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儒家文化

合集下载

孔子及儒家文化

孔子及儒家文化

一、孔子及儒家文化1.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当代作家华轩居士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2.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其核心是“仁”。

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3.孔子周游列国14年的地图①孔子的“游”主要有三种形式:游览、游学、游仕。

游览:即到各处参观、欣赏风景名胜,我们现在大多数旅游都属于这种形式。

游学: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并且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孔子周游列国当然不会忘记讲学授课,传播儒家思想。

游仕:这跟孔子离开鲁国的初衷相关,鲁君不办正事,孔子思想得不到重视,于是他和学生周游许多国家,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

孔子相当重视“游”,他曾经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意思是君子不要留恋故土,应该通过游学四方来增长见识。

由此可见,孔子“重游”,反对“怀居”、“怀土”等心理和行为,甚而把贪恋安居、留恋故土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分野标志。

在孔子看来,智者的聪明锐利和流动的水具有形而上的共通性;仁者的宽厚品格与庄重沉稳的大山相通,故“仁者乐水,智者乐山”。

孔子重游,尤其提倡“近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明确表达了他提倡近游的思想。

古代中国的孔子与儒家思想

古代中国的孔子与儒家思想

古代中国的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又被尊称为孔夫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及现代的政治、道德、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孔子的生平背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以及其影响等方面探讨古代中国的孔子与儒家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背景孔子出生在中国鲁国的一个小贵族家庭,成长于春秋末和战国初期的动荡岁月。

他早年丧父,靠着治学、教书的收入养家。

孔子的智慧和学识迅速引起了一批学生的注意,他的教学方法也备受推崇。

后来,孔子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学派,拥有了一大批的追随者。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思想是孔子及其学派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想体系,注重社会伦理和政治道德的发展。

儒家思想强调“仁”、“礼”、“义”、“智”、“信”等核心概念。

1. 仁:仁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仁者爱人,关注他人的福祉,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孔子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们可以实现仁的境界。

2. 礼:礼仪尊重传统与仪式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通过遵循礼仪规范,人们可以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3. 义:义指的是道德和正义的原则。

儒家强调个人应该虚心谦让,团结合作,遵守道德规范。

孔子认为,只有遵循义的原则,社会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4. 智:儒家注重追求智慧和知识。

孔子鼓励人们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自己的智慧,以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5. 信:儒家思想强调真诚和诚信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保持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

三、孔子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的影响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孔子倡导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注重道德和德政,提出了君主应该为民做好事的理念。

这一思想影响了后来的君主和政治家,推动中国政府建立了以德治国的理念。

例如,汉朝延续了孔子的思想,实行了“仁政”,使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孔子,即孔丘,名丘,字仲尼,谥号为文,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极高声望和影响力的人物。

生平经历孔子出生在鲁国临沂市曲阜周村的一个贵族家庭。

少时孤贫,12岁孤身穷游,求学问道,24岁开始做私塾训课,传授学问。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着独特见解:他认为无论身份贵贱,只要有学识、有才能,都可以受到尊重。

思想理念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仁”、“礼”、“义”、“智”、“信”五个方面。

他认为仁是人之本性,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智是发展自身能力的途径,信是维系人际信任的纽带。

孔子的思想强调“天命”,认为皇帝是天意之选,要顺天命才能保国家的安稳。

他主张“君子”道德修养和品行端正,要勤于修德养品,追求道德至善。

影响力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长期影响中国的政治、教育和伦理规范。

儒家思想主张尊重长辈、重视传统、礼让为贵,对中国人的为人处世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孔子的弟子编纂了《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成为后人学习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被历代帝王推崇为楷模。

他的形象和思想一直被后世传颂,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道德修养、人伦关系,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社会风气和价值取向。

孔子的思想不仅在中国留下了深远痕迹,也为世界上其他文化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以上是对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伟大思想家的生平、思想和影响。

孔子与儒家思想

孔子与儒家思想

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和教育,并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从孔子的生平、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以及其对教育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孔子与儒家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出生于中国山东省的鲁国。

