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司汤达《红与黑》
【赏析】司汤达:《红与黑》

【赏析】司汤达:《红与黑》展开全文作品内容故事发生在法国革命前夕法朗士——孔德省的维立叶尔小城。
主人公于连是锯木工场主的儿子,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
他以自己的出身寒微为耻,自幼便由衷地崇拜拿破仑,渴望像在大革命时期那样从军立功。
可是他生不逢时,于是就转而希望得到教会的职务,那是王政复辟时代唯一留给平民的晋升之途。
于连在市长德?瑞那家中担任家庭教师时,俊美的容貌和文雅的举止令德?瑞那夫人对他倾心。
于连则出于对市长的报复和对上流社会的挑战,主动向她表示爱情。
一封匿名信使私情败露,于连被迫离开,转入贝尚松神学院。
神学院里,于连渐渐看穿了那里的尔虞我诈和教派纷争,失去了对教职的热情,堕入深深的忧郁里。
后经彼拉神父推荐,他来到巴黎,成了木尔侯爵的秘书。
于连善于审时度势的才干深得侯爵赏识,被视为心腹。
这时的于连隐藏起了心中的共和思想,开始活跃于社交界,并且逐渐地和侯爵的女儿玛特儿接近。
玛特儿被于连所吸引。
侯爵见二人木已成舟,无奈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就在于连踌躇满志、个人野心一步步得到实现之时,一封揭发于连劣迹的信由德?瑞那夫人处到了侯爵手中。
刹那间,于连梦想已久的荣华富贵烟消云散。
怒气冲天的于连拿着手枪跑到维立叶尔教堂中,找到正在做礼拜的德?瑞那夫人,向她连开了两枪,他本人也立刻被捕。
入狱之后的于连,从对短暂一生的反省和对世俗的名利野心的彻悟中,获得了清醒的认识和心灵的解放。
玛特儿却因此更狂热地爱他,为营救他而四处奔走。
于连和伤愈的德?瑞那夫人重逢,明白了真相的两人彼此宽恕了对方,陶醉在真正的爱情幸福之中。
在法庭上,于连控诉统治阶级通过惩罚他来惩罚所有出身贫寒但敢于跻身上流社会的年轻人。
最后,于连从容地走上了断头台,玛特儿抱着他的头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德?瑞那夫人在三天后也心碎而逝。
作品解读1929年,在中国出现了《红与黑》的第一个中译本(马宗融译)。
此后,重译、复译现象很多,名家名译包括黎烈文、赵瑞蕻、罗玉君、郝运、郭宏安、罗新璋、许渊冲和闻家驷等译本。
司汤达的《红与黑》 解读

司汤达的《红与黑》解读一、作家简介作家简介:司汤达(一、作家简介:司汤达(1783-1842))1、少年时期(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受到两种思想教育、2、青年时期(与拿破仑相始终)跟随拿破仑14 年。
、3、创作时期(从1814 年旅居意大利开始)二、《红与黑》的基本内容:《红与黑》的基本内容:1、情节梗概、两次恋情:德瑞那夫人、玛特尔小姐2、认识价值:真实再现了1830 年革命前法国社会的真实面貌:①在县城唯立叶尔,主要揭露资产阶级;②在省城贝尚松,主要讽刺教会势力;③在首都巴黎,主要批判高等贵族。
3、思想意义作品通过平民青年于连和两个上流女子的感情纠葛,塑造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个人奋斗道路、反抗反动统治的悲剧典型。
描绘了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灭亡前的恐惧和垂死挣扎,批判了日益得势的资产阶级的看风使舵和惟利是图,揭露了他们互相勾结又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真实反映了七月革命前夕法国的革命形势和社会面貌。
三、于连形象分析:对于连的评价肯定:英雄、反抗者否定:野心家、伪君子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末期、反对封建专制的小知识分子的悲剧典型,反映了一代有志青年幻想的破灭。
在于连身上有许多矛盾性的性格元素:①虚伪与正直:他出身平民,有英雄主义思想。
但却不得不披上黑色道袍走教士的道路。
因为拿破仑时代已经过不能立功于战场,便当上教士,然而他并未放弃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思想,并未放弃对拿破仑的疯狂崇拜。
他是精神上的拿破仑,身穿道袍的拿破仑。
他短促的一生,就是在拿破仑英雄主义思想指导下。
顽强进行个人奋斗的一生。
②自卑与自尊:自卑与自尊这对矛盾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纠结在于连身上。
基于贫苦、地位的低贱,他常常自卑,而自卑又激起强烈的自尊。
自尊心使得他不容他人对其人格的侵犯,往往表现出极度的敏感,易受伤害。
侵犯,往往表现出极度的敏感,易受伤害。
③雄心与野心:虽然出身平民,但却不甘于这样的地位。
和那个时代的许多年轻人相比,于连是有雄心壮志的。
司汤达《红与黑》

司汤达与《红与黑》一、作品简介:《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自1830年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特别为年轻人所喜爱。
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于连是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个人奋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词。
