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的演变发展——浅谈灌南方言
7大方言的历史渊源和过程

7大方言的历史渊源和过程从大处说,现代汉语可分为7大方言:首先是北方方言(广义的官话),流通在我国中原、东北、西北和西南的广大地区。
第二是吴方言,即江浙话,分布在江苏省的江南地区和浙江省大部。
江浙话以上海话为主要代表。
第三是赣方言,即江西话,分布在江西省和福建省西北部和湖南省的东部以及湖北省的东南部。
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主要代表。
第四是湘方言,即湖南话,分布在湖南省大部。
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主要代表(旧时以双峰话为代表)。
第五是客家方言,又叫客家话、客话。
客家话分布比较分散,比较集中的地方是广东省东北部、福建省西北部、江西省与湖北、广东、福建接壤的地区,以及四川、广西和台湾等地。
东南亚各国的华人中有很多说客家话的。
客家话以梅州话为主要代表。
第六是粤方言,又叫粤语、广东话、广府话、白话,分布在广东省大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南部,以及港澳地区和北美华人社区。
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主要代表。
第七是闽方言,即闽语,分布很广,包括福建省大部、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地区和西部的雷州半岛、海南省、台湾省大部、浙江省南部,闽方言在东南亚华人社区流行很广。
闽方言内部分歧很大,大概来说,闽南片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片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片以建瓯话为代表,闽中片以永安话为代表,莆田仙游片以莆田话为代表。
这七大方言中,以北方话分布最广,其分布地域大约占全国面积的70%;使用的人口也最多,也占汉语人口的70%左右,其余六大方言的使用人口总和大约只占汉语人口的30%。
除北方方言以外的六大方言都是南方方言。
北方方言内部差异较小,主要差异是语音,语音的主要差异是每个声调的调值不同。
调值是各地方言相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也是区分北方方言各地差异的主要标志之一。
我在下面这个表里列出北方话区9个城市方言的调值,它们都有“阴阳上去”四声、也都没有“入声”,你可以比较一下它们的不同。
如果你用各地不同的调值分别说“山明水秀、千奇百怪、非常好看、观察仔细”等词语,你就能感受到各地方言的特殊味道。
普通话发展史

普通话发展史普通话发展史导语:“普通话”这个概念,最早是清朝末年“切音字运动积极分子朱文熊提出来的。
他在1906年写了一本叫《江苏新字母》的书,把汉语分成三类,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话”。
他还注明:普通话是“各省通用之话”,当时人们称之为“蓝青官话”。
下面店铺带大家一起在历史长河中看看普通话的发展史。
周朝时,据传官方语言以周天子所在地为准,是周朝的统治者和各地诸侯所共用之语言,为周音,称雅言。
各诸侯国交往的需要也促进了雅言的形成发展,有了音和韵,“声成文谓之音,声音相和谓之韵”。
《论语》『述而第七』中有云:「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可见雅言应用之广。
秦始皇统一六国,便以秦音为标准。
周秦汉之发音,称上古音。
魏晋到宋为中古音。
元以后是近古音。
汉代(洛阳雅言)在汉代,共同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把共同语叫做通语。
各地讲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语进行交际。
从秦汉开始,黄河沿岸的中原人陆续向南方迁移,把河洛古语带到南方。
晋代(洛阳话、建康话)晋代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后,中原雅音南移。
不同的政权都按照其首都的方言为标准音。
北方朝代建都各有不同,但是传统上以洛阳话为标准音;南方一般建都在建康(今南京),所以建康话为标准音。
西晋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他们逐渐开始和汉族交流生活,因此他们的口音也渐渐影响到了中国北方地区:比如西晋后的洛阳话和晋代前的洛阳话已经有很大差别。
而建康话是南迁的晋王室的语言和当地语言(主要是当时的吴语)融合形成的。
相对而言,建康话的变化比较小,汉族知识分子主流上以南方的建康话为正统。
隋代(切韵音——洛阳南京综合音系)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
由于当时中国北方地区长期在北方游牧民族统治之下,汉族习俗文化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心想恢复汉族礼乐的隋文帝做了很多恢复汉族文化的举措,其中包括命陆法言等编著《切韵》,审定比较经典、纯正的汉语。
