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遐迩贯珍_研究 办刊特色_
中国近现代报纸的发展与变迁(1) 定版

总结
• 改革开放的影响,经济,文化,国际交流 的冲击 • 内容丰富多彩,题材丰富 • 颜色多样,欣赏性高 • 发展迅速,稳定,迅速走向正轨
综合归纳
阶段 时期或时间 19世纪中前期 形成
代表刊物
《中国丛报》 《万国公报》_
影
响
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1873年
戊戌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时期 新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 新中国 成立初期
战争 时局 低谷
• 抗战胜利后,报刊又曾 兴盛一时 •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接收 其全部报刊,国统区报 纸迅速发展,而后因战 局变化走向衰弱,共产 党在此同时也创办了报 刊与之抗衡最出名的是 重庆的《新华日报》与 《大公报》的论争同时 还有中国同盟会创办的 “第三条路线”报刊, 如《正报》等
• 解放区报纸在解放战争 前期创办,因随内战撤 离和转移而停办,而后 在反攻阶段报纸事业重 新繁荣,探索在城市办 报
国人在上海创办的 第一份中文报纸
我国第一份政论性报纸, 开创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性文体
创刊于中法战争时期, 对刘永福所部黑旗军 抗击法军和香港人民 抵制法国殖民者发动 的侵略战争而进行的 罢工,罢市活动进行 了详细的报道
支持了中国人民反对 外来侵略的斗争
• 第一批国人办报的特点: • ①在办报主题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 杂 • ②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外,这些 报刊一半时私营性质的 • ③在报纸内容方面,这些报刊都是洋务运 动的支持着和宣传者 • ④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都表现出了 鲜明的反侵略爱过思想 • ⑤在业务工作方面,这些报刊在形式上大 多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 • ⑥在报业环境方面,这些报纸的处境十分 困难
• 戊戌变法失败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报 纸全部停刊,梁启超等人在国外办刊
《遐迩贯珍》载生物总论及其术语-KansaiU

《遐迩贯珍》中所载文章涉及现代科学内容不少,包括地质学、解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 诸多学科。1854 年 11 月,第 2 卷 11 号起刊登《生物总论》(Divisions and Classes of the Animal Kingdom),译者未详。该文章八千余字,分四回连载,第 2 卷 12 号关于鸟类,第 3 卷 1 号关于爬 虫类和鱼类,第三卷 4 号关于无脊椎动物。这篇文章完整而全面地介绍了居维叶动物分类体系, 这也是代表西方动物学高峰的居维叶分类体系首次被完整地介绍到中国。该文将生物(相当于今 天的动物)分为有脊生物、柔软生物、多节生物、多肢生物,并依次详细介绍各类群的形态特征、 习性等。
《生物总论》一文的底本源自约翰·托马斯·克罗斯利(John Thomas Crossley)于 1845 年出 版的《克罗斯利综合课本:历史、物理、博物、地理、杂录》(Crossley's Comprehensive Class Book: History - Physics - Natural history - Geography - and Miscellanies),以下简称《克罗斯利课本》。本文 首先介绍《生物总论》底本的情况,然后将底本原文与译文仔细比对,特别关注其中科学术语的 翻译,最后讨论《生物总论》中术语对日本的影响。
《遐迩贯珍》的研究

《遐迩贯珍》是明代李时中所编的一部辞源类书籍,共分为30 卷,是古代汉语方言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
本文将从文献价值、编纂思路和研究意义三个方面,对《遐迩贯珍》进行探析。
一、文献价值1.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方言《遐迩贯珍》在内容上广泛涉及了中国各地不同口音的方言,其中不乏一些已经消失或者正在消失的方言,因此它是对古代普通话发展和各地方言演化的一个珍贵纪录。
在《遐迩贯珍》中,不仅包含了一些文学作品的方言,还涉及到了经史子集等官方著作的方言,可以为我们探究当时的语言变迁提供有力的证据。
2.记录了当时社会面貌《遐迩贯珍》收录的内容十分广泛,内容不仅涉及到语言文字方面,而且还包括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
例如在《遐迩贯珍》中,有记载风俗习惯,财经生活等的资料。
这为我们了解明代中国的社会历史提供了实证资料。
二、编纂思路《遐迩贯珍》的编纂思路是以字为核心,围绕字的形、音、义、用等方面进行解释和补充。
具体来说,其编纂思路主要有三点:1.侧重阐述字的形、音、义、用《遐迩贯珍》的编纂思路非常注重字的形、音、义等,可以说是一本字典或辞书。
在字形方面,《遐迩贯珍》详尽地解释了每个字的笔画相关知识;在音韵方面,则详细地讲解了字音和读音;而在义方面,则是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来解释字的含义;最后,在用方面,则融合了不同来源的文献材料,整合呈现各个字汇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
2.涵盖各个领域的知识《遐迩贯珍》是一部贯通方言、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哲学等多个领域知识的文献。
在编纂过程中,秉持着不断丰富知识体系的思想,竭力收集方言、古籍,以及各个领域的知识,使这部书成为一部贯穿众多领域的汉语方言研究文献。
3.遵循通俗易懂的原则《遐迩贯珍》的编纂思路遵循了通俗易懂的原则。
李时中深知语言学的重要性,为使语言学家更好地理解,他在编纂过程中,力求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去解释和说明文字、注音音韵、论语义义等,从而使《遐迩贯珍》成为一本通俗易懂的文字读物,方便更多人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方言。
