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是本册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课主要介绍了第一次工业的发生、发展以及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示了工业时期的一系列重要发明和创新,如蒸汽机、纺织机、铁路等,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工业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
此外,教材还涉及到工业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它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后果。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第一次工业的历史意义和它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这一历史事件,他们可能已经听说过一些基本的概念和事实。
然而,他们对工业的深入了解可能还不够,对于工业背后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可能还不够系统。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具体的技术发明和工业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举例、讲解等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第一次工业的发生、发展过程,掌握其主要发明和创新,并认识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作用,培养对科技发展的积极态度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第一次工业的发生、发展过程,主要发明和创新,以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工业背后的原因,以及它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后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字资料等,生动展示工业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工业的过程和成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工业时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工业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

《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高一历史我今天的说课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一)地位和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第三课内容。
本课介绍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进程,阐述了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在教材中亦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上接新航路开辟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拓展,下启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使世界市场的形成脉络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从纵向看,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期,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整个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从横向看,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之进一步加强对外侵略扩张,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因此,要全面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就应该把它放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进行理解与研究。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时间、标志和重要发明等基本史实。
2、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及工业革命的影响,提高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知识重组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强大的工业国,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
2、通过教学使学生感悟工业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感悟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
(三)重点难点根据《课标》要求,本课的重点为: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部编九上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

部编九上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摘要:1.部编九上第一次工业革命概述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影响3.第一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4.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5.总结正文:【部编九上第一次工业革命概述】部编九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主要介绍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主要发明、影响以及对社会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8 世纪60 年代,以瓦特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
在此期间,许多重要的发明和创新不断涌现,如纺织机械、矿山机械、铁路交通等。
这些发明和创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使得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迈入了工业社会,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其次,随着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渐取代了封建主义经济体系,使得社会贫富差距加大。
此外,工业革命还催生了现代劳动力市场,使得劳动者从农奴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不仅对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迅速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地帝国。
这导致了世界力量的重新分配,东西方差距逐渐拉大。
同时,工业革命也催生了国际间的商品和资本流动,使得世界逐渐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总结】总之,部编九上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发明、创新以及对社会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通过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还可以认识到科技创新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课件

材料一
16世纪纺织业手工工场
手工劳动
19世纪的纺织工厂
机器生产
材料二
归程: 从美洲 运金银到欧洲
通过三角贸易,扩大海外市场
美洲
中程:运奴隶 到美洲贩卖
隶非口 洲载出 “上程 换廉 取货从 欧 ” 物 非洲 奴到洲 港
欧洲
:
材料三
这是18世纪 的绘画,描 绘了在英国 朴次茅斯港 乘船及上货 的情形。图 片也反映了 18世纪英国 对外贸易的 兴盛。
第 一 次 工 业 革 命 地点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经过 标志 重要发明 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4、结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谢 谢 指 导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改良蒸汽机的重大作用和工 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 国的原因
三、说 教 法
探究讨论法 阅读指导法 直观演示法 讲授法
二、说学情
我校九年级的学生呈现出几个方面的特点: 班级人数多,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声音要大 一些,观注的范围也要广;两级分化现象 严重,这就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教育、 帮助后进生,以促进优生的培养;这届学 生的学习自觉性很差,所以我们在教学过 程中,必须严格要求和督促学生;学生对 世界历史所掌握的感性材料相当少,所以 我在每节课上课之前都严格要求自己把好 备课关
不断扩大的世界市场
材料四
垄断法终止了王权在创造专利上的特 权,在历史上比单纯对国王权力的制止更加 重要。 … …到1700年英国的制度框架为 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 … …现 在舞台已为产业革命布置就绪。(教材 P38<名家史论>) ——道格拉斯· 诺思 《西方世界的兴起》
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政治前提
2、教学目标
《 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说课稿

