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楼 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 江苏省泗阳县众兴中学 钱启先

☆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 江苏省泗阳县众兴中学 钱启先

课题边城教学目的1、通过故事情节,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2、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诵读,了解小说的情节,概括选文三个部分的内容;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课时安排 2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样的美的语言和意境。

今天我们来学习沈从文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一篇小说《边城》。

2、明确目标:我们知道,学习小说首先要了解它的情节,其次要根据情节和环境,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人物是: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3、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结合课后注释,复述小说情节,并笔头概括文章三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复述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根据全文加以补充,尤其是王团总用碾坊作陪嫁,要把儿子嫁给傩送,傩送却不为所动;爷爷后来忧郁而死等情节。

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概括:翠翠情窦初开,爷爷为翠翠讲父母的故事;翠翠梦中听歌,爷爷为翠翠打听婚事;爷爷和翠翠谈傩送的心意,翠翠和爷爷在月光下、高崖边谈未来。

4、鉴赏人物形象:提问:沈从文在创作谈中说,他写这篇小说,是要通过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那么本文写了几重人物之间的爱?这些爱各表现在什么地方?明确:祖孙之爱;手足之爱;恋人之爱。

祖父关心翠翠的生活、婚姻;翠翠对爷爷的依恋,为爷爷烧饭。

天宝退出对翠翠的追求,傩送因为天宝的死亡而远走他方。

翠翠和傩送之间,天宝对翠翠纯洁、真诚的爱情。

讨论:请结合课文的情节和环境,尤其是某些关键性的句子,谈谈翠翠这以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说法不要轻易否定,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老人与海(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人与海(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人与海(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能够理解小说中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如象征手法、人物塑造等。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解读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3)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中的人物美、情节美和艺术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学习老人勇敢、坚韧、永不放弃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小说基本情节的把握。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3. 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小说象征手法的理解。

2. 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入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小说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如象征手法、人物塑造等。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深入解读小说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

5. 文学鉴赏: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说的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2. 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分析,体会文学之美。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老人勇敢、坚韧、永不放弃精神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行为,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情境创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小说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语文八年级上册《一着惊天海》教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一着惊天海》教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一着惊天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一着惊天海》,主要讲述了郑和下西洋的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第27课《一着惊天海》的文本阅读与解析,学习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的勇敢与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与分析,历史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结构的分析,作者情感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探讨课文主题。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一着惊天海》2. 内容:生字词课文结构作者情感重点句子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下列生字词:舶、轶、襟、舳。

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

2. 答案:生字词解释略。

课文主要内容:讲述了郑和下西洋过程中,遇到巨大风浪,凭借勇敢和智慧化险为夷的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认识:郑和勇敢、智慧、果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我国的航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需加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搜集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资料,了解我国古代航海事业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最新西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看海》优秀教案第二课时.doc(精品)

最新西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看海》优秀教案第二课时.doc(精品)

《看海》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潮水的千姿百态和变换无穷,并体会作者情感。

3.体会本文用词准确,描写细致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文中语言文字的美。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合作交流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1、导课1.听写下列词语。

征服照耀石隙前赴后继激荡澎湃遐想2.作者说“看海是一件愉快的事”,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就和作者一起登上海边的山,去感受一番。

3.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2、新授(一)深入研读课文,感受潮水不同特点的美。

1.品读课文第二段,感受潮水的柔美。

(1)这段课文写的是在什么位置看海?(从山上望下去)(2)出示句子,齐读:“你可以看见那潮水像是一片叠一片的。

一片水拥到沙滩上了,接着就是第二片水盖在第一片上。

”引导学生读这一句子,圈出你觉得用得好的动词。

谁能说说“叠”是什么意思?从“叠”“拥”“盖”这三个动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感受从山上望下去,海潮的轻柔、文静,这是一种柔和的美。

)(3)学生读上面这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潮水轻柔的动作,读出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读出一种柔和的动态美。

2.品读第三段,体会潮水的壮美。

(1)自由读这段课文,看看这段课文写出了潮水的哪几种不同状态?(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课文描写了初上潮时的情景和高潮时的情景。

