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词语-[虚词]922

合集下载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实词、虚词的概念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2. 能够正确辨别和使用实词、虚词,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3. 通过复习,加深对实词、虚词用法的理解,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实词、虚词的概念及其在句子中的运用。

2. 教学难点:辨别和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句讲解实词、虚词的用法。

2. 运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3. 采用练习法,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内容1. 实词、虚词的概念及其分类。

2. 实词、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3. 常见实词、虚词的用法举例。

4. 实词、虚词的辨析与运用。

5. 课后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实词、虚词的概念及其分类。

2. 讲解:结合具体例句讲解实词、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分析常见实词、虚词的用法。

3. 互动: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实词、虚词的用法,组织讨论,加深理解。

4. 练习: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练习:1. 请举例说明下列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分析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a. 动词b. 形容词c. 副词d. 介词e. 连词f. 助词2. 请辨别下列句子中实词、虚词的使用是否正确,并对错误之处进行修改。

a. 他很努力学习。

b. 我和她一起去商场买东西。

c. 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d. 他们两个人很相似。

3. 请用所学实词、虚词造句,要求句子意思完整、通顺。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实词、虚词概念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后练习、课堂讨论、提问回答。

3. 评价内容:实词、虚词的概念记忆、用法辨析、句子构造。

4. 评价时间:课后、课堂。

七、教学拓展1. 实词、虚词在古汉语中的应用。

2. 对比分析现代汉语与古汉语中实词、虚词的差异。

3. 引导学生阅读古代文献,加深对实词、虚词用法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案、课件。

正确使用词语--虚词

正确使用词语--虚词

正确使用词语--虚词【知识梳理】一、虚词1.副词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范围、程度、肯定、否定、语气的词。

语法特点:①能作状语,一般不能作定语;②大多数不能单独回答问题;③副词有关联作用,成对的副词相呼应,跟介词相呼应,跟连词相呼应;④不能修饰名词。

2.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短语前,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词。

语法特点:①不能独立成句,也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它只能组成介宾短语;②不能重叠;③不能加助词“着、了、过”和表示趋向的动词“来、上、下”等。

3.连词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语法特点:①只有连接作用;②不起修饰、限制作用;③不作句子成分;④连接句子时常成对使用,不能更换。

4.助词附着在别的词,短语或句子的后面,起辅助作用,表示一些附加意义的词,分为:①结构助词(的,地、得,所);②时态助词(着、了、过);③语气助词(呢、吗、啊、罢了)。

语法特点:①不作句子成分:②没有实在意义;③除“所”外,都念轻声。

5.叹词表示感叹或者呼唤应答声音的词,它分:表示悲伤、痛苦的;表示愤怒、鄙视的(哼、呸);表示惊讶的(唉呀、咦):表示呼唤的(喂);表示应答的(嗯);表示喜悦的(哈哈)。

语法特点:①不同别的词发生组合关系;②有的单独的—个词就可以成为一个句子;③有些叹词的汉字写法不固定,例如:“啊”因为音变,又可写成“呀”“哪”“哇”等。

6.拟声词用语音摹拟声音的词。

语法特点:①可单独成句;②有时可作句子成分。

二、试题特点高考对虚词的考查全用选择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二是辨别文句中虚词使用的正误。

从命题的角度来说,有下列特点:1.注重常用虚词的使用现代汉语的虚词总量比起实词来要少得多。

尽管数量较少,使用频率较高,但高考涉及的虚词是更常用的。

2.注重近义虚词之间微细差别的比较一些常用虚词之间在意义,用法上的差别比较细微,如“再”和“又”、“进而”、“从而”等,高考的试题往往注重这些差别的比较,以求准确使用。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成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成语)

