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与《红与黑》

合集下载

《红与黑》

《红与黑》

介绍理由
1、在人物塑造的手段上,司汤达特别善于把握和分 析人物心理,是个卓越的心理描写天才 2、小说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来反衬时 代特征 3、《红与黑》情节紧凑、结构严谨。故事单线发展, 线索分明,条理清晰,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在艺术上,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广泛运用独白 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 心灵空间,挖掘出了主人公深层意识的活动,从而 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司汤达因此被后人称为“现代小说之父”。
一、作者简介
司汤达(又译斯丹达尔, 1783—1842 )原名玛利·亨利·贝 尔。 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 凝练的笔法而闻名,代表作有长 篇小说《红与黑》、短篇小说 《瓦尼娜瓦尼尼》。他的长篇小 说《红与黑》的问世,也标志着 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 使司汤达成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 的奠基者。
谢 谢
于连的生命像蜉蝣一样短暂,但却像掠过 夜空的流星一样灿烂。他生命的高潮是两
次非同寻常的悲剧爱情。于连是一个充满
矛盾的人物。他的内心世界深刻而复杂, 他既卑怯又勇敢,既狡猾又诚实,既老练 又天真,既复杂又单纯,这些水火不容的 对立特征,使于连成为一种特殊的典型。 小说对于连双重人格、矛盾性格和悲剧命 运的描写,客观上也揭露了法国王政复辟
二、创作背景
《红与黑》这部小说据悉是采自 1828 年 2 月 29《法院新闻》所登载的一个死刑案件。司 汤达创作《红与黑》时,拿破仑领导的法国 资产阶级大革命已经失败,他想用自己的笔 去完成拿破仑未竞的事业。他要通过《红与 黑》再现拿破仑的伟大,鞭挞复辟王朝的黑 暗。作者以“红与黑”象征其作品的创作背 景。“红”象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 命 ; 而“黑”则意指僧袍,象一代的腐

第六章司汤达与《红与黑》

第六章司汤达与《红与黑》

• 拉康说:“婴儿经验到这种破碎的身体与 他的完整的形象之间的不协调,……这种 不协调同时也决定了主体与占据了他的形 象周围空间的他人之关系的不协调。” • 从这个角度看,于连在家乡与他的父亲兄 弟、在神学院与他的同学、在巴黎与贵族 子弟的矛盾、冲突,均可得到合理的解释。
2.缺失的母亲
• 主人公没有母亲,只有一个凶狠的父亲。与从小就 成为孤儿的卢梭一样,于连也是一个精神上的孤儿。 在无意识深处,他始终在寻求着母亲,那个拉康所 谓的原始的缺失 (primordial lack) ,大写的母亲/他 者(M/OTHER)。但由于这个他者永远是可望而不 可及的,只能用一连串小写的他者(others)作为 替代,所以主人公幻想自己能像拿破仑、卢梭一样, 通过自我奋斗,建功立业,成为上流社会贵妇宠爱 的对象。
4.“主动的他恋欲望”
• 一方面被理想自我所控制,一方面又陷入被动的自恋情结而不 能自拔。 • 理想自我属于“主动的他恋欲望”(active anaclitic desires), 渴望将欲望对象拥为己有,具有很强的进取性、占有欲和攻击 性,促使欲望主体不断奋斗、追求。而被动的自恋情结则使欲 望主体常常独处一隅,封闭自我,不愿也不能进行正常的人际 交流。 • “主动的他恋欲望”使欲望主体变得非常大胆,主动甚至狂 暴,而“被动的自恋欲望”又使其非常内向、退缩,常常左右 顾盼,谨言慎行。情绪变化的关键一方面取决于自我理想实现 的程度,另一方面又取决于别人对其自恋情结满足的程度。这 就使欲望主体成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既自卑又高傲,既温柔 又冷漠,既爱幻想又富有理智,既是个多情的爱人,又是个潜 在的罪犯。而在别人眼中,主体的人格和情绪也就变得捉摸不 定。
• 于连在开始个人奋斗以前,性格中反抗性与妥协性 的矛盾已经形成.生命本体冲动与社会习俗压力之 间的张力已经产生.也正是这种矛盾和张力形成成 他的面具意识.并表现为两种服装的交替.

