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古诗词中的月相

合集下载

那些藏在古诗中的月球“运动”

那些藏在古诗中的月球“运动”

那些藏在古诗中的月球“运动”1. 引言1.1 古诗描绘的月球轨迹如何?古诗中描绘的月球轨迹可以说是变幻莫测、神秘莫测。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月球被描绘成一个神秘而神秘的天体,其运动轨迹充满了诗意与想象力。

有的古诗描绘月球在夜空中缓缓升起,如水面漂浮的一轮涌动的明月;有的古诗则描绘月球在云层中穿行,如一只孤独的舟行驶于黑夜的海洋;还有的古诗把月球比作一个慢慢消逝的梦境,仿佛是一个永远无法触及的幻影。

古诗中揭示的月球轨迹不仅仅是物理崗応,更是一种灵与情的结合,是诗人心灵深处对月球神秘之美的诠释和感悟。

在古诗中,月球的轨迹往往被赋予了诗人的感情与情怀,使得其运动不再仅仅是科学层面上的现象,而变得更加富有诗意与浪漫。

2. 正文2.1 月球与天体的关系在古诗中,月球被描述为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天体,它在天空中的运动与其他星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古人观察到,月球和太阳、星星之间存在着某种规律性的关联,这种关系被称为天象关系。

在古代,人们相信月球和其他天体的运动会影响人类的命运和生活。

月亮的阴晴圆缺都被认为是预示着好坏消息的象征,人们常常根据月亮的变化来预测未来的天气和自然灾害。

月球的运行轨迹也被用来制定农事和生活中的节气,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安排生活和工作。

古诗中常常描绘月球与其他星体之间的关系,比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就是在描述月亮和星星之间的和谐共舞。

古人通过观察月球和其他星体的运动轨迹,揭示了天象之间的联系,并将这些关系融入到诗歌之中,赋予了诗歌更深刻的象征意义和美感。

月球与天体的关系在古诗中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成为诗人们创作灵感的源泉。

2.2 月球在古诗中的运动轨迹在古诗中,月球的运动轨迹被描绘得非常详细和生动。

古人通过观察月球的运动,探索自然规律和宇宙奥秘。

月球在古诗中的运动轨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月相变化:古人特别留意月相的变化,描绘了月亮从圆圆满满到残缺不全的各个阶段。

《水调歌头》中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句子,表现了诗人观察月相变化的细腻心境。

初中科学古诗词中的月相

初中科学古诗词中的月相

古诗词中的月相
新月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月初蛾眉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烟拢寒水月拢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上弦月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满月
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下弦月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抱玉弓。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古诗词中的月相

古诗词中的月相

古诗词中的月相“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宋·苏轼,水调歌头)。

除了日出日落昼夜更替之外,在所有天象中最频繁出现也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圆缺变化的月相了。

在我国优秀的诗词歌赋里,有许多吟诵月亮的优美篇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岑参《碛中作》)这一组诗写出了月相的月变化情况。

诗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

在农历一个月中,月相由新月依次变为上蛾眉月、上弦月、上凸月、满月、下凸月、下弦月、下蛾眉月、新月。

从初一到十五,月亮的亮面逐渐变大,月球的亮面朝西;十五那天亮面最大,为满月;从十五到月末,亮面逐渐变小,月球的亮面朝东。

第二首诗中的“满月”指“十五、六的月亮”;“夜夜减清辉”指满月以后,月相依次变为凸月、弦月、蛾眉月,可见部分越来越瘦小;后两句是说“思念夫君使妾身如同满月后的月亮日渐消瘦、形容憔悴”。

第三首诗中的“见月”即看到月亮,“两回圆”即圆过两次亦即两次满月。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缪氏子《赋新月》)“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戴叔伦《兰溪棹歌》)“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

"(辛弃疾《西江月》)这一组诗句描述的都是上蛾眉月。

“上蛾眉月”是指农历初三、四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45°,当“一道残阳铺水中”后,即日落时,月亮出现在西南方低空,日落后2~3小时就落到地平线以下,月亮的亮面为月球正面西部边缘,形状为一反“C”字形。

7S.3.5古诗月相

7S.3.5古诗月相

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月亮的佳句,它们中有的包含了有关月相的科学知识。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之时,
正是夜半钟声敲响之际。

月出为正午12时,中天为18时,月落为24时,月球在天空中距太阳东90度,诗中描绘的月相应是农历初七、八的上弦月。

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欧阳修《生查子》)恋人约会于黄昏时分,此时月亮已经升在柳树枝头。

月亮升离地平线不久,离地有一树之高,此时月相应为农历十一、十二的新凸月。

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也是描写农历十五的月相。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咏《雨霖铃》)作者酒醒之时,晓风拂面,天上挂着一弯残月。

此时月相应为农历二十七、二十八的残月。

(
5.“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王维?乌鸣涧)---
-诗中“夜静”(夜深人静)而“月出”,乃指下弦月之时。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共3篇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共3篇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共3篇《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1《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一、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掌握古诗词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2.提高学生诗歌欣赏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内容1.授课内容:1)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静夜思》、《登高》、《临安春雨初霁》、《临江仙·满江红》等。

2)古诗词的基本韵律:词牌、押韵、对偶等。

3)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

2.课内活动设计:1)学生听课:教师上课讲解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

2)学生朗读:学生在课堂上朗读《静夜思》、《登高》等古诗词,感悟其中的月亮意象,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3)学生欣赏:学生观赏《临安春雨初霁》、《临江仙·满江红》等古诗词,感受其中的美、领悟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人生哲理。

