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配位化学第6章
无机化学第六版第六章 配位化合物..

中心原子M — 提供空轨道 电子对接受体 Lewis酸
配位体 L — 提供孤对电子 电子对给予体 Lewis碱
配合物是由中心原子M与一组
配位体L通过配位键结合而形成 的一类化合物。
配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如 [Cu(NH3)4]2+ 配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如 [Fe(CN)6]3配位分子:有些配离子的组成形式本身不带电荷。 如:[Ni(CO)4];[Pt(NH3)2Cl2]
Cu2++ 4NH3
[Cu(NH3)4]2+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Ks
[Cu(NH3
)
2 4
]
[Cu2 ][NH3 ]4
意义:是衡量配合物在水溶液中稳定性的量度。
配体个数相同,Ks 值愈大,配离子就愈稳定。 lgKs:
[Cu(NH3)4]2+ Ks = 2 1013 lgKs = 13.3
二、逐级稳定常数 配离子的形成分步进行的,每一步对应一个Ks:
配合物或配离子 H2[PtCl6]
中心 原子
Pt4+
[Co(ONO)(NH3)5]SO4 Co3+
配体
ClONO-、 NH3
配位原子 配位数
Cl
6
O、N 6
NH4[Co(NO2)4(NH3)2] Co3+ NO2、 NH3 N、N
6
[Ni(CO)4]
Ni CO
C
4
Na3[Ag(S2O3)2]
Ag+ S2O32-
A.2
B.3
C.4
D.6
2.[Pt(NH3)4(NO2)Cl]2+配离子中中心原子的氧化值是 D A.0 B.+2 C.+3 D.+4
2012-第一章 配位化学基础知识

二、维尔纳学说 Werner A 供职于苏黎世大学。他的学说深深地 影响着 20 世纪无机化学和化学键理论的发展。 要点: 大多数化学元素表现出两种类型 的化合价,即主价和副价。 (相当于现在的氧化态和配位数) 元素形成配合物时倾向于主价和 副价都能得到满足。 元素的副价指向空间确定的方向。 副价结合更为稳定,不易解离。
配位原子: 直接与中心原子相连并提供电子对的原子。
内界 [Cu(NH3)4]SO4 外界
中心离子
配体 配位数
NH3· H2 O CuSO4
NH3· H2O过量
乙醇
CuSO4 (蓝色溶液)
Cu2(OH)2SO4 (浅蓝色沉淀)
Cu(NH3)4 2+ (深蓝色溶液)
Cu(NH3)4SO4 (深蓝色晶体)
直到1893年,瑞士化学家维尔纳(A.Werner, 沃纳)发表的一篇研究分子加合物的论文,提出配位 理论和内界、外界的概念,标志着配位化学的建立, 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维尔纳 (1866—1919 )
配位化学的奠基人——维尔纳
维尔纳与约尔更生: 一场学术争论中的故事
1798年塔索尔特(Tassaert)制备出CoCl3· 6NH3,之
后的100年间, 化学家们一直试图解开这类化合物成键 本质之谜。 1869年, 约尔更生(Jorgensen) 提出了一种链理论。 1893年,维尔纳用假设和实验证明了自己理论的 正确,并获得了191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而约尔更生 做了一个有诚信的科学家应该做的事 : 发表了实验结
果, 说明自己的理论是错的。
为解释这些实验结果,1869年瑞典Lund大学 Blomstrand 教授及其学生Jorgensen (约尔更生, 后任 丹麦Copenhagen大学教授) 提出链式理论。
配位化学课件Coordination Compound6

★ Knowing the mechanism of a reaction often makes it possible to understand the rate behavior of the reaction.
★ What is more important in practice, it is possible to learn a great deal about the reaction mechanism from the rate behavior of the reaction.
looked at a variety of reactions of
coordination compounds.
导航 主页
Coordination Chemistry
INTRODUCTION
Introduction
Department of Material and Engineering, Soochow University
► Some of these reactions produced coordination compounds from simpler species; others transformed one coordination compound into another.
