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红与黑_看司汤达的心理分析

合集下载

从司汤达的精神世界论《红与黑》中于连的极度自尊

从司汤达的精神世界论《红与黑》中于连的极度自尊

从司汤达的精神世界论《红与黑》中于连的极度自尊《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关于书中于连这个人物的讨论探究十分激烈。

在此笔者挑选于连性格中的一个特点—他的极度自尊,并结合司汤达的精神世界来探讨两者的内在联系。

一、司汤达的经历是于连极度自尊性格产生的根源司汤达出生在法国东南小城勒诺布尔市的律师家庭。

他幼年时深受保守父亲和耶稣会成员家庭教师精神和肉体上的严重摧残。

司汤达的父亲生性沉默寡言,对待孩子十分冷淡。

可以说司汤达很少得到父爱。

他的母亲在他七岁时去世,司汤达的父亲又将他交给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家庭教师,一心想要把他培养成保皇党人和天主教徒。

但是司汤达内心十分抗拒。

他将家庭教师称作伪君子,也恨透了父亲的自私、顽固与冷漠。

在这样的压迫中,司汤达很希望找到一条出路,不同于他父亲人生轨迹的出路。

这种急切想要向父亲证明自己的心理使得司汤达的性格中有极度自尊的因素,他想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与坚持。

而且司汤达自小外形不佳、身材矮小常常受到同龄人的排斥和欺负,再加之他强烈甚至扭曲的“恋母情结”,他的童年生活是不幸的,这使他渐渐养成了自卑的心理。

这也是后来在《红与黑》中,司汤达将于连设置成一个从小体弱多病,时常被父亲和兄长暴打人物的原因。

而且他的父亲视财如命,于连体弱多病的身体状况不能给他带来丝毫利益,因此常常遭受父亲的辱骂。

这种生长环境使得于连带有强烈的自卑感。

这种自卑感在于连接触上流社会之后逐渐变成极度的自尊。

二、司汤达的精神追求是于连极度自尊性格产生的重要因素(一)司汤达的情感世界艺术家创作艺术的原动力往往是被压抑的种种欲望。

司汤达的创作也是如此。

司汤达一生浪漫,但是他的感情生活却并不如意。

为了弥补现实的缺憾,他将《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塑造成一位外表清秀、目光深沉热情的十七岁少年。

这样的外貌塑造符合司汤达对于理想外貌的追求。

司汤达一生有过三个恋人,演员梅拉尼·吉尔贝、意大利米兰人安杰拉·彼得拉格鲁瓦和一位已经是伯爵夫人的名叫梅蒂拉达·维斯孔蒂尼的女人。

从司汤达的精神世界论《红与黑》中于连的极度自尊

从司汤达的精神世界论《红与黑》中于连的极度自尊
屠,
交了
从 司 汤 达 的精神 世 界论 《 红 与黑 》 中 于 连 的极 度 自尊
李益 进
《 红 与 黑 》 是 法 国批 判 现 实 主 义 作 家 司汤 达 最杰
出的 作 品 之 一 关 于 书 中 于 连 这 个 人 物 的讨 论 探 究 十 分 激 烈 在 此 笔 者 挑 选 于 连 性 格 中 的一 个 特 点一 他 的 极度 自尊 并 结 合 司汤 达 的 精 神 世 界 来 探 讨 两 者 的 内 在 联系 一 司 汤 达 的 经 历 是 于 连极 度 自尊 性 格 产生 的根源 司 汤 达 出生 在 法 国东 南 小 城 勒 诺 布 尔 市 的律 师 家 庭 他 幼 年 时深 受 保 守父 亲 和 耶 稣 会 成 员 家 庭 教 师 精 神 和 肉体 上 的 严 重 摧 残 司 汤 达 的 父 亲 生 性 沉 默 寡 言 对 待 孩 子 十 分 冷 淡 可 以说 司 汤 达 很 少 得 到 父 爱 他 的 母 亲 在 他 七 岁 时 去 世 司 汤 达 的父 亲 又 将 他 交 给 一 个 信 奉 天 主 教 的家 庭 教 师 一 心 想 要 把 他 培 养 成 保 皇 党 人 和 天 主 教 徒 但 是 司 汤 达 内心 十 分 抗 拒 他 将 家 庭 教 师 称 作 伪 君 子 也 恨 透 了父 亲 的 自私 顽 固与 冷漠 在 这 样 的压迫 中 司汤达 很希 望找 到 一 条 出路 不 同于 他父 亲人 生 轨迹 的 出路 这种 急 切 想 要 向父 亲 证 明 自己 的 心 理 使 得 司 汤 达 的性 格 中有 极 度 自尊 的 因 素 他 想 要 维 护 自 己 的尊 严 与 坚 持 而 且 司 汤 达 自小 外 形 不 佳 身 材 矮 小 常 常 受 到 同龄 人 的 排

