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简介

科举制度简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
该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发展至明清时期逐渐完成并得以延续,成为几乎各个朝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科举制度的核心原则是考试选拔人才。
制度设有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考试,从中选拔人才进入官僚体系。
科举制度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的考试:乡试、院试和殿试。
乡试是科举制度中的第一层考试,由县级官员负责组织和监考。
参加乡试的考生需要在本县范围内比试,并通过成绩等进行初步筛选。
乡试合格者可以参加下一层次的院试。
院试是科举制度中的第二层考试,由地方官员负责组织和监考。
院试的内容主要是文化科目,如经史、诗词等。
通过院试的考生可以进入殿试的选拔范围。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层考试,由朝廷负责组织和选拔。
殿试的内容较为综合,主要包括政策与论述、策问和诗词等。
殿试通过的考生将被选拔为官员,享受相应的待遇和权力。
科举制度的实施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正性,降低了贪污腐败的可能性。
其次,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激发了人们的学习热情,形成了盛行的读书文化。
此外,科举制度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晋升途径,增强了社会团结和稳定。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科举制度过分依赖考试成绩,忽视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科举制度对于农民等社会底层人士来说,参加考试的门槛较高,参与的机会较少,导致社会流动性不足。
此外,科举制度的实行也限制了政治和社会的变革,一些新的观念和思想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实践。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有其积极的一面,包括保证公正性、促进教育发展和提供社会晋升途径等。
但它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过分依赖考试成绩和限制政治和社会变革等。
历史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历史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古代的中国历史悠久而辉煌,其文化传统是我们国家的瑰宝。
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无疑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将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历史和文化。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1. 科举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和唐朝时期,当时的政府希望通过选拔人才来加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
2. 科举制度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完善。
最初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后来逐渐演变为乡试和殿试两个阶段。
二、科举制度的具体流程科举制度的具体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乡试乡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一次考试,考试内容主要涉及经义、诗词和文章。
只要通过乡试,就有资格参加会试。
2. 会试会试是乡试合格者参加的第二次考试,是一个面试的形式。
考官会针对考生的才学、品德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只要通过会试,就有资格参加殿试。
3. 殿试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考生需要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文章写作,并进行现场答辩。
考官根据考生的表现来评判其能力和水平。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及意义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流动性科举制度提供了一个机会,让贫寒出身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官职,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
这对于当时社会的流动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人才选拔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优秀人才,使国家能够得到一批具备较高素质和能力的官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腐败和人身主义的发生。
3. 文化传承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加科举考试需要对经典著作进行深入研究,这对于传承优秀的思想和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如何评价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作用毋庸置疑,然而,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一方面,科举制度过于注重经典的记忆和死记硬背,忽视了实际知识和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科举制度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特权和不公平,只有富贵之家才更容易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从而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礼部侍郎或 钦差大臣 举人 贡士 乡试次年
三月,杏榜 会元 - -
返回
殿试
皇宫 (宫殿)
皇帝 贡士 进士 会试同年四 月,金榜 状元 榜眼 探花
返回
3.与科举相关的内容 (1)童生试 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 “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 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 试与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 学”。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促织》中“邑 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林书院等。
(√)
返回
4.“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
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
解析: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5.“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
的称举人。
(× )
解析: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
考中的称举人。 6.“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字数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
成文。文章内容空洞,形式死板。
4.与教育相关的内容
返回
(1) 古 代 学 校 有 “ 庠 (xiá n g )”“ 序 ”“ 太 学 ” 。 “ 庠 ” 和
“序”是地方学校。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
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5)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
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监生。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被认为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选拔人才制度之一。
该制度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涵盖了了大部分古代中国的封建王朝。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官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广泛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于隋朝初期开始,当时的皇帝杨坚通过设立乡试、会试和殿试的考试,并依靠一系列的考试规则,从中选拔出人才来担任官职。
这种制度改革通过引进韩国的制度和波斯的考试制度而得以实施。
在隋朝的基础上,唐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使之成为古代中国最庞大和最完善的选拔人才制度。
二、科举制度的组成科举制度由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组成。
乡试是最初的考试,考察的是应试者的基本知识和才能,通过乡试的人才有机会晋级参加会试。
会试是第二个阶段的考试,舆论多半由文人士子所组成的执笔,主要以考察诗词作文和经义为主题。
只有通过会试的人才有机会晋级参加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最后一关,考察的是应试者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应变能力。
如果通过了殿试,应试者就有资格成为官员。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在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渠道。
不论是农民、工匠,还是贫富之辈,只要通过了科举考试,就有可能跻身士大夫的行列。
其次,科举制度打破了贵族血统的限制,使得社会地位更多地取决于个人能力,这对于社会的进步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科举制度也在学术上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研究钻研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科举考试相对较难,考题相对僵化,所以对应试者的能力和才华的考察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次,由于科举制度的过程是长时间的,往往需要多年甚至十几年的学习,特别是对于农民家庭来说,这带来了重重的经济负担。
另外,科举制度也使得中国的官员酝酿出一种应试文化,这种文化往往强调背诵和应试技巧,对于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简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简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自隋唐时期开始,历经多个朝代,直到清末才逐渐被废除。
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影响以及意义。
一、起源与发展历程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
隋文帝为了打破门阀世族对政权的垄断,采取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措施。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立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诞生。
在唐朝,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此后,宋、元、明、清等朝代都沿用了科举制度,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变化。
二、主要内容科举制度主要包括了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等环节。
童试是初步筛选,通过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乡试是在各地举行的考试,通过者称为举人;会试是在京城举行的考试,通过者称为贡士;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通过者称为进士。
其中,殿试成绩是决定考生最终排名的主要依据。
三、影响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打破了门阀世族对政权的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促进了社会流动。
其次,科举制度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和客观,有利于社会公正和稳定。
此外,科举制度也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推动了教育普及和提高国民素质。
四、意义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的体现。
科举制度强调了学而优则仕的理念,鼓励人们追求知识和才能的提高。