《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说课稿引言概述: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发生在英国的一场工业变革,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这场革命对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1.1 工业革命前的背景在18世纪初,欧洲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手工业生产规模小,交通不便,市场狭窄,生产效率低下。
1.2 科技进步与商业革命科技进步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如蒸汽机的发明、纺织机械的改进等,商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扩大,商品流通更加便利。
1.3 英国的优势英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政治稳定、法律健全,金融体系完善,这些优势为工业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工业革命的特点2.1 机械化生产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机械化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2 劳动力的转移工业革命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城市化进程加快,工厂大量吸纳了农民工,形成为了新的社会阶层。
2.3 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更加频繁,商业活动蓬勃发展,资本主义逐渐成为主导经济形式。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3.1 经济影响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渐确立,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家财富不断增加。
3.2 社会影响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逐渐崛起。
3.3 文化影响工业革命催生了新的文化形式,如文学、艺术、音乐等,工业革命的精神影响了当时的文化创作,为现代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工业革命的启示4.1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工业革命的成功证明了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4.2 市场经济的优势工业革命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机制的优势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加以珍惜和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PPT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强大的工业国,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 (2)启发学生认识:伟大的发明创造来源于亲手实验、刻苦钻研、大胆探索和 不懈努力。使学生树立刻苦学习、互相促进的开放性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改良蒸汽机的重大作用和工
一、含义:手工生产 → 机器生产 工场 → 工厂 ↓ ↓ 规模小、效率低→规模大、效率高 首先发生:英国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扩展:法、美、德、俄
合作探究: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产生于英国?
二、过程 开始标志:发明和使用机器(棉纺织业部门 “珍妮机”) ↓ 深入发展:瓦特 改良蒸汽机→“蒸汽时代” ↓ 冶金、采煤 交通运输工具革新火车 ↓ 结束标志:机器大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 三、影响
第12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说课
张永文
说教材
说教法 说教学设计
说学法
说板书
一、说 教 材
1、教材分析
地 位 关引加的承和 系发速资接作 变技了产英用 革术殖阶、: ,革民级美 意命扩革、 义和张命法 深社伐,等 远会; 国
内 容 工火瓦纺: 业车特织 革、改机 命轮进械 的船蒸的 影的汽发 响应机明 用
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说 教 法
探究讨论法 自主学习法 读书指导法 直观演示法 讲授法
三、说 学 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 探究学习法 历史联系法 阅读法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导入:我们生活的时代是工业大生产的年代,学生 对工厂、机器并不陌生。上课时带一件衣服、一小袋大 米到课堂上,要学生分别描述它们的手工生产和机器生 产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机器生产的好处,指出机器生 产代替手工生产是一种巨大的变革,并引用恩格斯的一 句名言“当革命风暴横扫法国时,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 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请学生思考 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来导入新课。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1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一次工业》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第一次工业的时间、标志、主要发明和影响。
第一次工业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现代社会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形成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第一次工业的了解可能仅限于一些具体发明,对于其背后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分析第一次工业,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全面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一次工业的时间、标志、主要发明和影响,认识它对资本主义发展和现代社会形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工业的发展过程中,认识科技的力量,培养他们对科学的敬畏之心和创新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一次工业的时间、标志、主要发明和影响。
2.难点:第一次工业背后的原因和它对资本主义发展和现代社会形成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史料等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工业的发展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工业前的农业社会景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工业。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第一次工业的时间、标志、主要发明和影响。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第一次工业背后的原因和它对资本主义发展和现代社会形成的影响。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5.史料分析:展示相关史料,让学生分析史料中的信息,加深对工业的理解。
高中历史必修二说课稿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人教版