《切韵》音系为参考洛阳话和建康话为主。
除了官韵外,在当时南方,经济中心城市扬州的方言——吴语也悄悄地流行开来。
【中国历史】关于中国古代音韵演变简史的资料

【中国历史】关于中国古代音韵演变简史的资料中国古代音韵演变简史概论:中国音韵演变主要有四个阶段:上古音(狭意上来讲,仅限于秦汉时的中原古音,以其为雅言。
)中古音(唐以前的中原语音)注:由于汉至唐的几百年来,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人大量融合,中原音韵发生一定变化,并向南迁西。
近古音(主要形成于宋元阶段)注:原有的洛阳正音与北方的燕京语音发生大融合(历史原因),基本奠定了今日的语音发音。
现代音(民国至今)以上是中国古代雅言(也就是官方语言)的演变过程,方言接下来会详细论述。
下面的资料是经某一位姐姐整理过的,都是很有价值的研究材料:一:写在前面的话汉语古音韵以及其发展历史一直是一个比较生僻的研究方向,不太为一般的历史爱好者所知。
本人不敢称精通古汉语音韵学知识,实际上连粗通都不算。
充其量,不过是比一般的历史爱好者更多的涉猎这一方面而已。
写作此文,希望能够以通俗的语言将汉语古音韵学的基础知识,历代汉语的音调,声韵母和历史演变介绍给大家。
更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得到真正的“大家”和“高人”的指导。
二:今古音存在着巨大差异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万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古汉语语音也不例外。
从古到今,古汉语语音一直都在不停的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
但是,这一点往往被相当多的人忽略。
我曾在某网络帖子上看到有人大言不惭的宣称:“汉语是最优秀的语言,因为其稳定性高,传承性好,现在的小学生还能琅琅上口的朗诵楚辞”。
此论断简直慌天下之大谬!首先不说语言文字都是文化的直接载体,文化本身便不存在优劣,那么其载体也没有优劣之分了。
其次,此论断混淆了语音和文字的关系,汉语是通过像形,表“义”的文字,而不是西方文明体系的拼音文字,方块文字的读音变化是很难从书面文字上发觉的,于是便往往被人忽略。
从汉语的上古时代到现代,经历三四千年,汉字读音会因内外因素不断的变化,比如原本只是细微差异的读音变成有明显的差异;民族融合带来的外来语言与本地语言融合,或者某地区长期隔绝导致与其他地区的语音差异等。
连云港市灌南县百禄镇方言声调实验研究

连云港市灌南县百禄镇方言声调实验研究作者:刘晓晔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33期摘要:连云港市灌南县百禄镇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江淮官话区,具有江淮方言的一些共性特征。
目前灌南县百禄镇方言共有五个调类,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入声逐渐舒化,且有并入阳平的趋势。
本文主要通过声学实验方法对灌南县百禄镇方言的声调格局进行描写,并对其舒入声调的时长和特殊发声态做相关分析。
关键词:灌南县百禄镇方言声调入声时长发声态嘎裂声一、引言灌南,简称“灌”,古称“海西”,是江苏省连云港市下辖的四县之一。
灌南县东部濒临黄海,南至东南与涟水、响水两县相连,西与沭阳县为邻,北隔新沂河与灌云县相望;灌南县下辖1个李集乡,以及新安镇、百禄镇、田楼镇等10镇。
连云港地处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的交界地带,境内分布有江淮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三种方言,而本文所研究的灌南县百禄镇方言就属于江淮官话的洪巢片(下图1是连云港一带的方言分区图,截取于1987年版《中国语言地图集》[1];图2是与图1对应的灌南县百禄镇具体地理位置,截取自百度地图)。
前人对连云港市区以及灌南县方言的语音研究较少,大多采用传统的音韵学方法考察其音系,对连云港市区以及灌南县方言声调的考察一般包含在音系的描写里。
目前学者对连云港市区以及灌南县方言声调的研究情况如下:纵观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连云港市区方言的声调,学者均得出五个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而在调值方面,岩田礼和鲍明炜的结论较为一致;章婷、朱晓农则运用了实验方法归纳出了连云港市区新的调值,并发现该地方言声调存在特殊发声态。
对于灌南县方言的声调,鲍明炜和吴中云两人的研究在调值方面,比较统一的是阳平、上声和去声,而在阴平及入声上存在一些分歧。
尽管灌南县隶属于连云港市,但其方言的声调(尤其是调值)仍和连云港市区内方言声调存在差异。
且有些学者还观察到灌南县内各镇的方言声调也有着细微的不同,而专门针对各镇的方言声调研究还鲜有涉及。
中古汉语赣方言之音韵调

