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化理念的城市居住区规划
城市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

城市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城市居住区的规划策略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保护环境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城市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首先,城市居住区的规划策略应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
城市居住区的建设应以人为本,注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居住区的绿化环境、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等因素。
例如,可以在居住区内建设公园、运动场和文化设施,提供便利的交通和商业服务,以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此外,还应注重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打造宜居宜人的环境,增加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其次,城市居住区的规划策略应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
城市居住区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的资源,如水、能源和土地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措施降低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例如,可以在居住区内建设节能建筑,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还可以采用雨水收集系统、废物回收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水资源和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城市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城市居住区的规划策略应注重社区的参与和共享。
城市居住区不仅仅是居民的居所,还是社区的集聚地。
在规划过程中,应鼓励居民参与决策和管理,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例如,可以设立社区委员会,由居民代表参与居住区的规划和管理工作。
此外,还可以建设共享设施,如社区图书馆、健身中心和儿童乐园等,为居民提供便利和交流的场所。
通过社区的参与和共享,可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活力,促进城市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策略应注重创新和科技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和建设也需要与时俱进。
应积极探索新的规划理念和技术手段,提高城市居住区的智能化和可持续性。
例如,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城市居住区的交通流动和资源配置。
某小区居住区景观方案设计文本

某小区居住区景观方案设计文本一、设计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提升小区品质,营造宜居的生活氛围,我们特制定本小区居住区景观方案设计文本。
本方案旨在通过合理的景观规划,为居民提供一个生态、美观、舒适的居住环境。
二、设计理念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将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有机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功能性与美观性相结合:在满足居民日常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注重景观的美观性,提升小区整体形象。
3. 空间布局合理:充分考虑小区地形、地貌,合理规划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
4. 文化内涵丰富:融入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小区独特的文化氛围。
三、设计目标1. 创建生态宜居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2. 营造具有特色的小区景观,提升小区整体形象。
3. 满足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等多元化需求。
4. 促进邻里互动,增进社区凝聚力。
四、设计内容1. 绿化系统设计本方案将打造多层次、多样化的绿化体系,包括:乔木层: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生长迅速、观赏性强的树种,如银杏、桂花、香樟等,形成小区的绿色骨架。
灌木层:采用红花檵木、紫叶李、海桐等观花、观叶植物,丰富绿化层次,提升景观效果。
地被层:选用麦冬、草皮等地被植物,实现黄土不露天,提高绿化覆盖率。
2. 水景设计中心湖景:在小区中心区域打造一片人工湖,湖边设置亲水平台、栈道,供居民休闲、观赏。
溪流景观:利用小区地形,营造蜿蜒曲折的溪流,增加水体灵动性,提升小区生态品质。
3. 道路及铺装设计道路系统:规划人车分流的道路体系,确保居民出行安全。
步行道采用透水砖铺装,环保且富有弹性。
铺装材料:选择具有防滑、耐磨、易清洗的材料,如花岗岩、文化石等,体现小区高端品质。
4. 公共设施设计休闲座椅:在绿化带、广场等区域设置休闲座椅,供居民休息、交流。
健身设施:配备适量的健身器材,满足居民日常健身需求。