他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士族家庭,但他卓越的智慧和才能使他成为一位备受尊敬的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的学说以及对学生的悉心教导使他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

他的学生中有一些后来成为了重要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思想是孔子的思想体系,它强调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秩序和政治治理。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包括仁、礼、义、智、信等。

首先,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它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心。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培养自己的仁心,才能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其次,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只有遵循礼仪规范,人们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再次,义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它强调个人应该遵循道德准则,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义的行为,人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最后,智和信是儒家思想的两个重要方面。

智指的是个人的智慧和学识,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人们才能提高自己的智慧。

信指的是个人的诚信和信任,孔子认为,只有通过诚实守信,人们才能建立起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

三、儒家思想对教育的影响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他对教育的贡献无法估量。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教育产生了启示。

首先,孔子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德才兼备。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因此,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识和智慧。

孔子与中国的儒家思想传统

孔子与中国的儒家思想传统

孔子与中国的儒家思想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孔子则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为古代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孔子通过他的思想和教导对中国社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与中国的儒家思想传统的关系,并梳理其核心理念和主要内容。

一、孔子: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原名孔丘,公元前551年出生于中国鲁国。

他对儒家思想的贡献被后人奉为经典,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孔子的学说主要围绕社会伦理、政治和教育展开,他提出了许多为后世所推崇的思想,如仁、礼、孝、忠等。

这些思想构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1. 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准则。

孔子认为,人类应该以仁为出发点,关注他人的需要与利益。

他认为,通过持续的学习和修养,个体可以培养出仁的品质,从而达到道德境界的提升。

2. 礼:在孔子看来,礼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基石。

他强调人们应该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礼仪的实践不仅仅是简单的规矩和仪式,而是一种内外修养的表征。

3. 孝:孔子非常强调家庭伦理,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一种人类最重要的美德。

他主张子女应该尽忠尽孝地照顾父母,这也是传统中国家庭价值观念的基础。

4. 忠:忠是另一个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孔子强调人们应该忠诚于国家和社会,并且遵守社会规则和法律。

他认为,个体的成功和幸福与忠诚紧密相连。

三、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孔子的思想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1. 社会秩序:儒家思想强调了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通过道德和教育的引导,社会可以建立一个和谐的秩序,使人们能够和平地共存。

2. 教育体制: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体制产生了长期影响。

孔子提倡“教育无年龄界限”,鼓励不分年龄阶段的学习者,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可以和其他学生一起接受教育。

孔子与儒家文化

孔子与儒家文化

孔子与儒家文化(1)正名含义:客观存在的种种事物应当与他们名字的本来含义一致起来。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在社会关系中,每一个名字包含有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为了使事物做到与他们名字的含义,即其理想的本质相一致,就应当努力完成责任与义务。

一个国君的本质就是一个理想国君应有的品质,“为君之道”。

若一个君王按照为君之道行事,他就不仅有君的“名”(名分),也有君的“实”(实质),成为名实一致。

(2)义含义:义者宜也。

是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是一种绝对的道德律。

社会的每个成员必须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如果一个人遵行某些道德,是为了不属于道德的其他考虑,即便他所做的客观上符合道德的要求,也依然是不义。

儒家强调“义利之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仁含义:“义”是一种观念形式的规范,一个人在社会里行事为人,有他应该遵行的义务和应该做的事情。

而这些义务的本质便是“爱人”,即“仁”。

一个人必须要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其社会责任和义务。

具体有如下几点:1、一种推广程序:一个人一定要与父母兄弟有亲情,在亲情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辐射到他人身上。

2、一种政治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步一步向外辐射。

3、一种心理原则:将人的感情心理消融在人与人的世间关系中,建立了一种现实的伦理,心理的模式。

4、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对个体提出了社会性的义务与要求,把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人的本质和仁的重要标准。

