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黄鹤楼》古诗教学设计
《黄鹤楼》教案

《黄鹤楼》教案《黄鹤楼》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字,会写“孟、浩、陵”等三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2、3。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同学背诵学过的古诗。
2、通过《赠汪伦》引出新课。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1、生试读全诗。
教师板书全诗。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重点学习“陵”字。
3、再读,体会并划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4、师范读,生自读,指名读。
三、学习古诗总结学法1、“知诗人解诗题”(1)学生交流对诗人李白和孟浩然的认识。
(2)齐读诗题,解释“之”,标注在诗题中。
(3)请同学说说诗题的意思。
(4)总结学法“知诗人解释题”。
2、抓字眼明诗意(1)学生以组为单位,找出应该抓的字眼并划下来。
(2)以组为单位,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出字的意思并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
(3)读懂诗句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汇报交流(如:介绍李、孟,说诗句的意思,逐句朗读解释,结合画面阐述,表演等形式)。
教师检查——投影出示练习。
出示图片,绘制地图。
(4)总结学法。
3、入诗境悟诗情(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结合图文并茂的板书创设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投影出示练习。
(4)总结学法。
4、归纳古诗学习三步法:一、“知诗人解诗题”二、“抓字眼明诗意”三、“入诗境悟诗情”四、背诵并默写五、拓展知识诵读古诗课下搜集表达送别之情的诗歌整理、背诵。
《黄鹤楼》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及其名字由来的传说。
2、能正确,流利地良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3、认识课后11个生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及其名字由来的传说内容分析教学重点:了解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及其名字由来的传说教学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良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2、认识课后11个生字。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黄鹤楼教学设计及反思鲁教版五四制1

《黄鹤楼》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习并积存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将课文熟读成诵;3.指导学生进行朗诵,体会黄鹤楼建筑之美,《黄鹤楼》文章之美。
教学重难点:1.个别文言实词的意思;2.引导学生反复朗诵来欣赏中国古代建筑和文言之美。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印象黄鹤楼问题设计:请同窗们欣赏黄鹤楼的图片,用几个词或几句话说说黄鹤楼给您的第一印象?(设计用意: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诊断学情,看看学生观看的角度,可否抓住特点进行说明,为进一步学习做预备。
)二、体会黄鹤楼建筑之美,《黄鹤楼》文章之美1.走进课文,指导朗诵,纠正读音。
问题设计:请同窗们自由高声地朗诵课文,注意屏幕上的这些字词的读音?隅(yú)费祎(yī)憩(qì)倚(yǐ)重(chóng)檐翼(yì)四闼(tà)井邑(yì)(设计用意:让学生自由朗诵,走进课文,自由处置自己的读音问题,开始就读准字音。
做好基础预备。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并了解文章内容。
问题设计:同窗们,这篇简短的文章向咱们介绍了哪些内容?黄鹤楼的地理位置黄鹤楼名字的由来黄鹤楼的结构特点登楼时的所见所闻黄鹤楼的地位价值活动:边归纳内容边疏通文意。
(设计用意:训练学生挑选信息的能力,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式,如:学会用温故知新、一词多义对照、查工具书、古今异议对照、迁移等方式归纳经常使用词语的意思,如此能够让学生经历有规律可循,为尔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体会黄鹤楼建筑之美。
问题设计:同窗们已经归纳出文章的内容了,咱们此刻来进行一组对话,教师问问题,同窗们用原文的句子回答教师,一路去找一找黄鹤楼有那些美?宏伟的外形美精致的构造美灵动的想像美飘逸的意境美(设计用意:通过对话,再熟悉文章内容,在对话中去感受黄鹤楼的宏伟的外形美、精致的构造美、灵动的想像美、飘逸的意境美,对照课前自己对黄鹤楼的最初印象到从具体的语言中体会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乐趣,增强语言的明白得能力。
初中语文《黄鹤楼》教案两篇

初中语文《黄鹤楼》教案两篇第一篇: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诗歌;(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领会诗歌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2)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学会通过诗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描绘出相应的画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怀;(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3)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诗文背景:介绍诗人杜甫和《黄鹤楼》的创作背景;2. 诗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黄鹤楼》诗歌;3. 诗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手法和情感;4. 画面描绘:引导学生通过诗文中的描写,想象和联想出相应的画面;5.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
第二篇: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诗人杜甫和《黄鹤楼》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黄鹤楼》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3. 解析诗文: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手法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4. 画面描绘:引导学生通过诗文中的描写,想象和联想出相应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5.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和思考。
四、课后作业1. 抄写《黄鹤楼》诗歌,加强记忆;2. 收集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3. 结合诗文内容,想象和描绘出《黄鹤楼》的画面;4.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朗读和背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现;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3.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和背诵表现;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意见,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精选7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精选7篇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篇一一、复习导入,初步设疑。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今天是哪位小老师为我们板书的,请我们的一日之师带领大家读一下课题。
谢谢2、出示古诗,指名读诗。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李白在黄鹤楼上设宴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
李白目送友人,心情非常激动,吟出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⑴自读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⑴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下面让我们交流一下……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
我想通过认真学习课文后,你们的这些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4、过渡: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
(自由读)2)、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
(学生动手圈画)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5、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师:“烟花三月”是怎样的三月呢?你从哪里知道的?(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鸟语花香的三月。
生:百花怒放、景色艳丽的三月。
师:同学们知道吗?自从李白写下这句诗后,原本著名的城市扬州更有名了,一直到今天,尤其到了三月,人们纷纷赶往扬州,欣赏那里的美景。
而“烟花三月下扬州”被后人称为“千古丽句”。
一起美美地读这句诗。
二、朗读话别,感悟话别。
1、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这藏在心里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让我们一起去目睹那感人的一幕吧!指名读第二小节2、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
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3、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⑴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黄鹤楼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黄鹤楼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指名交流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该古诗3、师范读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二、初读课文1、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b、齐读(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1、投影生字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四、作业1、完成习字册2、朗读全文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
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article/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A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B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黄鹤楼》语文优质教学教案

