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城楼戏台对联横批“篆正乾坤”何意

合集下载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楹联解读小学生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楹联解读小学生

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

这是颐和园南湖岛月波楼的一副对联,上联写的是白天幽径竹阴,下联说的是夜晚月下花影,大意是:小路两边幽竹茂盛,竹丛的影子投下来,路上像是铺满了或浓或淡的云。

入夜后,帘纱半卷,月光如泻,四周好像罩上一层薄纱,各种花木的影子印在窗帘上,深深浅浅的,很是好看。

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淡烟浓远近秋其实没有具体意思,只是一种意境,形容秋天的景色,到了秋天树叶有红有绿,树有高有低,炊烟有淡有浓,有远有近,这就是秋天的景色。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出自:刘凤诰《咏大明湖》,写大明湖风光的美丽-湖水的四周都是荷花,三面垂着杨柳;一城的山色有半城映照在湖中。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宋代名园沧浪亭的美在于借景,通过内外两道长廊,集园内古典建筑、红花绿树、碧水青山等自然景色融一体。

沧浪亭石柱上的联语道出其中情趣:清风明月这样悠然的自然景色原本就是无价的,可遇而不可求的,眼前的流水与远处的山峦相映成趣,别有情趣。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字面意思就是:游览了五岳之后回来,就不想再看别的山了;而游览了黄山回来,就不想再看五岳了。

就是说在名山之中,五岳很美,而黄山更美。

也可理解为:黄山集五岳的特点于一身: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嵩山之峻峭,恒山之幽丽,衡山之秀美。

要欣赏大山,看黄山就够了,其他山都可不看。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这是已故的董必武先生1965年1月游成都武侯祠的题联。

上联摘录杜甫《蜀相》诗原句,意思是刘备曾三次拜访诸葛亮于隆中(今湖北襄阳),不辞辛劳地向他请教平治天下的大计。

诸葛亮提出的策略具见于《隆中对》,主要是分析天下大势,先取荆州、益州、安抚南方,内修政治,外联东吴,北伐曹魏,统一全国。

下联是作者赞美他们这番晤对,纵论古今大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奠定了以后事业的基础,古今传为美谈。