5、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性和独立性。

(4)礼含义:原指古人祭祀的仪式,表现了对上天和祖宗的尊敬,也体现了人间的等级和尊卑。

孔子将“礼”从宗教范畴推广到人间成为人文世界的行为规范。

他不仅是等级社会的外在形式,而且与人的内在理性———仁结合在一起,使“礼”的实践成为人的内发行为,达到自我控制的地步。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5)忠恕之道含义:仁的实践包含为人着想。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尽己为人谓之忠。

孔子的儒家文化一句话总结

孔子的儒家文化一句话总结

孔子的儒家文化一句话总结孔子的儒家文化一句话总结前言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支,而孔子则是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

自孔子时代以来,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总结孔子的儒家文化,并试图用一句话来概括其核心。

正文1. 仁爱为本孔子的儒家文化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注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道德观念,教导人们要以慈爱、关怀和宽容来对待他人,使得社会能够实现和谐与友善。

2. 学无止境孔子强调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养可以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

孔子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以及对知识的追求,鼓励人们不断地学习、钻研,并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 有礼有义孔子注重礼仪和道德规范的遵守,认为人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准则来行为,以保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他提出了”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的戒律观念,引导人们依照年龄、状态和社会角色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结尾孔子的儒家文化以仁爱为本,强调学习和不断的自我修养,同时引导人们遵循礼仪和道德规范,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通过以上几点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具有人文关怀、追求知识、遵守准则等特点,对于中国社会和现代世界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正文4. 尊重家庭与社会孔子的儒家文化强调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建立在稳定的家庭基础之上。

孔子倡导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并将这种孝敬扩展到整个社会。

他强调家庭的纽带作用,以及每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 和平与谦逊孔子的儒家文化强调和平与谦逊。

他主张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倡导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不急于争论和争斗。

孔子教导人们要保持谦逊和包容的心态,不自以为是,以达到互相理解与和谐共处的目标。

孔子与儒家思想

孔子与儒家思想

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名丘,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的学说被称为儒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孔子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及其核心内容。

一、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孔子生于战国时期,当时中国呈现出诸侯割据的局面,社会动荡不安。

孔子痛心于社会的混乱,认为根源在于人心的道德败坏,因此他致力于重建人的道德秩序。

孔子主张以仁爱来治理国家,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礼仪、道德和家庭伦理。

孔子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但在社会中会受到各种诱惑和恶劣环境的影响,因此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孔子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只有通过自我修养,才能达到仁爱和和谐。

他强调人的义务和责任,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儒家思想以孔子的学说为基础,其核心内容包括仁、义、礼、智、忠、信等。

1. 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意为善良、仁爱、亲和。

儒家强调个人追求仁的境界,通过修养自己来实现个人的全面成长。

2. 义:义是一种道德责任感,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儒家认为人应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自己的事情,履行自己的义务,并帮助他人共同进步。

3. 礼:礼是一种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是一种行为规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礼仪和道德修养。

孔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手段。

4. 智:儒家强调人的学问和智慧的追求,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发展自己的智慧,提高个人的素质。

5. 忠:忠是忠诚和忠心,指忠于个人的职责和责任。

儒家认为人应当对自己的家庭、社会和国家忠诚,为共同的利益而努力。

6. 信:信指守信用,儒家坚持人的诚信和信用的重要性,认为信用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信任基础。