_遐迩贯珍_研究_序言

附录一:《遐迩贯珍序言》吾在中国数载,屡思其地,诚为佳境,其山孕奇蓄异,宝藏而五金矿穴与焉。
其河分派析枝,利济而灌溉载运备焉;其平原膏田沃壤,繁植蔬果五谷,千百种悉数而不能终;其巨海涵生广育,恒产鱼鳖水族,万千人采食而不能尽。
念及此,称之位华夏,诚不虚也。
复思其人,当盈亿兆,类多聪秀,恒耐勤劳,其儒者不惜数十载窗下寒暑辛勤,研求古昔圣贤训词之蕴,追溯前代鉴史政治之方;其农人早夜致力耕锄饶瘠之区,收获仓箱丰登之益,尚有织造绢帛,甄陶磁器,雕镂采刻等类。
由此观之,环瀛列邦,各有美利,诚难比拟中国人类之俊秀,物产之蕃庶,可置之列邦上等之伍。
所惜者,中国虽有此俊秀繁庶,其古昔盛时,教化隆美,久已超越侪伦,何其悠忽至今?列邦间有蒸蒸日上之势,而中国且将降格以从焉,是可欤已?我英国创始之祖,未备冠裳之时,中国人已解用丝帛;古之亚墨利加国人,只识泛海捕鱼,刳木为舟,中国已有指南针,制造巨船,出海载运。
惟今日不然,列邦日进月盛,而中国且每降日下,其现用商船,恒不逮于古,而圣哲久未梃生,在其始祖,惟虔祀上帝,迨后乃纷崇无知觉之偶像。
列邦商船,驶行迅利,天下无港无之,而中国商船,装驾钝滞,至远但抵息力葛罗巴等处。
列邦偶遇荒年,迅速派船四出,运米赈济,而中国值荒年,惟靠本土,千万苍生,饥困者纷纷坐毙。
列邦大江泛滥,即能筑造石塘,永杜其害,而中国黄河,每岁动决为灾,群黎遭溺。
列邦纷与火船,遇风水俱逆,每一时可行八十余里,而中国一无所有,亦无人解造。
泰西各国俱有火车,人货并载,每一时可行三百六十余里,而中国至速,仅属骑乘,每时可驰二十余里,其平常行旅,每时不过十余里耳。
泰西各国,创造电器秘机,凡有所欲言,瞬息可达数千里,而中国从未闻此。
其致此之由,总缘中国迩年,与列邦不通闻问。
昔年列邦人于中土,随意游骋,近年阻其往来,即偶有交接,每受中国人欺侮,惟准赴五港通商而已,彼此不相交。
我有所不得,不能指示见授,尔有所闻,无从剖析相传,倘若此土恒如列邦,准与外国交道相通,则两获其益。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1]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1]](https://img.taocdn.com/s3/m/bc899cd384254b35eefd348f.png)
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
汉代及其以后的封建王朝更多地将其用于发布军事捷报,把最新消息写在木板或丝帛上,高高悬起以吸引读者。
“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维集。
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
进奏院状: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原称邸,进奏官上呈给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阅读的提供京都信息的报告,称进奏院状。
报房京报:随着士大夫和市民们新闻需求的增加,明末就出现了无官报之名而有官报之实的报房京报。
民间报房出的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上谕和章奏等。
最终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完全被淘汰。
特点:①没有官报之名的官报;②是邸报的翻版;③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和言论,没有标点和标题。
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
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饱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定本制度:是宋真宗咸平二年,宋王朝为了加强对封建官报的控制,钳制舆论而制定的对报纸的审查制度。
进奏官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向全国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遐迩贯珍名词解释

遐迩贯珍名词解释
遐迩贯珍名词解释如下:
《遐迩贯珍》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1853年8月创刊
于香港,中文月刊,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
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大量刊登
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自1855年起,增出附刊《布告篇》,刊登广
告并开始收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该报纸在内容上除少数传教文字外,大量刊载介绍西方国家政治、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的文章,为英国殖民政策辩护。
同时重视新闻报道的采写。
曾登载新闻图片,为中文报刊之首创。
在《遐迩贯珍》上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经初具雏形,也出现连续报道的形式,与以前的中文期刊相比,在新闻业务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晚清时政类报刊浅析