三岛春深云气暖;九霄地迥月明多。

(此联是故宫紫禁城养心殿西板门的一副春联)三座仙岛(蓬莱,瀛洲,方丈)春色深遂气息温和,高高的九霄之地辽远开阔明月高照。

戏台对联

戏台对联

篇一:戏台对联戏台对联金榜题名空富贵洞房花烛假夫妻古往今来虽如是浓装谈抹总相宜看不懂莫吵请问前头高明者站得住便罢须留余地后来人看不见姑且听之何必四处钻营极力排开前面者站得高弗能久矣莫仗一时得意挺身遮住后来人凤管似从天外落霓裳聊当月中看谁为袖手旁观客我亦逢场作戏人凡高莫抢先看戏何如听戏好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你也挤我也挤此地几何立脚地好且看歹且看大家都有下台时六礼未成顷刻洞房花烛五经不读霎时金榜题名台中戏戏中台景物最宜人演出一生真本领夜前溪溪前夜风光皆入画绘成千古大奇观势短世长演戏一回方知世和势人多仁少寻思片刻还属仁中人尧舜生汤武旦桓文未旦古今来多少角色日月灯云霞彩风雷鼓板天地间大小舞台是是非非非亦是真真假假假即真舞台方过悬明镜优孟衣冠启后人贯彻双百方针积极反映现实生活繁荣文艺创作热情讴歌当代英雄自古文武今时见历代君王自此知勾心斗角俨似官场话剧逐鹿吼狮形同世界舞台见羽毛之美乡人皆好之闻弦歌之声贤者亦乐乎晋代衣冠唐代曲今人面目古人心秦欤汉欤将近代欤是耶非耶其真然耶白雪阳春都妙句高山流水自知音和风吹绿竹清韵入朱弦一声古尽秋江月万舞齐开玉树花假人啼中真面目新声歌里旧衣冠清歌凝白雪雅曲韵朱弦还将旧事从新演聊借悲忧作古观云容小态还堪赏风管龙丝最好衣往事重提演出忠臣孝子闲情虽假别饶哀乐悲歌无非戏耳做戏忙看戏闲临场时须防失足犹是台也上台难落台易当局人及早关心乐乐乐若寡乐而乐莫与众乐教教教不屑教之教为因材教舍身救母孝心鉴古今应放银喉歌孝女跨虎成神仙袂飘霄汉当敲檀板颂仙姑戏演人间事成成败败成成好演古今成败事文评世上人是是非非是是难评朝野是非人古事今事要知今事通古事戏情世情欲晚世情看戏情古往今来只如此淡装浓抹总相宜观者莫笑悲欢离合确是生活真实写照演者莫痴欣喜怒骂无非艺术虚假登台今人饰古人弗谓人情无若是往事证来事须知事理尽如斯谈古论今有甚说甚扮文装武演谁象谁吴越比邻莫问他乡故里沧桑往事都归檀板金樽观二将交兵有色有声英勇岂非是实看三元及第即真即幻文章谁云无凭结众生欢喜因缘岂是逢场作戏为身世修齐模范谁云明镜非台四方生旦唱春秋人道是雾中花镜中月几代忠奸敷演义孰台分古时曲今时词演戏人声腔入调座中男女才倾耳上场者技艺超群台下翁孙必仰头田父歌声袅袅飘碧落村姑舞步姗姗踏彩云演往昔毕类其人贤以生为趣由丑作借清闲咸临此地情随事感曲有文听一部西游全凭大圣翻跟斗半场三国多赖孔明用计谋台上状元独占鳌头多得意剧中戏子一登龙座好威风世事总归空何必以空为实事人情都是戏不妨将戏作真传富贵贫贱演出人情冷暖悲欢离合装成世态炎凉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演谁象谁谁演谁谁就象谁玉楼天半笙歌起蓬岛仙班笑语和舞台小天地人生大舞台妙舞蹁跹风月无价艳歌婉转弦索齐鸣咫尺往来千里外百年事业一宵中乾坤大戏场请君更看戏中戏俯仰皆身鉴对影休推身外身诗歌小说戏剧百花斗艳管竹琴弦锣鼓万乐齐鸣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历代壮奇观睹胜败兴衰千古英雄收眼底高台共欣赏听管弦丝竹数声雅调拓胸襟台上莫谩夸纵做到厚爵高官得意无非俄顷刻眼前何足算且看他丢盔卸甲上场还是普通人虚弄干戈原是戏略加装点便成文非实非虚虚中意实是真是假假里情真半假半真演出兴亡千古事一频一笑装成离合百年人天下事无非是戏世间人何必认真还好旧事从新起聊借忧心作古观白面书生金榜题名虚受职红颜女子洞房花烛假成亲看世事沧桑借鉴过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世事总归空何必以空为实事人情都是戏不妨将戏作真情非幻非真只要留心大结局或今或古谁知着眼好排场对月怀歌扇裁云作舞衣低昂赴节随歌板澹荡迥风飘舞衣千秋雅调遥相接一春讼戏宵可听九天韶乐飘寒月一曲清箫凌紫烟纬武经文陶景化舞风歌月斗铅华看看看看生看丑看花旦戏戏戏戏眼戏心戏精神戏剧虚动干戈一场演出六韬三略文章又加装点半夜攻成八索九丘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人物功名利禄真亦假天长地久却看儿女柔情离合悲欢实还虚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羯鼓凌云着绿兮披红兮自古黎园无假戏长虹贯日经文也纬武也从来颜氏有真卿此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最奇楠江大观蔚为人间胜景眼底明月清风流水激濡虽无蓬莱仙境却是太玉洞天咫尺戏台生杀掠夺贵贱辱荣演出千秋事业方寸场地悲欢离合哀愁怒喜唱一代人情布武修文宛然经济嬉笑怒目俱是文章把往事今朝重提起破工夫明日早些来一举二三元不读四书五经登金殿六音七八调演唱九收十放渡银河一曲笙歌音如流水三声檀板响过行云密鼓紧锣催出相众口同声歌盛世轻歌曼舞贺封侯千弦共调颂尧天高歌重唱震耳欲聋非妙曲好鼓轻敲发人深省是佳音披铠甲麾军平虏功成受将空加爵脱战袍息鼓停歌曲尽余音足绕梁抬头望戏中忠奸将相时时出袖手观台上真假包公去去来笛脆琴攸歌盛世珠圆玉润颂尧天篇二:戏曲舞台对联戏曲舞台对联戏里春秋戏里有千秋盛事尽道封侯拜相得功禄剧中无百年恩怨都言才子佳人赐良缘演离合悲欢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人间戏剧唱做念打生死演绎红白花,戏剧人间风霜雨雪上下求索真善美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一举二三元不读四书五经登金殿六音七八调延长九收十放渡银河观者莫笑悲欢离合确是生活真实写照演者莫痴欣喜怒骂无非艺术虚假登台演戏人声腔入调座中男女才顷耳上场者技艺超群台下翁孙比仰头愿听者听,愿看者看,听看自取两便;说好就好,就歹就歹,好歹只演三天。