三、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影响孔子逝世后,他的学说被他的弟子继承和扩充。

儒家思想继续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东亚地区的其他国家文化也有深刻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开创道德教育传统(3)
孔子主张推己及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 也。”“己所不欲,勿施与人。”④爱万物 (生命)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 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 ‘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恸而谁 为?’”(《先进》)“伯牛有疾,子问之, 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 斯疾也!’”(《雍也》)(注:伯牛以德行称, 亚于颜、闵,故痛惜之。)“厩焚,子退朝, 曰:‘伤人乎?’不问马。”——爱惜人命。 “钓而不纲”“戈不射宿”——爱物命。
儒学的人文精神
⑥笃行精神。笃行:儒家的入世品格和
刚健精神。“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
息。”“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 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 也。”(《子罕》)“其为人也,发奋 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朱熹注:未得发奋忘食,已得乐之而 忘忧)。”“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 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孔子之后续承孔子的八派儒学:子张学派; 子思学派;颜氏学派;孟氏学派;漆雕氏学派; 仲良氏学派;荀子学派;乐正氏学派。汉代以 后出现的学派有:西汉董仲舒、刘歆(xin)为代 表的“古今文字学”和纤纬之学,融进了阴阳 学、法家思想,改造儒学;魏晋王弼、何晏: 玄学(以老庄思想解释儒学);唐代韩愈:道 统(排佛);宋明:程朱理学(程颐、程颢、 朱熹);清前后:汉学、宋学、今文经学、古 文经学。
三 孔子创立了儒学(1)
⒈诸子百家。 春秋末战国初,各阶级、阶层思想家为救时弊
竟相发表自己的主张,学术思想界出现了百家 争鸣的局面。诸子: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 老子、墨子,亦指他们的代表作《论语》、 《孟子》、《老子》等。百家争鸣:春秋末至 战国初的思想文化领域互相辩争的学术风气。 百家:指先秦至汉初的各个学派:儒、道、阴 阳、法、名、墨、农、杂、纵横、小说家。
儒学的人文精神
④和合精神。和合是多样性的统一,也
是不同要素的统一。君子和而不同,小 人同而不和;朋友切切缌缌,兄弟怡 怡——子路。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 也——颜渊。儒家讲人与社会、人与人、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今人际关系冷漠, 人与自然关系失和,更有必要汲取儒家 精神。
儒学的人文精神
⑤见利思义精神。“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
2、 开创道德教育传统(2)
②敬兄长:程子说“孝弟行于家,而后
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 仁以孝弟为本。”(这是整肃好家庭关 系的根本)③泛爱众:广泛友爱大众。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 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 有所长,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 礼运》) “子曰:‘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
第三节 荀子及其思想。

荀子,名况,字卿,称孙卿。战国末 期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对儒学有 扬弃和发展。博学善辩。齐稷下学宫讲 学、学宫祭酒,楚春申君命兰陵令。 思想主张:法后王,礼法兼治,王霸并 用,隆礼重法。培养法家学生李斯、韩 非。哲学上,提出“ 制天命而用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性恶论:好利、好声色,以礼仪教化。
3 、 孔子重礼教(2)
待哀者、残疾者以礼:“见齐衰者,虽狎,必
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 《乡党》 待人接物礼:“凶服者式之,式负 版者。”“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升 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 亲指。”(原案75页) 饮食起居礼(四书注 149页。)“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服饰礼 (147页。) 中国成为礼仪之邦,和孔子的倡导与身体力行 分不开。
2、 开创道德教育传统(4)
道德传统的现实意义:市场经济,重利
轻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道德天平 倾斜。损人利己:白沟做皮箱,厂主使 工人患白血病,不仁道。饮水桶再生塑 料垃圾;地沟油饼干。不孝不敬:五个 子女,母亲住猪圈;讨饭父亲住街上; 向父母索钱结婚。漠视生命:路毙无人 问津;后母折磨4岁男孩儿致死。急需 “仁道”拯救灵魂。
三 孔子创立了儒学(2)
九流十家:先秦至汉初学派的总称。十
家即上述十家,九流,去掉小说家(本 指浅薄、琐屑的言论,《汉书· 艺文志》: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 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后来凡是丛杂 著作皆称为小说。)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三 孔子创立了儒学(3)
⒉ 儒家成为显学。 儒:从事“相礼”(古代主持礼节仪式的人)
第四节 儒学的人文精神
• ①人本精神。以人为本,肯定人在自 然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并以 此为中心解释一切问题。体现人在世 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仁学精神。 以仁为核心,爱人:亲亲,仁民,爱 物。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追 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 。 现实价值:面对人的物化,拜金主义、 物质主义严重,儒家思想提升人格, 关爱生命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人 本精神。
儒学的人文精神
③乐道精神。道:精神追求。理论、学
说、技艺,追求之而获精神的愉悦。孔 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士志 于道,而耻恶衣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 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吾十
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一、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继往开来者 Nhomakorabea
孔子对夏商周三代文化成就进行系统整理, 和总结:删《诗》、《书》,定《礼》、 《乐》;修《春秋》,序《易传》。《诗》搜 集、整理、校勘工作。3千余篇——305篇; 《书》——《尚书》,3千余篇——1百篇—— 28篇;《礼》——《礼记》、《礼经》。周礼 最完备,整理而成;《乐》——孔子审定乐谱 音律;《春秋》——史纲、简略、褒贬,孔子 整理;《易》——《易传》。在历史文化文献 学上,做出不朽贡献。学问家。在传统文化中 起继往开来作用。
2、 开创道德教育传统(1)