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本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
《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
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
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
《红与黑》在今天仍被公认为欧洲文学皇冠上一枚最为璀璨精致的艺术宝石,是文学史上描写政治黑暗最经典的著作之一,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
灵魂的哲学诗,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红与黑》被誉为19世纪卓越的政治小说,现代小说之父的经典著作,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
美国作家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被英国小说家毛姆认为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二、作者简历:(1783——1842)司汤达的本名叫亨利·贝尔。
1783年1月23日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市。
父亲是一个资产者,但却拥护王权与教会,头脑里充满了贵族的观念。
司汤达的家庭教师是一个神甫。
这个神甫对他进行严格的贵族式教育,禁止他与一般的儿童玩耍。
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母亲的父亲。
他母亲属于意大利血统,生性活泼,思想较为自由开放,能够用意大利文阅读但丁等人的作品。
但她在司汤达七岁时便逝世了。
司汤达的外祖父是一个医生。
思想特别开放,是卢梭和伏尔泰的信徒,拥护共和派。
司汤达少年时期经常住在外祖父家,在那里阅读了大量的世界名作。
红与黑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心理小说

红与黑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心理小说红与黑——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心理小说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一部心理小说,作品以个人心理为切入点,展现了当时法国社会的政治状况和人性的复杂性。
本文将从作品的背景介绍、主要人物分析和主题探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作品背景介绍红与黑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世纪初的法国,这是个既有皇权统治又有社会冲突的时代。
在这个背景下,司汤达通过描写主人公朱利安·索雷尔的成长经历,展现了困境中个人心理的探索与挣扎。
二、主要人物分析2.1 朱利安·索雷尔朱利安作为作品的主人公兼代表人物,是一个具有野心和理想的年轻人。
他深受拜占庭思维的影响,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穷的出身,爬上社会的顶峰。
然而,他内心的矛盾和复杂情感使得他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遭遇到了许多挫折和困难。
2.2 塞滕帝乌斯·雷诺阿雷诺阿是朱利安的基本宿主,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触发器和指导者的角色。
他通过对朱利安的教育和引导,使得朱利安逐渐认识到社会的现实和自身的局限性。
雷诺阿的存在引发了朱利安内心的挣扎和反思,饱含了作者对于个人心理的深入揭示。
三、主题探讨3.1 社会阶层和政治斗争红与黑以朱利安这个具有雄心壮志的青年为切入点,通过描绘社会阶层和政治斗争,传达了作者对于当时法国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作品中展现了社会地位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政治斗争对于社会的影响。
3.2 人性的复杂性与孤独作品中的主人公朱利安和其他人物一样,都是复杂的人物形象。
他们身处社会和政治的交织中,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
作者通过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传达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的孤独感。
3.3 爱情与背叛红与黑中的爱情题材贯穿始终,主要体现在朱利安与两个女性之间的关系上。
在欲望和社会压力的交织下,朱利安在爱情中经历了背叛和伤害。
