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心理分析
《红与黑》赏析

【思想内容】它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被称为“政治小说”。
通过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揭露了王政复辟时期封建贵族、天主教会和资产阶级各种势力的反动本质,再现了当时法国的社会风貌。
第一,《红与黑》暴露了上层社会贵族统治阶级的贪婪、狡诈与庸俗无能。
第二,讽刺了资产阶级金钱万能、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本质。
第三,《红与黑》揭露了教会的虚伪贪婪与势利,暴露了天主教会的黑暗和欺骗性。
作为一部政治小说,它具有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对上层阶级的揭露与批判是深刻而无情的。
【人物形象】《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1 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
他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2在于连身上,同时存在着反抗性与妥协性这两种看来对立的性格,构成性格的复杂性。
当环境对他有利,他就妥协;环境对他不利,他就反抗。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
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
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3 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
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4人物形象的局限性。
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艺术特色】《红与黑》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批判现实主义杰作,表现出鲜明特色:第一,从现实生活中抓取典型材料,通过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
《红与黑》读后感

《红与黑》:命运的乐章《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一部杰出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19世纪初法国社会的风貌。
小说以朱利安·索雷尔的命运为线索,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激情、野心与矛盾的世界。
朱利安·索雷尔,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
他既有着卓越的才华,又无法摆脱自卑的情结。
他在追求爱情与权力的道路上,不断地挣扎、变形,犹如一个失去了方向的风筝。
然而,正是这种矛盾与挣扎,使得他的命运充满了戏剧性与悲剧色彩。
作品中的红色,象征着朱利安对权力和地位的渴望。
他一度登上了法国政治舞台的顶峰,享受着权力的荣耀。
然而,这种权力带来的满足感并未持续太久,他在权力的游戏中迷失了自己,最终走向了毁灭。
这既是对朱利安个人的讽刺,也是对那个时代权力欲望的批判。
与此同时,作品中的黑色,代表了朱利安内心的道德挣扎。
他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不断地背叛自己的道德底线。
他在面对爱情与权力的抉择时,痛苦不已。
而这种痛苦,正是他在追求权力过程中,所付出的道德代价。
黑色在这里,既体现了朱利安的道德困境,也揭示了那个时代宗教信仰的矛盾。
《红与黑》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矛盾。
司汤达以朱利安的命运为载体,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在权力、地位、道德、信仰等方面的挣扎。
这部作品,犹如一首命运的乐章,既有高潮的激昂,也有低谷的沉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红与黑的抉择。
权力与地位的诱惑,道德与信仰的坚守,成为了我们人生道路上难以回避的选择。
而《红与黑》正是对这种选择的深刻剖析,让我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反思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红与黑》读后感

《红与黑》读后感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19世纪法国社会阶层、政治斗争和人性的描写,展现出了主人公朱丽安·索雷尔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心路历程。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首先,小说通过主人公朱丽安的形象展现了一个欲望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爱情与权力之间的矛盾。
