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红与黑》

合集下载

《红与黑》

《红与黑》

介绍理由
1、在人物塑造的手段上,司汤达特别善于把握和分 析人物心理,是个卓越的心理描写天才 2、小说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来反衬时 代特征 3、《红与黑》情节紧凑、结构严谨。故事单线发展, 线索分明,条理清晰,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在艺术上,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广泛运用独白 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 心灵空间,挖掘出了主人公深层意识的活动,从而 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司汤达因此被后人称为“现代小说之父”。
一、作者简介
司汤达(又译斯丹达尔, 1783—1842 )原名玛利·亨利·贝 尔。 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 凝练的笔法而闻名,代表作有长 篇小说《红与黑》、短篇小说 《瓦尼娜瓦尼尼》。他的长篇小 说《红与黑》的问世,也标志着 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 使司汤达成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 的奠基者。
谢 谢
于连的生命像蜉蝣一样短暂,但却像掠过 夜空的流星一样灿烂。他生命的高潮是两
次非同寻常的悲剧爱情。于连是一个充满
矛盾的人物。他的内心世界深刻而复杂, 他既卑怯又勇敢,既狡猾又诚实,既老练 又天真,既复杂又单纯,这些水火不容的 对立特征,使于连成为一种特殊的典型。 小说对于连双重人格、矛盾性格和悲剧命 运的描写,客观上也揭露了法国王政复辟
二、创作背景
《红与黑》这部小说据悉是采自 1828 年 2 月 29《法院新闻》所登载的一个死刑案件。司 汤达创作《红与黑》时,拿破仑领导的法国 资产阶级大革命已经失败,他想用自己的笔 去完成拿破仑未竞的事业。他要通过《红与 黑》再现拿破仑的伟大,鞭挞复辟王朝的黑 暗。作者以“红与黑”象征其作品的创作背 景。“红”象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 命 ; 而“黑”则意指僧袍,象一代的腐

《红与黑》读后感(6篇)

《红与黑》读后感(6篇)

《红与黑》读后感红与黑,两种色调相反、反差极强烈的色彩的并列,在1830年成为了司汤达一部小说的名字。

自小说问世以来,书名一直是众多文学评论中必然提及的一笔,也不断地引领着读者反复玩味,乐此不疲,引发无尽的猜测和遐想。

以两种色彩的对立作为小说标题似乎是司汤达的独特偏好,其另两部作品《红与绿》、《红与白》(原名《吕西安•娄凡》)莫不属于此类。

书名乍一看觉其模糊晦涩,不可捉摸,然将全书反复咬嚼之后再细细体味,深觉这两种颜色确实浓缩了作品最精华的意义和价值。

色彩的语言是无限丰富的,对美术有过专门研究并写出过《意大利绘画史》的司汤达想必深知这一点。

红与黑,其基本含义一般被认为分别代表了小说主人公于连的两条人生道路:投身于红色的军旅生涯在战场上建立光荣功勋和披上黑袍,去当教士。

由这一基本喻义化出了诸多对假设:行伍与教士阶层,革命与反动,血与黑袍,激情与死亡,可在红道和黑道上下注的轮盘赌,红黑相间的于连的勋章,……该如何解读这个书名?该如何去理解整部作品?又有否可能通过作品窥探到作者本人的种种?红与黑,作为两种切实可感的色彩在整部小说中出现了多次,为思考这两种色彩的深层的象征意义和挖掘小说的主旨提供了基本信息。

红与黑,首先表现为军职和圣职的对立。

于连生于拿破仑时代,呼吸过那个时代充满了刀光剑影和光荣功勋的空气,从少年时代起,就抱定了要出人头地的决心,做过无数英雄伟人的美梦,立志像拿破仑那样,凭借身佩的长剑摆脱卑微贫困的地位,年及三十立功于战场而成为显赫的将军。

然而,正当他即将进入英姿勃发的年龄,时代风云变幻,拿破仑惨败于滑铁卢,被大革命推翻了的波旁王朝实现复辟,平民青年通过个人才智而飞黄腾达的道路即被堵塞。

于连是那一代人,今天被称作“世纪儿”们中的典型代表。

他们的梦想与追求,他们生不逢时的悲剧与幻灭失落,缪塞用诗意的语言作了精彩的概括和表述:“忧愁的一代青年,当时就生活在这个满目疮痍的世界上,所有这些孩子都是那些以自己的热血洒遍大地的人们的骨肉,他们生于战火之中,而且也是为了战争而诞生,十五年中,他们梦想着莫斯科的皑皑白雪和金字塔那儿的阳光,他们头脑中装着整个世界,他们望着大地、天空、街道和大路,但如今全都空空如也,只有他们教区里教堂的钟声在远处回荡。

