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选择判断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目精简

浙师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判断题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认识本质上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与临摹。
()4、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在规律面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6、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7、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能力。
()8、垄断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所以垄断阶段没有竞争。
()9、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10、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二、单项选择题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A.运动的绝对性B.客观实在性C.发展的规律性D.本质的可知性2、()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A.质量互变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价值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3、相对静止是指()。
A.物质运动的稳定状态B.事物永恒不变C.事物绝对不动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
A.事物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B.事物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的变化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事物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变化5、辩证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B.矛盾的对立和统一C.矛盾发展的平衡性和不平衡性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6、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C.真理具有绝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8、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A.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B.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C.片面强调物质对意识决定作用D.片面夸大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作用9、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存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而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选择、判断、简答、计算题复习考试资料

马克思选择、判断、简答、计算题复习考试资料客观题复习思考题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1 )A 实践性B 革命性 C科学性 D 创造性1、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积极的成果是奠定了这样的基础 (2)A剩余价值论 B 劳动价值论 C 再生产理论 D 流通理论1、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者是 ( 3)A 亚当·斯密B 大卫·李嘉图C 马克思D 威廉·配第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③)。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3)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④)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8)“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③)A朴素唯物论 B朴素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唯心论(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④)A可知性 B实物性 C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1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③)A可知性 B主观性 C物质性 D存在性(19)“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观点属于(③)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2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①)A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物质 B宇宙精神C原子和虚空 D单一的存在(47)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④)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65)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的水平、学校的管理、学生的努力和社会影响等因素造成的。
从因果联系看,是(③)A异因同果 B同因异果 C多因一果 D一因多果(78)“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②)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C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中 D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二、判断题1.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考试题型:单选30个30分-多选10个20分-判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一、判断题1、世界统一于存在。
〔×〕2、否认之否认会在高级阶段上重复低级阶段的某种特征。
〔√〕3、存在就是被感知。
〔×〕4、社会历史离不开人的意识活动,因此,社会规律是随人的意志而变化的。
〔×〕5、“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6、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的规律性。
〔×〕8、古人说:“白马非马”,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9、实践的本质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客观活动。
〔√〕10、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社会领域中的阶级斗争。
〔×〕11、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12、假象是指和本质没有联系的现象。
〔×〕13、“扬弃”是指全盘抛弃。
〔×〕14、所谓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
〔√〕15、辩证法的总特征要求人们用具体的历史的观点观察事物。
〔√〕16、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1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指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18、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19、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20、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1、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23、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24、否认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25、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6、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7、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判断题库(已整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判断题库(已整理)判断1、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科学”×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4、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5、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而可以用它来作为判断认识对错的标准。
×6、马克思主义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综合。
×7、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可见理论比实践更重要。
×8、马克思主义应是与时俱进的,对于已经发展了160多年后的今天已难以适应了。
×9、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办事就能保证时时成功,事事成功,不犯任何错误。
×10、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家的事,与我们的生活很遥远。
×2、发展就是运动,运动就是发展。
×3、矛盾就是事物的对立统一。
√4、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
×5、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6、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不存在静止的状态。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有机统一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8、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因此,人人都有哲学。
×9、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
×10、同一事物之间根本不存在任何联系的。
×1、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2、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所以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时候还应该遵循规律的客观性。
√4、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5、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6、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7、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原理选择判断题(第3章)

第三章63一、单项选择题1、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C )A.劳动者B.劳动对象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D )A.阶级斗争B.改革开放C.科学技术革命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3、“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 C )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4、“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这种看法是( A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C.历史宿命论观点D.历史循环论观点5、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 B )A.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B.生产关系的性质C.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D.上层建筑的性质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C )A.地理环境B.人口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阶级斗争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D )的关系问题A.思维与存在 B.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8、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
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务实等等。
这种差异的形成是由( D )A.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B.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基因决定的C.各民族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D.各民族的自然、社会等因素综合决定的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由人的( B )决定的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思想属性D.血缘10、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指( D )A.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B.社会发展历史就是自然发展历史C.社会发展是一个绝对必然的历史过程D.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相似,是一个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辨证发展过程11、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 A )A.重要动力B.基本动力C.直接动力D.次要动力1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的物质变换过程D.生产关系与生产资料两个方面13、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C )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B.人口因素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区别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14、区分国家性质的根据是( D )A.人口多少和领土大小B. 政体C.民主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D. 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15、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B )A.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C.有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16、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D )A.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转变 B.社会主义革经济制度的根本转变C.社会性质的根本转变革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7、“社会发展既具有合规律性,又具有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专题测验8 答案

题目1
1.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一些本质特征做出了科学的预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预测是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之上的()。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2
2.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不仅是原则性的,也包含具体细节的描述()。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错”。
选择一项:
A.辩证法
B.剩余价值
C.实践论
D.辩证Hale Waihona Puke 物主义正确答案是:剩余价值
题目8
2.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消灭了三大差别,包括工农之间、()、脑体力之间的差别。
选择一项:
A.城乡之间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C.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
D.国家不同地区之间
正确答案是:城乡之间
题目9
题目3
3.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根本原因在于阶级斗争()。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4
4.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扬弃,其首要特征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5
5.1848年,《共产党宣言》宣告了资本主义的灭亡。但是,170余年过去了,资本主义不仅没有灭亡,反而还在世界上占据着主导地位,这说明马克思主义错了()。
3.当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发展股份公司、拓展全球市场、吸收工人参与企业管理、推行职工持股计划、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等方式,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选择一项:
马克思原理选择判断题(第3章)