从司汤达的精神世界论《红与黑》中于连的极度自尊

从司汤达的精神世界论《红与黑》中于连的极度自尊

从司汤达的精神世界论《红与黑》中于连的极度自尊《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关于书中于连这个人物的讨论探究十分激烈。

在此笔者挑选于连性格中的一个特点—他的极度自尊,并结合司汤达的精神世界来探讨两者的内在联系。

一、司汤达的经历是于连极度自尊性格产生的根源司汤达出生在法国东南小城勒诺布尔市的律师家庭。

他幼年时深受保守父亲和耶稣会成员家庭教师精神和肉体上的严重摧残。

司汤达的父亲生性沉默寡言,对待孩子十分冷淡。

可以说司汤达很少得到父爱。

他的母亲在他七岁时去世,司汤达的父亲又将他交给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家庭教师,一心想要把他培养成保皇党人和天主教徒。

但是司汤达内心十分抗拒。

他将家庭教师称作伪君子,也恨透了父亲的自私、顽固与冷漠。

在这样的压迫中,司汤达很希望找到一条出路,不同于他父亲人生轨迹的出路。

这种急切想要向父亲证明自己的心理使得司汤达的性格中有极度自尊的因素,他想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与坚持。

而且司汤达自小外形不佳、身材矮小常常受到同龄人的排斥和欺负,再加之他强烈甚至扭曲的“恋母情结”,他的童年生活是不幸的,这使他渐渐养成了自卑的心理。

这也是后来在《红与黑》中,司汤达将于连设置成一个从小体弱多病,时常被父亲和兄长暴打人物的原因。

而且他的父亲视财如命,于连体弱多病的身体状况不能给他带来丝毫利益,因此常常遭受父亲的辱骂。

这种生长环境使得于连带有强烈的自卑感。

这种自卑感在于连接触上流社会之后逐渐变成极度的自尊。

二、司汤达的精神追求是于连极度自尊性格产生的重要因素(一)司汤达的情感世界艺术家创作艺术的原动力往往是被压抑的种种欲望。

司汤达的创作也是如此。

司汤达一生浪漫,但是他的感情生活却并不如意。

为了弥补现实的缺憾,他将《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塑造成一位外表清秀、目光深沉热情的十七岁少年。

这样的外貌塑造符合司汤达对于理想外貌的追求。

司汤达一生有过三个恋人,演员梅拉尼·吉尔贝、意大利米兰人安杰拉·彼得拉格鲁瓦和一位已经是伯爵夫人的名叫梅蒂拉达·维斯孔蒂尼的女人。

第二节:司汤达与《红与黑》

第二节:司汤达与《红与黑》

第二节:司汤达与《红与黑》
一、司汤达生平关键词
“1814年,我和拿破仑一 块垮台。”
“我是意大利的屠夫。”
“米兰人,生活过,写作 过,恋爱过。” 《爱情论》
司汤达故居 (上) 司汤达墓志铭 (右)
拿 破 伦 波 拿 马
·
二、《红与黑——1830年纪事》
1、故事梗概
两次爱情 三个典型环境
2、于连形象解读
自卑
征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抗
于 连 握 市 长 夫 人 手 的 那 一 刻
于 连 法 庭 辩 论
3.“红”与“黑”的含义
一是“红”象征革命,“黑”象征教会。 二是“红”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黑”代 表复辟时期。 三是“红”象征法国的红军装,“黑”象征教 士的黑袍。 四是“红”象征热情,“黑”象征阴谋。 五是“红”象征于连向德瑞那夫人开枪,血染 教堂,“黑”象征玛特尔身着黑色丧服,吻于连 被砍掉的头。

司汤达的《红与黑》 解读

司汤达的《红与黑》 解读

司汤达的《红与黑》解读一、作家简介作家简介:司汤达(一、作家简介:司汤达(1783-1842))1、少年时期(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受到两种思想教育、2、青年时期(与拿破仑相始终)跟随拿破仑14 年。

、3、创作时期(从1814 年旅居意大利开始)二、《红与黑》的基本内容:《红与黑》的基本内容:1、情节梗概、两次恋情:德瑞那夫人、玛特尔小姐2、认识价值:真实再现了1830 年革命前法国社会的真实面貌:①在县城唯立叶尔,主要揭露资产阶级;②在省城贝尚松,主要讽刺教会势力;③在首都巴黎,主要批判高等贵族。

3、思想意义作品通过平民青年于连和两个上流女子的感情纠葛,塑造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个人奋斗道路、反抗反动统治的悲剧典型。

描绘了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灭亡前的恐惧和垂死挣扎,批判了日益得势的资产阶级的看风使舵和惟利是图,揭露了他们互相勾结又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真实反映了七月革命前夕法国的革命形势和社会面貌。

三、于连形象分析:对于连的评价肯定:英雄、反抗者否定:野心家、伪君子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末期、反对封建专制的小知识分子的悲剧典型,反映了一代有志青年幻想的破灭。