古代戏台楹联

古代戏台楹联

古代戏台楹联古代戏台楹联生旦净末丑粉墨登场,东西南北中扮亮人生。

戏楼楹联北京正乙祠戏楼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

北京广和楼学君臣学父子学夫妇学朋友汇千古忠孝节义重重演出漫道逢场作戏或富贵或贫贱或喜怒或哀乐将一时离合悲欢细细看来管教拍案惊奇长沙县朗梨镇陶公庙四百八十寺皆成灰劫山水结奇缘尚留得两晋衣冠隐迹神仙堪合传三万六千场无非戏局春秋多佳日好演出历朝人物忠奸贤妄有分明嘉峪关戏台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

试看贵贱贫富生旦净丑谱写尘世悲欢曲,当知善恶是非喜怒哀乐参悟哲理正反篇。

金榜题名虚富贵;洞房花烛假姻缘。

事古人今今作古;情真貌假假如真。

莫云今朝假须眉;须想当年真面目。

顷刻间今古千秋;方丈内河山万里。

戏幕五光十色;舞台万紫千红。

戏者戏也戏尽世态;曲者曲也曲尽人情。

戏中展现千秋功业;台上显映万代春秋。

三四步走遍五湖四海;六七人形成万马千军。

放眼台上无数是非人;漫谈天下多少兴亡事。

戏台小评述千秋功过;天地打表演古往今来。

粉墨登场演得形形色色;彩衣飞舞做出是是非非。

是是非非都是醒世文章;形形色色尽是今古奇观。

风调雨顺三元及第招财进宝;国泰民安五子登科欢天喜地。

戏里有真伪分真伪去伪存真;剧中有善恶分善恶弃恶从善。

长笛一声城头月白;高歌数阙江上峰青。

凡间诸事万千件付与唱白中;英雄已故千百载表在做打里。

金钗不值一文钱;连环要卖十五贯。

金榜提名虚富贵,洞房花烛假姻缘.事古人今今作古,情真貌假假如真.是是非非都是醒世文章,形形色色尽是今古奇观戏者戏也戏尽世态,曲者曲也曲尽人情.盛盛盛盛盛盛盛,行行行行行行行.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天下事无非做戏,世上人何必认真.你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他装谁是谁谁装谁谁就象谁.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尧舜净,汤武生,桓文丑旦,古今来几多角色?日月灯,云霞彩,风雷鼓板,宇宙间一大戏台。

凡事莫当前,看戏何必听戏好;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

关于长城的对联

关于长城的对联

关于长城的对联玉门关联无边睛雪天山出不断风云地极来注:(1)玉门关,汉长城重要关隘,在甘肃敦煌市西北90公里的汉长城线上,是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

相传和阗玉经此输入中原,故名。

(2)天山,即指祁连山。

南庭北庭幕已空阳关玉关门不闭(洪亮吉诗句摘联)注:(1)洪亮吉,字雅存,号北江,清阳湖人,乾隆进士。

(2)此联摘录洪亮吉《自乌兰乌素至安济海雪皆盈丈十余日不见寸土因纵笔作》一诗中二句。

(3)南庭,指南匈奴的王庭,泛指南匈奴及其故地。

它的位置,据《新唐书·突厥传下》记载:“由焉耆西北七日行得南庭,北八日行得北庭。

”(4)北庭,汉代北匈奴所据之地为北庭。

阳关长亭联悲欢聚散一杯酒西北东南万里程注:阳关,汉长城重要关隘,在敦煌市西70公里的古董滩上,因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

敦煌鸣沙山、鸣山寺联沙自几时鸣惊雷但有蜇龙起池犹亘古在出水还期天马来景是仙鸾描出画形为天马负来图注:鸣沙山,在甘肃省敦煌市南6公里,北麓有月牙泉。

登山俯瞰,沙丘林立,清泉荡漾,从山顶下滑,沙砾随人体下堕,鸣声不绝于耳,故称鸣沙山,山上有鸣山寺。

嘉峪关联二崤虎口夸天险九折羊肠确地雄注: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稍偏西,嘉峪关市西约7公里。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征虏大将军冯胜奉明太祖朱元璋御旨,在祁连山与黑山之间的嘉峪塬上建嘉峪关,土城周长726米,有关无楼,以后又逐渐建了大小楼阁十余座,雕梁画栋,五彩缤纷,雄伟壮观,成为明代万里长城的重关,号称“天下雄关”。