《红与黑》心理分析

《红与黑》心理分析

《红与黑》心理分析的首要特点是将人物外部描写心灵化。

在这部作品中 ,司汤达为了把读者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来 ,他有意识地缩减对客观物质世界及人物外部特征的描写 ,即使有这方面的描写 ,也都已经心灵化了。

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以景衬情 ,境中有情。

就自然景物描写来说《, 红与黑》中自然景物描写很少 ,仅有的一些段落也都与人物当时的心境相契合 ,也就是说被心灵化了。

比如 ,于连决定要握住德·瑞那市长夫人的手的那天晚上小说是这样描写的“: 于连发现今宵没有星光月亮 ,将是最黝黑的一夜 ,天空中大块大块的黑云随着十分闷热的风飘荡不定 ,好像预示暴风雨将要降临。

”这是透过于连的视线看到的景致 ,是于连当时心境的外化。

仅寥寥数语 ,就造成一种氛围 ,一种情调 ,那黑夜、闷热的风、飘荡不定的乌云 ,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于连此时的动荡心情 ,真可谓景中带情,情景交融。

作品中的社会环境的描写也已心灵化了。

以于连最初进入神学院为例 ,作品写于连远远望见神学院沉重的大铁门 ,便“觉得两腿发软”,拉响门铃后 ,他感觉铃声仿佛在荒山野地里回荡。

一位身穿黑袍、脸色阴森的人来开了门 ,领着于连进入一个又矮又暗的房间“, 门顶上有一个黑色的大十字架”“, 墙上挂着两幅已变黯发黑的画像,”“整个房屋笼罩着死一般的寂静”,此时的于连“心跳得非常厉害 ,恐惧极了”。

见到彼拉神父后 ,神父那黑色小眼睛发出可怕的光茫 ,终于使于连支持不住“, 直挺挺地跌在地上”。

这一段描写突出了黑色意象 ,开门人的黑袍、黑色的十字架、黑暗的房间、墙上发黑的画像以及神父的黑色小眼睛等 ,这些都是于连看到和感觉到的 ,他的恐惧感和窒息感也极易感染读者。

这样的描写将外在世界心灵化 ,为以后进一步展现神学院的黑暗及于连的痛苦作了很好的铺垫。

其次是以人物的外部描写折射心灵。

作品中 ,对人物的外貌、表情、动作等外部特征的描写 ,也直接为展示人物的心理服务。

《红与黑》赏析

《红与黑》赏析

《红与黑》赏析《红与黑》有一个副标题“一八三零年年代记〞,是一部描写法国七月革命前夕,统治者剧烈交替的变动时代中,一位平民青年野心的书。

作家曾对此做过解释,说是要描写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风气〞。

这说明他的意图是反映社会现实,小说的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因此,小说发表的时候曾被指责为“政治书籍〞。

它也是一部将贵族、僧侣、大资产阶级三者激烈竞争的社会反动性,作一彻底批判的巨著。

在主角于连的野心受挫,于狱中所完成之心救赎中,皆明显地表示出作者透视历史的现实主义,以与他超越历史的浪漫主义。

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这本书,我想从一下几个方面谈谈《红与黑》:一、对历史与人性的锋利观察和迷惑不解。

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奠基者司汤达的《红与黑》深藏着象征性的艺术生命力。

《红与黑》自一八三〇年诞生于惊心动魄的法国大革命之后,已经具有了纪念碑式的历史性意义。

通常,人们都以为书中的“红〞,是象征拿破仑时代军人(军服)的荣耀,或是主义的热情;而“黑〞那么是表示王政复辟时代,拥有势力之僧侣阶级的黑衣。

然而,也有人说红与黑是决定命运的轮盘,而这轮盘象征着人生的游戏。

“红与黑〞将生命与死亡、自己与他人、理性与感性、理想与现实、爱情与阴谋都结合成一体,在这种状态中,讨论真理、爱情、死亡、美,看到欲望与人性的冲突、个人的迷惑与历史的奇异,发现历史的精神进程。