B “化装”和“化妆”,前者强调身 份或者形象的改变,其结果是“隐藏”自 己;后者则仅仅是为了美化自身,主要是 容貌的打扮,结果反而是为了更好地展现 自身。 ①迟疑和迟钝, ②演练和演示, ③懊悔和懊恼, ④浮躁和急躁
4、区分个体和集体 (或具体与概括)
这一角度主要针对名词近义词,看起来 没有区别的一些近义词,意义差异并不大, 但有的表示个体或具体概念,有的表示集体 或抽象概念,表示个体或具体的概念一般可 数,表示集体或者抽象的概念往往不可数。 A “人”和“人口”,“人”可以数, 是个体概念,而“人口”是集体概念,不 可数。 ①书和书本,②车和车辆, ③纸和纸张,④书和书籍
B “鸟儿在天上飞”,文学语言往往 写成“鸟儿在天空飞翔”;再如“这个 人小气”,文学语言往往写成“这个人 吝啬”。在选用近义词时,从是否有文 学色彩来考虑问题进行辨析,也是一条 思路。 ①吓唬和恐吓,②开刀和手术,③兄弟和 昆仲(伯仲),④想念、思念和眷念
“退化”和“蜕化”
退化:功能减退,由优变劣。如,“这种动物的耳朵已经退化了。” 蜕化:(1)指由动物蜕皮引申为事物脱胎演化。 如“由奴隶社会蜕化为封建社会。” (2)指人的品行变质、腐化堕落。如“蜕化变质”。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 一组是 D ①岗位培训改变了只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状况,一 个人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______。 ②由于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为的原因,著名的阿尔 巴斯白山羊的品质正在逐步地________。 ③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再次走上熟悉的 大街小巷,_______想起许多往事。 A.终止 蜕化 难免 B.中止 退化 难免 C.中止 蜕化 不免 D.终止 退化 不免
二、从色彩方面辨析 汉语的词语除了本身的意义外,还有 附加的意味,这种意味是在使用过程中逐 渐形成的,它使词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 “挑剔性”,使用时带有了某种色彩。这 种色彩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第一章: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及分类一、教学目标1. 理解实词与虚词的概念2. 掌握实词和虚词的分类3. 能够辨别和运用实词和虚词二、教学内容1. 实词的概念与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等2. 虚词的概念与分类: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标点符号等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及分类2. 举例法:通过具体例句解析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四、教学步骤1. 引入实词与虚词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2. 讲解实词的分类,并举例说明3. 讲解虚词的分类,并举例说明4. 进行实词与虚词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五、课后作业1. 复习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及分类2. 找出五个实词和五个虚词,并说明它们的用法第二章:实词的用法与辨析一、教学目标1. 掌握实词的用法2. 能够辨析不同实词的用法和含义二、教学内容1. 实词的用法: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2. 实词辨析: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等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实词的用法及辨析方法2.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四、教学步骤1. 讲解实词的用法,并举例说明2. 讲解实词的辨析方法,并举例说明3. 进行实词用法和辨析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五、课后作业1. 复习实词的用法及辨析方法2. 找出五个实词,并说明它们的用法和辨析方法第三章:虚词的用法与辨析一、教学目标1. 掌握虚词的用法2. 能够辨析不同虚词的用法和含义二、教学内容1. 虚词的用法:介词、连词、助词等2. 虚词辨析: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等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虚词的用法及辨析方法2.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四、教学步骤1. 讲解虚词的用法,并举例说明2. 讲解虚词的辨析方法,并举例说明3. 进行虚词用法和辨析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五、课后作业1. 复习虚词的用法及辨析方法2. 找出五个虚词,并说明它们的用法和辨析方法第四章:实词与虚词的搭配与运用一、教学目标1. 掌握实词与虚词的搭配方法2. 能够正确运用实词与虚词二、教学内容1. 实词与虚词的搭配:动词与介词、形容词与副词等2. 