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选择判断题(第3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多项选择题及答案

3.1.唯物辩证法认为(ABDE)。
3.4.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ABCD)。
A.客观存在的B.复杂多样的C.可以改变的D.可以创造的E.可以随意选择的3.5.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是(ADE)。
A.系统论不能取代唯物辩证法B.唯物辩证法可以取代系统论C.系统论高于唯物辩证法D.系统论证实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E.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3.6.下列观点正确的有(ABCE)。
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C.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D.发展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位移E.新陈代谢就是发展3.7.新事物之所以能够战胜旧事物是因为(ABE)。
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旧事物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B.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C.新事物出现时力量大于旧事物D.新事物产生时比旧事物更完善E.社会领域中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3.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在于主张(ABCE)。
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变的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其内部矛盾,还是外力推动的D.事物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E.事物是过程的集合体,还是僵死不变的堆积3.9.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是因为(ABCDE)。
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C.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D.它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E.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3.10.可以把发展理解为(ACDE)。
A.事物自己的前进运动B.事物数量的增减C.事物运动过程的飞跃D.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E.旧事物的消灭和新事物的产生3.11.辩证矛盾是指(AB)。
A.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C.思维中的前后不一致D.主观上发生的错误E.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性质3.1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包括矛盾双方(ABCD)。
B.相互依存C.相互贯通D.相互渗透E.相互排斥3.13.下列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形式的是(ABCDE)。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人类社会和自煞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 b )A.地理环境B.劳动C.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区分各种经济时代的客观物质标志是( c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社会财富的多寡C.生产方式的性质 D.生产工具的进步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在(b )4.A.社会意识可以超前于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C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4.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本质上体现了( c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人与人的关系D.物与物的关系5.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 d)A.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B.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C.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D.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6.生产关系的本质是( )A.人和自然界的关系B.人们的阶级关系C.人们在土产中的分工协作关系D.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7.国家是代表( )A.统治阶级利益的B.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C.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D.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8.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A.生产劳动的发展史B.精神文明的发展史C.阶级斗争的发展史D.国家政权的更替史9.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具有规律性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10.“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A.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自发的发展过程B.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是没有区别的C.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D.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不受意识影响的过程1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同经济基础变化是同步的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分都决定该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12.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第三章

第三章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二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_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11.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单元测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单元测试
1. “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的中心一环。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
”调查才能获得第一手材料,获得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的特点在于(直接性和具体性)。
2.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对)。
3. 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对)。
4.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作为两个历史性概念,是指社会发展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5.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够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的道理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6. 马克思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主体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7. 实践的主体是(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8. 实践的客体是(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9. 实践的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10.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体现在(ABCD)
A.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B.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C.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D.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及答案

第三章测试1【单选题】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C、社会各阶级利益关系的反映D、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得分:0.4分2【单选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A、前者比后者更为根本B、后者比前者更为根本C、两者是同等的D、视国情不同而不同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得分:0.4分3【单选题】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A、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C、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D、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得分:0.4分4【单选题】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得分:0.4分5【单选题】“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得分:0.4分6【单选题】社会意识是()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C、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D、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得分:0.4分7【单选题】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得分:0.4分8【单选题】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得分:0.4分9【单选题】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得分:0.4分10【单选题】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A、阶级斗争B、改革开放C、科学技术革命D、社会基本矛盾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得分:0.4分11【单选题】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得分:0.4分12【单选题】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得分:0.4分13【单选题】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得分:0.4分14【单选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得分:0.4分15【单选题】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A、客观的物质世界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得分:0.4分16【单选题】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指()A、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B、从事体力劳动的人C、从事脑力劳动的人D、经济上不占统治地位的人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得分:0.4分17【单选题】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主要标志是( )A、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合理B、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C、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D、公有化程度的高低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得分:0.4分18【单选题】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经营管理形式D、劳动者的素质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得分:0.4分19【单选题】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A、领导者的技术水平的高低B、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人C、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D、劳动对象的深度和广度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得分:0.4分20【单选题】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表明()A、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B、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与之相适应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D、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形态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得分:0.4分21【单选题】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涵义在于()A、它揭示了社会发展一般过程B、它揭示了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这一飞跃过程C、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过程D、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得分:0.4分22【单选题】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019马克思原理第三章题库(含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题库)一、单项选择题( 70)1. 在阶级社会中, 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是( )A. 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B. 被压迫阶级的思想C. 统治阶级的思想D. 广大劳动群众的思想答案:C2. 自然环境对社会所起的作用, 主要是( ) 。
A. 直接决定人类社会的生活过程B. 通过对生产的影响起作用C. 通过对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的影响起作用D. 通过对科学技术影响起作用答案:B3. 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 ) 。
A. 社会的上层建筑B. 人口因素C. 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D.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答案:D4. 在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中, 最基本的方面是( )A. 劳动工具B.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 产品的分配形式答案:B5.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 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
A. 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B. 技术科学、语言学、哲学C. 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D. 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答案:C6. 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 文化具有多样性。
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务实等等。
这种差异的形成是由( ) 。
A. 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B. 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基因决定的C. 各民族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D. 各民族的自然、社会等因素综合决定的答案:D7.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
A. 劳动者B. 劳动对象C. 科学技术D. 管理方式答案:C8.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 。
A. 它是否适应自己的经济基础B. 社会意识的性质C.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 国家政权的性质答案:C9. 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 ) 。
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 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C.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D. 国家政权的性质答案:C10. 我国农村推广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之所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于它遵循了(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选择题

