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联同源词。
【精编】第五节-同源词介绍幻灯片

与RTXA相比其主要不同点:
➢ CH530 控制平台 ➢ CH530 健全完善的控制 ➢温度 & 压力 & 膨胀阀采用CH530 总线控制 ➢控制更精确,运行更可靠.
➢低噪音Skinny IV 风机
➢静音功能(制冷) ➢重新设计盘管
➢ 采用4 排结构,机组结构更紧凑。 ➢ 基于CFD的分析,采用不等同回路的穿管模式 ➢ 油冷却分外布盘管两侧的底部,改善翅片的结霜。 ➢ 冷凝器与过冷部分集成,盘管侧的换热大大增强 ➢ 优化设计了液体分布器,改善了制热运行。
• 张永言 《词汇学简论》 华中工学 院出版社
• 张志毅 《词汇语义学》 商务印书 馆
• 石安石 《语义论》 商务印书馆
• 高守纲 《汉语语义学》 北大出版 社
复习题
• 一、解释加横线词义 • 1.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 2.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3.颖考叔为颍谷封人。 • 4.而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 王维《淮城曲》: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 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 故人。”
• “浥”和“浸”、“淫”、“悒” 是同源词,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轻微 而延展。
• 《楚辞·远逝》:“同邑邑而蔽之。” 《长门赋》:“舒息悒而增欷兮。”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 离原上原,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 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 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 情。”“离”是“丽”的同音借用 字,“丽”有“附着”、 “连接” 的特点,与“联”、 “络”等词同 源。
长 的 时 间 隧 道,袅
ystem-1.1version特灵中央空调机组
概述
•RTXA+ 系列产品 •机组主要部件 •机组吊装和安装 •调试和维护保养 •常见故障
理解中的借词和同源词的意义

理解中的借词和同源词的意义在语言学中,借词和同源词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它们不仅可以拓展我们的词汇量,还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联系和文化背景。
通过深入理解借词和同源词的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语言的运用和表达。
一、借词的意义1. 借词的定义借词是指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中借用词汇的现象。
这种借用可以是因为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相似的词汇,也可以是受到文化和历史的影响。
借词是语言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2. 借词的意义借词可以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扩大词汇的范围。
通过借用其他语言中的词汇,我们可以为语言增添新的含义和概念。
同时,借词还有助于促进各种语言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3. 借词的特点借词通常会发生适应性的变化,以适应借入语言的音系和词汇特点。
比如,英语中的“piano”是从意大利语的“piano”借入的,但发音和拼写都发生了变化。
二、同源词的意义1. 同源词的定义同源词是指不同语言中源于同一个词根的词汇。
