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度简表
历朝科举制度常识

历朝科举制度常识科举制由隋朝开创,因分科举人而得名,为选拔官吏的制度。
基本方法是由国家设立科目,通过逐级考试,按成绩授予相当的官职。
一、隋1.时间:隋开皇七年(公元587)2.人物: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诏定制,为科举制度之始;大业三年(公元607),炀帝创立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科举制逐渐形成;3.内容:隋初规定原有的秀才、明经两科,由州县学送生徒到中央参加考试。
二、唐(一)完善:唐代科举考试分为制举和常举两种。
1.制举由皇帝特旨召试,应举科目广泛,应试者身份不限,中第者可获出身或官职;2.常举每年举行,科目主要集中在明经、进士两科,中第者可获得出身,通过吏部铨选,才能正式做官。
(二)创新1.殿试:武则天时期,发展了科举制度,实行“殿试”,亲自考试取官。
2.武举:充实科举内容,增加进士录取名额,并开创了制科。
3.自荐:仪凤元年(676年)令两广、贵州等地选拔人才,时称“南选”。
此外,又有“自举”“试官”“员外官”等名目。
三、宋创新:创立“糊名”“誊录”之制。
糊名就是把试卷卷首的考生姓名、籍贯和初定等第都要封住或者裁去,以防评卷官徇私作弊。
誊录就是抄写试卷,誉录后送归封弥官存档;誉录的卷子称草卷,送给考官评阅。
四、元内容:元朝划分民族为四等的统治政策(1蒙古人2色目人3汉人4南人),对各个等级也作出不同规定。
在考试科目上规定蒙古、色目人考两场,而汉人、南人考三场,考题难易也有差别。
五、明1.创新:明代科举分乡试、会试两级。
子午卯酉之年在省城举行乡试,中试者为举人;辰戌丑末年各地举子在京城举行会试“亦称春闱”,合格者为贡士;贡士再经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合格后,即分三甲张榜公布,统称进士。
2.考试:考试命题一律出自《四书》《五经》,答卷的解释限定于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据,不得随意发挥。
八股文定型于明朝中叶,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部分组成,文字要讲究对偶工整,不仅形式僵化,而且要“代圣贤立言”。
中国历代科举名录

中国历代科举名录
下面是中国历代科举名录的一些重要内容:
1. 隋代科举:隋朝设有明经进士科、明经举人科和明经进士特科。
2. 唐代科举:唐朝设置明经进士科、明经举人科、明经举人进士科和明经举人特科。
3. 北宋科举:北宋设有明经进士科、明经举人科、明经举人进士科、进士科和特进士科。
4. 南宋科举:南宋设有明经进士科、明经举人科、明经举人进士科、进士科和特进士科。
5. 元代科举:元朝设有明经进士科、明经举人科、明经举人进士科、进士科和特进士科。
6. 明代科举:明朝设有明经进士科、明经举人科、明经举人进士科、贡士科和特顺科。
7. 清代科举:清朝设有明经进士科、明经举人科、明经举人进士科、进士科和解元科(解元科是为了选拔状元)。
这些是中国历代科举制度中的一些重要科目,也是历代拔擢人才的重要渠道。
其中,明经科目是基础科目,其他科目则根据时代的需求和制度改革而有所调整。
科举制度在中国持续了千年之久,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科举制度一览表

