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尔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是一位影响深远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科学哲学理论对20世纪的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以“可证伪性”理论为核心,挑战了传统的归纳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知识的增长、社会科学及其方法论等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并对其进行批判分析。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波普尔认为科学的本质在于可证伪性,而非可验证性。
这一观点颠覆了之前许多哲学家的看法,尤其是逻辑实证主义者。
根据波普尔的看法,一个理论如果无法被经验事实所反驳,则它就不能被视为科学。
他通过提出“可证伪性”这一标准,为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可证伪性可证伪性是波普尔科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每一个科学理论都必须能够被经验验证或否定。
如果一个理论在任何实验中都无法被证明为错误,那么它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理论。
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以通过光速测量和天体引力透镜现象等来检验,而某些哲学或宗教理论则因缺乏可证伪性而无法被纳入科学范畴。
知识的增长波普尔还强调,科学知识并不是线性的累积,而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不断发展和更新。
这个过程包括提出假设、进行实验以及根据实验结果修改假设。
他用“知识树”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这一思想:每当一项理论被否定,就如同从树上掉下一片叶子,而新的理论则如同新芽般从树根中滋生而出。
这种观点使波普尔对于科学发展的理解更加动态。
科学进步并不是简单地增加数据和事实,而是在不断地挑战现有理论,寻找更具解释力的新理论。
因此,他认为,科学研究中的“错误”并不意味着失败,相反,它是知识发展的必要步骤。
科学与社会波普尔在其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进一步探讨了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开放社会应当允许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共存,促进知识的自由传播。
他反对“历史决定论”,认为历史并不是注定会朝某一方向发展的,而是由无数个体选择和事件构成的。
这种思想在政治哲学和社会改革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研究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研究波普尔证伪主义是一种科学哲学理论,它对科学发展模式有着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波普尔证伪主义的概念、科学发展模式以及其对科学方法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波普尔证伪主义的概念波普尔证伪主义是由奥地利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的,它是一种科学哲学理论,主张科学理论只能暂时被证实,而不能被证明。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只能通过不断的试错和纠正来逐步完善,而不能通过证明来确立其真实性。
因此,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的真实性只能通过对其进行反驳来验证,即证伪。
二、科学发展模式波普尔证伪主义对科学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思考。
传统的科学方法论认为,科学理论应该通过归纳法来推导出来,然后通过实验证实其真实性。
而波普尔证伪主义认为,科学理论应该通过演绎法来推导出来,并通过试错和纠正来逐步完善。
因此,波普尔证伪主义主张,科学研究应该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发现与纠正的过程,而不是用归纳法来发现科学真理。
三、波普尔证伪主义对科学方法论的影响波普尔证伪主义对科学方法论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模式,即通过演绎法来推导科学理论,并通过试错和纠正来逐步完善。
这种研究模式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也更加符合科学研究的本质。
波普尔证伪主义还强调了科学理论的暂时性和相对性。
传统的科学方法论认为,科学理论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其真实性。
而波普尔证伪主义认为,科学理论只能通过不断试错和纠正来逐步完善,而不能通过证明来确立其真实性。
因此,波普尔证伪主义使得科学理论的真实性变得更加相对和暂时。
波普尔证伪主义还对科学方法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
波普尔认为,科学方法并不能完全保证科学理论的正确性。
因此,他主张,科学理论应该在不断的试错和纠正中逐步完善,而不能仅仅通过科学方法来确立其真实性。
四、结论波普尔证伪主义是一种对科学发展模式有着深刻影响的科学哲学理论。
它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模式,即通过演绎法来推导科学理论,并通过试错和纠正来逐步完善。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波普尔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对证伪主义的观点做出了重要贡献。