在于连身上有许多矛盾性的性格元素:①虚伪与正直:他出身平民,有英雄主义思想。

但却不得不披上黑色道袍走教士的道路。

因为拿破仑时代已经过不能立功于战场,便当上教士,然而他并未放弃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思想,并未放弃对拿破仑的疯狂崇拜。

他是精神上的拿破仑,身穿道袍的拿破仑。

他短促的一生,就是在拿破仑英雄主义思想指导下。

顽强进行个人奋斗的一生。

②自卑与自尊:自卑与自尊这对矛盾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纠结在于连身上。

基于贫苦、地位的低贱,他常常自卑,而自卑又激起强烈的自尊。

自尊心使得他不容他人对其人格的侵犯,往往表现出极度的敏感,易受伤害。

侵犯,往往表现出极度的敏感,易受伤害。

③雄心与野心:虽然出身平民,但却不甘于这样的地位。

和那个时代的许多年轻人相比,于连是有雄心壮志的。

从司汤达的《红与黑》窥探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思潮

从司汤达的《红与黑》窥探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思潮

从司汤达的《红与黑》窥探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思潮摘要:一直以来,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正是产生各种文学思潮的温床,正如十九世纪的欧洲。

广阔的社会现实背景下,为作家们提供丰富的作品题材。

因此,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使这个年代成为法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尤其是以司汤达、巴尔扎克、梅里美和福楼拜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不仅使小说本身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题材,而且在欧洲的小说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其中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更是在题材、手法、塑造的典型人物以及细致的心理分析上,充分的表现了作品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的理念,对后世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红与黑现实主义司汤达典型批判正文:一、司汤达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及其著作《红与黑》。

司汤达(1783—1842),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原名马利•亨利•贝尔。

生于律师家庭,七岁丧母,具有启蒙思想的外祖父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

十七岁时即投笔从戎,在拿破仑军队中担任骑兵联队军曹、少尉、副官等职。

拿破仑帝国灭亡后,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侨居意大利,在此期间,他同情并参与烧炭党人反抗奥地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同时加入意大利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1821 年,司汤达返回巴黎。

法国七月革命后,任法国驻意大利两个小城的领事。

1841 年请假回到巴黎,第二年三月中风去世,终年六十岁。

在司汤达49 年的生命历程中,他始终生活在法国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大搏斗的时代,足迹遍及巴黎和外省的许多地方,他利用细腻的观察和切身体会,准确地体会出了社会不同阶级在这一历史时期其内心与情感上的变化,为以后在《红与黑》中各种人物的描写搜集了大量的素材。

其文艺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阐述现实主义原则,贬斥已经过时的古典主义,认为“文学就是社会的表现”,“学习莎士比亚就要像莎士比亚一样表现当时的风尚,不是去直接模仿他的戏剧,而是应该像这位伟大人物学习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研究方法,和为我们同时代人创作他们所需要的悲剧的艺术。

司汤达《红与黑》

司汤达《红与黑》

司汤达与《红与黑》一、作品简介:《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自1830年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特别为年轻人所喜爱。

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于连是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个人奋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词。

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本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

《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

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

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

《红与黑》在今天仍被公认为欧洲文学皇冠上一枚最为璀璨精致的艺术宝石,是文学史上描写政治黑暗最经典的著作之一,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

灵魂的哲学诗,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红与黑》被誉为19世纪卓越的政治小说,现代小说之父的经典著作,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

美国作家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被英国小说家毛姆认为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二、作者简历:(1783——1842)司汤达的本名叫亨利·贝尔。

1783年1月23日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市。

父亲是一个资产者,但却拥护王权与教会,头脑里充满了贵族的观念。

司汤达的家庭教师是一个神甫。

这个神甫对他进行严格的贵族式教育,禁止他与一般的儿童玩耍。

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母亲的父亲。

他母亲属于意大利血统,生性活泼,思想较为自由开放,能够用意大利文阅读但丁等人的作品。

但她在司汤达七岁时便逝世了。

司汤达的外祖父是一个医生。

思想特别开放,是卢梭和伏尔泰的信徒,拥护共和派。

司汤达少年时期经常住在外祖父家,在那里阅读了大量的世界名作。

2011司汤达与《红与黑》(9月21日)

2011司汤达与《红与黑》(9月21日)




1、维立叶尔市(1—23),新兴的工业城,人们 信奉 “惟利是图” 德•瑞那市长府邸 2、贝尚松神学院(24-30),集中了宗教狂热、 虚伪和黑暗,压抑人性、充满阴谋和险恶 3、巴黎 德•拉•木尔侯爵府(31-64), 纸醉金迷、腐败堕落的贵族社会,蕴藏 着阴谋与杀机 4、贝尚松省监狱------断头台