乡试 (秋闱)
会试 (春闱)
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礼部级考试
①
殿试
级别 参加者
府、县级考试 童生(儒生) 秀才 (第一名:案首)
省级考试 秀才(茂才) ② 监生
皇帝主持考试 贡士 进士 (第一名状元 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 金榜 (甲榜) 三年一次 (乡试次年 四月) 皇宫 皇帝
③
举人 贡士 (第一名:会员 第二三名:经员) 杏榜 (乙榜) 三年一次 (乡试次年 三月) 京城贡院 钦差大臣
中榜者
举人 (第一名:解元)
榜
案 三年内两次
桂榜 三年一次 (子卯午酉年 八月) 京城、省城贡院 中央特派官员
时间 考场 主考人 学政巡回案临 各省学政
①秀才,也称生员,按成绩分三等:廪生、增生、附生。 ②监生,获得进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学生,入监的途径有举监、贡监、荫监、例监等。 举监,从落榜举人中择优选入; 贡监,从生员中择优选入,选入者称贡生; 荫监,靠父祖的官位选入,选入者称荫生; 例监,靠捐纳入选,入选者称例生或民生。 ③进士,按成绩分三等——“三甲” ,一甲(进士及第) 、二甲(进士出身) 、三甲(同进士 出身) 。进士有机会进入翰林院选为庶吉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如下:1.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2.汉朝:采用察举制与征辟制。
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3.三国——两晋: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4.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5.宋朝:沿袭唐朝的科举制,但增加了殿试成为定制,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6.辽金元:科举制度虽一度被废除,但伴随着汉族先进文化的传播,部分少数民族上层开始学习儒家经典,接受科举考试。
7.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学为主,兼及文法理工等多个领域。
明朝科举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个阶段。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贡士经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8.清朝:沿袭明朝的科举制度,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改变。
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为秀才、举人、进士三个等级。
其中进士考试最为严格,录取率极低。
一张图看明白古代科举制度

一张图看明白古代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中国最早的“高考”。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状元,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1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
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
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2科举历史“科举”为分科举人之意。
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
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
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
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
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
具体说,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
一甲只取三名。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
一张图弄清古代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名称全解析

一张图弄清古代科举制度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名称全解析本文导读:1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
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
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2科举历史“科举”为分科举人之意。
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
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
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
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
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
具体说,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
一甲只取三名。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
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
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
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
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
3科举也分科如同现在名列前茅不容易一样,古代的状元更难考取。
古代科举制度

第4章科举考试制度学习要点1.九品中正制2.唐代的科举科目3.宋代的科举制度改革措施4.元代的科举制度特点5.明清科举制度的特点6.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科举制度:封建时代的人才选拔考试,也是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因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故称科举。
时间:605-1904 (隋大业元年-清光绪三十年)1300年科举进士总数约98750人。
安徽休宁为状元第一县(19名文武状元)【福建有4个千名进士县】莆田县1433(一说1470)、晋江县1284、闽县1159、建安县1107。
第一节科举制度前的选官制度1)尧、舜、禹:禅让制度。
夏:启开创世袭制度。
2)商周:基本都实行世袭的“分封制”。
即以家族血缘关系与国家组织合为一体的“世卿世禄制”。
(商朝有从农夫中选贤人例子。
如商汤的伊尹、武丁的傅说。
西周治理天下“八统”(亲亲、敬故、进贤、使能、保庸、尊贵、达吏、礼宾)中“进贤、使能、保庸、达吏”属于选举人才,但以“亲亲”世袭为主。
)3)春秋战国:世袭制崩溃,各国纷纷举贤纳士。
4)秦代:以“军功授爵制”和“辟田”、“纳粟”,论功行赏。
在官吏选用上专断任意,用人无严格定规。
5)汉朝:以“亲亲”封赏方式,厚待皇室贵族;又以“尊贤”方式,选拔士人。
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度(辅以简单考试,为科举制前奏)。
但至东汉末,卖官鬻爵,“察举”制名存实亡。
6)魏晋:曹操始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制)。
至晋代,“中正官”完全为贵族所把持,形成了世袭特权的士族门阀制度。
7)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采取分科取士办法,“科举制度”正式开始。
第二节隋代:科举制创立期隋文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者参与基础,于开皇七年(587)令各州“岁贡三人”应考“秀才”。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置“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的正式实行。
(《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
隋朝主要考时务策(策试)。
古代科举制度简表

