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判断题(判断并说明理由)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试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指的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指的是客观实在性,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答: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科学方法,它强调事物的内部矛盾和斗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概念指的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概念指的是人的主观性,即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认识。
5、什么是唯心主义?答:唯心主义是一种认为精神或思想是第一性的哲学观点,它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精神或思想是世界的本原。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有什么区别?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有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是精神的或者是思想的。
7、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概念。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概念指的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基础。
8、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发展”概念。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发展”概念指的是事物的前进性和上升性,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发展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马哲期末考试试题答案一、简答题1、请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答案: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既不同于唯心主义把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原,也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用纯粹的自然科学来代替哲学上讲的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包括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而且包括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
2、请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马哲判断题

马哲判断题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
答:正确。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每一个个人都在历史发展的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只是有人的作用巨大,有人的作用微小;有人起积极作用,有人起消极作用。
无数单个人的作用力形成社会发展的合力,由此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答:错误。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既具有其本质,也具有其现象。
本质与现象是辩证统一的。
本质通过一定的现象来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即使是偶然的、零碎地、稍纵即逝的现象也要表现本质;没有纯粹的本质和纯粹的现象。
在此之后,必然因此之故。
答:错误。
因果关系的特点之一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但是不是所有在先的事物一定是在后事物的原因,也不是所有在后事物一定是在先事物的结果,二者还必须具有内在联系才能构成因果关系。
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存在不等于物质,它既包括物质存在,也包括精神存在。
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认为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这是二元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答:正确。
因为从其反映基础看,认识是人脑的机能,从其内容看,它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但是不是直观地反映,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具有选择性,也有创造性,是能动的反映。
辩证的否定就是对事物既不否定,也不肯定。
答:错误。
辩证否定是“扬弃”,既有克服,又有保留,所以,辩证否定不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而是既有肯定,也有否定,不肯定一切,也不否定一切。
马克思主义把反映论引入认识论,从而科学揭示出认识的本质。
答:错误。
反映论是一切唯物主义共有的认识论观点。
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运用于认识论,提出能动的反映论,从而科学揭示出认识的本质。
被社会公认的思想就是真理。
答:错误。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社会公认的思想不一定是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不一定就是真理。
赵峰马哲-选择判断材料论文

马哲复习参考题一、选择题【双选题】1下列选顶中,正确说明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关系的有(AE)A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B 方法论影响世界观C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D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E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2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AE)A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B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C 不断增加资本和人力的投入,扩大企业规模D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E 把坚持公有制这主体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起来3下列各项正确说明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有(AC)A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 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实现社会更替的途径D 阶级斗争是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改良的手段E 阶级斗争是解决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必要手段4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是(AD)A 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社会的发展B 地理环境的优劣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C 地理环境对社会作用的大小受社会制度的性质制约D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E 地理环境的变化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5“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共同性、普遍性,即具有共同的发展规律,这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
对这一原理的正确理解是( BD )A 它是对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的概括反映B 它指明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复性和常规性C 它指明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整齐划一、按照同一模式进行了D 它指明各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过程的共同性质、一般规律,但不包括全部内容和细节E 它指明各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过程的全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所有细节,以及彼此之间的各种差别6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CD )A.II(C+M-M/X)>I(V+M/X)B.I(V+M)>IICC. I(C+V+M)=IC+IICD.II(C+V+M)=I(V+M)+II(V+M)E. I(V+M)<IIC7下列事物或现象哪些属于物质范畴(BD)A 生产方式B 光波C 方针政策D 场E 理论8“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BC)A 时间的绝对性B 时间的一维性C 时间的不可逆性D 时间的客观性E 时间的连续性9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在于(AD)A 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B 社会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 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客观的D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E 社会运动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支配的10下列各项属于人类解放的含义有(CD)A 获得绝对自由B 完全摆脱客观必然性的束缚C 从自然必然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D 从社会必然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E 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获得自由11造成固定资本精神磨损(无形损耗)的原因有(CD)。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题库考点《马哲》(2023年版)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题库考点《马哲》 (2023 年最新版) 事业单位考试题库考点强化练习:1、判断题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同的阶段。