第二节:司汤达与《红与黑》

第二节:司汤达与《红与黑》

第二节:司汤达与《红与黑》
一、司汤达生平关键词
“1814年,我和拿破仑一 块垮台。”
“我是意大利的屠夫。”
“米兰人,生活过,写作 过,恋爱过。” 《爱情论》
司汤达故居 (上) 司汤达墓志铭 (右)
拿 破 伦 波 拿 马
·
二、《红与黑——1830年纪事》
1、故事梗概
两次爱情 三个典型环境
2、于连形象解读
自卑
征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抗
于 连 握 市 长 夫 人 手 的 那 一 刻
于 连 法 庭 辩 论
3.“红”与“黑”的含义
一是“红”象征革命,“黑”象征教会。 二是“红”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黑”代 表复辟时期。 三是“红”象征法国的红军装,“黑”象征教 士的黑袍。 四是“红”象征热情,“黑”象征阴谋。 五是“红”象征于连向德瑞那夫人开枪,血染 教堂,“黑”象征玛特尔身着黑色丧服,吻于连 被砍掉的头。

司汤达的《红与黑》 解读

司汤达的《红与黑》 解读

司汤达的《红与黑》解读一、作家简介作家简介:司汤达(一、作家简介:司汤达(1783-1842))1、少年时期(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受到两种思想教育、2、青年时期(与拿破仑相始终)跟随拿破仑14 年。

、3、创作时期(从1814 年旅居意大利开始)二、《红与黑》的基本内容:《红与黑》的基本内容:1、情节梗概、两次恋情:德瑞那夫人、玛特尔小姐2、认识价值:真实再现了1830 年革命前法国社会的真实面貌:①在县城唯立叶尔,主要揭露资产阶级;②在省城贝尚松,主要讽刺教会势力;③在首都巴黎,主要批判高等贵族。

3、思想意义作品通过平民青年于连和两个上流女子的感情纠葛,塑造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个人奋斗道路、反抗反动统治的悲剧典型。

描绘了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灭亡前的恐惧和垂死挣扎,批判了日益得势的资产阶级的看风使舵和惟利是图,揭露了他们互相勾结又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真实反映了七月革命前夕法国的革命形势和社会面貌。

三、于连形象分析:对于连的评价肯定:英雄、反抗者否定:野心家、伪君子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末期、反对封建专制的小知识分子的悲剧典型,反映了一代有志青年幻想的破灭。

在于连身上有许多矛盾性的性格元素:①虚伪与正直:他出身平民,有英雄主义思想。

但却不得不披上黑色道袍走教士的道路。

因为拿破仑时代已经过不能立功于战场,便当上教士,然而他并未放弃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思想,并未放弃对拿破仑的疯狂崇拜。

他是精神上的拿破仑,身穿道袍的拿破仑。

他短促的一生,就是在拿破仑英雄主义思想指导下。

顽强进行个人奋斗的一生。

②自卑与自尊:自卑与自尊这对矛盾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纠结在于连身上。

基于贫苦、地位的低贱,他常常自卑,而自卑又激起强烈的自尊。

自尊心使得他不容他人对其人格的侵犯,往往表现出极度的敏感,易受伤害。

侵犯,往往表现出极度的敏感,易受伤害。

③雄心与野心:虽然出身平民,但却不甘于这样的地位。

和那个时代的许多年轻人相比,于连是有雄心壮志的。

小说《红与黑》读后感

小说《红与黑》读后感

《红与黑》读后感《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一部经典长篇小说,它不仅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无数读者,更以其对当时法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而著称。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触动,对人生、社会、爱情等方面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我被小说中主人公于连的命运深深打动。

于连是一个出身卑微却才华横溢的青年,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在那个等级森严、充满偏见和歧视的社会里,他的奋斗之路充满了艰辛和坎坷。

他不得不采用一些不光彩的手段来提升自己的地位,但最终却未能逃脱命运的捉弄,被送上了断头台。

于连的悲剧命运让我深感同情,也让我认识到在追求个人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坚守道德底线,否则即使暂时成功,也终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其次,小说中对法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让我深感震撼。