证伪主义是指一个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不应该通过验证来证明,而只能通过反驳来确定。
在这篇文章中,我打算从不同的角度来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观点。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应该具有可证伪性。
他认为一个理论只有提供可以产生可证明错误的预测时,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
如果一个理论声称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那么只需要找到一个非白色的天鹅,就可以反驳这个理论的真实性。
这就是波普尔所强调的可证伪性的重要性。
波普尔主张经验事实对于科学理论的验证是不够的。
他认为科学的目标是发现错误,而不是证明某个理论的正确性。
波普尔指出,哲学史上曾有很多理论被验证为真的事实后来被证伪了。
他主张科学家应该寻求能够测试和验证自己理论的反例,而不是仅仅寻找支持自己理论的例子。
波普尔强调科学理论的暂时性。
他认为科学理论是暂时的和可发展的,随着新的证据和观察的出现,科学理论可能被修正或被改变。
波普尔坚信,科学理论的真实性是逐步与更多的观测数据和实验证据相接近的,而不是通过一次验证或一次观测得到的。
波普尔对于科学进步的理解与传统的经验主义观念有所不同。
他认为,科学并不是通过不断观察和收集事实来逐渐积累真理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发现和纠正错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
波普尔称这种进步为"演进的真理",并强调这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观点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科学方法论,它强调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暂时性和演进性。
通过不断寻求反例和纠正错误,科学家可以不断发展和改进理论,不断接近真理。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是一种关于科学进步的理论,由匈牙利裔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
该模式旨在解释科学是如何不断进展和发展的,并强调科学以可证伪性为基础,通过理论的质疑和实证的检验来推动进步。
1.初始阶段:科学发展的起点是一个问题或观察到的现象,科学家对此进行观察和思考,并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假设或理论。
这一阶段是理论提出的阶段,即“问题阶段”。
2.然后,科学家开始进行实证研究,即实验和观察,以验证或证伪他们的假设。
如果实验证实了他们的假设,则可以继续研究,但如果实验证伪了假设,则需要进行修改或废弃,并重新提出新的假设或理论。
这个过程被称为“试错阶段”。
3.经过多次实验和观察,科学家可能会发现一个成功的理论或假设,这就进入了“具体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科学家会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他们的理论,并进行更多的实验和观察。
这个过程也可能会导致一些新的问题,从而开始一个新的循环。
4.然而,波普尔认为,一个科学理论永远无法被证明为真实,因为在未来的实验和观察中,随时可能会出现新的证据来质疑或证伪该理论。
因此,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不断重复的,不断进行质疑、试验和修改的循环。
这个循环被称为“以推翻性为导向的进步”或“可证伪性原则”。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对科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强调了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和不断变化的本质,使科学家们更加谦虚和开放,更愿意接受批评和质疑。
其次,它鼓励科学家们不断进行实验和观察,以验证或证伪自己的理论,并及时修改和调整。
这种开放和包容的科学态度有助于科学的快速进展。
然而,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该模式对探索性的科学研究不够重视,过于强调实证和可验证性,忽视了科学的创新和发现过程。
另外,该模式也没有考虑到科学研究中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以及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在实际中的影响。
总的来说,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解释了科学是如何通过不断的质疑、试验和修改来推动进步的。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卡尔·波普尔是一个备受推崇的学者。
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构建提供了深刻而有价值的洞察力。
本文将探讨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其核心思想、应用领域以及对社会科学的影响。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核心思想是批判主义。
他认为知识的真实性不能通过验证,而应通过持续的质疑和反驳来测试。
波普尔主张,“真理”应被视为一个永恒追求的目标,而不是一种已经被证实的陈述。