这些词汇在不同语言中可能会有一定的变化,但它们有着共同的语源和意义。
2. 同源词的意义同源词的存在表明了各种语言之间的联系和渊源。
虽然在不同语言中的形态和发音可能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意义和基本构词方式是相似的。
通过理解同源词的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不同语言的词汇。
3. 同源词的分类同源词可以分为直接同源和间接同源。
直接同源指的是两个语言中的词汇形态和发音基本上是一致的,如英语中的"water"和德语中的"Water"。
间接同源指的是通过中间语言的转换和演变而形成的同源词,如英语中的"father"和拉丁语中的"pater"。
三、借词和同源词的意义对语言学习的影响1. 扩大词汇量借词和同源词可以帮助我们扩大词汇量,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
通过学习借词和同源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不同语言中的词汇。
2. 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借词和同源词的存在反映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渊源。
汉语同源词

汉语同源词一、同源词的定义同源词是指音义相关、由同一语源孳生的词。
这些词在语音上有一定的联系,往往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声符,在意义上也存在着或近或远的联系。
例如“长”(cháng,长短)和“长”(zhǎng,生长),它们读音相近,意义上有引申关系,是同源词。
二、同源词形成的原因1. 语音演变-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语音会发生变化。
由于地域差异、时间推移等因素,同一个语源的词在不同的发展分支中可能会有语音上的差异,但仍然保留着一定的语音相似性。
例如古汉语中的入声字,在现代汉语的许多方言中发生了不同的演变,但同源词之间的语音联系仍然可以通过历史语音学的研究方法找到线索。
2. 语义引申- 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会对词语的意义进行引申。
一个词的原始意义可能会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认知的发展等原因产生新的意义。
当这种意义的引申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分化出不同的词,这些词由于有着共同的语义源头,就成为了同源词。
比如“朝”,本义是早晨(zhāo),因为古代臣子早晨要上朝拜见君主,所以又引申出朝廷(cháo)的意思,“朝”(zhāo)和“朝”(cháo)就成为了同源词。
三、同源词的判定方法(人教版相关内容)1. 语音方面2. 语义方面- 要分析词的意义关系。
同源词的意义可能是相同、相近或者有引申关系。
比如“顶”和“颠”,都有物体的最高部位的意思,是意义相同的同源词;“亡”(逃亡)和“无”(没有),意义相近,也是同源词;而像前面提到的“长”(cháng)和“长”(zhǎng)则是意义引申关系的同源词。
3. 文献例证- 从古代文献的使用情况中寻找证据。
如果在古代文献中,两个词在语义和语音上都有联系,并且经常有类似的用法或者出现在相关的语境中,那么它们很可能是同源词。
例如“景”(yǐng,影子)和“影”,在古代文献中,“景”较早出现,后来“影”逐渐取代了“景”表示影子的意思,从文献的使用演变过程也可以证明它们是同源词。
论述语言中同源词、借词与关系词的鉴定理论

论述语言中同源词、借词与关系词的鉴定理论同源词、借词和关系词是语言学中常见的词汇现象,它们在不同语言中的出现和使用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下面分别对同源词、借词和关系词的鉴定理论进行论述:1. 同源词鉴定理论同源词是指由同一词根或同一词源发展而来的在不同语言中的词汇。
在鉴定同源词时,需从语音和语义两个层面来进行考察。
具体而言,从语音层面上看,同源词在不同语言中的音形对应关系应该是比较相近的,而从语义层面上看,同源词则具有相似或相近的词义。
