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枣核》教案合集(精选16篇)

《枣核》教案合集(精选16篇)

《枣核》教案合集(精选16篇)《枣核》教案合集篇1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内容1 听写字词2 梳理课文结构3 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二、继续学习课文1、阅读第一段。

提问: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

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提问:“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明确:运用了比喻了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提问: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3、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⑵“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⑷“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的“一……就……”有什么表达效果?⑸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写人物行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学生阅读思考后明确:⑴写沿途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暗示。

⑵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朋友事业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具体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⑷“一……就……”这个词语起强调的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之情表达得自然深沉。

⑸美籍华人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有:“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

2023最新-枣核教案最新4篇

2023最新-枣核教案最新4篇

枣核教案最新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文是美丽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枣核教案最新4篇,欢迎借鉴。

《枣核》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枣核》教学设计与反思。

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写友人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描写友人在异国他乡居住地精心设计修造北海的情景。

所有的这一切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精巧,无一句华丽的辞藻,却把这位友人依恋故土之心写得那么细致,那么深刻,感人肺腑。

作者选材独具慧眼,裁剪精当,表现了深邃感人的主题: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

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编者将其安排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单元,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志士仁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作品叙述的具体事件,倾听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声,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同时学习写人记事的方法:剪裁精当,结构精巧。

学情预估由于八年级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所以难以理解所谓的游子心境,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中同窗思乡的心理活动和表达思乡心切的独特方式来体会海外游子的心境:身处异国他乡,心恋故国故土。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是学生了解设计悬念的巧妙构思。

2.把握本文明晰的线索,3.通过理解重点语句进而明白富有含义的词语中透出的拳拳爱国之情,二、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枣核这一线索来带动全篇。

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重点语句,对其精神实质加以理解,进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达到理解文章主题之目的。

整体感知,明确主人公在枣核上所寄托的思乡之情,找出有意义的、难以理解的语句;品读课文,明确重点语句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能力迁移,培养发散思维和联想的能力。

枣核教学设计一等奖及评课【3篇】

枣核教学设计一等奖及评课【3篇】

枣核教学设计一等奖及评课【精选3篇】枣核教学设计一等奖及评课【精选3篇】一其次课时一、回顾上节内容1听写字词2梳理课文结构3引导同学深化课文二、连续学习课文1、阅读第一段。

提问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同学回答后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

作用是增加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方人已到了晚年。

提问:“他托在掌心,像比珍宝玛瑙还珍贵”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白什么?同学回答后明确:运用了比方了修辞手法,表明白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感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白什么?同学回答后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感动,表明白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加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提问: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伴侣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白什么?同学回答后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白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3、同学依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⑵“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熟悉仆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明白什么?有什么作用?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⑷“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的“一……就……”有什么表达效果?⑸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写人物行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同学阅读思索后明确:⑴写沿途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示意。

⑵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伴侣事业家庭都如意,更肤浅地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详细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⑷“一……就……”这个词语起强调的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之情表达得自然肤浅。

《枣核》教案

《枣核》教案

《枣核》教案《枣核》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枣核》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的第一课。

全文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表现手法,讲述一位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民族意识和丰富民族情感的伟大民族。

朴实的叙事、真诚的独白、精巧的构思、简洁质朴富含抒情色彩的语言,使这篇叙事散文美不胜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作品,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了解巧设悬念、以小见大等写法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咬文嚼字,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品味简洁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游子的思乡情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1、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用具自制多媒体课件,歌曲《月之故乡》、《我的中国心》等。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导入课文:播放flash《月之故乡》,思考:在月光如水的夜里台湾诗人彭邦祯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月是故乡明,在深沉美丽的歌声背后,是看不断的回乡路,割不断的思乡情,这首诗人们对故乡的刻骨思念。

彭邦祯是将浓浓的思乡情寄托在一轮明月之上,有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却用手中的笔将这沉甸甸的思乡情寄托在看似普普通通、不占分量的枣核之上。

书写课题《枣核》,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倾听她对家乡的思念。

二、展示目标: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学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巧妙构思。

3、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简介作者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

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案【第1篇】【教学设想】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合作交流讨论关于枣核斗智斗勇的故事。

把握故事内容,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枣核。

提问:谁能介绍一下什么是枣核?我们今天所说的可不是这个枣核,而是一个像枣核一样大小的人——枣核。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枣核)。

3、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1)本文介绍了枣核的什么事情?(2)枣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标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2、听范读课文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3、试着读课文。

展示阅读要求和提示:(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品读,并反复多读几遍,课文中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正确朗读课文。

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

枣核夫妻爹娘扶犁折腾涨红困得很牲口官府善罢甘休注意读准:翘舌音“折”,前鼻音“困勤”,后鼻音“牲”。

另外,一个多音字“折”,在这里读“zh”,还有两个读音,一个读“zhé”组词为“打折”,另一个读音是“shé”,组词为“折本”;多音字“涨”在这里读“zhàng”,还有一个读音“zhng”,组词为“涨潮”。

5、识记生字A、识记生字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1)熟字加偏旁:“父+多=爹”“利+牛=犁”“口+木=困”“牛+生=牲”“广+付=府”“四+去=罢”。

(2)形近字组词:核一该折一拆。

(3)组词扩展:妻子夫妻。

6、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识。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轻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用生字卡片检查)衙役:衙门里的差役。

