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砂对砂浆性能影响研究_朱柯
浅析机制砂配制预拌砂浆质量控制

浅析机制砂配制预拌砂浆质量控制摘要:随着建筑技术不断发展,绿色节能环保施工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预拌砂浆技术以其多重优势,获得了现代新型建筑的青睐。
但在实际推广应用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制约了预拌砂浆的广泛应用。
预拌砂浆是国家大力提倡和鼓励使用的绿色建筑材料,为充分发挥预拌砂浆在环境和经济上的综合效益,做好质量管控是基础。
关键词:机制砂配制;预拌砂浆;质量控制引言我国预拌砂浆行业目前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推广预拌砂浆的应用可有效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保证建设工程质量,改善建设施工环境。
为使预拌砂浆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出来,做好质量管控是基础。
预拌砂浆的质量控制应从原材料控制、配合比优化、生产质量控制和施工现场控制各个角度全面展开,这些方面都做好,预拌砂浆才能真正发挥绿色建筑材料的优越性。
1推广预拌砂浆的意义1.1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预拌砂浆是采用了先进的自动化配料、搅拌等生产工艺流程,增加标准化质量控制环节,产品经试验合格后方可出厂,以商品化供应的形式满足建筑市场的需求,从而避免了传统的现场人工配料、搅拌不确定等人为因素造成空鼓、龟裂等质量问题,能保障产品质量和性能。
由于施工现场使用的是成品预拌砂浆,减少了现场搅拌砂浆所需的时间,实践表明,采用预拌砂浆及机械施工,每人每天抹灰量是传统现场搅拌砂浆的4倍左右,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周期。
1.2充分利用废弃物,实现循环经济生产预拌砂浆可以用一定量粉煤灰代替水泥作为胶凝材料,用建筑垃圾、尾矿石、矿渣等通过破碎加工成机制砂,经分级作为骨料代替天然砂,这样既减轻开采天然砂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又保护了自然资源。
预拌砂浆生产使用大量粉煤灰、建筑垃圾、尾矿砂、矿渣等废弃物,从根本上解决了废弃物不乱堆放,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
2机制砂配制预拌砂浆质量现状2.1预拌砂浆的使用技术问题预拌砂浆的使用要根据设计图纸、施工规范、砌筑材料性能等具体工程施工要求,对砂浆的品种、强度等级等具体内容进行使用技术控制。
机制砂石粉含量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试验研究2020年机制砂石粉會量对砂浆性能的影确阴小琴(厦门百川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福建厦门361021)摘要机制砂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在开采、破碎过程中夹带一定量小于0.075mm石務。
为研究石粉对机制砂砂浆性能的影响,采用水灰比为0.50和灰砂比为1:3制备机制砂砂浆,测试不同石粉含量下机制砂砂浆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并确定了歎佳石粉含量在10%左右。
关键词石粉;机制砂;砂浆;砂浆性能0引盲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日益发展,以及受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天然砂资源越来越匮乏,使其成本越来越高,机制砂逐渐取代市场上的天然砂叫石粉是机制砂生产过程中的产物,其主要化学成分与云母相似,对混凝土、砂浆拌合物的和易性、抗压强度、耐久性等性能均有影响。
因此,针对不同机制砂石粉含量对砂浆性能的影响进行比对研究,为确定最佳石粉含量提供相关试验检测数据。
1原材料及试验方法1.1原材料性能(1)水泥。
试验采用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建福P-O42.5水泥,其主要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见表10表1水泥物理力学性能指标比表面积/ (m2/kg)密度/安定凝结时间/min MPa虽度/MPa (g/cm3)性初凝终凝3d28d3d28d330 3.12合格182257 4.17.321.845.2(2)机制砂。
采用厦门海沧顺磊石材有限公司生产的细骨料,级配区属II区,为保证试验的准确性及研究可靠性,提前将机制砂水洗干净并烘干备用,含水率小于0.5%。
机制砂物理性能见表2,筛分曲线见图lo(3)石粉。
主要成分为CaCO3(其含量大于90%),机制砂破碎后筛选出的石粉烘干取出0.075mm以下的泥,复配到水洗后的机制砂中,用于配制不同石粉含量的机制砂叫(4)水。
厦门市居民饮用水。
1.2试验方法试验方法依据JGJ/T70_2009健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为更好地分析、比对试验检测数据,抗冻性试验表2机制砂物理性能指标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紧密密度/越MB陞模数(kg/m3)(kg/m3)(kg/m0莺值% 2.64266014701610 5.6 1.10.2筛孔尺寸/mm图1机制砂颗粒级配分析数值标准中精确至1%,本次试验精确至0.1%;采用25次冻融循环进行抗冻性试验。
机制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综述

引言近年来,我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逐年提升,各地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法规保护几近枯竭的自然资源—天然河砂,机制砂因此逐步进入大众的视线。
机制砂的分类有石灰岩机制砂、花岗岩机制砂等,工程实践应用中使用机制砂代替天然河砂在混凝土制备中的细骨料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机制砂由岩石破碎而成,具有取材方便、保护环境的优点,但同样也存在石粉含量高、颗粒级配差、骨料粒形差(尤指针片状含量多)等缺点。