“我动摇过,我受过颠 簸。总之,我是一个 人……但我并没有被风 暴卷去。”
3.自由追求的困惑

这个形象和整部小说 的深刻之处在于超越了近 代文化的阀限,孕育了现 代主义的文化基因。
《十九世纪文学主潮》

勃兰兑斯评价:“一方面强烈 爱好自然而然和坦率无隐,另一方 面又那么深谋远虑,耍尽花招,把 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的性格是世上 少有的;那么诚实又那么醉心于弄 虚作假,那么痛恨虚伪又那么缺乏 坦率正直,这样的心灵也是世上少 有的。”第五分册,第260页
法庭陈词

“先生们,我没有荣耀属 于你们那个阶级,你们可以 看见我是一个乡下人,不过 对于自己处境的微贱,敢作 反抗的举动罢了。”
2.心灵自由的追求
Hale Waihona Puke 在《红与黑》中就表现 在于连在追求人身自由的同 时,对物欲的批判,对金钱 关系的否定,对心灵自由的 强烈追求。

于连对父亲的惟利是图和无休 止的私欲深深厌恶;对哇列诺的蔑 视,主要因为他是靠剥削囚犯与弃 婴起家的;痛恨德•瑞那市长,除 了因为他专横跋扈外,还因为他满 身铜臭,爱钱如命。同样,他也仇 视德•拉•木尔侯爵府中那些利欲熏 心勾心斗角的“两足动物”。