当“红与黑〞的象征意义漫溢出堤坝、流向朦胧诱人的艺术旷野时,在其流过的痕迹上,可以采摘到缤纷的艺术果实,一个生动、丰富、深藏、含蓄、流淌着想象性和感染力的《红与黑》艺术空间在雾色中展现出来。

司汤达曾说:我一定要为二十世纪写作。

《红与黑》已超越了“一八三〇年纪事〞,司汤达写下副标题“一八三〇年纪事〞时,也许不仅是提醒人们这是真实的历史表达,更含有深意的是:暗示人们其中隐藏的历史与生命的超越性。

同时又显示了司汤达坚决不移的理想主义信仰:“红与黑〞代表了人类精神生存的艰辛和矛盾性。

二、《红与黑》的人物形象塑造。

红与黑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心理小说

红与黑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心理小说

红与黑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心理小说红与黑——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心理小说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一部心理小说,作品以个人心理为切入点,展现了当时法国社会的政治状况和人性的复杂性。

本文将从作品的背景介绍、主要人物分析和主题探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作品背景介绍红与黑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世纪初的法国,这是个既有皇权统治又有社会冲突的时代。

在这个背景下,司汤达通过描写主人公朱利安·索雷尔的成长经历,展现了困境中个人心理的探索与挣扎。

二、主要人物分析2.1 朱利安·索雷尔朱利安作为作品的主人公兼代表人物,是一个具有野心和理想的年轻人。

他深受拜占庭思维的影响,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穷的出身,爬上社会的顶峰。

然而,他内心的矛盾和复杂情感使得他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遭遇到了许多挫折和困难。

2.2 塞滕帝乌斯·雷诺阿雷诺阿是朱利安的基本宿主,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触发器和指导者的角色。

他通过对朱利安的教育和引导,使得朱利安逐渐认识到社会的现实和自身的局限性。

雷诺阿的存在引发了朱利安内心的挣扎和反思,饱含了作者对于个人心理的深入揭示。

三、主题探讨3.1 社会阶层和政治斗争红与黑以朱利安这个具有雄心壮志的青年为切入点,通过描绘社会阶层和政治斗争,传达了作者对于当时法国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作品中展现了社会地位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政治斗争对于社会的影响。

3.2 人性的复杂性与孤独作品中的主人公朱利安和其他人物一样,都是复杂的人物形象。

他们身处社会和政治的交织中,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

作者通过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传达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的孤独感。

3.3 爱情与背叛红与黑中的爱情题材贯穿始终,主要体现在朱利安与两个女性之间的关系上。

在欲望和社会压力的交织下,朱利安在爱情中经历了背叛和伤害。

作者通过揭示这种爱情纠葛,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弱点和复杂情感。

总结:红与黑是一部具有深刻心理描写的法国小说,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展开,探讨了社会阶层、政治斗争、人性复杂性和爱情与背叛等主题。

红与黑读后感(4篇)

红与黑读后感(4篇)

红与黑读后感我最近看了司汤达的《红与黑》,最先吸引我的就是于连这个人物,许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不知满足,野心勃勃的人,而我认为于连只是顺供应当时的社会——政治勾心斗角,神圣教会黑暗坠落,资产阶级新贵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在这种社会里,那个人不想爬的更高呢?《红与黑》讲述的是一个平民青年于连·索莱尔一心想飞黄腾过人的他被聘请为市长家老师,因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不得不到贝桑松神学院学习。