作者通过揭示这种爱情纠葛,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弱点和复杂情感。
总结:红与黑是一部具有深刻心理描写的法国小说,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展开,探讨了社会阶层、政治斗争、人性复杂性和爱情与背叛等主题。
司汤达和《红与黑》

德· 雷纳尔夫人见到于连之后,她陷入了热恋,既 兴奋又感到罪恶。夏天,于连对市长夫人的感情更进 一步,半夜时闯进了她的房间。雷纳先生知道这事后 无可奈何。 西朗神父劝于连到贝尚松神学院进修。院长彼拉 神父对于连特别关照,在离职前介绍于连在巴黎木尔 侯爵家里当私人秘书。 这时他认识侯爵的女儿玛蒂尔德并擦出爱的火花。 她指示于连在月光下爬梯进入她的卧室,但玛蒂尔德 很快就感到后悔,于是对他若即若离。于连听了朋友 的建议,追求她的朋友元帅夫人,元帅夫人大受感动, 给于连回信。 终于,玛蒂尔德受不了打击,跪倒在于 连的脚下,求他爱她。
《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司汤达的《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 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小说通过了3个典型环境(维立叶尔、贝尚松神学 院、巴黎)中个人奋斗的悲剧过程,以于连的个人奋斗 史为“经”,以他和德· 瑞娜市长夫人、玛特儿小姐恋 爱生活为“纬”。揭露了复辟时期大革命的深刻影响, 资产阶级的压迫、平民的反抗、贵族和社会的腐败统治 等时代特征;又说明了个人奋斗在专制特权社会中失败 的客观真理 。
作者简介
马利-亨利· 贝尔(Marie-Henri Beyle) (1783年—1842年),笔名“司汤达” (Stendhal,一译“斯丹达尔”),19世 纪的法国作家。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 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他被认为是最重要 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最有名 的作品是《红与黑》和《帕尔马修道院》了,于是双方论及婚嫁。 木尔侯爵虽感忿怒,但迫于无奈,给予于连大量 的财产与贵族身份,他成为骠骑兵中尉。这时市 长夫人出于嫉妒,写信给贵族小姐的家长,揭穿 了他的丑行,让于连前功尽弃。于连一怒之下, 在教堂开枪打伤了从中作梗的市长夫人。后来于 连才知道市长夫人是被神父所逼,后悔莫及。法 庭以预谋杀人的罪名判处于连死刑,于连拒绝上 诉,走上断头台。
《红与黑》中的伦理道德:伦理讨论与辩论课

《红与黑》中的伦理道德:伦理讨论与辩论课引言1.1 概述本文探讨的主题是《红与黑》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并以辩论课为切入点进行讨论和分析。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斯坦达尔于183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朱丽安·索雷尔在复杂社会环境中追求个人发展的故事,展现了当时法国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引言、《红与黑》概述、伦理道德问题的提出、辩论课中的伦理讨论与辩论、结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红与黑》这一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伦理道德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探讨不同角色在面对爱欲冲突、社会阶层与道德观念冲突以及个人选择与社会期望冲突时各自采取的立场和行动,并重点关注辩论课上涉及到的伦理问题。
通过这些讨论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中所提出的伦理道德问题,同时也可以反思现实社会中的伦理困境,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以上是关于文章“1. 引言”部分的详细内容。
2. 《红与黑》概述:2.1 小说背景:《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830年出版。
小说以十九世纪初法国社会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朱利安·索雷尔的奋斗历程和情感经历,展现了当时社会阶层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
2.2 主要角色介绍:- 朱利安·索雷尔(Julien Sorel):故事的主人公,一个贫困佣人家庭的孩子,聪明聪慧并渴望上升到高层社会的年轻人。
- 麦奎堡爵士(Monsieur de Rênal):索雷尔在麦奎堡家中担任家庭教师的雇主。
他是一个身份地位较高但内心软弱的男性。
- 黛依赛(Mathilde de La Mole):一个来自显赫贵族世家的女性,与索雷尔发展出一段复杂而矛盾的爱情关系。
2.3 故事情节简介:故事开始时,朱利安·索雷尔在家庭教师的职位上遭到麦奎堡夫人和一位进入家中的神父的勒索。