例如,英语单词father和德语单词Vater虽然词形不同,但它们在语音层面的对应关系是相似的——两个词的起始辅音、元音和重音的位置都是相同的。
在语义层面上,它们的词义更是非常相似——都表示“父亲”的意思,因此可以判断它们是同源词。
2. 借词鉴定理论借词指的是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中吸收过来而成为自己的词汇。
在鉴定借词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借词的来源语言、词形和词义等。
首先,可以通过查找借词的源头语言,判断它们是否属于同一语系或是否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其次,可以通过比较借词与其原本所属的语言中的词形是否相同,来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借词关系。
最后,考察借词的词义和本土语言中的同义词,以确定它们在词义方面是否存在相似之处。
例如,汉语中的“咖啡”一词即为从阿拉伯语中借用过来的,经过了汉语的语音、语态的变化,而在词义方面,它依然表示“一种由咖啡豆磨制而成的饮品”,与其阿拉伯语原意相符。
3. 关系词鉴定理论关系词是指在一段话语中起到联系上下文、引出从句或修饰其他成分等作用的词汇,如“因为”、“如果”、“所以”等。
关系词的鉴定主要从语法和语义两个角度来考虑。
从语法角度看,关系词是否符合语法要求或是否与其他单词有搭配关系等是鉴定该词是否为关系词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关系词在语句中往往起到连接和引导的作用,因此在鉴定关系词时也需考虑其在文本中的位置和功能。
从语义角度看,关系词应该符合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和语境要求,且在修饰其他成分时需要表达出其从属关系和修饰的语义,否则可能会违背文意。
《释名》同源词疏考

《释名》同源词疏考《释名》同源词疏考陈建初(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刘熙《译名》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探索语源的着作.本文对其中部分同源词进行考证阐释,以验证它们的可靠性.同时,考证中还推论系联了其他同源词.关键词:释名;同源词;考证本文考证《释名》中部分同源词,行文体例一依拙文《(释名)同源词疏证》(载《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3期).1.脐一剂(释形体67J刘熙:"脐,剂也,肠端之所限剂也."今按:剂,齐断之义;从齐,齐亦声."《尔雅?释言》:"剂,剪齐也."郭璞注:"南方人呼剪刀为剂刀."邢呙疏:"剂,为齐截也."《后汉书?刘梁传》:"《春秋传》日:'和如羹焉,酸苦以剂其味."'李贤注:"《左传》作齐."王力《同源字典》以剂与齐为同源.《尔雅?释言》:"齐,中也."王引之《经义述闻》:"人脐居腹之中央,故谓之脐.脐者,齐也."按,王氏以为脐得名于齐,而刘熙以为脐得名于剂.从剂,齐同源而推,从系源的角度来考察,两说皆可懿行《尔雅义疏》日:"齐者平也,等也,皆也,同也,又整齐也,五者实一义,皆无长短高下之差,故为中也."则《尔雅》训齐它齐声字也有取平齐,等齐之义者,可为推证.如:侪,等辈,指人的地位,身份,辈份等等相平齐,属同类,同等之人.齑,《说文》日:"等也."朱骏声《通训定声》:"与侪略同."齑,《说文》日:"材也."段玉裁注:"取人材整齐之意."又《释名?释丧制》:"齑,齐也."《说文》:"齑,缏也."朱骏声日:"缝缉其边日缏."按,取缉齐之义,故文献通用齐字,《仪礼?丧服记》:"若齐,裳内衰外."胡培翠正义:"齐,谓缉其边."语音关系:脐与剂,皆从纽脂韵,双声叠韵;侪,崇纽脂韵;齑,齑,从纽脂韵;窬,精纽脂韵;精从为旁纽,崇与从为准双声,皆脂部叠韵.2.坐一挫(释姿容20)刘熙:"坐,挫也,骨节挫诎也."今按:挫,折屈之义;坐,两膝折屈,臀着于足上,故二者同源.《周礼?考工记?轮人》: "外不廉而内不挫."郑玄注"挫,折也."《庄子?天地》:"不以物挫志之谓完".成玄英疏:"挫,屈也."《孟子?滕文公》:"威武不能屈."赵歧注:"屈,挫其志也."按,挫为使屈之义.《论语?乡党》:"齐必变食,居必迁坐."