它还能否出现什么奇特的现象。
1807年,当英国化学家戴维将铂电极插入熔融的氢氧化钾并接通直流电源时,奇迹终于发生了,在阴极附近产生一种银白色的金属,随即形成紫色的火焰。
这就是发现钾元素的主要过程,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
他随后用电解法又相继发现了钠、钙、锶、钡、镁、硼、硅等元素,戴维成为发现化学元素最多的人。
这其中的奥妙是什么呢?电解时,物质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电解池和原电池又有什么区别呢?2 正体部分(新知识的学习)——活动探究,探索新知教师讲述:电解原理和原电池原理都是电化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原电池原理研究的是如何利用能够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那么电解池又是怎么怎样的工作原理呢?——然后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学生探究:(1)仿照教科书中的装置示意图(图4-8)进行组装,了解电解装置的基本构造(包括电解池及其与直流电源的连接方式)。
(2)如实记录实验过程和现象,并加以准确的表述。
{教师要引导学生:a阴极上的现象;阳极上的现象;阴极区溶液中的现象。
b. 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应是学过的什么气体?}(3)应用电解质的电离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理论知识,对有关变化的过程和现象进行分析并作出结论。
上述实验的具体过程可分三步进行(以突出电流对阴、阳两极发生化学反应的影响,并区别于原电池的反应)。
①将两根碳棒分别插进U形管内的CuCl2溶液中(稍候,若碳棒表面无明显实验现象,可取出碳棒继续下一步操作);②将两根碳棒用导线连接后,浸入U形管内的CuCl2溶液中(稍候,若碳棒表面无明显实验现象,可取出碳棒继续下一步操作);③将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浸入U形管内的CuCl2溶液中,再接通直流电(稍候,若碳棒表面有气泡产生,则应分析产生气泡的可能原因,并设计方案予以检验)。
实验最终现象: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阴极石墨棒周围CuCl2溶液绿色加深,阳极石墨棒周围的CuCl2溶液绿色变浅;阴极石墨棒上覆盖了一层红色固体,阳极石墨棒上有气泡产生,同时看到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成蓝色。
最终的结论是:在没有接通直流电时,两根碳棒无论是否用导线相连,都不能使CuCl2溶液发生变化。
但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溶液中的CuCl2被分解了,在阴极析出还原产物Cu,在阳极析出氧化产物Cl2,实现了电能转换为化学能的过程。
【设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讨论】1. 通电前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是如何运动的?2. 接通直流电后,原来的离子运动发生了怎样的改变?3. 有关离子在两极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思考,讨论,回答:1. 通电前溶液中Cu2+、Cl-、H+、OH-自由移动。
2. 通电后带正电的Cu2+、H+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Cl-、OH-向阳极移动。
3.Cu2+在阴极得电子变成了单质Cu,Cl-在阳极失电子变成了Cl2。
】通过学生对该问题的回答可以引导学生写出阴阳两极发生的反应阳极:2Cl--2e-=Cl2↑(发生氧化反应)阴极:Cu2++2e-=Cu(发生还原反应)【设问】在CuCl2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Cu2+、Cl-、H+、OH-,为什么只有Cu2+、Cl-得失电子,而H+、OH-却不能在两极上得失电子呢?——学生思考,老师精讲并把握其掌握程度。
【讲述】电解质溶液中各种离子在两极上得失电子是有一定顺序的,我们称之为放电顺序,放电顺序涉及到多种因素(故阴、阳离子在电极上的放电顺序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在中学阶段只要求掌握:阳离子放电顺序:按金属活动性顺序,越不活泼的金属,其阳离子越容易得电子(被还原)。
阴离子放电顺序: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
归纳小结:CuCl2溶液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在阴阳两极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电解。
然后总结讲述电解池的概念,原理,形成条件,阴阳极发生的反应和总反应的写法。
3 尾声部分——归纳总结,布置作业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实验探究得出本节课重要的结论,并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进行回顾,使学生能够把握住自己学习的方向和侧重点。
如果时间来得及,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同过小组比赛的形式来归纳并比较原电池和电解池,要是课上时间不够,可以当做课后作业。
最后布置相应的习题,来巩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
板书:第3节电解池一、电解原理1.电解: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上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2.电解池: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
3.电解原理4.电解池电极放电顺序5.电解池构成:电源、电极、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