不久于连又被介绍给宫廷大臣当秘书。

于连十分能干,受到侯爵的赏识,为他发了勋章,于连因此参加了贵族们的反动会议,甘愿为效劳。

成为候爵的心腹,与玛蒂尔德小姐结婚,却被市长夫人告发,心甘情愿走上了断头台。

书中的红与黑,有人说红代表拿破仑时代的军服,黑代表基督教的黑色道袍,但我认为红是于连那超凡的能力和勃勃的雄心,黑代表现实社会制度的森严和黑暗,在当时社会往往是黑熄灭了人们的希望,而文中的于连却是一个心机很重,野心勃勃的人,虽然这样的人很邪恶,但是我认为他是最容易在当时社会有一番作为的人,他还有过人的智慧,这样优秀的人物怎么甘心只是一介平民呢?所谓往上爬总比消沉堕落、无所事事好。

书中的于连,他为了自己的抱负理想——朝一日能突破等级森严的阶级界限,进入上层社会的权贵之中,放弃了正真的幸福,生活在黑暗奢华,尔虞我诈的社会里,从而为自己开辟里一条死亡之路,但是我认为在那时的社会,生活法则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是冷酷的,都在追求着虚荣,名利,每个人都爱虚荣名利,虽然嘴上都说它们是身外之物,但有几个人做到了。

于连的所作所为可能伤害了一些人,不过他本性善良,他会忏悔,仅仅是由于心灵的引导。

所谓人无完人,而“完人”,不是太纯洁就是城府太深,不是圣人就是傻子,就像我们拿到一个没有虫眼的蔬菜立马会联想起农药一样。

于连死了,但我相信他勃勃的雄心依然还在,红还是红,黑仍然是黑!红与黑读后感(2)《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一部经典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心灵的剖析刀”——探析司汤达《红与黑》的心理描写艺术

“心灵的剖析刀”——探析司汤达《红与黑》的心理描写艺术

54艺术论丛“心灵的剖析刀”——探析司汤达《红与黑》的心理描写艺术谢莉华中师范大学摘要:作为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以出色的心理小说《红与黑》展现了“人的心灵的激荡和热情的最精细的变化。

”他被公认为“心理描写的巨匠”,并以杰出的心理描写获得“近代小说之父”的称誉,笔者将从以下五大方面结合具体文本来探析司汤达的“心灵剖折刀”,学习这样一种心理描写的卓越技巧。

关键词:心理描写;《红与黑》;司汤达一、心境相触,寓情于景在《红与黑》这部作品中,心境相触,寓情于景的笔法在描写中可谓是笔墨浓重,在细节的描写层面非常注重景色的描画,通过外在景物的续写和内在景象的内外合一,有效地通过外在的客观事物特征的描写和内在景象的有效地融合,从而将内在的心理情绪通过外在的客观特征的描写表现出来,展现出司汤达在心理描写层面的笔法高超,技艺精湛,更是堪称为“心灵剖析刀”。

可见的景物描写并不多。

司汤达没有刻意地描写客观的物质世界,而是将内心波动的情感融入周围的事物中,例如开头的一段描写:“夕阳西下,决定性的时刻临近了,于连的心跳得好怪。

入夜,他看出这一夜将是一个漆黑的夜,不由得心中大喜,压在胸口的一块巨石被掀掉了。

”(选自第九章:乡间一夜)这段的描写将于连决定要握住德瑞那夫人的手的情景,通过微妙的心理描写展现出来。

通过作者塑造的氛围,我们由此强烈体会到了于连当时的紧张感,也是于连心理活动的外部化描写。

二、独白精彩,情感细腻司汤达在心理描写上运用人物独白的方式展现了内心的矛盾冲实,甚至于在第十五章里,满满都是于连的内心独自:”显然,他们想毁了我。

至少也要嘲弄我……”,继而又想,万一玛蒂尔德是真的呢!”接着又责备自己不该怀疑,“我破坏女人的名誉!啊!万万不可以的。

”独白的精彩应用,在必要的情景环节之中,通过独白的伶俐表现,从而使得情景的更深一层,利用于连精彩的独白的形式,将隐藏于于连内心深处最为真实的内在利用独白的絮语有效地表达出来,更深层次的将于连的内在的情绪,以及内在的种种表现出来,恰如其分的展现出于连情感的内心的细腻。

分析红与黑的心理描写[《红与黑》文中的心理分析]

分析红与黑的心理描写[《红与黑》文中的心理分析]

分析红与黑的心理描写[《红与黑》文中的心理分析]《红与黑》是由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所作,是流传至今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作家在小说中运用创造性的心理描写,真实艺术地将18世纪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描绘出来。