司汤达通过于连的个人奋斗经历,广泛展现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黑暗面,包括贵族的腐朽、教会的虚伪、资产阶级的利欲熏心等。

这些描写不仅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现代社会中的类似问题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稳定,努力消除社会中的不公和歧视,让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此外,小说中的爱情描写也让我深受感动。

于连与德·瑞那夫人和玛特尔小姐之间的爱情纠葛,展现了不同阶层、不同性格之间的人在爱情中的挣扎和追求。

德·瑞那夫人的温柔善良和深情厚意让我感受到了母性的伟大和无私;而玛特尔小姐的热烈奔放和执着追求则让我看到了年轻一代对爱情的渴望和勇气。

这些爱情故事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复杂,也让我对爱情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

最后,我想说《红与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作品。

它不仅让我对当时法国社会现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人生、社会、爱情等方面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阅读这部作品,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作品,感受其中的魅力和价值。

司汤达《红与黑》

司汤达《红与黑》

司汤达与《红与黑》一、作品简介:《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自1830年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特别为年轻人所喜爱。

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于连是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个人奋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词。

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本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

《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

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

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

《红与黑》在今天仍被公认为欧洲文学皇冠上一枚最为璀璨精致的艺术宝石,是文学史上描写政治黑暗最经典的著作之一,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

灵魂的哲学诗,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红与黑》被誉为19世纪卓越的政治小说,现代小说之父的经典著作,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

美国作家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被英国小说家毛姆认为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二、作者简历:(1783——1842)司汤达的本名叫亨利·贝尔。

1783年1月23日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市。

父亲是一个资产者,但却拥护王权与教会,头脑里充满了贵族的观念。

司汤达的家庭教师是一个神甫。

这个神甫对他进行严格的贵族式教育,禁止他与一般的儿童玩耍。

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母亲的父亲。

他母亲属于意大利血统,生性活泼,思想较为自由开放,能够用意大利文阅读但丁等人的作品。

但她在司汤达七岁时便逝世了。

司汤达的外祖父是一个医生。

思想特别开放,是卢梭和伏尔泰的信徒,拥护共和派。

司汤达少年时期经常住在外祖父家,在那里阅读了大量的世界名作。

红与黑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心理小说

红与黑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心理小说

红与黑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心理小说红与黑——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心理小说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一部心理小说,作品以个人心理为切入点,展现了当时法国社会的政治状况和人性的复杂性。

本文将从作品的背景介绍、主要人物分析和主题探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作品背景介绍红与黑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世纪初的法国,这是个既有皇权统治又有社会冲突的时代。

在这个背景下,司汤达通过描写主人公朱利安·索雷尔的成长经历,展现了困境中个人心理的探索与挣扎。

二、主要人物分析2.1 朱利安·索雷尔朱利安作为作品的主人公兼代表人物,是一个具有野心和理想的年轻人。

他深受拜占庭思维的影响,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穷的出身,爬上社会的顶峰。

然而,他内心的矛盾和复杂情感使得他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遭遇到了许多挫折和困难。

2.2 塞滕帝乌斯·雷诺阿雷诺阿是朱利安的基本宿主,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触发器和指导者的角色。

他通过对朱利安的教育和引导,使得朱利安逐渐认识到社会的现实和自身的局限性。

雷诺阿的存在引发了朱利安内心的挣扎和反思,饱含了作者对于个人心理的深入揭示。

三、主题探讨3.1 社会阶层和政治斗争红与黑以朱利安这个具有雄心壮志的青年为切入点,通过描绘社会阶层和政治斗争,传达了作者对于当时法国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作品中展现了社会地位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政治斗争对于社会的影响。

3.2 人性的复杂性与孤独作品中的主人公朱利安和其他人物一样,都是复杂的人物形象。

他们身处社会和政治的交织中,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

作者通过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传达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的孤独感。

3.3 爱情与背叛红与黑中的爱情题材贯穿始终,主要体现在朱利安与两个女性之间的关系上。

在欲望和社会压力的交织下,朱利安在爱情中经历了背叛和伤害。

作者通过揭示这种爱情纠葛,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弱点和复杂情感。

总结:红与黑是一部具有深刻心理描写的法国小说,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展开,探讨了社会阶层、政治斗争、人性复杂性和爱情与背叛等主题。

《红与黑》读后感(五篇)

《红与黑》读后感(五篇)

