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 于连形象分析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红与黑》这部作品的历史背景是法国玻旁王朝复辟时期,在这一时期,历史出现了短暂的倒退,社会迅速转型,贵族与资产阶级力量共存并相互对抗,这一切现象使得青年充满了迷茫与矛盾,于连就是一个典型的生活在这一时期的青年。
于连是个有才华也有理想的青年,他小时疯狂地崇拜拿破伦,渴望像拿破仑那样身佩长剑,做世界的主人。
他认为拿破仑“由一个既卑微又穷困的下级军官,只靠他身佩的长剑,便做了世界上的主人”。
然而他却生活在复辟王朝时代,不能借助穿上拿破仑军队的军服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便寄希望于穿上教会的“黑袍”来成就自己。
于连不仅选择了一条违背自己初衷的成名道路,他更是被判了自己原来的信仰,这就使得他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生不逢时”与“怀才不遇”让他对贵族感到愤怒与不满,然而他到教会学习;与张瑞那夫人、玛特尔小姐交往的目的又是为了挤入贵族社会。
于连拥有俊秀的外表和过人的才华,这是他自傲的资本,然而在那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于连拥有的才华与自己地位、荣誉极不相符,因此当他面对复辟贵族时高傲反而使他感到自卑,并产生出强烈的占有欲和变态的上进心。
例如:于连无意间触到了瑞那夫人的手,她一下子缩回去了,于是于连以为瑞那夫人看不起他,便决心必须握住这只手并最终和瑞娜夫人发生了奸情;他对玛特儿也是一样,她只是于连往上爬和用来满足虚荣心的工具。
于连选择了“不能他们打倒就加入”的这条路,这就意味着他放弃了原有的信念,放弃了对理想的追逐与思考。
或许于连面对的一切是每个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都要面对的,在这样的时期青年失去了一切理所当然的东西,包括信仰、理想、价值观等等,有人会坚持思索和对现实得反抗,然而更多的人会选择或被迫选择随波逐流,于连真正的悲剧不在于他的死亡或他“奋斗”的无果,而在于他在病态社会的环境中被异化从而背离了自己的信仰,他虽然用自己的方式不断的奋斗,但他一辈子没有为自己而活,一个有才华的有进步思想的青年就这样在社会中沉沦了,这才是最可悲的。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19世纪法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贵族子弟于连通过追逐权势和爱情,逐渐墮入道德沼泽并最终走向悲剧的故事。
于连是小说的主角之一,他的形象充满着鲜明的对比和矛盾,既有着聪明才智的一面,又有着骄傲冷酷的一面。
于连是小说中描写的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
从外貌上看,他身材高大,黑发碧眼,面容英俊,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性格上看,于连聪明机敏,学富五车,擅长操纵人心,富有魅力。
他利用自己的才智和威望迅速崛起,成为一个富有权势的骑士。
然而,与于连高大威猛的外貌相对应的是,他内心的骄傲和冷酷。
于连对权力和地位有着强烈的渴望,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他不择手段,甚至不惜背叛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他利用心机和谎言,暗中操纵他人,追逐权势的同时,也逐渐陷入了一系列的道德沼泽之中。
作为一个贵族子弟,于连身上几乎没有真正的爱心和同情,他抛弃了自己的爱人,将自己的利益和地位放在第一位,最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与此同时,于连也具有一定的矛盾性。
尽管他野心勃勃,追求权势,但他也有着对理想和真实的渴望。
他向往着理想和幸福的生活,但却因为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原因而无法实现。
他明白自己的境遇,深感自己与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一切,但最终陷入了自己的欲望和道德困境之中。
总的来说,于连的形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
他既有着聪明才智的一面,又有着骄傲冷酷的一面。
他深刻揭示了贵族子弟在19世纪法国社会中的境遇和矛盾,他对于权力和地位的追求使他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和道德准则。
尽管他努力追求理想和幸福,但最终却走向了悲剧,成为了一个道德沼泽的囚徒。
于连的形象不仅是对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一种讽刺和批判,也是对人性的深度思考和揭示。
论《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