刘宝楠正义引江永《图考》日:"古人之坐,两膝着地而坐于足,与跪相似."《陔余丛考》卷三十一:"以膝隐地,以尻着踱,而体安者,坐也."则坐的特点正是膝胫折屈,身体较站立为短,故坐声字既有折屈义,又多有短小义.如《说文》:"坐fJ,折伤也."段玉裁注:"与手部挫音同义近."《玉篇》:"判,去芒角也."去物之芒角即折断之义.物折断则短小,如《说文》:"荃,斩刍."段玉裁注:"谓以铁斩断之刍."《资治通鉴?周纪五》:"置荃豆于前而马食之." 胡三省注:"堇,寸斩之藁."即斩切细碎的刍草.又《周礼?天官?醢人》郑玄注:"作醢及鬻者,必先膊干其肉,乃后堇之."孙诒让正义:"荃,引申为细切肉之称."其他如:锉,垄,脞,脞,痤,矬等字皆有短小义…"",可证坐之与挫,语源实同.语音关系:坐,从纽歌韵;挫,精纽歌韵;,堇,清纽歌韵;精清从为旁纽,皆歌部叠韵.3.蹋一榻(释姿容46)刘熙:"蹋,榻也,榻着地也."今按:蹋,以足着地;榻,低矮近着地的床具,故二者同源.《说文》:"蹋,践也."《慧琳音义》卷四十四"蹴蹋"注引《埤苍》:"蹋,谓足着地也."字亦作踏,《玉篇》:"踏,足着地."《说文新附》:"榻,床也."《玉篇》:"床狭而长谓之榻."《释名?释床帐》:"人所坐卧日床,……长狭而卑日榻,言其榻然近地也."则榻是一种低矮近着地面的床.又:"榻登,施之承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按刘熙的说法,大床前蹋脚以登床的小床叫小榻,还是取低矮近着地为义.但"榻登"应是指铺在榻上的毛毡之类,字又写作作者简介:陈建初(1955.),男,湖南冷水江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128郑庆君:《释名》同源词疏考也有含贴着义的,如褐,贴身的汗衣;揭,以纸贴着器物以捶印文字图案(今写作"拓"),皆与蹋,榻同源o[2](m23)语音关系:蹋,榻,定纽盍韵,双声叠韵;褐,《玉篇》丁塔切,透纽蕖部;搦,《广韵》i乇合切,透纽合部.透纽双声,与定为旁纽,合与菜为旁转,合部古音并入缉部,蕖部古音并入盍部,古音缉盍旁转.——踌(释姿容56)刘熙:"持,踌也,踌之于手中也."今按:踌,止也;持,使物止于手中,执之也.毕沅疏证:"案持之手中亦止义也."故二者同源.《广雅?释诂》:"踌,止也."《慧琳音义》卷七十四"踌立"注引《说文》:"踌,行步不前也."《文选?张衡<思玄赋>》:"松乔高踌孰能离."刘良注:"踌,立也."又《西京赋》:"踌游极于浮柱,结重栾以相承."薛综注:"踌,犹置也."字又作止等,《玉篇》:"止等,止不前也."王念孙《广雅疏证》:"《列子? 汤问篇》:'不得踅止寻'.止等,与踌同."《说文》:"持,握也."《左传?昭公元年》:"子与子家持之."孔颖达疏:"持,谓执持之也."《诗?大雅?凫骘序》:"大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孔颖达疏:"执而不释谓之持."执而不释是持的特点,正含止之义.按古汉语中寺声(寺从"之"声)字多有止义,如:侍,待,等,时,峙,恃,等等."持"之音义与之相通,语源当相同,则刘熙以"踌"为训,可以信从.语音关系:持与踌,定纽之韵,双声叠韵.5.寝一侵(释姿容82)刘熙日:"寝,权假卧之名也.寝,侵也,侵损事功也."今按:侵,渐次进入,引申指军队渐次进入他国;寝,卧睡,人睡觉亦渐渐而入睡,故二者同源.刘熙以侵训寝,从系源而言有理,但申训以为取"侵损事功"之义则难从.《说文》:"侵,渐进也."段玉裁注:"又侵陵,亦渐逼之义."《易?谦》:"利用侵伐."焦循章句:"侵,渐也."《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有钟鼓日伐,无日侵."孔颖达疏:"寝钟鼓以入其境日侵."按孔氏此以寝说侵,说明二者声义相通,但以为取止息之义,不从.《说文》:"寝,病卧也."又:"寝,卧也."王筠句读:"此为日入而息之字."则睡卧之寝本字作寝,但文献通用寝.《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刘宝楠正义引郑注:"寝,卧息也."其它与"侵"同声符字有渐进之义者如:浸,浸润,水渐次进入,《庄子?逍遥游》:"时雨降矣,而犹浸灌".郭庆藩集释引《正韵》: "浸,渍也,又渐也."《易?迈彖传》:"浸而长也."孔颖达疏:"浸者,渐进之名."字又作寝,《汉书?成帝纪》:"寝以成俗."颜师古注:"寝,渐也."按,《释名?释疾病》:"目生肤入眸子日浸.浸,侵也,言侵明也,亦言浸淫转大也."