► In PART FIVE we found that the equilibrium constants for these reactions depend on the heat evolved and the amount of disorder produced (entropy).
导航 主页
Coordination Chemistry
配位化学教材全文最新版

第1章配位化学导论配位化学(coordination chemistry)是无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配位化合物(coordination compounds)(有时称络合物complex)是无机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配位化学的研究虽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但仅在近几十年来,由于现代分离技术、配位催化及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配位化学的发展。
它已广泛渗透到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催化化学、生物化学等领域,而且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以及医学等其他科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目前,配位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国防和航天等领域。
1.1 配位化学发展简史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配合物是普鲁士蓝。
它是1704年由柏林的普鲁士人迪斯巴赫(Diesbach)制得,它是一种无机颜料,其化学组成为Fe4[Fe(CN)6]3·nH2O。
但是对配位化学的了解和研究的开始一般认为是1798年法国化学家塔萨厄尔(B.M.Tassaert)报道的化合物CoCl3·6NH3,他随后又发现了CoCl3·5NH3、CoCl3·5NH3·H2O、CoCl3·4NH3以及其他铬、铁、钴、镍、铂等元素的其他许多配合物,这些化合物的形成,在当时难于理解。
因为根据经典的化合价理论,两个独立存在而且都稳定的分子化合物CoCl3和NH3为什么可以按一定的比例相互结合生成更为稳定的“复杂化合物”无法解释,于是科学家们先后提出多种理论,例如,布隆斯特兰德(W.Blomstrand)在1869年、约尔更生(S.M.Jørgensen)在1885年分别对“复杂化合物”的结构提出了不同的假设(如“链式理论”等),但由于这些假设均不能圆满地说明实验事实而失败。
1893年,年仅27岁的瑞士科学家维尔纳(A.Werner)发表了一篇研究分子加合物的论文“关于无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改变了此前人们一直从平面角度认识配合物结构的思路,首次从立体角度系统地分析了配合物的结构,提出了配位学说,常称Werner配位理论,其基本要点如下:(1) 大多数元素表现有两种形式的价,即主价和副价;(2) 每一元素倾向于既要满足它的主价又要满足它的副价;(3) 副价具有方向性,指向空间的确定位置。
研究生配位化学PPT学习教案

第28页/共46页
第29页/共46页
第30页/共46页
第31页/共46页
第32页/共46页
第33页/共46页
第34页/共46页
第35页/共46页
6.4.4原子簇化合物的应用
1.用作活性高、选择性好的新型催化剂 用作催化剂的金属原子簇合物大都是ⅧB
族金属的化合物,可催化加氢、环化、 烯烃炔烃的氧化、烯烃的醛基化和同分 异构化、水煤气的变换等。Rh簇合物可 催化CO、H2直接制备乙二醇;Ni簇合物 可将乙炔转化为苯。
强了金属原子向N2分子的π*轨道反馈d电子
,其结果是N2分子与过渡金属的配位键以
反馈键为主。N2的配位方式主要有端基和
侧基配位。
第3页/共46页
1.端基配位 由于N2中3σg电子能级较高,它们的电 子云主要集中在N三N骨架的两端,所以 在和金属原子配位形成σ配键时,36g电 子填人金属的空轨道,与此同时,N2的最 低未占据轨道1πg接受金属的d轨道电子 形成反馈π键,这种σ-π配键的协同作 用使得分子氮配合物趋于稳定(图6-5a)。
7.羰基配合物中的“协同效应”是什 么?它对羰基配合物有什么影响?
第42页/共46页
8.在一个OC-M-CO线性羰基配合 物中,当发生下列变化时,CO的伸 缩振动频率如何变化?