朱利安不愿做无谓妥协,离开麦奎堡家后,他进入了布伊林修道院学习神学。
《红与黑》:司汤达以法国社会为背景的心理与社会画卷

红与黑:司汤达以法国社会为背景的心理与社会画卷1. 引言《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所著的一部经典小说,被认为是19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本文将从心理和社会两个方面来探讨司汤达在小说中展现的画卷。
2. 司汤达与法国社会背景先介绍一下司汤达和他生活在的时代背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
这些因素对于理解小说中不同角色的行为和思考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3. 主要人物分析3.1 尚-巴普蒂斯特·朱利安·索尔仁尼司·拉米伯尔(简称尚-巴普蒂斯特)分析主角尚-巴普蒂斯特的心理成长历程,从穷苦农村青年到进入贵族圈子,再到追求权力和地位。
探讨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在法国社会中逐渐认识自我并试图改变命运的过程。
3.2 马里尔·洛伯尔分析女主角马里尔的形象与心理,她是一个聪明、独立和勇敢的女性。
探讨她在法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尚-巴普蒂斯特之间的关系发展。
3.3 其他重要人物介绍其他主要角色,并分析他们在小说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与尚-巴普蒂斯特之间的互动关系。
包括贵族阶层、政府官员、腐败体制等。
4. 心理描写与人性思考探讨司汤达通过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人性的思考,展现出对于个人欲望、道德观念、欺骗与虚伪等方面的深刻洞察。
5. 社会画卷:法国贵族与平民阶级的冲突通过分析小说中法国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冲突,反映出当时法国社会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以及权力斗争导致的动荡局势。
6. 小说主题和影响总结红与黑这部小说所传达的主题和意义,包括对于社会不公与道德观念的思考,以及对人性和命运的探索。
同时讨论该作品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
7. 结论总结我们对《红与黑》这部小说以法国社会为背景的心理与社会画卷的探讨,并强调了作者司汤达在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思考方面的重要性。
以上就是关于《红与黑》:司汤达以法国社会为背景的心理与社会画卷的文档内容编写,通过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心理和社会背景来展现司汤达独特而精彩的笔触。
读书分享:法国作家司汤达《红与黑》书籍分享介绍

个人奋斗与命运
个人奋斗的力量
小说主人公朱利安通过个人奋斗, 实现了从一个小村庄的木匠到巴
黎贵族社会的上升。
命运的无常
朱利安在追求权力和爱情的过程 中,不断受到命运的捉弄和打击,
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个人奋斗与命运的 交织
小说通过朱利安的个人奋斗和命 运的交织,探讨了个人奋斗在命 运面前的渺小和无力,以及命运
读书分享《红与黑》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作主主情艺阅 品要题节术读 背人思概特感 景物想述色悟
介 绍
01
作品背景
作者司汤达简介
法国作家
司汤达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代表作品
《红与黑》是他的代表作,展 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现
实。
文学地位
司汤达在文学史上被誉为“现 代小说之父”。
爱情与人性
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展现了人性的 美好与复杂,同时也揭示了爱情 的脆弱和易受伤害。
对社会现实 的反思
01
揭露社会不公
《红与黑》通过主人公朱 利安的经历,揭示了当时 法国社会的阶级固化和社 会不公。
02
批判权力腐败
小说中对教会和贵族阶层 的腐败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展示了权力如何被滥用和 误用。
其他重要人物
贵族代表,虚伪、冷酷,与朱利安有复杂的关 系。
德·拉穆尔特
朱利安的雇主,市长,善良但软弱。
皮埃尔·德·雷纳尔
玛蒂尔德
朱利安的情人,贵族小姐,勇敢追求爱情。
03
主题思想
爱情与权力
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历了爱情的追求 与挣扎,展现了爱情的复杂性和矛 盾性。