青年文学家·外国文学论《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李欣娱 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摘 要:本文介绍了关于形象的概念,从虚伪性的根源和悲剧性的根源分析了于连人物形象的特点,得出高尔基称赞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的结论。
关键词:形象;事物;根源作者简介:李欣娱(1994.2-),女,籍贯:云南曲靖,云南财经大学,研究方向:会计学 。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5-048-01 一、关于形象的概念简言之,形象是事物内在和外在的特质。
外在的特质表现为事物的形态、状态和情况,内在的特质表现为事物的形式、方式和格式。
形态与形式表征事物的存在性,状态与方式表征事物的运动性,情况与格式表征事物的关联性。
那么,相应地,具有存在性的事物的质称为本质,具有运动性的事物的质称为品质,具有关联性的事物的质称为性质。
而事物的特质就具体地包括有:形态、形式与本质的统一,状态、方式与品质的统一,情况、格式与性质的统一,共三种情形。
但是,只着重于形态与本质的统一时此统一也称为特质,只着重于形式与本质的统一时此统一也称为特质,只着重于状态与品质的统一时此统一也称为特质,只着重于方式与品质的统一时此统一也称为特质,只着重于情况与性质的统一时此统一也称为特质,只着重于格式与性质的统一时此统一也称为特质。
上述各种特质都称为事物的属性。
此一事物不同而区别于彼一事物的属性称为事物的特性。
特性又叫特质。
二、于连人物形象的特点人物形象既然是从人物形态、状态、情况、形式、方式、格式、本质、品质、性质上概括而来,那么首先就要在上述内容上进行人物形象的刻画。
在此刻画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现实事件的矛盾冲突性进行。
由于人物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情节的发展依据一定的规律性,发展过程中参与有一定的条件性,那么,在矛盾冲突中来自于各个方面的人物的属性,就各有其独立自主的矛盾作用性,但同时各作用间又在一定矛盾制约下趋于集中,统一为只具有一个主要矛盾突出的中心思想。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

教解析JIAO JIE XI 《红与黑》,原名《于连》,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司汤达的代表作。
司汤达经历了整个法国大革命,其《红与黑》被誉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鼻祖”。
于连,是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
通过了解于连的性格特征、分析其复杂性格的成因,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小说《红与黑》的艺术魅力。
接下来,笔者就作简要分析。
一、于连的性格特征于连的性格非常复杂。
他既热情,又虚伪;既强横,又柔弱;既高傲,又自卑。
在小说中,他时而反抗,时而妥协,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
于连勇敢而大胆。
他很早就形成了反抗和仇恨权贵阶层的心理,他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像他一样建功立业。
他既敢想,又敢做。
然而,封建等级制度令他的希望逐渐破灭。
当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便投靠了教会,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妥协为手段,开始走上奋斗的道路。
但是,他的反抗又是那么的荒唐和消极,他贪婪地攫取金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他的反抗是盲目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是以捍卫自己的利益为前提,的这也就注定了他不可能走向成功。
于连腼腆且害羞。
他曾经是“汝拉山区的穷乡下人”,他的父亲以为他活不长,家里的人也都看不起他。
礼拜天在广场上玩耍时,他总是挨打。
他爱读书,也因此常常被父亲打得晕头转向,满脸是血。
“他的眼里含着泪,肉体的痛苦自不待言,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失去了心爱的书”。
从小就生活在只有男人的粗暴而没有女人的温柔的环境里的于连,具有羞怯、腼腆、柔弱等特点。
于连也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
虽然出身于社会底层,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想要努力进入上层社会。