中古汉语赣方言之音韵调南方汉语方言保留了完整的古汉语字词、读音和原意,词汇量大,表意清晰优美,朗朗上口,是古汉语的珍贵留存。
其历史底蕴深厚,同时语音因地、因时而异。
赣方言分布图赣方言起始于秦汉,定型于南北朝时期,大体为南朝中古汉语留存。
其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昨cok7、不bwêt8、鸭-ræp8)、浊音(我ngɔe1、装zrɔng1、手xhiu3)、字(厥jüɛ1、尔-n1、咀jüü3)、词(伶俐liang2li、淑气shuk8xi4.、炙人dhæk8nhin4.)、称呼(新妇xin1fu5.、爷娘yaa2nhiɔng、嬷嬷mwa2mwɑ)。
基本声调有8个,不完全统计的韵母有212个,两者均阴阳相对,声母44个,分清浊,元音分长元音(aa/oe/ɛɛ/ii/uu)、中元音(ɑ/o/ɛ/i/u)和短元音(æ/ɔ/e/i/u),中古音韵系统保存完整,语音细腻,韵味十足,含五行八卦和运气之理。
与客家话高度相似,赣方言日常沟通语速快,词句通过约定俗成的重读、弱读、变调达到准确表意之效。
对比粤语、吴语、普通话和唐宋时期的韵书《唐韵》、《广韵》可知:赣方言音韵调更加丰富,没有经历清化腭化(晴qiang2、银ngin2、娘nhong2)和合流(川thwɔn1、灌gwɛn4、惯grwan4)过程。
同时,其受历朝历代官话和周边汉语方言影响使得尖团音消失,介音脱落、新音出现、旧音遗忘(横hrwang2-> wang2、文mun2->wun2)。
特别是近现代信息交流无比通畅、普通话普及和人们观念改变,加之赣方言没有系统的语音、本字、词汇等研究成果和教学,其传承日益式微。
本文作者本着一个对家乡的赤子之心,以家乡话为蓝本,并充分参考各类拼音方案的优劣,在兼容普通话拼音方案的基础上,采用穷举法,历时数年,总结出赣方言音韵调,寄希望这个历经千年沉淀、底蕴深厚的汉语方言能够得到传承。
中国古代各朝代语言演变探索--古代普通话,闽南话,粤语,客家话,吴语

中国古代各朝代语言演变探索--古代普通话,闽南话,粤语,客家话,吴语热1联合创意网 2010-05-11 23:51从“扎西德勒”说起扎西德勒在藏语里是吉祥如意的意思,但是这个词的来历另有一个确切说法。
唐朝时期,官方语言是现在闽南地区的泉州话,在唐朝天宝年间发生的安史之乱后,唐朝一部分朝廷官员和王室贵族成员举家南迁,到现在的闽南地区定居,因此才有了现在的闽南话,被语言学家誉为中华语言的活化石,其实是唐朝的官方语言。
前面所说做个铺垫。
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相当于今西藏)赞普(藏族首领)松赞干布,当一行人到了陌生的土地时,随从们就用当时的官方语言(即现在的闽南话)问:“这是哪里”?(在闽南话里,这四个字读音读起来就像“扎西德勒”)反映了随从们的好奇和焦虑。
但是藏族的引导官员却并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以为唐朝人在向他们问候,而且当时唐朝人脸上都带着笑容,于是藏族官员就理解为是问候“吉祥如意”,于是在此之后,藏族人向别人问候的时候,就将“扎西德勒”挂在嘴边了。
粤语和闽语是古代的河北、河南、山东话南方人的汉语方言均出自古代中原地区。
粤语、闽语这些汉语方言,现在的北方人一点都听不懂(感觉听起来好像是日本话、韩国话),尤其是语法上跟现代汉语差别不少。
其实这些汉语方言是古代的中原地区的汉族移民南迁时带来的古代汉语。
(朝鲜话来源还可参照我以前发的关于商代遗民箕子朝鲜故事)粤语来自古代的河北话,最早是2100年前的河北一支汉族军队带到广东的。
闽南话来自古代的河南洛阳话(即古汉语语言学家眼里极其著名的“河洛话”)。
闽东话(福州话)是来自古代中原的齐语。
现在的福建闽东地区(福州市和宁德市,约1000万人口)的方言汉语,就是古代齐国的汉语语言。
闽东话叫“平话”,它很古老,它是来自古代中原地区的齐语(山东沿海的地区,即齐国的语言)。
客家话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区的客家话来自湖北至中原一带的古汉语(客家话是古汉语,是比较年轻的古代汉语),客家人是汉族人,不是少数民族。
中国古代的音韵学和方言变化

中国古代的音韵学和方言变化中国古代的音韵学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对音乐和声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开创了儒家音乐家传统。
汉朝时期,音韵学更是得到了蓬勃发展,出现了以“析言”、“会要”、“洛书”等为代表的音韵学著作,为后来的唐宋时期奠定了音韵学的基础。
而方言变化则是中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记录了中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出现的各种声音变异和语言变体现象,是文化、历史和语言学相结合的重要学科。
一、中国古代的音韵学中国古代的音韵学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周天子和部分诸侯国进行交流时出现了音韵不同的问题,于是有人开始研究音韵,为语言的规范化做出了贡献。