儿童游乐区:设置安全、有趣的儿童游乐设施,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快乐的成长空间。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是指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居民的居住需求,对居住区进行规划设计的一系列要求和标准。
下面是一份1000字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一、规划范围1. 居住区规划设计应根据城市整体规划,确定规划范围,明确区域边界。
2. 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和未来发展需求,合理确定居住区的面积和户数。
3. 参考周边设施和交通条件,确定居住区的位置和主要道路布局。
二、规划原则1. 人性化原则:设计以人为本,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注重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2. 综合性原则:综合考虑居住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形成合理的居住区布局和功能配套。
3. 可持续性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三、居住区布局1. 基础设施布局:合理布置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2. 道路交通布局:设计合理的道路网络,方便居民出行,提高交通效率。
同时,设置步行和非机动车道,鼓励居民步行和骑行。
3. 公共空间布局:合理布置公园、广场、游憩设施等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增加居住的舒适性。
4. 社区设施布局:合理设置学校、医院、超市、银行等社区设施,方便居民生活和工作。
四、建筑设计1. 统一风格:居住区建筑风格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保持一定的统一性,形成整体的城市形象。
2. 绿化设计:注重居住区的绿化,增加植被覆盖率,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同时,设置宜人的休闲空间,提供户外活动场所。
3. 阳光照明设计:合理设计建筑立面、采光窗,保证每个住户都能享受到足够的自然光照。
4. 建筑红线控制:控制建筑的高度、体量和密度,确保建筑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五、环境保护1. 噪音控制:合理设置隔音设施,控制居住区内噪音的传播和污染。
2. 污水处理: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对居民产生的污水进行处理,减少对周边水体的污染。
3. 生活垃圾处理:设置垃圾收集站点,加强垃圾分类和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汇报

03 可 持 续 发 展
我们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注重 节能、环保和绿色建筑的设计
02 人 文 关 怀
我们注重人的需求,以人的行为和 活动为出发点,打造一个舒适、宜 居的生活环境
04 社区营造
我们强调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公共设施的 规划,促进居民的互动与交流
3
规划布局
规划布局
综上所述,本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以尊重自然、 人文关怀、可持续发展和社区营造为理念,注重 绿化景观、交通组织和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规划,
旨在打造一个高品质的居住环境
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和规 划设计,本居住区将成为城市的 一道亮丽风景线,为居民提供一
个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
1
2
-
感谢观赏
THANK YO
交通组织设计以人车分 流为原则,设置地下停 车场和地面步行道,保
障居民出行安全
主要车行道环绕居住区 外侧,减少对居民区的 干扰
6
节能环保设计
节能环保设计
1
节能环保是我们规划设计的重要方面
2
我们采用绿色建筑设计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如
太阳能和风能等,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3
总体布局
根据地形和周边环境 ,我们将居住区划分 为五个主要区域:低 层住宅区、高层住宅 区、商业区、公园区 和教育区。各区域之 间通过绿带和道路相 连,形成有机整体
规划布局
住宅设计
住宅设计结合地形及朝向,注重采光和通风。低层住宅区以独栋和双拼住宅为主,高层住 宅区以塔式住宅为主,满足不同家庭和个人需求
规划布局
公共设施布局
商业区位于居住区中 心位置,方便居民购 物和休闲。公园区为 居民提供休闲健身场 所,同时设有儿童游 乐设施。教育区包括 幼儿园和小学,方便 居民子女就学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传统的居住区规划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社区生活的需求。
为了提供更好的社区生活环境,社区生活圈规划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的转变。
正文:1. 社区生活圈规划的概念和意义1.1 社区生活圈规划的定义社区生活圈规划是一种以社区为单位,通过整合社区内的各种资源和服务设施,打造一个便利、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的规划方式。
1.2 社区生活圈规划的意义社区生活圈规划可以提供更好的社区服务,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增强社区的凝结力和归属感。
