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3-1 儒家文化-孔子

合集下载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重点汇总)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重点汇总)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重点汇总)分析“中和之美”审美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中和之美是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的审美原则。

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不能超越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

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述中“中声”,“中音”,“中和”,“和”等概念含义相通,用于音乐、道德修养、政治教化,反映当时音乐、道德、、政教一体的社会观念。

孔子对《诗》的评价也以“中和之美”作为审美原则。

中和之美的审美原则在历代的文学创作中都得了体现。

今天应当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传统思维模式。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辨证思维。

1) 重整体、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2) 就“天、地、人、万物”之间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进行类比的类比思维。

3) 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辨证思维。

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哪些?1) 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的畸形发展。

2) 科学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高度的集权需要一支庞大的官僚队伍,而经过科举选拔而来的大小官僚是当时整个社会文化程度最高的阶层。

3) 科学考试制度给中国文化留下了深刻印记,无论是运动、文学、制度、事业都带有应考的性质,迎合当时主考的意旨,所说之话,所作之文大多与实际生活不发生关系。

明清之后,在专制王权的高压下,科举制已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

论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1) 秦汉时期确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传袭达两千年之久,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的政治文化传统。

2) 秦汉以来,皇帝总揽天下大权,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严密的人身控制,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文化的显著特点。

3) 秦汉以后,君主制度日益成熟与完善,高度集中的专制王权,给传统中国社会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在专制社会里,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形态与民众生活几乎很少不受到时集权政治的影响,特别是高度专制的明清时代,无孔不入的政治权力造成了传统的沉闷与单调。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1)2007-5-30 10:45 【大中小】【我要纠错】绪论“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化”的本义是改易。

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

)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关注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有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事象的类型性、文化事象的变异性)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孔子文化介绍模板

孔子文化介绍模板

孔子文化介绍模板1. 简介孔子文化,简称孔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儒家学派的创立者。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说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文化、思想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文化以孔子的思想、教育理念、道德规范以及儒家经典为核心,强调人的修养、礼仪之道、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等方面的价值观念。

2. 儒家思想孔子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系。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即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善待他人。

他认为人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实现自我修养,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思想将孔子的理念融入教育体系中,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学习态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3. 孔子文化的核心价值观3.1 仁爱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尊重,认为仁爱是人之本性。

他提倡人们要以诚实、善良、宽容和谦虚的态度对待他人,并倡导关爱弱者、扶持需要帮助的人。

3.2 礼仪之道孔子认为社会秩序的维系是通过遵循规范的礼仪而实现的。

他强调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3 忠诚和孝道孔子强调人们应该忠诚于家庭和国家,尤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道。

他认为孝道是一种基本的伦理规范,子女应该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并以此作为自己品行修养的重要标志。

4. 孔子及其影响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他的教育思想和学说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并且对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思想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的学说被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他的经典著作《论语》被视为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

他的思想影响了古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和社会伦理,被用作教育的基本原则和道德的指导。

孔子的影响还体现在东亚各国的教育体系中,儒家思想成为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中国,孔子文化仍然被广泛传承,并且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教育、政治、商业和社会伦理。

3-1-4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

3-1-4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 、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2 、道德伦理观:“孝” 、“仁义” 、“诚信”——构建和谐社会,精神文明 建设。 3 、 “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修养——约束和规范市场经 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 4、 “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5 、 “大一统” 思想——巩固统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 为大夫。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 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 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加强中央集权
——缓和阶级矛盾,
稳定统治秩序
——加强君权
回2
评价新儒学
1、加强了中央集权
积极 2、巩固统一,稳定社会
评价
消极
3、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唯心主义成分 2、神学迷信,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3、扼杀其他流派,思想专制
回2
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学生成人,反对愚忠; 中庸思想:“过犹不及,和而不同”
文学贡献:其言论《论语》,编订整理出《诗经》、《尚书》、《春秋》 等。
*孟子
“仁政”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 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民贵”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 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雠。”