细致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于连、德·瑞纳夫人、德·拉莫尔侯爵等一个个饱满的人物形象。

本文基于笔者研读《红与黑》后的感受,从“红”与“黑”的心理寓意出发,对文中的心理描写特点作一个粗略的分析,希望能给读者一点启示作用,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此作品,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丹纳曾经说过:司汤达是19世纪最伟大、最富有创造力的心理作家。

《红与黑》作为司汤达的代表作,文中出色的心理描写,将他在心理描写上所具有的天分展露无遗,让他独特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想自成一派。

丹麦的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曾经这样评价司汤达在《红与黑》中的心理描写:“司汤达全神贯注于心理现象,将其他一切置之度外。

”那么,《红与黑》究竟是如何做心理描写的呢?本文将从以出色的心理描写反衬外部社会大环境、运用外部描写来阐述人物心理状态、以人物心理变化过程来展现人物心理性格的转变、深层次地揭示人物心理变化的原因等五个方面对《红与黑》进行心理分析。

一、“红”与“黑”的心理寓意分析传统的社会学认为对红与黑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红寓意着年轻人对于参军从事拿破仑战争的憧憬心理,黑是很多有志青年不得不从事教士的职业;另一种是红象征着拿破仑发动的红色热血革命,黑预示着复辟王朝的落后统治。