《红与黑》读后感司汤达的《红与黑》,写的是法国青年于连的故事。

于连是一个有才华,有野心,有自尊,也有良心的人。

许多评价把于连说成是一味向上爬的野心家。

但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他们都忽略了一点,就是于连良心的一面。

或者说忽略了站在故事背后的作者进行的精神思考。

于连确实是野心家。

于连的野心膨胀过程是故事最表面也是最直接的线索。

在德。

雷纳尔放假,于连想:“我一定要在这个女人身上得手,”“那样如果有一天我发迹了,有人指责我赶过家庭教师这样下等的职业,我就可以告诉他,是爱情把我抛到这个职位上的。

”但是于连也像一个哲学家,他思考人生,思考巴黎,在他的脑中挥之不去的是当像拿破仑般的英雄。

但他对德。

雷纳尔夫人的爱,特别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不能不让人感到真情。

作者的故事构造得极巧妙。

当于连步上仕途时,他用尽心机去获取德。

雷纳尔夫人的心,并想用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提高自身的价值,可最后他才明白德。

雷纳尔夫人是他的终生至爱。

后来的玛蒂尔德小姐是在开始时主动追求于连的。

但是又经过多次的反复,曾使于连感到神魂颠倒。

当玛蒂尔德确认自己爱上于连的时候,于连在临死之前却说只有德。

雷纳尔夫人才会真心待他的孩子。

在于连的攀升过程也少不了这些女人们的帮助,可是在最后他的摔倒也是因为女人。

作者在《红与黑》中塑造了于连,可是更塑造的于连背后的时代,在上层社会中,人人都重视荣誉,可是又过着奢侈的颓废的生活,青年们都缺乏勇气。

社会的各种党派都在积极而又秘密的活动着。

在人物塑造的手段上,司汤达使用了超出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心理深度的挖掘。

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是一首“灵魂的哲学与诗”。

对于书名人们也引起了一番争论,通常,人们认为书名中的“红”是象征拿破仑时代的军服;“黑”是王政复古年代的僧侣黑衣。

也有人认为,红是德·瑞那夫人的鲜血,黑是玛特尔的丧服;红与黑是象征赌盘上的黑点红点,而轮盘则象征人生的游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汤达:《红与黑》内容梗概故事发生在法国革命前夕法朗士——孔德省的维立叶尔小城。

主人公于连是锯木工场主的儿子,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

他以自己的出身寒微为耻,自幼便由衷地崇拜拿破仑,渴望像在大革命时期那样从军立功。

可是他生不逢时,于是就转而希望得到教会的职务,那是王政复辟时代唯一留给平民的晋升之途。

于连在市长德·瑞那家中担任家庭教师时,俊美的容貌和文雅的举止令德·瑞那夫人对他倾心。

于连则出于对市长的报复和对上流社会的挑战,主动向她表示爱情。

一封匿名信使私情败露,于连被迫离开,转入贝尚松神学院。

神学院里,于连渐渐看穿了那里的尔虞我诈和教派纷争,失去了对教职的热情,堕入深深的忧郁里。

后经彼拉神父推荐,他来到巴黎,成了木尔侯爵的秘书。

于连善于审时度势的才干深得侯爵赏识,被视为心腹。

这时的于连隐藏起了心中的共和思想,开始活跃于社交界,并且逐渐地和侯爵的女儿玛特儿接近。

玛特儿被于连所吸引。

侯爵见二人木已成舟,无奈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就在于连踌躇满志、个人野心一步步得到实现之时,一封揭发于连劣迹的信由德·瑞那夫人处到了侯爵手中。

刹那间,于连梦想已久的荣华富贵烟消云散。

怒气冲天的于连拿着手枪跑到维立叶尔教堂中,找到正在做礼拜的德·瑞那夫人,向她连开了两枪,他本人也立刻被捕。

入狱之后的于连,从对短暂一生的反省和对世俗的名利野心的彻悟中,获得了清醒的认识和心灵的解放。

玛特儿却因此更狂热地爱他,为营救他而四处奔走。

于连和伤愈的德·瑞那夫人重逢,明白了真相的两人彼此宽恕了对方,陶醉在真正的爱情幸福之中。

在法庭上,于连控诉统治阶级通过惩罚他来惩罚所有出身贫寒但敢于跻身上流社会的年轻人。

最后,于连从容地走上了断头台,玛特儿抱着他的头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德·瑞那夫人在三天后也心碎而逝。