朱丽安年轻时抱着理想主义的信念,不愿向社会现实低头,但最终在现实的打击下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选择了迎合权力和利益,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矛盾让人感到心痛。
其次,小说中对法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冲突和对权力的渴望的描写也让我深刻思考。
作者通过对朱丽安在贵族和教士之间的立场、观念、行为的转变展现出了社会现实对个人的影响,以及权力对人性的腐蚀。
总的来说,《红与黑》是一部思想性很强的小说,通过对现实、理想、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探讨,引起了我对自身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反思。
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中,朱丽安的遭遇和选择给了我很多启示,也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红与黑》的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

《红与黑》的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斯坦达尔(Stendhal)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
在小说中,斯坦达尔通过细腻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描写,勾勒出了丰富而真实的人物群像。
1.朱丽安·索雷尔(Julien Sorel):朱丽安是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雄心勃勃、机智聪明的年轻人。
斯坦达尔通过对朱丽安内心的思想和挣扎的描写,展示了他对权力和社会上层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马塞尔·德·拉·穆尔(Marquis de La Mole):马塞尔是一个富有的贵族,朱丽安的雇主和爱人的父亲。
斯坦达尔通过马塞尔的形象和心理描写,揭示了他内心的冲突和对社会规则的追求和束缚。
3.黑尔维内夫人(Madame de Rênal):黑尔维内夫人是朱丽安的爱情对象和马塞尔的妻子。
斯坦达尔对她的描写表现了她内心的矛盾和对禁忌恋情的迷恋,以及爱情和家庭责任之间的纠结。
4.阿托--贾德(Abbé Pirard):阿托是朱丽安的辅导老师,他代表了正直和良知。
斯坦达尔通过对阿托的心理描写,展示了他对朱丽安成长和道德选择的悉心引导,以及对朱丽安内心动荡的理解与宽容。
5.阿塞奇娜(Mathilde de La Mole):阿塞奇娜是马塞尔的女儿,也是朱丽安的情人。
斯坦达尔通过对阿塞奇娜的描写,展示了她的自卑、焦虑和对父亲的迷恋,同时也反映了她对朱丽安的爱情的激情和控制欲。
斯坦达尔在《红与黑》中以深入细致的心理描写和人物塑造为特点,生动地展现了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情感和欲望。
他通过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斗争,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权力、爱情、社会规则等问题的思考。
这些细腻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描写为小说增添了深度和真实性,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共鸣人物的故事。
红与黑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心理小说

红与黑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心理小说红与黑——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心理小说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一部心理小说,作品以个人心理为切入点,展现了当时法国社会的政治状况和人性的复杂性。
本文将从作品的背景介绍、主要人物分析和主题探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作品背景介绍红与黑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世纪初的法国,这是个既有皇权统治又有社会冲突的时代。
在这个背景下,司汤达通过描写主人公朱利安·索雷尔的成长经历,展现了困境中个人心理的探索与挣扎。
二、主要人物分析2.1 朱利安·索雷尔朱利安作为作品的主人公兼代表人物,是一个具有野心和理想的年轻人。
他深受拜占庭思维的影响,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穷的出身,爬上社会的顶峰。
然而,他内心的矛盾和复杂情感使得他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遭遇到了许多挫折和困难。
2.2 塞滕帝乌斯·雷诺阿雷诺阿是朱利安的基本宿主,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触发器和指导者的角色。