此种目病日浸,亦取渐进而入眸子之意.稷,古人指阴阳相侵之气,或谓日旁云气,认为不祥之兆.《左传?昭公十五年》:"吾见赤黑之衩,非祭祥也,丧氛也."孔颖达疏引郑注:"稷,阴阳气相侵,渐成祥者."是亦取渐入之义.王力《同源字典》分别以{亏}与蔓,草覆地.《说文》:"蔓,覆也."徐锴系传:"蔓,草覆地."按,草之覆地犹水之浸润,亦渐渐而进之义.豉,淹制豆豉,其过程亦渐渐浸渍之,故《广雅?释器》:"豉谓之睹."王念孙疏证:"最犹寝也."按曼声之字音义多通,故刘熙以为寝))之与侵同源,盖可信也.语音关系:寝与侵,清纽侵韵,浸,衩,蔓,精纽侵韵;最,《广韵》七林切,清纽侵部.精清旁纽,皆侵部叠韵.6.眠一泯[恨](释姿容83)刘熙:"眠,泯也,无知泯泯也."今按:眠,睡眠,睡眠则视不见而觉无知,故刘熙以"无知泯泯"为训,当可从.但"泯泯"为叠音词,状无知之貌,"泯"非其本字.《尔雅?释诂》: "泯,尽也."邢罱疏:"泯者,灭尽也."《诗?大雅?桑柔》:"靡国不泯."毛亨传:"泯,灭也."马瑞辰传笺通释:"泯者,f民之假借."王引之《经义述闻》即训为:"泯,乱也."桂馥《札朴》卷一:"泯泯棼棼,泯,正作f民."则泯泯之泯,本字当作一『民.《说文》:"恨,恢也."又:"恢,乱也."桂馥义证:"f民,或借泯字."《玉篇》:"泯,泯泯,乱也0"《书?吕刑》:"民兴胥渐,泯泯棼棼."蔡沈集传:"泯泯,昏也."两例中,泯字皆t民之借字,而昏乱与无知义近,可见刘熙所训"无知泯泯",亦为t民之借也.按眠与泯亦通用,《廿二史考异?史记五》:"视眩眠而无见兮."钱大昕按:"《汉书》眠作泯.泯,眠声相近."《广雅?释诂》:"眠,乱也."此眠亦当『民之借字(王念孙《广雅疏证》以为与"瞑"通)J,但从语源上说,眠与t民当可通.另外,二者皆从民得声,"民"本身亦有无知,昏冥之意.《苟子?礼论》:"外是,民也."杨惊注:"民,民氓,无所知者."《史通?自叙》云:"民者,冥也,冥然罔知."《书?多士序》:"迁殷顽民."江声集注音疏:"民,无知之称."《周礼?地官?遂人》:"致田亡以田里." 郑玄注:"变民言田亡,异外内也."贾公彦疏:"民者,冥也;田亡者,懵懵.皆是无知之貌."按民之训昏冥无知,不能完全理解为阶级偏见和贱民思想作祟,而应看作是社会观念在语源义上的文化积淀,有认知的心理基础.而且据郭沫若考证,民的金文字形象利刃插入左目而盲之,则民的本义与盲相通,含有昏冥无视,懵懵无知之意,引申指众萌,民众,则眠,f民之声符承载的语源义相同,当可信.又王力《同源字典》分别以眠与瞑,瞑与冥同源,则两条可以系联,冥声之字可进一步证明眠之得名,取昏冥无知之义.语音关系:眠与{民,明纽真韵,双声叠韵.7.寤一忤(释姿容85)刘熙日:"寤,忤也,能与物相接忤也."今按:忤,逆反,相反之义;寤,寐而转寤,即睡觉醒来,与寐相逆反,故二者同源.《淮南子?主术训》:"故智者先忤而后合."高诱注:"忤,逆也".《汉书?刘向传》:"窃闻故前将军萧望之等,……忤于贵戚尚书."颜师古注:"忤犹逆也."逆可训迎,迎,逆义通,故引申为接触,迎遇义,刘熙所言"与物相接忤"是也.《史记?刺客列传》:"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 1292o07年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第4期司马贞索隐:"忤者,逆也.不敢逆视,言人畏之甚也."按,逆视即迎视,不敢忤视即不敢迎面看他.忤,字又作牾,《说文》:"牾,逆也."又作迕,《管子?君臣》:"国家有悖逆反迕之行."尹知章注:"迕,背."《汉书?灌夫传》:"与太后家迕."颜师古注:"迕,相逆忤也."《说文》:"寤,寐觉而有信日寤".《汉书?董仲舒传》:"朕夙寤晨兴."颜师古注:"寤寐之觉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三"觉寤"注:"寤,眠后觉寤也."皆与寐,眠等相对而言,是寤之得名,确当取忤逆为义.按吾声(吾从五声,五有交午义)与午声字义通,从吾,从午得声之字多取逆反义,如:悟,觉悟,由蒙昧到觉悟,犹如从寐眠到睡醒,悟亦取逆反为义,故王力《同源字典》以寤,悟同源. 牾,与镭同.《方言》卷十三:"适,牾也."钱绎笺疏:"牾,相触迕也."《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七》:"无敢牾陛下言者."胡三省注:"牾,逆也."逼,同迕,《尔雅?释言》:"逼,寤也."陆德明释文:"孙本吾字作午."郭璞注:"逼,相干寤."