石粉含量的增加会导致混凝土的流动性不断降低,粘聚性和保水性虽然能在低石粉含量的情况下得到改善,但超过12%的临界值后也呈劣化趋势;与河砂相比,机制砂的级配中大于1.18mm和小于0.15mm部分的颗粒含量偏多,表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使用机制砂制成的混凝土也更容易出现离析、泌水等问题;针片状颗粒含量的增加会增大砂浆的孔隙率,增加大尺寸多害孔的比例,弱化界面过渡区,从而导致砂浆流动度、抗渗性和强度的降低。
这些缺点使得机制砂混凝土在浇筑时工作性较差,不易施工。
影响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因素多种多样,本文主要针对机制砂的石粉含量、颗粒级配、骨料粒形以及母岩种类这几种最常见的影响因素展开讨论,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并进行总结。
1 石粉含量许多学者都研究过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并不全都是负面影响,不同含量的石粉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轴向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有着不同程度的增强效果。
ZHENG通过试验发现含量为5%~7%的石粉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含量为11%的石粉可以大大改善混凝土的轴向抗压强度,当石粉的含量在9%以内时,混凝土的弹性模量略有提高。
TANG通过试验研究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证明机制砂混凝土的抗弯和抗压强度均大于相同石粉含量的标准砂。
ZHAO用劈裂拉伸法测试了机制砂混凝土立方体,发现石粉含量不超过13%时,有利于提高机制砂混凝土的长期抗拉强度。
FENG通过扫描电镜(SEM)图像发现适量的石粉能够提高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但过多的石粉含量和过高的亚甲蓝值对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不利。
机制砂在建筑砂浆中的应用及性能研究

机制砂在建筑砂浆中的应用及性能研究摘要:机制砂是一种新型的建筑用砂,其小于5mm的细颗粒品级符合砂浆制作要求,因此在建筑砂浆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从机制砂的性能特点,机制砂在建筑砂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论述,希望能够给行业带来帮助。
关键词:建筑砂浆;应用;机制砂引言:砂浆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的材料,而砂是砂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然而,使用传统的天然河砂存在工艺难度大、资源有限、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机制砂的应用能够有效缓解这些问题。
1机制砂在建筑砂浆中的应用现状机制砂在建筑砂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能够满足不同建筑工程的具体需求。
机制砂在建筑砂浆中的使用不仅提高了砂浆的使用性能,同时也节约了成本,缩短了工期,以及更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2机制砂的特点2.1机制砂概念机制砂是一种用于模拟真实环境中的机械操作和工艺过程的材料。
它通常由细颗粒物质组成,如沙子、矿石粉末或玻璃珠等,并通过特定的粒径和性质来模拟所需的物理特性。
机制砂的概念源自于工程和制造领域,它被广泛应用于机械设计、工艺优化、装配工艺验证等方面。
通过使用机制砂,可以在不同的操作阶段对机械装配、运动传递和工艺流程进行仿真和验证,从而提前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
机制砂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模拟真实性:机制砂的物理特性和行为与真实材料或工件相似,可以准确地模拟机械操作和工艺过程中的力学行为。
(2)可重复性:机制砂的制备和使用过程可以被反复进行,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
(3)可测量性:通过对机制砂的测量和监测,可以获取相关的物理参数和性能数据,用于评估和改进机械设计或工艺流程。
(4)成本效益:相对于使用真实材料或工件进行试验,机制砂的制备和使用成本更低,且可以减少因试验导致的资源和能源浪费。
机制砂在不同的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包括机械工程、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产品等。
它可以帮助工程师和设计师在产品开发的早期阶段进行虚拟验证和优化,以提高产品的质量、性能和可靠性。
机制砂在预拌砂浆中的应用性能分析

机制砂在预拌砂浆中的应用性能分析1 引言在建筑行业中,砂浆是其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建筑材料之一,其会在建筑物的各个部位得到应用,主要是按照原材料相关比例混合而成:一是胶凝材料、矿物掺合料;二是细集料;三是水;四是外加剂。
其中,天然砂作为砂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所具有的区域性以及短期内不可再生等性能,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就不能对其进行长期的大量开采,这一点导致其市场价格不断上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因此,通过采用机制砂实现对天然砂的有效替代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