磨砖砌就鱼磷瓦五彩装成碧玉楼注: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嘉峪关内城修建竣工,负责这项工程的肃州卫嘉峪关承信校尉王镇立一碑,题为“嘉峪关碣记”。

记载了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秋八月到次年春二月肃州兵备道副使李端澄(河南武陟人,进士)重建关城和东西二楼暨官厅、夷厂、仓库等情况。

碣右侧刻七言诗一首,这是其中的两句。

嘉峪关戏楼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注:嘉峪关戏楼,在嘉峪关外城,明代有戏楼,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五月重建,对联砖雕在戏台两侧。

名联欣赏:名胜楹联(甘肃陇南名胜)

名联欣赏:名胜楹联(甘肃陇南名胜)

名联欣赏:名胜楹联(甘肃陇南名胜)名联欣赏:名胜楹联(甘肃陇南名胜)成县鸡峰山名胜古迹联,是指为某一名胜古迹撰写、镌刻的楹联。

名胜联,多用于亭台楼榭、殿阁寺庙、名山大川等古迹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风景名胜甲天下。

古今名人来到这些名山大川、古迹胜地,往往触景生情,兴致大发,欣然命笔,题写楹联。

楹联是中国名胜古迹里最直观的文化现象。

名胜古迹楹联,或镌刻于亭台楼阁,或分贴于寺庙祠墓……以抒发兴致和情怀,他们留下的那些立意深远的楹联佳作,不但为山水增色,美化了环境,又是游人吊古凭史的场所,既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又得到了大自然的享受,所以历来所称道传颂。

名胜联就创作手法而言,可分为写景、咏史、叙事、抒情、议论等。

成县杜甫草堂陇南,甘肃省辖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区。

扼陕甘川三省要冲,素称“秦陇锁钥,巴蜀咽喉”。

陇南历史悠久,是秦人的发祥地,又是中国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活动的核心地区。

传说中的人文始祖伏羲氏,就出生在陇南的仇池山。

境内宁家庄遗址,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

陇南吸引了历代无数文人学士吟咏称颂,诗仙李白曾往返陇蜀,涉足陇南,留下了千古绝唱《蜀道难》。

诗圣杜甫曾寓居同谷,爱国诗人陆游曾从军河池(徽县),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天地尚留诗稿在;江山亦藉草堂传。

明代杨贤题成县杜甫草堂大门,刻板联,成县杜甫草堂位于陇南市成县东南凤凰山下、飞龙峡口,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又名"同谷草堂"、"子美草堂"、"诗圣祠",俗称"杜公祠"、“杜少陵祠”一片忠心,微寓歌吟咏叹;千秋诗圣,独追雅颂风骚。

明代杨贤题成县杜甫草堂二门,楷书刻板联天地尚留诗稿在;江山亦藉草堂传。

明代杨贤题成县杜甫草堂唐室只今无寸土;草堂终古属先生。

明代杨贤题成县杜甫草堂回首望秦州,谷远时萦行客梦;驰心在唐室,江清鉴及老臣忠。

明代杨贤题成县杜甫草堂逃秦州山谷间,曾向边城作客;为唐世文章海,岂惟诗界称王。

小篆对联书法作品欣赏

小篆对联书法作品欣赏

小篆对联书法作品欣赏小篆对联是传统书法艺术中的一种,它以其古朴典雅、笔画瘦硬的特点而广受欢迎。

下面,我将就小篆对联的书法作品进行一番欣赏,并描述其魅力所在。

小篆对联注重形状的对称和线条的平衡,字体工整,笔画瘦长,给人一种端庄古朴的感觉。

从整体上看,小篆对联的布局通常是一幅横批和两幅对联,横批置于对联上方,对联则分别左右书写。

这种布局使得整个对联作品层次分明,形式和内容相得益彰。

小篆对联的每个字体都非常独特,充满了古代文化的气息。

笔画粗细一致,线条流畅,给人以刚健刚劲的印象。

这种独特的字体不仅使小篆对联具有辨识度,也表达了书法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热爱之情。