4)学生写作:学生根据所学的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自主创作一首古诗词,锻炼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语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听课法:教师对古诗词进行讲解,学生听课并做好笔记,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2.朗读法:学生朗读古诗词,并通过反复练习,提高朗诵能力。

3.欣赏法:学生观赏古诗词,理解其中的美,领悟其中的文化底蕴和人生哲理。

4.写作法:通过学生自主创作古诗词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语文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学生学习态度评价:以学生的听课认真程度、课堂表现和完成作业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2.学习能力评价:以学生掌握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评价。

3.审美能力评价:以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和创作评价,识别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教学步骤1.引入:讲解月亮的文化内涵和意象,启发学生对月亮的认识和理解。

2.讲解月亮意象:简要讲解《静夜思》、《登高》、《临安春雨初霁》、《临江仙·满江红》等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以及古诗词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的世界,感受诗词中蕴含的有趣的地理知识。

1.古诗词与月相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地理解析诗中“九月初三”是表示时间,“月似弓”是写月初的娥眉月,即上娥眉月。

上娥眉月是指农历初三、四的月相,此时月球形状为一反“C”字形。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地理解析诗中“夜半”而“月落”,描写的是“上弦月”。

上弦月是农历初七、八的月相,此时月球形状为一大写的“D”字形。

2.古诗词与气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地理解析该句诗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地理解析该诗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

在我国的江淮地区,每年六七月份都会出现持续阴天有雨的气候现象,持续时间能达到一个月左右。

由于这个时候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所以人们称其为“梅雨”。

初夏时节,从热带海洋北上的暖湿空气常常伸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到达淮河及其以北地区,与从寒带南下的冷空气相遇。

它们势均力敌,处于“拉锯”状态,形成一条稳定的降雨带,导致阴雨绵绵。

3.古诗词与河流将进酒(节选)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地理解析该诗句旨在说明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

但黄河水奔流入海之后真的“不复回”了吗?从自然界水循环的角度分析,自然界的水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河流汇入海洋的水体,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降落到地面,成为地表径流,可能重新进入河流。

“天上”指巴彦克拉山脉。

“奔流到海”指渤海。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地理解析昔日的大江大河所流经之地,现在已经成了“数家新住处”,体现了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的现象,即河流的侵蚀与堆积作用。

运用月相知识 欣赏唐诗宋词

运用月相知识 欣赏唐诗宋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把月亮的圆缺变化和人间复杂感情自然地交织在一起,创造出高雅深邃的意境,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在“月相的变化”一节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把古诗词和月相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分析推测诗词中月相出现的时间和方位,不仅能达到巩固月相变化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感受古诗人情怀,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下面从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中选撷四首,予以分析。

1、唐诗:代赠李双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诗中描写了一位青年女子黄昏时分信步走到楼头,远眺意中人是否如期来会。

但见弯月如钩,杳无人影。

记起楼梯已经折断,喻指爱情受阻,情人不能来此相会,连楼前的芭蕉树和丁香花都结而不展,不禁黯然神伤,哀愁绵绵。

诗中的“春风”指明时间,“如钩”指明月相。

试问,诗中描写的月相是什么?出现在农历初几?从“月如钩”可知为娥眉月,根据“黄昏”出现,可推知为初三、四的娥眉新月。

而二十六、七的娥眉月是残月,出现在黎明之前,显然不符合诗中“黄昏”时刻。

2、唐诗: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

故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夜泊枫桥,面对江枫边点点渔火难以入眠,突然月亮西沉,一片黑暗,繁星满天,乌鸦受惊啼叫。

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悠扬的撞钟声传到客船上,正是夜半时分。

引导学生抓住“月落”和“夜半”四个字进行判断:月相是上弦月,但月落时方位在西边地平线上,日期是农历初七、八。

此时半个月亮正高悬南方最高处,弦在左,弓背向右,朝向西天的太阳,随着夜色渐浓,弦月也逐渐偏西,至月落地平线的时候,太阳正在地下最深处,恰为“夜半”时分,这就是诗中描写的情景。

3、宋词:生查子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古诗月亮科学

古诗月亮科学

古诗月亮科学
以下是三条主题为“古诗月亮科学”的诗句及相关内容:
1.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出自李白的《古朗月行》。

这句诗的意思是: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哎呀,想想咱们小时候,不也对很多东西充满好奇和想象嘛!就像看到月亮,会觉得它好神奇呀,怎么会挂在天上呢?这就和我们看到新事物会瞪大眼睛去观察是一样的呀!例子:有一次我带着小侄子在院子里玩,他看到月亮就喊:“姑姑,快看那个大圆盘!”可不就跟诗里说的一样嘛。

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它的意思是:浩瀚无垠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身处天涯海角的亲友,此刻共赏这同一轮月亮。

哇塞,这是多么浪漫而又美好的意境啊!想想看,虽然相隔很远,但在同一时刻看着同一个月亮,是不是感觉彼此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呢?例子:我和好朋友分别在不同的城市上学,中秋节那天我们打电话,都说在看月亮呢,瞬间就觉得心在一起了。

3.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的《水调歌头》。

这是说:明月什么时候才会出现呢?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这多有气势啊,好像在跟老天对话一样!这也体现出了诗人对月亮的那种好奇和追寻。

例子:有次我心情不好,就一个人坐在阳台上,望着月亮,也想问一句:“明月啊,你为啥总是这么安静地看着我们呢?”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古诗里的月亮真是充满魅力,既能引发我们的思考,又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对月亮的独特情感,还和科学的月亮一样神奇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的月相
新月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月初蛾眉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烟拢寒水月拢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上弦月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满月
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下弦月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抱玉弓。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