(1)一个CO被一个三乙基胺所取代 ;
(2)在配合物中加入一个正电荷; (3)在配合物中加入一个负电荷。
9.Fe(CO)5的偶极矩为零,估计它 的分子构型。
目前,原子簇化合物的键能数据还很不完整,不同的 测定方法得到的数据差别也较大,高核簇中键能测定更 为困难,所以键能的判断有一定的局限。
第18页/共46页
(2)键长
配位化学第1,2章资料

12
3)含不饱和配体配合物的命名
若链上或环上所有原子皆键合在中心原子上,
则在这配体名称前加词头ŋ;若配体的链上或环
上只有部分原子参加配位,则在ŋ前列出参加配
位原子的位标(1-n)。
4)特殊配体:
9
4、配合物的命名 1) 单核配合物的命名
简单配合物的命名服从无机化合物命名的一般原则。 配阳离子外界是简单负离子时称为“某化某”, 是酸根离子或配阴离子时称为“某酸某”。
10
配合物的内界:
1 配体在前,中心离子在后,中心体用罗马字表示氧化态;
2 用中文倍数词头(二、三、等)表示配体个数;
3 多种配体按先阴离子,后中性分子;先无机后有机配体为
O2- ,O2, S2-, S22-, N2,OH-, SCN-,-ON-2,-NO-2
氧 双氧,硫, 双硫 双氮
亚硝酸根 硝基
13
§1.2.常见配体和配合物
1. 可作为配位原子的元素:
IVA C
VA
VIA
N
O
P
S
As
Se
Sb
Te
VIIA
F-
H-
Cl-
Br-
I-
14
15
16
17
18
19
20
§ 2、配合物的几何构型 The Geometry of Coordination Complex
§ 3、线性代数及群论基础 Linear Algebra and Group Theory
§ 4、量子化学基础
Basis of Quantum Chemistry
研究生配位化学第11章

(4)与碱反应
6.1.6
金属羰基配合物的应用
1.制备纯金属 首先使金属与CO反应生成金属羰基配合物,再 加热分解,可制得纯度较高的金属。如铁与CO 反应生成挥发性的Fe(CO)5,再将Fe(CO)5蒸汽喷 入容器内进行分解,制得纯铁。
2.做抗爆剂 汽油中通常加入的抗爆剂是四乙基铅,某 些金属的羰基配合物如 Fe(CO)5也具有同样 的抗爆作用。 3.做催化剂 羰基配合物是有机合成中的重要催化剂, 催化反应实例很多,如烯烃的醛基化反应 使用CO、H2对烯烃加成,合成为醛;催化 烯烃双键位置移动而进行异构化反应;甲 醇在 [Rh(CO)2I2]- 或 Rh(CO)(PPh3)2C1 等铑羰 基配合物的催化作用下转化为醋酸。
如:羰基配合物 Ni(CO)4 Fe(CO)5 Cr(CO)6 EAN规则 28+2x4=36 26+2x5=36 24+2x6=36 18电子规则 10+2x4=18 8+2x5=18 6+2x6=18
如果金属的原子序数是奇数,通过简 单地结合 CO 分子不能满足 ENA 规则 的要求,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一是 从还原剂夺得一个电子形成配阴离子 [M(CO)n]- ;另一办法是含有奇数电 子的金属配合物中间体跟其他含有一 个未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基团以共价键 结合,如HM(CO)n或M(CO)nCl;
第六章 一些特殊配合物简介
6.1 过渡金属羰基配合物 6.1.1 概 述 CO是重要的σ 给予体和π 接受体,它作为 配体与低氧化态(+1,0,负氧化态)的过渡 金属形成的配合物叫做羰基化合物。它们 在周期表中的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一些二元过渡金属羰基配合物
金属羰基配合物属于非经典配合物,有以 下三个特点: ①CO不是一个很强的路易斯碱,但它与 金属形成很强的化学键。中心原子和配位 体之间不仅存在σ 键,还有较强的π 键。 ②中心原子或离子总是呈现出较低的氧化 态,甚至是零或负氧化态。 ③大多数(99%)金属羰基配合物服从有效 原子序数规则。