学术与传承山东图书馆学刊2021年第1期晚清时政类报刊浅析李㊀进(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摘㊀要]㊀晚清时期,西方现代文化的涌入推动了国内报刊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以登载时事㊁时政评论等为主的时政类报刊㊂政治环境变迁下的晚清社会,创办的时政类报刊办报环境复杂㊁民间报与官报并存及报刊内容形式多样等特点是显而易见的㊂活跃于晚清社会的维新派与革命派,在时政类报刊上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最终革命派赢得了舆论㊂政治势力的有意推动,使得晚清时政类报刊的政治作用明显,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完成了民间报向政党报的转变,成为晚清政治的风向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㊂[关键词]㊀晚清㊀时政㊀报刊[中图分类号]㊀G239.29:G255㊀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时政类报刊多以刊发时事㊁政治类新闻性文章为主,这类报刊的内容包含社会各个层面的问题,政治色彩浓厚㊁社会宣传功能强㊂十九世纪中后叶,西方现代文化的涌入,晚清社会首次感受到现代文化带来的意识冲击㊂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下,报刊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发展迅速㊂通过创办时政类报刊,利用其出版平台㊁发行网络,使大众了解国内外时事与政治新闻,并且刊发时政见解㊁政治诉求等㊂晚清时期很多报刊同时开设了多个栏目,其中一些报刊就设有时政新闻栏目,这种情况较为常见,如晚清最早的文学刊物‘瀛寰琐记“(1872),除了刊发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以外,同时会刊载一些时政评论㊂报刊出版界也出现了一批以时政新闻㊁时政评论为主的报刊,如同治十三年(1874)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这是中国第一份以时政评论为主要内容的报刊㊂诸多此类报刊的出版给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拓展了民众的视野,是晚清社会重要的大众传媒媒介㊂晚清时政类报刊的研究分析,对于了解该时期时政类报刊的发展概况和特点㊁其反映的民众思想的动态及政治势力之间的思想交锋等晚清社会多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㊂1㊀晚清时政类报刊的概况十九世纪初,一批外国传教士来华办报,传播西方新式教育理念,以报刊的社会宣传功能,试图改变天朝的思想㊂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创办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报刊主要有‘遐迩贯珍“‘六合杂谈“等㊂这些报刊曾对晚清社会的时政新闻进行报道,‘遐迩贯珍“就曾大量报道了太平天国运动和小刀会活动情况[1]㊂十九世纪末以前,中国的报刊主要是外国人主办,‘广州纪录报“‘中国丛报“‘北华捷报“‘字林西报“等一批报刊均为外国人创办㊂1868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等创立了‘万国公报“,刊载内容多为时政评论以及国内外重大政治法令㊂1872年,英国人更是在上海创办了近代中国影响最大㊁发行时间最长的报刊‘申报“㊂‘申报“除了刊载商业新闻以外,对于国内外的时政大事也是非常重视,报道战争㊁外交㊁时政评论及晚清政府的各种政令㊁官方告示等内容,成为晚清民众了解政治风向的重要渠道㊂晚清时期的报刊业显然受到了外国的推动,为晚清及后世的时政类报刊的创办积累了宝贵的经验㊂到了十九世纪末,以外国人办刊为主的情况发生了转变,国人主办的报刊日益增多,对晚清报刊业及晚清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㊂软弱无能的晚清政府,使晚清社会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激发了清末国人反帝爱国的忧患意识,尤其是一群具有爱国情怀的文人,以报刊为思想博弈的阵地,宣扬救国思想㊁宣传维新变法㊁宣传革命,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㊂清末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强学报“‘富强报“等刊物,议论时政,宣传 变法图存 ,更是掀起了社会的办报热潮,以报道时政内容为主的报刊接连出现[3]㊂其他各类报刊也加大了对时政的报道,‘中外日报“就揭露了袁世凯等人的丑恶行径,而且登载了很多关于新政的政论文章,受到读者群体的欢迎㊂胡璋创办的‘苏报“,1903年刊载了章炳麟驳斥康有为政见的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因此被停刊㊂诸多报刊的时政新闻㊁时政评论报道,是清末㊃63㊃国人关注的焦点㊂尽管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报刊因为登载与晚清政府㊁帝国主义利益冲突的政论等内容,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这并没有扼杀掉晚清国人创办时政类报刊㊁开设时政栏目,刊载时政文章的热情,‘广东日报“‘民报“等报刊刊载的内容更是主张暴力革命,反对君主立宪,极大的冲击了晚清政府的统治㊂在这种复杂的政治生态下,时政类报刊的发展有了肥沃的土壤,一度成为政治斗争的精神战场,成为舆论风向标,进一步促进了晚清报刊业的发展㊂2㊀晚清时政类报刊的特点西方印刷术的传入,报刊作为晚清时期一种新兴事物,得了快速的发展,掀起了办刊热潮,各类报刊相继面世,内容涉及经济㊁文化㊁政治㊁社会等多个方面㊂晚清时期,社会环境极为复杂,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晚清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活动㊂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振兴国家,谋求国家出路的活动,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去推翻腐朽统治而进行的一些活动,各种政治势力的交织,掀起了一股政治浪潮㊂基于晚清时期这种复杂的社会背景,各阶层对于时政的关注空前高涨,国内的办刊活动如火如荼,一改之前主要是外国人办报的局面㊂该时期的时政类报刊也因此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2.1㊀办报环境复杂西方文化对晚清中国产生了冲击,传统文化开始瓦解并重新建构,封建统治集团处于危机四伏之中㊂晚清中国也进入了一个转型期,城市居民数量不断增长,他们关心时政,成为时政类报刊最重要的读者群体,他们的文化需求也成为了报刊力求解决的问题[4]㊂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外国先进科学㊁思想文化等也得到了国人的重视,报刊业的发展也受到其影响㊂外国列强在华