孔子是我国古代音韵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曾经说过:“谷神不死,是谓玄牡;玄牡之门,是谓天隅;九重之门,是谓神明。
故曰:冥冥之中,有一明兮。
”这句话中明显用到了很多韵脚相同的词语,而孔子也一直强调音乐的重要性,认为音乐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疏通、舒展和升华,为后来我国古代音韵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代时期,音韵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音韵学著作,如《析言》、《会要》、《洛书》等,这些著作都对我国古代音韵学的体系构建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析言》是最为重要的一部音韵学著作,它主要收录了大量的古代方言发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系统化的分类整理和分析研究。
到了唐宋时期,音韵学的发展更是达到了顶峰,唐代的韩愈、柳宗元等人对音韵学的研究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贡献,一直影响到了宋代。
宋代时期的音韵学家如沈括、蒲松龄、黄庭坚等人均有所建树,他们继承和创新了唐代音韵学的成果,推动了我国古代音韵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中国方言变化中国方言变化是中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记录了中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出现的各种声音变异和语言变体现象。
由于我国地域广袤,各地的方言差异极大,因此对方言变化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要了解中国方言变化,首先需要了解天京音和官府音。
天京音指的是北方方言,而官府音则指的是南方方言。
连云港方言语音研究

文章编号:1009-4318(2008)04-0057-04连云港方言语音研究王 萍(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93)摘 要:连云港方言处于北方方言与江淮官话的交界地带,语言特征呈现出复杂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它的语音系统和音韵结构,比如:声母、韵母、声调、儿化等都独具特色。
透过语言现象,从语言内部及外部两个方面对原因进行深入探析。
通过对其区域内几个代表方言点语音系统进行共时和历时的比较研究,能更好地了解这一地区方言的语音面貌和特点。
关键词:声母;韵母;语言系统;行政地理;地理人口中图分类号:H11 文献标识码:A 一、连云港方言概况连云港方言是指其行政区域内的居民所使用的汉语方言。
连云港方言地处江淮官话与北方方言的过渡地带, 中国语言地图集 (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制)将连云港方言分归两个区:连云港、东海(县城和东部)、灌云和灌南属江淮官话区中的扬淮片;而赣榆县属北方方言。
[1]连云港方言现象较复杂,不仅与周边的盐城、淮阴、徐州的方言有较多差异,其内部各方言点的语言特征也不尽相同。
本研究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新浦区是连云港的行政、经济及文化中心,其方言影响较大,东海和赣榆处在江淮方言区和北方方言区的边缘地带,体现出过渡地带语言的复杂性。
所以,选择这三点的方言来研究连云港方言,具有代表性和语言价值。
其次,不以普通话为比较对象,而是让这三点的方言互为参照、进行说明,通过语音系统的比较,充分了解官话和北方话特征在这一地区的分立和交融情况。
第三,将共时和历时的研究结合起来,在历时的演变中解释这共时差异形成的原因,在共时的差异中推测方言演化的趋势。
连云港方言内部的一致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是绝对的。
这里所说的一致性,不是指语音系统各方面绝对的一致,而是指因共处一个行政区域,及历史、地理等原因形成的主要语音特征上的相近;而差异性则体现在很多方面。
二、声母系统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一)三个方言点的声母情况比较如下表所示:收稿日期:2008-10-12齐∀∀方言之传布线沿岸而南过于淮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方言的演变发展
——浅谈灌南方言的发展演变11语教1班刘超1118013117
摘要:语言的发展演变多是由于社会的不完全统一,商品经济落后,社会未彻底分化(如经济缺少往来,而政治确实统一的)、地理的阻隔、人口的大迁移、语言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异族语言的影响等等。