配位化学简史和基本概念

(2)多齿配体:一个配位体和中心原子以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配位键相结合称为多齿配体。 (配体
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配位原子)。 例如:乙二胺(en)、EDTA 、 C2O42-
乙二胺(en)
联吡啶(bpy)
1,10-二氮菲(邻菲咯啉)
-双酮
多齿配体
- OOC
COONCH2CH2N COO-
-
六齿配体 EDTA
2. Werner配位理论的成功之处 (1) 该理论有丰富的实验成果作为实践基础。
(2) Werner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思想比较解放,他在 继承前人已经取得的科学成果的同时,能够摆脱经 典化合价理论的束缚,而敢于提出创新的见解,对 配位化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 Werner配位理论的不足之处 由于时代的局限,Werner配位理论未能说 明配位键的本质。 Werner配位理论是配位化学早期发展过程中的里程 碑。1913年Werner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利用晶体场-配位场理论、MO理论可以对配合物 的形成、配合物的整体电子结构如何决定配合物的磁学的、 光谱学的性质等理论问题作出说明。
○热力学
已能准确测定或计算配合物形成和转化的热力学数据。
○动力学 ★配合物形成和转化的动力学知识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利用经特别设计的配体去合成某种模型化合物(配合物),
三、 配位化学当前发展情况 20世纪50、60年代,无机化学最活跃的领域是配位化学
○结构:
利用现代物理测试手段已经能定量地确定配合物结构的细节
○成键理论:
1893年维尔纳提出主价和副价理论 1929年Bethe提出晶体场理论 1930年鲍林提出价键理论 对晶体场理论的修正是配位场理论 1935年Van Vleck用 MO理论处理了配合物的化学键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d1-9型金属离子
这一类是过渡金属离子,由于它们 电荷较高,半径较小,容易形成稳 定的配合物,研究最多的是第一过 渡系中的Mn2+(d5)、Fe2+(d6)、
Co2+(d7)、Ni2+(d8)和Cu2+(d9)等配离
子。
对几十种配体形成的配离子,其稳定性顺序都是:
如下表:
注意此顺序仅适用于高自旋配合物。 一般来说同一周期价数相同的过渡金 属的八面体配合物的热力学稳定性大 致有下列次序:
原因是:由于F-半径小,没有显著变 形性,所以在与Zn2+络合时,静电作 用是主要的,但在与Hg2+络合时,由 于Hg2+的变形性显著,体积小的F-离 子使Hg2+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从而 使相互间的结合仍带有较大程度的共 价性,因而相应的配合物稍稳定些。
3.d10s2型金属离子 属于这一类金属离子的配离子中,事 实上只有T1(Ⅰ)、In(Ⅰ)、Ga(Ⅰ)、 Ge(Ⅱ)、Sn(Ⅱ)、Pb(Ⅱ)、As(Ⅲ)、 Sb(Ⅲ)、Bi(Ⅲ)等。这一类金属离子的 配离子中,只有TI(Ⅰ)、Sn(Ⅱ)、 Pb(Ⅱ)三种离子的配离子稳定常数的 数据较多,这些离子的配合物的稳定 性比电荷相同、半径相近的稀有气体 型离子的相应配合物高。