同时,社区生活圈规划也有助于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减少交通拥堵,提高居民的出行效率。
2. 社区生活圈规划的基本原则2.1 以人为本的原则社区生活圈规划应该以居民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注重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2.2 综合规划的原则社区生活圈规划应该综合考虑社区内的各种资源和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打造一个完整的生活圈。
2.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社区生活圈规划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避免对环境造成过大的破坏,保障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3. 社区生活圈规划的主要内容3.1 优化社区内的基础设施社区生活圈规划应该注重提升社区内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3.2 完善社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社区生活圈规划应该注重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商场、公园等,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3.3 促进社区内的社交和文化活动社区生活圈规划应该注重提供社交和文化活动的场所,包括社区中心、娱乐设施、文化展示等,增强社区的凝结力和文化氛围。
4. 社区生活圈规划的案例分析4.1 日本的社区生活圈规划日本的社区生活圈规划注重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和舒适的居住环境,通过整合社区内的各种资源和服务设施,打造一个完整的生活圈。
4.2 新加坡的社区生活圈规划新加坡的社区生活圈规划注重提升社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通过完善社区内的交通、医疗、教育等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完整版)文献阅读笔记精选10篇

阅读时间:2017年9月15日
序号
项目
内容
1
论文题目
城市生活的癌症—封闭式小区的问题及对策
2
作者/时间
缪朴/2014.05
3
文献来源
中国知网/《时代建筑》期刊
4
文献级别
核心刊物:国家级
5
研究内容
文章对中国居住区规划的流行模式—封闭式小区所产生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一个既能保证安全又可避免这些问题的规划模式。
10
文献价值
高
简要评述:
在经历了单位大院.七十到九十年代开放式居住小区,以及目前居民收入水准仍相对多样化的封闭小区以后.有些发展商最近开始弹冠相庆“先进“的第四代居住形态终于在我国城市中出现t这不仅是指封闭的而且是专门为一个“特定阶层”及其“共同的利益关系和价值准则`’设计的居住区。这意味.我国城市空间将会被更为割裂及巴尔干化.不同居民群体之间的隔离将会更趋严重.以至有朝一日在群体之间形成敌对心理。本文详尽的剖析了我国封闭式小区的特点,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根据实际情况,提议一个全新的相对封闭式小区更完善的居住区设计模式。
文献2
阅读时间:2017年9月13日
序号
项目
内容
1
论文题目
半开放性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模式探讨
2
作者/时间
李博/2013.05
3
文献来源
中国知网
4
文献级别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5
研究内容
我国现行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将住区分为三个级别,分别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及组团。实际操作中居住区规划设计因为居住区规模较大,所以通常处理为多个居住小区的组合,各居住小区间通过城市道路来分割;而组团因为规模较小,在我国当下住区总量中数量很少。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占建成住区比例最大的居住小区级别住区。半开放性住区是本文提出的关于居住小区开放程度的一种设想,其内容是在居住小区规模的基础上,以居住组团为单位,将原居住小区级的封闭化处理降一级,组团单元内实施封闭,在居住小区的级别上对城市开放。因为开放了居住小区而封闭了居住组团,所以从封闭的程度上来说应该是半开放性住区而不是开放性住区。
居住区设计规范2020

实用文档
居住区设计规范2020
全国居住区设计规范是根据《国家社区规划》、《住宅规划设计规范》、《住宅建筑标准》等国家相关规范而制定的,旨在促进居住区高质量发展和高标准改造。
一、形象:居住区应注重建筑形象,以体现地域文化价值、提升城市形象。
建筑应注重体现地域特色,充分体现低碳、节能、智能的理念,不断发展推进“既有建筑热增绿识未来”的理念。
二、功能:居住区要专心于解决居民的基本需求,注重公共空间的功能定义和设计。
平整的公共空间,优质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改善环境和提高安全,要提高居住区功能与舒适程度。
三、建筑:建筑施工要符合国家相关规范,注重水电、给排水、通风等设备,特别是要重视能源节约,配置节能玻璃、暖通设备、节能设备等,从而提高供暖、冷却、照明及空气净化设备的使用率。
四、绿化:居住区要积极将地域文化和现代景观融入到绿地设计中,大力发展绿色景观系统,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城市形象,促进居民身心健康。
五、交通:注重基础设施和大众交通便利性。
根据不同居住区的区位特点,要有针对性地规划和设计交通,充分利用交通资源,强化公共自行车体系,以减少汽车使用,改善居民出行环境和就业环境。
六、智能:重视智能管理和智慧服务,实施智能系统和智能硬件的应用,提升人性化服务和安全防护水平,让居民享受智慧居住环境带来的便捷、安全舒适的服务与体验,以达到降低生活成本,提高居住质量的目标。