)(2)读初上潮时的情景,注意读出“卷”的轻柔。

(3)理解“等到高潮时”的片段。

抓住“拥”“跃”“跌”“跳”“飞”“怒号”“前赴后继”等表示动作的词,想象高潮时,海水征服沙滩的气势。

抓住“升起一阵阵的白烟……”“那潮水面上仿佛铺满了一颗颗的水晶,跟着潮头滚过来……”“有时还有一两点特别明亮的水花,像是长明灯,照耀在海面上……”等句子,用录像播放海潮翻滚的场面。

让学生体会海潮奔腾的气势和美妙壮观的色彩,激发学生激越、喜爱的感情。

《老人与海(节选)》教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人与海(节选)》教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人与海(节选)》教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老人与海(节选)》,使学生了解海明威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老人与海斗争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精神,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1. 分析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理解老人与海斗争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精神。

三、教学难点:1. 把握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老人与海(节选)》文本、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老人与海(节选)》,了解海明威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海明威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文本:学生自读《老人与海(节选)》,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4. 分析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老人与海斗争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精神。

5. 象征意义: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6. 文学鉴赏: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7.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和价值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七、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老人、鱼、大海等角色,体会作品中的情感。

2. 举办一次以《老人与海(节选)》为主题的绘画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理解、分析、表达等方面的收获和不足。

九、课后作业: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参与讨论和学习。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阅读链接_冀教版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阅读链接_冀教版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阅读链接_冀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课本中对楼的介绍的知识,搜集中国名楼的资料。

2、观赏楼的建筑之美。

3、品味楼的人文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将阅读链接内容以及与课外搜集的资料相结合,运用、讨论、交流、讲解的方法让学生对楼有更深入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人文景观的热爱之情,提高他们的审美乐趣。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学习和生活中感受楼的建筑之美和人文内涵。

【课前预备】搜集有关中国名楼的资料,师生共同整理。

【教学用具】课件(图片、古乐)【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领会了长江的磅礴气概、五彩池的奇异、秀美,天山的迷人风采,我们的祖国不仅有漂亮的自然风景,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人文景观,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就来一起观赏中国名楼。

二、赏名楼建筑之美,悟名楼人文内涵活动说明:由学生担当导游来解说的方式开展学习。

(课前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负责一座名楼的解说任务,组员围绕楼的来历、建让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整体回忆,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爱好。

采纳如此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的能力,便于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筑特点、人文内涵三方面来共同商量写好解说词,解说词要条理清晰、突出特色。

然后小组选出自己的解说员,选好自己使用的图片资料。

)学生自读文本,组织语言。

小组学习。

解说员1:同学们,大伙儿好。

欢迎大伙儿来到中国名楼展馆。

楼,最早显现于战国晚期,开始是出于军事目的修建的,后来成为风景园林建筑。

中国古代多在临水的地点建楼,取凭高眺望、极目无穷之妙。

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经常登楼一游,或约会宾朋,高谈阔论,或饮酒做诗,低吟浅唱,抒发情怀。

因此,历代名楼都有名诗佳句千古传唱。

名楼能够享誉海内外是和文人墨客的文化活动分不开的。

解说员2:现在大伙儿看到是黄鹤楼。

它高耸于现在武汉市蛇山的山顶,始建于三国,相传是当时东吴的孙权为军事目的而建。

《老人与海(节选)》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人与海(节选)》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人与海(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老人与海》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解读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作者的创作手法。

(3)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作品的现实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命、勇敢、坚持等价值的赞美。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激发学生面对困难,勇敢拼搏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老人与海》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 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解读文学作品。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2. 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海明威及《老人与海》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人物形象、象征意义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2)学生通过实例阐述作品的象征意义。

5. 文学鉴赏(1)教师示范文学鉴赏的方法。

(2)学生运用方法,自主鉴赏文本。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老人与海》(节选)文本。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教师及时解答和指导。

4.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人与海(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人与海(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人与海(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海明威的写作背景和作品主题。

2. 分析小说的结构和人物形象。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海明威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

2. 小说《老人与海》的概述和主题分析。

3.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介绍。

第二章:小说的结构分析2.1 教学目标1. 分析小说的结构特点。

2.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发展脉络。

2.2 教学内容1. 小说开头和结尾的特点分析。

2. 小说中的章节划分和情节发展。

3. 人物关系的分析和小说结构的关联。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教学目标1.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 理解人物形象与小说主题的关系。