极强的自尊心使得他与贵族阶层格格不入,始终保持着距离,这也让上层社会的人发现于连不属于他们的阵营,于是他们便恶狠狠地把他抛弃并置于死地。
虽然成为了侯爵的亲信,但是在这个以金钱和门第为重的社会,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孤独和悲凉。
周围人对他的蔑视激起了他的仇恨,他于是开始疯狂地报复,决心要征服上层社会的玛蒂尔德小姐。
《红与黑》于连形象分析

《红与黑》的读书笔记于连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他勇敢,出生卑微却敢于追求资产阶级阔佬的夫人:他胆怯,去巴黎面试侯爵助理的时候,凝重的气氛可以让他害怕的哭:他真实,拒绝了艾丽莎的爱慕,不为她所拥有的遗产而魑魅献殷:他虚伪,两段爱情的开端都源于他的虚荣心作祟,而不是自己真实的情感:他矜持,对于上流社会的种种不为所动,不阿谀奉承,对于美丽的德·瑞纳夫人和巴黎最漂亮的姑娘玛蒂尔德·德·拉莫尔都表示了反感和被动;他伪善,为两个女人爬梯子偷情,面对深陷的爱情毫无尊严;他自信,果断霸气的回复来自上层阶级的侮辱;他自馁,常常怨艾自己的卑贱身世,和自己高攀的可笑我喜欢于连!他的风度,他的英俊,他的才华,他的个性…….这已经不是怀揣青涩和无知的少女所倾心的只有个性和外在,没有深度和立场的男人,这是一个无比强势而又不失可爱的男性。
而他的死正是因为他的强势和其后对名利的渴求达到一种过分的陷入,他因为眼前的繁华而颠倒了自己的人格。
我们不能怪罪他,因为他有无比庞大的自尊心,他有太强烈的对成功的渴求!这些都是好的东西,这些让这个年轻人显得尤为进取。
而正是这些东西与那个时代令人窒息的冷漠和伪善压迫着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打击着他纯白干净的对繁华和成功的梦寐,他便毫无芥蒂的陷入陷阱他走向成功的道路是比较迅速的,我看到的他成功的因素在于他过人的才华,但是只有才华恐怕他也很难如此迅速的成功,他的情妇对他的辅助是很大的一个因素,和他自身的拼搏也是脱不了干系的。
而在他步步前进的时候自信心的膨胀,和对于荣耀的难以取舍也为他之后的成败埋下了祸根。
有人说于连在他犯罪之后已经彻底的失败了,而我觉得他短暂的一生的成败应该是在最后成功的,因为他在监狱里深刻反省了自己。
看清了所有的富贵荣华都是空洞的,看清了这个时代的丑陋,看清了自己真正爱的女人,看清了自己,他可以平静的面对死亡,可以将一切看的更宽容些。
他在这个时期在归于平静之后真正有时间思考,在审视和批判中他的人生境界有了升华。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浅析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浅析中文概要: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成功地塑造了于连这一艺术典型,分析这一形象,了解其性格,探究其命运的根源,能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小说的主题。
于连的性格具有复杂性、多元性。
他孤独、高傲、自尊、自卑、多疑、仇视、反抗,而又妥协,有野心有雄心,虚伪又正直。
这既是家庭的影响,更是社会的影响。
《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是个复杂的艺术典型。
于连是时代的产儿,他的性格是他生存的社会生活所塑造的―――、性格的复杂性及其根源于连的祖先是非洲的埃及奴隶,父亲是农民木匠,他的出身被人歧视。
自小就身体瘦弱,脸色苍白,不适于劳动。
西朗神父和拿破仑的老外科军医从相反的两方面为他指引了两条道路:参军或当神父。
拿破仑的骑兵远征意大利的雄姿“使他发狂”“热血沸腾”,拿破仑的垮台又使他凭借才干做将军的美梦破灭。
与此同时教会显示了它强大的势力,于是他急急忙忙念拉丁文。
从此他只能向往着热血炮火的将军生涯却又做着穿黑道袍升红衣主教的美梦。
他怀着要出人头地改变自己贫贱地位的强烈愿望,在不断的向往和屈辱中养成了孤独、内向、高傲、自尊、自卑、多疑、仇视、反抗的复杂性性格。
于连的多元化性格是从自幼生活时就埋下种子的,随着他在复杂社会中的淬炼,表现得越来越鲜明、复杂。
于连十九岁西朗神父介绍他做了市长的家庭教师,他爬上了社会竹竿的第一节。
他感到周围都是敌人,甚至恨夫人生得太美。
为了报复市长对他的傲慢态度,他不择手段地占有夫人。
最初,他的欣赏、羡慕、性爱与仇恨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她第一次吻她的手时,并不是爱,而是出于对贵族阶级的嫉妒、仇恨、报复的心理,是为了维护他的尊严,当雷纳尔夫人近乎寻求保护的不顾一切的爱回报了他的时候,于连却感到了实现拿破仑英雄行为后的欢欣、欣赏和胜利。
在这一阶梯上暴发户的发迹,新贵族的丑恶嘴脸,保皇党的倾轧,正教间的争斗和资本主义的金钱法则为他的性格发展提供了动因。
市长夫人的爱使他熟悉了上流社会的礼仪,为他以后踏入上流社会准备了条件。
于连的形象分析

一.对上流社会语言上措辞激烈,行动上却千方百计跻身上流社会。
是伪善性格的集中表现。