他通过对朱利安的教育和引导,使得朱利安逐渐认识到社会的现实和自身的局限性。
雷诺阿的存在引发了朱利安内心的挣扎和反思,饱含了作者对于个人心理的深入揭示。
三、主题探讨3.1 社会阶层和政治斗争红与黑以朱利安这个具有雄心壮志的青年为切入点,通过描绘社会阶层和政治斗争,传达了作者对于当时法国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作品中展现了社会地位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政治斗争对于社会的影响。
3.2 人性的复杂性与孤独作品中的主人公朱利安和其他人物一样,都是复杂的人物形象。
他们身处社会和政治的交织中,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
作者通过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传达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的孤独感。
3.3 爱情与背叛红与黑中的爱情题材贯穿始终,主要体现在朱利安与两个女性之间的关系上。
在欲望和社会压力的交织下,朱利安在爱情中经历了背叛和伤害。
作者通过揭示这种爱情纠葛,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弱点和复杂情感。
总结:红与黑是一部具有深刻心理描写的法国小说,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展开,探讨了社会阶层、政治斗争、人性复杂性和爱情与背叛等主题。
朱利安的心灵复杂性红与黑的角色探讨

朱利安的心灵复杂性红与黑的角色探讨朱利安的心灵复杂性——《红与黑》的角色探讨《红与黑》是法国作家斯坦达尔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人朱利安在贵族社会中奋斗的故事。
朱利安作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展现出了独特且复杂的内心世界。
本文将对朱利安的心灵复杂性进行探讨,凸显他在小说中的重要性。
朱利安作为小康家庭的儿子,对贫困与卑微的生活颇为不满。
然而,他又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成功。
这种心理矛盾使得朱利安在行为上表现得既理性又冷漠。
他脑子灵活,观察敏锐,擅长观察他人,以此来达到他自己的目的。
因此,朱利安选择了从事教育工作,混入上层社会,并且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取财富与权力。
在贵族社会中,朱利安遇到了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他渴望获得社会地位与财富,但同时又对现实社会充满了厌恶。
他对社会道德与伦理亦有自己的独特看法,觉得背后掌握着权力的人才是真正的主宰者。
朱利安通过情感控制和算计,逐渐攀升到职位更高的地位,然而,这个过程也使得他的内心更加扭曲。
朱利安的心理复杂性还体现在他对爱情的态度上。
他渴望爱情,尤其是对于女性感情的追求。
然而,在与不同女性的交往中,朱利安始终难以抵抗自己对权力和地位的追求。
他不仅对那些对自己有利的女性表示关注,还对那些不具备社会地位的女性表现出一定的冷漠。
他的心灵复杂性使得他无法彻底沉浸在爱情之中,而是将其作为达到自己目标的手段。
在小说的最后,朱利安的内心世界逐渐被揭示。
他被判有罪,即将面临死刑。
朱利安的内心开始感到恐惧和悔恨,他开始明白自己过去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他希望能够重新开始,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最终他只是在心灵的深处表达了歉意,却无从挽回他已经犯下的错误。
通过对朱利安的心灵复杂性进行探讨,可以看出他作为小说中的关键角色的重要性。
他不仅是一个充满智慧和计谋的角色,更是一个鲜明的心灵形象。
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冲突和不完美,这使得他成为了作品中一个引人入胜的角色。
总结起来,朱利安在《红与黑》中展现出了独特且复杂的内心世界。
《红与黑》:司汤达以法国社会为背景的心理与社会画卷

红与黑:司汤达以法国社会为背景的心理与社会画卷1. 引言《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所著的一部经典小说,被认为是19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本文将从心理和社会两个方面来探讨司汤达在小说中展现的画卷。
2. 司汤达与法国社会背景先介绍一下司汤达和他生活在的时代背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
这些因素对于理解小说中不同角色的行为和思考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3. 主要人物分析3.1 尚-巴普蒂斯特·朱利安·索尔仁尼司·拉米伯尔(简称尚-巴普蒂斯特)分析主角尚-巴普蒂斯特的心理成长历程,从穷苦农村青年到进入贵族圈子,再到追求权力和地位。
探讨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在法国社会中逐渐认识自我并试图改变命运的过程。