同时,科举制度也促进了社会公正和稳定,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总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和文化认同。
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科举制度逐渐被废除,但它所代表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却一直延续至今。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直到1905年清朝废止为止,共有1300多年的历史。
科举制度的起源是为了选拔具有才学的官员,以维持社会秩序和帝国的稳定。
在古代中国,社会地位是与科举成绩有关的,通过考取功名,一个人可以从平民阶层进入士人阶级,有机会成为高级官员甚至能上升到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生在家乡的乡试中进行文化的考核,合格者可以参加会试,在会试中进行文化和政治的考核,合格者可以参加殿试,在殿试中进行文化、政治和答辩的考核。
最终通过殿试的考生被授予功名,获得官职。
这种制度保证了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考试,在其中一种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民主。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考试的内容通常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这促使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各个领域的研究和深入思考。
科举考试成为了古代知识分子学习和发展自身才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留下了众多杰出文人的名字,如欧阳修、苏轼、王阳明等。
其次,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有才学的官员,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的保障。
科举制度使得大批人才有机会参与政治事务,不再仅仅依靠出身或财富,这为王朝和朝廷增加了许多能干的官员。
这些官员在政治决策、行政管理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科举制度导致了文官的垄断。
由于科举制度只考察文化才能,而忽视了实际能力和经验的重要性,因此官员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官僚主义和偏颇的政策决策。
其次,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员时往往注重文化和政治知识,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这导致了官僚主义和体制僵化。
最后,科举制度依赖于考试系统,这种形式的选拔容易产生腐败和偏袒,有时甚至让考官和考生之间发生勾结和利益交换,从而败坏了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发展和运行了超过一千年的时间。
此制度为后来的文官选拔提供了基础,并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但真正成为全国范围内重要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隋朝。
隋文帝杨坚在推行科举制度时,希望通过此制度来选拔人才,以强化政府的统治能力。
科举制度在唐朝进一步完善,并在宋朝达到鼎盛。
这一制度在明清时期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二、科举制度的运作方式古代科举制度通过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考试分为三个层次: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参加考试者所在的州县进行的,在考试中更换了试官,实行了笔试和策论相结合的形式。
通过乡试考试的考生,有资格参加会试。
会试是在京城举行的考试,考生需要在会试中进行对策和论文的撰写,只有通过了会试的考生才能有资格参加殿试。
殿试是最后的考试环节,主要考查考生的口试能力。
通过殿试的考生将被选入进士榜。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对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提供了平等选拔人才的机会。
与西方国家的世袭制度不同,中国的科举制度以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无论是贵族还是农民的子弟,只要通过考试,都有可能成为官员。
其次,科举制度促进了千百年的文化传承。
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中国的学子们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学习,由此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必备素材,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和价值体系。
此外,科举制度也导致了严重的书呆子倾向。
为了应对考试,许多学子只注重死记硬背,缺乏实际能力和经验。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实问题的解决和中国社会的进步。
最后,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通过科举制度选拔的官员,更加忠于中央政府,有助于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能力。
总结起来,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对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举制度

【状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 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与科举相关的名词
与科举相关的名词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 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 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 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校】夏代学院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 场所。
子卯午酉年八月 桂榜 解元
2-10名为亚元
乡试次年三月 杏榜
会元
会试同年四月 金榜
状元
榜眼
探花
与科举相关的名词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 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 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明清科举
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 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 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 为准。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 试的人称为童生,录取后称为生员,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 “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明清科举简表
科别/内容/ 项目 考场主源自人院试乡试(秋闱)
会试(春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制度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试用,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
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等。
如《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
【征辟】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聘用属吏。
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是孝顺父母、廉是办事廉正。
察举实行之初,选拔人才颇有成效,但沿用既久,弊病日生。
东汉后期,察举为世族大家所掌握,弄虚作假,浮
夸勾连,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科举】古代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1300多年。
到明朝,科举考试从地方到中央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义,以“五经”或“四书”文句为题,阐释义理。
“五经”题须依据宋元人的注疏,“四书”题则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并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
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如《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操
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会试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不再黜落。
实际上皇帝常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据统计,在我国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
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二甲、三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如《祭妹文》:“逾三年,予
披宫锦还家。
”古时皇帝对考中进士者要赐锦以示恩宠,进士则披锦于身以示荣耀。
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如《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登科”是及
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连中三元”是科举制度下读书人渴望得到的最高荣誉。
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16人。
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
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
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
八股文虽然表现了锤炼文句、熔铸典故的写作能力,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实有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弊端。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
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如《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殷商时期学校的名称。
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如《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古人常以庠序
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会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
【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设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参见“太学”条。
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
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
秦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汉代后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的官员。
【司业】学官名。
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明清学官名。
“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
学官的官员。
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如《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学使即学政的别称。
如《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指左光斗任京城地
区的学政。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
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监祭酒与教授传教生徒。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
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大育是一个吝啬鬼形象的监生。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如《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
”诸生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