实词与虚词的运用:句子结构、句子成分等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实词与虚词的搭配方法及运用技巧2.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四、教学步骤1. 讲解实词与虚词的搭配方法,并举例说明2. 讲解实词与虚词的运用技巧,并举例说明3. 进行实词与虚词搭配与运用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五、课后作业1. 复习实词与虚词的搭配方法及运用技巧2. 造五个句子,运用所学的实词与虚词第五章:实词与虚词的辨析与运用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实词与虚词的辨析能力2. 能够灵活运用实词与虚词二、教学内容1. 实词与虚词的辨析技巧2. 实词与虚词的运用练习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实词与虚词的辨析技巧2.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六章:语境与实词、虚词的正确使用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语境对实词、虚词使用的影响2. 学会在具体语境中正确使用实词、虚词二、教学内容1. 语境的概念及作用2. 实词、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正确使用1. 讲解法:讲解语境的概念及作用2. 举例法:通过具体例句展示实词、虚词在语境中的正确使用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语境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2. 讲解实词、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正确使用3. 进行语境中实词、虚词使用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语境的概念及作用2. 找出五个句子,分析其语境并判断实词、虚词的使用是否正确七章:病句修改与实词、虚词的正确使用一、教学目标1. 学会识别病句2. 掌握修改病句的方法3. 在修改病句中正确使用实词、虚词二、教学内容1. 病句的类型及识别方法2. 修改病句的基本原则3. 实词、虚词在修改病句中的正确使用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病句的类型及识别方法2.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修改病句的方法1. 讲解病句的类型及识别方法2. 讲解修改病句的基本原则3. 通过练习题,学会在修改病句中正确使用实词、虚词五、课后作业1. 复习病句的类型及识别方法2. 找出五个病句,并加以修改,注意实词、虚词的正确使用八章:阅读理解与实词、虚词的正确运用一、教学目标1.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 在阅读理解中正确运用实词、虚词二、教学内容1. 阅读理解的基本技巧2. 实词、虚词在阅读理解中的正确运用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阅读理解的基本技巧2. 练习法:通过阅读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四、教学步骤1. 讲解阅读理解的基本技巧2. 讲解实词、虚词在阅读理解中的正确运用3. 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注意实词、虚词的正确运用五、课后作业1. 复习阅读理解的基本技巧2. 阅读一篇文章,注意实词、虚词的正确运用,并回答相关问题九章:写作与实词、虚词的正确运用一、教学目标1. 提高写作能力2. 在写作中正确运用实词、虚词二、教学内容1. 写作的基本技巧2. 实词、虚词在写作中的正确运用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写作的基本技巧2. 练习法:通过写作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四、教学步骤1. 讲解写作的基本技巧2. 讲解实词、虚词在写作中的正确运用3. 进行写作练习,注意实词、虚词的正确运用五、课后作业1. 复习写作的基本技巧2. 写一篇短文,注意实词、虚词的正确运用十章:综合练习与提高一、教学目标1. 巩固所学的实词、虚词知识2. 提高学生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正确使用实词、虚词的能力二、教学内容1. 综合练习题2. 语言运用实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综合练习题的解题方法2. 分析法:分析实际语言运用中实词、虚词的正确使用四、教学步骤1. 讲解综合练习题的解题方法2. 通过实际语言运用实例,分析实词、虚词的正确使用3. 进行综合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五、课后作业1. 复习综合练习题的解题方法2. 完成一套综合练习题,提高实词、虚词的正确运用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及分类重点关注环节:讲解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及分类补充和说明:通过具体例句和实例,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实词与虚词的区别和特点,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