历史选修4第二单元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历史选修4第二单元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孔子杏坛讲学图
4、从政失败
孔子在鲁国的活动
(力图恢复礼乐制) 孔子五十一岁时,被任命为 中都宰(王室总管)。第二年, 他被升为司空,专管全国建设。 不久调任司寇,相当于现代的最 高法院院长,摄相事。
摄相事 由于齐人的离间,鲁 大司寇 定公对孔子的态度逐渐冷 司空 中都宰
淡,孔子便率弟子离开鲁 国,开始周游列国,宣扬 自己的政治理想。
孔子的故乡
曲阜是春秋时期 鲁国的都城,是我国 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 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 遗产,其中最著名是 曲阜三孔——孔庙、 孔府、孔林。
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全景
孔子虽非帝王,但 历代帝王皆以孔子 的思想治国,故敬 奉为先帝,特做帝 王像
公元前479年,孔子病故。 图为位于山东曲阜的孔 子墓。
1、孔子的出生:尼山降圣,生逢乱世
相传孔子的 母亲颜征在 在尼丘山上 祈祷后,生 下儿子孔子。 孔子生来头 顶中间低、 四周高,象 尼丘山的形 状,故起名 叫孔丘,又 因他排行第 二,遂取字 仲尼。
2、自学礼乐:
勤学好问, 博学多才
成为主持祭祀和丧葬礼仪的儒士(礼乐专家)
问礼老聃
三人行,必 有我师焉。 择 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 之。 ——孔子
孔子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是人类 文明出现巨变的时期,在这个光辉灿 烂的文化创新时代,出现了大量世界 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们以自己的 思考主张和探索精神影响着世界,在 文化创造与传承方面引导着世界的走 向。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古代中 国的孔子,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 亚里士多德。
二、开创儒家思想
(一).儒家思想产生背景
——社会大变革(经济、政治、阶级、思想)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学设计教案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孔子生平的主要史实“六经”,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礼和中庸。

孔子主要的教育思想。

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社会政治、教育以及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各国的深远影响。

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以及在后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运用孔子儒家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探讨学习方法。

结合孔子对后世影响的史实,在现实中寻找实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归纳;分析材料;问题探究;古今结合;讨论探究3、情感态度价值观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治国思想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儒家思想在很多方面应该成为我们的道德规范。

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值得学习和借鉴。

理解“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做一个像孔子那样对社会产生进步作用的人。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核心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及评价。

3. 教学用具幻灯片。

图片。

4. 标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用孔子的雕像、孔子的言论、山东曲阜的“三孔”图片,引领学生知道孔子两千多年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尊崇;在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

那么这节课我们系统的看看孔子的成长历程和孔子思想的形成。

(讲授新课):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出生: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史记》2、立志学习礼乐:刻苦自学,成为主持祭祀和丧葬礼仪的儒士3、试图恢复礼乐,传承礼乐文化:(1)(1)从政失败: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恢复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2)周游列国:卫、陈、宋、蔡、楚孔子周游列国路线▲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