此外,小篆对联的构图也非常讲究,字形之间的空间完美平衡。

书法家们利用空白的部分创作出一种美感,使得对联整体更加协调有序。

同时,小篆对联还常常应用到鱼、虎、马等动物形象,加入了一些生动活泼的元素,进一步丰富了其艺术表现力。

小篆对联的内容主题多种多样,有祝福吉庆的,有咏史抒怀的,有写景抒情的,也有寄托情思的。

这些不同的主题给小篆对联带来了不同的气质和意境。

例如,祝福吉庆的对联常常用于喜庆场合,如婚庆、寿诞等,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咏史抒怀的对联则表达了书法家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倾慕;写景抒情的对联则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小篆对联的书法作品给人以饱含深情和厚重的感触。

通过对文字的雕琢和安排,书法家们将情感与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无论是古人笔下流淌的诗情画意,还是现代书法家通过对联表达的对于生活、人情、自然的思考与感悟,都展现了对美的追求和独特审美意识。

综上所述,小篆对联书法作品因其独特的字体、精致的构图和多样的内容得到了广泛的欣赏。

它不仅展示了书法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欣赏书法作品的视角。

小篆对联书法作品既富有古典韵味,又充满了现代艺术感,通过对联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能够触动人心,让人在欣赏之余,也领悟到了美的真谛。

嘉峪关城楼戏台对联横批“篆正乾坤”何意?

嘉峪关城楼戏台对联横批“篆正乾坤”何意?

“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

” 这是嘉峪关城楼戏台的对联,游客们津津乐道,但对于横批“篆正乾坤”四字为何意,好多人并不清楚。

有一次,请教某讲解员,说:“篆正乾坤,就是德正乾坤,篆与德同义。

”这个解释基本正确,但“篆与德同义”的说法显然有些牵强,不大令人满意。

因为“篆”特指汉字的一种书体,通常包括大篆、小篆,一般指小篆。

引申为动词常指以篆书刻写,如篆刻、篆章。

《太平御览》卷七百四十九:“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

”这个解释中的“传”,相当于记载或流传,用来解释“篆正乾坤”,于义不妥。

观文史典籍,没有将“篆”释为“德”的例子,那么,“篆”字究竟如何解释呢?这就要从“乾坤”着手。

只要看看戏台顶上的八卦图,联想到《周易》有《彖传》,就会明白“篆”其实是“彖”的笔误或假借,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周易·系辞上》:“彖者,言乎象者也。

”是说《彖传》是用来解释卦象的,严格说,是用来裁断卦象所象征的卦德、卦理、卦义的。

“彖”,就是判断、裁断。

比如,《彖传》所裁断的乾卦之德为“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坤卦之德为“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周易正义·系辞下》:“是故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也。

彖者,材也。

(材,才德也。

彖言成卦之材,以统卦义也。

)”“…彖者,材也‟者,谓卦下彖辞者,论此卦之材德也。

”看来,只有把“篆”还原成“彖”,才能与“德”联系起来。

但是,“篆正乾坤”不光充当了对联的横批,更是兼顾了顶上的八卦图,意思是有八卦图来装饰戏台,台上“乾坤”会很纯正,当然也象征人间“乾坤”充满正气。

因为演戏毕竟是为了以虚拟的戏剧情节教化、感化人间风俗道德,这就要求戏中“乾坤”首先要正,戏剧情节要弘扬正气,有助风化。

再联系对联来看,上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是人间万象;下联“愚贤忠佞认当场”,是让观众当场辨认、裁断。

可见,“彖正”关合下联,“乾坤”关合上联,这幅对联的妙处不光在于文采的高超,更在于构思的精巧。

看看古代高考考场(贡院)对联是如何给考生们打气的

看看古代高考考场(贡院)对联是如何给考生们打气的

看看古代高考考场(贡院)对联是如何给考生们打气的贡院,是古代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

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考场”。

贡,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

贡院最早始於唐朝。

现存有江南贡院、北京贡院、定州贡院、川北道贡院等遗址,其中南京江南贡院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最为出名。

下面我们一起来品鉴一下当年高考考场挂的对联,看看古人是如何苦口婆心为各位参加科举的考生们加油打气的。

京师贡院明远楼(王觉新)夜半文光射北斗;朝来爽气挹西天。

这位王觉新不知道是何来历。

联写得算工稳,“文光射斗”是现成的成语,是赞扬考生们文章有文采,像光芒一样射到北斗星上。

清·刘大魁《半野园图记》中有一句:“楼阁之高迥,足以挹西山之爽气”。

下联的意思跟它基本是一样的,描述了贡院所在地的环境。

估计作者也是想借“爽气”来一洗考生们辛苦答卷的疲惫吧。

云南贡院(乾隆)立政待英才,慎乃攸思,知人则哲;与贤共大位,勖哉多士,观国之光。

此联是乾隆皇帝御笔亲题,自然就是高屋建瓴,对考生们殷切期望了。

知人则哲,谓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即可谓之明智。

上联意思基本就是说,各位考官们要谨慎对待,知人善任,为国家发现有用之才。

下联则是鼓励考生。

观国之光,出自《易·观》:“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意思就是观国之风光,宜于作国王的宾客。