办报,输入西方思想,文化入侵,其报刊上常常报道反映列强利益的内容,英商在华办的‘北华捷报“,在小刀会起义爆发后,主张对其镇压,利益立场鲜明㊂王韬主编的‘循环日报“是一家以政论为主的报纸,曾经在中法战争期间,大量刊登抗击法军的时政报道㊂可见晚清时期,外国人在华办的报刊与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存在利益立场的不同,反映了一些国内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觉醒,并希望唤醒国民的民族危亡意识㊂外国人在华办报与国人自己办报所反映的利益立场,是晚清时期时政类报刊呈现办报环境复杂的特点的重要原因㊂2.2㊀民间报与官报并存晚清时期,国内刊载时政新闻,时政评论的报刊数量较多,其办报主体可以分为民间与官方㊂维新运动伊始,中国报刊业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民间化,从报刊的印刷出版㊁发行㊁受众到信息内容㊁来源均以民间为主导[5]㊂汪康年㊁黄遵宪㊁梁启超所创办的‘时务报“,是一种政论报,在中国报刊史上起着重要影响㊂该报刊不是清廷和其他官办的报刊,而是一群主张变法维新的人士共同创办的,不仅介绍国内时政,还刊载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时政评论,如‘论东方时势“等㊂邝其照创办的‘中西日报“,因刊登义和团战败八国联军的事实而被当局查禁㊂1896年创办的‘苏报“曾发表章炳麟驳斥康有为政见的文章,也被清廷查封㊂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民报“,宣传民主共和,主张推翻君主专制,‘二十一世纪军国民报“也以推翻清政府为主旨, 推专制,诛独夫 ,一度成为开展政治斗争的重要舆论阵地㊂晚清时期诸多此类的报刊受到大众的喜爱,民间办报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民办报刊也因发表不同政见被官方所打压,这反映了民众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清廷对民众思想的管控㊂晚清时期官方也创办了许多报刊,如‘政治官报“‘湖南官报“‘北洋官报“‘四川官报“等㊂‘政治官报“是清廷中央政府机关报, 凡有政治文牍,无不详慎登载 ,是了解朝廷政事等内容的重要方式;‘湖南官报“1902年由湖南洋务局创办,也刊载国内外近期政事等内容㊂这些官办报刊登载的内容都需要官方审核后才能刊登,过于呆板和保守㊂可见晚清时期官方与民间报刊业都发展较快,形成了官报与民报并存的局面,两者都热衷于议论时政,民报的发展存亡很大程度取决于其政治倾向㊂2.3㊀报刊内容形式多样晚清时期报刊业欣欣向荣的背景下,设有时政等内容的报刊,登载的内容除了以传统的文字形式外,还出现了分为文字㊁图画两部分的报刊,如‘时事画报“‘醒俗画报“‘点石斋画报“等㊂1905年创办于广州的‘时事画报“,分为了文字㊁图画两部分,创刊号‘本报约章“曰: 仿东西洋画报规则办法,考物及记事,俱用图画,一以开通群智,振发精神为宗旨㊂ 刊载的内容民族民主革命色彩浓厚㊂‘时事画报“不追求商业利益,也不同于那些一般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刊物,而是极力鼓吹民主革命[6],频繁报道各地的起义事件,立场鲜明㊂1907年黄冈革命后,‘时事画报“对该事件进行了题为 黄冈乱事 报道,刊文配图指责清廷无能,所以才会导致叛乱㊂‘时事画报“编辑潘达微在该报刊上发表多幅 新军㊃73㊃李㊀进:晚清时政类报刊浅析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叛乱 时政漫画,因此受到清政府打压,被迫停刊㊂‘醒俗画报“‘点石斋画报“等在其刊载的内容中也议论时政,批判性强㊂这些分为文字㊁图画两部分的报刊出现,给晚清时期报刊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丰富了报刊内容的呈现方式,相对于传统的纯文字形式的报刊,此类新形式的报刊刊载的内容图文并茂,以图为媒传递时事,结合文字能够互相补充,更加生动㊁直观㊁富有感染力,容易被理解,因而为受众所喜爱㊂3㊀晚清时政类报刊视野下的维新与革命维新思想㊁民主革命思想活跃于晚清社会,维新派人士和革命派人士纷纷通过时政报刊,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态度,争取国内舆论㊂诸多时政报刊的大众传媒的宣传,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民众的传统认知,渐渐打破了传统思想的禁锢,民族意识和革命意识强化㊂维新派与革命派分别创办了许多报刊,构建自身话语的表达空间,服务于现实的政治需要㊂一些其他报刊中也不乏议论时政,鼓吹维新,宣传革命的内容,可见晚清报刊行业对政治风向的普遍关注㊂梁启超于‘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写道: 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㊂无耳目㊁无喉舌,是曰废疾㊂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 [7]㊂他强调了报刊的社会功能,引导社会舆论,争取国民的支持,是维新派人士创办报刊的重要原因㊂1900年兴中会创办的‘中国日报“刊载长篇时论,宣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抨击清政府㊂‘国民报“也提出了暴力革命㊁建立资产阶级政党的主张㊂‘京话报“迎合清政府的新政,鼓吹变法维新,‘苏州白话报“等亦是政治态度鲜明,拥护皇帝㊁赞成君主立宪㊂报刊成为维新派与革命派思想交锋的阵地,革命派试图将民众对帝国主义的仇视,引向推翻君主专制的立场上去㊂晚清许多时政类报刊因为宣传民主革命,批判清政府而屡屡被查禁,而希望通过改良方式实现自身政治愿望的维新派,依靠封建势力,思想上不具有彻底性㊂受传统思想禁锢的国民,在民主革命思想未遍地开花的时候,更倾向于维新派的维新思想,使得晚清一段时间内维新派观点在各时政报刊上特别活跃㊂十九世纪末,维新思想已经比较成熟,维新派相继创办了‘万国公报“‘时务报“‘知新报“等刊物,而民主革命思想在二十世纪初才广为传播,1900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了第一份正式的机关报‘中国日报“,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㊂二十世纪初以前,革命派虽然已经开始致力于民主革命,但其主要活跃于广东和海外地区,仅建立了一些地方的组织,不敢公开活动,没有成立专门的宣传机构㊂二十