3.2 马里尔·洛伯尔分析女主角马里尔的形象与心理,她是一个聪明、独立和勇敢的女性。
探讨她在法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尚-巴普蒂斯特之间的关系发展。
3.3 其他重要人物介绍其他主要角色,并分析他们在小说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与尚-巴普蒂斯特之间的互动关系。
包括贵族阶层、政府官员、腐败体制等。
4. 心理描写与人性思考探讨司汤达通过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人性的思考,展现出对于个人欲望、道德观念、欺骗与虚伪等方面的深刻洞察。
5. 社会画卷:法国贵族与平民阶级的冲突通过分析小说中法国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冲突,反映出当时法国社会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以及权力斗争导致的动荡局势。
6. 小说主题和影响总结红与黑这部小说所传达的主题和意义,包括对于社会不公与道德观念的思考,以及对人性和命运的探索。
同时讨论该作品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
7. 结论总结我们对《红与黑》这部小说以法国社会为背景的心理与社会画卷的探讨,并强调了作者司汤达在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思考方面的重要性。
以上就是关于《红与黑》:司汤达以法国社会为背景的心理与社会画卷的文档内容编写,通过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心理和社会背景来展现司汤达独特而精彩的笔触。
《红与黑》中的心理描写特点

《红与黑》中的心理描写特点《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一部经典小说,以其深刻细致的心理描写著称。
下面我们将探讨这部作品中心理描写的主要特点。
一、内省与外向的双重焦点在《红与黑》中,司汤达巧妙地运用了内省和外向两种心理描写手法。
内省主要通过主人公朱利安的内心独白和思考来展示,外向则表现为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和解读。
这种双重焦点使我们能深入了解朱利安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能看到他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和影响。
二、自然主义与象征主义的融合司汤达在《红与黑》中的心理描写既有自然主义的客观真实,又有象征主义的隐喻和暗示。
例如,朱利安的红色代表了激情和欲望,黑色则代表了教会的禁欲主义。
这种融合使得心理描写更加丰富和多元,既强调了人物的情感状态,又赋予了其深远的象征意义。
三、深入剖析社会与个人心理司汤达在《红与黑》中通过对朱利安个人心理的深入剖析,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的等级观念、教会权力以及社会对个人的束缚。
朱利安的挣扎与矛盾揭示了社会对个人自由和欲望的限制,使读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动态与静态的心理描绘司汤达在《红与黑》中运用了动态和静态两种心理描绘手法。
静态的心理描写主要通过朱利安的内心独白和反思来呈现,动态的心理描写则表现在人物之间的互动和朱利安对外部世界的反应。
这种动态与静态的结合使心理描绘更加立体和生动,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五、多层次的心理结构在《红与黑》中,司汤达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心理结构。
这主要表现在朱利安的性格、情感、记忆等多个层面。
每个层面都包含着丰富的心理活动和信息,共同塑造了朱利安复杂而多元的性格特征。
这种多层次的心理结构使得心理描写极具深度和广度,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
六、深刻的情感剖析司汤达在《红与黑》中不仅深入剖析了朱利安的情感,还通过朱利安与其他人的交往展示了各种复杂的情感关系。
这些情感剖析既揭示了朱利安的内心矛盾,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情感状态,使读者对人物的情感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与黑》心理分析的首要特点是将人物外部描写心灵化。
在这部作品中 ,司汤达为了把读者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来 ,他有意识地缩减对客观物质世界及人物外部特征的描写 ,即使有这方面的描写 ,也都已经心灵化了。
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以景衬情 ,境中有情。
就自然景物描写来说《, 红与黑》中自然景物描写很少 ,仅有的一些段落也都与人物当时的心境相契合 ,也就是说被心灵化了。
比如 ,于连决定要握住德·瑞那市长夫人的手的那天晚上小说是这样描写的“: 于连发现今宵没有星光月亮 ,将是最黝黑的一夜 ,天空中大块大块的黑云随着十分闷热的风飘荡不定 ,好像预示暴风雨将要降临。
”这是透过于连的视线看到的景致 ,是于连当时心境的外化。