_____参考答案: 错误本题解释:参考答案:错误解析: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是必然与自由这对范畴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必然王国指人们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主要是受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的一种社会形态;而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自己本身的主人这样一种社会状态。
由二者各自的含义可知应是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同状态。
2、单选题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_____。
A : 吃喝穿住B :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 : 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 : 结成社会关系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划分二者的唯一标准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反之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只有解决了吃穿住用等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后,才能进行其他社会活动。
因此,正确答案为 B。
3、单选题从中国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中部就是中国的“腰” ,只有“腰板”直了,才能走得稳,中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
要使中部崛起,首先要解放思想,使中部人民从旧思想、旧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积极参加市场竞争。
只有中部“腰板”直了,中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
这说明_____。
A : 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的性能状态会影响部分的性能状态B : 部分制约着整体,关键部分的性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C : 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是可以转化的D : 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B【解析】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
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离开部分就不存在整体。
马哲辨析与解答

4、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的以哲学“形象与抽象的关系”来讲,人民是社会的群体形象,而英雄是其所在时代的群体意志抽象代表者,因此,英雄也是人民群众之一员——所不同的:只是它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群体意志或意识”并率领了人民朝这个方向去努力而创造了历史……所以,不能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了历史”,而是“英雄代表人民创造了历史”才为真正的历史!!7、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中都是起作用的正确。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参加了一定的历史活动,对历史的发展都有不同的影响,因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具有不同思想、目的、动机的人的“合力”构成的。
个人对历史发展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不同。
但是,对历史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群众,而不是个人。
11、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错误。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即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即思想上层建筑)。
在社会的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处于核心地位。
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是区分不同上层建筑性质的根本标志。
辨析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不同层次的真理,真理和谬误是相对真理的两种属性。
答案要点:错误。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种基本属性。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真理和谬误不是相对真理的两种属性。
辨析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答案要点:错误。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目的。
上述观点片面夸大了人的目的性,实际上把自己当成目的,而把他人和社会当成满足其目的的手段,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
辨析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正确的理论对革命的行动有决定性作用。
答案要点:正确。
理论对于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
马哲全部

三、分析题
23“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物质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4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述材料:
材料1
17世纪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爱尔维修说:“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9.马克思完成从唯心主义者向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是通过下列活动完成的 ( )
A编辑 《莱茵报》 B批判黑格尔哲学 C创办《德法年鉴》 D撰写 《共产党宣言》
10.马克思主义 的主要组成部分有 (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D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E科学社会主义
C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D17、18世纪资产阶级哲学
6.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者是 ( ) A亚当 ?斯密 B大卫 ?李嘉图 C马克思 D威廉 ?配第
7.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积极的成果是奠定了这样的基础() A剩余价值论 B劳动价值论 C再生产理论 D流通理论
8.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
6.科学社会主义是 ( )
A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 B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目的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C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证明和运用 D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 E与空想社会主义基本一致
7.19 世纪 30 - 40年代爆发的三大工人运动是 ( )
A法国里昂纺织工人武装起义 B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 C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武装起义 D意大利工人的罢工运动 E荷兰工人夺取政权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竞赛试题判断题题附答案

2017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竞赛试题判断题80题附答案判断题(一次性直接给出正确判断)1、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错)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没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错)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没有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对)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5、“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对)6、人的大脑产生意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错)7、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对)8、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9、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错)10、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
(错)11、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主观的。
(错)12、主体一定是人,人也一定是主体。
(错)13、客体一定是自然界,自然界一定都是客体。
(错)14、哲学家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对)15、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