3.2 教学内容1. 老人圣地亚哥的形象特点分析。

2. 其他人物形象的分析,如少年马林鱼、大马林鱼等。

3. 人物形象与小说主题的关联探讨。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1. 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2 教学内容1. 小说主题的概括和分析。

2.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探讨,如大海、马林鱼等。

3. 小说主题在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教学目标1.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5.2 教学内容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

2. 学生写作和讨论能力的评价。

3. 学生对小说主题理解和思考能力的评价。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教学目标1. 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6.2 教学内容1. 设计阅读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2. 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分析小说的结构和人物形象。

第七章:教学资源与材料7.1 教学目标1.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

2.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和其他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诗
悟诗
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初步感悟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1.从读题目入手去看诗,“望海楼”写景的角度?
2.从读尾联入手,诗中作者抒情的方式、流露的感情?
二、探究思考,指导学生深入感悟诗歌内容,体会意境和情感。
1.诗如其人。米芾世称“米颠”,陆游自号“放翁”,你在诗句中能窥见诗人的形象吗?
2.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的景和情是怎样协调统一的?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这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昼夜奔涌着的江水发出的响声,穿行在江水之上的片片征帆引发的诗人独特的感想,帆影映着六朝的繁荣,空间和时间大大扩展;“帆影落樽”联想绝妙。
……
品味诗歌语言,鉴赏艺术特色,学生感悟教师点拨。
望海楼
【教学目标】
1.熟读,读懂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2.学习“出人意表”的抒情方式,感悟“以我观物”的抒情特点,体会诗人或伤感或恬淡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两首诗歌不同的写景特色,学习《望海楼》“出人意表”的抒情方式,
熟读、背诵。
2.难点:体会《望海楼》中诗人伤感之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介绍望海楼。
2.我国古人有登高览胜之趣,许多亭台楼阁因此闻名,也有许多文人因“楼台”而被世人铭记,你能说说吗?
1.可由学生根据相关资料自行介绍,教师适时补充。
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楼有宋襄的题字“望海楼”。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崔颢——《黄鹤楼》;范仲淹——《岳阳楼记》等
读诗
诵诗
挑选你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熟读成诵
在熟读精思基础上背诵
【练习举隅】
一、比较阅读《黄鹤楼》、《登幽州台歌》、《登金陵凤凰台》等诗。
二、将《望海楼》诗中的画面用150字具体描绘。
三、选读陆游其他诗词,赛一赛:谁背诵得多。
一、交流要点:
1.望海楼作为写景的观察点,融汇聚焦了诗人远近、俯仰、里外多重视角,侧重写景。2.《望海楼》是“出人意表”的抒情方式,并非刻意追求,抒情自然流畅
二、朗读、品味、分组讨论,结论要由学生自己体悟,自然得出。
一、此两问的设计避繁就简,从内容和情感角度抓住主干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对两首诗的内容和主旨整体把握。特别是第二问教师可适时补充《白石诗说》、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相关观点,帮助学生比较出二者的不同抒情特色。同时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以及为下一个环节“读读赏赏”作铺垫。
课前搜集资料,激发学习兴趣,复习已学诗文知识迁移为学好全文蓄势。
读诗
解诗
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借助注释初步感知内容。有疑难处注在书上。
1.听清字音,必要时注在书上。
2.交流各自读后感受,谈谈感想。
读准字音是理解的基础,同时要注意语气和停顿,这有助于对诗意
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借助注释初步感知内容。
二、此两问有一定的难度,可以组织学生在研读中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对诗人形象分析可以知人论世,也便于更好地把握诗人在诗中流露的感情;对写景抒情的推敲有助于对诗歌意境的感知。
读诗
赏诗
挑选你最欣赏的诗句读读赏赏
交流概要: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诗歌以“望海楼”为题,开篇却不直接写楼,而是先写楼所踞的城池,写铁瓮城高耸云间,临近青天;再写百尺高楼盘踞其上,前后勾连,飘飘欲飞。这样可以进一步突出望海楼的高峻挺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