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蒙思想家从儒学中先下受师的”利到的益了古”启训,发,而、尽不借可必以以鉴放为和手与鼓追道舞求德“有阳亏光。
4.对今天……
——日本“实业之父”涩泽荣一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 里寻找智慧。”
——瑞典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文博士
第四篇
孔子离我们而去二千多年了,但他的智慧和思想 已化作涓涓细流,流淌在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中,活 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之中并被奉为人生格言。
材料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据材料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1.对中国: ①思想: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影响深远。 ②教育: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③政治:杰出的政治家,孔子的政治思想对我国的政治建设影
响深远。
2.对亚洲:
伏尔泰在孔夫子石像下写下了如
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下的家几传行统字文,化以的表达组他成对这位圣 部分(日本、朝鲜、越南贤的)尊敬心情。 3.对明欧清洲以:后,孔子学一《晓他说一个“人论手被企取知语拿“从向口甚传业之道》算他未,吻至到家有“来盘是使他讲在必道求提西。唯世仅话全须”利高方自一界以,国做的”商,己有迷圣但也欧到道其人的益惑贤大如一理实的洲工理,而家此手;并道一作智而从认。拿同不德些就的是未为”时违,《是表照以他启又背使论要现亮先是要“商语通者了知圣让至人》过,方的贤其圣明,,
外在的规范约束
经典图片解读:《孔子讲学图》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此图能反映孔子哪些思 想主张或贡献?
解读提示:从教学地点、教学对象、人物布局及神情… …
[思考]: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 瓦解,出现了土地私有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孔子主张不用鱼网而以大绳多钩的方式捕鱼, 是因为这样的方式已经超越了维持生计的限度,而 是以渔利为目的了。孔子说的宿鸟,绝非仅指落在 树上的鸟,而是指在巢穴孵化幼鸟的大鸟,大多鸟 类是为繁殖后代而筑巢。避免射杀繁殖期的大鸟, 可以避免殃及幼鸟,保护鸟类的繁衍。
思考:从以上论述中,你如何理解“中庸之 道”的现实意义?
孔子曾整理出《诗》《书》《礼》 《易》《乐》《春秋》等典籍
《诗经》书影
《尚书》书影
《周礼》书影
《春秋》集传大全
周游列国
▲鲁定公十三年,孔子55岁。孔子离开 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 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 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 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 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 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
▲鲁定公13年十月,孔子带弟子离开 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 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 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 逃脱后,孔子又 返回了卫国。
▲ 鲁哀公二年,孔子59岁,离开卫国经曹、 宋、郑至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 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
▲鲁哀公三年,孔子60岁,去郑国,被人 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 笑曰:“然哉,然哉!”
有教无类
1.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的教育思想,并首开兴办私学的风气。 2.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3.提出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4.注重因材施教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孔子的 故乡。其中最著名的为驰名中外的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大成殿——孔庙内宫殿式主体建筑,正殿。也是孔庙的核心
▲ 鲁哀公六年,孔子63岁,楚国派人去迎 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 们的所做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 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 师徒围困在半道,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 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 一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有了礼,等级秩序就不会乱,因为它规定了 每一个人在这个等级金字塔中的地位、义务 与责任,人们遵循这些礼,金字塔式的社会 结构就不会坍塌。
• 周代的礼仪制度实际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 经济、军事、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 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体系。脱胎 于原始宗教祭神仪式的礼,已具有强烈的政 治色彩,具有了法的含义和功能。
• 孔子的弟子辑录而成的《论语》一书集中地 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学说,是研究孔子及原始 儒家思想的最直接也最可信的资料。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
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
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
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
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
孔子
人生态度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6、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7、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做人格言 1、不学礼,无以立。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 “孔子一身直为中国政教之源;中国历史孔子 一人之历史而已。”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 “在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与‘共同心理’ 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最重要、最巨大作 用的是孔子。”
——张岱年
身后荣辱:由“人”变“神”
孔子去世后,历代帝王为彰显对孔子的尊崇,不断对孔子进行追封追谥。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他开创的私人学堂,各阶层的人都可以到他那 里学习。改变了过去教育被官府垄断,只有贵 族子弟可以受教育的情况。这在我国教育史上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 《书》,定《礼》《乐》,序《周易》,作 《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 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三讲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
• 自从孔子创立儒学以来,儒家学说对中国 人的影响就几乎从未中断。从西汉到明清, 它作为占据统治地位的主导思想,深深地 渗透到中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 历史等文化思想里,对中国的民族精神、 历史形态乃至风俗习惯都产生了巨大而深 远的影响。
• 儒家学说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而且两千多年来的发展还使它内化为一 种人文品格,深深地积淀在我们的精神血 脉之中。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对塑造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格所起的作 用,是无与伦比的。
• 孔子及其开创的儒家思想构成其后中华文化 的主流。儒家文化超越国界,在东亚一带传 播久远,并为西方所关注。孔子成为中华文 化的代表人物。
国际地位与影响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 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 孔子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993年 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 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
• 51岁: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孔子为中 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
• 52岁: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 摄相事。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
• 54岁:堕三都。但因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 父,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
• 55岁:公元前497年春,齐国送80美女到鲁国。 季桓子接受女乐。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
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朱子语类》卷九三
• 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 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 ——元《加封孔子制》
•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 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 传,自孔子之后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
• 73岁: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孔子 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鲁哀公诔之。诸弟 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为之守墓六年。弟子及鲁人 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 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 了以“仁”、“礼”、“中庸” 为主要内容, 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 内的完整学说。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 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平
孔 子 (前551-前479)
• 公元前551年9月22日(鲁襄公二十二年夏历 八月二十七日)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 曲阜城东南)。
• 3岁:公元前549年其父叔梁纥卒,葬于防山。 孔母颜征在携子移居曲阜阙里。
• 17岁:公元前535年(鲁昭公七年)孔母卒。 是年,季氏飨礼,孔子赴宴,被阳虎拒之门外。
• 36岁: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齐景公的 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 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 37岁: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齐返鲁。
• 48岁:(鲁定公六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 《史记•孔子世家》云:“陪臣执国政。.……故孔 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 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 57岁:公元前495年夏五月鲁定公卒,哀公立。
• 68岁(鲁哀公十一年)季康子迎孔子归鲁。孔于周 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
• 69岁: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不被用。孔子继续从事 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孔鲤卒。
• 70岁:颜回卒。 • 71岁:是年春,狩猎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
于是停止修《春秋》。
第一节
儒家与儒学的形成