事件一:不愿与仆人一起 吃饭,不能够简单地理解 为他是鄙视下层人民,而 应从他本能地反抗封建等 级制度出发去寻找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汤达与《红与黑》
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 基本特征:
1、描写资产阶级的原始积累。 2、表现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 盾斗争 。 3、描写资产阶级个性人格的确立。
弗列德里克· 司汤达(Fré dé ric Stendhal,1783-1842)
• 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 主义文学的先驱和杰 出代表 • 高尔基曾说:“司汤 达是在资产阶级胜利 之后,立即就开始敏 锐而明确地表现它的 特征的第一个文学 家。”
“我只尊敬一个人,就是拿破仑。”
• • • • 唯物主义世界观 现实主义文学观 无神论者 反对封建君主制,希望建立一个资产阶级、贵 族和国王三位一体的君主立宪王朝。 • 非常崇拜拿破仑,把自己的一生和前程都托付 给了拿破仑的军队和共和国事业,亲身经历了 拿破仑逐步走向鼎盛期又从鼎盛期跌落下来的 全过程。
一、生平与创作
(一)生平 司汤达(笔名), 原名亨利· 贝尔 (Henri Beyle)。 自称为“意大利的 buture(屠夫)” 。 军人、文学家、心理 学家、外交官
心理分析专著 :《论爱情》
• 又名《爱情论》,中译本译名为《十九世纪的 爱情》 。 • “人类心灵的观察者”。 • 司汤达在这本书中区分了四种不同的爱——肌 肤之爱、高雅之爱(18世纪的调情游戏)、虚 荣之爱和激情之爱。司汤达说,最后一种爱是 最大幸福的源泉。在这方面,想象力起了创作 的作用,它将一个人的惊异和爱慕之情“加以 结晶”(这是他发明的术语),再将这些感情 投射到所爱的人身上。
• 《红与黑》 这个书名究 竟象征着什 么?
《红与黑》的象征意义:
1、“红”指将军的红军服,“黑”指
教士的黑道袍。 2、“红”象征着充满英雄业绩的拿破 仑的帝国时代,“黑”象征着教会 恶势力猖獗的复辟时期。 3、“红”象征着革命,“黑”象征着 教会。 4、“红”象征着热情,“黑”象征着 阴谋。
5、“红”指以特殊方式反抗复辟制度的小 资产阶级叛逆者于连,“黑”指包括反 动教会、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黑 暗势力。 6、司汤达本人的说法:“红”意味着,于 连若出生得早,他会是个士兵;然而他 生不逢时,只好披上道袍,这就是 “黑”。
• “这就是我的罪行,先生们,事实上, 因为我பைடு நூலகம்是受到与我同等的人的审 判,它将受到更为严厉的惩罚。我 在陪审官的座位上看不到一个富裕 起来的农民,我看到的只是一些愤 怒的资产者……”
• 二十分钟里,于连一直用这种口气说话; 他说出了郁结在心中的一切;代理检察 长企盼着贵族的青睐,气得从座位上跳 了起来;尽管于连的用语多少有些抽象, 所有的女人仍然泪如雨下。就是德维尔 夫人也用手帕揩眼睛。在结束之前,于 连又回过头来谈他的预谋、他的悔恨、 他的尊敬,谈他在那些更为幸福的岁月 里对德· 莱纳夫人怀有的儿子般的、无限 的崇拜……德维尔夫人大叫一声,昏了 过去……
二、《红与黑》
• 小说紧紧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与最 终失败的经历这一主线,广泛展现了 “19世纪最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 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反映 了19世纪早期法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 的一些本质问题。 • 在艺术上,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广 泛运用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 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挖掘出 了主人公深层意识的活动,从而开创了 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 先河,司汤达因此被后人称为“现代小 说之父”。
于连最后的自白
• 各位陪审官先生: 我原以为在死亡临近的时刻,我能 够无视对我的轻蔑,然而我仍然感到了 厌恶,这使我必须说几句话。先生们, 我本没有荣幸属于你们那阶级,你们在 我身上看到的是一个农民,一个起来反 抗他的卑贱命运的农民。”
• “我对你们不求任何的宽怒,”于连说,口气 变得更加坚定有力。“我绝不存在幻想,等待 我的是死亡,而死亡对我是公正的。我居然能 够谋害最值得尊敬、最值得钦佩的女人的生命。 德· 莱纳夫人曾经像母亲那样对待我。我的罪行 是残忍的,而且是有预谋的。因此我该当被判 处死刑,陪审官先生们。但是,即便我的罪不 这么严重,我看到有些人也不会因为我年轻值 得怜悯而就此止步,他们仍想通过我来惩罚一 个阶级的年轻人,永远地让一个阶级的年轻人 灰心丧气,因为他们虽然出身于卑贱的阶级, 可以说受到贫穷的压迫,却有幸受到良好的教 育,敢于侧身在骄傲的有钱人所谓的上流社会 之中。”
(二)创作
长篇小说:《红与黑》(1830,代表作,标志 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诞生) 《巴马修道院》(1839) 《吕西安· 娄万》(1901,又译《红与白》) 传记:《拿破仑传》 《自我崇拜回忆录》(自传性作品) 美学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 1823 - 1825 , 被誉为法国 19 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第一部理 论著作,也是西方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理论 著作)。
《红与黑》插图
《红与黑》电影海报
《红与黑》话剧
• 于连· 索莱尔出生于小城维埃尔的一个木匠家庭, 父亲是一个自私的木材厂老板,两个哥哥都是 粗俗之辈。瘦小清秀的于连崇拜拿破仑,但是 他看到拿破仑的时代已经终结,为了尽快飞黄 腾达他只得从事神职工作。 • 凭着超常的记忆力,他被市长雷纳尔选作家庭 教师,但他却与雷纳尔夫人产生了感情。后来 为免事情败露,他不得不到贝尚松神学院学习。 受人推荐,他来到德拉穆尔府任秘书,得到了 拉穆尔小姐的爱情。正当他以为自己将要获得 成功时,雷纳尔太太的来信告发了他。愤怒的 于连疯狂地在教堂打伤了雷纳尔太太,也因此 被判死刑,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红与黑》全书的 总目录下用英文写 的“献给少数幸福 的 人 ” ( TO THE HAPPY FEW ) 如 何 理解?它与小说的 主题有何关系?
“红学”研究中的主题之争
1、《红与黑》是一部 政治历史小说 2、《红与黑》是一部 命运悲剧小说 3、《红与黑》是一部 爱情小说 4、《红与黑》是一部 哲理小说
• 陪审官退到他们的房间的时候,一点的 钟声响了。没有一个女人离开座位,好 几个男人眼里噙着泪。交谈开始时很热 烈,但是陪审团的决定久候不至,渐渐 地,普遍的疲倦使大厅里安静下来。这 时刻是庄严的,灯光变得暗淡,于连很 累,他听见身边有人在议论时刻不决是 好的预兆还是坏的预兆。他高兴地看到 大家的心都向着他。陪审团迟迟不回来, 但是没有一个女人离开座位。
于连是一个 怎样的艺术 典型?
于连:王政复辟时期一个摆脱了信仰 主义的现代个人主义者
他有拿破仑的野心,却没有拿破仑的政 治头脑、理想抱负,不相信传统宗教, 对教会深恶痛绝,对封建贵族顽固派妥 协、倾慕; 没有道德感,认为所谓仁爱是不存在的, 崇尚金钱、自我,在他身上,高傲的自 尊和奴性的自卑相统一、真诚的倾慕和 虚伪的权术相结合、反抗和妥协相交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