世纪初,章炳麟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判了君主立宪的主张,支持实施资产阶级革命㊂二十世纪初,关于实行立宪还是进行民主革命的的论战,使革命派的政治思想趋于成熟,且通过各类时政报刊的宣传,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㊂最终革命派赢得了舆论,国内要求革命的呼声日益高涨,革命爆发,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㊂在这过程中,政治势力的有意推动,一些民间办报可以说已经转变成政党报刊,可见晚清时期诸多时政类报刊出版发行的政治色彩浓厚㊂4㊀结语综上所述,晚清时期西方现代文化的涌入,对国人造成了意识冲击,报刊界出现了很多国人主办的时政类报刊,一度成为晚清时期国人了解政治风向的重要渠道㊂这些时政类报刊的出版发行更是表现出办报环境复杂㊁民间报与官报并存及报刊内容形式多样等特点㊂此外,晚清时期维新思想与民主革命思想也活跃于各时政类报刊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二十世纪初革命派的政治思想趋于成熟,利用创办的时政报刊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夺得了舆论制高点㊂时政类报刊成为不同政治势力思想交锋㊁争取舆论的阵地,其服务于现实政治需求的趋势日益加强,许多民间时政类报刊很大程度上已经转变成政党报刊,起着政治动员作用,在晚清时期报刊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㊂参考文献1 ㊀王桧林,朱汉国主编.中国报刊词典(1815 1949)[M].太原:书海出版社,1992:3.2 ㊀郭长保.晚清报刊与文人思想意识及文学转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35-40.3 ㊀刘景泰.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演变探析[J].出版广角,2019(16):77-79.4 ㊀王龙洋.近代报刊与大众文化[J].编辑之友,2016(7):103-107.5 ㊀桑兵.清末民初传播业的民间化与社会变迁[J].近代史研究,1991(6):53-76.6 ㊀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 晚清画报研究[M].上海:生活㊃读书㊃新知三联书店,2018:418. 7 ㊀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102-103.作者简介 ㊀李进(1993-),男,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图情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献与出版㊂(下转第49页)㊃83㊃总第183期山东图书馆学刊2021年2月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10 ㊀赵丹群.基于CiteSpace 的科学知识图谱绘制若干问题探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10):56-58.11 ㊀Milojevic S,Sugimoto C R,Yan EJ,et al.The Cognitive Structure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Analysis of Article Title Word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62(10):1933-1953.12 ㊀Lariviere V,Sugimoto C R,Cronin B.A bibliometric chronicling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s first hundred year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63(5):997-1016.13 ㊀Sugimoto C R,Li D F,Russell T G,et al.The Shifting Sands ofDisciplinary Development:Analyzing North America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Dissertations Using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and Technology,2011,62(1):185-204. 14 ㊀Yan EJ,Ding Y.Applying Centrality Measures to Impact Analy-sis:A Co -authorship Network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60(10):2107-2118.15 ㊀Haustein S,Peters I,Peters I J,et al.Coverage and Adoption ofAltmetrics Sources in the Bibliometric Community [J].Sciento-metrics,2014,101(2):1145-1163.16 ㊀邱均平,祖旋,郭丽琳,等.机构知识库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可视化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8(1):12-17.