通常,机制砂也被称作是人工砂,主要是通过机械的破碎以及筛分制成的,岩石的颗粒一般在4.75mm以下,但是不含软质岩以及风化岩石的颗粒,形状有立方体以及棱角状两种。
现阶段,我国已经开始在混凝土中使用了大量的机制砂,不过机制砂所具有的下述缺点导致其会对砂浆的工作性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其一是颗粒表面较粗糙;其二是尖锐多棱角;其三是级配不良等,因此,需要对机制砂在砂浆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地研究。
因此,本文通过相关试验对机制砂在预拌砂浆中的应用性能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希望能够为后续相关工程的顺利开展具有一定地参考价值。
2 试验所用原材料与方法2.1 试验所用原材料以及设备试验所用原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是胶凝材料,其中,水泥主是由珠江水泥厂所生产的粤秀P·Ⅱ42.5R型号地水泥,粉煤灰则为大旺II级粉煤灰,而矿粉则使用的是韶钢S95矿粉。
第二种则是细集料,其中,河砂使用的是砂细度模数为2.53的中砂,试验使用到了两种不同颗粒级配的机制砂,粒径的总体范围在0mm~4.75mm之间,试验所使用机制砂的累计筛余量如表1所示。
第四种是外加剂,试验中使用的是某减水剂企业所生产的砂浆保水增稠剂以及缓凝剂。
而试验中所用水源都是自来水。
试验过程中所用到的设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砂浆搅拌机、二是砂浆稠度测定仪、三是钢尺捣棒、四是秒表、五是电子天平、六是容量筒等。
机制砂对混凝土的性能影响研究

机制砂对混凝土的性能影响研究发布时间:2021-03-11T11:47:26.947Z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1月33期作者:赵奇飞[导读] 当今的建材市场河砂资源越来越匮乏,价格越来越高,机制砂作为替代材料,逐步进入市场被使用。
赵奇飞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长沙路桥分公司摘要:当今的建材市场河砂资源越来越匮乏,价格越来越高,机制砂作为替代材料,逐步进入市场被使用。
从部分取代河砂到全部取代河砂,机制砂的用量越来越大,机制砂和河砂有着不一样的物理性质,在混凝土中起到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石粉含量高,级配不合理等情况对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影响较大。
本文通过从机制砂石粉含量,砂率等方面对混凝土影响进行试验,总结机制砂对混凝土的影响规律,为机制砂的使用提供一种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机制砂;石粉含量;和易性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发展,建筑行业有着广阔的市场,作为建筑市场主要的建筑材料,混凝土的用量日益剧增,2019年全国商品混凝土年产量高达25.5万亿立方米。
砂作为细集料,占混凝土材料的三分之一,随着天然砂的开采量越来越大,严重影响着河道等生态环境。
天然砂的使用时间很长,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相关的国家及行业标准非常齐全,但是河砂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同时受到地域的限制,运输成本较高。
随着国家政策的转变,限制天然砂的开采,导致天然砂紧缺,价格上涨,混凝土成本增加。
机制砂来源广泛,成本较低,得到了大力推广使用。
机制砂是通过各种岩石材料破碎,筛分生产出来的的,粒径小于4.75mm,其中不含质软和风化的颗粒,俗称人工砂。
机制砂因制作工艺存在颗粒形状不圆润,棱角较多,级配不合理,“两头多中间少”,石粉含量较高等特点,与天然河砂相比,对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影响较大。
本文通过对掺入机制砂的强度等级为C30的混凝土进行研究,包括工作性和抗压强度,找出机制砂对混凝土影响的规律,为机制砂在使用过程中提供理论依据。
一、原材料及试验方法(一)原材料:水泥为42.5普通硅酸盐水泥,3d抗压强度29.5MPa,28d抗压强度52.4MPa。
219406003_机制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综述

机制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综述姚 越1,2 左彦峰1,2 宋天威1,2 苏泓霖1,2 陶俊旭1,2 杨艳弟1,21. 中国地震局建筑物破坏机理与防御重点实验室 河北 廊坊 0652012. 防灾科技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河北 廊坊 065201摘 要: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力度较大,河砂资源无法满足建筑工程的需求,机制砂已逐步成为建筑工业的主要细骨料。
但大量实践证明,机制砂相较于河砂存在石粉含量高、颗粒级配差、骨料粒形差等缺点,再加上受制于母岩岩性、制砂方式等因素,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能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综合讨论了国内外有关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为保证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应控制机制砂的石粉含量,各国对于机制砂石粉含量的标准要求石粉含量应当控制在1%~20%内;合理的机制砂颗粒级配可以降低混凝土的空隙率,从而提高其力学性能;骨料粒形对机制砂混凝土的性能影响显著,针片状颗粒含量越高,混凝土的流动度和强度越低;此外制砂方式不同,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也不同,选择湿法制砂时,合适的絮凝剂以及适宜的掺量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对混凝土性能的负面影响;钙质机制砂在分散性和石粉低吸附性上优于硅质机制砂。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问题的解决对策,为进一步改善机制砂混凝土的性能,推动机制砂混凝土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思路。