然而,从心理寓意上来说,红,代表着人脑海中存留的理智的意识;黑,代表着人心中存在的潜在意识以及被压抑的个性。

红与黑将当时社会的理想与现实、爱情与阴谋、个人与他人、死亡与活着都融合在一起,作者以两种色彩的不同心理寓意,奠定了全文的主基调,并将其融合于故事情节与心理描写,为全文创造了一个生动、丰富、含蓄的艺术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武 汉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二 零 零 四 年 第 二 期
,随即又自 神追求,预示这位巴黎名媛淑女的最终命运。再如, 种可怕的痴情对我丈夫从来没有过……” “ 贵族木尔侯爵家显赫气派、 溢彩流金, 但司汤达对此 我解嘲: 这可怕的痴情也许不久就会烟消云散了, “多么 根本不作任何渲染, 仅仅通过于连的一声赞叹 ” 壮丽的建筑啊! 就概括一尽。 出手练达、 非同反响。 我对这个少年的感情、 对于我丈夫, 也许不会有什么 损害八!” 她一方面无法抑制对于连的爱, 一方面又
! "#$%& ’( ")#*+,%* - . /.&01’2’,)0*2 !+*2&.). (3’4 56% *+% 72*08
LMNO M@0 P Q@,07 R7.3-3@31 =B +1:,7=9=C>F Q@,07 STUUVSF L,-70 W !9.#3*0#: +,-. /0/12 3041. 516 076 890:4 0. 07 1;0</91 3= 0709>?1 3,1 @7-A@1 .4-99 =B /.>:,=9=C> 61.:2-D-7C .4-99 @3-9-?-7C D> E-307C60F 3,1 G217:, C2103 <0.312 =B /.>:,=9=C-:09 7=H19I +,1 0@3,=2 <041. 1BB=23 3= 1;/9=21 3,1 .3217C3, 076 61/3, =B ,-. 2109-.3-: /.>:,=9=C-:09 0709>.-.I ;6& <’3%.: 516 076 890:4J E-307C60J K.>:,=9=C>
二、 创作焦点放在探索人物的深层心理
司汤达创作的兴趣不在人物的外表或自然景 色,而全在于观察分析人物在各种情境下的精神活 动。他善于从人物变幻莫测的灵魂深处去挖掘最本 质的特征并赋予他们鲜明的色彩。他只关心怎样把 人物的思想和感情用最直接的方式叙述得简洁、清 楚、准确,却不理会人物的肖像或服装,景物描写不 务藻饰, 决无冗长的笔墨。这种物质内容缺乏具体性 的风格, 丝毫也没有影响他作品现实主义的深度。 在他的代表作《红与黑》里,瑞那夫人和玛特尔 小组的形象栩栩如生, 呼之欲出。但看完全书后始终 无从知道她们服装的款式、 五官的轮廓, 有时稍用笔 墨突出玛特尔小姐的非凡气质。也不是为了让读者 欣赏她的绰约风姿,而是为了象征她浪漫主义的精
三、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 注重以行动反 映心理
理与人文 !管 "#$% &#’() *’+#" ,")("$% ,")-$.
高尔基说, 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主要是表现人 的, 反映人与人、 人与现实的关系。心理描写能使人 物形象更加真实、 深刻、 完整, 具有立体感, 因而它成 了作家普遍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段。欧洲文学有着心 理分析的悠久传统,从文艺复兴时代卜伽丘的小说 麻亚美达》 中已见心理分析的端倪。莎士比亚的悲剧 《哈姆雷特》更是以其人物独白的精妙绝伦而素享盛 誉。司汤达则突破了属于这个传统的人物独白的局 “方式” “变体” 限, 他描写人物心理反应的各种 和 , 始 “情动 终与人物行动保持着紧密的因果关系, 做到了 于中而形于外” 。人物的内心冲突是他外部行动的依 据, 外部行动是内心冲突的必然结果, 两者达到了高 度的统一。这种心理描写以前写静, 以实写虚, 内外 呼应的艺术手法是司汤达塑造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 的显著特点。 《红与 司汤达非常注意表现心理的社会基础, 在 黑》 中, 于连的心理矛盾明显是由两个阶段两种对立 的价值观念的冲突引起的, 也就是说, 是由于处于 ! 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与腐朽反动的封建主 义的价值观念的尖锐冲突引起的。小说中重点写了 于连与两位贵族女子的爱情纠葛,在纠葛中着力于 !"
武 汉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二 零 零 四 年 第 二 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握手” 时, 有一段全家纳凉时, 于连和瑞那夭人 的情 节描写, 这看似一段普通活动描写, 却表现了于连这 “ ” 种小资产阶级 自卑、 孤傲、 虚荣 的性格特点。于连 具有了强烈的平等意识,这种意识观念也支配着他 的一切心理并成为行动的准则。在与玛特尔小姐周 旋是, 这种心理倾向表现愈加明显, 最终被统治阶级 处以极刑。 于连悲剧性的奋斗史清楚地说明了,不合理的 社会存在是造成他全部心理反应和行动方式的根本 原因。在拿破仑时代可能成为英雄的青年, 在复辟时 代只能惨遭毁灭。由此可见司汤达现实主义心理分 析的深度和力量。 总之,司汤达的系列作品在法国文坛上是罕见 的, 不仅政治思想内容深广, 而且现实主义艺术技巧 精湛, 特别是在人物心到如经过尤为突出, 深刻地挖 《 掘出了人物灵魂深处最本质的特征。 红与黑》作为 一部文学巨著,永远在世界文坛上闪耀着不朽的光 芒。