子原子配位,从HSAB原则来分析, 给电子原子O和N属硬碱配体易与硬酸 成键,而C、S和Se属软碱配体,易与 软酸成键,如SCN-能形成多种配合物, 遇硬酸Fe3+则以N为配位原子,应写为 [Fe(NSC)6]3-,若遇软酸Hg2+,则以S 为配位原子,所以应写为[Hg(SCN)4]2-。
(4)类聚现象:
软硬酸碱概念:
Pearson提出 “软硬酸碱 定则”。根据酸碱的电子理论,凡是给 出电子对者称之碱;凡是接受电子对者 谓之酸。因此配合物中金属离子是酸, 配体是碱。软、硬两词比较形象地形容 酸碱抓电子的松紧程度。而电子被抓的 松紧是酸碱接受或给予电子对难易的关 键。“硬”的概念是形容该原子或离子 对其价电子抓得很紧,而“软”的概念
注意:
配位原子不同时,往往得不到“配体碱性
愈强,配合物稳定性愈高”的结论。如:
另外,配体lgKH与配合物lgβ 之间的 线型关系,往往还由于各配体在结构 上并非密切接近;或形成π 键性质不 同,或螯环大小和数目的不同,或有 空间位阻影响等等而造成偏离较大或 完全相反的情况。
三、软硬酸碱原则与配合物稳定性的关系
2. d10型金属离子
属于这一类型的有Cu(Ⅰ)、Ag(Ⅰ)、
Au(Ⅰ)、Zn(Ⅱ)、Cd(Ⅱ)、Hg(Ⅱ)、 Ga(Ⅲ)、In(Ⅲ)、TI(Ⅲ)、Ge(Ⅳ)、
Sn(Ⅳ)、Pb(Ⅳ)等金属离子。其中,第
二副族Zn(Ⅱ)、Cd(Ⅱ)、Hg(Ⅱ)配合
物的稳定常数数据较多,如:
从上表可见: Zn2+ 、 Cd2+ 、 Hg2+ 离子 与卤素离子形成的配离子,在 Cl- 、 Br- 、 I- 作 配 体 时 , 稳 定 性 顺 序 都 是 Zn<Cd<Hg ,反映了由于这些阴离子 有比较明显的变形性,配离子中共价 结合的成分随着 Zn , Cd , Hg 的顺序 而增长,但是当 F- 作配体时,稳定性 顺序却是Zn>Cd<Hg.
(2)螯环的大小
成环的作用增加了配合物的稳定性,但环
的大小对螯合物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般三原子、四原子螯环张力相当大而非 常不稳定。 饱和的五原子环最稳定。 若螯环中存在着共轭体系,即不饱和的六 原子环也相当稳定。 更多数目的原子环难以形成,因两个配位 原子相隔愈远,欲与同一金属离子结合就 愈困难,即使形成了螯环稳定性也较小。
另外,8-羟基喹啉与Al3+能形成难溶 于水的螯合物[AlL3],而2-甲基-8-羟 基喹啉却与A13+不能形成配合物。这 是因为A13+离子半径较小,2-甲基发 生了严重的位阻效应,而对离子半 径稍大的Fe3+、Cr3+、Ga3+,2-甲基 的位阻效应不明显,这些三价金属 离子可以与2-甲基-8-羟基喹啉配合, 形成难溶于水的沉淀。
键合在简单酸上的碱会影响酸的软硬度,如: BH3F-+BF3H-→BF4-+BH4向右进行 CF3H+CH3F→CF4+CH4 向右进行 由于在交界酸B(Ⅲ)上键合了三个软碱H-,增加 了B(Ⅲ)的软度,使之更易接受软碱H-形成BH4-, 而BF3H-更多被硬碱F-取代形成BF4-。这种软-软 和硬-硬相聚和的趋势就称为类聚效应 (Simbiosis Effect)
Pearson的软硬酸碱原则,简称 HSAB原则
内容是 :“硬亲硬、软亲软、软硬
交界就不管。” 意思是硬酸与硬碱、 软酸与软碱形成的配合物最稳定, 至于交界酸碱无论与硬、软酸碱皆 可反应,且生成的配合物稳定性差 别不大。下表是卤素离子配合物稳 定常数。
硬酸与硬碱结合主要是形成离子键, 硬酸类金属离子最好与周期表元素族 中最轻的原子配位,它们所形成配合 物稳定性次 序为: F》C1>Br>I O》S>Se>Te N》P>As>Sb>Bi
软酸与软碱结合主要形成共价键,软 酸金属离子最喜欢与周期表中较重的 原子配位,因较重的原子具有空的d轨 道,可以接受软酸给出的电子而形成 π 键,它们配合物稳定性次序为:
F《Cl<Br<I
O《S<Se<Te
N《P<As<Sb<Bi
HSAB定则 的应用:
(1)判断配合物的稳定性:如
[Cd(CN)4]2-和[Cd(NH3)4]2+哪个比 较稳定?