关键词:机制砂;石粉含量;颗粒级配;骨料粒形Effect of Machine-made Sand on the Properties of Concrete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fforts are greater in our country, river sand resources can not meet the demand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machine-made sand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 fine aggregate for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However, it is widely proved that the machine-made sand has the disadvantages of high stone powder content, poor particle grading and poor aggregate particle shape compared with river sand, plus the constraints of parent rock lithology, sand making method and other factors, these have a non-negligible impact on the workability,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durability performance of concret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gres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on the performance of machine-made sand concrete, shows tha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ncrete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modulus of elasticity), the stone powder content of machine-made sand should be controlled, the national standards for the stone powder content of machine-made sand should be controlled within 1% to 20%; reasonable particle grading of machine-made sand can reduce the void ratio of concrete, thereby improving its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e higher the content of lamellar particles, the lower the flow and strength of concrete; in addition, different sand production method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performance of concrete; when choosing wet sand production, the appropriate flocculant and the appropriate amount of admixture can minimize its negative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concrete; calcareous machine-made sand is better than siliceous machine-made sand in terms of dispersibility and low adsorption of stone powder. In response to the above issues, proposing solutions to corresponding problems, providing reference ideas for further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machine-made sand concrete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chine-made sand concrete industry.Key words: Machine-made sand; stone powder content; particle grading; aggregate particle shape收稿日期:2023-3-3第一作者:姚越,1998年生,硕士,研究方向为机制砂混凝土化学外加剂,E-mail:*****************通信作者:左彦峰,1979年生,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性能水泥基材料和混凝土化学外加剂等,E-mail:******************项目信息:防灾科技学院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ZY20230317)引言近年来,我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逐年提升,各地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法规保护几近枯竭的自然资源—天然河砂,机制砂因此逐步进入大众的视线。
掺机制砂湿拌砂浆性能研究进展