小说《红与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为什么在这风云变幻的200年中小说仍可以经久不衰?原因在于小说不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于连·索黑尔这个极富时代色彩,又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而且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广阔的时代画卷,触及到当时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
小说主人公于连的经历和遭遇反应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普遍命运。
在这样一个历史交替过程,出生农民的知识分子于连希望凭着个人的奋斗跻身社会上流位置。
他没有封建阶级与生俱来的高贵地位,也没有大资产阶级的丰富财产,有的只是出生农民的低微身份,备受侮辱和歧视产生出的强烈自尊心。
作为一个社会典型,于连属于法国大革命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青年,在王政复辟时期,是被排斥在政权之外的中小资产阶级“才智之士”的代表。
这类人大都受过资产阶级革命的熏陶,为拿破仑的丰功伟绩所鼓舞,早在心目中粉碎了封建等级的权威,而将个人才智视为分配社会权力的唯一合理依据。
他们大都雄心勃勃,精力旺盛,在智力与毅力上大大优于在堕怠、虚荣的环境中长大的贵族青年,只是由于出身低微,便处在受人轻视的仆役地位。
对自身地位的不满,激起这个阶层对社会的憎恨,对荣誉和财富的渴望,又引诱他们投入上流社会的角斗场。
他们是矛盾的结合体,既有他们这个阶级同贵族的矛盾,也有他们不甘于现状,试图挤入这个让他们憎恨的上层社会的矛盾。
而且上天赋予出生平民的于连过人的天资,他聪敏好学,记忆力超凡。
在启蒙思想家自由平等的观念影响下,他幻想走如拿破仑那条红色的道路。
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建功立业。
可是复辟的现实使平民可以靠能力才干实现生命显赫的拿破仑时代消失了。
于连不得不选择黑色的道路,即通过成为大教主获得社会地位的提高。
由于受到野心的驱使,于连不得不生活在一连串的矛盾当中。
他根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却要装出一副热烈的、虔诚的面孔;把全部《圣经》看做谎言,却将整个拉丁文的《圣经》和《教皇论》熟读成诵;明明憎恨贵族的特权,却不能不用包藏着“痛苦的野心”去料理侯爵的事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为反动贵族的秘密会议送情报……然而这一切的努力仍不能填平等级的鸿沟。
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于连人物形象分析于连人物形象分析于连(Julien)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巨大野心而孤身一人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辛苦地奋斗着,其间不乏种种不光彩的手段。
正当他自以为踏上了飞黄腾达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阶级的爱情之时,社会却无情地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于连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于连人物形象分析《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1、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
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2、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
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
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
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3、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
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4、人物形象的局限性。
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于连的性格是什么多重性格小说中索黑尔父子相互敌视的紧张关系令人莫名其妙,比如书中开始便写到老索黑尔和于连的冲突,由于老索黑尔叫了于连两三声没有得到回答,他就扑上去给了于连一拳一巴掌,直打得于连晕头转向、鲜血直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连的悲剧人生
——《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