而这些也是是造成地域方言的种种原因,而灌南话的发展与演变也离不开此类的规律。
本文将从语言的演变和发展的角度来论述灌南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移民融合方言海西灌南
灌南话在古时就形成了自己的完整地方语言体系,叫做海西里语,而经过了一系列的变化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灌南方言。
即属于江淮官话中的洪巢片中的灌南话。
而这一切发展与演变最大的原因就是民族迁移。
下面将根据语言发展的特点,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原因来论述灌南方言的发展与演变。
一、灌南方言的母语源——海西里语的形成
灌南县的历史并不长,迄今只有50多年的历史。
但是灌南县所在的地区却有悠久的历史。
据可考文字记载,早在西周时期,灌南地区就有人类居住。
春秋时这里曾置海西侯国,国都在今花园乡莞渎村附近。
汉代时李广利曾被封侯至灌南地区,故址在今新集乡菊花村东部。
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交往中,形成了完整的地方语言体系——海西里语。
明代以前,灌南地区虽有零星的人口迁徙,但尚未形成大规模的移民潮,因此对海西里语的冲击不大,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明代之前的海西里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推移,使得海西里语也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
任何一种方言无不打上历史和时代的印记。
因此,可以说,这段历史时期是灌南方言即海西里语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因此,这一段时期,灌南方言还可以说是传统上的海西里语。
二、明代的两次移民潮对海西里语的革命性冲击——现代灌南方言的产生。
明代初年,统治者惧怕大族聚集谋反,实行大规模的驱散移民政策,史称“红缨赶散”。
居住在苏州阊门的大部分大族被驱赶至灌南地区,其中“汪、王、陈、赵、周、于、惠、管”八大姓被主要驱赶于今新安镇以及周边地区。
至民国初年,“汪、王、陈、赵、周、于、惠、管”发展成为新安镇的八大姓。
明代之前以及明朝建立后,就开始有徽商陆续迁入新安镇以及灌南其他地区,至明代中叶形成徽商的移民高潮。
苏州阊门及安徽客商的大量迁入,革命性地改变了灌南地区的人口比例。
里人(本地人)的比例竟然只占所有居民的10%一下。
我们说,不是本地里人融合同化了外来移民,而是外来移民融合同化了本土里人。
这里的融合同化既包括生产、劳动、生活、交往中人口优势的融合同化,也包括数百年来以婚姻交配为主体的血缘融合同化。
所有这些不同方式的融合同化都对海西里语进行着革命性的冲击。
现代灌南方言正是伴随着人口、血缘文化融合同化而形成的面目全新的地方语言。
因此,大规模的迁移对灌南方言的命运起到了决定性的变化——海西里语被融合。
这样的融合是由外向内的融合。
但是现代灌南方言并不是苏州吴方言、安徽皖南方言、海西里语以及北方话等地方语言的简单构成,而是这些方言融合、渗透、进化的结果。
因为,虽然海西里语被逐渐融合,但是,原因不是单一的,他还与被其他语言所影响有关。
这才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灌南话。
三、影响灌南方言的其他语言
1、历史上中国官方语言之一——“南京官话”(以南京方言为基础但并不等于南京方言)
2、历史上中国另一官方语言——北方话对灌南方言的影响
对于官方语言对于方言的影响,这里因为篇幅原因,就不进行论述了,但是,这些的影响却是灌南方言形成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四、现代灌南方言的定义
综上所述,我们按照逻辑学中“内涵+外延”的定义方法,尝试给现代灌南方言下个定义:现代灌南方言,系灌南县所在地区的方言。
她是在古海西里语的基础上,与太湖吴语、宣州吴语、北方话互相融合、渗透、进化而形成的并受南京官话和江淮官话影响的全新的地方语言。
她包括高沟方言区、东南方言区、西北方言区、龙沟北方言区以及东北方言区五个组成部分。
五、灌南方言的地域划分
高沟方言区(含新安镇、李集乡以及花园乡、新集乡部分村)
东南方言区(含百禄镇以及花园乡、新集乡部分村)
西北方言区(含汤沟镇、孟兴庄镇以及张店镇部分村)
龙沟北方言区(含北陈集镇以及张店镇部分村)
东北方言区(含长茂镇、田楼乡、五队乡和堆沟港镇)
以上方言区划分,略微有点偏差,因为人口流动等问题,难以准确把握。
因此,部分村落所属方言区有交叉。
但是,这不影响灌南方言区的大致划分。
六、小结
作为一名地道的灌南人,对于灌南方言的形成与发展应当有自己的认识。
熟悉、理解、掌握自己的地方方言,有利于对于故乡的认识,掌握本地区的风土人情,加深家乡自豪感。
也通过对家乡方言的认识,来深度挖掘社会语言学知识,提升自我只是储备,和自我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灌南县志语言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