(对)16、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存在永恒真理和终极真理(错)17、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对)1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种独立的不同的真理。
(错)19、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对)20、辨证的否定就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扬弃。
(对)21、事物的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是间接同一的。
(对)22、人民群众是无数个零,只有在他们前面填上英雄人物实数的时候,才能变成有效的数字。
(错)23、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一定有价值。
(错)24、生产每件商品的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
(错)25、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对)26、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对)27、世界观就是哲学。
(错)28、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是____。
①大家自发形成的世界观②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③科学的世界观④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二、双项选择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____。
①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③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④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⑤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三、多项选择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革命变革的表现有____。
①提出了阶级斗争的观点②确立了科学实践观③实现了唯物论与实践论的结合④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结合⑤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结合四、判断分析1.政治制度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五、简答1.为什么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六、论述1.试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为什么“不谋万世者,难谋一时;不谋全局者,难谋一域”?一、单项选择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____。
①斗争性②同一性③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关系④斗争性和同一性关系二、多项选择1.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前提是____。
①相对论②进化论③经典力学④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⑤细胞学说三、判断分析1.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
四、简答1.关于如何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五、论述1.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说明:因本次考试由其他教师出题,故只从A卷每种题型中选登一题,其余试题及评分标准省略。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26分。
只有一个选项是对的,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空格):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的是____。
①社会主义学说②自然科学③政治经济学④哲学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是____。
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②矛盾观③一切从实际出发④与时俱进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
①运动②存在性③结构性④客观实在性4.下列关于意识能动性的选项中属于不正确的是____。
①与本能没有关系②能透过现象看本质③有目的性④能指导实践,改造现实5.描述事物发展状态的规律是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判断题:(判断并说明理由)(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就是世界观。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由于具备了阶级基础,自然科学条件和直接理论来源。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5、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列主义。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1、人工智能是一种特殊的意识。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种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1、“运动是绝对的”这一观点不属于形而上学。
2、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三阶段同第一阶段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
3、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关系是矛盾同一性寓于矛盾斗争性之中。
4、必然性是不一定与偶然性相联系的。
5、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解决了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自然得到解决。
6、割裂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会导致改良主义。
7、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否定就是肯定。
8、物体的相对静止是正确理解绝对运动的条件。
9、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促使事物质变。
1 0、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偶然性通过必然性表现出来。
1 1、把“否定之否定”看作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的循环论的观点。
1 2、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普遍矛盾决定的。
1 3、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1 5、“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一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认识是人类被动地接受客观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而认识对实践则毫无作用3、“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4、人类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所以,认识可以一次完成。
5、真理是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6、“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即是真理”。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宿命论论认为,人的命运和社会变化受某种神秘力量的支配,人的活动没有任何主动性。
3、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在社会历史观上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14、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锁钥。
5、社会的物质性与自然界的物质性是同一的。
6、目前,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作用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7、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就是认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人的主观意志是不起作用的。
8、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必然的历史进程,因此全球化是积极的。
(第六章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1、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存在于人的自觉活动过程中。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因此,它是生产力中的重要的要素之一。
3、阶级斗争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4、科学是一种意识形态,但不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完全一致的。
(第七章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1、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可以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客观标准在于它是否高级。
3、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关系,它不包括生产力,也不能把它归结为生产方式。
4、社会形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5、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都是不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表现出来的。