仅寥寥数语 ,就造成一种氛围 ,一种情调 ,那黑夜、闷热的风、飘荡不定的乌云 ,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于连此时的动荡心情 ,真可谓景中带情,情景交融。
作品中的社会环境的描写也已心灵化了。
以于连最初进入神学院为例 ,作品写于连远远望见神学院沉重的大铁门 ,便“觉得两腿发软”,拉响门铃后 ,他感觉铃声仿佛在荒山野地里回荡。
一位身穿黑袍、脸色阴森的人来开了门 ,领着于连进入一个又矮又暗的房间“, 门顶上有一个黑色的大十字架”“, 墙上挂着两幅已变黯发黑的画像,”“整个房屋笼罩着死一般的寂静”,此时的于连“心跳得非常厉害 ,恐惧极了”。
见到彼拉神父后 ,神父那黑色小眼睛发出可怕的光茫 ,终于使于连支持不住“, 直挺挺地跌在地上”。
这一段描写突出了黑色意象 ,开门人的黑袍、黑色的十字架、黑暗的房间、墙上发黑的画像以及神父的黑色小眼睛等 ,这些都是于连看到和感觉到的 ,他的恐惧感和窒息感也极易感染读者。
这样的描写将外在世界心灵化 ,为以后进一步展现神学院的黑暗及于连的痛苦作了很好的铺垫。
其次是以人物的外部描写折射心灵。
作品中 ,对人物的外貌、表情、动作等外部特征的描写 ,也直接为展示人物的心理服务。
于连的外貌主要是通过市长夫人及玛蒂尔德小姐的视线描绘的 ,而描写这两位女士的外貌时 ,则着眼于于连的感觉和印象。
如德瑞那夫人第一次见到于连时 ,作品写到“: 她完全被于连俊美的面庞、又黑又大的眼睛、漂亮的头发所迷住,感到非常快乐。
”这样既勾勒了于连的相貌 ,也写出了德瑞那夫人对他的印象。
又如 ,于连第一次见到玛蒂尔德小姐 ,作品是这样描写的:于连看见一个年轻的小姐走进来 ,在他对面坐下。
她有着淡黄色的头发 ,身材姣好。
但于连一点儿都不觉得她很迷人。
虽然她有一双迷人的眼睛 ,但这双眼睛让人感到她有一颗冷酷的心。
接着于连将玛蒂尔德小姐的眼睛与市长夫人的眼睛作了比较 ,认为两双眼睛都很美丽 ,但市长夫人的眼睛闪着热情的火花 ,而玛蒂尔德小姐的眼睛却咄咄逼人。
这一段描写不是纯客观地勾勒玛蒂尔德小姐的外貌 ,而是始终着眼于于连的内心感受和思索。
于连的视线主要集中于玛蒂尔德的眼睛上 ,他从这双美丽的眼睛中感受到小姐内心的冷酷。
这样描写也有利于揭示玛蒂尔德小姐高傲、冷漠的性格特征。
那么《红与黑》为什么能使外部描写心灵化呢 ? 这与其采用的视角有关。
从西方小说的发展来看 ,传统小说主要采用非聚焦视角 ,即叙述者无所不知 ,可以从任何角度观察事件 ,也可任意透视人物的内心。
《红与黑》虽然从总体而言 ,没有摆脱非聚焦视角 ,但它对传统小说的视角模式有所突破。
这种突破体现在:它在某些部分、某些场景的描写中 ,较长的篇幅都采用了内聚焦视角。
内聚焦视角的特点是 ,叙述者放弃了自己的眼光 ,转用故事中人物的眼光来观察外部世界 ,正因为如此 ,人物所观察、感知到的外部世界 ,就很容易带上人物的情感色彩 ,使外部描写心灵化。
这一特点是其它视角类型难以企及的。
就《红与黑》而言 ,作品中的景致、情境和人物外部特征的描写 ,都是人物看到的和感受到的 ,在这些描写之前 ,往往加上“他发现”、“她看见”、“他感觉到”等引导词 ,因而染上了人物的感情色彩 ,与人物当时的心情相契合 ,使读者见人物之所见 ,感人物之所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 ,更有利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刚才提到的那一段自然景物描写 ,是于连的眼睛看到的 ,与他当时的心情相契合。
如果换一个人 ,比如说德瑞那市长 ,他不一定会对夜之漆黑、风之闷热有如此强烈的感受。
再比如对神学院环境的描写 ,所有的意象 ,都是于连眼之所见,突出了他恐惧、痛苦的感受。
尤其是于连初次见到彼拉神父时 ,并不知道他是谁 ,叙述者也故意不作交待,而只是顺着于连的视线和感受来叙述 ,写于连看到神父犀利的目光 ,非常恐惧 ,以致倒在地上 ,这里运用的就是内聚焦视角。
如果开始就交代神父的身份 ,表明叙述者比于连知道的多 ,那采用的就是非聚焦视角 ,如果这样写的话 ,就不利于进一步描述于连强烈的恐惧感。
正因为采用了内聚焦视角 ,作品中的外部描写才能取得心灵化的效果。
采用内聚焦视角是 20 世纪小说尤其是意识流小说的一大特色所以《红与黑》已具备某些现代小说的因素。
国内外有些学者已注意到这一点。
法国文学史家布吕奈尔在《19世纪法国文学史》中指出“司汤达是第一个推翻长篇小说术语的人”进而指出司汤达小说的现代性是使之在19世纪无法得到普遍理解的原因。
我国《红与黑》研究专家韦遨宇也持相似的观点“西方论及新小说的起源往往始于福楼拜笔者却以为完全可以始于斯汤达而斯汤达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二《红与黑》心理分析的另一重要特点是着力展现人物剧烈的内心冲突。
黑格尔认为 ,悲剧的最高形式是内心的精神分裂式的冲突。
于连形象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司汤达将人物内心复杂的矛盾冲突充分地展现了出来。
于连内心的矛盾冲突体现在多重对立统一的因素中 ,包括自卑与自尊、正直与虚伪、反抗与妥协、雄心与野心、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多种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
正是种种矛盾运动构成了于连形象的复杂性与深刻性。
在展现人物剧烈的内心冲突时 ,司汤达采用的主要手段是独白。
在《红与黑》中 ,独白运用得很广泛 ,其中最成功的是那些披露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冲突的独白。