作者简介 ㊀刘庆旭(1992-),男,助理馆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发表核心论文4篇㊂周丽丽(1985-),女,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㊂冯丽娜(1992-),女,助理馆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㊂马美华(1958-),女,教授,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㊂Research Status ,Hot Spots and Evolution of Library Data Managementin Foreign Language LiteratureLiu Qingxu ㊀Zhou Lili ㊀Feng Lina ㊀Ma Meihua[Abstract ]㊀Based on Web of Science,the paper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of time,countries,institutions,ci-ted authors,cited journals,cited references,research hot spots,the leading edge of research and evolution with the method of bibliometrics,knowledge mapping and so on.Based on the results,the paper concludes two development trends of library data management,which are paying attention to basic theory and keeping pace of the latest informa-tion technology.[Key words ]㊀Library data management;Knowledge mapping;Bibliometrics;Visualized analysis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上接第38页)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Political Periodicals in Late Qing DynastyLi Jin[Abstract ]㊀In the late Qing dynasty,the influx of western modern culture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newspaper industry.In the late Qing society with the change of political environment,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unded political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are obvious,such as complicated environment,coexistence of civil news-papers and official newspapers as well as diversified contents.The reformists and revolutionaries who were active in the society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had a fierce ideological confrontation in the political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and the revolutionaries won the public opinion at last.The intentional promotion of political forces made the political newspaper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play an obvious political role.To some extent,they had complet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folk newspaper to party newspaper and became the wind vane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politics,which wasof great significance.[Key words ]㊀The late Qing Dynasty;Current politics;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㊃94㊃刘庆旭㊀周丽丽㊀冯丽娜㊀马美华:外文文献中的 图书馆数据管理 研究现状㊁热点及演化历程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
中外新闻史

第一单元一、唐代邸报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是最早官报的雏形。
二、宋代定本制度: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新闻监察制度。
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朝廷规定,进奏院要将所编的材料必须抄送枢密院,经审定后产生一个标准本,然后由进奏院据此报行天下。
三、小报:是一种从11世纪中叶起就风行于当时社会的民间报纸。
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信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四、明代民间报房:具体参考教材五、清代民报、京报: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统称京报。
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奏章三大部分。
(P35)六、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的报纸。
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熟悉当时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
第二单元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一、☆☆☆《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815年8月,英国传教士米怜创办于马六甲。
该报绝大部分内容是阐释基督教教义、介绍《圣经》的文章。