正确使用词语——虚词(学生用)

正确使用词语——虚词(学生用)

正确使用词语——虚词什么是虚词虚词是指不能单独成句,意义上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汉语的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1.副词: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等,而不能修饰或限制名词的词。

如:都、只、再三、屡次、很、更、越、也、还、不、竟然、居然等。

2.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

如:从、自、往、朝、在、当(方向、处所或时间)、把、对、为(对象或目的)、以、按照(方式)比、跟、同(比较)、被、叫、让(被动)等。

3.连词:连接词、词组或句子动词。

如:和、与、而且、但是、因为、如果、只要等。

4.助词:包括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时间助词,如了、着、过,语气助词,如呢、吗、吧、啊。

叹词、象声词从略。

试题特点高考对虚词的考查全用选择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二是辨别文句中虚词使用的正误。

从命题的角度来说,有下列特点:1.注重常用虚词的使用现代汉语的虚词总量比起实词来要少得多。

尽管数量较少,使用频率较高,但高考涉及的虚词是更常用的。

2.注重近义虚词之间微细差别的比较一些常用虚词之间在意义,用法上的差别比较细微,如“再”和“又”、“进而”、“从而”等,高考的试题往往注重这些差别的比较,以求准确使用。

辨析方法(单个虚词使用)一、从词性的角度辨析有些虚词兼有两种词性,如“和、与、跟、同”,既是连词又是介词,这就要结合语境认真辨析。

此类词语主要有:忽然(副词)——突然(形容词)、剧烈(副词)——激烈(形容词)、必须(副词)——必需(形容词)、未免(副词)——难免(动词)、特别(副词)——甚至(连词),等等。

例1:人们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文明,______(必须,必需)首先放弃也最难放弃的就是母语。

例2:台湾岛内的分裂分子挑衅“一个中国的原则”由来已久。

在吕秀莲之前,最臭名昭著的,莫过于(刚才,刚刚)被民众轰下台的李登辉。

高考语文复习--正确使用词语(虚词)

高考语文复习--正确使用词语(虚词)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03.3正确使用词语(虚词)教学目标明确考点要求,掌握正确使用词语(虚词)的方法技巧教学重点正确使用词语(虚词)的几种辨析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做题规律教学过程一考点概要虚词在语言中起着“经络”的作用,虽然数量比实词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很高。

虚词往往没有实在意义,使用十分灵活。

在高考命题中一般与实词合并命题,更多体现在语病辨析题中,要想准确辨析或使用虚词,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二题点讲解(一)正确使用现代汉语中的虚词“五看”辨析虚词使用正误1.看词性词性不同,虚词的语法功能就不同,只有把握词性,才能准确使用。

例如:“固然”和“诚然”都可充当连词,但“诚然”还可充当副词意思是“实在”。

[例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过分推崇文笔,其实折射出的是一种孱弱的文学观。

文笔差劲不行,但仅仅文笔好,也实在不配自傲。

若沉迷其中,对自己抚词弄句的能耐沾沾自喜,可能耽误自己更上层楼。

退一步说,在随笔里,对文采的推崇应有所节制。

文采若不能与主题、风格水乳交融,只是一种美感噱头,类似汤面上的几根青葱、奶油蛋糕上的几朵花。

A.虽然就算还绝对B.固然即使也充其量C.诚然尽管却或许D.当然如果仍实际上2.看搭配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混用。

在辨析虚词时,要结合句中出现的词语,看关联词是否搭配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的搭配关系。

一些虚词如有多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则只能与“反而”搭配。

常用关联词语如下: (详见课件)[例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体系稳定延续的基本前提。

人类社会的活动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总会对某些生物物种过分偏爱,对另一些生物物种漠然视之,对某些物种厌恶有加,在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的生物物种,在人类社会中总会受到各不相同的待遇。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及分类。

2. 掌握实词和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搭配。

3. 能够正确辨别和运用实词和虚词,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二、教学内容1. 实词的分类及用法: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量词等。

2. 虚词的分类及用法:介词、连词、助词、叹词、问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分类、用法及搭配。

2. 教学难点:虚词的辨析和正确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分类及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实词和虚词。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及分类。

2. 新课内容:讲解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搭配,分析典型例句。

3.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辨别和运用实词和虚词。

4.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对实词和虚词的理解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作业提交评估他们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制作包含实词和虚词分类、用法及搭配的PPT,辅助教学。

2. 练习题库:准备一系列实词和虚词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书籍、网络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专题共计10课时,每周1课时。