作品节选《红与黑》,罗新璋译,浙江文艺1994年版,第四十四章研究综述1929年,在中国出现了《红与黑》的第一个中译本(马宗融译)。

此后,重译、复译现象很多,名家名译包括黎烈文、赵瑞蕻、罗玉君、郝运、郭宏安、罗新璋、许渊冲和闻家驷等译本。

在1980年代中叶,还曾引发了关于《红与黑》汉译的热烈讨论。

对于司汤达及《红与黑》的研究相比译介更早,1922年李璜所著的《法国文学史——自十八世纪至今日》就对它有所介绍。

尽管大多只是引入朗松和丹纳的视角,但仍向中国的读者展现了司汤达在细节描写与心理描写方面杰出的现实主义成就及其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质,并通过与其他经典作家的简单对比,彰显出其细腻热情的写实风格。

1949年后,中国的司汤达研究迎来了第一个高潮。

随着电影《红与黑》的上映,一场持续近20年关于《红与黑》的讨论在全国展开。

由于受到当时苏联的社会政治的和阶级分析的方法的影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社会揭露的意义较其艺术价值更受肯定。

而作为讨论的中心,主人公于连则因其个人主义世界观而受到了非历史主义的道德化批评的猛烈抨击,这也累及了司汤达。

20世纪80—90年代是中国司汤达研究的第二个高潮,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新的发展。

一、于连形象研究于连性格研究。

刘念兹和王建琦在《对于连·索黑尔的再认识》中强调了于连性格中的主要方面是“强烈的自尊心和对上层社会的蔑视、仇恨和反抗”,而不是以往备受批判的所谓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野心。

蒋承勇在分析于连的生活原型的基础上,并在“原型即形象性格的深层构架”的观念影响下,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说明了司汤达在于连这个人物身上“形成了以平民意识、自我观念、反抗精神为基本内容的‘心理原型’。

”许光华则在《司汤达比较研究》中指出,对于于连的认识应该抽象与具体相结合:“从高度抽象与概括意义上看,他应该是一个弱小者,反抗强暴者,被奴役受欺凌者对奴役者和欺凌者进行“智斗”(不是“武力”)而努力获胜者形象;而从具体时代阶级内容来看,他又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和抗争,他的形象是随着市民意识的萌发、发展而逐渐形成和成长起来的,他又必须通过种种计谋,包括发挥智慧和施展阴谋、卑劣的手段同贵族和资产阶级进行周旋。

”蒋承勇还在《于连性格系统的审美透视》中,从系统论的角度由于连的性格中归纳出的若干独立个的和若干组对立的基本性格元素,在相互之间构筑起有层次的联系,从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性格系统。

这种认识方式使得对于于连性格的认识由简单、机械真正地走向多元、全面。

于连和其他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

比较的范围很广,从哈姆莱特到拉摩的侄儿和于连的关系,到于连与拉斯蒂涅、吕西安共同的悲剧,再到德·瑞那夫人、安娜和蘩漪各自爱情悲剧的原因。

其中求同倾向明显。

当然,也有不少研究者着重在恋爱观、个人气质、各自意图、形成条件和社会影响等多方面比较并指出了于连与杜洛阿的个人主义野心的不同点;在张华的《互窥中生辉、映衬中臻善——于连和高加林比较谈》中,比较而言更受关注的则是超越爱情的爱情体验和对自卑情绪的不同超越方式等差异。

罗贻荣的《于连及其评价的文化批判》还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50年代以来中国对于连形象的批判作了反省:“今天中国人对于连的口诛笔伐,也不过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结构的外观。

”二、《红与黑》的主题研究关于爱情主题。

在传统的文学批评中,由于受到司汤达“小说是沿路走过去的镜子”之说的影响,加之对于现实主义文学要求 “按生活本来的样子去描写生活”的机械理解,更多人强调的是《红与黑》的政治倾向与文献价值,认为司汤达“首先想要表现的是社会历史的内容,而不是两性关系的内容”,只将爱情作为人物之间立场、观念之争的表现。

吴洪森的《形象的爱情心理学——谈〈红与黑〉》则从“文学是人学”出发,对“脑袋里的爱情”和“心坎里的爱情”及其中的深层因素,包括性格、情感和生活理想等因素作了深入的剖析,从而开启了人们对于爱情作为独立主题的关注。