第三章一.单选题:1.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C.思想标准D.法律标准2.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人和自然的矛盾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C.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3.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方式D.产品的交换方式4.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D.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5.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政治制度D.生产方式6.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7.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唯一动力B.最终动力C.根本动力D.直接动力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还因为: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能推动历史进步C.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都是天然合理的D.人民群众的活动是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9.社会形态最基本的划分法之一是:A.意识形态划分法B.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C.文化形态划分法D.政治形态划分法10.地理环境是:A.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B.社会经济结构的划分依据C.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力量D.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11.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变化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C.生产关系总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A.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它的经济基础B.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产生于它的经济基础之后C.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与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步D.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性质都由经济基础直接决定14.马克思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A.人的心理素质B.人的文化素质C.人的社会属性D.人的自然属性1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16、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物之间的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18、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经济基础 B.生产力的发展C社会基本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19、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马克思原理 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过程考核)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一、单项选择题1、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不包括()。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C、渗透性因素D、完成性因素【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运筹性的综合因素、渗透性因素、准备性因素。
参见教材P129。
2、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C、渗透性因素D、准备性因素【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参见教材P129。
3、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渗透性因素,主要指()。
A、教育B、决策C、自然科学D、劳动资料【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参见教材P129。
4、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下列不属于这三个层次的是()。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上层建筑D、精神世界【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参见教材P133。
5、下列不属于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划分出的社会形态的是()。
A、人的依赖性社会B、物的依赖性社会C、人的独立性社会D、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三种社会形态: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参见教材P136。
6、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根源于()。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生产力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C、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上层建筑与阶级构成之间的矛盾【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参见教材P140。
7、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社会基本矛盾B、阶级斗争C、技术革命D、社会改革【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参见教材P14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63一、单项选择题1、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C )A.劳动者B.劳动对象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D )A.阶级斗争B.改革开放C.科学技术革命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3、“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 C )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4、“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这种看法是( A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C.历史宿命论观点D.历史循环论观点5、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 B )A.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B.生产关系的性质C.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D.上层建筑的性质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C )A.地理环境B.人口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阶级斗争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D )的关系问题A.思维与存在 B.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8、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
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务实等等。
这种差异的形成是由( D )A.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B.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基因决定的C.各民族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D.各民族的自然、社会等因素综合决定的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由人的( B )决定的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思想属性D.血缘10、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指( D )A.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B.社会发展历史就是自然发展历史C.社会发展是一个绝对必然的历史过程D.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相似,是一个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辨证发展过程11、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 A )A.重要动力B.基本动力C.直接动力D.次要动力1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的物质变换过程D.生产关系与生产资料两个方面13、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C )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B.人口因素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区别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14、区分国家性质的根据是( D )A.人口多少和领土大小B. 政体C.民主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D. 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15、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B )A.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C.有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16、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D )A.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转变 B.社会主义革经济制度的根本转变C.社会性质的根本转变革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7、“社会发展既具有合规律性,又具有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这种看法是( A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决定观点C.历史宿命论观点D.历史循环论观点18、在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中,最基本的方面是( B )A.劳动工具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产品的分配形式19、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的环境中,保持了持续较快的增长。
这说明( A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巨大反作用B.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变化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只要发生变化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0、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不存在的斗争是( D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斗争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2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C )A同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2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D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2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C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D经济基础反作用于上层建筑24、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C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进步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25、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 D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激化26、社会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C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27、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属于(C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28、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B )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29、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 )A人事社会历史的主体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3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是(C )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然的C必然和偶然的统一D有些偶然有些必然二、双项选择题1、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CD )A.个人为社会作贡献,能够得到社会的赞扬和好评B.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为了从社会获得更大的利益C.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D.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2、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表现在他们是(BD )A.历史命运的决定者B.政治斗争的组织者C.历史规律的影响者D.时代要求和任务的体现者3、“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两者表现的是:(AB )A.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B.前者是唯物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C.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史观D. 两种不成立的错误观点4、下列各项体现人与社会关系的有( AC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D.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5、“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AB )A.人类社会如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发展C.人类社会就是自然历史的一部分D.社会科学家可以向自然科学家一样,精确的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6、衡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准是(CD )A.社会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B.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幅度C.全面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D.协调、可持续发展7下列属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是()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D社会意识决定于社会存在8、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的成就都超过了当时的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CD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于社会经济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9、马克思说过:“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说明(CD )A社会形态决定生产力的发展B新的生产关系产生后不会灭亡C生产力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源动力D生产力的发展是新的生产关系产生的物质条件10、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BC )A人们不能改变生产关系B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C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的发展完全是自然而然的过程11、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科学技术(CD )A可以代替生产力各个要素 B 本身就是生产力C科学技术会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巨大进步D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和劳动生产率1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BC )A它规定了自己经济基础的内容B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D它决定自己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17、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社会形态是(AB )A具体的、历史的B有机统一的整体C永恒不变的D超历史的13、“历史不过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句话表明(AB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14、“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的方向,这种观点是(AD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C马克思主义英雄史观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15、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CD )A历史发展没有规律的B历史发展是外力作用的结果C历史发展的作用因素多种多样D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历史发展的动因16、从产生的根源看,宗教是(BC )的产物。
A无知B自然压迫C社会压迫D恐惧17、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其说明社会形态更替的(BD )A必然性B统一性C历史选择性D多样性三、判断题1、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D2、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因而也是决定性因素。
C3、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D4、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成为社会意识形态。
D5、宗教从来就是统治阶级统治被压迫者的思想工具。
C966、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D1007、科学技术本身就是实际生产能力。
C8、科学技术只有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才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D1019、生产力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的客观依据。
C10110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
D1051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11212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国家政权这个轴心展开的。
C11613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11614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D11915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D12816每个人在历史上都会发挥作用。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