6、阶级斗争规律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7、只有生产方式才是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8、历史唯物主义是所有唯物主义者的历史观。
9、历史唯物主义和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 0、在我国,剥削阶级消灭了,但阶级斗争仍然存在。
所以,阶级斗争仍然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导力量。
(第八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1、社会形态是不同种类社会相互区别的标志,其区分的根本标准是社会的经济基础。
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社会完全像自然界一样,受自然力的盲目支配。
3、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有目的、有选择的活动规律。
4、历史决定性是主体选择性的前提基础。
5、社会发展过程始终是一条直线。
6、社会发展道路是统一的或无差别的一个模式。
7、人作为人在于他能够彻底抛弃自己的自然属性而只留下社会属性。
8、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的总和。
9、人的价值的大小首先取决于他的个人价值的大小。
10、自由就是不受必然性制约或必然性不再起作用。
11、人类历史是不断从自由王国向必然王国飞跃的过程2三、判断题参考答案:(正、误及简明理由)(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错。
哲学不是单纯的世界观。
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人们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论。
2、错。
思维和存在是哲学思考的两个方面,但只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才是哲学基本问题。
这是因为无论何种哲学都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无法回避。
3、错。
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主要具备历史、科学和理论条件,但缺少马克思的革命实践,就不会有马克思对旧世界的批判而创造的哲学理论。
4、正确。
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根本观点的哲学、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在马克思时代是无产阶级。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5、正确。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毛泽东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邓小平把马列主义应用于社会主义建设,产生邓小平理论,因此它们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1、错。
人工智能本质上是思维模拟,而不是真正的意识或思维。
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虽然在形式上和功能上有相似之处,但有本质区别,人工智能属于机械的、物理的运动形式,不具有社会性和创造性。
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具有社会性、创造性。
意识的物质器官是人脑,而不是机器或电子计算机。
人工智能虽然能模拟和代替意识的部分功能,但却不能取代人的意识。
2、正确。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正确观点,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的生活的本质,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及发展动力,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立足于实践、依靠实践解决一切理论上的问题。
同时,它能用实践的观点科学地解释各种错误理论以及被弄得玄奥、神秘的理论,并从社会实践中找到它们产生的根源。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1、正确。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2、错误。
第三阶段是对第一阶段的批判,是事物实现发展的关键环节。
3、错误。
矛盾斗争性寓于矛盾同一性之中。
4、错误。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与偶然性不可分割。
5、错误。
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但不等于问题自然解决。
6、正确。
改良主义正是割裂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而得出的错误结论。
7、正确。
肯定和否定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正确。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密不可分,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包含。
9、错误。
矛盾的同一性要与斗争性相结合才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促使事物质变。
1 0、错误。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1 1、正确。
循环论者看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事物发生的质的飞跃,只把它归结为过程的重演。
1 2、错误。
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
1 3、错误。
这是形而上学观。
1 4、错误。
运动和静止之间有辩证联系,即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31 5、正确。
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和结果相互包含,相互转化,不可截然对立起来。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错误。
(1)这是旧唯物主义消极、被动反映论的观点;(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2、错误。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导向作用。
(2)认识、理论可以指导主体确定实践的目标和对象、实践手段和途径、分析实践的结果;3、正确。
(1)这段话说明了社会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2)实践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4、错误。
(1)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认识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2)人们的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并经过实践检验后方可正确与否;5、错误。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并不以肯定的人数多少确定其正确性。
6、错误。
(1)真理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所以它才是有用的。
(2)“有用的即是真理”,它只强调了真理-的有用性而否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样就会把荒谬的东西也说成真理。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1、错。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一般基本问题。
他们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2、错。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的驱动下的合力的结果,具有客观物质性。
宿命论的观点只看到了客观性而忽视了人们的能动性。
3、错。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占统治地位,唯物主义只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在历史观上不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始终对立。
4、正确。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劳动是人类社会的逻辑起点,也是理解社会发展的钥匙。
5、错。
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物质有机体,社会的物质性与自然界的物质性是有区别的:自然界都是客观实在的,而社会则既有社会存在,又有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性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社会的物质方面包含着自然界所没有的形态,如社会关系;社会矛盾的解决与社会规律的作用也不同于自然矛盾和规律,需要通过人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去实现。
6、错。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加速和延缓社会的发展但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更替。
7、错。
人类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是说人类社会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系统。
但并不是说人在社会发展中不体现能动性。
社会是有意识的人的活动产生的客观运动过程,是共同意志的合力。
8、错。
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必然的历史进程,是世界资源在社会生产分工上的必然表现,因此,在其必然性的趋势下会对人类社会的资源利用和使用产生负面影响。
(第六章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1、正确。
社会规律具有客观性。
但同时,社会规律不是自发的盲目的起作用。
社会规律它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为的规律,是人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2、错误。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不是生产力系统中独立的实体性要素,而是渗透性因素;4只有把它应用于现实的生产过程之中,渗透到生产力的其它各类要素中去,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3、错误。
生产实践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错误。
绝大多数社会科学,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