按,干寤犹触迕也.梧,支撑房梁的斜柱,取触迕为义.《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离褛梧而相撑".李善注引《汉书音义》臣瓒日: "邪柱为梧."刘良注:"梧,逆也."晤,相遇,接触,今言会晤.《诗?陈风?东门之池》:"彼美淑姬,可与晤歌".毛亨传:"晤,遇也."郑玄笺:"晤,犹对也."毕沅《释名疏证》:"晤之义为接晤."捂,《集韵》:"斜相抵触也."《史记集解序》:"或有抵捂." 司马贞索隐:"捂,亦斜相抵触之名."《仪礼?既夕礼》:"则捂受之."郑玄注:"谓对相授."贾公彦疏:"捂即逆也."按,五,古文作X,许慎说象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交午实即交X.又《说文》:"午,牾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午逆即忤逆,牾逆,则午之训牾,即借为X(五),故五声字与午声字义通,语源义多相同.王力《同源字典》以寤与悟同源,又以忤(牾牾午迕悟)与逆同源,实则可系联为同族词.语音关系:寤,忤,悟,牾,逼,梧,,晤,捂,皆疑纽鱼韵,双声叠韵.——蹇(释姿容87)刘熙日:"嚏,定也,声作定而出也."今按:定,碍滞不通;嚏,鼻塞不通而气喷出阻塞发出声音,故二者同源.《说文》: "囊,碍不行也.:'王筠句读:"囊乃事之有碍,非物之有碍,祗是行不去耳."段玉裁注:"定,即踬字,音义皆同."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四"踬碍"注引《通俗文》:"事不利日踬,限至日碍."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十六"道踬"注:"踬,碍不通也." 《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囊其尾."马瑞辰传笺通释: "囊,与踬通."《说文》:"嚏,悟解气也."朱骏声通训定声: "嚏,谓鼻有所触逆而喷气."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六十一"喷嚏"注引《考声》:"嚏,气奔鼻而嚏也."又引《说文》日:"鼓鼻而气悟解日喷嚏".则嚏之为名,取于鼻气受滞碍,冲破滞碍而出,冲破滞碍则发出声音,这就是刘熙所谓"声作囊而出",实际上应该说:"定而出声作".然则喷嚏者,喷囊之义也,嚏与囊同源当不必疑.语音关系:嚏,透纽质韵;熏,端纽质韵.旁纽叠韵.——完f释长幼17)刘熙E1:"九十……或E1龊齿,大齿落尽更生细者,如小完齿也."今按:兑,小兄,完童;龊,老人新长出的小完牙齿般的细齿,故二者同源.《说文》:"兄,孺子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凡幼小之称."《汉书?张汤传》:"汤为兄守舍."颜师古注:"称为完者,言其尚幼小也."《说文》:"觇,老人齿."《玉篇》:"舰,谓齿堕更生细者."《尔雅?释诂》:"龊齿,寿也."郭璞注:"龊齿,齿堕更生细者,皆寿考之称也."龊又通作兄,《诗?鲁颂?闽宫》:"黄发完齿."陆德明释文:"兄,齿落更生细者也.字书作龊."段玉裁《说文》"龊"字注引此诗日:"按,毛诗作完,古文;他书作龊,今文也."则龊为完之分别文,属《广雅?释亲》:"婉,子也."王念孙疏证:"凡物小者谓之倪,婴儿谓之婉,鹿子谓之竟,小蝉谓之蚬,老人齿落更生谓之龊齿,义并同也."又如《玉篇》引《仓颉篇》:"抗,城上小垣."《广韵》:"睨,口完呕,小完言也."《苟子?富国》:"垂事养民,拊循之,畹呕之."杨f京注:"畹呕,婴儿语声也."王先谦集解:"睨呕,盖为小儿语声慈爱之也."语音关系:龊媲,疑纽支邻纽,支部叠韵.参考文献:[1]刘钧杰.同源字典再补[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2]殷寄明.语源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王念孙.广雅疏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4]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TextualResearchaboutPar0nymofShiming(c.如.厂厶6咖fA,HunanNormalUniversity,ltunanChangsha410081)—perdoestextualresearchaboutpa~ialparonyminordertoverifytheauthenticityofetymologi calrelation.Meanwhile,it alsodeducesandlinkswithsomeotherparonyms.Keywords:Shiming;paronym;textualresearch(责任编校:李彬)130。