《黄鹤楼》语文优质教学教案《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全诗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鹤楼》语文优质教学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黄鹤楼》语文优质教学教案1学习目标一重要实词和虚词二翻译重要语句三背诵课文学习方法:老师适当疏导,学生以练代讲;注重朗读,读中见义。
学习时数:2课时黄鹤楼历人们将修修建在湖北武昌的黄鹤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声名益显,岳阳楼也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所知。
惟有黄鹤楼,它名扬四海,主要由于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诗和李白等诗人有关黄鹤楼的吟咏,并非因为一篇文章而名闻遐迩。
有关黄鹤楼的文章,过去是不是没有人写过呢?事实并非如此,唐人阎伯理写的这篇《黄鹤楼记》就是现存最早的一篇一千多年前的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黄鹤楼》节选自《黄鹤楼记》这段文字,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
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
隅:角落。
文章开头两句,就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方,在武昌城的西南角,使人一开始对黄鹤楼就有了明确的方位印象。
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图经》云:“费讳登仙,尝兰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
迹存《述异》之志。
]《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讳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图经》:附有图画、地图的书籍或地理志,费讳三国蜀汉大将军。
登仙,成仙。
驾:乘、骑。
憩:休息。
以名楼: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以,介词,用,后面省略宾语“之”。
之,指代黄鹤。
名,动词,命名。
《神仙》之传:即《神仙传》,晋代葛洪著,广采群籍,记载了当时所传的神仙故事。
第13课《黄鹤楼》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黄鹤楼》这首诗的基本概念、离别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诗词。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黄鹤楼》这首诗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首描写离别情绪的唐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它是古代送别诗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诗人在黄鹤楼上所见所感,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3.词语学习: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如:鹤、楼、长江、晴川等。
4.课文翻译:对《黄鹤楼》进行逐句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5.赏析与感悟:引导学生感受《黄鹤楼》的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6.诗词创作技巧:学习借鉴崔颢的创作手法,尝试创作一首以黄鹤楼为题材的诗词。
7.课后作业:布置与《黄鹤楼》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节课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黄鹤楼》的艺术魅力,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二、核心素养目标
《黄鹤楼》教学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黄鹤楼》,了解我国古代诗词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2.培养审美情趣:感悟诗词的意境美,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3.语文思维能力: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意象,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第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黄鹤楼》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律诗的基本常识,反复诵读作品,体会作品的音韵美;2、领悟诗歌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锻炼学生对诗歌场景描绘;4、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诗词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教学重点:当堂完成古诗的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范读法、同类比较法教学环节:导入环节:行吟山水一梦千年,中国的文人,对着大好河山名胜古迹总是会生出别样的感慨,今天我们要学的便是唐人崔颢在游览黄鹤楼时触景生情,以楼命名写下的一首七律。
新授环节:1、了解作家作品师:正式学习之前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黄鹤楼以及诗人,黄鹤楼位于今天的湖北武汉,是湖北的地标性建筑,他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经常会引得文人们诗兴大发,泼墨注主。
李白,白居易,陆游,张居正等人先后都曾到这里游乐,并留下了相关的作品。
相传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时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却看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当然,我们学过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知道这个传说并不是事实,而是后人附会的说法。
不过,通过这样的传说,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崔颢的黄鹤楼确实是唐诗中的上佳之作,受到了时人的追捧。
(运用传说故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本首作品的热情。
)最后是唐代诗人出身于唐朝顶级的门阀世家崔氏,他是唐玄宗开元11年时期的进士,他早期的诗歌作品比较温婉清丽,主要反映统治者上层的奢靡生活,中年之后,他游历各地诗词风格渐渐地雄浑开阔起来,我们本节课学习的便是他后期的作品。
2、朗读并整体感知师:接下来请大家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任务驱动,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听读黄鹤楼,在第二遍听读的过程当中,同学们可以跟着读一读。
学生第一遍聆听,第二遍跟读。
师:谁想展示一下?生:朗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积累字词,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理解诗意和意境,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感情。
教学重点:积累知识,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诗意和意境的把握,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整体感知:
黄鹤楼是位于武汉市蛇山上的一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
当仕途失意,飘泊无依之际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悠远的千古绝唱。
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
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
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
诗名早著,影响深远。
著有《崔颢集》。
二、分组读译,概括意思:
1、自由诵读,积累字词
2、范读指导,体会感情
3、小组合作,概括诗意
诗句翻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三、研读共品,自由赏析:
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
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
(板书:人去楼空)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
“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
(板书:岁月苍茫,探究:体会两个“空”字的意思)
明确: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板书:惆怅、失落、孤寂)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
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
盛的状貌。
(板书:写景抒情)
4、尾联——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
“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
(板书:悠长缠绵)
四、试题点睛,研讨探究:
1、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
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
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
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
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和“萋
萋”描绘出了什么样的景致?
明确: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
中鹦鹉洲。
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历历”“萋萋”描
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五、拓展阅读:
欣赏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
六、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首联↘↗人去楼空
登临怀古——→惆怅、失落、孤寂
颔联↗↘岁月苍茫
颈联↘↗晴朗明丽
写景抒情——→思乡、忧愁尾联↗↘悠长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