《红与黑 》 关键词: ; 司汤达; 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0 ( #$$. + $# * $$.1 * $%
!"
武 汉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二 零 零 四 年 第 二 期
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先驱司汤达素以心理 小说大师著称于世, 他的作品集先辈之大成, 开后起 之先河, 为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 他的作品中,不管他所描写的人物是得天独厚还是 天资平庸的人,揭示他们内心生活的那种方式却是 独具一格的。 我们不仅看透了他们的灵魂, 而且还看 到了迫使他们象在实际生活中那样行动和感觉的心 理法则, 这是在其他任何作家的作品中看不到的。 司法达的心灵本质上是理性的心灵,他的天赋 是纯粹哲学观察的天赋,外部事物不能给他强烈的 印象, 他也没有什么技巧支描绘这些外部事物。 他唯 一的兴趣是在情绪和理智过程中,他本人善于静观 默察这些过程,所以几乎把同样的技能赋予了他的 全部人物。 他们照例理解自己灵魂里发生的一切, 这 种理解远远超过一般凡人从经验中得来的理解。这 就规定了司汤达小说的特殊结构。这些小说大部分 是彼此相连的独白, 有时长达几页。 他把人物心灵的
突;在木尔侯爵府中,主要是雄心与野心、反抗与妥 从小受到修道院的熏陶,培养了一颗构情于上帝的 (当然, ,她虽然出身于上流社会但并不看重爵位和 协的冲突 每个阶段中多种矛盾有时是同时展 “圣心 ” “维立叶尔的丈夫个个把 心地高洁, 品行端正。 开的) 。瑞那夫人和玛特尔小姐虽然不是小说的中心 财富, 人物,但围绕着中心人物于连所展开的心理冲突同 样展示了他们心理演变的“轨迹” 。这三个重要人物 之间展开的心理冲突, 有构成了小说的内在情节, 成 了小说的重点篇章。 《红与黑》 《巴马修 与 相仿, 司汤达其它长篇小说 《阿尔基斯》 《吕西安娄凡》 道院》 、 、 等, 描写人物心理 变化过程也都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她作为教训妻子的模范” 。可是瑞那市长却经常轻蔑 地嘲笑她, 从未给过她尊重与爱情。她这样评价自己 “男人们天生的粗鲁和他们的 的丈夫及周围的亲友: 迟钝, 除了金钱权势勋章的贪欲以外, 对于一切都是 麻木不仁。” 长期包围着瑞那大人的便是这群利欲熏 心的行尸走肉—— — 她与他们是格格不久的。因此, 于 连的出现,尤其是于连那种慷慨的气度和傲然独立 的性格,就不可避免地会在这位夫人纯朴的心灵深 处卷起了一场感情的风暴,这个平民子弟唤醒了她 对爱的渴望。在瑞那夫人眼里, 于连是一位出类拔草 的英雄, 她爱他甚于自己的生命, 然而在那个等级森 严的时代,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爱情是被视为大逆不 道的, 更何况她还是市长的夫人!她除了必须忍受上 流社会的压力和阴谋暗算,自身对新生活的追求与 传统教育所形成的道德观念之间也发生着尖锐的冲 突,对外界社会舆论谴责的恐惧与受着内在精神严 “制裁” 厉的 , 使她历尽苦难。她时而发誓要对丈夫忠 贞不渝,时而忠贞的念头“好象一个讨厌的宾客,一 “怎么,我在恋 来就被主人赶走了” ,时而反躬自问: 爱!我已接受了爱情, 我结过婚的妇女, 又爱上别的 “我不能一分钟不思念于连,这 男人了” ,时而又想:
参考文献: " # $ 蒋承勇 % 论司汤达小说的内倾性 "&$ % 外国文学研究 % #’(’ (() % " ) $ 勃兰克斯 %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 * $ % 人民教育出版 社, #’()% (责任编辑: 彭振宇 )
表现由阶级对立造成的心理对立,着力于表现等级 差别对人性的摧残以及各受压制的人们对这种摧残 的反抗,司汤达为爱情心理的描写注入了深刻的政 治内容。为表现这种心理, 作者常常将它和人物活动 描写结合起来。例如于连在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
而同时代的另一位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则与他截然相 为这种来得那么猛烈的爱的旋风感到惊恐不安,终 反。他特别擅长描绘物质环境,如在他的《高老头》 于陷入痛苦的深渊而不可自拔。瑞那夭人在于连临 “自从我看见你,我的本分的观 中, 巴尔扎克为勾勒伏盖公寓的外貌, 竟花费了整整 终前向他倾诉心曲: “爱 ” 只剩下我对你的爱。其实 这个字 一章的篇幅。深微精细的雕凿使颓败、 粗俗的伏盖公 念完全消失了, 寓朗然在目, 一览无余。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目睹了 “一派好无诗意的贫困” “闭塞的霉烂的 , 闻到了那股 酸腐的气味” 。甚至对人物的经济状况,巴尔扎克也 一无遗漏地作出详尽的交代。 与巴尔扎克不同,司汤达把创作的焦点放在探 索心灵的奥秘上。他对人物的情绪和精神发展的变 化具有深刻的理解力,描绘物质环境惜墨如金的司 太弱了,我对你所有的感情就是我应该对天主有的 感情: 尊敬、 爱情和服从的混合……” 绘声绘色, 催人 泪下。司汤达以如此细腻的笔触展示这位市长夫人 的思想矛盾和感情狂澜, 描写得这样感人肺腑, 惟妙 惟肖, 确为一般作家所望尘莫及。
默默无言的活动揭露无遗,把他们最内在的思想用 语言表达出来,他的独白绝不是乔治・桑所常有的 那种揉情的狂歌式的爆发,而是借以开展沉思默想 的一问一答—— — 短小、 精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