通过同源词看汉语词语的造词依据

通过同源词看汉语词语的造词理据摘要:汉语中大量存在同源词,同源词展现着汉语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探析同源词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人造汉字的依据,对同组同源词的辨析有助于对每个词的意义有更加透彻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同源词辨析造词依据一、同源词的定义及其形成原因所谓同源词,就是“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词”〔1〕。
同源词由同一根词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因而有音近义通关系的词叫同源词。
同源词包括根词和同源派生词,形成一个词族。
词族是一个有系统的音义关系群。
任何两个词语,只要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渊源承袭关系的,都是同源词。
客观上表现为:它们读音相近,意义也相近。
二、同组同源词的辨析同源词分为音近同源词和音同同源词两类。
同组同源词如:“囱、葱、聪、窗”这四个词,就是音近同源词。
“囱”字,是“烟囱”之意,是走烟的通道;“葱”,是一种调味的菜,其叶中空;“窗”,表示墙孔,室中通空气所用;“聪”,闻审谓之聪,表示接收事物通达。
刘熙在他的《释名》:中说:“窗,聪也。
于内窥外,为聪明也”,可见,这一组同源词共同的核心义素是“中空”,因而构成了一组同源词。
通过对这组词的辨析,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这些词读的是跟“囱”相近的读音而不是其他读音了,我们的祖宗在造这些字的时候也一定是有对其意义的了解,然后根据已经有的词,若与该词意义中的核心义素相近,就采用与该词相近的读音。
我们再看另一组同源词:才、材、财。
这三个字的差异相当大,但其实是音同字异的同源词,都读“cai”音。
人有用叫做“才”,木有用叫做“材”,物有用叫做“财”,人才的“才”也常写作“材”。
”《说文解字》“材,木挺也〔2〕。
”段玉裁注:“材谓可用也。
”又《说文解字》“财,人所宝也〔3〕。
”因而,它们的核心义素都是“有用”。
三、通过同源词的系联以及语素分析可以确定汉语词语的造词理据我们看一组同源词:稍,苗末。
可以看做是禾类+叶末端渐小处;秒,麦芒。
可以看做是禾类+叶末端渐小处;艄,船尾。
同源词词源意义考查

同源词词源意义考查本文论述了何为“同源词的词源意义”及其在同源词判定中的作用,并对汉语同源词研究的历史和方法作了简要的回顾和评价,在肯定立足于语言“因声求义”来研究同源词这一传统方法的同时,对其表现出来的局限性作出简单阐述。
标签:同源词词源意义音近一、引言同源词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
早期语源学是伴随着训诂学而产生的,对同源词的研究是汉语语源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传统的同源词研究经历了汉代的声训、宋代的右文说和清代的因声求义。
这些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王力《同源字典》的出版,使同源词的研究到达了一个高峰。
但是从历代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个时代的研究,“音”都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如汉代的声训,它不是一般的训释词义,而主要是根据声音来推源,即探求事物名称的由来;而宋代的“右文说”是以“一组同声母字”为研究对象,突破了声训法两两相对的局限,扩大了同源词系联的规模,在形声字音义关系的研究方面有所发展;清代的“因声求义”则把主型字­­——形声字作为研究对象,这就紧紧抓住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是语源研究的一大进步。