《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奠基人司汤达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思想意义的作品。
作者以细腻、深刻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于连这个形象,这个个人奋斗者是世界文学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他不仅反映着当时社会关系的两极对立、矛盾冲突,而且显示着真与假、美与丑的性格二重结构。
于连究竟是个人主义野心家,还是一个反抗封建制度的资产阶级英雄,是人们一直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
其实,于连的性格是多元多层次的,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
既有突出的坚定性,又有复杂的矛盾性,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坚定的个人反抗精神
于连是一个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艺术形象,出生于家境贫穷、生活困苦的小锯木厂主家庭。
他聪明、干练、敏感、倔强,具有火一般炽热的性格和强烈的自尊心。
他极端不满自己现实的处境,热烈追求个人的自由、平等。
他狂热地崇拜拿破仑,想凭自己的才干,成为拿破仑式的英雄。
他充满激情地说:“一个富有热情的心灵,应该有所发明和建树。
”他身上强烈地表现出平民的反抗意识和小资产阶级个人进取的野心。
于连个性刚强,充满激情,富有毅力。
他虽然表面长得文弱,但是“心里竟藏着宁可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的不可动摇的决心”。
外表和内心的强烈反差,是于连形象的一大特点。
他有毅力,敢于行动,这是其主导方面,犹豫不决是暂时的,最终要被他的决心所克服。
于连的两次恋爱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它是对封建门阀制度的有力冲击,对平等自由的恋爱和婚姻的大胆肯定,是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热情讴歌。
在于连的一系列性格冲突中始终贯穿着一根追求个人自由发展的性格坚定性的红线。
强烈的自我意识是他性格中的核心成分,而自我意识在环境的作用下,产生出平等观念、反抗意识和个人野心。
二、双重的、矛盾的性格
于连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两重性元素主要有: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雄心与野心、虚伪与正直等。
这种双重性构成了于连思想性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他的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德·雷纳尔市长家里;正直与虚伪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神学院中;雄心与野心、反抗与妥协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德·拉莫尔侯爵府中。
于连的内心是自卑的,然而他又不能忍受这种自卑。
不堪受辱的内心,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形成了于连自尊、怀疑、敏感和积极反抗的性格。
在德·雷纳尔市长家,他最初对德·雷纳尔夫人示爱并非真心,而是为了维持自尊这一“职责”。
“想到这个职责如果不履行,他就会成为笑柄,或者不如说,会产生自卑感”。
用爱情来衡量自己价值的心理,使他本来就极强的自尊心变得更为敏感。
在于连和德·雷
纳尔夫人的爱情纠葛中,自尊使他要求得到真正的爱,自卑又使他得到了这种爱也不敢相信,他没有足够的勇气采取大胆的行动,所以他才会那么迟疑。
于连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可是当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时就会导致自卑感,而这种自卑又激起了他强烈的自尊。
物欲世界泯灭了于连的正直和善良,毁灭了于连的人性之美。
于连短短一生的经历,说明了在森严的封建贵族等级制度和僵死的门阀观念面前,下层青年无论才华多么出众,其向上爬的野心决不会得逞,等待他们的只有毁灭。
而对于连而言,最后他所表现出的“当不能骄傲地活着时,就骄傲地死去”的崇高悲剧精神和被砍头的结局,却使他抛弃幻想,走出假象的陷阱,恢复真实的自我,展示了一个平民冒险家的尊严。
于连这一典型形象的反抗 - 妥协 - 反抗的生活道路,揭示了复辟时期平民阶级与贵族阶级的严重对立,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自由、平等的渴望、对封建制度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