他强调,通过持续的批判和发现错误,我们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知识和理解。
在波普尔看来,科学研究的目标是通过观察和实证研究来解决问题,并提出假设并对其进行检验。
他主张科学家应该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新证据和观点,并随时准备与现有理论进行辩论和调整。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使得社会科学研究摆脱了对“绝对真理”的追求,更加注重通过不懈的批判和反驳来不断改进和发展。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
举个例子,社会学家可以运用波普尔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在这种方法下,社会学家不仅仅关注已经得到证实的理论,还要不断质疑和测试这些理论。
社会学家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新的观点和证据,并将批判性思维贯穿于研究过程中。
同样地,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也可以在研究中运用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政治学家可以通过对政治制度和政治理论的批判性思考来改进其研究和理解。
经济学家可以通过持续的质疑和反驳来测试和完善经济理论。
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社会科学家能够更加客观和科学地研究社会问题,并提供更为可靠和准确的结论。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醒了研究者对于已有理论和观点的批判性思考和讨论的重要性。
它还促使社会科学家持续进行探索和研究,以不断改进和发展社会科学的知识和理论。
最重要的是,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强调了知识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使得社会科学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解读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解读波普尔证伪主义是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提出的科学哲学观点,旨在建立一种科学合理性的哲学准则。
波普尔认为科学研究应该遵循一个“证伪主义”的模式,即科学理论应该通过反复的观测和实验证据,不断地被证伪和修正。
这种科学发展模式的核心思想是科学理论应该通过被反驳的过程来不断进步,而不是通过被证实的过程来得到验证。
本文将对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理论内容和科学发展模式进行解读。
首先,波普尔认为,科学应该基于经验和实证的事实,而不是基于主观的想象或经验外的东西。
科学理论应该是观察和实验证据的产物,而不是纯粹的理论构建。
这意味着科学理论必须通过实验证据来进行验证,只有在经过实验证据的检验后,理论才能被接受为科学知识。
与此相对应的是,任何理论都具有可能被证伪的潜在性。
因此,波普尔主张科学家应该不断致力于寻找反驳自己理论的证据,而不是仅仅寻找证实自己理论的证据。
其次,波普尔强调了科学理论的暂时性和相对性。
他认为科学理论只能暂时地被接受为真理,因为总有可能存在新的证据或新的观察结果,来否定或修正原先的理论。
这种暂时性和相对性使得科学理论具有一种进步性和发展性。
波普尔认为,科学不是一种逐渐接近真理的过程,而是一种不断修正和纠正错误的过程。
在波普尔看来,科学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能够通过被反驳的过程不断进步,而不是在于其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
然后,波普尔提出了“假设-检验”模式来描述科学研究的过程。
在这个模式中,科学理论被视为是一种推测或假设,科学家的任务是通过设计实验或观察来检验这些假设的有效性。
如果实验或观察结果与理论预测相符,那么这个理论就得到了一定的支持,但并不意味着它是真理。
如果实验或观察结果与理论预测不符,那么这个理论就被视为被反驳了,并需要进行修正或被替代。
最后,波普尔还强调了科学理论需要具有可证伪性。
他认为科学理论应该能够被构建出明确的实验或观测来进行验证,而不能是模糊或不可观测的。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解读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解读引言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理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波普尔认为,科学的进步不是通过证实来实现,而是通过不断的证伪。
本文将解读波普尔证伪主义在科学发展中的应用模式,探讨其对科学的进步所产生的影响。
1.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基本原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认为,科学理论无法通过验证来证实其正确性,但可以通过反例来进行证伪。
按照波普尔的观点,一个科学理论只有通过实验、观察或其他方式被证伪后,才能进一步发展和修正。
这一原理对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科学发展的波普尔证伪主义模式波普尔证伪主义在科学发展中呈现出一种模式。
其基本流程如下:2.1认知和观察科学的起点是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和观察。
科学家通过精确的实验设计和准确的数据收集,来获取关于现象的信息。
2.2建立假设和理论基于对现象的认知和观察,科学家会提出假设和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