为了辅助教学,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历史纪录片、虚拟博物馆等资源。多媒体课件能够直观地展示历史事件和发明创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历史纪录片能够生动地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性和生动性;虚拟博物馆则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观历史遗迹,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这些资源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过程、主要发明和影响,了解工业革命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推理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高中历史必修二说课稿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高中历史必修二第7课,主题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节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位于必修二的上半部分,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工业革命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工业革命的背景、工业革命的过程、工业革命的影响。其中,工业革命的过程又包括珍妮机的发明、蒸汽机的改进、铁路交通的发展等。工业革命的影响则涉及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等方面。
(三)互动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多样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例如,在导入新课时,我会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看法。在讲解工业革命的过程时,我会邀请学生上台演示重要发明和创新,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在总结工业革命的影响时,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能够准确、全面地回答问题。这些互动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
您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主题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我将会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这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第三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上承第五课《开辟新航路》和第六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为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的结果;下启第八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同时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在本单元具有重要的地位。
该课共有三大子目,子目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子目二:从工场到工厂;子目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教材中介绍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主要成果及其影响,其中重点介绍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材在编排上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但是并不明显,因此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时突出其逻辑思路。
(二)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为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高一(3)班的学生。
我将从知识层次,认知水平和性格特点这三方面对该班学生进行分析。
在知识层次方面,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为广州示范性高中,同学们的知识水平较高。
而且,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知识在初中有一定的涉及,同学们在初中时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能自主掌握部分基础知识。
从认知水平来看,高一学生已初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在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工业化对我们的影响,对工业化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但是由于高一学生想问题仍比较的片面,对工业化以及工业革命的看法可能不够客观,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应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
性格特点方面,本班同学思想较为开放与活跃,课上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
(三)教学目标。
本课的课程标准为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依据学情,课程标准以及三维目标,我把本课的核心目标设计为: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正确认识第一次工业革命所造成的影响,客观认识第一次工业革命。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设置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课上,我将会结合课本以及相关的补充材料,使学生客观的认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根据学情以及课本的编排,我将本课难点设置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
课上,我会运用图标,课本以及补充的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出其产生的原因。
(五)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的教法主要有讲授法,材料分析法,图示教学法。
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来传授知识、阐明概念,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
材料分析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辅以图片、表格使学生加深理解。
学法主要为归纳法,探究学习法。
学生在课本和材料中归纳出相关的史实,并对重难点进行探究性学习。
(六)教学过程。
本课共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为“小房子”的改变,暗线为工业革命的发展。
以“小房子”之变对应工业革命的过程与成果;以“小房子”变之源对应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以“小房子”变之悟对应工业革命影响。
以“小房子”的故事贯穿整节课。
教学过程主要有五个环节构成,分别是新课导入,“小房子”之变,变之源,变之悟,课堂巩固与板书设计。
1.新课导入,用时1分20秒。
新课开始,播放一个自制的数字故事,故事改编自维吉尼亚·李·伯顿的《小
房子》,故事中的主人公“小房子”生活在17世纪的英国农村,一开始,它的生活十分的平静。
但是,到了18世纪中叶,它的生活慢慢的发生着变化,一辆又一辆的运煤车开进村子里,村子里修起了火车轨道。
“小房子”被一幢一幢的高楼包围着,生活不再平静,变得越来越喧嚣。
最后,“小房子”希望能回到原来宁静的农村生活。
数字故事播放完毕后,老师提问: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小房子”的生活发生改变的呢?学生通过故事中的小细节,说出答案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而引入该课。
这样设计的意图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以新颖的方式导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兴趣,同时还能引入该课主题。
其次,创设情境,使学生对工业革命有一个较为直观的感悟。
2.“小房子”之变,用时8分30秒。
本环节,老师将从“小房子”的改变想外延伸,提问:第一次工业革命下的世界,还发生着哪些变化呢?学生依据课本30和31页的内容,完成表格。
接着,老师将展示第一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的图片,学生将图片与其名称对应,完成连线这一小活动。
本环节中运用自主学习,表格归纳和连线的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并合理运用课本资源。
3.变之源,用时12分钟。
本环节,首先向学生展示一组图标,使学生结合图标和课本的内容,简单分析出工业革命产生所需要的部分条件。
接着,对应条件补充相关材料,老师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图标的展示,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其延展能力。
同时,由于教材中对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分析较为简单直接,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本环节,老师将适当补充相关材料,与学生一同分析,使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到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而且,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中的部分知识点是以前学过的,可以顺带进行一个小小的复习。
4.变之悟,用时20分钟。
本环节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学生认真阅读课本31到33页,总结出工业革命的原因。
接着,针对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老师结合书本和广州本地的情况
进行一定的解释。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学生从课本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进行归纳,老师的解释帮助理解,同时使用广州本地的乡土资源,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第二部分为小组讨论环节。
再次回应新课导入中的数字故事,故事中的“小房子”希望可以回到原来平静的乡村中生活。
向学生抛出一个讨论主题: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小房子,你是希望生活在宁静质朴的农村还是喧嚣繁华的城市呢?设计意图:使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谈谈对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看法。
这样一来,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课堂中;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讨论分享的过程,使他们对于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更客观的认识工业革命,加深其对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理解,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第三部分为概念总结。
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总结出工业革命的内涵。
接着,老师再进行最后的总结,加深学生对工业革命的认识,从整体上去把握第一次工业革命。
5.课堂巩固与板书设计,用时3分钟。
本环节,通过三道难度适中,有代表性的选择题巩固本课知识。
板书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设计,突出该课的逻辑关系。
(七)教学反思。
一堂优秀的课是经过不断的反思,修改,完善而成的。
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的几点反思:
1.导入的数字故事应写得更吸引学生,控制好时间。
2.需运用好小房子的故事贯穿整节课,做好每一环节的衔接。
3.针对课本,适当增加多种形式的材料,图文结合,材料应准确新颖。
4.充分运用课本已有的材料。
以上便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您的阅读,恳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