2. 教学安排:按照实词和虚词的分类及用法进行授课,每节课重点讲解一种词性,并结合练习巩固。

九、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实词和虚词的笔记。

2. 完成练习题,加深对实词和虚词用法的理解。

3. 自主查找相关资料,拓展对实词和虚词的认识。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制度、法令等 ” 采用”的意思是“ 制度、法令等)”,“采用”的意思是“认为合适而使 句中, 两步发酵法技术” 用”。②句中,“两步发酵法技术”是由我国发明的 生产维生素C的世界最先进的技术 的世界最先进的技术, 生产维生素 的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而不是两个国 际药业巨头自身过去的生产技术, 际药业巨头自身过去的生产技术,所以应选
解析: 解析: ②“粉饰 常指装点门面,掩盖实际,带有贬义; 粉饰” ②“粉饰”常指装点门面,掩盖实际,带有贬义; “修饰”则指修整装点,使外表整洁美观,偏于褒义 修饰”则指修整装点,使外表整洁美观, 结合语言环境, 结合语言环境,应选
B
第二编·第一部分 专题四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栏目导引
2.注意语体色彩 .
第二编·第一部分 专题四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栏目导引
典型例题
选出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最恰当的词语。 选出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最恰当的词语。 革命化、专业化、 ①革命化、专业化、________化的高素质联合指挥人才队 化的高素质联合指挥人才队 是国防力量的脊梁,也是统兵强军的先锋。 年轻 伍,是国防力量的脊梁,也是统兵强军的先锋。(A.年轻 B.年青) .年青 解析:这是两个同音近义实词, 解析:这是两个同音近义实词,可以从词语的不同语素 意义上区分: 年纪小; 借指青少年。 意义上区分:“轻”,年纪小;“青”,借指青少年。 年轻” 年纪不大 年纪不大; 年纪比相比较的对象小 年纪比相比较的对象小, “年轻”a.年纪不大;b.年纪比相比较的对象小,有相比 较而言之义。 较而言之义。 年青”则为处于青少年时期。 “年青”则为处于青少年时期。 依据语境,应该选 。 依据语境,应该选A。
第二编·第一部分 专题四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词
经典案例
【案例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 案例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 恰当的一组是: 恰当的一组是: ( ) A 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 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 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 讲故事或作报告, 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 讲故事或作报告, 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 不写稿子, 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 不写稿子, 应像一篇文章。 年全国卷) 应像一篇文章。 (1998年全国卷 年全国卷 A.虽然 而 . B.尽管 可是 . C.尽管 而 . D.虽然 相反 . 却 即使 也 而 虽然 但 却 虽然 但 可 即使 也
③岳飞戎马一生,是一位抗金英雄,可最后终于被奸 岳飞戎马一生,是一位抗金英雄, 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风波亭。 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风波亭。
(“终于”与“最后”重复,去掉这个副词) 终于” 最后”重复,去掉这个副词)
他说得很对,有些事仅仅说句感谢, ④ 他说得很对 , 有些事仅仅说句感谢 , 是很轻飘 飘的。 飘的。 我们的同志,眼睛最雪亮,爱憎最分明。 ⑤我们的同志,眼睛最雪亮,爱憎最分明。 解析: 轻飘飘、雪亮、分明” 解析:“轻飘飘、雪亮、分明”本身就含有程度 深的意思,不能再接受程度副词“ 深的意思,不能再接受程度副词“很、最”的修 饰。 经过治理整顿,剧场内外秩序明显好转, ⑥经过治理整顿,剧场内外秩序明显好转, 观众出入不再互相拥挤。 观众出入不再互相拥挤。
考查虚词实际是对句意的理 解和把握,除要求掌握虚词 运用的常识外,还要求充分 运用语境,搞清句子之间的 逻辑关系。