这些假设和理论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2.3进行实验和观察为了验证假设和理论的准确性,科学家进行实验和观察。
实验和观察的结果将成为验证或证伪假设和理论的判断依据。
2.4结果分析和解读科学家对实验和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评估其与原有假设和理论的一致性。
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和理论相符,则可以初步认定其正确性。
如果结果与假设和理论相悖,则说明假设和理论被证伪。
2.5修正和改进一旦假设和理论被证伪,科学家需要重新考虑并修正现有的理论,或提出新的理论来解释现象。
这一过程是科学不断发展的动力。
3.波普尔证伪主义模式的意义波普尔证伪主义模式对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促使科学家保持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在科学的道路上,怀疑和批判性思维是取得真理的关键。
通过不断的证伪,科学家能够发现并纠正错误,进而推动科学的进步。
其次,波普尔证伪主义模式鼓励科学家进行积极的实验和观察。
实验和观察是科学发展的基石,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准确性,并推动科学的发展。
最后,波普尔证伪主义模式为科学界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科学研究方法。
波普尔

三、主要思想
(一)科学证伪主义 波普尔的哲学体系,重点在于批判的理性主义。波普尔尤 其反对“观测-归纳法”,他认为科学理论不适用于普世, 只能作间接评测。 他也认为,科学理论和人类所掌握到的一切知识,都不过 是推测和假想,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入了 想象力和创造性,好让问题能在一定的历史、文化框架中 得到解答。人们只能依靠仅有的数据来树立这一科学理论, 然而,此外又不可能有足够多的实验数据,能证明一条科 学理论绝对无误。(例如,人们在检测100万头绵羊后得 出“绵羊是白色的”这一理论,然而检测之外,只要有一 只黑色的绵羊存在,即可证明前面的理论错误。谁又能无 穷无止地检测绵羊,以证明“绵羊是白色的”理论的绝对 无误呢?)这一“可错性”原则所推演出的“真伪不对称 性”(真不能被证明,只有伪可以被证明),是波普尔哲 学思想的核心。
(三)反对历史决定论
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作了精细的分析和 强烈的批判。
什么是历史决定论呢?按照波普尔的定 义,“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涉及社会科学 各学科的理论,这种理论把对历史作出 预言作为它的基本目标,认为通过发现 历史中潜在的节奏、模式、规律或趋向, 便能够实现这个目标,便能预言历史事 件的进程。凡具有这种观点的各种社会 哲学,统称为历史决定论”。
宽容是和自由类似的,不加限制的宽容也会击溃宽容其本 身。
所以,开放社会的原则和他的认识论原则是一致的。那就是 争辩双方都不能保证自己的正误,只有在讨论的基础上才有 可能使自己的观点更接近真理。
四、评价
波普尔对马克思本人怀有很深的敬意,认 为马克思是一位天才的哲学家,也敏锐地 意识到,马克思将自己的理论与“空想社 会主义”区别开来是正当的,而且他的理 论在当时的确是科学的,因为提出了大量 可以被经验事实检中所言: “所有的科学都建立在流沙之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绍波普尔卡尔·波普尔(KarlR·Pper)(1902-1994),出生于维也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后入英国国籍。
1922年始学习数学和物理,1930年获木工学博士学位。
青年时代倾向于社会主义思想,后又抛弃了它。
1935年因《研究的逻辑》一书而响誉世界哲学界和科学界。
1964年获英国女王授予的爵士头衔。
卡尔·波普尔是举世闻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证伪主义创始人,被西方学界誉为“开放社会之父”。
他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享有不容低估的世界性声誉。
在西方,从科学家(包括一些获诺贝尔奖的科学泰斗)到文史哲界的专家,从政界要员到财界“大腕”,无不深受波普尔学说的影响。
他那独具慧眼的证伪主义方法论,以及关于民主社会的“三大悖论”——民主悖论、宽容悖论、自由悖论,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他那标新立异的“开放社会观”,曾引起世界轰动,至今仍是学界感兴趣的问题之一。
卡尔·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其批判理性主义在哲学界、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备受关注,讨论热烈。
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公开承认从他那里受到思想启迪。
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邦迪赞赏说,科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方法,而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波普尔的方法。
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lr poper, 1902一1994 ), 在生前被认为获得了一个学者所能想象得到的几乎所有的世俗荣誉:他是皇家学会会员英国学术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获封爵士(1965年)和勋爵(1982年),他拥有20个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他的著作被翻译成40种语言,他上交政要,遍及名流, 交游遍于全世界, 甚至隐然有王者之师光景(撒切尔夫人将他和哈耶克视为自己的两位老师。