这些独白具有以下特点:首先 ,独白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
尽管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复杂多变 ,但都经过了司汤达的理性梳理 ,所以显示出分明的层次和顺理的逻辑 ,十分真实自然。
如于连收到玛蒂尔德小姐的求爱信后 ,作者具体、深入地揭示了于连的心理变化。
信上让于连在半夜一点月光明亮的时候爬梯子进她的闺房 ,于连第一个念头就是怀疑这封信是一个骗局 ,是贵族子弟们设下的圈套 ,目的是要戏弄他、害他 ,于是产生了畏惧与犹豫的心理“, 不能随便回答”。
但是他又不愿错过机会 ,荣誉观念也使他下决心按信上的要求去做 ,他想“万一玛蒂尔德是诚心诚意的呢 ? 这样 ,在她眼里 ,我就成了十足的胆小鬼。
我没有高贵的出身 ,就得靠表现高贵的品格……荣誉只有一个”。
但为了保险起见 ,他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 ,如把信抄一份交给好友保管 ,随身带上等。
这一段描写 ,层次分明地展现了于连的心理活动过程 ,从猜疑到畏惧、犹豫再到决定赴约并周密防范 ,心理的变化具有层次感和逻辑性 ,十分真实自然。
之所以这样 ,与独白采用的话语方式有关。
其次 ,主要运用自白和间接的内心独白。
从叙事学的角度讲 ,独白主要包括自白、内心独白和间接的内心独白几种常见的类型。
《红与黑》运用了自白、间接内心独白两种独白形式 ,没有出现内心独白。
自白是传统小说常用的形式 ,它忠实地复现人物的感受、看法 ,具有直接性与生动性 ,但由于需要引导词和引号 ,受到的限制较多;间接的内心独白省掉了引导词和引号 ,可以更自由、灵活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 ,而且由于自由间接引语是叙述者站在人物的位置上表述人物的心情 ,能增加同情感 ,使读者受到感染。
自白在《红与黑》中运用得最多。
比如上文提到的 ,于连接到玛蒂尔德小姐的信后 ,就展开了剧烈的内心冲突 ,这些冲突在作品中是以大段的自白形式出现的 ,司汤达花了整整五页的篇幅来描写于连的自白。
这段自白集中地反映了于连勇敢与畏惧、荣誉与耻辱等内心冲突。
除了自白以外《红与黑》还少量地运用了间接内心独白。
在运用间接的内心独白时,往往和自白交织在一起。
如第11章“长夜悠悠”,写市长夫人在手被于连吻过之后 ,心海里掀起了狂澜,作品以大段独白表现了她复杂的内心冲突。
这一大段独白 ,将自白和间接的内心独白相交织,反映了德瑞那市长夫人的情感与理智的冲突 ,真实的人性与宗教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剧烈碰撞。
她渴望爱情,却无法超越伦理规范和宗教信条 ,因而使自己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矛盾状态之中 ,陷入了两难境地。
起初 ,她头脑处于清醒状态 ,揣摩自己对于连的感情 ,作品运用了直接引语。
(她暗自想到“:难道我恋爱了?我,一个已婚妇女恋爱了?”)后来 ,当她处于半睡半醒状态时 ,她的几段独白则是用自由间接引语表达的 ,其内心冲突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示。
下面这一段就是一个例子。
当市长夫人的手被于连吻过之后 ,作品写到:这是个可怕的时刻,她的心灵飘浮在另一个王国。
前一天她还享受着一种全新的幸福 ,现在一下子便跌入了残酷的不幸之中……一会儿害怕没人爱她 ,一会儿又被自己的罪恶所煎熬。
她时而陶醉在爱情的甜蜜之中;时而感到痛苦内疚 ,心中充满犯罪感;时而又因怀疑于连另有所爱而神智昏乱 ,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矛盾状态之中。
这段话揭示出市长夫人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爱情与宗教伦理观念的剧烈碰撞。
她渴望爱情 ,却又无法超越宗教信条与伦理规范 ,因而陷入了难以自拔的两难境地。
由于间接内心独白的运用 ,德瑞那夫人的思绪得到了自由、顺畅的表现 ,也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自白和间接内心独白这两种独白形式都有利于揭示人物的内心冲突。
由于人物的心理活动都经过了叙述者的加工、整理和概括 ,这样更有利于把人物内心中互为对立的思想意识提炼出来 ,因而这两种独白形式比较适宜于集中展现人物剧烈的内心冲突。
不过 ,它们也各有特点 ,自白的特点是具有直接性与生动性 ,能忠实地复现人物的感受、看法。
间接内心独白因为省掉了引导词和引号 ,所以可以自由、灵活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
而内心独白则不同 ,由于叙述者完全隐退 ,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于无序状态 ,这不利于集中、深入地揭示人物的内心冲突 ,所以在《红与黑》中没有出现这种独白形式。
但内心独白却有利于及时捕捉人物飘忽不定的观念和思想 ,再现连续不断的意识流动 ,具有更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 ,因而受到 20世纪小说家尤其是意识流小说家的青睐。
从这一点而言《, 红与黑》的话语表达方式基本上是比较传统的 ,与现代心理小说尤其是意识流小说有比较大的区别。
当然 ,我们也不否认《红与黑》有现代小说的因素 ,现代心理小说尤其是意识流小说大量采用内心独白或间接的内心独白形式 ,如对间接的内心独白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