掺机制砂湿拌砂浆性能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06-17T11:25:38.933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作者:张强[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有了很大进展,对掺机制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佛山市江合建材有限公司广东省佛山市 528000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有了很大进展,对掺机制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机制砂因具有成本低、环保等特点,已被逐渐应用于湿拌砂浆的生产,产生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性能。
机制砂较差的粒级和较高的石粉含量都容易影响湿拌砂浆的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工程应用。
文中通过总结分析掺机制砂湿拌砂浆稠度、保水性和抗压强度等性能特点,探讨了机制砂在湿拌砂浆中的应用效果,提出了当前应用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以及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湿拌砂浆;机制砂;砂浆性能引言当今,机制砂形式的混凝土已经开始逐渐取代天然砂形式的混凝土。
此类混凝土的应用不仅可以让天然砂匮乏这一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同时也可以有效保障建筑工程的强度和质量,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
1湿拌砂浆的应用现状在福建省,监管部门已发文对建设用砂进行了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预拌混凝土用砂质量管理的通知》文闽建建〔2018〕24号、《泉州市质监站关于加强抹灰工程施工质量的通知》泉质安监〔2013〕25号,从这两个文件中可知净化海砂已严禁用于拌制湿拌砂浆,而河砂资源日益枯竭,故机制砂将会更多的应用于预拌砂浆中。
预拌砂浆是近几年业内重点关注、研发的环保材料,相对传统砂浆拥有较高质量、较好的稳定性且能提高工程效率和保护环境等优点。
湿拌砂浆品种丰富,可以有效的适应各种施工条件和施工要求,从而制备不同种类的砂浆,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湿拌砂浆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工程施工的要求。
例如砌筑砂浆、抹灰砂浆以及地面砂浆等等。
其次是产品的性能较为优秀,湿拌砂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可以严格控制机制砂的配比,从而对湿拌砂浆的质量有保证,并且有效地利用机制砂完成湿拌砂浆的制备,在性价比方面也会有相应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准》进行。机制砂含泥量的测定则按照 GB / T 14684 - 2001
《建筑用砂》进行。
1. 3 试验基准配合比
表3
砂浆强度的基准配合比
配制强度
M5 M5 M7. 5 M10 M10 M15 M15
水泥 ( kg / m3 )
212 178. 5
237 271 250 330 303. 5
粉煤灰 ( kg / m3 )
Key words: manufactured sand; the maximum diameter; fineness modulus; clay content; properties of mortar
0前言
应用机制砂 是 解 决 天 然 砂 资 源 匮 乏 的 重 要 技 术 措 施。 据估计[1],2010 年全国混凝土总用量约为 21 亿 m3 ,仅混 凝土中砂的用量就达到了 17. 8 亿 t。天然砂资源是一种地
了对比。结果表明: 当机制砂最大粒径由 0. 6 mm 逐级增加
到 4. 75 mm,砂浆表观密度呈现规律性 减 小,稠 度 增 加,
保水性降低,强度变化不明显。机制砂细度模数增加,稠
度增加明显,砂浆保水性和密度、强度降低,且细度模数
对砂浆强度的影响超过最大粒径对强度的影响。含泥量增
加,砂浆表观密度不变,稠度略微降低,强度随含泥量增
0. 357
286
1. 4 机制砂含泥量的调整 机制砂含泥量调整按如下步骤进行: 将所选用的机制
砂筛分成单粒级,配制细度模数 2. 0 和 2. 6 的机制砂; 取
·34·
2012 年 8 月
2012 年 第 4 期
第 38 卷 总第 168 期
样烘干,按 JGJ52 测其 MB 初始值; 测定两种机制砂 MB 值
图 1 最大粒径对不同强度 等级砂浆表观密度的影响
图 2 最大粒径对不同强度 等级砂浆稠度的影响
随着最大粒径的增大,砂浆表观密度呈现规律性的减 小,如图 1 所示。这是因为在密度筒内,粒径小的机制砂 填充率高 于 大 粒 径 机 制 砂。稠 度 则 整 体 上 呈 现 增 大 趋 势, 如图 2。相同质量情况下,砂子最大粒径越大,平均粒径变 大,颗粒变粗,表面积减少,包裹在颗粒表面的水泥净浆 需求量减少,而配合比不变,水泥净浆量富余导致砂浆稠 度增加。保水性与颗粒细度相关,颗粒越细,保水性变好, 细颗粒有利于保水性的增强( 如图 3 所示) 。
将机制砂筛分成单粒级,按照设计的细度模数计算各 粒级比例,将所需单粒级混合均匀,调整机制砂颗粒级配 ( 参照 JGJ52 规定) 分别制备细度模数 1. 8、2. 0、2. 3、2. 6、 2. 8 的机制砂,级配区分属于Ⅲ、Ⅲ、Ⅱ、Ⅱ、Ⅱ区,测试 用其配制的 M5. 0、M10、M15 砂浆性能,并与同配比天然 中砂砂浆性能对比。基准配合比掺入粉煤灰掺合料,等量 取代,掺量为 15% ,如表 3 所示。试验过程中配合比不变, 砂的细度模数和级配逐级变化。从图 6 ~ 7 可以看出强度曲 线呈明显下降,这与稠度、密度和保水性的结果相统一的。
2012 年 第 4 期
第 38 卷 总第 168 期
·33·
2012 年 8 月
机制砂对砂浆性能影响研究
朱 柯1,程玉雷2
( 1.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 400044; 2. 重庆市江北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重庆 400020)
摘 要: 研究了机制砂最大粒径、细度模数、含泥量