也有一些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的文字。
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形状像一本中国线装书。
(P41)二、☆☆☆《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1833年8月1日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于广州,并担任主编。
注意特点和宗旨。
(P49)三、《蜜蜂华报》1822年9月12日,澳门立宪党首领巴波沙创办了葡文周刊《蜜蜂华报》,它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P46)四、《广州记录与行情报》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
1827年11月8日创刊。
1828年更名为《广州记录报》。
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英国商人伍德为第一任主编,撰稿人有马礼逊、施赖得等。
(P48)五、《遐迩贯珍》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
1853年8月1日,由英国传教士创办。
是以新闻为主的刊物,在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主,最多的是反映时事的新闻报道和评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遐迩贯珍》的办刊特色第一节 新闻业务的开拓一、新闻图片的采用新闻图片是进行新闻报道的一项重要的手段,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视觉新闻,已成为现代报纸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形式,因为它比文字报道更直观、更形象、更具表现力,在现今已普遍运用。
图片的运用可以追溯到《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但《遐迩贯珍》却是第一份刊登新闻图片的报刊。
《遐迩贯珍》的专题文章和新闻中刊载图片情况见表2。
表2图片刊载一览表类名 数量 内容地理类 7 西程述概插图、地形论插图、阿歪希岛纪略插图:阿歪希诸岛图、 地球转而成昼夜论插图、东西半球图、续地理撮要论插图:地球全图、地质论插图战争类 4 太平军行军路线图、 土俄边境地图、上海形势图、俄英法军战争形势图医学类 13 全身骨骼论插图、面骨论插图、脊骨肋骨等论插图、手骨论插图、民骨篮及足骨论插图、肌肉功用论插图:勇士斗力图、 脑为全体之主论插图、泰西种痘奇法插图、眼官部位论插图、耳官妙用论插图、手鼻口官论插图、脏腑功用论插图、心经论插图科学类 2 热气之理总论插图、热气理论插图技术类 4火船机制述略插图:筒式、继造玻璃论插图、货船图解、照船灯塔图解 这些插图,除了科普插图外,还有专门为配合新闻报道而绘制的插图,如1853年第5号,在报道太平天国运动进展时,先用文字记述了太平军与清兵的战斗情况,及太平军行军路线与占领范围,“上海火轮邮船来信云:北路兵信,于九月初四日,已行抵正定府,菜城县等处,距京师计六百余里之遥。
按地理图考之,南怀庆府北行,旋为官兵追摄。
八月初二日,入山西界经垣曲县破其城,遂趋平阳府洪洞县。
胜保带兵随后紧逐,乃入直隶界趋临洛关抵乐城。
九月初四日,至羹城,伤官兵万人,而长发党众,死者五六百人,逃逸者二千人。
自莫城交仗后,通趋正定府,此系由北边抄录来之信息,未知的确情形究属如何。
闻现下京师戒严,朝廷救谕满蒙汉各员并兵丁,竭力剿御,救赐亲王绵愉、僧格林沁等上方剑,督饰将士,严守京城。
”随后,又绘制了一幅太平军与清军的战争态势图,附在文字后(见图4)。
这是第一幅使新闻与图片直接关联的插图,不仅使读者对太平军的行动有了一个直观的动态的认识,而且对于研究当时的战况起着佐证的作用。
再如1854年第1号《遐迩贯珍》刊有土耳其与俄国宣战的消息,为使“阅者可以览之了然’,特绘制了一张两国形势图附于报道之后。
(见图5)1854年第5号《遐迩贯珍》刊在报道清朝官军在上海与英美驻军发生冲突时,同样也附有一张冲突地区的形势图。
(见图6)图 5土耳其-俄国形势图 图 6上海冲突地区形势图 这些图片丰富了新闻报道的手段,反映了近代新闻的发展过程。
由于图片新闻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和视觉冲击力的优点,往往使报道的重点和细节更突出,使读者的阅读更主动、更自如、更清晰、也看得更明白,加上简洁的文字说明,有时还有长而详尽的文字报道,新闻信息也交待得更全面、更详尽,更能加深人们对所报道的新闻的印象与感受。
因此,《遐迩贯珍》对新闻图片的刊载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二、新闻标题的冠注新闻标题被称为“报纸的眼睛”,标题是一篇文章的总括,它引导受众理解新闻的纲要,是帮助受众选择新闻信息的向导,是满足受众新闻信息需段。
新闻标题不仅是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对新闻信息的传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遐迩贯珍》之前出版的中文报刊,刊载新闻的数量很少,虽然有固定的栏目(《东西洋考》),但只是把要刊载的新闻直接置于栏目之下,并无标题。
在《遐迩贯珍》创办之初,主持者也并未注意到这个问题,也只是把众多新闻信息直接放在“今日杂报”栏目之下,逐条列出。
随着该刊的不断成熟,渐渐把众多新闻分类,如上海新闻略、欧罗巴新闻略等。
在1855年第4号上,《近日杂报》栏中的新闻报道,全部标有简明扼要的反映新闻事实的标题:《岁客香港进支费项》、《马加列船搭客受枉事论》、《公使包令往暹罗事纪》、《救危获报论》。
这是新闻标题在我国近代报刊上首次出现,是新闻编辑业务上的一个飞跃。
在此后的几期中,《近日杂报》中的新闻信息虽然依然有按类别分开,不加标题,逐条列出的情况,但多为转载的新闻,如转载于《京报》,或是外报上的信息(归总为“欧罗巴新闻略”),大多数新闻已经自此都冠有标题。
三、连续报道的运用19世纪50年代后,太平天国运动震撼了整个中华大地,对于如此大事,《遐迩贯珍》表现出了极大的重视,从创刊号起,即对太平军的活动进行了追溯性报道,以后则逐期刊登有关天平天国动态的消息,多侧面反映太平军的战绩和官军的溃败情形,《遐迩贯珍》的这些报道,至今仍被研究太平天国的史学工作者视为重要史料而经常引用。