皇帝就是不一样,写个联都是引经据典。

山西贡院明远楼(张之洞)秋色从西来,雁门紫塞;明月几时有,玉宇琼楼。

此联张先生竟然比乾隆还牛,句句都是典故。

上联起句出自夏完淳《秋怀》诗之三:“秋色从西来,风物自凄紧。

”下句出自《千字文》:“雁门紫塞,鸡田赤城。

”下联引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作者集引古人旧句,下联写“明”,上联写“远”,与“明远”楼名暗切。

而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时在仲秋八月,亦称“秋闱”。

作者用苏轼“明月几时有”词句,不仅暗切“秋闱”,还用原词所体现的词人立足现实,热爱生活的感情,对到贡院参加乡试的学生予以劝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嘉峪关城楼戏台对联横批“篆正乾坤”何意?
康晓云
2008-08-13 18:17
“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

”这是嘉峪关城楼戏台的对联,游客们津津乐道,但对于横批“篆正乾坤”四字为何意,好多人并不清楚。

有一次,请教某讲解员,说:“篆正乾坤,就是德正乾坤,篆与德同义。

”这个解释基本正确,但“篆与德同义”的说法显然有些牵强,不大令人满意。

因为“篆”特指汉字的一种书体,通常包括大篆、小篆,一般指小篆。

引申为动词常指以篆书刻写,如篆刻、篆章。

《太平御览》卷七百四十九:“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

”这个解释中的“传”,相当于记载或流传,用来解释“篆正乾坤”,于义不妥。

观文史典籍,没有将“篆”释为“德”的例子,那么,“篆”字究竟如何解释呢?
这就要从“乾坤”着手。

只要看看戏台顶上的八卦图,联想到《周易》有《彖传》,就会明白“篆”其实是“彖(tuàn)”的笔误或假借,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周易·系辞上》:“彖者,言乎象者也。

”是说《彖传》是用来解释卦象的,严格说,是用来裁断卦象所象征的卦德、卦理、卦义的。

“彖”,就是判断、裁断。

比如,《彖传》所裁断的乾卦之德为“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坤卦之德为“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周易正义·系辞下》:“是故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也。

彖者,材也。

(材,才德也。

彖言成卦之材,以统卦义也。

)”“‘彖者,材也’者,谓卦下彖辞者,论此卦之材德也。


看来,只有把“篆”还原成“彖”,才能与“德”联系起来。

但是,“篆正乾坤”不光充当了对联的横批,更是兼顾了顶上的八卦图,意思是有八卦图来装饰戏台,台上“乾坤”会很纯正,当然也象征人间“乾坤”充满正气。

因为演戏毕竟是为了以虚拟的戏剧情节教化、感化人间风俗道德,这就要求戏中“乾坤”首先要正,戏剧情节要弘扬正气,有助风化。

再联系对联来看,上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是人间万象;下联“愚贤忠佞认当场”,是让观众当场辨认、裁断。

可见,“彖正”关合下联,“乾坤”关合上联,这幅对联的妙处不光在于文采的高超,更在于构思的精巧。

以戏为象来“彖正乾坤”,除了强调教化以外,也含有以八卦图装饰戏台、趋吉避邪的民俗文化意义。

“彖正乾坤”除了以戏为象(可指戏中生、旦、净、末、丑及世态万象)来感化、纯正人间乾坤这个表面意义,更令人叹服的是,这四个字完全契合易理。

因为在八卦中,卦象纯正的只是乾、坤两卦。

从卦画看,乾卦为纯阳,秉纯刚之德;坤卦为纯阴,含至柔之德。

黄宗羲《宋元学案·百源学案下》:“是故四象之中,以一卦为一象者,乾、坤是也。

”“一卦为一象”正是“彖正”(卦象纯正)的含义。

由此可见,“篆正乾坤”即“彖正乾坤”,解释成“德正乾坤”勉强说得过去,但其背后更深刻的文化意义不是一个“德”字所能解释清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