以上就是全国居住区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希望各位参考这些规范能够帮助我们在居住区设计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以促进居住区繁荣发展。
居住区与居住区规划内容和原则

城市居住区的类型和规模
■ 智能化居住区:智能社区的目标是沟通社区内部的住户、 住户与社区服务中心、住户与外部社会,开展综合信息交 互,为住户提供安全、舒适、便捷、节能、高效的生活环 境,实现家庭智能化、社区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新世纪 风范的现代生活。
智能社区采用4C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 技术及IC卡技术)、构架智能结构与系统,结合服务与管 理,精密设计、择优集成、精细施工,提高住宅档次、推 动住宅现代化。我国正在建设智能社区,努力实现社区管 理信息化、社区服务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使社区建设走 上规范化、制度化和网络化的轨道,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 水平和效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尽快形成信 息经济增长点,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有助 于社区安定和社会稳定。
② 按社区的地域分布划分 ■ 中心区社区、中心外围社区、边缘社区
③ 按社会—空间形态构成特征划分(指按社区建构的社 会历史背景及其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 传统式街坊社区、单一式单位社区、混合式综合社区、房 地产开发型物业管理社区、流动人口聚居区
社区
良好的邻里关系是形成社区的基础,而邻里 单位则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住宅规划 理念,对现代居住区规划产生极大的影响。
• 全区鸟瞰或轴测图 • 主要街景立面图 • 社区中心、重要地段以及主要空间结点平、立、透视图
■ 规划设计说明及设计经济指标
• 规划设计说明 • 技术经济指标
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则
1、基本原则
■ 符合城市中体规划的要求; ■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的原则; ■ 适应居民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
社区
住宅区规划从物质形态构筑而言是提供一些场所,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是期望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 构建一种广义交流层次上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社区化理念的城市居住区规划
作者:叶良渊
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7期
【摘要】本文的研究内容是明确社区化理念概念并深度剖析社区化理念,通过提出社区化理念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应用,进而提高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合理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得知,社区化理念在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应用可以从社会体系结构组织、社会交通组织、社会公共空间组织三个方面入手,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地产设计人员有所启发。
【关键词】社区化理念;城市居住区;城市规划
社区化是一个将社区规划方法运用到城市规划中的科学理念,其宗旨为解决当前城市社会问题,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通过将社区化理念引入到城市居住区规划当中,不仅能够让社区规划理念在城市居住区规划当中有所体现,同时还能在城市规划当中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
基于此,本文的研究不仅对提高社区化理念在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应用水平具有理论意义,同时还对提高我国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区化理念
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流入,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并且伴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生活品味和需求也在逐渐上升。
由此背景下,我国城市居住区的规划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弊端,城市社会分阶化严重,居住区隔离现象严重,并且社区设计缺乏对特殊群体的人性关怀,居住区内缺乏关于社交场所的设计等问题都是严重影响我国城市居住区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1]。
而应用社区化概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存在于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的种种问题,其在思维上,具有集经济、社会、环境为一体的综合社区规划思维模式,因此,社区化规划更趋向于综合考虑规划不同阶级、不同类型的住户及其配套设备,并且社区化理念会将传统的用地规模概念和公共基础设施划分转变为对社区活动组织及服务范围划分。
二、社区化理念剖析
(一)社区阶层划分