对砂浆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与同配比天然中砂砂浆做
调整为 1. 0、1. 4、2. 0 时所加入的泥土质量。机制砂含泥
量调整结果如表 4 ~ 5 所示。
表4
细度模数 2. 0 的机制砂 MB 值表
MB 值
0. 9
1. 0
1. 4 2. 0
加入泥土量( g /200g 样品)
0
0. 5
2. 5 5. 5
表5
细度模数 2. 6 的机制砂 MB 值表
MB 值
0 31. 5
0 0 44. 0 0 53. 5
砂 ( kg / m3 )
1600 1600 1600 1600 1600 1600 1600
外加剂
水
( kg / m3 ) ( kg / m3 )
0. 212
230
0. 315
230
0. 237
225
0. 271
244
0. 294
265
0. 330
280
作者简介: 朱柯( 1986 - ) ,男,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
方资源,短时间内不可再生且不适合长距离运输。目前我 国不少地区出现天然砂资源短缺,用砂高峰时甚至无砂可 用的情况[2]。应用机制砂是解决天然砂匮乏的重要技术措 施之一。
机制砂在砂 浆 中 的 作 用 是 否 与 天 然 砂 相 同 有 待 探 讨。 目前国内外对机制砂在中低强度混凝土的工作性、强度和 收缩性等方面的影响作了大量的研究[3 ~ 6],对在高强混凝 土中的影响也有所报道[7],而机制砂在砂浆中的行为表现 以及机理研究报道较少。因此,研究机制砂对砂浆性能的 影响是合理且必要的。
应用中,稠度将作为保证施工的前提条件,应该控制在同 一水平。细粒径的砂浆稠度较低,将需要增加用水量来调 节至所需稠度,这将导致强度的降低。将新拌砂浆拌合物 稠度调节至同一水平,则随着最大粒径的增大,强度将呈 增大趋势。从砂子级配角度分析,最大粒径为 0. 63 时,粗 颗粒被筛除,砂子级配不完整,失去了粗颗粒的骨架作用。 随着最大 粒 径 变 大,则 砂 子 级 配 趋 于 完 整, 各 粒 级 均 有, 形成合理的级配,将利于砂浆硬化后的强度发展。 2. 2 机制砂细度模数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0. 7
1. 0
1. 4
2. 0
加入泥土量( g /200g 样品)
0
1. 5
3. 5
6. 5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 1 机制砂最大粒径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将表 1 中的机制砂分别筛取 0. 075 ~ 0. 6mm,0. 075 ~
1. 18mm,0. 075 ~ 2. 36mm,0. 075 ~ 4. 75mm 部分用于试验, 使用表 3 中未掺粉煤灰的基准配比。同一强度的试验中保 持相同的配合比,只改变砂子的粒径,以此分析单一因素 最大粒径的变化对于砂浆性能的影响。
图 6 细度模数对不同强度 等级砂浆 7d 强度的影响
图 7 细度模数对不同强度等级 砂浆 28d 强度的影响
在配比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细度模数的增大,砂子比 表面积减少,保持一定稠度的需水量降低,而试验用水量 不变,这必将导致稠度增加,天然河砂的砂浆甚至出现了 泌水 现 象,M5、M10、M15 试 件 的 稠 度 分 别 达 到 了 105 mm,108 mm,115 mm。同时,过多的水会导致砂浆密度和 保水性的降低。多余的水分在蒸发后会留下孔道,胶空比 变小,砂浆变得不密实从而导致强度的降低,天然河砂的 试件强度在各等级试验中均为最低。
图 3 最大粒径对不同强度等级砂浆保水性的影响
强度曲线中,直观看不出明显的规律性,各最大粒径 的砂浆强度差距不大,如图 4 ~ 5 所示。
图 4 最大粒径对不同强度 等级砂浆 7d 强度影响
图 5 最大粒径对不同强度 等级砂浆 28d 强度的影响
考虑到各粒径砂浆的稠度不在同一水平,而实际工程
对比图 5 和图 7 可以发现,相对于最大颗粒粒径,颗
Abstract: Influences of the maximum diameter,fineness modulus and clay content of manufactured sand on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ortar were researched,using natural sand as a comparis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maximum diameter increasing from 0. 6mm to 4. 75mm gradually,apparent density of mortar decreases regularly. Besides,consistency increases and water retention rate declines to some extent while strength stays at the same level. When fineness modulus value rose up,consistency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while water retention rate and density decrease. Fineness modulus ' influence on mortar strength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e maximum diameter 's influence. Apparent density stays level and consistency only lowers slightly when clay content of mortar is increasing. However,mortar strength declines sharply. At the same level of fineness modulus and gradation of manufactured sand,increase in clay content leads to the increase in mortar 's drying shrinkage values.
表2
粉煤灰的性能指标
细度( 45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