段玉裁总结出“凡某之声多有某义”的语言规律,对同源词的研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王力先生是同源词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因声求义”的观点,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对同源词的产生和确定作了系统的阐述,提出“凡意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同源字。
”[1]虽然上述研究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音近”的标准难以确定。
随着历史的变迁,语音变化之大超乎人们的想象,而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这样,何为“音近”,怎样才算“音近”就越加难以确定了。
因此,对同源词的研究放宽音的标准,多考虑词源意义的决定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论述同源词的词源意义以“音”为前提,着重考查词源义在同源词判定、同源词之间的系联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词源意义在同源词关系网中的存在方式,词源意义关系的种类等。
同源词综述

同源词综述【摘要】同源词研究古已有之,但理论研究相对比较薄弱,由于过分关注语义或语音,考察的大多是词语的概念意义,没有考虑到词语的源流问题,对同源词的判定并不那么准确全面。
他们的研究仍是值得肯定的,后人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的理论的。
同源词并不等同于同义词,两者有着本质区别,又相互交叉。
【关键词】同源词;历史;同义词一、同源词研究的历史汉语同源词的研究开始于先秦,当时只是个体研究,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
汉代出现了一些涉及探源问题的书,例如《释名》、《说文解字》、《白虎通》,这些著作中的同源词研究通常就某一事物、某一词语来探讨其来源,如“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但并没有提出同源词的概念。
中古以来产生了“右文说”,代表人物有晋代杨泉,宋代王子韶、王观国,他们通过系统系联的观念,利用声符相同系联成批同源词,描写汉语中存在的同源现象。
晚清至民国时期,出现了章炳麟、高本汉、杨树达等研究汉语词源的大家,其中章炳麟和高本汉的成就最为突出。
章炳麟的代表作是《文始》,此书第一次全面地论述了同源学的理论,给语音的对应关系提供了比较科学的依据,在意义的分析上提出了孳乳、变易、同状异所、异状同所等“义通”的条例。
他研究的是同源词,却以文字的造字法为词义孳乳、变易的起点,这样就将“字”“词”混为一谈。
另外,章氏有时为了满足“义通”的需要,放宽音转限制,甚至为了探求文字孳乳变化,对语音有所曲从。
事实上《文始》对语音把握还是较为严格的,大多数音转都是正对转和正旁转。
无论如何,《文始》是系统研究同源词的一部著作,其创始之功是应该肯定的。
高本汉借用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术语word family指称汉语同源词。
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同源词是为了比较亲属语言中有共同来源的词,用来判断亲属语言亲属关系的远近。
汉语同源词的研究是为了研究汉语词汇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以研究亲属语言的理论研究汉语同源词,势必造成差异。
高本汉自己也说“要肯定各类里的语词都‘是’亲属的,我现在还差得很远,我的意思只是说它们是‘可以测定’为亲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