2. 配体的碱性 配体的碱性表示结合质子的能力,即配体的亲核 能力,配体的碱性愈强,表示它亲核能力也愈强, 配体结合质子的方程式为:
KH即为L的加质子常数,KH愈大,表示L愈容易 与质子结合,当然也可能愈易结合金属离子。 实验证明,当金属离子一定时,配位原子相同 的一系列结构上密切相关的配体的加质子常数的 大小顺序,往往与相应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的大小 顺序相一致,并且在不少例子中,还能得到线性 的关系。见下表。
六、热力学稳定常数(βT)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只能表明其在溶液中 的稳定性,而无助于阐明配合反应的作 用部位,但热力学参数△H和△S却能为 探测金属与配体的成键位置和结构状况 提供信息。但是在求算热力学参数时, 必须采用从活度求得的稳定常数,而不 能用从浓度求得的稳定常数。从活度求 得的稳定常数称为热力学稳定常数(β T) ,它与浓度稳定常数β c的关系是:
软酸及硬酸特征:
Pearson将那些体积大、电荷少、具有易
极化和失去电子的金属离子称为软酸; 而把那些体积小、电荷多、不易极化和
失去电子的金属称为硬酸; 界于这两者
之间的称为交界酸。金属离子按软硬分
类见表。
软碱及硬碱特征:
软碱、硬碱的分类原则是,给出电子对 的原子变形性小、电负性大、难被氧化, 即外层电子难失去的称为硬碱,而给出 电子对的原子变形性大、电负性小、易 被氧化即外层电子易失去的称为软碱。 作为配体碱的分类见下表:
(6)判断反应方向:
LiI+CsF=LiF +CsI
(3)判断异性双基配体与指定中心 离子配位情况:
所谓异性双基配体是指具有二个给电子原
子,而这二个配位原子又是一硬一软的性 质,如SCN-是一种双基配体,S与N上都 具有孤对电子,都可作配位原子,而S是 属软碱,N是属硬碱。这种类型的配体为 数不少,如SeCN-、OCN-、CN-等,
这种配体与酸配位时究竟哪个给电
(3)螯环的数目
实验证明,对结构上相似的一些多齿配体而言, 形成螯合物的环愈多则螯合物愈稳定。详见下表。
(4)空间位阻
在多齿配体的配位原子附近如结合着体积较大的 基团,则有可能妨碍配合物的顺利形成,从而降 低配合物的稳定性,这种影响叫做空间位阻。例 如:
它们与一些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lgβ 1数值 见下表:
4-2
影响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一、中心离子性质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 响 一般地说,过渡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 能力比主族离子强,而在主族金属离子中, 又以电荷小、半径大的第一主族金属离子 K+、Rb+、Cs+等为最弱:
1. 稀有气体型金属离子
电子层分布情况与稀有气体元素原子 的电子层分布情况相同的一些金属离子 ,称为稀有气体型金属离子。属于这一 类的有 Li 、 Na 、 K 、 Rb 、 Cs 、 Be 、 Mg 、Ca、Sr、Ba、A1、Sc、Y、La等金属 离子,以及 Ti(Ⅳ) 、 Zr(Ⅳ) 、 Hf(Ⅳ) 等离 子。在水溶液中,电荷大于+4的金属离 子如 V+5 和 U+6 等存在的可能性极小,它 们以VO2+和UO22+等形式出现。
第四章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
本章主要讨论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热力学稳定性以 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稳定性大小的定量尺度是 以稳定常数或不稳定常数描述。同类型配合物稳 定常数越大,此配合物越稳定。稳定常数有不同 的表示方法和不同的测量方法。 4-1 稳定常数的表示方法 总稳定常数的表示方法,如:
这可以由配体场稳定化能(LFSE)的变化 得到解释。对低自旋配合物此顺序有偏 差是因为LFSE数值发生变化,致使d5、 d6的LFSE数值最高,所以Fe3+(d5)、 Fe2+(d6)、Co3+(d6)八面体型的配离子较稳 定可以得到解释。不过在这些配离子中, LFSE对它们的稳定性所起的作用只是其 中的一个因素,此外还有别的因素。如 在这些配离子中,由于电子从dγ 进入dε 有利于形成反馈π 键,也是使配离子稳 定的一部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