小说通过描绘不同阶层人物之间的 权力斗争,揭示了权力对人们的影 响和腐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21-1825间,参与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论战,发表 了文艺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提出了现实主义的美学 原则。
1827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阿尔芒斯》,通过一对贵 族青年的爱情悲剧,真实反映了复辟时期法国贵族的生活 风貌,展露了心理描写的高超技艺。
1830年完成代表作《红与黑》。
1832年到1842年,是司汤达最困难的时期,经济拮据,疾 病缠身,环境恶劣。但也是他最重要的创作时期。他写作 了长篇小说《吕西安·娄万》(又名《红与白》),《巴 马修道院》,长篇自传《亨利·勃吕拉传》,还写了十数 篇短篇小说。
于连临死前的法庭答辩表现了他的英雄性格的力量,他说: “先生们,我没有荣耀属于你们那个阶级,你们可以看见 我是一个乡下的人审判。我在陪 审官的席上,没有看见一个富有的农民,而只是些令人气 愤的资产阶级的人。”
《红与黑》艺术特点
第三单元 十九世纪欧美文学经典(一)
三、司汤达&《红与黑》
1.生平与创作
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 作家。原名马里-亨利·贝尔 (1783—1842),“司汤达”是他 的笔名。生于法国一个资产阶级家 庭。司汤达从小受到外祖父的培养, 得到启蒙思想的熏陶,爱好文学。 中学毕业后,为革命的形势所鼓舞, 加入了拿破仑领导的军队,随拿破 仑的军队转战欧洲大陆。波旁王朝 复辟时期,在这种形势下,侨居意 大利的米兰。七月革命后,司汤达 仍然郁郁不得志,司汤达开始转入 小说创作。
《红与黑》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现实主 义杰作。他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抓取典型的材料,通过 典型人物的塑造,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作者主要描 写了三个典型的环境:充满唯利是图气氛的维立叶尔 市、阴森的贝藏松神学院与阴谋的权利中心巴黎。为 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重视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揭示是司汤达艺术上的突出之 点,心理活动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繁琐的渲染,而是 人物性格在特定的环境和情势下一种必然的反应,而 且又反过来投射到当时的生活场景中。人物活动与心 理描写相结合是作者塑造典型形象的重要手段。
2.《红与黑》
《红与黑》被誉为灵魂的哲学诗,法 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19 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 义杰作。
主人公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年 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从小 就希望借助个人的努力与奋斗跻身上 流社会。小说围绕于连个人奋斗的经 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 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 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 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 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 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卑鄙庸俗,利欲 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 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 是一部“政治小说”。
是结构完整的典范。于连个人奋斗是主线和中心,情 节上没有枝蔓的干扰。层次的安排上,由小到大,由 低到高,由外到内(外省到政治中心巴黎),严整清 晰、井然有序。
阅读小说《红与黑》,试分析于连形象特征。
于连形象特征分析
于连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 无权和受压的小资产阶级 青年的典型形象,对如他 这样的平民被剥夺了跻身 机会的现存制度是不满的。
他有着平民意识,蔑视贵族阶级与资产阶级爆发户。但 他的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的,追求的是个人的发 迹和飞升。在这个复辟王朝,贵族阶级是决不许平民蔑 视和反抗他们的权威,即使往上爬,也是暂时的。于连 自身的妥协性和动摇性,决定了他不可能成为大革命时 代的英雄,第三等级的平民注定要失败。于连的悲剧是 一出时代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