因而对于虚词的运用能力, 因而对于虚词的运用能力,只能 是通过增强语感, 是通过增强语感,有意识地体味 一些常见虚词在句中的用法来提 高。在做题时要注意分清它们间 细微差别, 的细微差别,结合语境及句子内 部关系, 部关系,并注意词与词间的成套 搭配。 搭配。
字句中,表达否定意义的 “不”“没有”等否定词必 须放在“把”字前。
6、用法不明 、
①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钢要》,决心 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钢要》 统筹安排,因地制宜,逐渐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统筹安排,因地制宜,逐渐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逐渐”侧重于渐进性,而“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 逐渐”侧重于渐进性, 不能渐进,只能分步进行,所以“逐渐” 革”不能渐进,只能分步进行,所以“逐渐”应改为 逐步” “逐步”) 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 ②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 图上画了一些符号, 图上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 阵。 该用“ 却用了“ 因为“ (该用“又”,却用了“再”。因为“又”、“再” 两个副词都表示重复的动作, 两个副词都表示重复的动作,但“又”表示已经重 复的动作, 表示将要重复的动作。) 复的动作,而“再”表示将要重复的动作。)
“逐渐”侧重于渐进性,而“推进农村教育综合 改革”不能渐进,只能分步进行,所以“逐渐” 应改为“逐步”。
二、 介词
概念:用在名词、 概念: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 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 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 方向、 如“从、自、往、朝、在、当(方向、处 所或时间)、 )、把 对象或目的)、 所或时间)、把、对、为(对象或目的)、 按照(方式) 比较)、 以、按照(方式)比、跟、同(比较)、 被动) 被、叫、让(被动)”等。
3、重复赘余 、
①经过治理整顿,剧场内外秩序明显好转,观众出入 经过治理整顿,剧场内外秩序明显好转, 不再互相拥挤。 不再互相拥挤。
(“互相”表意上与“拥挤”重复,应去掉这个 互相”表意上与“拥挤”重复, 副词) 副词 ,细究起来, 华厦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 其实, ②其实)细究起来,“华厦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
介词的语法特征
1、不能单独成句,也不能单独充当句 不能单独成句, 子成分, 子成分,只能组成词短语在句中充当状 语或补语。 语或补语。 不能重叠。 2、不能重叠。 介词后面不能加动态助词“ 3、介词后面不能加动态助词“着、 和趋向动词“ 了、过”和趋向动词“来、上、下”等。
为了” 为着” 当着” 【说明】“为了”、“为着”、“当着”中 为了 的“了、着”不是动态助词,而是和前面的 不是动态助词, 构成一个词。 “为、当”构成一个词。
介词使用中的常见错误
1、滥用介词
“在……中”构成了一个介词短语, 中 构成了一个介词短语, 在句中充当状语, 在句中充当状语,这就造成了主语的 残缺,应当删去“ 残缺,应当删去“在”和“中”,使 这部作品”充当主语。 “这部作品”充当主语。 年浙江卷): ①(2005年浙江卷 :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 年浙江卷 在这部作品中, 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 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 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一、副词
概念: 概念: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 容词,表示范围、程度、时间等, 容词,表示范围、程度、时间等, 而不能修饰或限制名词的词。 而不能修饰或限制名词的词。 再三、屡次、 ◆如:“都、只、再三、屡次、很、更、 竟然、居然” 越、也、还、不、竟然、居然”等。
副词的语法特征