(见表3)在《遐迩贯珍》创刊号即1853年8月第1号中,对太平天国的发生、现状进行了总结,对太平天国的现状、体制、法律、宗教背景等做了全面介绍“初扰于已酉年三四月,始自南宁府”,陆续占领了广西全省,进入湖南、广东、湖北、江苏等地,“西人(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掀起,以“广西人”指代太平天国运动的参加者,简称“西人”,笔者注。
)设立国政,法律严整,又颁发新历书,行军恒有法度……其意欲灭清朝,扫除土偶木像,专拜独一真上帝”。
1853年10月第3号中提到“上海各城,有升悬太平天国旗号”之事,又于1854年第1号和第2号中介绍登载了法国公使赴南京的行程与动向,对其沿途见闻的介绍,突显了太平军占领之地“民众兴盛”,“市井安恬”。
1854年第6号中又对太平天国占领地做了全面盘点,“广西人起事数年,今统计其据之地,省会则有江苏之江宁府,安徽之庐州府,湖北之武昌府……”关于太平天国的报道,可以说贯穿了《遐迩贯珍》的始终,其报道次数之多,内容之详实、准确,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也正因为如此,当代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学者,都注意到了《遐迩贯珍》中报道的史料价值,王重民先生在1950年编纂《太平天国史料》的时候,就曾多次摘抄了《遐迩贯珍》中的报道。
12(见表3)四、新闻特点的体现新闻与生俱来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真实,二是新鲜。
13新闻的“新鲜”要求新闻报道要快,要及时,这样才能反映新闻的应有价值。
真实,就是要准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力求使读者阅读报纸之后所产生的印象与事实真相一致。
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提高报纸的可读性、可信性。
12 松浦章,《〈遐迩贯珍〉所描述的近代东亚世界》,《遐迩贯珍——附题·索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47-48页。
1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22页。
表3《遐迩贯珍》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报道及《太平天国史料》对其的摘抄情况年 月 《遐迩贯珍》的刊号 《遐迩贯珍》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报道《太平天国史料》对其摘抄1853年8月 1853年第1号 ○ √ 1853年9月 1853年第2号 ○1853年10月 1853年第3号 ○ √ 1853年11月 1853年第4号 ○ √ 1853年12月 1853年第5号 ○ √ 1854年1月 1854年第1号 ○ √ 1854年2月 1854年第2号 ○ √ 1854年4月 1854年第3、4号 ○ √ 1854年5月 1854年第5号1854年6月 1854年第6号 ○1854年7月 1854年第7号1854年8月 1854年第8号1854年9月 1854年第9号 ○1854年10月 1854年第10号1854年11月 1854年第11号1854年12月 1854年第12号1855年1月 1855年第1号 ○ √ 1855年2月 1855年第2号 ○ √ 1855年3月 1855年第3号 ○ √ 1855年4月 1855年第4号 ○ √ 1855年5月 1855年第5号 ○ √ 1855年6月 1855年第6号 ○ √ 1855年7月 1855年第7号1855年8月 1855年第8号 ○ √ 1855年9月 1855年第9号 ○ √ 1855年10月 1855年第10号 ○ √ 1855年11月 1855年第11号1855年12月 1855年第12号1856年1月 1856年第1号1856年2月 1856年第2号1856年3月 1856年第3号1856年5月 1856年第4、5号《遐迩贯珍》出版期间非常注意对新闻报道及时性和准确性的把握。
1、及时报道当前发生的大事。
1855年2月12日,公使包令为铲除重税以利中暹贸易,往暹罗签订条约,5月12日回国,仅仅过了十多天,1855年第6号《遐迩贯珍》就报道了此事,并简单列出了达成的贸易协定;1856年2月19至21日在香港的黄泥涌赛马,2月23日上环渔市发生火灾,仅仅过几天,1856年第3号《遐迩贯珍》就报道了这两件事。
对新闻事件反映如此迅速,使《遐迩贯珍》在当时的新闻报刊中独领风骚。
2、关于太平天国和小刀会的报道,都不失及时和准确。
如“二月初五六日,上海城中党徒与官军接仗、官军挫败,失去炮台六座,士卒死者六十余人,伤者七十余人,并歼雇助之外国人二名。
次日接仗,官军复败,失去炮台一座。
十二日城中党人三四百名,启关直出。
官军始则小却,旋复回击,追逐党人等退回西门,现在南门。
官军屯扎营寨,但为城中党人驱毁罄尽。
党人士旅,每出城外,行止也结伍,进退步伐,掌号吹竽,仿习外国步旅之行阵之法。
闻城中有妇人为队长,每队管五十人,极有材武胆略。
”(《遐迩贯珍》1854年第5号)用数字说话,凸显了其准确性。
再如1854年2第2号“近日杂报”所记载的佛兰西公使在南京的动向一文,“城中贸易虽疏,而民众兴盛,各家门户洞开……市井安恬,极有规矩……官与兵皆一体平等,无轻重异视……凡城中妇女皆分地别居……男女不得聚处往来。
”详实准确地报道了太平军占领的南京城内状况,足以推翻清方官书中诬陷太平军血洗南京城、奸淫妇女的不实之词。
日本学者松浦章认为《近日杂报》中的新闻内容不但准确地描述了东方亚洲的形势,而且准确及时地报道了世界的动态,该刊对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争端克里米亚战争作了详细报道,其内容也极为正确。
14第二节 经营理念的探索一、收费广告专栏的开辟从1855年第1号开始,《遐迩贯珍》开辟了“布告编”专栏,专门刊载收费的商情,成为国内第一份刊登收费广告的中文期刊。
鸦片战争后的一段时间内,香港只有外文报刊。
当时的帝国主义急切地想扩14松浦章,《〈遐迩贯珍〉所描述的近代东亚世界》,《遐迩贯珍——附题·索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大在华侵略,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倾销商品,依靠在华的外文报刊无法达此目的,因此急需中文报刊为其做广告宣传,传递商品信息。
《遐迩贯珍》诞生后,作为这时唯一的一家中文报刊,其刊登商业广告的《布告编》,也就应运而生了。
除了政治经济因素之外,西方报刊观念和业务经验被移植过来,也是《布告编》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