制举:
贤良方能言极谏科;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文辞秀逸科;
风雅古调科。
这些都是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目的是为了选拔特殊的人才。
宋
礼
部
进士
由各州考选士子送礼部应试。初制: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贴《论语》十贴,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
九经
初制:贴书一百二十贴,对墨义六十条。
五经
初制:贴书八十贴,对墨义五十条。
殿试。
中者为进士。
皇帝主试的考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国家特考
贡生。
分:岁贡、恩贡、拔贡、副贡。
第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肄业的称为岁贡。逢国家庆典进贡的生员称为恩贡。每三年各省学政就本省生员择优保送中央参加朝政合格的称为拔贡。乡试取入副榜直接送经国子监的称为副贡。
明
清
县
童试。
中第者为生员,又叫秀才或庠生。
生员分三种:
成绩最好的是廪生,其次是增生பைடு நூலகம்新入学的称为附生。
童试是参加正式科举考试前的预考。
省
乡试。
中第者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又称秋闱。
礼部
会试。
中第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又称礼闱和春闱。
皇帝亲试
古代科举制度简表
汉
皇帝亲考
孝廉、茂才
汉高祖为求贤所设
魏
晋
南
北
朝
州、郡
九品官:
上上、上中、上下;
中上、中中、中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举:
贤良方能言极谏科;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文辞秀逸科;
风雅古调科。
这些都是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目的是为了选拔特殊的人才。
宋
礼
部
进士
由各州考选士子送礼部应试。初制: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贴《论语》十贴,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
九经
初制:贴书一百二十贴,对墨义六十条。
五经
初制:贴书八十贴,对墨义五十条。
唐代后期试进士以诗赋为第一场,论为第二场,策为第三场,贴经为第四场。
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元”或“状头”
明法
(律学)
“明法”试“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第,通八为乙第。(唐之法律有四种:律、令、格、式)
明字
(书学)
先口试,通,乃墨试《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分之八者为及第。
明算
试《九章》、《周髀》缀术缉占,通者及第
礼
部
明经
考试三场:先试“贴经”,试口试,再次答策三道。
进士
唐初“进士”试“时务策”五道,贴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贴”过四以上为乙第。
天宝十一载定“进士”试一经,能通者试文赋,又通而后试策五条,皆通,中第。
“进士”试诗赋之制,始于玄宗天宝间,其后或改为箴、论、表、赞,或或仍试诗赋。总观有唐一代,“进士科”尤重诗赋,专尚文辞,人称为“辞科”。
三礼
初制:对墨义九十条
三传百条
三史
初制:对墨义三百条
学究
初制:《毛诗》对墨义五十条、《论语》十条、《尔雅》《孝经》共十条、《周易》二十五条、《尚书》二十五条。
明法
初制:对律令四十条。兼经并同《毛诗》之制宋代初也以进士明经取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而考经义。此外,仍考论策,礼部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殿试复审,然后分为五甲。
古代科举制度简表
汉
皇帝亲考
孝廉、茂才
汉高祖为求贤所设
魏
晋
南
北
朝
州、郡
九品官:
上上、上中、上下;
中上、中中、中下;
下上、下中、下下;
隋
中央
进士、明经
唐
秀才(唐代“秀才”一科、要求高于进士科。《旧唐书·职官志》说:“秀才有唐以来无其人。”可见虽有其科。都未考取什么人。此科于高宗时即废止。)
唐代科目虽多,士人所趋,惟“明经”“进士”两科。“进士科”尤为公子竞试之项目,成为唐代科举之项目。
殿试。
中者为进士。
皇帝主试的考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国家特考
贡生。
分:岁贡、恩贡、拔贡、副贡。
第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肄业的称为岁贡。逢国家庆典进贡的生员称为恩贡。每三年各省学政就本省生员择优保送中央参加朝政合格的称为拔贡。乡试取入副榜直接送经国子监的称为副贡。
明
清
县
童试。
中第者为生员,又叫秀才或庠生。
生员分三种:
成绩最好的是廪生,其次是增生,新入学的称为附生。
童试是参加正式科举考试前的预考。
省
乡试。
中第者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又称秋闱。
礼部
会试。
中第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又称礼闱和春闱。
皇帝亲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