1、都能作状语,“很”、“极”也可 、都能作状语, 以作补语,一般不能作定语。 以作补语,一般不能作定语。 2、大多数副词不能单独回答问题,有 、大多数副词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可以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如“不”、“没 也许” 有点儿” 有”、“也许”、“有点儿”等 3、有一部分副词能起关联作用,有 、有一部分副词能起关联作用, 单用的,也有成结呼应的,还有跟介词、 单用的,也有成结呼应的,还有跟介词、 连词相呼应的。 连词相呼应的。
此句和上例①一样,由于滥用介词“对于” 此句和上例①一样,由于滥用介词“对于”而 造成主语残缺,删掉“对于” 凡是…… 造成主语残缺,删掉“对于”,使“凡是 人员”充当主语。 人员”充当主语。 ②对于凡是在科学研究上做出成果的科学家、 技术人员都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 ③消费者权益受到无理侵犯或粗暴践踏时,当 事人应诉诸于法律,切不可采用个人行为私自 解决。 “诸”是一个文言兼词,相当于“之于”, 是一个文言兼词,相当于“之于” 已经包含一个和“ 字在内, 已经包含一个和“于”字在内,再在后面加 就造成了重复,应删掉“ “于”就造成了重复,应删掉“于”。
2、词性不明
例:①他常常写小说,偶然也写诗歌。 他常常写小说,偶然也写诗歌。 也写诗歌 他在工作中犯了这么大的错误不是偶尔 偶尔的 ②他在工作中犯了这么大的错误不是偶尔的。 台湾岛内的分裂分子挑衅“一个中国” ③台湾岛内的分裂分子挑衅“一个中国”的原则 由来已久。臭名昭著的,莫过于刚才 刚才被民众轰下台的 由来已久。臭名昭著的,莫过于刚才被民众轰下台的 李登辉。 李登辉。
③新来的经理同老经理一样,更会体贴职工。 新来的经理同老经理一样,更会体贴职工。
(“更”表示程度进一步增加,用于程度比较时。两 表示程度进一步增加,用于程度比较时。 个经理既然“一样”,就不能用“更”,而应当用 个经理既然“一样” 就不能用“ “很”)
“更”表示程度进一步增加,用于程度比 4、用法不明 、 较时,两个班主任既然“一样”,就不能 用“更”,应改为“很”。 ①新来的班主任同老班主任一样,更 会体 贴我们。 ②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 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逐渐推 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高考虚词考查的核心是“ 高考虚词考查的核心是“灵活使 主要考查虚词的混用 混用、 用”,主要考查虚词的混用、误 滥用、搭配不当等问题 等问题。 用、滥用、搭配不当等问题。考 查的重点是副词 介词、连词、 副词、 查的重点是副词、介词、连词、 助词等几类词 等几类词, 助词等几类词,其中考查最多的 连词, 是连词,尤其是复句中关联词的 运用。 运用。
虚词的“个性”很强,即使是同一类的词,其意义用法 接近,也仍有不同。
【考点透视 考点透视】 考点透视
正确使用虚词是从“ ◆正确使用虚词是从“正确使用词 中分解出来的一个考点。 语”中分解出来的一个考点。重 现率很高, 现率很高,是高考常考的考点之 除了在“正确使用词语” 一。除了在“正确使用词语”这 个考点之外, 个考点之外,在“辨析并修改病 考点和“语言表达要简明、 句”考点和“语言表达要简明、 连贯、得体”考点, 连贯、得体”考点,也常常考到 虚词的运用。 虚词的运用。
常见典型副词顺口溜 都 很 又 不 刚刚,
稍微 十分
马上, 挺,
忽然 渐渐 更
大概 一定 经常。
副词使用中的常见错误
1、自相矛盾 、
例:经专家鉴定,这一只明朝景泰年间制 经专家鉴定, 作的景泰蓝铜罐价值至少在三万以上。 作的景泰蓝铜罐价值至少在三万以上。
“至少”是表示最小限度 至少” 的副词, 三万元以上” 的副词,而“三万元以上” 表示的不是最小限度, 表示的不是最小限度,虚词 与语境矛盾,应删去“ 与语境矛盾,应删去“以 上”。
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是一个封闭的 稳定范畴。 稳定范畴。
(“并非”是一个副词组合,表示略带反驳意味的强 并非”是一个副词组合, 化否定,相当于“并不是” 它与后面的“ 重复, 化否定,相当于“并不是”。它与后面的“是”重复, 应去掉“ 才行) 应去掉“是”才行)
解析:副词“互相”是“表示彼此同样对待的 解析:副词“互相” 关系” 拥挤” 挤在一起” 关系”的意思 ,而“拥挤”是“挤在一起”的 意思,含互相意,在表意上重复,应去掉。 意思,含互相意,在表意上重复,应去掉。
【提醒】有些副词,看上去 语意相近,用法差不多,但 限制修饰作用不同,表达效 果也不一样,在使用时不可 该用甲副词而用了乙副词。
偶然” 的状语, 【解析】:“偶然”是adj,不能作“写”的状语, 解析】 ,不能作“ 偶尔” 而“偶尔”是adv,不能作谓语。①句中应用 “偶 偶尔 ,不能作谓语。 偶 句中应用“偶然” 句中的“刚才” 尔”,②句中应用“偶然”。③句中的“刚才” 的状语, 是n,不能充当“轰”的状语,应换用时间副词 ,不能充当“ 刚刚” “刚刚”。 提醒】 有些adv容易与 和adj发生混淆,要 容易与n和 发生混淆 发生混淆, 【提醒】:有些 容易与 把准词性。 把准词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