善罢甘休:好好地了结纠纷,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

枣核教案合集五篇

枣核教案合集五篇

枣核教案合集五篇枣核教案合集五篇枣核教案篇1 设计说明本文讲了一个身体只有枣核那么大的小孩子,帮助父母干活,帮助乡亲们追回牲口、智斗县官的故事,表现了枣核的勤快、聪明。

教学时,让学生先读文,再找出文中的过渡句,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特点。

学前准备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

〔老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学习目的1.认识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枣核的勤快和聪明;能复述故事。

学习重点理解枣核的勤快和聪明,能复述故事。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板书课题,谈话揭题。

〔用时:3分钟〕1.老师板书课题,提问:读了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2.提醒课题的含义。

1.师生交流,说说自己由课题想到的。

2.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理解“枣核”在文中的意思。

二、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用时:10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读准生字,把句子读通顺。

2.师要求:找出文中的过渡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边读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

〕3.学生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枣核夫妻扶犁折腾牲口官府三、精读课文,体会人物特点。

〔用时:15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1~3自然段,理解枣核的勤快。

2.默读第4~13自然段,理解枣核的聪明。

3.安排学生交流,老师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1.学生互相交流表现枣核勤快的段落。

2.学生默读课文第4~13自然段,抓住枣核的语言、动作,理解枣核智斗县官的经过,体会枣核的聪明。

2.枣核的勤快详细表如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中的“大摇大摆”写出了枣核的什么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复述故事。

〔用时:12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本课的写作顺序。

2.请学生按顺序复述故事。

1.学生自读课文,列出本文的写作顺序。

枣核教学设计

枣核教学设计

枣核教学设计枣核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枣核教学设计(3篇),欢迎大家分享。

枣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2、学习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3、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材分析:这是作家萧乾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记述了“我”访美时,探望了一位旧时同窗好友,并带去了好友再三托付的几颗生枣核。

他领“我”踏访他精致匀称的后花园。

与他交谈中,才知道由于想家乡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我”带几颗枣核。

“我”感受到了同窗好友怀念家乡,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由衷地感慨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 以枣核为线索,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教学设想:本课的词语很丰富,应重视让学生积累;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

对于重点语句,要引导学生画一画、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文题的品味,意在欣赏文题的准确、简洁、形象,要通过学生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集思广益。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欣赏歌曲《绿叶对根的情谊》:“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然后提问“绿叶”指谁?“根”指谁?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为课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渲染了特定的气氛。

二、作者简介萧乾,出生在一个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蹊跷(qī qiā)嫣红(ān)倘若(tǎng)山坳(à)掀启(xiān)镶嵌(qiàn)②风烛残年故弄玄虚安顿感慨良深精致匀称泛舟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共有三处:第一段,求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试种枣树。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第1篇】枣核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这是一则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

讲述了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用自己的智慧帮助村民夺回牲口、惩治恶官的故事。

故事充满丰富的想象和活泼的民间色彩。

主人公枣核虽然长得奇小,却能发挥他的力量,惩罚恶人,帮助乡亲,获得了大家的尊敬。

教学时,首先,我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尤其是指导学生通过默读,了解故事内容。

其次,我抓住“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这一关键句,引导学生在上下文中体会人物形象。

最后,我借助角色朗读、复述故事、续编故事等方式,引领学生感悟枣核惩恶扬善的美好品质,并提高学生说与写的语文学习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出示课题,然后教师展示枣核:同学们,见过枣子吧?那么它的核能有多大呢?2.出示教材插图中那个枣核般大的孩子的。

激趣: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那么小,能做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听听他的传奇故事。

相机板书课题《枣核》。

教师提示:“核”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是hú,多用于口语。

3.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实物让学生感受枣核之小,枣核孩子之小,激发学生探究枣核孩子传奇故事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学生开火车当小老师领读。

枣核hé夫妻qī爹diē扶犁lí折zhē腾困kùn得很牲shēnɡ口官府fǔ善罢bà甘休涨zhànɡ得通红2.出示多音字“折、涨”,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读音组词。

折shé()zhé()涨zhànɡ()zhǎn ɡ()3.去拼音,男女生比赛读生字词。

枣核夫妻爹扶犁折腾困得很牲口官府善罢甘休涨得通红4.检查学生生字词理解、识记情况。

(1)学生交流不懂的词语,老师解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核)教学设计
作者:陈涛
教学内容及重点分析
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11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文章讲述的是作家萧乾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记述了“我”访美时,探望了一位旧时同窗好友,并带去了好友再三托付的几颗生枣核。

从踏访花园和交谈中,“我”感受到了同窗好友怀念家乡、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

本课时为第2课时,重点在于感受海外赤子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

学生基础及难点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差不多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差不多能够了解课文的要紧内容,并从中初步感受到海外赤子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

同时,班中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远离家乡来京上学的,如此一篇对故土有深切怀念之情的文章对他们来说从情感上更容易体会,但也会由于年龄、经历的限制,部分学生在体会那种思乡之情时会存在一定情感上的难度,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思想感情,体会文题的精妙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了解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思乡之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课文、抓住重点句子,在独立思考并参与小组和集体讨论的过程中,
能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文题的精妙,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分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海外赤子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策略与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时教学采纳游戏导入的方式进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涉及的词语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讨论时间,并利用图片、音频、ppt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进行。

2.枣核依恋故土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