在波普尔的弟子中, 不仅有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这样的科学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大师, 也有索罗斯这样所有想发财的人眼中的天神。
他去世时, 欧美报纸发表了无数歌功颂德的悼念文章。
然而, 他去世之后仅仅10年,却已经看上去完全过气了。
他的学说渐渐被人淡忘,他的名字也不再经常被世人提起。
一个特别有象征意义的细节是: 在他曾经执教20余年的伦敦经济学院, 他用过的办公室, 并未被改建成波普尔纪念馆或波普尔纪念室(这是许多文化名流身后得到的荣誉形式) , 而是被改建成了一个厕所!逻辑实证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逐渐衰落,受其影响的一些学者对它的基本原则提出批判, 从而形成批判理性主义(critical-rationalism), 后来研究者又将其称为“证伪主义”(falsificationism)。
它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更为紧密,在50至60年代盛极一时,对哲学界和自然学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奥裔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卡尔·波普(Karl Popper, 1902~1994)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科学发现的逻辑”,主张对理性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认为普遍有效的科学理论并不来自经验归纳,科学理论是通过不断的证伪、否定、批判而向前发展的。
他把“猜测与反驳”方法应用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的研究,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没有规律,因此社会的未来不可预测,而且,历史学不是一种理论科学,其理论假设完全是有选择地取自其他学科,它自身不能独创关于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
他在本体论的研究中,认为宇宙的发展变化是一突现的进化过程,并把宇宙的进化分为物理世界、精神世界、客观知识世界三大层次,由而提出突现进化论和“三个世界”的理论。
主要著作有《历史决定论的贫乏》、《猜测与反驳》、《客观知识》等。
批判理性主义的显著特点1.突出强调理性的批判性和这种批判精神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2.重视本体论的研究并系统的阐述本体论的哲学主张3.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哲学,扭转了语言分析导向,尤为科学哲学与科技政策的结合开辟了道路。
提出大胆猜测,按“可证伪度”的大小与经验两者来检验理论与事物。
批判辩证法波普尔说:辩证法家根据矛盾的富有成效而主张必须摈弃传统逻辑的这条定律(指不矛盾律, ) 它们认为辩证法由此即可导致一种新的逻辑! 辩证逻辑所谓辩证逻辑,波普尔对它的批评还是相当传统的: 如果承认了两个互相矛盾的陈述, 那就一定要承认任何一个陈述; 因为从一对矛盾的陈述中可以有效地推导出任何一个陈述来波普尔还认为, 模糊性是辩证法的另一危险之处他对于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之类的辩证法概念都嗤之以鼻, 认为显然只是玩弄词藻所以波普尔认为: 至于辩证法, 从我们可以合理应用的意义上说, 并不是一种基本理论, 只是一种描述理论 ( (我认为显然应当十分慎重地使用辩证这个词也许最好是根本不用这个词按照我们现在的立场, 那些过于模糊的、似是而非的辩证观念,实际上并没有具体说清什么事情, 虽然模糊性本身也带来了表面上(也仅仅是表面上) 更强的解释力在深层的意识里,这种对于玩弄词藻概念的近乎于诡辩的所谓辩证思维的排斥, 确实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后来学术研究的风格。
观点:——摘自《波普尔的划界观》一、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摘要: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一直是哲学家们所讨论的问题。
近代逻辑实证主义者们对科学与非科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得出“证实”的划界标准,他们认为只要是能被经验事实所证实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
波谱尔针对逻辑实证主义者的错误,提出了经验事实“证伪”的划界标准,认为科学只能证伪,不能证实。
该理论突破了人们的日常思维习惯,尽管得到了高度评价,但因为其陈述的易谬性和相对简单性,也遭受了科学哲学界的批判。
提出科学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划界标准是可证伪性原则而著称。
他的划界指的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也就是“我找到一个分界标准,使我们能够做到以经验科学为一方,以数学、逻辑、形而上学系统为另一方而区分开来,这个问题我称之为分界问题。
”[1]365 这一划界思想在科学界和哲学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彻底颠覆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划界观。
波普尔赋予了证伪和批判以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他认为科学的本质就是对未知世界永无止境的探索,任何科学理论本质上都是试探性、猜测性的假说,都包含有错误而且迟早要被经验所证伪;科学理论都是在证伪与批判之中向前发展的,也是这样一步一步地逼近真理;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了绝对真理,我们应该认识到可错性并不是科学的缺点,相反是科学的优点,是区别于非科学的本质特征。