李迎丰的《〈红与黑〉:一个隐喻》将“到底如何看待于连的爱情追求?”作为理解《红与黑》的关键之一。

它从“爱情关系的社会本质应当是一种政治关系”这种女性阅读的视角出发,来考察司汤达在政治背景下描写爱情关系的作法,发现了在作为构成《红与黑》基本情节的爱情故事背面,由政治事件联缀而成的结构网络。

“小说文本通过‘责任’、‘权力’这类的语言,使政治与爱情相互指涉”,两者具有了“同构性”,从而两相贯通。

关于激情主题。

姜书良的《激情:司汤达小说人物性格论》从对于连性格的分析中发现,激情的主要形式:爱情,激情的本质内涵:时代政治,激情的结构解析:多元、多层次的心理动力组合。

从人物所具有的激情,游嘉胜在《三重对立抗衡及其审美比较——于连形象的冲突机制探析》中指出:“他不仅在同社会对抗,而且在同命运抗争,同自我斗争”。

这种激情反抗的本质目的,就是要袪除司汤达所厌恶的那种社会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集体虚荣心。

胡日佳在他的审美叙事模式研究,更从司汤达“激情与风俗相结合的描写原则”中,在《红与黑》中建立了性格与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

由对“红”“黑”对抗的具体阐释出发,对主题的阐释也呈现冲突式。

如柳鸣九在《〈红与黑〉和两种价值标准》中认为,《红与黑》写出了于连这一个典型人物及其遭遇和命运,提出了在一定历史阶段都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制度、社会环境的关系。

如罗新璋所说,“这个悲剧,是于连个人的悲剧,也是所有杰出人物不用于世的悲剧。

” 毛佑民在《论于连的反抗性》中将之表述为“一个不幸的人在和整个社会作战的一生”,蒋承勇则将《红与黑》的主题构筑为为多维冲突的网状结构的观点。

与此相对的,张英伦则认为《红与黑》必然有一个超越这些对立冲突超越、“一八三〇年纪事”的主题存在,那就是人怎样才能够幸福。

三、《红与黑》与司汤达司汤达与其人物的关系。

在《主体意识的渗透与人物形象的创造》中,蒋承勇运用弗莱原型批评的方法,将司汤达的小说人物作为某些特定原型“反映的变形”。

而且,“从作者的角度看,上述的原型实际上是司汤达本人深层意识中潜在的心理模式的外化”。

这其实也是对司汤达的内倾性风格和内向型审美心理机制在人物形象系列共同特征上反映的确认。

另一方面,柳鸣九在司汤达的某些人物身上发现的“性格的断裂”现象,运用叙事学方法的文本分析也指出了对作者、叙述者和人物在小说中各自不同的主体地位。

余华在《内心之死——关于心理描写之二》中认为,司汤达的叙述似乎总是被叙述中某个人物的内心所笼罩,而且笼罩了叙述中的全部篇幅,然而其叙述的方式恰恰不是心理描写。

这也就是所谓的人物性格的“自己运动”,它被许多研究者认为是司汤达对于现代小说的伟大启示。

创作心理分析中的精神分析研究。

申家仁在《〈红与黑〉:富有启示的成功》中最先运用了文艺心理学,从创作的心理过程中主客体互动的角度阐释《红与黑》。

在赵隆勷的《司汤达和〈红与黑〉》一书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对司汤达的心路历程与其作品的对应关系的研究中,韩中一在对司汤达的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分析中,都发现了其写作的内倾性与精神分析意识,认为司汤达是一个专心致志于把自己的经历和苦乐都注入其所创造的人物身上的作家。

瓦莱里曾说:“关于司汤达的话,说不尽道不完。

”关于《红与黑》话,同样也说不尽道不完。

这是这部作品丰厚的思想和艺术内涵使然。

参考材料1.吴洪森:《形象的爱情心理学——谈〈红与黑〉》,《上海文学》1983年第5期。

2.郭珊宝:《心理小说中的“力学”研究——司汤达的〈红与黑〉小析》,《外国文学研究》1986年第4期。

3.钱林森《西方的“镜子”与东方的“映像”——斯丹达尔在中国》,《文艺研究》,1991年第2期。

4.张英伦《译本序》,《红与黑》,郝运译,上海译文2001年版5.5、《谁是“少数幸福的人”》,《同剖诗心》,郭宏安著,中央编译1996年版。

6.6、《〈红与黑〉和两种价值标准》,《采石集》,柳鸣九著,外国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杨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