提倡“仁”德为本的道德传统。“仁者爱 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忠恕之道。怎样施行仁德:解决怎样爱人问题。 ①孝道:爱父母。“子曰:‘弟子(年轻人) 入则孝,出则弟(敬兄长),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亲近有仁德者)’”。“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子由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 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 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富 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 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儒家
主张义利两全。不排斥功利,但不能见利忘义, 即取利有道。当今市场经济,人们争相逐利, 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儒家义利观 可校正之。
儒学的人文精神
朱熹:“道,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
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程子: “人不可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 也。”孟子大丈夫精神: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乐道精神:即以高尚的道德、理想、高 层次的兴趣、爱好的追求为快乐。今天 人们更多的追求物质享受,乐道精神是 疗救人的物化的良药。
第二节孟子及其思想。(1)
孟子,名轲,邹邑人。战国思想家、政
治家、教育家。思孟学派,儒家学派继 承人。《孟子》儒家学说经典,主要记 载孟子言行,是孟子与弟子万章、公孙 丑等编撰。 思想主张:政治上主张施仁政、行王道; 行政理论是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
第二节孟子及其思想。(2)
儒学的人文精神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
大过也。”(朱熹认为,学《易》明乎 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故无大 过。)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 济天下。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入世的,或追求道德 价值的完善,或追求功利价值的实现, 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己任,表现出强烈 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进取精神。
孔子其人
孔丘(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字仲尼, 鲁国陬邑人。先世是宋国贵族,父孔纥,字叔 梁,曾任鲁国陬邑宰。孔子三岁父亡,故“少 也贱,多能鄙事。”青年时做过委吏(管库)、 乘田(管牛羊)。27岁前后,在鲁国朝廷任职, 中年开始聚众讲学。50岁,由鲁中都宰升任小 司空(掌管工程),旋升任大司寇(掌管刑欲、 纠察等),后去职周游列国,68岁返鲁,不见 用,致力于教育,整理文化典籍。
职业的人。 儒家:孔子创立的一个学派,思想核心是 “仁”,政治主张是“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学说主要内容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和自身修养。这是以孔子为 宗师的、从事文化教育以六艺教人的学术团体。 儒学:继承和研究孔子学说的学派和学说。八 派继承孔子的儒学派别。
三 孔子创立了儒学(4)
3 、孔子重礼教(1)

礼,礼制,外在制度,也是做人的行 为规范。礼不下庶人:君子之士,为奴 隶主贵族专有。刑不上大夫:周刑罚专 为镇压平民而设。“不学礼,无以 立”——孔子。孔子是尊礼、崇礼、行 礼典范。待人以礼。待君以礼:“君命 召,不俟驾行矣。”——《乡党》待长 者以礼:“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 矣。”——《乡党》
第二章 孔子与儒家文化
第一节 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地位和作用
《中国文化史》:“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 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 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之后数千年文化 赖孔子而开。”——柳诒徵 《中国古代史》:“孔子一身直为中国政教之 源;中国历史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夏 曾佑 张岱年:“在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与‘共 同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最重要,最 巨大作用的是孔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