在我国城市社会生态学观点及社会区域空间范围理念中,具有行政意义的普查区是社区划分的最小单位,在进行社区阶级划分时,既需要将社区划分范围和居民心中认可的社区范围相统一,体现出人文思想,又需要将居民居住内容实体和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作为划分依据。
因此,在进行社区阶级划分时,应考虑到城市间干道的主次关系及自然地理位置,将其作为进行人口规模及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划分的重要参考依据,并且要融入对地域感的考虑,在符合当地
社区组织行政管辖范围的情况下,对城市居住区用地进行多阶层划分,明确社区之间的秩序及关系,构建出合理的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体系。
(二)社区资源划分
进行社区资源的划分时需要充分满足不同阶层居民对社会生活空间的需求,将城市的多功能符合理念体现在社区资源规划当中,其中不仅需要对多类型住宅及居民生活多样性有所体现,还应提供相应的居民创业空间,也就是所谓的商业门市房,追求将工作和生活相平衡[2]。
在进行基于社区化理念的城市资源划分时,要充分考虑要城市规划目标中的精神功能,在满足居民物质功能的前提下,还需要为居民提供相应的社会交往,让居民具有较高的社会参与度等,让城市居住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适宜居住单元。
(三)社区尺度划分
社区化理念为我国城市居住区尺度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不能完全按照发达国家的社区规划尺度进行规划,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基础,包括人口和收入等。
当前我国的居住区规模规划参考还是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为主的,在保证居民的最低生存空间容忍度的基础上,为居民营造出适宜“点头面交”尺度的社交空间场所,保证社区空间的舒适度及可行性,增进居民日常生活与城市之间的亲密度。
三、社区化理念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应用
(一)社会体系结构组织
社会体系结构组织是显示不同阶级、不同类型社会群体居住空间的社区化规划方法,反应出城市整体生活质量水平[3]。
随着社会构架的转型,小区域格局发展成为社会整体的发展趋势,未来城市居民社会街道办事处将充分发挥出其行政功能及社区自治功能,结合居民心理认同社区范围、景观长廊、城市街道,形成不同阶级类型的社区结构体系,通过提高社区综合资源利用率,加强社区的网络通讯程度,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以合肥市大圩新市镇南区为例,该区域的传统居住区规划结构是按照三级划分,分别是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而在大圩新市镇南新区进行重新土地利用规划,在对山水格局、生态河流等进行充分考虑的情况下,对城市总体结构及轮廓进行宏观组织,确定编制社区的空间范围及布局,按照街道社区等级和居民类型进行合理划分,保证社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并将该区域划分为6个街区、95个街道,制定出街道的细则和地界分图,对各个块地的建筑特色、造型等进行了弹性控制。
实行社区化理念规划后的镇安新社区体系结构组织具有以下优点:提高居民社区规划的可达性、避免居民区行政区域错乱、使社区组织得到充分利用、有助于展开社区服务、便于社区管理。
(二)社会交通组织
伴随着城市机动化特点的日益体现,居民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上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交通工具,而是针对不同的地区具有多种选择。
居民社区应进行小尺度城市空间设计,形成社区空间自成一体但是又相互联系交换的交通方式,增设更多的公交站在城市主次干道,增加居民接近公交站的机会[4]。
在城市支路主要以自行车及步行作为主要出行方式,进而串联起整个城市空间。
与传统城市规划中,通过公交路线将城市分成环绕空间等手段实现人车分离,相比之下的社区化理念交通组织规划具有极强的容错率,能够更便捷地实现交通方式的衔接,提高了居民进行出行的频率和机会,体现出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公正性。
(三)社会公共空间组织
居民进行日常交往的主要手段就是公共空间,居住区公共空间需要综合考虑多层次要素,尽可能增加半公共空间的数量,完善整体公共空间的层次关系,利用城市道路将公共空间进行串联,提高居民社区公共空间之间的通达性。
在传统居住区规划当中,居民小区采用封闭式围墙管理,削弱了居民之间的交流,使居民的交往活动受到限制[5]。
而社区化理念下的城市居民居住区规划能够激发人们参与社区交往活动的积极性,如跳广场舞、唱歌会、下象棋等。
为居民提供进行社会交往的机会,能够增添城市活力,有助于营造社区归属感,增强社区的可识别度。
四、结论
本文的研究是满足提高城市居住区规划合理性的需要,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社区化剖析理念:社区阶层划分、社区资源划分、社区尺度划分。
并且本文针对此提出以下几点社区化理念应用:社会体系结构组织、社会交通组织、社会公共空间组织。
社区化理念下的城市居住区规划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综合工程,这需要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以及相关地产设计人员的配合,才能使社区化规划理念更好地体现在城市居民区规划当中。
【参考文献】
[1]李慧娟.高校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模式的探索[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7,33(05):114-116.
[2]李振宇,孙淼.长三角地区“城中厂”的社区化更新技术体系研究导论[J].建筑学报,2017,26(08):82-88.
[3]常建勇,李水金.城乡结合部“封闭式社区化管理”的困境及治理途径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7,35(08):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