第三章63一、单项选择题1、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C )A.劳动者B.劳动对象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D )A.阶级斗争B.改革开放C.科学技术革命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3、“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 C )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4、“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这种看法是( A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C.历史宿命论观点D.历史循环论观点5、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 B )A.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B.生产关系的性质C.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D.上层建筑的性质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CA.地理环境B.人口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阶级斗争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D )的关系问题A.思维与存在 B.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8、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
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务实等等。
这种差异的形成是由( D )A.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B.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基因决定的C.各民族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D.各民族的自然、社会等因素综合决定的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由人的( B )决定的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思想属性D.血缘10、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指( D )A.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B.社会发展历史就是自然发展历史C.社会发展是一个绝对必然的历史过程D.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相似,是一个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辨证发展过程11、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 A )A.重要动力B.基本动力C.直接动力D.次要动力1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的物质变换过程D.生产关系与生产资料两个方面13、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C )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B.人口因素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区别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14、区分国家性质的根据是( D )A.人口多少和领土大小B. 政体C.民主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D. 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15、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B )A.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C.有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16、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D )A.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转变 B.社会主义革经济制度的根本转变C.社会性质的根本转变革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7、“社会发展既具有合规律性,又具有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判断题(79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判断题(79题)及答案判断题(共79题)1.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参考答案:正确2.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人权。
参考答案:错误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参考答案:正确4.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参考答案:正确5.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
参考答案:正确6.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参考答案:正确7.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参考答案:正确8.“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确定了”。
这是机械决定论。
参考答案:正确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经达到数百万种。
这说明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参考答案:错误10.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完全受物质制约、影响和作用”。
参考答案:错误11.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参考答案:错误12.演绎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
参考答案:错误13.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参考答案:正确14.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参考答案:错误15.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参考答案:正确16.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
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人的实践活动。
参考答案:正确17.所谓分析,就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 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A )A.社会实践B.吾人之心C.众人意见D.伟人之言2. 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B )A.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B.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C.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D.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3.反映论是( B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B.除庸俗唯物主义外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有原则4.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 B )A.获取真理性的认识B.为实践服务C.增长知识才干 D.提高人的素质5.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是( A )A.感觉B.知觉C.概念D.判断6. 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B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概念、计算、试验D.概念、范畴、规律7.认识的本质是( C )A.人的精神的自我创造B.是主体对于客体的直观反映C.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是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特殊物质8.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 B )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B.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D.在真理观上陷入了形而上学9. 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感觉、直觉、想象D.概念、范畴、规律10.以下论断属于唯心主义真理观的是( A )A.有用即真理 B.有效的工具必以真理为依据C.真理必有用 D.真理必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表明( B )A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B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C实践标准也不可靠 D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科学实验C.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动 D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13、实践的主体是( C )A.绝对精神 B人C.具有思维能力并从事实践和认识的人 D意识14、实践的客体是( C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人的意识的创造物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客观事物 D客观物质世界15、实践的中介是( 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工具和手段C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D人脑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17、“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A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这一名句是强调( A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1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间接经验20、我们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得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应形式是( B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2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22、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关系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的区别23、“真理是人造的可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24、“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D )A强调真理的绝对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25、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D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论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26、“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该论断说明( 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好动力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实践比认识更重要 D实践和认识同样重要27、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 )A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28、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C )A革命理论比革命实践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29、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实际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使强调了( D )A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C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更要善于思考问题 D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30、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指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人的聪明才智( D )A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B无先天区别C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D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31、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是否( D )A符合人们的利益 B符合马克思主义C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D是否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2、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B )A具体性 B客观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33、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A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C夸大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主观性D夸大真理的有限性,否认真理的无限性34、石油和煤炭在农业社会的价值远不如工业社会,这说明价值具有( C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35、没有现代各工业所提供的强大的物质手段和工具,要从事现代科学研究是根本不可想象的,这意味着( B )A实践产生认识的需要 B实践提供认识的可能C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二、双项选择题1.“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朝同一方向迈进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这句话意味着(AD )A.真理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B.真理和错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C.真理和错误没有确定的界限D.真理和错误的对立在一定条件下才具有绝对的意义2.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一思想方法表明(CD )A.事事要经过实践B.上级指示和决议可执行也可不执行C.一切要从实际出发D.要将上级指示和决议尽可能地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3.“三个代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是关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BC )A.完美无缺的绝对真理 B.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C.颠扑不破的客观真理D.最终的真理体系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不是任意的,也不是消极自发的,要实现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AD )A.在实践中获取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乎实际(不是错觉)的感性材料B.必须把关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利益和要求结合起来C.要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D.要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消化、加工感性材料5.胡锦涛同志在重要会议上多次强调全社会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
这一要求的哲学基础是(BC )A.学习第一,实践第二 B.理论要联系实际C.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参加实践活动 D.学习和实践都是认识的来源6.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就会导致(BD )A.唯心论的错误B.唯理论的错误C.不可知论的错误D.经验论的错误7、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AB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B人感官和大脑延伸、治理放大的工具系统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D逻辑思维方法和操作程序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CD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BC )A主体对客体的消极、被动的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加工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接收储存10、“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包含的哲学思想是( BD )A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C理论也是物质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11、下列观点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是( AB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C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2、“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BC )A感性认识是没有意义的 B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和渗透 D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重要13、下列属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有( CD )A理论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14、“按图索骥”的属于( AD )的观点A唯理论 B经验主义 C绝对主义 D教条主义15、“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属于( AD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C教条主义的观点 D反理性主义的观点16、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AB )A生而知之 B不行而知 C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三思而后行17、“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
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在升起。
”恩格斯的这段话的含义是( AB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C感性认识对认识没有意义 D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18、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BC )A社会主义不需要纲领了 B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C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D社会主义建设只要经验了19、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