波普尔科学与非科学的经验证伪划界在波普尔的划界思想出现之前,一直受哲学界追捧的、对划界思想有重大突破的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划界思想。
逻辑实证主义的始祖、著名的哲学家孔德提出了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划界问题。
孔德认为只有经验才是确定的科学知识,其他的都是形而上学,他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等哲学问题排斥在科学研究领域之外,把它们统统看作是形而上学。
后来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发展了孔德的这一思想,他们用意义标准作为划界标准,认为一个命题如果是有意义的,就是科学的;反之,如果是无意义的,就是非科学的、形而上学的。
区分命题有无意义的标准就是可证实性。
任何的命题,凡能被经验证实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形而上学的。
如:“这支笔是黑色的”“树是绿的”“正在行驶的车辆”等等,他们是能够被经验所证实,所以是有意义的、科学的。
反之则是形而上学的、无意义的。
另外,逻辑实证主义者还指出:一个命题在经验中被证实的次数越多,其科学性就越强,就越具有真理性。
这一思想得到了人们更广泛的认同,在哲学界有很大的影响力。
波普尔的划界思想就是在逻辑实证主义者的划界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波普尔反对逻辑实证主义者的划界思想,认为“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可检验性”。
科学理论根本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此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不是证实而是证伪。
波普尔对逻辑实证主义划界观的反驳是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新的理论与科学新技术的出现,某些经典理论被证实是错误的,孕育而生了波普尔的科学的划界思想。
波普尔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者的归纳和实证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与非科学“证伪”的划界标准:理论系统的可反驳性或可证伪性。
他说:“一个系统只有作出可能与观察相冲突的论断,才可以看作是科学的;实际上通过设法造成这样的冲突,也即通过设法驳倒它,一个系统才受到检验,因而可检验性即等于可反驳性,所以也同样可以作为划界标准。
”他说的“可证伪性”,意思是从理论推导出来的陈述,在逻辑上可能存在与它发生冲突的事例。
一个理论如果与任何可能发生的或可想象的事例都不会相抵触,那它就不具有可证伪性。
可证伪性是指在逻辑或事实上有可能被经验证伪,而不是说在逻辑上或事实上已经被经验证伪。
科学上就有许多被经验证伪的理论:如燃素说、地心说、氧化说、分子理论等等。
按照此观点,波普尔认为有几类命题都是非科学的:(1)逻辑学和数学命题,因为它们是逻辑永真的,不会被经验证伪。
例如:5+5=10 是10 与5+5 的一个转换。
(2) 形而上学。
因为它们所讨论的问题既不是逻辑的又不是经验的问题,无法被经验所证伪,因而是非科学的。
(3)宗教神话等。
它同形而上学问题是一样的,无法证伪。
(4)伪科学。
它不属于科学,虽然讨论的问题是属于科学的,但是往往模糊不清,无法进行正确的解释,也不可能被经验所证伪。
比如:占星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
(5)逻辑中的可能陈述和重言式陈述。
比如:“重庆明天将要下雨或不下雨”,这句话在逻辑上是真的,因为它把逻辑上的真假两个方面都说了,它不可能被证伪。
同样,“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男人”这句话是一个同义的反复,“单身汉”的意思就是“没有结婚的男人”的一个反复,它没有给人们任何的经验事实,在逻辑上是永真的。
波普尔对逻辑实证主义经验“实证”原则分界的批判波普尔的证伪划界观虽然是在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划界观础基上建立起来的,但它们是针锋相对的。
波普尔在阐述他的划界理论的同时也指出了逻辑实证主义者划界观的缺点,并对它们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首先,逻辑实证主义的划界观混淆了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线。
因为逻辑实证主义者把很多科学的理论排除在科学的大门之外。
比如一些高度抽象的理论、不可能被事实证明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等,这些理论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一被证实,何况它们的提出本身就是以事实为依据的一种科学的猜测,具有科学性、真理性;而一些伪科学被纳入了科学的范畴,比如占星术,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它们是关于经验事实的陈述,能够被经验所证实。
其次,逻辑实证主义的划界观混淆了“分界”问题与“意义”问题。
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经验事实的陈述就是科学的陈述,是有意义的,一切形而上学的陈述都是没有意义的,都必须要排除的,这就把“意义”问题与“分界”问题混在了一起。
划界的问题是不可能用“意义”理论来判断的。
如逻辑实证主义者所说,形而上学是没有科学性的,也就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形而上学是有意义的,它对于某些科学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