• 《说文》: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 • 俞樾:儒者其人有伎术者也……古谓术士为儒,
凡有一术可称,皆名之曰儒。 • 《周礼·天官·太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
四曰儒,以道得民。 • 从治丧相礼的神职人员到“以道得民”的儒者? • 儒在春秋时最初是一种职业之名,是从巫、史、
• 20岁: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起名为鲤, 字伯鱼。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 21岁: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 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 罕》)
• 27岁: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 35岁:(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内乱。《史记• 孔子世家》云:“昭公率师击(季)平子,平子与 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齐。” 孔子也到了齐国。
• 周代礼仪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基 础,此后各个朝代虽都把制订礼仪作为立国 之本,但基本没有超出周礼的框架。
• 三礼:《仪礼》《周礼》《礼记》
• 《仪礼》:礼容 • 《周礼》:制度 • 《礼记》:礼义
五 礼: 吉礼_祭祀之礼 嘉礼_喜庆欢会活动中的礼仪 宾礼_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礼仪 军礼_与军事有密切关系的礼仪 凶礼_丧葬灾变之礼
• “克己复礼为仁。”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
• 但是,孔子所说的礼,与西周有所不同。他既 是礼的继承者,又是礼的改革者。
• 其一,他采用“礼”与“仁”结合的方法;
• 本来礼的主要内涵就是两方面的,一是区分上 下、尊卑、亲疏、远近,使之有差别;二是协 调,使之更和谐。后者的基础就是人有慈爱仁 厚之心,只是这一面始终没有被足够的认识和 使用,而孔子则以“仁”这一概念使后者有了 坚实的心理依据,加强了“礼”的协调功能, 使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转向充满温情的人际关 系,也使礼的两面功能都得到了充分运用。
三、孔子论礼
• 孔子十分推崇西周的礼仪制度,他是周礼 的维护者。《论语》里“礼”字出现七十 四次,讲到礼的地方有四十九处。
在孔子看来,礼的作用是: 第一,能够调和各阶层之间的关系,稳定社会
秩序;
• “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 •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
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氏》)。 第二,礼也是个人修养、人格完善的基本手段。
而在鲁国内部,鲁国国政,此时也已落入三 桓之手,所谓鲁国国君,亦不过是国家的一种 象征而已。
整个世界杀伐不断,礼崩乐坏,纲常 殆废,百姓流离,人们需要一种道德政 治。于是,为这种道德政治提供一种理 论乃至实践规范的使命就落在了孔子身 上。
历史上真实的孔子,是一位悲天悯人, 坚持理想,百折不挠,积极用世,空前 绝后的杰出人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孔子的出生,可谓正逢其时。
• 其二,西周“礼不下庶人”,孔子打破了 这一传统,主张“齐之以礼”;
• 其三,孔子所说的礼基本意思是礼仪、礼 制,突出了现实政治的含义,敬鬼神的色 彩淡化了。
思考题
第二节
孔子的生平
一、历史背景
儒家文化创自孔子 (名丘,公元前551— —前479年)。孔子是 中国上古数千年传统文 化的集大成者。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周室微而礼乐废” 的时代。
当时,国际间,大国争雄,都想称霸于诸侯。 小国则朝不保夕,纷纷寻求宗主国以求得庇护, 因而国家之间,密谋迭出,杀伐不断。各诸侯 视周朝天子如无物,世间根本无王道可言,武 力,成为最有发言权的代名词。整个“国际” 社会是王道衰微,霸道盛行。
• “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 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 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 之交也。”(《礼记•哀公问》)
• 《礼记·经解》:“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 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 所以明臣子之思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 之序也;昏(婚)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 夫礼,禁乱之所由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